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Winter Wheat Late Frost Disaster in Henan,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雪芬 郑有飞 +3 位作者 王春乙 陈怀亮 任振和 邹春辉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1年第2期249-259,共11页
The winter wheat late frost disaster(WFD) occurs mainly in the Yellow and Huaihe River area,of which Henan Province covers the most part.Henan is the major area of wheat production in China,but it is severely hit by... The winter wheat late frost disaster(WFD) occurs mainly in the Yellow and Huaihe River area,of which Henan Province covers the most part.Henan is the major area of wheat production in China,but it is severely hit by the WFD.In this study,we construct a WFD index based on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the winter wheat development period(WDP).The WFD degrees and days at 30 agro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Henan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1981-2004 are calculated.For the large-scale temporal variation analysis of WFD,the 24-yr WDP observation series is relatively short,so it is expanded by u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urning green date of winter wheat and the 5-day running mean temperature and that between the stem elongation phase and the effective cumulative temperature above a critical value of 2.5 ℃.The WFD data are also expanded for the last 50 years and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and the Morlet wavelet methods.Characteristic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WFD are reveal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quency of WFD is generally high,exceeding 40% in parts of Henan,and exhibits a rising trend in the period of 1970-1990.The variation trend of WFD degrees is similar to that of WFD days,and the areas with higher WFD degrees coincide the areas with more WFD days.Moreover,the WFD degree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winter wheat yield than the WFD days.The areas with high WFD degrees lie in the southeast and southwest of Henan,and the areas with low WFD degrees lie in the south of the Huaihe River and parts of western Henan.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EOF modes of the WFD degree display 16-and quasi-22-yr periodicities,respectively.The areas of high(low) WFD frequency a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rn Henan and the southwest border of Henan(the northeast Henan and the middle part of southwest Henan).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first(second) EOF mode of WFD days exhibits a periodicity(periodicities) of quasi-4 yr(quasi-3 and quasi-6-7 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frost disaster frost index EOF analysis Morlet wavelet analysis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of Stem Damage and Carbohydrate Composition in the Stem Juice between Sugarcane and Sweet Sorghum Harvested before and after Late Fall Frost
2
作者 Ming Li Wang Marsha Cole +7 位作者 Brandon Tonnis David Pinnow Zhanguo Xin Jerry Davis Yen-Con Hung Jianming Yu Gary A. Pederson Gillian Egglesto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Bioenergy Systems》 2014年第3期161-174,共14页
