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犬髓外浆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1
作者 张竞 李伊萌 +3 位作者 石俊超 马莹 贺文琦 陆慧君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髓外浆细胞瘤(EMP)在犬中属于相对罕见的肿瘤,为了明确犬EMP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标志物表达特征,本试验采用苏木精-伊红(H. E.)染色和刚果红染色法对患犬的皮肤肿物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进一步使用EMP免疫标志物配对盒基因5(PAX5)、白细... 髓外浆细胞瘤(EMP)在犬中属于相对罕见的肿瘤,为了明确犬EMP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标志物表达特征,本试验采用苏木精-伊红(H. E.)染色和刚果红染色法对患犬的皮肤肿物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进一步使用EMP免疫标志物配对盒基因5(PAX5)、白细胞分化抗原20(CD20)、白细胞分化抗原79a(CD79a)、多发性骨髓瘤基因1(MUM1)和犬免疫球蛋白G(Canine IgG)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并总结免疫标志物表达特征。结果显示,2例病例的肿物均无包膜结构,并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肿瘤细胞呈浆细胞样或浆母细胞样特征,病例2肿物内见淀粉样沉积。病例1肿瘤细胞免疫标志物PAX5、CD20和MUM1呈阴性,CD79a和Canine IgG呈阳性;病例2肿瘤细胞免疫标志物PAX5呈阴性,CD20、CD79a、MUM1和Canine IgG呈阳性。结果表明,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IHC染色结果,确诊2例病例均为犬皮肤型EMP。本试验为犬EMP的精确诊断提供重要的病理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浆细胞(EMP)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初探
2
作者 赵苏苏 章宜芬 +6 位作者 可飞 王耀辉 王双双 王露 李惠 王景美 王剑蓉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TF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方法回顾分析7例DTFL的临床特点、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内镜表现和治疗,并进行随访。通过GEO数据库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索DTFL的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TF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方法回顾分析7例DTFL的临床特点、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内镜表现和治疗,并进行随访。通过GEO数据库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索DTFL的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结果患者多为女性,中位年龄51岁,病变均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弥漫或片状颗粒性增生。显微镜下病变呈现结节样结构及淋巴组织弥漫分布,肿瘤细胞表达B系抗原及生发中心标记,滤泡树突细胞主要聚集在生发中心周围。部分患者未经治疗自愈或病变无进展,2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治愈。通过GEO数据库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验证,发现DTFL中静息NK细胞数量显著增多,而静息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结论DTFL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类似淋巴结内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但可依据滤泡树突细胞的特殊分布鉴别。DTFL为惰性淋巴瘤,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自愈,其肿瘤免疫微环境可能与静息NK细胞和静息肥大细胞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 病理学 免疫微环境 免疫表型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源性始基瘤4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3
作者 张磊 李慧玲 +6 位作者 夏舒 帕克扎提·色依提 陈盛 杨艳 叶传进 泥艳红 黄晓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5-709,共5页
目的 探讨牙源性始基瘤(primordial odontogenic tumour, PO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4例颌骨POT的临床资料,采用影像学检查、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发... 目的 探讨牙源性始基瘤(primordial odontogenic tumour, PO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4例颌骨POT的临床资料,采用影像学检查、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发病年龄5~21岁;男女性各2例;发病部位于上、下颌骨各2例。临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切面呈灰黄、灰白色,周围多与1枚未萌牙牙冠相关。肿瘤由黏液样背景中散在疏松梭形或星形细胞组成,周边可见单层立方、柱状上皮被覆,部分区域可见乳头状反褶内陷,2例可见钙化。结论 POT是罕见的良性牙源性混合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掌握其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可作出正确诊断,行完整切除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肿 牙源性始基 病理学特征 免疫表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CBP1表达意义
4
作者 吴艳 黄慧 +4 位作者 樊金星 徐红艳 熊枫 曾松涛 杨文萍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7期1210-1213,共4页
目的 探讨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 B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CBP1表达意义。方法 收集47例儿童BL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检测PCBP1、MUM1、CD38、c-myc和LMO2,原位杂交检测EBER,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myc、11q23.3/11q24.3基因。统... 目的 探讨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 B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CBP1表达意义。方法 收集47例儿童BL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检测PCBP1、MUM1、CD38、c-myc和LMO2,原位杂交检测EBER,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myc、11q23.3/11q24.3基因。统计学分析PCBP1与临床参数及MUM1的表达关系。结果 47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11例,平均就诊年龄6岁2月(2岁1月~13岁),发病部位腹腔35例、头颈部11例、鼻腔1例;临床分期为Ⅱ期10例、Ⅲ~Ⅳ期37例。免疫表型PCBP1、MUM1、CD38、c-myc和LMO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47/47)、63.8%(30/47)、100%(47/47)、97.9%(46/47)、0%(0/47);EBER阳性率为27.7%(13/47),c-myc基因重排率为100%(47/47),无11q23.3/11q24.3基因异常(0/15)。47例BL中PCBP1细胞核和细胞质同时阳性表达38例,9例仅为细胞质阳性表达。PCBP1阳性表达模式与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MUM1和EBER表达均无关(P>0.05)。结论 儿童伯基特淋巴瘤主要与伴11q异常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鉴别,联合检测CD38、c-myc、LMO2和EBER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PCBP1在儿童伯基特淋巴瘤中高表达,其表达模式的具体意义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 病理学 PCBP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透明细胞癌为首发病变的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并发Krukenberg瘤: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
