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几个富碱斑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6
1
作者 李勇 莫宣学 +2 位作者 喻学惠 黄行凯 和文言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方法测定了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内4个富碱斑岩的年龄。结果表明:剑川地区角闪正长斑岩形成时间为(37.6±2.2)Ma,姚安地区黑云母二长斑岩具有2组锆石U-Pb年龄数据,较年轻的一组为(36.86±0.63)... 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方法测定了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内4个富碱斑岩的年龄。结果表明:剑川地区角闪正长斑岩形成时间为(37.6±2.2)Ma,姚安地区黑云母二长斑岩具有2组锆石U-Pb年龄数据,较年轻的一组为(36.86±0.63)Ma,较老的一组为(40.41±0.24)Ma,姚安黑云母角闪正长斑岩的形成时间为(31.8±2.6)Ma,大理九顶山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间为(37.93±0.82)Ma。这些富碱斑岩的形成时间与整个滇西地区新生代富碱斑岩岩浆作用高峰期一致,属于青藏高原后碰撞岩浆作用的时间范围,富碱斑岩岩浆活动是对印度—欧亚大陆巨大碰撞的一种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 LA-ICP-MS锆石U-PB定年 新生代 岩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富碱斑岩带的Nd、Sr、Pb同位素特征及其挤压走滑背景 被引量:98
2
作者 曾普胜 莫宣学 喻学惠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1-241,共11页
滇西富碱斑岩带形成于新生代 (年龄为 2 3.18~ 6 2Ma) ,沿金沙江 -哀牢山断裂带分布。对其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其总体处于剪切挤压为主、局部引张的构造环境中 ,苍山等地元古宙基底变质岩的穿刺 (翘起 )就是挤压... 滇西富碱斑岩带形成于新生代 (年龄为 2 3.18~ 6 2Ma) ,沿金沙江 -哀牢山断裂带分布。对其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其总体处于剪切挤压为主、局部引张的构造环境中 ,苍山等地元古宙基底变质岩的穿刺 (翘起 )就是挤压环境下的产物之一 ;富碱斑岩是深部交代的富集地幔 (EMⅡ )流体上侵经地壳物质不同程度混染的产物 ,扬子陆块和冈瓦纳大陆的组分对新生代岩浆活动均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走滑 PB同位素 富碱斑岩 苍山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 云南 钕同位素 锶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主断裂带中段构造特征与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夏金梧 朱萌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137,159,共8页
金沙江断裂带是一条具有多期活动的缝合线构造,由金沙江主断裂及其西界断裂、东界断裂等3条主要断裂和西支断裂、巴塘断裂以及其它一些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组成,宽约50~60 km,总体走向近南北向,控制不同构造层的边界。大致以北侧巴塘断... 金沙江断裂带是一条具有多期活动的缝合线构造,由金沙江主断裂及其西界断裂、东界断裂等3条主要断裂和西支断裂、巴塘断裂以及其它一些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组成,宽约50~60 km,总体走向近南北向,控制不同构造层的边界。大致以北侧巴塘断裂和南侧德钦-中甸-大具断裂为界,断裂带可分为北、中、南3段。通过地质调查、地震活动性研究及断裂带物质测年分析等,认为金沙江主断裂带中段各条次级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活动方式以右旋水平走滑兼逆冲运动为主。据断裂活动时代、滑动速率及历史地震活动情况等综合分析,认为金沙江主断裂带的里甫-日雨断裂、曾大同断裂等具有发生6.5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断裂带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断裂活动性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断裂带中段岩溶发育和地下水循环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剑飞 李向全 +7 位作者 张春潮 付昌昌 王学锋 谢小国 王振兴 罗兵 白占学 赵崇钦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56-968,共13页
金沙江断裂带中段碳酸盐岩分布区水文地质结构复杂、岩溶水量丰富,是工程地质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文章在岩溶地貌和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水化学和新型同位素测年与示踪的方法,研究了金沙江断裂带中段岩溶发育特征,分析了岩溶水补... 金沙江断裂带中段碳酸盐岩分布区水文地质结构复杂、岩溶水量丰富,是工程地质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文章在岩溶地貌和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水化学和新型同位素测年与示踪的方法,研究了金沙江断裂带中段岩溶发育特征,分析了岩溶水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结果表明:岩溶空间分布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均受构造控制;在垂向上主要存在3个高程级别的岩溶发育分区,其中二级和三级顶部岩溶的发育时间分别为晚中新世至晚更新世和上新世至晚更新世;岩溶水补给区海拔4400~4600 m,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和冰湖水,水中^(228)Ra/^(226)Ra数据显示非定曲断裂控制范围内水源难以形成跨断裂影响范围的补给;岩溶水循环速度快,岩溶大泉的^(85)Kr年龄<15 a,且基本没有年龄较大的地下水混合;径流过程中碳酸盐岩溶蚀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不充分。在工程中应充分考虑活动断裂影响下岩溶水径流通道空间分布、高水压影响和特殊天气条件带来的地质灾害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溶 岩溶发育特征 地下水循环 新型同位素 工程影响 金沙江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温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3