A late fall frost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sugar crops’ stem sugar composition, yield and juice quality for biofuel and bioproduct manufacture.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late fall frost in sugarcane is well document... A late fall frost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sugar crops’ stem sugar composition, yield and juice quality for biofuel and bioproduct manufacture.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late fall frost in sugarcane is well documented, but information is lacking for sweet sorghum. Three and six commercial cultivars of sugarcane and sweet sorghum, respectively, were selected and evaluated for exposure to a late fall frost (-2.8&degC) in Griffin, Georgia, USA. Under the same controll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a screen house, the late fall frost induced more damage to sugarcane than sweet sorghum stems. The frost caused damage to sugarcane tissue and for juice to exude from stems, whereas similar behavior was not observed for sweet sorghum. In both sugarcane and sweet sorghum, the glucose/fructose ratio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ut this change may not be totally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rost effect. Overall, these initial results suggest that sweet sorghum may have a better tolerance to fall frost than sugarcane. Two sweet sorghum cultivars, Grassl and M81E, responded well to the late fall frost, and they can possibly be used as feedstocks for biofuel/bioproduct manufacture in areas susceptible to frosts including northern regions of the Southeastern 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eet Sorghum SUGARCANE late FALL frost Stem DAMAGE JUICE Quality Carbohydrate Composition Hydraulic Press (HP)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Complementary Feedstocks Sustainable Bioenergy Pro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4份核桃种质资源萌芽期和雌雄花期调查
3
作者 刘警 宋雅萍 于秋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7,共9页
【目的】针对核桃生产中春季频发晚霜和雌雄花期不相遇等问题,探究河北省秦皇岛地区84份核桃种质资源萌芽期、雌雄花盛期起始时间,旨在为选育避晚霜品种、合理配置授粉树、提高核桃产量提供参考。【方法】2024年对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8... 【目的】针对核桃生产中春季频发晚霜和雌雄花期不相遇等问题,探究河北省秦皇岛地区84份核桃种质资源萌芽期、雌雄花盛期起始时间,旨在为选育避晚霜品种、合理配置授粉树、提高核桃产量提供参考。【方法】2024年对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84份核桃种质资源进行萌芽期、雌雄花盛期起始时间调查,并记录此时期温度,计算萌芽和开花期起始所需≥10℃有效积温。【结果】(1)84份核桃种质资源萌芽期起始时间为3月24日—3月31日,所需平均≥10℃有效积温为6.12℃·d,雄花盛期起始时间为4月17日—5月10日,所需平均≥10℃有效积温为103.69℃·d;雌花盛期起始时间为4月18日—5月15日,所需平均≥10℃有效积温为109.25℃·d。(2)84份核桃种质资源雌雄花期可划分为3大类:早花期(4月17日—4月26日),中花期(4月27日—5月6日),晚花期(5月7日及之后)。(3)在未来核桃育种工作中,可选择萌芽较晚的品种(‘中核3号’‘西洛7号’‘金薄香2号’‘金薄香4号’‘西林1号’‘绿香’‘晋香’‘花生1号’‘中核2号’等),以避开春季晚霜危害(≤0℃);可合理搭配早中晚花资源,‘礼品2号’(雌花早花)搭配‘西岭’(雄花早花),‘绿岭’(雌花中花)搭配‘西林1号’(雄花中花),‘小果黑核桃’(雌花晚花)搭配‘黑核桃’(雄花晚花),提高授粉率和坐果率。【结论】本研究明确了84份核桃种质资源在河北省秦皇岛地区萌芽期和雌雄花盛期起始时间,研究结果为84份核桃种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合理有效配置授粉品种,筛选和选育避晚霜品种,预测萌芽期和花期以提前采取防寒措施,产业增产增效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萌芽期 雌雄花期 有效积温 避晚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纹核桃 ‘避霜型’ 良种 ‘云林乌云’
4
作者 刘娇 范志远 +3 位作者 邹伟烈 曾清贤 赵廷松 饶绍松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2,21,共5页
