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7篇文章
< 1 2 2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in Analyzing the Cultivated Land-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Bijie Prefecture,China
1
作者 何仁伟 刘邵权 +2 位作者 李立娜 梁岚 李婷婷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3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The cultivated land-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L-WRCC) with the method of system dynamics (SD) were analyzed. Bijie prefecture of Guizhou province served as a case in this study. Bijie prefecture is one o... The cultivated land-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L-WRCC) with the method of system dynamics (SD) were analyzed. Bijie prefecture of Guizhou province served as a case in this study. Bijie prefecture is one of the least-developed areas in China. In Biji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as well as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ad to the scarcities of cultivated land-water resources (CL-WR).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the subsystems of Bijie CL.WRCC system, the fundamental feedback structure of CL-WRCC was presented by causal loop diagram. Considering the three alms ("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opulation control") of Bijie as the major goals, Bijie CL-WRCC SD model was developed. Three scenarios,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development-oriented scenario (Scenario 1 ),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oriented scenario ( Scenario 2 ),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oriented scenario (Scenario 3 ), were investigated.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Scenario 3 which takes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to account, is the best alternative scenario. It can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cultivated land,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the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the decision-making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CL-WR are provided not only in Bijie, but also in other similar regions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ed land-water resources CL-WR carrying capacity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Bijie prefe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water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of China Based on Food Security
2
作者 于雯静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1年第9期96-99,共4页
After the analysis of food secur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since 1990s, based on the change of grain output and per unit grain yield, it was considered that food produc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was generally stable; thr... After the analysis of food secur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since 1990s, based on the change of grain output and per unit grain yield, it was considered that food produc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was generally stable; through comparing the proportion of per capita possession of grains and per unit grain yield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whole country, it revealed that they were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On this ba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water resources and food security had been analyzed, and it summarized that Shandong water resources were insufficient, agricultural water was not enough and water had been seriously polluted; and that cultivated area was large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was high. Meanwhile, it had analyz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water resources and the loss of water and soil.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water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food security had been proposed. It should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and implement united dispatching of multiple water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comprehensively develop reserve resources of cultivated lands; and intensify the treatment of land-water resources and prevention of the loss of water and soil in key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RESOURCE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Food security SHANDONG Provi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composition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rhizomes in artificial land-water transitional zones (ALWTZs) 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被引量:1
