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taphors of “Flowe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1
作者 WANG Jie-y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7期597-601,共5页
Poetry,as a crucial form of literary expression,often employs metaphor as a common rhetorical device.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metaphor transcends its traditional linguistic boundaries ... Poetry,as a crucial form of literary expression,often employs metaphor as a common rhetorical device.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metaphor transcends its traditional linguistic boundaries and is recognized as a profound cognitive mechanism,manifesting as a broader cognitive phenomenon.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metaphorical examples of“flowers”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carefully selecting representative cases for in-depth analysis.The aim is to compare the imagery of“flowers”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observe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thereby foster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oetry in both languages.Through this study,we not only delve into the intricacies of metaphor within poetry but also shed light on the distinc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ymbol of“flowers”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expanding our appreciation for the cultural diversity inherent in po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PHOR poetry FLOW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2
作者 ZHAO Da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4年第11期524-527,共4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reasons for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since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any theorists and scholars advocate that poetry is translatable.The“common core”shared by people speak...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reasons for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since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any theorists and scholars advocate that poetry is translatable.The“common core”shared by people speaking different languages,the theoretical basis to define translation correctly,and historical facts of poetry translation all lend support to the point that translation of poetry is pos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TABILITY poetry REAS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stering Metaphors: A Possible Path to Understand Modern Poetry
3
作者 DENG Wensheng YAN Jiaolan +4 位作者 YU Yuan LEE Anling ZHANG Ke ZHANG Weiran XIA Fuyang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24年第3期166-178,共13页
Understanding modern poetry is a big problem for average readers because of all kinds of rhetorical devices filled with them,especially metaphors,which are hard for the readers to understand clearly.Thus,grasping meta... Understanding modern poetry is a big problem for average readers because of all kinds of rhetorical devices filled with them,especially metaphors,which are hard for the readers to understand clearly.Thus,grasping metaphors would provide a possible solution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poetry.Based