‘云林乌云’是针对滇东北、滇西北等高寒冷地区晚霜危害严重的问题,在鲁甸县开展资源调查实生选育出的避霜型核桃良种,具早实、丰产、坚果品质优良的特性,适合在核桃提质增效优化品种结构中推广,且具有避晚霜特性。其坚果扁圆球形,缝... ‘云林乌云’是针对滇东北、滇西北等高寒冷地区晚霜危害严重的问题,在鲁甸县开展资源调查实生选育出的避霜型核桃良种,具早实、丰产、坚果品质优良的特性,适合在核桃提质增效优化品种结构中推广,且具有避晚霜特性。其坚果扁圆球形,缝合线紧密,种壳浅麻;坚果三径均值3.71 cm,壳厚1.24 mm,内褶壁退化,隔膜纸质,易取仁;单果质量15.76 g,仁质量8.60 g,出仁率54.56%;种仁肥,仁色独特,白乌饱满,食味香纯无涩味,口感细;坚果仁含油率为67.1%,蛋白质含量为17.8%。在鲁甸县9月中旬果实成熟。2020年11月‘云林乌云’通过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良种编号为S-SC-JS-016-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纹核桃 早实丰产 良种 避霜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回归和信息扩散理论的南充晚熟柑橘低温冻害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付世军 刘书慧 +5 位作者 卢德全 何震 袁佳阳 李梦 徐越 张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38-44,共7页
低温冻害是南充市晚熟柑橘的主要灾害,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低温冻害指标体系,以减少南充市晚熟柑橘因低温冻害而造成的损失。通过分析农业部门提供的冻害实验数据和历史灾情记录,并结合国家气象监测站的小时气温数据,在满足特定气候条件... 低温冻害是南充市晚熟柑橘的主要灾害,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低温冻害指标体系,以减少南充市晚熟柑橘因低温冻害而造成的损失。通过分析农业部门提供的冻害实验数据和历史灾情记录,并结合国家气象监测站的小时气温数据,在满足特定气候条件(冬季天空无云或少云,日温差大于等于8℃,最低气温小于等于3℃)的基础上,运用概率回归和信息扩散理论方法对低温冻害指标阈值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两个实验果园中气象温度与实测温度的线性回归关系显著,且通过统计检验。具体为当气象温度为西充1.7℃和嘉陵2.6℃时,相应果园的实测温度将至-2℃,开始出现冻害现象。根据目前精细化天气预测能力,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两周滑动时段的复合指标阈值体系,该体系包括低温冻害日最长持续时间、总持续时间和总天数3个指标。通过对4个冻害样本的检验,结果显示冻害指标评级与实际观测到的冻害等级高度一致,证明了该冻害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熟柑橘 信息扩散 气象临界温度 冻害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晚霜危害特性及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绥林 李洋 +3 位作者 李琰 张赟齐 齐建勋 侯智霞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6,共9页
早春晚霜冻害的发生给我国核桃生产带来严峻的考验,严重影响核桃生长发育、产量及收益。为明确我国核桃晚霜危害特性及影响机制,综述了核桃受晚霜危害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响应低温胁迫时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和分子机制。分析发现,关于生... 早春晚霜冻害的发生给我国核桃生产带来严峻的考验,严重影响核桃生长发育、产量及收益。为明确我国核桃晚霜危害特性及影响机制,综述了核桃受晚霜危害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响应低温胁迫时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和分子机制。分析发现,关于生理变化相关的研究集中在细胞膜系统(相对电导率)、抗氧化系统(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和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脯氨酸)3个方面,JrPAL、JrJAZ、JrGRAS、JrICE1、JrCBF/JrDREB1、JrCOR、JrWRKY、JrDHN、JrGST和JrPUB等基因的表达量受到低温胁迫的诱导。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挖掘核桃应对晚霜危害的响应机制及采取有效的生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晚霜危害 低温胁迫 影响因素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低温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
7
作者 唐雪莲 火勋国 +8 位作者 王雪姣 王森 张立祯 张钰曈 郭燕云 张山清 孙帅 李顺澳 帕尔哈提·买买提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6-407,共12页
【目的】低温灾害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严重限制棉花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明确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低温灾害的风险区域,可以有效提升该地区应对低温灾害的防御能力。【方法】基于阿克苏地区1961―2020年的... 【目的】低温灾害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严重限制棉花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明确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低温灾害的风险区域,可以有效提升该地区应对低温灾害的防御能力。