5
作者 刘莎 叶成林 +2 位作者 张修云 何惠华 徐励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目的探讨以透明细胞癌为首发病变的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Krukenberg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例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Krukenberg瘤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免疫组化、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以透明细胞癌为首发病变的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Krukenberg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例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Krukenberg瘤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免疫组化、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44岁。镜下见:双侧卵巢囊肿见印戒样细胞及子宫内膜样腺体。右侧附件另见灰白肿物,低倍镜下见弥漫成片的肿瘤细胞,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呈多角形或者靴钉样,胞质丰富,细胞核异型较大。术后清扫的淋巴结中发现大量印戒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印戒样细胞:CK7、Villin、CDX2阳性,Pax8阴性;灰白肿物:CK7、NapsinA、Pax8阳性,ER、WT-1阴性。胃镜活检:胃黏膜散在印戒样细胞。结论透明细胞癌作为首发病变的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Krukenberg瘤实属罕见,必须充分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进行全面分析,避免出现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癌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krukenberg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与磁共振成像特征研究
6
作者 朱红娜 曲晓瑜 +2 位作者 王昞 陆慧琴 苏安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2期46-51,共6页
目的探讨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病理学特征与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48例眼眶DLBCL患者纳入眼眶DLBCL组,另选取同期5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患者纳入原发性DLBCL组。分析眼眶DLBCL组... 目的探讨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病理学特征与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48例眼眶DLBCL患者纳入眼眶DLBCL组,另选取同期5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患者纳入原发性DLBCL组。分析眼眶DLBCL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MRI影像学特征,并比较2组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和外周血中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结果眼眶DLBCL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眼局部肿块48例(100.00%)、眼球活动受限38例(79.17%)、眼球突出33例(68.75%)、视力下降25例(52.08%)、复视17例(35.42%)和鼻出血9例(18.75%);眼眶DLBCL好发于肌锥外间隙(54.17%),病变多位于眼眶上方(52.08%),T1加权像主要表现为中等信号(60.42%),T2加权像主要表现为中等信号(56.25%)和高信号(29.17%),扩散加权成像主要表现为高信号(58.33%),表观扩散系数图主要表现为低信号(60.42%)。2组患者在病理组织学分型、CD20阳性表达、CD79a阳性表达、CD45RO阳性表达、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病理学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眶DLBCL组患者外周血PLR高于原发性DLBCL组,NLR、LMR低于原发性DLBC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眶DLBCL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MRI特征,MRI可作为其主要诊断手段,结合病理学免疫组化分析及外周血PLR、NLR、LMR检测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免疫组化 T2加权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脏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磁共振成像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
7
作者 施玉森 苏兰芳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00-702,706,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脏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腹部脏器DLBCL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观察腹部脏器DLBCL患者MRI影像学表现。HE染色观察癌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中Ki-67和... 目的:探讨腹部脏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腹部脏器DLBCL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观察腹部脏器DLBCL患者MRI影像学表现。HE染色观察癌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中Ki-67和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M1)表达。结果:54例DLBCL患者腹部脏器DLBCL以胃肠道占据首位,占比61.11%,其余依次为脾(14.81%)、肝脏(7.41%)、肾上腺(7.41%)、肾脏(3.70%)、阴茎睾丸(3.70%)及胰腺(1.85%)。MRI影像学多表现为T1加权像(T1WI)呈稍低或明显低信号,T2加权像(T2WI)则为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弥散受限明显,增强扫描表现多为弱强化或中度强化。HE染色结果显示,54例DLBCL患者穿刺组织内可见大量异型增生细胞,呈弥漫片状分布,细胞核大、深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i-67阳性患者39例共54个病灶,阴性15例共19个病灶;MUM1阳性患者37例共50个病灶,阴性17例共23个病灶。腹部脏器DLBCL患者T2WI信号、ADC值与癌组织Ki-67、MUM1表达相关(均P<0.05)。结论:腹部脏器DLBCL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辅助病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腹部肿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特征 Ki-67 多发性骨髓癌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