on the motivation to better understand modern poetry,the paper explores the 11 mechanisms of metaphors in modern poetry with examples in detail,i.e.,blending,mapping,frame shifting,image schema,conceptual integration,contextual grounding,inter-subjectivity,embodied cognition,recursiveness,juxtaposition,shape-moulding,by borrowing some concepts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literary studies,and Rhetorics,which can be adopted as means and methods to understand modern po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PHOR modern poetry metaphorical mechanism aesthetic fee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负载物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跨文化价值
4
作者 陈浩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20,共15页
自19世纪以来,以英美文人为代表的文化力量一直持续关注中国这个东方大国。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梳理和审视国外文人解读中国文化负载物的观点。这样的探讨需要在中国的文化基因基础上扩展文化自信维度,以... 自19世纪以来,以英美文人为代表的文化力量一直持续关注中国这个东方大国。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梳理和审视国外文人解读中国文化负载物的观点。这样的探讨需要在中国的文化基因基础上扩展文化自信维度,以巩固我们文化建设的基础。深入了解叶芝、史耐德、柯尔律治和艾略特等诗人对中国典型的文化负载物的书写,有助于展现文展部门在展览中所传递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借助英语诗人解读相关中国文化负载物的视角,可以在契合目标观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拉近中外文化的距离,铭记历史和增强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负载物 展览 文化自信 英文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琴学“古淡”审美范畴形成考论
5
作者 丛何 韩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9,I0002,共8页
“古淡”是中国文艺理论中较为常见的范畴,主要用于文艺风格品评。“古淡”不仅是“古”与“淡”两个子范畴的简单罗列,更有着与时俱进的内涵拓展。“古淡”缘起于韩愈诗学,梅尧臣使之发扬光大,欧阳修以兼具政坛、文坛、琴坛三方话语权... “古淡”是中国文艺理论中较为常见的范畴,主要用于文艺风格品评。“古淡”不仅是“古”与“淡”两个子范畴的简单罗列,更有着与时俱进的内涵拓展。“古淡”缘起于韩愈诗学,梅尧臣使之发扬光大,欧阳修以兼具政坛、文坛、琴坛三方话语权者的身份将其引入琴学,经由后世琴坛的重复、追捧以及模仿,使其最终成为琴学审美范畴。明清时期,由于其字面意义上的复古色彩,“古淡”成为崇古琴人与尚新琴人论争的工具。此外,由于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和心学思想的冲击,“古淡”见证了由宋代“琴器”向明代“人心”的转变。在美学方面,王士禛“神韵说”中对于“古淡”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推动,打破了从宋代伊始琴学“古淡”风格论的边界,使之拓展至意境论领域,实现其在美学意义上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淡 诗学 琴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景衡“清拔”诗风考论
6
作者 乔庆刚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4-46,共13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吐言清拔”评许景衡的诗学风貌。“清拔”这一诗风形成的渊源与许景衡清正清廉的人格风范,思想正统的名师授教,志同道合的挚友濡染,效仿苏轼、黄庭坚,崇尚杜甫、陶渊明的取法价值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受学术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吐言清拔”评许景衡的诗学风貌。“清拔”这一诗风形成的渊源与许景衡清正清廉的人格风范,思想正统的名师授教,志同道合的挚友濡染,效仿苏轼、黄庭坚,崇尚杜甫、陶渊明的取法价值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受学术背景、诗学思想、宦海沉浮等原因影响,许景衡“清拔”的审美意趣在诗歌中集中体现为清俊挺拔、清雄沉郁、清新俊逸的风格偏向。这些风格的突显,主要以大量酒、花、秋、云、风等物象建构的诗歌意象群所致,这些意象群助益于许景衡传情达意、明志抒怀、排遣忧愁。透过“清拔”诗风的渊源、意趣与意象,观察许景衡之节气风骨、精神归向,可还原宋代名臣、诗人、学者许景衡的高洁形象,为学界研究许景衡提供些许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景衡 诗歌 清拔 诗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黄庭坚熏香诗中熏香意象功能的转变
7
作者 杨悦 骆锦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40-144,共5页
