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掺杂对4H-SiC光电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萍 尹伟 +6 位作者 潘学聪 庞国旺 马亚斌 杨亚宏 杨菲宇 张盼 秦彦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8,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Li掺杂4H-SiC体系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掺杂前后的4H-SiC均为间接带隙半导体,Li原子间隙掺杂后形成n型半导体,Li原子替位式掺杂体系的禁带中出现了杂质能级,降低了电子跃迁时所...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Li掺杂4H-SiC体系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掺杂前后的4H-SiC均为间接带隙半导体,Li原子间隙掺杂后形成n型半导体,Li原子替位式掺杂体系的禁带中出现了杂质能级,降低了电子跃迁时所需的能量;对电荷差分密度图的分析表明,Li原子失去电子,导致Li-C键和Li-Si键的共价性降低,以离子性为主;在可见光区域,相比于4H-SiC体系,掺杂体系的吸收率峰值均有所提高,其中Li间隙掺杂体系吸收带边最小,吸收率峰值最大,掺杂后的4H-SiC体系对红外、可见光、紫外均能够有所吸收,说明Li掺杂能够有效拓宽4H-SiC对光的响应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掺杂 4H-SIC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氧物种迁移及类型对CH_(4)解离影响的DFT研究
2
作者 刘思 章日光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2,共11页
La_(2)O_(3)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但确定该反应中关键氧物种的类型及其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仍具有挑战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了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氧迁移过程、氧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氧物种类型以... La_(2)O_(3)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但确定该反应中关键氧物种的类型及其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仍具有挑战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了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氧迁移过程、氧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氧物种类型以及氧物种类型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Li/Ov-La_(2)O_(3)催化剂,O_(2)在催化剂表面氧空位上形成表面超氧物种O_(2(1st))^(-),随后表面超氧物种O_(2(1st))^(-)中的一个O迁移到次表层形成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即Li/Ov-La_(2)O_(3)-O_(2(2nd))^(2-)催化剂。对于Li/La_(2)O_(3)催化剂,O_(2)解离与催化剂表面晶格氧结合生成两个表面超氧物种O_(2(1st))^(-),随后表面超氧物种O-2中的一个O迁移到次表层形成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即Li/La_(2)O_(3)-O_(2(1st))^(-)+O_(2(2nd))^(2-)催化剂。Li/Ov-La_(2)O_(3)-O_(2(2nd))^(2-)和Li/La_(2)O_(3)-O_(2(1st))^(-)+O_(2(2nd))^(2-)催化剂中的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提高了催化剂的甲烷解离性能,并使甲烷自发解离为吸附态CH_(3)和H。这主要归因于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的存在使得催化剂表面O处于缺电子状态,进而提高了催化剂的甲烷解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偶联反应 La_(2)O_(3)催化剂 氧迁移 氧物种 li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掺杂对铜锌锡硫硒太阳电池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申绪男 张超 黄洪昌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9-953,共5页