【方法】基于阿克苏地区1961―2020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分析了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和2种低温灾害(寒潮、晚霜冻)发生频次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4-5月寒潮和晚霜冻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低温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指数,结合承灾体暴露度指数和防灾减灾能力,构建低温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棉花苗期低温灾害的风险区划。【结果】1961―2020年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寒潮和晚霜冻发生频次呈减少趋势,寒潮在4月10日之后和晚霜冻在4月12日之后的发生率均低于20%。阿克苏地区春季低温致灾因子的危险性等级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中部和中东部的阿拉尔市、阿克苏市中部、阿瓦提县东北部、柯坪县东部边缘、新和县东部、库车市西南部与中部、沙雅县北部和温宿县东南部是低温灾害的高等级、较高等级风险区。【结论】尽管阿克苏地区春季气温升高,寒潮和晚霜冻的发生频次减少,但阿克苏地区的中部和中东部植棉区仍面临较高的低温灾害风险,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轻低温灾害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寒潮 晚霜冻 风险评估 区划 苗期 阿克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核桃品种花期特性观测和避晚霜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夏媛 高鹏 +4 位作者 田鑫 武彦霞 王琦 赵伟 杨晓华 《果树资源学报》 2024年第6期13-16,共4页
【目的】晚霜冻害是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核桃花期是易发生晚霜冻害的时期。为此,试验通过对不同核桃品种的花期进行观察,掌握其雌雄花的开放时期,以期为核桃避晚霜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核桃各生长阶段的观测... 【目的】晚霜冻害是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核桃花期是易发生晚霜冻害的时期。为此,试验通过对不同核桃品种的花期进行观察,掌握其雌雄花的开放时期,以期为核桃避晚霜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核桃各生长阶段的观测标准,对核桃种质资源圃内13个核桃品种的花期进行观测,并记录雌花与雄花的初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结果】13个品种雌花初期相差21d,变异系数最大,为4.2%;雄花初期相差11 d,变异系数为2.5%。‘秋香’‘清香’‘香玲’和‘西扶2号’的雌花初始开放期晚,在4月17日至4月20日可有效避开春季晚霜冻害的影响。‘辽5’雌花初始开放期较晚,在4月15日,基本能避开晚霜冻害的影响。【结论】在晋中地区,可选择‘秋香’‘清香’‘西扶2号’‘香玲’和‘辽5’作为避晚霜的主栽品种,但‘秋香’‘清香’‘西扶2号’和‘香玲’存在花期不遇的现象,栽种时应配置授粉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花期 避晚霜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主栽苹果晚霜冻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9
作者 马梦瑶 张晓煜 +2 位作者 杨永娥 梁小娟 张志伟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12期1507-1520,共14页
以宁夏主栽苹果‘嘎啦’和‘富士’花蕾期、盛花期、坐果期和幼果期的花朵和果实为试验材料,分析各生育期不同低温处理下苹果子房受冻率。建立低温与苹果子房受冻率模拟方程,明确20%、50%和80%受冻率下霜冻指标,确定苹果不同生育期轻、... 以宁夏主栽苹果‘嘎啦’和‘富士’花蕾期、盛花期、坐果期和幼果期的花朵和果实为试验材料,分析各生育期不同低温处理下苹果子房受冻率。建立低温与苹果子房受冻率模拟方程,明确20%、50%和80%受冻率下霜冻指标,确定苹果不同生育期轻、中、重度霜冻指标。利用1981-2022年宁夏19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结合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宁夏霜冻发生范围、频率和强度等致灾因子危险性特征进行分析,构建承灾体脆弱性指数与暴露度指数,分析宁夏各地区苹果晚霜冻灾害风险差异,评估宁夏苹果霜冻灾害风险。结果表明:宁夏‘嘎啦’和‘富士’苹果晚霜冻害发生集中在4月20日-5月10日盛花期和坐果期。‘嘎啦’和‘富士’苹果晚霜冻高危险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近山脉地区,其中泾源、西吉和隆德最高,危险性指数H_(i)>0.3。宁夏苹果高暴露度区主要分布在平罗、银川市东南部、吴忠市的利通区和红寺堡区少部分区域、灵武市西,以及中卫市部分区域,暴露度系数为0.7~1.0。‘嘎啦’苹果霜冻风险高的地区分布在北部灵武西部、沙坡头西部和中宁县中部,南部的西吉县和隆德县;‘富士’苹果霜冻高风险地区分布于灵武西部、西吉县和隆德县大部分地区;‘嘎啦’和‘富士’苹果不可种植区主要位于贺兰山沿山、罗山、南华山和六盘山等沿山地区。‘嘎啦’苹果耐霜能力高于‘富士’苹果,但由于‘嘎啦’物候期比‘富士’提前,‘嘎啦’遭受霜冻风险高于‘富士’。区划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宁夏‘嘎啦’和‘富士’苹果晚霜冻害风险分布情况,可为当地苹果区域化布局、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耐霜性 晚霜冻 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酿酒葡萄园气温梯度差异分析及模拟
10
作者 李阳 张磊 +3 位作者 郭伟 姜琳琳 徐蕊 李娜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7-217,共11页