中国用香的传统悠久,在先秦两汉时期已出现描写香的文学作品。香事在宋朝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大批的文人用香。黄庭坚的诗歌以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变革精神受到人们的推崇。他创作的熏香诗不仅数量众多,并且成就突出。与同时期的诗歌作品相... 中国用香的传统悠久,在先秦两汉时期已出现描写香的文学作品。香事在宋朝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大批的文人用香。黄庭坚的诗歌以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变革精神受到人们的推崇。他创作的熏香诗不仅数量众多,并且成就突出。与同时期的诗歌作品相比,黄庭坚创作的熏香诗,通过诗歌创作实现了熏香意象从配角到主角、从寝室到书斋、从生活用香到赏香品香的艺术升华。而黄庭坚“熏香诗”中“熏香”意象转变与宋代社会追求雅致、文人阶级寻求身份认同以及黄庭坚的禅宗思想影响有关。黄庭坚将熏香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推动了熏香文化的普及,丰富了文学作品的题材,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提升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熏香诗 意象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对“礼”的逻辑优先——论孔子礼学的诗性品质
8
作者 许春华 范抱朴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0-17,73,共9页
通过对《论语》相关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可以看出“诗”对“礼”具有一种逻辑优先地位。这意味着“诗兴”方式突破了孔子诗教,进入了孔子礼学论域,成为兴发“诗”与“礼”、“礼”与“仁”关系的思想方式。“礼”之兴发特质,不仅使孔子礼... 通过对《论语》相关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可以看出“诗”对“礼”具有一种逻辑优先地位。这意味着“诗兴”方式突破了孔子诗教,进入了孔子礼学论域,成为兴发“诗”与“礼”、“礼”与“仁”关系的思想方式。“礼”之兴发特质,不仅使孔子礼学获得了一种诗性品质,也引发了对“人而不仁,如礼何”的重新思考。以“诗兴”方式为思想方式,发掘孔子儒学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探讨孔子礼学的诗性品质,亦可推动对孔子儒学哲学特质的重新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宗派图》的创作争议及其对江西诗派的构建
9
作者 张立荣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在中国诗歌史上,“江西诗派”是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几乎是自先秦至宋代以来唯一明确用“诗派”命名的诗学群体,体现出宋人在诗学界开宗立派的自觉意识。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吕本中是逆向建构江西诗派的关键人物。吕本中创作《江西宗... 在中国诗歌史上,“江西诗派”是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几乎是自先秦至宋代以来唯一明确用“诗派”命名的诗学群体,体现出宋人在诗学界开宗立派的自觉意识。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吕本中是逆向建构江西诗派的关键人物。吕本中创作《江西宗派图》与其家族和江西诗学之间的渊源密切相关。他随侍其祖吕希哲左右,有机会结交江西诗人,此为《江西宗派图》提供了创作契机和人事基础。《江西宗派图》的写作时间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应以“写于北宋的大观、政和年间,流传于南宋初年”之说最合理。书名最初应为《江西宗派图》,后来因《江西诗派》诗集的刊刻以及南宋诗社活动的兴盛,逐渐演变为《江西诗社宗派图》。关于江西诗派的人员构成以及排序,宋代诗话、笔记等文献中的记载并不统一,体现出宋代学者基于文献及诗坛状况有意识地进行诗学建构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本中 《江西宗派图》 江西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礼入诗:《诗经》训诫辞令蜕变与西周君臣秩序变动
10
作者 李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28,共6页
《诗经》中保留了大量西周时代的训诫辞令。早期、中期的训诫辞令多依附于典礼中的训诫仪式而存在,是君对臣的单向训诫,以此宣示王权至上的君臣秩序。西周晚期训诫辞令逐渐淡出典礼仪式语境,出礼入诗,转向臣对君的讽谏,实现了由典礼仪... 《诗经》中保留了大量西周时代的训诫辞令。早期、中期的训诫辞令多依附于典礼中的训诫仪式而存在,是君对臣的单向训诫,以此宣示王权至上的君臣秩序。西周晚期训诫辞令逐渐淡出典礼仪式语境,出礼入诗,转向臣对君的讽谏,实现了由典礼仪式的附属辞令向独立存在的诗歌话语的转变。训诫辞令脱胎于训诫仪式的典礼根壤而独立诗化,蜕变为《诗经·大雅》中的训诫诗,指向了君臣秩序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贵族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雅》 训诫 君臣秩序 讽谏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十年国内外美国华裔诗歌的研究综述
11
作者 倪志娟 曾国桢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
美国华裔诗歌以初代中国移民创作的《埃仑诗集》和《金山歌集》为起点,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族裔民权运动中得到蓬勃发展,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涌现出了李立扬、宋凯西、陈美玲、姚强等多位有影响力的诗人;同时,国内外对... 美国华裔诗歌以初代中国移民创作的《埃仑诗集》和《金山歌集》为起点,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族裔民权运动中得到蓬勃发展,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涌现出了李立扬、宋凯西、陈美玲、姚强等多位有影响力的诗人;同时,国内外对美国华裔诗歌的研究正逐渐丰富,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跨文化身份研究、诗歌主题研究、诗歌特征研究、比较研究。就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唯中国文化”研究倾向;研究视角和范围还有待拓展;缺少有效的批评范式与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诗歌 研究综述 跨文化身份 诗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散译者与汉诗英译——宋德利英译毛泽东诗词研究
12
作者 温秀颖 王予辰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67-173,共7页