开展了基于二甲基亚砜溶剂体系的溶胶凝胶法制备铜锌锡硫硒薄膜中掺杂Li的相关研究。对不同Li掺杂量的CZTSSe薄膜分别进行了表截面形貌、晶体结构、成分比例测试,结果表明:在CZTSSe薄膜中掺杂Li可以提升薄膜的结晶质量,且随着Li掺杂量... 开展了基于二甲基亚砜溶剂体系的溶胶凝胶法制备铜锌锡硫硒薄膜中掺杂Li的相关研究。对不同Li掺杂量的CZTSSe薄膜分别进行了表截面形貌、晶体结构、成分比例测试,结果表明:在CZTSSe薄膜中掺杂Li可以提升薄膜的结晶质量,且随着Li掺杂量的增加,结晶质量变好。分析原因为,高温硒化过程中形成的Li_(2)Se相辅助生长改善了薄膜的结晶质量,抑制了ZnCu和SnCu等施主能级缺陷生成。但是,同样发现在Li/Cu摩尔比为1%~10%之间存在阈值,过量的Li并不能进入晶格而富集在晶界处。对不同Li掺杂的CZTSSe薄膜进行太阳电池的制备,结果表明Li/Cu为1%的太阳电池具有最高的转换效率,达到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锌锡硫硒 li掺杂 li_(2)Se相 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1]取向Li掺杂ZnO薄膜光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兴文 李勇强 +2 位作者 陆液 李英伟 夏义本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9-362,共4页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101]取向的Li:ZnO薄膜,研究了该薄膜的光学性能随热处理温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399nm的发光峰是由Li的杂质能级引起;与[002]取向的薄膜相比,未经热处理的[101]薄膜其光学带隙大,且出现了380nm...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101]取向的Li:ZnO薄膜,研究了该薄膜的光学性能随热处理温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399nm的发光峰是由Li的杂质能级引起;与[002]取向的薄膜相比,未经热处理的[101]薄膜其光学带隙大,且出现了380nm附近的带边发射(NBE)峰;在560~580℃热处理下,其晶胞变小、光学带隙变窄、360nm左右的带间发光峰红移;当热处理温度升至610℃时,薄膜中再次出现380nm的NBE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薄膜 li掺杂 【101】取向 PL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n-1)Li(n=2~13)掺杂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立仁 雷雪玲 +1 位作者 陈杭 祝恒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4-482,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得到了B_(n-1)Li(n=2~13)小团簇的平衡几何结构.计算并分析了基态掺杂团簇的平均结合能、能量二阶差分、能级间隙、电离势、振动光谱和极化率.结果表明Li原子总是处于主团簇的外围并且以配位数最少...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得到了B_(n-1)Li(n=2~13)小团簇的平衡几何结构.计算并分析了基态掺杂团簇的平均结合能、能量二阶差分、能级间隙、电离势、振动光谱和极化率.结果表明Li原子总是处于主团簇的外围并且以配位数最少的方式与主团簇结合,有的甚至是吸附在主团簇上面.随着锂原子所占百分比的降低,掺杂团簇的稳定性迅速提高.高浓度的掺杂(Li,B比为1:1或1:2)可以大幅度提高团簇的化学活性和金属性,但同时会降低其稳定性.B_3Li和B_5Li是幻数团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Bn-1li掺杂团簇 基态结构 电子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温度对Li掺杂ZnO薄膜光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建昌 李永宽 +1 位作者 姜永辉 巴德纯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74-1178,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旋涂制备了摩尔分数为3%的Li掺杂ZnO薄膜,在450~650℃下退火后测试其微结构、表面形貌和光电特性.结果表明薄膜为六方纤锌矿多晶结构且n型导电,退火温度的升高改善了结晶度、表面形貌、透过率和导电性.退火温度超过550℃... 采用溶胶凝胶法旋涂制备了摩尔分数为3%的Li掺杂ZnO薄膜,在450~650℃下退火后测试其微结构、表面形貌和光电特性.结果表明薄膜为六方纤锌矿多晶结构且n型导电,退火温度的升高改善了结晶度、表面形貌、透过率和导电性.退火温度超过550℃后电阻率增大,样品由肖特基导电转变为欧姆导电;伏安特性模拟结果表明,替位Li逐渐增多、薄膜功函数增大,有利于制备p型薄膜.退火温度达600℃后,由于薄膜再蒸发等使光电特性变差.550℃是最佳退火温度,适于制备高质量的透明导电薄膜,此时薄膜透过率达95%,薄膜电阻率为2.49×103Ω.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ZNO薄膜 li掺杂 退火温度 光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取代与Li^+掺杂对NiCuZn铁氧体磁性能和直流叠加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海 刘颖力 +2 位作者 张怀武 胡嵩松 秦培 《磁性材料及器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67,共5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低温烧结NiCuZn铁氧体,研究了Co2+取代与Li+掺杂对NiCuZn铁氧体材料的饱和磁感应强度、剩磁、矫顽力、起始磁导率以及在直流偏置场下增量磁导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适量的Co2+取代与Li1+掺杂会通过影响铁氧体材料的...