3
作者 Zhen HAN Baoshan CUI Yongtao ZHANG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555-566,共12页
Rhizomes are essential organs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They function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organic matter and as a nutrient source, especially in the artificial land-water transitional zon... Rhizomes are essential organs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They function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organic matter and as a nutrient source, especially in the artificial land-water transitional zones (ALWTZs) of shallow lakes. In this study, decomposition experiments on 1- to 6-year-old R australis rhizomes were conducted in the ALWTZ of Lake Baiyangdian to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rhizomes to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nutrient release. Mass loss and changes in nutrient content were measured after 3, 7, 15, 30, 60, 90, 120, and 180 days.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was modeled with a composite exponential model.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ss loss and litter quality factors. A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was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dominant factors that affect mass los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composition rates in wat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soil for 1- to 6-year-old rhizomes. However, the sequence of decomposition rates was identical in both water and soil.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ss loss and litter quality factors were observed at a later stage, and P-related factors proved to have a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than N-related factors on mass loss. According to multiple stepwise models, the C/P ratio was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mass loss in water, and the C/N and C/P ratios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mass loss in soil.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harvesting, ditch broadening, and control of water depth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lake administr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ragmites australis rhizomes mass loss decomposition rates nutrient contents Pearson correlationanalysis Artificial land-water Transitional Zone(ALWTZ)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
4
作者 王凯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康佳佳 彭清清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都河属清洁、较清洁水质,枯水期水质略优于丰水期;(2)丰、枯水期的2000、5000 m半径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63.81%、64.91%;景观格局对水质解释率的最佳缓冲区分别为500、200 m,解释率分别为73.88%、63.33%;(3)丰水期耕地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57.9%,景观指数LPI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48.8%;枯水期对水质贡献率最高的为草地68%,景观指数LSI对水质贡献率最高为21.6%;(4)丰水期,耕地、林地、水域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245,枯水期单一草地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129;丰水期NP、LPI、ENN_MN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0765,枯水期NP、PD、LPI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2163;(5)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交互作用在丰水期2000 m半径缓冲区内为18%,高于枯水期200 m半径缓冲区的11%。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都对开都河水质有较大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在该影响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开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河成湖与火山湖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差异
5
作者 刘捷 刘睿 +1 位作者 左书林 张静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8,I0011-I0014,共21页