8
作者 温路生 耿月华 +1 位作者 刘金发 周小芹 《肝脏》 2024年第12期1508-1511,共4页
目的 分析30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2019年2月—2020年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手术切除并病理确诊的30例肝脏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 目的 分析30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2019年2月—2020年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手术切除并病理确诊的30例肝脏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30例病例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病发年龄以25~54岁居多,多数有上腹部疼痛症状,肿瘤多为单发,病灶多位于肝左外叶,肿瘤大小在60~100 mm之间,肝功能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水平升高,免疫组织化学以抗黑素瘤特异性单抗、黑色素细胞抗原和抗平滑肌抗体阳性为主。30例病例中,27例在术后2年内均可接受随访,3例只接受1年随访,随访率为90.0%。27例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转移、复发、术后未行其他治疗,随访至2022年2月患者情况良好,肝脏CT、血常规、肝功能检查多数无异常。结论 肝脏血管周围上皮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间质性肿瘤,易与其他肝脏肿瘤混淆,结合临床与病理特征,应用CT成像、腹部超声、MRI影像学检查,可以为肝脏血管周围上皮细胞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 临床表现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预测因素及与APT成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汤奕林 林砺 +1 位作者 黄丽 林惠卿 《肿瘤影像学》 2024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目的:探讨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预测因素及与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的关系,旨在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早期诊断识别及后续预测模型构建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并纳入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第九〇九医院行手术治疗并... 目的:探讨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预测因素及与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的关系,旨在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早期诊断识别及后续预测模型构建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并纳入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第九〇九医院行手术治疗并接受APT成像检查的脑干胶质瘤患者79例,根据病理学分级标准分为高级别组(38例)和低级别组(4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分析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预测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囊性病变、病灶最大径、APT成像信号强度平均值及最大值均可能与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囊性病变、病灶最大径≥2 cm、APT成像信号强度平均值及最大值均是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利用囊性病变、病灶最大径≥2 cm、APT成像信号强度平均值、APT成像信号强度最大值及logistic模型预测概率对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情况进行预测,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50、0.50、2.95%、4.11%、37.85%,约登指数分别为38.19%、44.42%、51.73%、42.17%、65.28%。结论:囊性病变、病灶最大径与APT成像信号强度可作为脑干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独立预测因素,且APT成像信号强度平均值具有更佳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 胶质 病理学分级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吸虫病合并胃肠道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10
作者 王晶晶 吴嫣 +5 位作者 石祥 黎三艳 周先荣 张岚 张丹丹 李文才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34-436,439,共4页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全球流行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病合并结直肠癌比较常见,但血吸虫病合并胃肠道淋巴瘤极为罕见。本研究收集3例胃肠道血吸虫合并淋巴瘤病例,着重分析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随访情况,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全球流行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病合并结直肠癌比较常见,但血吸虫病合并胃肠道淋巴瘤极为罕见。本研究收集3例胃肠道血吸虫合并淋巴瘤病例,着重分析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随访情况,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旨在提高临床与病理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淋巴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盆部孤立性纤维瘤的CT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探讨
11
作者 戴玲玲 柯俊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1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发生于腹盆腔的孤立性纤维瘤(SFT)在CT上的表现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在本院接受手术、最终病理为腹盆部SFT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CT影像及病理学特征。结果14例SFT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6例和8例;平均年龄59岁;14例均为单... 目的探讨发生于腹盆腔的孤立性纤维瘤(SFT)在CT上的表现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在本院接受手术、最终病理为腹盆部SFT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CT影像及病理学特征。结果14例SFT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6例和8例;平均年龄59岁;14例均为单发肿瘤,病灶最大径平均值7.3cm;8例位于腹部(肾上腺、肾、腹腔及腹膜后均各2例),6例位于盆腔。SFT在CT平扫上以等密度或等低密度为主,8例内可见囊变、坏死,另1例有钙化。动态增强呈渐进性或速升平台型强化,其中11例动脉期见“蚯蚓钻土征”,10例门脉期呈“地图样”强化。SFT在组织病理学上主要由梭形细胞、胶原纤维组成,此外CD34、Vimentin、Bcl-2、STAT6等有较高的表达率。结论位于腹盆部的SFT在CT上有一些特征性表现,特别是“地图样”强化、“蚯蚓钻土征”的出现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 腹盆部 计算机体层摄影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与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关系
