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1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掺杂对LiCoO_(2)电子结构及Li+迁移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
作者 张旭昀 于馥瑶 +1 位作者 王勇 谭秀娟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6-1112,共7页
LiCoO_(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体积能量密度。但其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差,这会导致LiCoO_(2)的性能下降。稀土元素掺杂是改良LiCoO_(2)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掺杂改性机理目前在原子与电子尺度层面尚需进一步明确。采... LiCoO_(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体积能量密度。但其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差,这会导致LiCoO_(2)的性能下降。稀土元素掺杂是改良LiCoO_(2)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掺杂改性机理目前在原子与电子尺度层面尚需进一步明确。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e掺杂对LiCoO_(2)电子结构及Li+迁移性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Ce掺杂显著扩大了晶胞体积,降低了晶胞内的电荷密度,减少相互作用的强度,使晶胞更加稳定。LiCoO_(2)在Ce掺杂后由半导体特性转变为金属性,增加了载流子密度,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能。经过Ce掺杂后,Li+的迁移势垒相比未掺杂时降低了93.12%。这主要是因为Ce掺杂导致Li层厚度增加,使得锂离子更容易发生迁移,从而提升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掺杂 锂离子电池 电子结构 Li+迁移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法的大面积负离子源负离子产生特性研究
2
作者 朱腾赛 梁立振 +3 位作者 谢亚红 曹正坤 彭旭峰 胡纯栋 《核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1,共7页
光腔衰荡光谱(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CRDS)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吸收光谱测量技术。根据该技术在大面积负离子源上的需求,研制了基于负离子光致剥离的CRDS诊断系统,开展了负离子产生相关特性研究。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CRDS装置的... 光腔衰荡光谱(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CRDS)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吸收光谱测量技术。根据该技术在大面积负离子源上的需求,研制了基于负离子光致剥离的CRDS诊断系统,开展了负离子产生相关特性研究。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CRDS装置的运行原理和构成,然后利用该系统开展了射频功率、源腔气压和偏置电压等不同实验参数下对氢负离子产生的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射频功率和源腔气压的升高都会引起氢负离子的增多,由于两者变化对电子温度产生的不同影响,氢负离子的增长速率在两者影响下的变化情况相反;由于等离子体电位的存在,偏置电压存在一个有利于氢负离子产生的最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离子源 光腔衰荡光谱 衰荡时间 氢负离子密度 电子温度
原文传递
俄歇电子能谱在锂离子电池分析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建茹 王其钰 +3 位作者 姬瑛卉 高鑫 禹习谦 李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5-769,共15页
锂离子电池在研发和使用过程中,材料的表界面特性及其演变行为直接影响了电池的性能和应用。采用恰当的表面分析技术解析锂离子电池体系中表界面的组分、结构以及分布,有利于更好地探究界面性能优化,研究离子传输行为,以及分析电池失效... 锂离子电池在研发和使用过程中,材料的表界面特性及其演变行为直接影响了电池的性能和应用。采用恰当的表面分析技术解析锂离子电池体系中表界面的组分、结构以及分布,有利于更好地探究界面性能优化,研究离子传输行为,以及分析电池失效机制。俄歇电子能谱(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AES)是一种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电子束探针表面分析技术,可实现除H和He以外的大部分元素及其价态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以及二维成像表征。本文介绍了俄歇电子能谱的技术原理、主要功能及分析方法,总结了其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及相关技巧,为AES表征技术在锂电池领域的广泛合理应用总结了经验,同时对AES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俄歇电子能谱 表界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襄阳牛肉面牛油调料包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4
作者 杨雅煊 郭晓彤 +5 位作者 傅璇 刘传菊 豁银强 汤尚文 张倩 赵翠荣 《现代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356,共12页