【目的】提高酿酒葡萄晚霜冻预报预测的准确性,为科学调控酿酒葡萄园小气候及防御晚霜冻灾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宁夏贺兰山东麓14个酿酒葡萄园2019—2022年4—5月农田小气候站50 cm和150 cm气温梯度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酿酒... 【目的】提高酿酒葡萄晚霜冻预报预测的准确性,为科学调控酿酒葡萄园小气候及防御晚霜冻灾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宁夏贺兰山东麓14个酿酒葡萄园2019—2022年4—5月农田小气候站50 cm和150 cm气温梯度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酿酒葡萄园春季气温、霜冻发生日数和程度、低温小时数以及典型霜冻日的气温梯度差异,建立了春季植株生长层最低气温的线性拟合模型。【结果】春季酿酒葡萄园气温存在梯度差异,其中150 cm最高气温低于50 cm,梯度差为0.1~0.8℃,150 cm最低气温高于50 cm,梯度差为0.2~1.1℃;基于酿酒葡萄晚霜冻气候指标,利用50 cm最低气温判定的霜冻发生总日数较150 cm总体偏多1~7 d,霜冻程度偏重;在典型霜冻日的夜晚降温阶段,越接近地面气温越低,不同酒庄气温梯度差异不同,其中JSY和MY酒庄的气温梯度差超过3.0℃;霜冻日出现≤0℃的小时数也存在梯度差异,平均差值为19.6 h,其中HD酒庄差值最大,为49 h;基于150 cm日最低气温建立的分产区、分酒庄以及不分产区不分酒庄的植株生长层最低气温线性拟合模型整体效果较好,其中分酒庄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2)大于0.99的酒庄数超过50%,误差算术平均值为0.4℃。【结论】春季酿酒葡萄园最低气温的梯度差异最大,利用50 cm最低气温判定的霜冻日数更多、程度更重、低温小时数更多,更接近实际霜冻发生过程。此外,分酒庄的最低气温线性拟合模型更适合模拟植株生长层最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东麓 酿酒葡萄 晚霜冻 植株生长层 气温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半干旱区葡萄园最低气温和晚霜冻预报订正及检验
11
作者 杨婧 朱海斌 +2 位作者 张亚刚 张晓煜 杨银 《干旱气象》 2024年第4期649-659,共11页
为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园晚霜冻灾害精细化防御能力,利用2020—2023年4—5月贺兰山东麓葡萄园农田小气候站最低气温观测数据,分析葡萄园最低气温变化特征、晚霜冻发生频率和区域分布特征,并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为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园晚霜冻灾害精细化防御能力,利用2020—2023年4—5月贺兰山东麓葡萄园农田小气候站最低气温观测数据,分析葡萄园最低气温变化特征、晚霜冻发生频率和区域分布特征,并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模式预报产品和宁夏地区格点气温实况,采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算法,构建贺兰山东麓葡萄园最低气温和霜冻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贺兰山东麓葡萄园轻霜冻最为普遍,其次是中霜冻,4月是霜冻发生的主要月份,东方裕兴酒庄霜冻出现最频繁,观兰酒庄霜冻最少,红寺堡产区是霜冻易发区。最低气温和霜冻预报检验结果显示,与ECMWF模式相比,RBF模型对贺兰、永宁和红寺堡产区的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提高,最高提升幅度达33.8%,平均绝对误差降低0.20~1.50℃。从单站霜冻预报看,RBF模型有明显优势,准确率普遍提升1.0%~14.0%,平均绝对误差降低0.04~0.37℃;从产区平均看,RBF模型对红寺堡产区霜冻预报准确率提高最多,达13.0%。在针对霜冻的实例分析中,RBF模型预报效果更优,特别是对中霜冻预报优势明显,相比ECMWF模式准确率提升25.0%~50.0%,平均绝对误差降低1.80~2.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东麓 农田小气候站 径向基函数 晚霜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方主产省苹果始花期时空模型建立及晚霜冻风险分析
12
作者 邱美娟 周培禄 +1 位作者 宋晓慧 刘布春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1-19,共9页
为有效防御晚霜冻灾害对当地苹果生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万荣、白水、礼泉、陕州、福山和熊岳等代表站的苹果始花期物候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建立并检验了苹果始花期时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重建了1970—2019年我国北方主产省苹果始花期... 为有效防御晚霜冻灾害对当地苹果生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万荣、白水、礼泉、陕州、福山和熊岳等代表站的苹果始花期物候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建立并检验了苹果始花期时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重建了1970—2019年我国北方主产省苹果始花期,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晚霜冻气象指标,对苹果花期晚霜冻气候风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建立的苹果始花期模型能够在数据独立的情况下较准确地模拟代表站的始花期变化,内部检验的均方根误差为4.26d,交叉检验的均方根误差为5.00 d;(2)始花期时空模型模拟得到的苹果始花期大多数呈显著提前趋势;(3)苹果花期轻霜冻的发生频率和发生日数均最高,其次是中霜冻,而重霜冻发生频率和日数较低;(4)从空间上看,渤海湾地区苹果晚霜冻发生频率、发生日数指数和气候风险指数较小,而黄土高原北部地区苹果晚霜冻发生频率、发生日数指数和气候风险指数较大。因此,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果区苹果遭受晚霜冻的影响较大,应注意重点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晚霜冻 始花期 时空模型 气候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丘市冬小麦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分析
13