12
作者 哈斯亚提·马穆提 林素暇 李玉华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0期32-34,共3页
目的分析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与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宫颈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TCT检查、HPV检测及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检... 目的分析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与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宫颈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TCT检查、HPV检测及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评价TCT检查、HPV检测、TCT检查联合HPV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100例患者经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宫颈炎症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20例、CINⅡ18例、CINⅢ14例、宫颈癌18例;TCT检查结果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37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23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22例、宫颈癌18例;HPV检测结果为阴性40例,阳性60例;TCT检查联合HPV检测结果为阴性31例,阳性69例。TCT检查联合HPV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独进行TCT检查和HPV检测(P<0.05)。结论TCT检查联合HPV检测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可在宫颈病变筛查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人乳头病毒检测 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术前靶向治疗后的病理学评估与影像学评估的一致性分析
13
作者 宋明霞 张丽娟 +3 位作者 王忠丹 阮进秋 江凡 裴界磊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Choi标准及病理学效应对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术前靶向治疗后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并观察两者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37例术前伊马替尼(imatinib,IM)靶向治疗G... 目的:探讨Choi标准及病理学效应对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术前靶向治疗后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并观察两者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37例术前伊马替尼(imatinib,IM)靶向治疗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Choi标准及病理学效应进行生存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及Kappa检验分析Choi标准与病理学效应的一致性。结果:37例患者术前中位治疗时间为10(2~36)个月。Choi标准评估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病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6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5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6例;Choi标准疗效有效组(CR+PR)与无效组(SD+PD)之间总生存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学效应评估完全效应1例,高度效应11例,部分效应18例,零级效应7例;病理效应有效组(完全效应+高度效应+部分效应)与无效组(零级效应)之间总生存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hoi标准与病理学效应有相关性(r=0.592,P<0.01)及中度一致性(κappa=0.566)。结论:Choi标准与病理学效应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及一致性,两者均可作为胃肠间质瘤术前靶向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联合应用两者评估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 伊马替尼 影像学评估 病理学效应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14
作者 林佳鑫 魏然 +3 位作者 水若鸿 陆洪芬 李小秋 于宝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0-1027,共8页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肾上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淋巴瘤,目前对其仍缺乏充分认识。本研究旨在探讨肾上腺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复旦...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肾上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淋巴瘤,目前对其仍缺乏充分认识。本研究旨在探讨肾上腺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2—2023年诊断的肾上腺IVLBCL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并采用靶向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探讨其分子遗传学特点。本研究已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编号:050432-4-2307E)。结果:5例肾上腺IVLBCL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52岁(年龄范围50~82岁)。2例因低热而就诊,1例表现为腹痛,1例为体检发现,1例未获得相关信息。外周血检查示2例有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2例出现肾上腺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显示,肾上腺增大或占位性病变伴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摄取增高;其中4例累及双侧肾上腺,1例累及右侧肾上腺。显微镜下可见异型大淋巴细胞局限于血管腔内,部分病例血管腔内见纤维素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所有(5/5)病例的肿瘤细胞CD20阳性,Ki-67增殖指数均较高(>80%),80%(4/5)病例呈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erminal-center B-cell-like,non-GCB)表型,100%(4/4)呈MYC/BCL2双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染色显示,肿瘤细胞绝大多数位于血管内。3例患者获得治疗和随访信息,其中1例仅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确诊后5个月死亡,1例经手术切除后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1例穿刺活检确诊后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年总生存率为66.7%,总生存期为5~87个月。1例行NGS检测,结果显示,MYD88 V217F、TP53、CDH1、ARID1B、MSH3、MLH3、PTPRK、CD22和FLCN等基因错义突变。结论:肾上腺IVLBCL发病率低,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本组病例以non-GCB为主且常伴MYC/BCL2双表达,并存在MYD88非L265P突变。肾上腺IVLBCL由于其临床症状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导致早期确诊困难,积累更多病例深入了解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改善患者预后,为深入认识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探索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学特征 MYD8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混合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15