为找出襄阳牛肉面牛油调料包的特征性和差异性挥发性风味物质(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技术对牛油调料包的VOCs... 为找出襄阳牛肉面牛油调料包的特征性和差异性挥发性风味物质(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技术对牛油调料包的VOCs进行了分析。GC-IMS共分离出118种VOCs,鉴定出其中46种,其中含硫化合物2种、萜烯类5种、醇类10种、醛类10种、酮类4种、酸类2种、酯类13种。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计算结果表明,牛油调料包的7种主要香气成分为二甲基硫醚、桉叶油醇、(Z)-6-壬烯醛、丁酸乙酯、异戊酸甲酯、二甲基二硫和2-甲基丙醛(ROVA>1),8种香气修饰成分为3-甲基丁醛、正己醛、正辛醛、2,3-戊二酮、2-甲基四氢呋喃-3-酮、橙花醇、正己酸乙酯和月桂烯(0.1<ROAV<1)。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结果显示,2-蒎烯等19种VOCs含量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厂家牛油调料包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首次明确了襄阳牛肉面牛油调料包的主要香气成分,可为包装产品的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阳牛肉面 气相离子迁移谱 电子鼻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电镜截面样品制备方法
5
作者 董鑫 许瑞梅 赵文霞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5期41-44,共4页
复合固态电解质是固态锂金属电池的重要组成之一,其性能的好坏对固态电池能否发挥其良好的优势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子显微镜是获取复合固态电解质界面微观结构信息的重要工具。由于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电镜截面样品制备过程复杂且成功率低,... 复合固态电解质是固态锂金属电池的重要组成之一,其性能的好坏对固态电池能否发挥其良好的优势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子显微镜是获取复合固态电解质界面微观结构信息的重要工具。由于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电镜截面样品制备过程复杂且成功率低,因而影响了样品在电子显微镜下的观察效果。本文在对复合固态电解质截面样品进行超薄切片时,采用“二次包埋”的方法,并优化切片技术参数制备出高质量的电镜截面样品,实现了样品特定区域从微米到纳米尺度的连续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子显微镜 二次包埋定位 超薄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I源的离子光学数字模拟系统开发与研究
6
作者 杨丽娜 熊行创 +1 位作者 刘子龙 方向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6,共9页
离子光学系统是电子电离(EI)源的重要组件,利用静电透镜提取离子室中的离子并进行聚焦、加速和整形,调控离子束的速度和能量。离子光学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质谱仪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基于数字模拟手段的EI源离子光学系统能够追踪离子从产... 离子光学系统是电子电离(EI)源的重要组件,利用静电透镜提取离子室中的离子并进行聚焦、加速和整形,调控离子束的速度和能量。离子光学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质谱仪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基于数字模拟手段的EI源离子光学系统能够追踪离子从产生到进入质量分析器前的运动轨迹,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识离子在系统中的动力学行为,研究离子运动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EI源离子光学数字模拟系统Sim-EI-Lens-COM-V1.0,基于该系统构建了柱状和片状2种透镜的离子光学系统,探究离子光学系统的几何结构对离子传输效率的影响。通过电压粗调、细调和精调,获得最大离子通过率时的优化电压组合,柱状透镜离子光学系统的通过率可达到97%,片状透镜可达到99%以上。不同离子的传输时间随质荷比的增加而延长,相同离子通过柱状透镜的传输时间短于片状透镜。离子在2种离子光学系统出口处的径向能量分布具有相似性,片状透镜的轴向能量分布一致性高于柱状透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电离(EI)源 离子光学 静电透镜 传输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焦离子束切割制样的热镀锌汽车钢板漏镀缺陷结构表征与成因分析
7
作者 韦浪浪 田秀刚 +4 位作者 梁健 苗斌 杨峰 李扬 郑士建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178,共7页
漏镀缺陷易在先进高强汽车钢板的热镀锌过程中形成。一般认为合金元素的偏聚是几十到几百微米漏镀缺陷形成的原因,这些缺陷可以通过金相显微镜和SEM进行较好的表征分析以确定其形成原因。但是,针对几微米的针孔漏镀以及存在其他附生组... 漏镀缺陷易在先进高强汽车钢板的热镀锌过程中形成。一般认为合金元素的偏聚是几十到几百微米漏镀缺陷形成的原因,这些缺陷可以通过金相显微镜和SEM进行较好的表征分析以确定其形成原因。但是,针对几微米的针孔漏镀以及存在其他附生组织的漏镀缺陷,传统平面样和截面样的观察方法无法精细表征,对其形成机制的认知尚有不足。本研究针对广泛应用于汽车板的热镀锌780 MPa级双相钢,通过聚焦离子束切割技术对漏镀缺陷进行切割,制备了针对微米尺度漏镀缺陷的截面样品,并利用TEM对漏镀缺陷的结构及成分进行了表征。所得结果揭示了780 MPa级双相钢中存在的两种漏镀缺陷及其不同于一般认知的形成机制:第一种漏镀缺陷的形成是由于镀锌前钢基板表面存在坑状缺陷,这种漏镀缺陷内界面层物相和成分与未漏镀区域并无较大差异;第二种漏镀缺陷的形成是由于镀锌前钢基板表面存在铁颗粒,在镀锌过程中影响了正常的镀锌反应,这种漏镀缺陷内存在疏松的附生组织。为减少780 MPa级双相钢以及其他镀锌先进高强汽车钢板镀锌层中的这两种微米级漏镀缺陷,需要在钢板轧制阶段重点关注并减少表面坑状缺陷,并去除表面的多余铁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镀锌 双相钢 聚焦离子束切割 透射电镜 漏镀缺陷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氩离子抛光-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在混凝土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涛 陈胜利 葛祥坤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25年第1期196-202,共7页