为探究不同时空尺度下不同湖泊类型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差异,以四川省自贡市富顺西湖(河成湖)和云南省腾冲市青海湖(火山湖)为研究对象,提取6个空间尺度(50、60、70、80、90、100 m湖岸带缓冲区)的景观格局指数,结合雨季(2022年7月)和... 为探究不同时空尺度下不同湖泊类型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差异,以四川省自贡市富顺西湖(河成湖)和云南省腾冲市青海湖(火山湖)为研究对象,提取6个空间尺度(50、60、70、80、90、100 m湖岸带缓冲区)的景观格局指数,结合雨季(2022年7月)和旱季(2023年4月)湖泊水质参数,采用冗余分析法定量探究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对两类湖泊水质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富顺西湖与腾冲青海湖水质参数季节性差异显著,雨季水质优于旱季,两个湖泊水环境质量存在显著差异,腾冲青海湖水环境质量优于富顺西湖,腾冲青海湖符合地表水环境Ⅱ类、Ⅲ类水质标准,富顺西湖达到Ⅳ类、Ⅴ类水质标准。(2)富顺西湖在旱季和50~60 m湖岸带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参数对水质变量的解释率最大,腾冲青海湖在雨季和60 m湖岸带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参数对水质变量的解释率最大。(3)土地利用指数对两类湖泊水质的影响各不相同。富顺西湖流域内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和聚合度指数与多数水质指标呈正相关,“源”景观聚集程度和破碎化程度高会加剧对水质的威胁。腾冲青海湖流域内林地面积占比和聚合度指数对水质具有正效应,能够改善水环境质量;斑块指数和景观形状指数值的增加会加剧斑块破碎化,导致水质恶化。本研究基于不同时空尺度对土地利用与两类湖泊水质关系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探讨,指导不同类型湖泊的区域规划与管理,为湖泊环境质量评价及保护和制定针对性的湖泊缓冲带设置、生态修复等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湖泊水质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质 多尺度效应 冗余分析 西南地区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1年江门新会区水库水质变化及土地影响的研究
6
作者 陈文乐 《广东水利水电》 2025年第2期32-37,共6页
使用3种指数法以及遥感资料解译评价了江门新会区14座水库2011—2021年水质状况、富营养状态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以期为水库水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数据表明:(1)单因素、综合污染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别显示研究区水库水质以Ⅱ~Ⅲ... 使用3种指数法以及遥感资料解译评价了江门新会区14座水库2011—2021年水质状况、富营养状态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以期为水库水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数据表明:(1)单因素、综合污染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别显示研究区水库水质以Ⅱ~Ⅲ类水为主,水质总体保持很好,水库处于贫营养至中营养;(2)水库重金属,酚类物质常年为Ⅰ类或者未检出,水质变化主要与TN、TP、氮磷比和COD_(Mn)等因素密切相关;(3)崖门水道下游水库的透明度、叶绿素a、溶解氧、Zn、Cu与土地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以上结果反映研究的新会区水库群水质总体稳定较好,崖门水道周边的水库受周边工厂污水排放的影响导致水质出现超标,水体营养化有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会 水库水质 时空变化 土地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组合对退砂地西瓜生长和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
7
作者 李佳乐 肖玉珍 +2 位作者 王香 杨甜 张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1,共12页
在宁夏中卫连续30余年压砂首次退砂的土地进行种植试验,以当地主栽的西瓜品种‘金城5号’为试验材料进行膜下滴灌栽培。灌溉量设置3个水平:常规灌溉(中水W2,3 000 m^(3)·hm^(-2))、常规灌溉加灌20%(高水W3,3 600 m^(3)·hm^(-... 在宁夏中卫连续30余年压砂首次退砂的土地进行种植试验,以当地主栽的西瓜品种‘金城5号’为试验材料进行膜下滴灌栽培。灌溉量设置3个水平:常规灌溉(中水W2,3 000 m^(3)·hm^(-2))、常规灌溉加灌20%(高水W3,3 600 m^(3)·hm^(-2))、常规灌溉减灌20%(低水W1,2 400 m^(3)·hm^(-2))和5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1(80 kg·hm^(-2))、N2(160 kg·hm^(-2))、N3(240 kg·hm^(-2))、N4(320 kg·hm^(-2)),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15个处理。结果表明:高水处理下,西瓜膨瓜期蔓长在5种氮水平下比中水处理分别提高9.15%、8.41%、8.69%、11.58%和12.00%;中水处理下,伸蔓期、开花坐果期和膨瓜期N2的西瓜蔓长较N0处理提高5.42%~7.13%;N2水平下,3个时期中水较低水处理西瓜蔓长提高2.71%~16.67%。低水处理和高水处理的西瓜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较中水处理降低13.09%~60.21%和6.69%~9.14%;中水和低水处理下N2处理的可溶性总糖含量较N0分别提高21.19%和70.47%,高水处理下N3处理的可溶性总糖含量较N0提高8.25%。在施氮量相同时,灌水对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表现为W3>W2>W1,而对西瓜品质的提高作用表现为W2>W3>W1。当灌溉水平为3 600 m^(3)·hm^(-2)、施氮量为240 kg·hm^(-2)时产量最高,为64 299.67 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在T4处理下达到最高;土壤全氮含量不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升高,但会随着灌溉水平提高逐渐升高;在相同灌溉水平下,N1、N2、N3和N4条件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较N0处理平均提高11.90%、16.87%、24.58%和46.39%。提高灌溉量有利于提高氮肥偏生产力,但会使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施氮量从N0增加到N4时,W1灌溉水平下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当灌溉水平为3 600 m^(3)·hm^(-2)、施氮量为240 kg·hm^(-2)时,西瓜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山硒砂瓜 退砂地 水氮组合 水氮利用效率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AP-MODFLOW耦合模型的毛乌素沙地水资源优化配置
8
作者 唐古藞山 敖畅 +4 位作者 曾文治 鹿海员 郑和祥 陈皓锐 田小强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6,共9页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现存的最具代表性的沙地治理典型示范区,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维护生态治理成果的要求,对于全面迈进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W...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现存的最具代表性的沙地治理典型示范区,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维护生态治理成果的要求,对于全面迈进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WEAP-MODFLOW耦合模型的毛乌素沙地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配置后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当前政策供水能力下,规划期内研究区无法满足水资源供需平衡等要求,且综合预案较预测承载力提升作用较小,而充分挖潜供水能力后的预案则有较大提升;最优配置预案为T14,其承载力达到3.80,接近“优质承载”等级,该预案配置为:至2030年,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先进值0.8,实现工业需水量不超过12065万m³,每年适度增加3%的生态需水量,同时充分挖潜研究区地下水与疏干水的利用潜力,使地下水、疏干水可供水量达到43279、24744万m³且地表水可供水量保持3138万m³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优化配置 WEAP MODFLOW 毛乌素沙地 水资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研究