作者 李涌 高珍 +2 位作者 代丽丽 刘波 曹猛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993-995,共3页
目的探讨阴道混合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罕见的阴道混合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27岁。组织学:肿瘤由梭形细胞及上皮细胞两种成分混杂构成,梭形细胞为主要成分,排列呈条索状或网... 目的探讨阴道混合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罕见的阴道混合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27岁。组织学:肿瘤由梭形细胞及上皮细胞两种成分混杂构成,梭形细胞为主要成分,排列呈条索状或网状;上皮细胞呈腺样及鳞状分化,腺样成分较少,呈小管状,可见腺腔内鳞化;大小不一的成熟鳞状细胞巢较多;所有成分均无细胞异型性,未查见核分裂,无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梭形细胞与上皮细胞均弥漫表达CKpan、CD10、PR;梭形细胞表达SMA;上皮细胞表达EMA;腺上皮CK7阳性而梭形细胞呈灶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1%。结论阴道混合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其组织起源尚存争议,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易与其他肿瘤混淆,需完整切除并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混合 临床 病理学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文献复习
16
作者 杨智强 王鲁光 +1 位作者 张晓红 王志蕙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3期75-77,F0002,共4页
乳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因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学特点等类似于乳腺浸润性癌,极易引起误诊或过度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是诊断乳腺GCT的最佳方法。本文收集2010年1月—2023年1... 乳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因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学特点等类似于乳腺浸润性癌,极易引起误诊或过度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是诊断乳腺GCT的最佳方法。本文收集2010年1月—2023年10月诊治的6例乳腺GCT患者临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颗粒细胞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型睾丸粒层细胞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17
作者 程玉芳 高勇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83-986,共4页
目的 探讨成人型睾丸粒层细胞瘤(adult testicular granulosa cell tumour, AT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ATGC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Sanger测序法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 目的 探讨成人型睾丸粒层细胞瘤(adult testicular granulosa cell tumour, AT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ATGC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Sanger测序法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8和13岁,临床均因发现左侧睾丸肿块而入院。镜下肿瘤组织结节状膨胀性生长,结节内瘤细胞均弥漫性分布,以梭形细胞假肉瘤样形态为主,部分呈实性片状、滤泡状和不规则岛屿状排列。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稀少,可见明显核沟,偶见核分裂象。肿瘤内可见囊腔区域,肿瘤细胞围绕嗜酸性蛋白样物质呈栅栏状排列,形成Call-Exner小体。免疫表型:α-inhibin、Calretinin、CD56、WT1、SF-1、CD99和vimentin均阳性,SMA部分阳性,例1 FOXL2阳性、例2 FOXL2弱阳性,其余抗体均阴性。Sanger测序检测2例肿瘤均未检出FOXL2基因突变。结论 ATGCT是一种罕见的睾丸肿瘤,临床和病理医师需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水平及诊断的准确性,防止误、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肿 成人型睾丸粒层细胞 临床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18
作者 程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3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方法选取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记录所有数据。统计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病理数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T检查特征。结果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方法选取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记录所有数据。统计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病理数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T检查特征。结果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年龄>50岁的患者占68.00%(51/75);存在腹部痛疼或肿胀不适的患者占42.67%(32/75);发生黑便、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的患者占34.67%(26/75);发生腹部肿块的患者占22.67%(17/75)。发生腹部压痛感的患者占33.33%(25/75);能够检测到腹部肿块的患者占36.00%(27/75);经肠道检查发现肿块的患者占10.67%(8/75);无明显临床症状或阳性体征反应的患者占20.00%(15/75)。经实验室检查后证实:白蛋白或总蛋白下降的患者占20.00%(15/75)、便常规潜血形成的患者占38.67%(29/75)、血红蛋白降低的患者占41.33%(31/75)。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理分级为极低危险度的患者占10.67%(8/75),低危险度的患者占22.67%(17/75),中等危险度的患者占24.00%(18/75),高危险度的患者占42.67%(32/75)。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形态组织学特征为梭形或上皮样。