微观孔隙结构对混凝土材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核磁共振法、压汞法、光学显微镜法、X射线断层扫描法(X-CT)和氮气吸附等孔隙结构测试法在孔隙形态、纳米级孔隙表征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提出采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子显微... 微观孔隙结构对混凝土材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核磁共振法、压汞法、光学显微镜法、X射线断层扫描法(X-CT)和氮气吸附等孔隙结构测试法在孔隙形态、纳米级孔隙表征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提出采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子显微镜法研究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制备具有高质量的无机械损伤表面的混凝土样品,定性研究混凝土中4种类型孔隙结构;采集大面积背散射电子图像,通过ImageJ、Avizo等软件定量分析混凝土中孔隙率、孔隙直径、孔隙形状因子和分级孔隙率等孔隙结构参数。该方法实现了对混凝土微观孔隙结构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表征,对混凝土材料微观结构的研究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抛光 扫描电子显微镜 混凝土 微观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压对AEG辅助离子渗氮+HiPIMS沉积TiAlSiN涂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曾琨 成永健 +3 位作者 李志荣 胡树兵 罗志明 刘纪元 《材料热处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3,共10页
采用AEG(Arc electronic generator)弧光电子发生器辅助渗氮技术在H13(4Cr5MoSiV1)钢表面进行真空离子渗氮,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维氏硬度计分析了偏压对渗氮层的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氮层的物相主要为含氮马氏体α... 采用AEG(Arc electronic generator)弧光电子发生器辅助渗氮技术在H13(4Cr5MoSiV1)钢表面进行真空离子渗氮,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维氏硬度计分析了偏压对渗氮层的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氮层的物相主要为含氮马氏体α-Fe(N),随着偏压的增加,α-Fe(N)相向ε-Fe_(3)N相与γ′-Fe_(4)N相转变,渗氮层的厚度也随之增加,直到偏压增加到-600 V时渗氮层被刻蚀下来。在-400 V时,渗氮层的厚度最厚,为90μm,硬度最高约为1300 HV0.1。在-400 V偏压渗氮层的基础上,利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PIMS)技术沉积TiAlSiN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划痕仪和纳米硬度计等分析了不同偏压下涂层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TiAlSiN涂层基本以TiALN(200)相形式存在,随着偏压的增加,Ti元素的比例会增加;涂层的结合力随着偏压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下降,在-120 V时,临界载荷LN,C2最高为85 N;TiAlSiN涂层的力学性能(H_(IT)/E_(IT)、H_(IT)^(3)/E_(IT)^(2))随着偏压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下降,在-90 V时H_(IT)/E_(IT)最高约为0.093,H_(IT)^(3)/E_(IT)^(2)最高约为0.2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渗氮 AEG 偏压 HIPIMS TiAlSiN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Mixed ion-electron conducting Li_(3)P for efficient cathode prelithiation of all-solid-state Li-ion batteries
10
作者 Jing Li Dan Liu +4 位作者 Han Sun Deyu Qu Zhizhong Xie Haolin Tang Jinping Liu 《SmartMat》 2023年第5期119-130,共12页
All-solid-state batteries(ASSBs)using sulfide electrolytes hold promise for next-generation battery technology.Although using a pure Li metal anode is believed to maximize battery energy density,numerous recent studie... All-solid-state batteries(ASSBs)using sulfide electrolytes hold promise for next-generation battery technology.Although using a pure Li metal anode is believed to maximize battery energy density,numerous recent studies have implicated that Li-ion anodes(e.g.,graphite and Si)are more realistic candidates due to their interfacial compatibility with sulfide electrolytes.However,those Li-ion ASSBs suffer from an issue similar to liquid Li-ion batteries,which is a loss of active Li inventory owing to interfacial side reactions between electrode components,resulting in reduced available capacities and shortened cycle life.Herein,for the first time,we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Li_(3)P for cathode prelithiation of Li-ion ASSBs.We identify that the crystallized Li_(3)P(c-Li_(3)P)has room-temperature ionic and electronic conductivities of both over 