9
作者 靳世鑫 苏承国 +3 位作者 黄佳荣 王慧亮 严登华 王占桥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3,共13页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中水-土-碳等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框架,提出耦合非线性多目标规划和逐次逼近法的双层嵌套算法以实现框架的迭代求解,得到区域水土资源联合配置方案。【结果】洛阳市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各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水资源供给量实现了协同优化,区域水资源总量增加了0.2923亿m^(3),净碳排放量减少了0.3814%(折合90698 t标准煤),GDP维持稳定,各行政单元间供需水比值的差异程度达到最小。【结论】研究成果为提高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障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联合配置 生态-经济-社会需求 二元水循环 相互作用关系 双层嵌套算法 影响因素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空尺度下武汉市景观格局与地表水质的关系
10
作者 孙祖佑 陶士勇 +1 位作者 林丽芳 徐晶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6,24,共11页
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对城市河流水质的影响,对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武汉市范围内的长江流域水系为研究对象,基于2021年全年7个监测断面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总磷(TP)、总氮... 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对城市河流水质的影响,对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武汉市范围内的长江流域水系为研究对象,基于2021年全年7个监测断面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总磷(TP)、总氮(TN)的统计结果,采用GlobeLand30数据集提取水质监测断面200、500、1 000、1 500、2 000 m共5种圆形缓冲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利用冗余分析方法将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数据相结合,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武汉市景观格局与地表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组成在湿季和干季时均以200 m缓冲区对各水质指标的解释率最大,分别为84.1%和97.2%。景观格局指数的解释率在湿季的200 m缓冲区和干季的500 m缓冲区最大,分别为90.9%和88.2%;(2)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组成和景观格局指数影响水质指标的主要解释变量存在差异,对于土地利用组成,湿季时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下水域、草地贡献率较高,较大的空间尺度下建设用地贡献率较高,而干季时林地为主要解释变量。对于景观格局指数,在多数情况下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和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对于解释水质指标的贡献率最高;(3)在多数情景下,研究区域中耕地、草地和PD、景观形状指数(LSI)及SHDI与COD_(Mn)和NH_(3)-N具有较大的正相关关系,林地、未利用地及LPI与DO呈正相关,水域与COD_(Mn)、NH_(3)-N、TP等指标负相关,而建设用地仅在200 m缓冲区与污染性水质指标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因此,重点防控200 m缓冲区内污染物的排放,强化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管理,以及优化城市景观空间格局等措施对于武汉市城市水系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尺度效应 水质 冗余分析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11
作者 胡丛巧 迪丽努尔·阿吉 +2 位作者 李茹霞 王晓兰 玉素甫江·如素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4,共11页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析,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水体中COD_(Mn)、TN浓度异常偏高,分别有21.7%、55.1%的采样点超过地表水Ⅲ类水标准,表明TN和COD_(Mn)是其主要污染物;(2)5种不同缓冲区半径内土地利用与水质呈现显著相关性,丰、平、枯水期的1000、3000、500 m半径缓冲区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40.0%、35.6%和31.1%;(3)景观异质性特征与土地破碎化程度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4)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是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输出源,其次为草地,尽管草地对净化水质起到积极作用,但其不恰当的管理方式使污染物进入水中,导致水质恶化;(5)景观格局指数中,LSI(景观形状)与NH3-N、TN呈现正相关性,SHDI(香农多样性指数)与NH3-N呈显著正相关性,表示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水质恶化程度加剧,LSI与水质的关联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尺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对次降雨的响应特征
12
作者 赵意茹 高钰琪 +4 位作者 王中琦 房凤如 韩晓阳 刘文兆 朱元骏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目的]探究土壤水分对次降雨响应过程,揭示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而为缺水地区降水利用和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观测依据。[方法]对2021年黄土塬区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正常施肥)和低产农田(长期不施肥)4种... [目的]探究土壤水分对次降雨响应过程,揭示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而为缺水地区降水利用和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观测依据。[方法]对2021年黄土塬区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正常施肥)和低产农田(长期不施肥)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定位监测,并分析其对大于30 mm的3次降雨事件响应过程。[结果]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的降雨入渗和水分再分布深度也呈增大趋势,最大水分入渗深度分别为300,500,500,500 c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月均土壤含水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小值分别出现在8月、1月、1月和6月,最大值均在10月。雨季后,土壤水分仍处于再分布过程,12月底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水分再分布深度分别达到400,700,800,700 cm;土壤储水量变化滞后于降雨量,9—10月土壤储水量变化最强烈,苜蓿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土壤储水量增幅分别为390.6,197.5,299.8,157.4 mm。[结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亏缺严重的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最为敏感,最大响应深度可达400 cm,土壤储水量变化幅度也最大,水分再分布过程导致其变化滞后于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入渗深度 土地利用方式 次降雨 黄土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免耕对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土流失的影响