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CD117阳性表达率高达94.67%,CD34阳性表达率高达72.00%,部分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PGP915呈阳性表达。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5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T检查结果为膨胀生长,呈现为椭圆状或球形的肿块,其中28例患者CT形态呈分叶状。34例患者CT平扫肿块密度相对均匀的占29例,51例患者的病灶影像学显示有出血、囊变和不同程度坏死等病变,28例患者显示肿块病灶边界清晰,32例患者显示肿块边界模糊且与周边的相关脏器粘连。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均未发现病灶钙化。增强CT扫描结果显示,不均匀强化病例为50例,中度强化的病例为17例,轻度强化的病例为8例。结论通过观察并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CT检查和病理学特点,能够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疗提供判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和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 病理学诊断 CT检查 病理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测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价值分析
19
作者 龚冬生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16期2479-2480,2483,共3页
目的 分析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中,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疑似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均接受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及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接受宫颈锥切术治疗。将宫颈锥切术病理检查作... 目的 分析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中,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疑似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均接受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及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接受宫颈锥切术治疗。将宫颈锥切术病理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测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宫颈锥切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阴性3例、阳性57例。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阴性6例、阳性54例;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阴性3例、阳性57例。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的诊断特异度为33.33%(1/3)、敏感度为91.23%(52/57),准确率为88.33%(53/60);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测的诊断特异度为66.67%(2/3)、敏感度为98.25%(56/57),准确率为96.67%(58/60)。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测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比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明显更高。结论 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时,与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相比较,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测的诊断效能更加理想,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 宫颈锥切术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 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ET PET/CT双模态影像组学特征对成人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非侵入性预测分析
20
作者 华涛 周维燕 +4 位作者 周支瑞 黄琪 李明 朱毓华 管一晖 《肿瘤影像学》 2024年第2期127-135,共9页
目的:基于^(18)F-F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双模态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并对成人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进行非侵入性预测分析。方法:回顾并分析58例经组织病理学... 目的:基于^(18)F-F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双模态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并对成人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进行非侵入性预测分析。方法:回顾并分析58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未治疗成年胶质瘤患者的^(18)F-FET PET/CT影像学数据,根据病理学分级将患者分成低级别胶质瘤组[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Ⅱ级,共计32例]和高级别胶质瘤组(WHOⅢ级13例、WHOⅣ级13例,共计26例)。在PET、CT影像模态中分别提取105个影像组学特征参数进行分析,采用基于R语言机器学习算法的5折交叉验证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成人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3个独立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PET-Rad模型、CT-Rad模型和PET/CT-Rad模型),然后再采用全子集回归对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进行校正。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基于4个^(18)F-FET PET影像组学参数建立PET-Rad模型的AUC为0.845(95%CI 0.726~0.927);基于3个CT影像组学参数构建的CT-Rad模型的AUC为0.802(95%CI 0.676~0.895);而联合3个CT和2个PET影像组学特征的^(18)F-FET PET/CT-Rad模型的AUC为0.901(95%CI 0.794~0.964),准确度为86.21%。DeLong检验结果显示PET/CT-Rad模型优于CT-Rad模型(P=0.032)。尽管PET/CT-Rad模型效能优于PET-Rad模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构建胶质瘤病理学级别预测的PET/CT-Rad模型中,3个CT影像组学参数分别为firstorder_10Percentile、glrlm_LowGrayLevelRunEmphasis、ngtdm_Busyness,其中glrlm_LowGrayLevelRunEmphasis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其相对重要性为30.97%;2个PET组学特征为firstorder_Maximum和ngtdm_Contrast,其相对重要性分别为21.99%、21.01%。结论:基于^(18)F-FET PET与CT双模态影像组学特征相结合的预测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未经治疗成人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可为临床诊治决策提供依据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 ^(18)F-FET 影像组学 病理学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