译事本艰,译诗尤甚,毛泽东诗词英译更是一项挑战。飞散译者肩负着传递汉语文化特质的使命,他们致力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对推广毛泽东诗词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些译者不仅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更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 译事本艰,译诗尤甚,毛泽东诗词英译更是一项挑战。飞散译者肩负着传递汉语文化特质的使命,他们致力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对推广毛泽东诗词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些译者不仅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更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共荣的重要推手。文章采用“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飞散译者宋德利及其毛泽东诗词英译本进行了深入剖析。旨在探讨飞散译者在汉诗英译这一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所承担的文化使命及其所面临的局限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散译者 宋德利 汉诗英译 毛泽东诗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畔弦歌春意浓——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湖州当下诗歌创作
13
作者 刘树元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湖州诗歌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代文坛上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魅力。湖州诗人深受江南文化气韵的影响,将传统文化精髓与地域特色融入诗歌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他们通过对丝绸、湖笔等器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 湖州诗歌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代文坛上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魅力。湖州诗人深受江南文化气韵的影响,将传统文化精髓与地域特色融入诗歌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他们通过对丝绸、湖笔等器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湖州独特的文学地理标识和文化符号。同时,湖州诗人以深沉冷峻或内敛细腻的笔触,抒发着对这片热土的深厚情感与对世道人心的深切关怀。他们的作品紧跟时代脉搏,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多元面貌,更体现了“守正出新”的艺术追求。湖州诗歌以其沉稳内敛、含蓄婉转的风格,灵动多变的语言,以及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不仅展现了湖州的地方特色,还彰显了文学地理的独特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湖州 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诗歌话语语义生成的选择原则
14
作者 李心释 覃冬妮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90-99,共10页
诗歌是一种从选择轴并由之主导向组合轴投射的话语类型,话语沿相似性和邻近性两种不同的语义路线发展,在诗歌中相似性语义路线往往在选择中起决定作用,但突出对象之间的差异性,选择过程比普通话语有更大的自由度,聚合空间更大。当代诗... 诗歌是一种从选择轴并由之主导向组合轴投射的话语类型,话语沿相似性和邻近性两种不同的语义路线发展,在诗歌中相似性语义路线往往在选择中起决定作用,但突出对象之间的差异性,选择过程比普通话语有更大的自由度,聚合空间更大。当代诗歌话语的选择目标是生成新的创造性的语义关系,所指层的选择与能指层的选择尤其是分行,相互适应、相互激活,共同参与创造性语义关系的建构。与相似性和邻近性对应,当代诗歌的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性和发现性两种选择方式,既可能以其中一种方式为主,也可能是两种方式的交替使用,还可能是不同方式的交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歌 话语 语义 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亚之及其创作探赜
15
作者 葛成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21-124,共4页
中唐诗人沈亚之的创作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手法独特,如其诗歌作品,既有反映应制创作、交往唱和等社会生活之作,也有反映自我情感意绪的个人抒情。沈亚之作品中还有铺排华丽的赋文、纪实性的散文等,这些作品常围绕重要历史事件勾勒铺陈... 中唐诗人沈亚之的创作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手法独特,如其诗歌作品,既有反映应制创作、交往唱和等社会生活之作,也有反映自我情感意绪的个人抒情。沈亚之作品中还有铺排华丽的赋文、纪实性的散文等,这些作品常围绕重要历史事件勾勒铺陈,大量运用场面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展现出娴熟的史传笔法,体现出高度的实录精神和政治情怀,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奇崛的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亚之 诗文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仗、多义与诗题统摄:黄庭坚诗歌的转折艺术
16
作者 贾兵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8-74,80,共8页