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低温烧结NiCuZn铁氧体,研究了Co2+取代与Li+掺杂对NiCuZn铁氧体材料的饱和磁感应强度、剩磁、矫顽力、起始磁导率以及在直流偏置场下增量磁导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适量的Co2+取代与Li1+掺杂会通过影响铁氧体材料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材料的磁导率。随着直流偏置场的增大,材料的磁导率会下降,下降的缓慢程度与材料的饱和磁感应强度、剩磁以及矫顽力有关。在较大的直流偏置场作用下,材料增量磁导率的下降程度主要由矫顽力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UZN铁氧体 Co2+取代 li1+掺杂 增量磁导率 直流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u)掺杂ZnO薄膜的发光性质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宝 孟祥东 +2 位作者 施志明 曾祥华 陈小兵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5-250,共6页
利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在n型Si(100)衬底上制备(Li,Cu)掺杂ZnO薄膜,研究了室温下薄膜的结构、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Li掺杂浓度的增加,可见光发光强度增加,可见光发射可能是源于单电离氧空位到价带顶以及单电离氧空... 利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在n型Si(100)衬底上制备(Li,Cu)掺杂ZnO薄膜,研究了室温下薄膜的结构、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Li掺杂浓度的增加,可见光发光强度增加,可见光发射可能是源于单电离氧空位到价带顶以及单电离氧空位到Li替位Zn(LiZn)受主跃迁的双重作用。与此类似,Cu掺杂ZnO薄膜黄绿光部分可能是源于单电离氧空位到价带顶以及单电离氧空位到Cu替位Zn(CuZn)受主跃迁的双重作用。随着Cu掺杂量的增加,单电离氧空位到Cu替位Zn(CuZn)受主的跃迁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薄膜 (li Cu)掺杂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增强沉积制备Li掺杂ZnO薄膜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强 张春渤 谢建生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6-9,共4页
利用离子束增强沉积(IBED)法制备了Li掺杂ZnO薄膜(LZO),溅射靶为Li/Zn原子比为5%ZnO的陶瓷靶,实验结果显示:IBED法制备的(LZO)薄膜具有ZnO纤锌矿结构,在500℃高纯氩气下退火35min,薄膜表现为p型导电,薄膜的最低电阻率为35.03Ω·cm... 利用离子束增强沉积(IBED)法制备了Li掺杂ZnO薄膜(LZO),溅射靶为Li/Zn原子比为5%ZnO的陶瓷靶,实验结果显示:IBED法制备的(LZO)薄膜具有ZnO纤锌矿结构,在500℃高纯氩气下退火35min,薄膜表现为p型导电,薄膜的最低电阻率为35.03Ω·cm,制备的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平均透过率在80%以上,p型LZO薄膜禁带宽度小于本征ZnO(3.37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掺杂 离子束增强沉积 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Mg双组分掺杂ZnO薄膜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珍 艾常涛 +2 位作者 陈文 李飞 杨密纯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10期4070-4074,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Li、Mg双组分掺杂制备ZnO薄膜。利用XRD、AFM、Hall测试仪、分光光度仪等对薄膜结构和电学光学性能表征与分析,探讨了Li、Mg双组分掺杂离子、掺杂比例对ZnO薄膜晶体生长和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Li、Mg双组分掺杂... 采用溶胶-凝胶法Li、Mg双组分掺杂制备ZnO薄膜。利用XRD、AFM、Hall测试仪、分光光度仪等对薄膜结构和电学光学性能表征与分析,探讨了Li、Mg双组分掺杂离子、掺杂比例对ZnO薄膜晶体生长和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Li、Mg双组分掺杂提高了ZnO薄膜的电阻率;在可见光范围仍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双组分掺杂ZnO薄膜因为Mg的掺入而具备了Zn1-x-yMgxO薄膜的相关光学特性,吸收峰具有蓝移现象,禁带宽度变大;结晶性能变差,晶粒变小,c轴的取向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薄膜 li、Mg双组分掺杂 电阻率 透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Li_2CO_3低温烧结ZnO-TiO_2系介质陶瓷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喻佑华 杨俊瑞 +2 位作者 王相惠 张岚 宗瑞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8-60,共3页