1o-4 s/cm.Such a mixed ion-electron conduct-ing feature ensures that the neat c-LisP affords a high Li+-releasing capacity of 983 mAh/g in ASSBs during the first charging.Moreover,the electro-chemical delithiation of c-LisP takes place below 2 V versus Li+/Li,while its lithiation dominates below 1 V versus Lit/Li.Once used as a cathode prelithiation regent for ASSBs,c-Li_(3)P only functions as a Li+donor without lithiation activity and can adequately compensate for the Li loss with minimal dosage added.Besides mitigating first-cycle Li loss,c-LisP prelithiation can also improve the battery cyclability by sustained release of low-dosage Li+ions in subsequent cycles,which have been embodied in several full ASSBs by coupling a LiCoO2 cathode with various types of anodes(including graphite,in foil,Sb,and Si anode).Our work provides a universal cathode prelithiation strategy for high-efficiency Li-ion AsS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solid-state batteries cathode prelithiation Li_(3)P lithium-ion batteries mixed ion-electron conductor
原文传递
不同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研究
11
作者 魏晶慧 刘晋允 +3 位作者 王一楠 李安 于文杰 瞿波 《真空电子技术》 2025年第1期57-60,共4页
为了抑制材料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对无氧铜、石墨/铜复合材料、碳纳米管涂层、石墨等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相较于无氧铜,添加石墨后的铜复合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明显降低至少20%。碳纳米管涂层和等静压石墨... 为了抑制材料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对无氧铜、石墨/铜复合材料、碳纳米管涂层、石墨等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相较于无氧铜,添加石墨后的铜复合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明显降低至少20%。碳纳米管涂层和等静压石墨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分别为0.82和0.75,可达到无氧铜的50%。离子处理后的石墨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可以继续降低,其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最低可以达到原始态石墨的50%,约为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子发射系数 石墨 离子处理 石墨/铜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式下藏猪肉和杜长大猪肉品质差异分析
12
作者 徐丽娜 黄峻榕 +3 位作者 赵莱昱 任培芳 张春晖 黄峰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302,共10页
为分析不同加工方式下藏猪肉和杜长大猪肉品质差异,研究了煮制、炸制和烤制条件下,猪肉的加工损失率、剪切力、质构、色泽等指标的变化,采用了电子鼻和气相-离子迁移色谱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热加工方式下,煮... 为分析不同加工方式下藏猪肉和杜长大猪肉品质差异,研究了煮制、炸制和烤制条件下,猪肉的加工损失率、剪切力、质构、色泽等指标的变化,采用了电子鼻和气相-离子迁移色谱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热加工方式下,煮制组猪肉的加工损失率、剪切力和硬度最低,水分含量最高。炸制组猪肉硬度最高,剪切力和咀嚼性最大,这是由于油的高传热特性导致肉块表面迅速成壳。烤制组猪肉的加工损失率最高,水分含量最低,说明以热空气为加热介质容易造成水分丧失导致其加工损失率最高。对于不同品种而言,藏猪肉的蛋白含量约是杜长大猪的1.07倍,肌内脂肪含量是杜长大猪的0.73倍。炸制藏猪肉的红度值(a^(*)值)最高为14.53显著高于杜长大猪肉(P<0.05),说明藏猪肉具有更深的色泽。电子鼻能较好地区分三种热加工下藏猪肉和杜长大猪肉香气。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检测到5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煮制方式下藏猪和杜长大猪中分别检测出40种、41种挥发性化合物,烤制方式下藏猪和杜长大猪分别检测出34种、33种化合物,而在炸制方式中,藏猪和杜长大猪中分别检测出22种和15种挥发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主要为醛类、酮类和醇类。在煮制和炸制过程中,藏猪肉的总含硫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杜长大猪肉(P<0.05)。炸制藏猪肉特征性风味物质为α-异甲基紫罗兰酮和乙二醇二甲醚,而烤制藏猪肉特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是二甲基二硫和3-羟基-2-丁酮(M),煮制藏猪肉则以4-甲基噻唑为特征。炸制的藏猪肉在色泽、香味和可接受度的评分上明显高于其他加工方式。综上,在三种不同的热加工方式中,藏猪肉的水分含量、硬度、色值以及含有杂环类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炸制处理方式下藏猪肉和杜长大猪肉的风味差异比较显著,藏猪肉的风味物质相对含量较高,具有明显的风味品质提升效果,为充分发挥藏猪肉品质优势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猪 加工方式 品质差异 电子鼻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红花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13