5
作者 周晓成 王万丽 +5 位作者 李立武 侯建民 邢蓝田 李中平 石宏宇 颜玉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97-2214,共18页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地热活动强烈、地震活动水平高、各种矿产丰富的深大断裂带。为了探索该断裂带的温泉气体地球化学时空变化特征,2015年3月~2019年7月,经过5次野外考察,采集了54个温泉逸出气体样品,对其化学组分和氦...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地热活动强烈、地震活动水平高、各种矿产丰富的深大断裂带。为了探索该断裂带的温泉气体地球化学时空变化特征,2015年3月~2019年7月,经过5次野外考察,采集了54个温泉逸出气体样品,对其化学组分和氦、氖与碳的同位素变化的测试结果表明:(1)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内温泉气体氦同位素比值(3He/4He)变化范围是0.04~0.62Ra(Ra=空气3He/4He=1.39×10^-6),计算获得的幔源氦最大比例达到7.5%,揭示该断裂带内的地质流体主要来自于壳源,幔源氦有从北向南呈现增加的趋势。以CO2为主要组分的温泉,其δ13CCO2值变化范围是-23.6‰^-1.9‰(vs.PDB)。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分析,这些CO2主要来自三叠系灰岩,所占比例范围是70.1%~89.7%,而幔源CO2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4.2%。(2)金沙江-红河断裂带温泉气体的氢气浓度和氦同位素在三处断裂交汇区都出现高峰值,分别是金沙江断裂与巴塘断裂、中甸断裂与红河断裂、红河断裂与小江断裂和奠边府断裂的交汇处。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内深部流体上涌相对强烈的区域,深部流体对区域地震活动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同位素 气体地球化学 温泉 金沙江-红河断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断裂带新活动和巴塘6.5级地震震中的确定 被引量:25
6
作者 伍先国 蔡长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作者通过对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和实地考察,对金沙江断裂带的展布范围进行了划分,认为金沙江断裂带是川西规模巨大的断裂带,从地震活动、断裂地貌特征、水系扭曲、第四纪地层形变和温泉沿断裂分布等表明它是一个活动断裂带。通... 作者通过对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和实地考察,对金沙江断裂带的展布范围进行了划分,认为金沙江断裂带是川西规模巨大的断裂带,从地震活动、断裂地貌特征、水系扭曲、第四纪地层形变和温泉沿断裂分布等表明它是一个活动断裂带。通过对历史地震实地访问调查,获得了1923年巴塘6.5级地震的震害情况,并发现了这次地震在地表所产生的地裂缝,从而确定了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探讨了地震与断裂的关系。无疑对金沙江断裂带活动性的认识、地震预报和地震烈度区划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级 断裂带 地震活动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地区主要断裂带及邻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58,共17页
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记录的7349个近震事件的60471个Pg波绝对走时和196465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滇西北地区(25°~28.2°N,99.5°~101.5°E)横向分辨率为0.2°的中、上地壳... 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记录的7349个近震事件的60471个Pg波绝对走时和196465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滇西北地区(25°~28.2°N,99.5°~101.5°E)横向分辨率为0.2°的中、上地壳的三维P波速度模型,重点分析了区域内各主要断裂带及其邻区的速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北段15 km以上的P波速度较低,重定位后中、小地震的震中主要位于低速异常的内部,且震源深度在断裂带两侧相似;推测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作为川滇菱形块体西南边界的剪切控制作用已弱化,分界能力局部减弱,并且断裂带下方主体的低速异常可能为跨越断裂的动力传递提供条件。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两侧存在大范围的P波低速异常,推测此低速体可能是青藏高原东南向挤出的物质,而程海断裂带以东从近地表至25 km深处明显的P波高速异常体则可能会阻挡高原物质东南向的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结构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 程海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二叠—三叠纪两大型弧后扩张盆地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福祥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15-24,共10页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并非始于元古代,泥盆-石炭纪方开始出现,为板内大陆裂谷。断裂带南北段在二叠-三叠纪拉开,形成弧后海盆,同时在其两侧出现一系列裂谷带。南北段属于同一断裂带,晚第四纪时右旋平移,渐新世以前曾左旋平移。二叠-三叠纪...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并非始于元古代,泥盆-石炭纪方开始出现,为板内大陆裂谷。断裂带南北段在二叠-三叠纪拉开,形成弧后海盆,同时在其两侧出现一系列裂谷带。南北段属于同一断裂带,晚第四纪时右旋平移,渐新世以前曾左旋平移。二叠-三叠纪两弧后扩张盆地的盆地层,即所说的印支地槽,主要造山运动发生在中晚始新世及其以后,印支期主要为造陆运动,褶皱作用较弱。中国古生代以来各陆块间缝合线,可相对地分为同源块体缝合线和异源块体缝合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裂谷 弧后盆地 二叠纪 三叠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断裂带雄巴巨型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雪 郭长宝 +4 位作者 杨志华 廖维 吴瑞安 金继军 何元宵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55,共9页