13
作者 张何普 杨庆楠 +2 位作者 徐金忠 肖洋 刘冬霞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1,共7页
为探究秸秆覆盖免耕对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该措施下的水土保持效益。通过设立秸秆覆盖免耕和传统耕作田间试验区,探究土壤孔隙结构、土壤含水量、化学性质、产流产沙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后,土壤深度(h)为0<h≤10... 为探究秸秆覆盖免耕对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该措施下的水土保持效益。通过设立秸秆覆盖免耕和传统耕作田间试验区,探究土壤孔隙结构、土壤含水量、化学性质、产流产沙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后,土壤深度(h)为0<h≤10 cm处土壤密度增加了14.16%,总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分别降低了10.85%、27.11%。土壤深度为0<h≤20 cm处土壤有机质及全氮流失量减少,有效改善了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土壤深度为10、20、30、40 cm处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6.30%、5.78%、7.57%、9.03%。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土层越深土壤水分滞留时间越短。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减弱了降雨侵蚀力对产流产沙的影响,产流产沙次数及数量较传统耕作处理有明显降低,产流、产沙次数分别减少3、5次,产流、产沙量分别减少53.07%、71.87%。秸秆覆盖免耕能够有效降低降雨对产流产沙的驱动力,减少土壤有机质及氮流失,调节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坡耕地 土壤理化性质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实践
14
作者 邹慧 杨文斌 +3 位作者 朱斌 刘丹一 周密 杨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0-1076,共7页
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沙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依据天然稀疏林密度,提出在降低固沙林覆盖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分布格局能够保持防沙治沙的效益,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出8了低覆盖度治沙... 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沙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依据天然稀疏林密度,提出在降低固沙林覆盖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分布格局能够保持防沙治沙的效益,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出8了低覆盖度治沙的原理和不同气候区低覆盖度固沙体系典型设计,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在与传统技术模式结合、羽翼袋沙障、沙地林田草沙水分利用与近自然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几种创新实践。实践表明,低覆盖度治沙是用覆盖度15%—25%的固沙林带(沙障)构建的一种复合型固沙植被恢复模式,留有75%—85%的空地或者地带性自然恢复植被带,能够确保沙区的水分平衡和雨养植被的稳定持续发育,对于解决目前沙区水资源承载力不足,固沙林稳定性、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基于低覆盖度理论的治沙、沙产业相结合的技术示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治沙 实践模式 固沙稳定性 水分平衡 覆盖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喂频率对陆基圆桶养殖大口黑鲈生长及水体水质的影响
15
作者 周刚 周诚 +2 位作者 陈碟容 卢思宇 李耀国 《渔业研究》 2025年第1期38-46,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陆基圆桶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水体水质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开展了2次/天和3次/天两种投喂频率实验。【结果】3次/天组的终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高于2次/天... 【目的】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陆基圆桶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水体水质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开展了2次/天和3次/天两种投喂频率实验。【结果】3次/天组的终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高于2次/天组。投喂频率对水体中氨氮(TAN)、亚硝酸盐(NO_(2)-N)、悬浮物量(SS)和化学需氧量(COD)等指标的浓度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且2次/天组高于3次/天组。两组养殖水体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其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优势菌属均为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和红细菌属(Rhodobacter);对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常见致病菌丰度进行统计,发现3次/天组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的平均丰度(0.08%)显著低于2次/天组(0.14%)(P<0.05)。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氨氮(TAN)、总氮(TN)和总磷(TP)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大口黑鲈陆基圆桶养殖模式中,3次/天投喂频率较2次/天投喂频率具有生长快、养殖水体关键水质指标水平低以及致病菌丰度低的优势。本研究结果可为陆基圆桶养殖大口黑鲈的科学投喂提供实际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投喂频率 陆基圆桶养殖 水质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铝酸盐水泥砂浆的水下不分散性能研究
16
作者 杨金栋 曾庆有 +3 位作者 程沛媛 叶晨峰 龙江峰 吴凯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5年第3期8-12,17,共6页
研究了抗分散剂掺量对硫铝酸盐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抗分散剂掺量的增加,水泥浆体的流动性降低,凝结时间缩短,剪切应力与塑性黏度增加,但增幅降低;当抗分散剂掺量为2.0%时,砂浆的水样悬浊物含量、浊度、pH值显著降低,抗分... 研究了抗分散剂掺量对硫铝酸盐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抗分散剂掺量的增加,水泥浆体的流动性降低,凝结时间缩短,剪切应力与塑性黏度增加,但增幅降低;当抗分散剂掺量为2.0%时,砂浆的水样悬浊物含量、浊度、pH值显著降低,抗分散性能提高;加入抗分散剂后,砂浆的水陆强度比超过70%;抗分散剂的掺入提高了水泥浆体的累计放热量,提高了水泥的水化程度,且对水泥的水化产物组成没有影响;综合来看,当抗分散剂掺量为2.0%时,砂浆的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铝酸盐水泥 砂浆 抗分散剂 水下不分散性能 水陆强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水质关系的空间尺度研究