作者 陈艳 高嵩 +2 位作者 黄晓雅 谢晓芳 彭成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处理后红花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差异。电子鼻结果显示,W1W、W2W、W5S、W1S传感器在分析时发挥主要区分作用,且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红花样品存在差异。气相色谱-离子... 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处理后红花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差异。电子鼻结果显示,W1W、W2W、W5S、W1S传感器在分析时发挥主要区分作用,且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红花样品存在差异。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式处理下的红花中共鉴定出57种挥发性成分(包括二聚体物质),包括21个醛类、9个酮类、9个酯类、6个醇类、5个烯类、4个含硫化合物、1个吡嗪类、1个酸类、1个呋喃类。经过指纹图谱进行差异性分析,真空冷冻干燥所得红花的挥发性成分种类更为丰富,总体含量更高,微波干燥法处理的红花产生了较多不良风味物质。因此,真空冷冻干燥是保留红花挥发性物质的最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电子鼻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挥发性物质 干燥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电镜在锂离子电池行业中的应用
14
作者 李天祥 查坐统 +4 位作者 马航 万邦隆 梁梦洁 顾小玉 刘致江 《云南化工》 2025年第2期15-21,共7页
扫描电镜分析作为一种微观形貌表征手段,具有高分辨、大景深、放大倍数宽等特点。近年来,扫描电镜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和开发领域。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扫描电镜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研究和开发... 扫描电镜分析作为一种微观形貌表征手段,具有高分辨、大景深、放大倍数宽等特点。近年来,扫描电镜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和开发领域。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扫描电镜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扫描电镜在锂离子电池回收领域和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最后,对扫描电镜在电池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电池隔膜 电解液 电池回收 失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离子辐射对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低频噪声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玲 邢木涵 +5 位作者 薛博瑞 曹艳荣 胡培培 郑雪峰 马晓华 郝跃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9-216,共8页
采用^(181)Ta^(32+)重离子辐射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获得器件在重离子辐射前后的电学特性和低频噪声特性.重离子辐射导致器件的阈值电压正向漂移、最大饱和电流减小等电学参数的退化.微光显微测试发现辐射后器件热点数量明显增... 采用^(181)Ta^(32+)重离子辐射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获得器件在重离子辐射前后的电学特性和低频噪声特性.重离子辐射导致器件的阈值电压正向漂移、最大饱和电流减小等电学参数的退化.微光显微测试发现辐射后器件热点数量明显增加,引入更多缺陷.随着辐射注量的增加,电流噪声功率谱密度逐渐增大,在注量为1×10^(10)ions/cm^(2)重离子辐射后,缺陷密度增大到3.19×10^(18)cm^(-3)·eV^(-1),不同栅压下的Hooge参数增大.通过漏极电流噪声归一化功率谱密度随偏置电压的变化分析,发现重离子辐射产生的缺陷会导致寄生串联电阻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离子辐射 氮化镓 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 低频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炖煮时间对松茸鸡汤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想 邓静 +4 位作者 易宇文 关雎 唐英明 张振宇 张浩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6-348,共13页
以雅江鲜松茸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使用主成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炖煮时间对松茸鸡汤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鲜松茸对鸡汤滋味贡献很大,电子舌鲜味强度值从2.1提高到8.0。采... 以雅江鲜松茸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使用主成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炖煮时间对松茸鸡汤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鲜松茸对鸡汤滋味贡献很大,电子舌鲜味强度值从2.1提高到8.0。采用GC-IMS方法共检出45种化合物,加入松茸后醛类含量从47.88%下降到21.13%,由ROAV值(128.08)确认3-甲基-1-丁醇是松茸鸡汤的关键化合物。其中,伞花烃、3-辛醇、正辛醇是松茸鸡汤的特征化合物,使松茸鸡汤呈现独特的汽油味、苔藓清香、坚果香味、蘑菇气味和金属气味。炖煮5 min后,鸡汤中松茸特征风味最明显,达到最佳食用效果。