雄巴古滑坡位于西藏贡觉金沙江右岸、金沙江活动构造带内,该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岩体结构破碎,发育一系列大型、巨型古滑坡和斜坡变形体。通过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认为雄巴古滑坡堆积体方量为2.6... 雄巴古滑坡位于西藏贡觉金沙江右岸、金沙江活动构造带内,该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岩体结构破碎,发育一系列大型、巨型古滑坡和斜坡变形体。通过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认为雄巴古滑坡堆积体方量为2.6×10^(~8)~6.0×10^(~8) m^(~3),为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巨型古滑坡。雄巴古滑坡在平面上有滑坡滑源区和滑坡堆积区2个大的区域,其中滑坡堆积区又分为相对稳定区和前缘强变形区。滑坡体上2个深孔钻探资料揭露雄巴古滑坡主要发育2级深层蠕变滑带,其中第一级滑带埋深51 m(ZK1孔)至55 m(ZK2孔),第二级滑带埋深101 m(ZK1孔)至115 m(ZK2孔),坡体内发育的深层承压水对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雄巴古滑坡的形成受地层岩性、断裂构造、降雨和河流侵蚀等作用影响强烈,目前仍处于深层蠕滑中;其深层"锁固段"对滑坡的稳定性起关键控制作用,但在降雨-地下水渗流、河流侵蚀和地震等因素作用下,该古滑坡潜在失稳可能性较大,并有形成堰塞金沙江、溃坝、洪水等灾害链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古滑坡复活 金沙江断裂带 雄巴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和小震研究金沙江断裂带现今活动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徐晓雪 季灵运 +1 位作者 蒋锋云 张文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62-1067,共6页
利用GPS水平速度场和现今小震活动分布资料,对金沙江断裂带活动特征开展分段分析,并对其地震危险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金沙江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活动性存在差异,北段活动性不明显,中段及南段表现出明显的右旋走滑运动,滑动速率分别为4.... 利用GPS水平速度场和现今小震活动分布资料,对金沙江断裂带活动特征开展分段分析,并对其地震危险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金沙江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活动性存在差异,北段活动性不明显,中段及南段表现出明显的右旋走滑运动,滑动速率分别为4.9 mm/a和5.5 mm/a,闭锁深度约为20 km;2)金沙江断裂带中段及南段存在应变积累,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3)从现今地壳形变资料分析,金沙江断裂带是控制川滇菱形块体运动的西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断裂带 地壳形变 地震活动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铁路金沙江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特征探讨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富峣 蒋良文 +1 位作者 张广泽 王栋 《高速铁路技术》 2019年第4期23-28,43,共7页
川藏铁路跨越金沙江断裂带北段,后者的第四纪地质地貌特征从构造上控制了川藏铁路的地质选线工作。金沙江断裂带北段由多条断裂组成,根据区域内地层分布状况、显微构造和岩层变质程度等可以鉴定出4条主要的深切地壳的大型断裂,这4条断... 川藏铁路跨越金沙江断裂带北段,后者的第四纪地质地貌特征从构造上控制了川藏铁路的地质选线工作。金沙江断裂带北段由多条断裂组成,根据区域内地层分布状况、显微构造和岩层变质程度等可以鉴定出4条主要的深切地壳的大型断裂,这4条断裂自西向东即字嘎寺-德钦断裂、波罗-通麦断裂、金沙江主断裂带和岗托-义敦断裂。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地质测年,本次研究认为字嘎寺-德钦断裂东支、西支马曲河北段和岗托-义敦断裂第四系以来可能不再具有活动性,而字嘎寺-德钦断裂西支马曲河南段、波罗-通麦断裂和金沙江主断裂带南段部分段落具有Q3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断裂带北段 第四纪活动特征 川藏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震信息看红河—金沙江断裂带构造特征
12
作者 吴红华 戴福贵 +1 位作者 杨津 杨克绳 《海相油气地质》 2010年第1期35-43,共9页
红河—金沙江断裂带,根据地质结构的差异可分为北段羌塘向北叠瓦逆冲断裂带,中段三江—哀牢山向东叠瓦逆冲断裂带,南段河内—中建正反转走滑断裂带。北段和中段均由三组基本平行的叠瓦逆冲断层构成,显示以强烈挤压为特征,但后者相对较弱... 红河—金沙江断裂带,根据地质结构的差异可分为北段羌塘向北叠瓦逆冲断裂带,中段三江—哀牢山向东叠瓦逆冲断裂带,南段河内—中建正反转走滑断裂带。北段和中段均由三组基本平行的叠瓦逆冲断层构成,显示以强烈挤压为特征,但后者相对较弱;南段则经历了古近纪由挤压反转为拉张,形成一些断陷构造,新近纪又反转为挤压,断陷转变为坳陷,形成河内、莺歌海及中建等坳陷。该南段的主断层为正反转构造逆冲带的前锋太平断裂带,与原先人们所认为的不相同。红河—金沙江断裂带的挤压特征总体上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其演化受特提斯构造活动所控制。断裂带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在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断坳结构盆地中油气显示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金沙江断裂带 构造特征 反转构造 构造演化 特提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