用传统工艺合成了Li2CO3掺杂的ZnO-TiO2系微波介质陶瓷,系统研究了其烧结行为、显微结构和介电性能。结果表明:掺杂质量分数1%的Li2CO3可使ZnO-TiO2陶瓷的烧结温度从1100℃降到980℃;掺杂3%Li2CO3时,在950℃保温2h烧结,于6~8GHz测试试... 用传统工艺合成了Li2CO3掺杂的ZnO-TiO2系微波介质陶瓷,系统研究了其烧结行为、显微结构和介电性能。结果表明:掺杂质量分数1%的Li2CO3可使ZnO-TiO2陶瓷的烧结温度从1100℃降到980℃;掺杂3%Li2CO3时,在950℃保温2h烧结,于6~8GHz测试试样的介电性能为:εr约为20,Q·f约为40000GHz,τf约为–14×10–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微波介质陶瓷 ZnO—TiO2系 li2CO3掺杂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u共掺杂ZnO纳米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建昌 姜永辉 +1 位作者 王博锋 巴德纯 《真空》 CAS 2012年第3期51-54,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调整氯化锂和氯化铜的摩尔比在不同基片上制备了不同Li-Cu共掺杂浓度的Zn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伏安特性测试等表征了薄膜的结晶状况、表面形貌及光电... 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调整氯化锂和氯化铜的摩尔比在不同基片上制备了不同Li-Cu共掺杂浓度的Zn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伏安特性测试等表征了薄膜的结晶状况、表面形貌及光电特性。结果表明:所得Li-Cu共掺杂ZnO薄膜为六角纤锌矿多晶结构,有CuO杂质相生成。随Li和Cu摩尔比增加,共掺杂ZnO薄膜结晶度增强,晶粒长大,样品表面不平整度增加。CuO颗粒的出现,使得共掺杂ZnO薄膜透射率降低,透光性较差。Li与Cu摩尔比为1:1时,共掺杂ZnO薄膜的综合导电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ZNO 薄膜 li—Cu共掺杂 光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掺杂对AB_5型稀土贮氢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唐有根 王勇 +3 位作者 曹泽华 申建斌 卢周广 黄伯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471-1475,共5页
采用粉末烧结法,制备了一系列掺杂Li的AB5型稀土贮氢合金,并研究了Li掺杂量对贮氢合金MlNi3.55Mn0.40Al0.30Co0.70Lix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Li掺杂量的增加,合金的晶胞参数c、c/a和晶胞体积V也随之增大;适量Li(x≤0.20)掺... 采用粉末烧结法,制备了一系列掺杂Li的AB5型稀土贮氢合金,并研究了Li掺杂量对贮氢合金MlNi3.55Mn0.40Al0.30Co0.70Lix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Li掺杂量的增加,合金的晶胞参数c、c/a和晶胞体积V也随之增大;适量Li(x≤0.20)掺杂对合金的电化学容量有所提高,MlNi3.55 Mn0.40 Al0.30 Co0.70 Li0.20合金的0.2C放电容量达到273.53 mA·h/g;掺杂Li能改善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当Li的含量为0.20~0.30时,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最好;掺杂Li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贮氢合金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当x=0.20时,其循环性能最好,MlNi3.55Mn0.40Al0.30Co0.70Li0.20合金200次循环的电容与最大电容的比率(S200)达86.2%,但当Li掺杂量大于0.50时,合金的循环性能反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氢合金 li掺杂 粉末烧结 电化学性能 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掺杂对TiO_2粉体结构及其对室温磁性影响的研究
14
作者 张洪 陈美香 +2 位作者 阮凯斌 王玉柱 吴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9-81,共3页