17
作者 王新宇 梅琨 +1 位作者 时浩南 吴宇鹏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划分不同空间尺度的圆形与河岸带缓冲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MLR)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形缓冲区下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高于河岸带缓冲区;pH值... 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划分不同空间尺度的圆形与河岸带缓冲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MLR)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形缓冲区下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高于河岸带缓冲区;pH值在500 m圆形缓冲区下与草地相关性最高,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在1500 m圆形缓冲区下与森林相关性最高,氨氮在1000 m圆形缓冲区下与建设用地相关性最高;在圆形缓冲区下,MLR模型的R^(2)为0.132~0.431,GWR模型的R^(2)为0.287~0.569,均优于河岸带缓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河流水质 相关性 空间尺度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消落带土壤微塑料赋存特征
18
作者 杨子薇 潘雄 +3 位作者 林莉 陈和春 王继保 吴伟杰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1,共8页
目前水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消落带土壤中的微塑料赋存特征尚不清楚。通过考察丹江口水库消落带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裸地、林地和耕地),对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消落带裸地、林地和耕地土壤中微塑料的平... 目前水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消落带土壤中的微塑料赋存特征尚不清楚。通过考察丹江口水库消落带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裸地、林地和耕地),对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消落带裸地、林地和耕地土壤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分别为985±333、798±143、625±175 n/kg,主要聚合物类型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分别占比44.0%、27.2%和11.1%;其中超过75%的微塑料为纤维状,且大约39.5%的微塑料粒径范围分布在50~500μm之间,为主要的粒径范围;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土壤中微塑料颜色以蓝色为主,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微塑料丰度存在显著差异性,呈现裸地>林地>耕地的趋势。研究成果对开展水库消落带微塑料污染控制、保障水库水质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微塑料赋存特征 土地利用类型 微塑料污染控制 水质安全 丹江口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整地下农田土壤水分与团粒特征互作关系
19
作者 张详曙 陈晓冰 +4 位作者 倪晓庆 刘雍鑫 义轩 许昊 杨婷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土壤团粒是形成土壤结构的基础,从土壤微观角度深入分析土壤团粒与土壤水分之间的作用关系,可为进一步阐明丘陵山区坡耕地整地后土壤结构如何调控田间水肥利用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将染色示踪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相结合,利用图像解析、... 土壤团粒是形成土壤结构的基础,从土壤微观角度深入分析土壤团粒与土壤水分之间的作用关系,可为进一步阐明丘陵山区坡耕地整地后土壤结构如何调控田间水肥利用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将染色示踪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相结合,利用图像解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水平、反坡2种典型整地措施(坡耕地为对照)下田间土壤团粒特征与土壤水分状况之间的互作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整地使田间土壤水分集中分布在0~10 cm土壤浅层空间内,显著小于坡耕地田间土壤水分分布范围,水平和反坡整地后形成的田间土壤水分运动变化程度相比坡耕地分别提高11.09%和7.14%。水平和反坡整地后的土壤团粒相较于坡耕地(平均分形维数为1.19)空间分布均匀程度更高(平均分形维数分别为1.16和1.18),整地使土壤团粒中孔隙大小组成的差异性分别降低5.81%(水平)和10.10%(反坡),且水平台田间土壤团粒中孔隙空间分布方向更复杂(概率熵为0.957 8)。水平台土壤团粒特征中的空间分布均匀化程度对其田间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和运动的影响程度最大(关联度为0.812),而反坡台和原状坡耕地的土壤团粒大小组成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和运动的影响程度最大(关联度分别为0.708和0.698)。整地措施显著改变坡耕地土壤团粒状况,进而影响田间土壤水分。因此,针对丘陵山区坡耕地选择适宜的整地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改善田间土壤结构,进而调控土壤水分状况,促进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整地 反坡整地 土壤团粒结构 土壤水分分布 土壤水分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与云模型的重要耕地后备资源区水资源能源粮食协同安全评价
20
作者 贺正齐 周到 +1 位作者 张振扬 费义涵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1,47,共7页
基于水资源、能源、粮食三大战略性基础资源在重要耕地后备资源区的复杂关联关系,开展水资源能源粮食协同安全评价研究。以我国盐碱地这一重要耕地后备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PSR分析法建立典型盐碱地区水资源能源粮食协同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水资源、能源、粮食三大战略性基础资源在重要耕地后备资源区的复杂关联关系,开展水资源能源粮食协同安全评价研究。以我国盐碱地这一重要耕地后备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PSR分析法建立典型盐碱地区水资源能源粮食协同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云模型、可变模糊识别模型,构建典型盐碱地区水资源能源粮食协同安全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典型盐碱地区东营市。结果表明:东营市水资源能源粮食协同安全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水资源的相对短缺及其在农业生产与能源开采中的合理配置是影响三者协同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从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区盐碱化改造两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盐碱地区水资源能源粮食协同安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盐碱地区 水资源能源粮食协同安全 PSR模型 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