黄庭坚诗歌的转折往往借助对仗的句式、典故的多重意义以及诗题的统摄作用,使意脉变化不显突兀,并保证全诗处于统一的主题之下。此外,黄诗还存在依靠转折副词等虚词直接进行转折的情况,给作品带来了转折的突然性、颠覆性和反复性的效果... 黄庭坚诗歌的转折往往借助对仗的句式、典故的多重意义以及诗题的统摄作用,使意脉变化不显突兀,并保证全诗处于统一的主题之下。此外,黄诗还存在依靠转折副词等虚词直接进行转折的情况,给作品带来了转折的突然性、颠覆性和反复性的效果,开拓了宋诗在唐诗情景交融等“浑融”效果之外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诗歌 转折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石诗歌在古代韩国的流播与经典化
17
作者 崔雄权 《中国比较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42,共17页
王安石诗歌在古代韩国的流播与接受可分为高丽朝中后期的登陆期、朝鲜朝初期的兴盛期、朝鲜朝中期的沉潜期以及朝鲜朝后期的中兴期。古代韩国接受王安石诗歌,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慕仿到效仿再到创变,二是始于政治视阈又与文学视阈交... 王安石诗歌在古代韩国的流播与接受可分为高丽朝中后期的登陆期、朝鲜朝初期的兴盛期、朝鲜朝中期的沉潜期以及朝鲜朝后期的中兴期。古代韩国接受王安石诗歌,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慕仿到效仿再到创变,二是始于政治视阈又与文学视阈交融的理性认知与接受,三是契合韩民族的美学情感。王安石诗歌的读者受众经历了从士大夫到中人阶层再到民间的扩散,进而融入韩国古代诗歌文学的主流,以“梅花”“泊船瓜洲”“元日”为代表的经典诗歌在古代韩国至当代完成了经典化,彰显了王安石诗歌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为古代韩国汉文诗歌和国文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国学走向世界带来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诗歌 仿作与再创作 人品与文品 古代韩国
原文传递
文学经典与生活世界的连接: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短视频的互文性分析
18
作者 范明献 杨璧全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6,共14页
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话语—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 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 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话语—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 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本层面,短视频“重置”了高传播力的苏轼诗词篇目,并以人生故事叙述、诗词赏析、诗词唱诵等方式呈现诗词的内容;在话语层面,社交短视频平台形成了“温暖现实主义”叙事、现代爱情悲剧叙事、互联网“模因”的“破圈叙事”等三类叙事话语;在文化层面,社交媒介不仅在具体文本中将文学经典编入短视频,而且将其与当下加速社会下当代人的生活世界相勾连,形成了连接“传统”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世界的双重跨媒介互文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短视频平台 文学经典 跨媒介叙事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英诞谐诗观及其实践
19
作者 王泽龙 温琳舒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1,共12页
“谐”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广泛存在于文学创作中。朱英诞的诗与“谐”存在不解之缘。朱英诞谐诗观,推重真实平淡的诗质,寓庄于谐的诗意,谐隐结合的诗语。依据谐诗的成分构成、情感色彩与书写内容,朱英诞谐诗呈现为典型性谐诗... “谐”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广泛存在于文学创作中。朱英诞的诗与“谐”存在不解之缘。朱英诞谐诗观,推重真实平淡的诗质,寓庄于谐的诗意,谐隐结合的诗语。依据谐诗的成分构成、情感色彩与书写内容,朱英诞谐诗呈现为典型性谐诗与渗透性谐诗、谐谑性谐诗与讽刺性谐诗、梦幻性谐诗与现实性谐诗。朱英诞谐诗实践表现出的特质为:反常合道、曲径通幽的诗思建构,雅俗结合、新鲜陌生的诗语选取,以奇取胜、以怪致笑的修辞手段。朱英诞将“谐”从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转化为趣味性的诗学营养,其诗呈现出庄谐杂陈、奇趣盎然的独特美学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英诞诗歌 谐诗观 谐隐结合 乖讹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论”到“说”——自觉构建中国新诗的“朦胧说”
20
作者 方长安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161,共11页
中国新诗的“朦胧说”理论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假设,而是建立在百年新诗史上的朦胧诗论文献基础上,是对现当代不同时期朦胧诗论内容的历史概括与理论阐释。将历史上的“朦胧诗论”提炼、阐释成为“朦胧诗学说”,其理论要旨是:“朦胧”是... 中国新诗的“朦胧说”理论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假设,而是建立在百年新诗史上的朦胧诗论文献基础上,是对现当代不同时期朦胧诗论内容的历史概括与理论阐释。将历史上的“朦胧诗论”提炼、阐释成为“朦胧诗学说”,其理论要旨是:“朦胧”是新诗诗意创造的重要途径,是新诗创作所追求的重要美学境界,朦胧即美;作为历史形态的“朦胧说”包括既有的朦胧语义嗨涩论,但作为理论形态的“朦胧说”则需要反思、警惕朦胧语义嗨涩论;新诗“朦胧说”属于传播接受理论范畴,必须科学地处理读者、诗人与新诗文本之间的复杂关系,充分尊重读者的阅读反应,倡导培育具有主体性品格和创造性阅读意识的新诗读者。新诗“朦胧说”是中国诗歌进入现代社会后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诗学理论,将其阐释进中国诗学理论体系,可以其现代性品格激活中国传统诗学的内在生命力,丰富与发展中国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朦胧说” 朦胧即美 语义晦涩论 主体性读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