以二水合乙酸锂和钛酸四丁酯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i掺杂的TiO_2粉体,掺杂比例分别为x=0%、2%、4%、6%、8%。采用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测试样品的结构及形貌,结果表明:系列Ti_(1-x)Li_xO_2粉体呈纳米微球颗粒均匀分布,样品... 以二水合乙酸锂和钛酸四丁酯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i掺杂的TiO_2粉体,掺杂比例分别为x=0%、2%、4%、6%、8%。采用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测试样品的结构及形貌,结果表明:系列Ti_(1-x)Li_xO_2粉体呈纳米微球颗粒均匀分布,样品均主要表现为锐钛矿结构,随着Li掺杂浓度增加,粉体样品的金红石相逐渐增多,结晶度随着掺杂量增加而逐渐变好;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试样品的磁特性,结果表明:系列粉体样品均表现为抗磁性,且随着掺杂量增加磁化率依次减小。分析结果表明系列Ti_(1-x)Li_xO_2粉体样品所呈现的抗磁性为其本征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掺杂TiO2 锐钛矿结构 抗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和Mg元素掺杂对锰基层状氧化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安浩平 张伟 李剑凯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66,72,共5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在900℃下制备了掺Li、Mg化合物Na_(0.75)Li_(0.25)Mn_(0.75)O_(2)和Na_(0.75)Mg_(0.25)Mn_(0.75)O_(2)。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得材料的物相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 采用固相反应法在900℃下制备了掺Li、Mg化合物Na_(0.75)Li_(0.25)Mn_(0.75)O_(2)和Na_(0.75)Mg_(0.25)Mn_(0.75)O_(2)。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得材料的物相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法对材料的储钠性能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掺Li和掺Mg材料均呈现出层状形貌和P2型晶体结构。Na_(0.75)Li_(0.25)Mn_(0.75)O_(2)首次放电容量为146 mA·h/g,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9.4%;而Na_(0.75)Mg_(0.25)Mn_(0.75)O_(2)的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58 mA·h/g,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64.1%。掺杂Li元素较掺杂Mg元素可更明显地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锰基层状氧化物 li掺杂 Mg掺杂 电化学性能 储钠性能 固相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共掺杂对Er^(3+)-Yb^(3+):TiO_2紫外、可见和红外发光同步增强研究(英文)
16
作者 曹保胜 何洋洋 +2 位作者 冯志庆 宋苗 董斌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6-780,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Li+共掺杂的Er3+-Yb3+∶TiO2粉末。976 nm激光激发下在波长350~1700 nm范围内观察到了紫外、蓝色、绿色和红色上转换发光和红外下转换发光。随着Li+共掺杂浓度由0增大到20mol%,Er3+-Yb3+∶TiO2的紫外、... 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Li+共掺杂的Er3+-Yb3+∶TiO2粉末。976 nm激光激发下在波长350~1700 nm范围内观察到了紫外、蓝色、绿色和红色上转换发光和红外下转换发光。随着Li+共掺杂浓度由0增大到20mol%,Er3+-Yb3+∶TiO2的紫外、可见和红外发光强度同步增强。低Li+共掺杂浓度引起的Li+固溶以及高Li+共掺杂浓度引起的相变过程相继破坏了Er3+的晶体场对称性,导致紫外、可见和红外发光显著增强。结果表明共掺杂Li+是一种提高Er3+掺杂材料发光性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3+-Yb3+∶TiO2 li+共掺杂 紫外、可见和红外发光 晶体场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反应法制备Li和La共掺杂Nio基陶瓷材料电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芸华 胡胜龙 李建云 《信息记录材料》 2019年第3期12-13,共2页