研究结果为雅江松茸鸡汤风味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江松茸 炖煮时间 电子舌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特征 滋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共定位表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蔡蕊 万鹏 +2 位作者 徐强 吕天明 孙智广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微纳加工过程中,常有样品需要进行聚焦离子束(FIB)溅射、切割,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而这三类仪器都需要将样品固定在样品台上才可测试,固定不佳会影响表征结果.但固定好的样品在不同仪器之间转移、拆卸、再固... 微纳加工过程中,常有样品需要进行聚焦离子束(FIB)溅射、切割,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而这三类仪器都需要将样品固定在样品台上才可测试,固定不佳会影响表征结果.但固定好的样品在不同仪器之间转移、拆卸、再固定的过程中极易受到破坏.基于以上问题,设计了AFM-SEM-FIB样品共定位系统,可实现样品在此三种仪器之间的无损转移及共定位,避免珍贵样品破坏及目标丢失,以及解决AFM扫描无法控制方向、迅速调整位点等问题.在微纳表征中有优异的表现,系统已被开发成产品并量产销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定位系统 原子力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聚焦离子束 微纳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酸负离子模式质谱奇电子离子碎片的解析
18
作者 方芳 方舟 孙长海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4年第10期34-38,共5页
通过高分辨质谱的测定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的计算,揭示咖啡酸电喷雾负离子模式质谱的奇电子离子产生过程与机理。咖啡酸去质子分子裂解产生3个奇电子离子,分别为咖啡酸质谱裂解的第三代产物离子m/z 134(C_(8)H_(6)O_(2))、第四代产物离子... 通过高分辨质谱的测定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的计算,揭示咖啡酸电喷雾负离子模式质谱的奇电子离子产生过程与机理。咖啡酸去质子分子裂解产生3个奇电子离子,分别为咖啡酸质谱裂解的第三代产物离子m/z 134(C_(8)H_(6)O_(2))、第四代产物离子m/z 108(C_(6)H_(4)O_(2))和m/z 106(C_(7)H_(6)O)。m/z 134离子来自于其前体离子m/z 135(3,4-二羟基苯乙烯离子)羟基O—H键的直接均裂,因其裂解过程较m/z 135的其他裂解相对简单并且所需能量相对较少,使质谱中m/z 134峰强度较大。m/z 108与m/z 106离子的前体离子可以是偶电子离子m/z 109(邻苯二酚离子)和m/z 107(2-羟基环戊二烯离子),也可以是奇电子离子m/z 134。m/z 108与m/z 106离子来自于偶电子离子时,m/z 109的O—H键直接发生均裂,m/z 107离子的O—H键经过渡态发生均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酸 质谱裂解 量子化学计算 奇电子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级IPA微量金属离子吸附分离及其模拟
19
作者 张凯 陈寿天宝 +3 位作者 许振良 程亮 陈亮 秦磊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3-658,共6页
研究了树脂对异丙醇(IPA)中微量Na^(+)和K^(+)的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过程,其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动力学吸附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利用Aspen Adsorption模拟了树脂对IPA中Na^(+)和K^(+)的动态吸附过程,模拟结果和实验测得的... 研究了树脂对异丙醇(IPA)中微量Na^(+)和K^(+)的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过程,其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动力学吸附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利用Aspen Adsorption模拟了树脂对IPA中Na^(+)和K^(+)的动态吸附过程,模拟结果和实验测得的穿透曲线吻合良好。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去除IPA中的金属离子,最终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均低于5.00μg/L。这些结果为IPA中微量金属离子吸附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Aspen Adsorption 电子级IPA 金属离子 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研28 GHz/50 kW回旋管实现长时间连续运行
20
作者 胡林林 黄麒力 +7 位作者 卓婷婷 胡鹏 龚胜刚 孙迪敏 蒋艺 马国武 陈洪斌 马弘舸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共3页
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针对磁约束聚变装置电子回旋共振加热(ECRH)系统、重离子加速器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以及前沿科技探索应用研制的28 GHz/50 kW连续波回旋管最新实验结果。研究团队在2019年该回旋管实现50 k... 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针对磁约束聚变装置电子回旋共振加热(ECRH)系统、重离子加速器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以及前沿科技探索应用研制的28 GHz/50 kW连续波回旋管最新实验结果。研究团队在2019年该回旋管实现50 kW/30 s运行的基础上,通过结构优化和稳定性设计验证,最终实现了在10~50 kW功率范围多个功率水平的稳定长时间连续运行,典型运行结果为16 kW/3000 s、26 kW/900 s、46 kW/1800 s、50 kW/300 s,特别在输出功率32 kW连续稳定工作了400 min。这是国内首次研制出小时级连续工作的中等功率回旋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旋管 电子回旋共振加热 ECR离子源 连续波 磁约束聚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