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现状与进展
1
作者 吴文凯 杨堃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期43-46,55,共5页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尤其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WNBA特殊的解...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尤其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WNBA特殊的解剖结构,传统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难以充分填塞瘤腔与保障流出道的通畅。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及设备如类支架装置、血管内置物和囊内扰流装置等的开发与更新,使WNBA也能得到有效治疗。本文通过介绍新的介入技术和设备等内容,阐述血管内介入治疗WNBA的现状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支架辅助栓塞 囊内扰流装置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瘤内扰流装置Woven EndoBridge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奎重 刘卫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7-282,共6页
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目前仍然存在较大挑战。以Woven EndoBridge(WEB)为代表的瘤内扰流装置的出现旨在干扰瘤颈部血流并加强瘤壁强度。作者对临床中应用WEB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瘤内扰流装置 Woven EndoBridge 介入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内扰流装置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闭士峻 潘鹏宇 +4 位作者 朱廷准 张海峰 董玉书 高旭 梁国标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瘤内扰流装置是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一种创新方法,其因释放简捷且不需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而被关注。目前,临床上共有4种不同类型的瘤内扰流装置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既往研究已初步说明瘤内扰流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设... 瘤内扰流装置是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一种创新方法,其因释放简捷且不需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而被关注。目前,临床上共有4种不同类型的瘤内扰流装置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既往研究已初步说明瘤内扰流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设备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种瘤内扰流装置进行了结构优化,适应证也相应地逐渐扩大,进一步研究证明了这些最新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主要对4种瘤内扰流装置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内扰流装置 动脉瘤 宽颈 分叉部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4
作者 刘继发 李元智 +4 位作者 范锋 张航 马南 王振 管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探讨瘤内扰流装置治疗宽颈动脉瘤等多种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2年8月至2024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行瘤内扰流装置治疗的1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并分析动脉瘤特征、... 目的探讨瘤内扰流装置治疗宽颈动脉瘤等多种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2年8月至2024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行瘤内扰流装置治疗的1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并分析动脉瘤特征、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Woven EndoBridge(WEB)闭塞量表(WOS)评估术后即刻及随访期内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102个动脉瘤中大脑前动脉33个、大脑中动脉40个、颈内动脉17个、基底动脉12个;73个为规则囊状动脉瘤,29个为不规则囊状(其中17个伴子囊);12个为急性期破裂动脉瘤。瘤内扰流装置手术成功率为100%(95例患者为单枚瘤内扰流装置置入,7例患者使用了支架辅助或补救)。患者术后即刻WOS闭塞量表分级A级5例、B级7例、C级31例、D级59例。围手术期2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并死亡(1例患者因瘤内扰流装置压迫载瘤动脉经支架补救后出现缺血并发症导致死亡,另一例患者因瘤内扰流装置置入后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出血并发症导致死亡)。52例患者完成术后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05(168,292)d。末次随访时WOS闭塞量表分级A级31例、B级9例、C级8例、D级4例,充分闭塞(A~C级)率为92.3%,无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结论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短期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内扰流装置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5
作者 张笑闻 李菁 +17 位作者 李西锋 段传志 刘爱华 史怀璋 徐浩文 马南 姚智强 范锋 刘朝 李进一 钟海龙 范梦妍 万佳鑫 林日金 刘惠翔 张佳镁 张炘 管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目的评估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和哈尔滨医科大... 目的评估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瘤内扰流装置治疗的11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情况;术后48 h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有无新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与颅内动脉瘤部位相关的症状性脑梗死;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系统功能情况;术后6个月时进行影像学及门诊随访,评估动脉瘤闭塞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7例患者共置入117个瘤内扰流装置,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115个(98.3%)术中一次性释放成功,2个(1.7%)术中经过回收、调整方向后二次释放成功。另有13例(11.1%)患者采用瘤内扰流装置联合支架辅助治疗。患者术后即刻Raymond-Roy分级Ⅰ级3例,Ⅱ级51例,Ⅲ级63例;术后48 h内均未见新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与颅内动脉瘤部位相关的症状性脑梗死;出院时mRS评分均为0分。83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及门诊随访,其中Raymond-Roy分级Ⅰ级41例、Ⅱ级33例、Ⅲ级9例,且均无缺血性及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提示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瘤内扰流装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