作者 陈博文 邱美娟 +1 位作者 檀艳静 任伟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6-84,共9页
[目的]明确商丘市冬小麦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时空分布特点,为指导晚霜冻灾害防灾、减灾措施制定与实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商丘市7个代表气象站点1970-2019年的气象数据及所在区域的冬小麦种植与生长资料,确定冬小麦拔节期及... [目的]明确商丘市冬小麦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时空分布特点,为指导晚霜冻灾害防灾、减灾措施制定与实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商丘市7个代表气象站点1970-2019年的气象数据及所在区域的冬小麦种植与生长资料,确定冬小麦拔节期及晚霜冻发生指标,通过对晚霜冻灾害发生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暴露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灾害综合风险等的分析,进而对商丘市冬小麦晚霜冻灾害发生特征特性进行分析。[结果](1)1970-2019年间,商丘市中部地区冬小麦轻霜冻和重霜冻的发生频率均较低,而东部地区重霜冻发生频率普遍要高于西部地区。(2)从冬小麦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角度看,商丘市东部的永城冬小麦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最高,其次是东部的虞城和南部的柘城,而中部的商丘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最低。[结论]因此,商丘市东、南部地区冬小麦晚霜冻灾害综合风险相对要高。在实际生产中,应重点关注高风险区的晚霜冻灾害防御工作,以减少晚霜冻灾害带来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晚霜冻 风险分析 商丘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果园春季晚霜冻特征及防御措施
14
作者 陈帆 邱宁刚 +3 位作者 杨玉辉 王娟 豆琴琴 李美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6期88-97,共10页
对甘肃省陇东地区果园防霜进行了研究,以镇原县为代表性研究区域,基于庆阳市镇原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3年气温及有霜日观测记录、陇东地区历年平均气候值为最新气候年代1991—2020年中国气象局30 a气象记录整编数据,通过数理统计,... 对甘肃省陇东地区果园防霜进行了研究,以镇原县为代表性研究区域,基于庆阳市镇原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3年气温及有霜日观测记录、陇东地区历年平均气候值为最新气候年代1991—2020年中国气象局30 a气象记录整编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对甘肃省陇东地区的春季低温、霜冻日数、冻害程度、果园受灾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陇东地区终霜冻日主要分布在4月中旬—5月上旬,平均终霜冻日期为4月25日,春季极端最低气温呈渐低走势,晚霜冻害程度增强;陇东地区春季出现的晚霜冻,一般为混合型霜冻,降温时段通常由凌晨1时开始,持续至早晨7时,其中最低温度多出现在清晨5—7时;陇东地区苹果自露绿期至幼果期主要时段在4—5月,苹果平均开花始期为4月16日,开花盛期4月20日,开花末期4月27日,陇东春季发生倒春寒、低温霜冻的时期,正值苹果等经济林果的开花坐果期,面积最大的苹果园容易致损严重。采取的防霜技术,主要有增强树体抗寒性、推迟物候期、改善果园小气候3类常用措施,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平台为陇东果园搭建了“虚拟防护网”,形成“一园一温一策”的科学防霜模式,果园会根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选择不同的防霜技术,并确定重点防霜时段,目前熏烟防霜的最佳方式为孔式熏烟桶及火墙。研究对陇东地区果园霜冻灾害防御措施的经验推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 果园 春季晚霜冻 特征 防御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Variation of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1961-2008 被引量:5
15
作者 薛德强 王兴堂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5期51-57,共7页
We drew on data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rom 7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during 1961-2008 of Shandong Province,analyzed the variation of ex... We drew on data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rom 7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during 1961-2008 of Shandong Province,analyzed the variation of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v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extreme cold days decreased by 0.23 d/a on average,after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steadily passed 10 ℃ in spring,it would still appear 1-2 days of frost,wheat and fruit trees would still suffer frozen injury every year in the central Shandong and the inland of Shandong Peninsula.Although the number