氧化镍材料的改性处理,目前主要借助掺杂改善氧化镍电化学性能,目前掺杂剂主要有Cd,Zn,另外还有Li,Ta,Mg,Ba,Al等。但是对于掺杂稀土元素的研究不多。鉴于稀土元素的特性,本章研究稀土元素La和一价元素Li共掺杂氧化镍基陶瓷材料。
关键词 固相法 li和La掺杂Nio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Eu掺杂NaY(WO_4)_2荧光粉的合成与红色发光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梦娜 雷芳 +2 位作者 陈昊鸿 施鹰 赵景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81-1285,共5页
利用固相法合成了Li+、Eu3+掺杂的NaY(WO4)2红色荧光粉,并且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纯相产物可以在1100℃下制备,然而稳定存在的温度区间仅约100℃。和已报道的燃烧法产物不同,Eu3+掺杂产物的发光性质... 利用固相法合成了Li+、Eu3+掺杂的NaY(WO4)2红色荧光粉,并且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纯相产物可以在1100℃下制备,然而稳定存在的温度区间仅约100℃。和已报道的燃烧法产物不同,Eu3+掺杂产物的发光性质证实了浓度猝灭现象的存在,掺杂9mol%时发光最强,有效激发波长是393 nm,发射光谱体现为高选择性的Eu3+的5D0→7F2电偶极跃迁,因此适合于解决白光LED中缺乏红光成分的问题。Li+掺杂既没有改变Eu3+红光发射的择优性,又能够调节发光强度。研究发现合适的Li+浓度可以增强发光,但是浓度过大或过小对发光不利,掺杂30mol%时发光最强。这种变化规律可以归因于点阵缺陷增加和Y原子格位不对称性增强对发光强度的不同影响之间竞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Y(WO4)2 EU掺杂 li掺杂 白光LED 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Mo共掺杂Ba(Ti_(0.91)Zr_(0.09))O_3陶瓷的介电弛豫
19
作者 宋天秀 丁士华 +1 位作者 陈涛 杨秀玲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21,共3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1-xLix(Ti0.91Zr0.09)1-yMoyO3陶瓷,并研究了Li-Mo共掺杂对其相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x>0,y=0时,陶瓷为单一的四方钙钛矿结构;当x=0,y>0或x=y>0时,陶瓷出现第二相BaMoO4。在–30~+130℃,Li...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1-xLix(Ti0.91Zr0.09)1-yMoyO3陶瓷,并研究了Li-Mo共掺杂对其相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x>0,y=0时,陶瓷为单一的四方钙钛矿结构;当x=0,y>0或x=y>0时,陶瓷出现第二相BaMoO4。在–30~+130℃,Li-Mo共掺杂时,陶瓷具有铁电–顺电弥散相变特征,随着频率的增加,介电常数峰值对应的温度tm移向高温,陶瓷由正常铁电体变成弛豫铁电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li—Mo共掺杂 Ba(Ti0.91Zr0.09)O3 介电弛豫 弥散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掺杂对GdF3:Ho^3+/Yb^3+纳米晶上转换发光影响的研究
20
作者 吴靓 肖双喜 +2 位作者 许剑平 王敏 陈中胜 《江西化工》 2016年第4期64-69,共6页
本文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取不同浓度的Gd F3:Ho3+/Yb3+纳米晶,并改变掺杂的Li+浓度、F源和EDTA-2Na量,研究其对上转换发光的影响。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差热分析仪(TG-DTA),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以及荧光分... 本文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取不同浓度的Gd F3:Ho3+/Yb3+纳米晶,并改变掺杂的Li+浓度、F源和EDTA-2Na量,研究其对上转换发光的影响。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差热分析仪(TG-DTA),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以及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其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在980nm激发二极管激发下,发现位于520~560nm的绿光、630~670nm的红光两条可见光。结果证明,在其他条件一致情况下,Li+掺杂浓度为7.5mol%,EDTA-2Na为2mmol或NH4F为9mmol的发光效果最好。其中,Li+掺杂浓度为7.5mol%时,较未掺杂的绿、红光强度分别增强了5倍、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上转换发光 GdF3:Ho3+/Yb3+纳米晶 li+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