of annual extreme hot days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obviously in Shandong and increased by 0.19 days a year.After 2000,aimed at the days of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 35 ℃,the mean valu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in summer decreased comparing with the normal year in West Shandong,and decreased by 1-3 days.In recent 50 years,the extreme precipitation trend increased,but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 number of light rain days has a decreasing trend and decreased by 0.17 days every year,in contrast,the frequency of downpour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temperature Extreme precipitation late frost The days of maximum temperature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晚霜冻害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42
16
作者 张雪芬 郑有飞 +3 位作者 王春乙 陈怀亮 任振和 邹春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冬小麦晚霜冻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黄淮区域,河南占黄淮区域面积较大,是中国小麦的主要产地,又是晚霜冻害的重发区,因此文章以河南为例,从构成晚霜冻害的最低温度和小麦发育期两个因素出发,提出了晚霜冻害指数构建方法,使晚霜冻害指标定量... 冬小麦晚霜冻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黄淮区域,河南占黄淮区域面积较大,是中国小麦的主要产地,又是晚霜冻害的重发区,因此文章以河南为例,从构成晚霜冻害的最低温度和小麦发育期两个因素出发,提出了晚霜冻害指数构建方法,使晚霜冻害指标定量化,并从多年数据库中计算出逐年晚霜冻害发生强度和发生天数。由于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序列较短,影响了大尺度小麦晚霜冻害变化规律的分析,因而提出了冬小麦发育期资料推算方法;对计算出的近50年晚霜冻害资料进行EOF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以发现晚霜冻害的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冬小麦晚霜冻害发生频率较高,高发区频率超过40%,且在20世纪70—90年代有增多的趋势;发生强度和天数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具有发生强度较重区对应着发生天数较多区的趋势,且前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于后者;晚霜冻害发生强度的重发区分布在豫东南和豫西南,轻发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及豫西部分地区,其中第1模态分布型存在16年、第2模态分布型存在准2年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发生天数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豫北北部和豫西南边界,少发区在豫东北及豫西南中部,其中第1模态分布型存在着准4年、第2模态分布型存在准3年和准6—7年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霜冻害 冻害指数 EOF分析 MORLET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武永峰 胡新 +3 位作者 钟秀丽 吕国华 任德超 宋吉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4246-4256,共11页
【目的】揭示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与产量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空间差异性原因,为冻害风险早期预判及影响因子调控提供先验知识和依据。【方法】选择矮抗58冬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4月发生的3次自然霜冻为契机,构建... 【目的】揭示农田尺度下冬小麦晚霜冻害与产量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空间差异性原因,为冻害风险早期预判及影响因子调控提供先验知识和依据。【方法】选择矮抗58冬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4月发生的3次自然霜冻为契机,构建死穗率、残穗率、残穗指数和减产率等晚霜冻害评价指标。基于商丘市一农户麦田内100个采样点(以5 m间隔定点)的小麦产量、冻害考察以及土壤肥力测定数据,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地统计学、系统聚类、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穗数、实际产量和晚霜冻害评价指标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探讨其与小麦发育进程、返青期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结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死穗率是影响穗数的关键因子,呈负效应。影响实际产量的因子是残穗指数、死穗率和残穗率,3个因子均呈负效应,值越大,实际产量越低,其中残穗指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53)。影响减产率的因子为死穗率、残穗率和残穗指数,3个因子均为正效应,值越大,减产率越高,其中死穗率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626)。晚霜冻害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冻害程度相近的样点在局域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在所有冻害评价指标中,减产率的空间集聚性最强(Moran’s I=0.5538)。冻害分区结果表明,随着冻害程度加深,穗数和实际产量显著降低(P<0.05);死穗率增幅最大(达271.3%),其次是残穗率和残穗指数(分别为36.4%和31.8%),它们共同成为导致减产率大幅攀升(增幅达132.1%)的因素;冻害程度最重的区域几乎连片分布,空间集聚性明显。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明显,与晚霜冻害具有一定空间关联性。土壤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与冻害指标之间达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前期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冻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前期持续干旱使得土壤含水量迅速下降,进一步加重了晚霜冻害的影响程度。【结论】在农田尺度下,晚霜冻害影响冬小麦穗数和实际产量的空间差异性明显,其空间分布与小麦发育进程和返青期土壤养分等因子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为在精细空间上进行冻害风险早期预判与因子调控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农田尺度 晚霜冻害 空间分区 发育进程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晚霜冻结束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8
18
作者 陈少勇 夏权 +1 位作者 王劲松 楼望萍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3,共6页
利用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子波分析、功率谱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近49a西北地区晚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霜冻结束日期具有较大的空... 利用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子波分析、功率谱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近49a西北地区晚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霜冻结束日期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青海高原晚霜冻结束最晚,其次是北疆—河西走廊—宁夏,陇东—陕北,结束最早区为南疆和陇南—陕南。全区平均以1.9d/10a的速率提前,其中45%的站点显著提前(P<0.05),提前最大的地区在青海西北部—南疆东部,达5~8d/10a。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西北地区晚霜冻结束早且年际变化小,1997年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近49a来晚霜冻有显著的2.4a和2.7a周期。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地区晚霜冻的结束逐年提前,但近10a呈推迟趋势的站有所增多;影响西北地区晚霜冻的环流特征量主要有北非副高和极涡,与北非副高呈负相关,与极涡呈正相关。近10a晚霜冻结束偏迟的原因可能与极涡面积增大和北非副高面积减小有关;5月500hPa高度场合成分析表明,晚霜冻结束偏早年,亚洲北部盛行纬向环流,东亚大槽浅,西北地区受蒙古高压脊控制,不利于降温天气出现;晚霜冻偏迟年,亚洲北部盛行径向环流,西北地区上空不断有来自西北欧滑下的冷空气,易形成强降温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霜冻 气候变化 环流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春季低温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段旭 王恒康 董谢琼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16-20,共5页
在参考了国内许多文献针对各地农业提出的不同的低温冷害指标和经过大量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业务需要提出了新的云南春季低温标准。并与旧标准中的“倒春寒”和晚霜冻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 春季 低温 倒春寒 晚霜冻 云南 温度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新梢萌芽期室内霜冻模拟试验 被引量:16
20
作者 段晓凤 张磊 +3 位作者 李红英 郭晓雷 王静 马国飞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1-176,共6页
贺兰山东麓是我国酿酒葡萄的重点产区,但是,春季正值新梢萌芽期的酿酒葡萄经常遭受晚霜冻的危害。为给酿酒葡萄抵御晚霜冻措施的制定提供气象数据的支撑,通过室内霜冻模拟试验,明确了酿酒葡萄主栽品种赤霞珠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而分... 贺兰山东麓是我国酿酒葡萄的重点产区,但是,春季正值新梢萌芽期的酿酒葡萄经常遭受晚霜冻的危害。为给酿酒葡萄抵御晚霜冻措施的制定提供气象数据的支撑,通过室内霜冻模拟试验,明确了酿酒葡萄主栽品种赤霞珠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而分别确定了未开放芽、开放芽、新梢等部位不同程度的霜冻低温阈值。试验结果显示:温度越低,且低温持续时间越长,植株受冻率越高;不同发育期酿酒葡萄植株枝条不同部位的受冻程度不同,说明其抗冻能力也不相同,其中,未开放芽的抗冻能力相对较强,开放芽次之,新梢的抗冻能力最弱;根部的芽或新梢的抗冻能力均较强,而生长于枝条梢部的芽或新梢的抗冻能力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 新梢萌芽期 晚霜冻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