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results of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t different degrees in infant patients between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and computer tomography examinations
1
作者 Dongruo He Xiaoying Xu +1 位作者 Yinghui Zhang Guochao H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79-381,共3页
BACKGROUND: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 (BEAM) and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detection can reflect the function of brain cell and its diseased degree of infant patients with moderat... BACKGROUND: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 (BEAM) and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detection can reflect the function of brain cell and its diseased degree of infant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bnormal results of HIE at different degrees detected with BEAM and TCD in infant patients, and compare the detection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 point between BEAM, TCD and computer tomography (CT) examinations. DESIGN : Contrast observation SETTING: Departments of Neuro-electrophysiology and Pediatrics,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PARTICIPANTS: Totally 416 infant patients with HIE who received treat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Newborn Infants,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during January 2001 and December 2005. The infant patients, 278 male and 138 female, were at embryonic 37 to 42 weeks and weighing 2.0 to 4.1 kg, and they were diagnosed with CT and met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HIE of newborn infants compiled by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Pediatric Academ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According to diagnostic criteria, 130 patients were mild abnormal, 196 moderate abnormal and 90 severe abnormal. The relatives of all the infant patients were informed of the experiment. METHOOS: BEAM and TCD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the involved 416 infant patients with HIE at different degrees with DYD2000 16-channel BEAM instrument and EME-2000 ultrasonograph before preliminary diagnosis treatment (within 1 month after birth) and 1,3,6,12 and 24 months after birth, and detect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BEAM, TCD and CT examinations. MAIN OUTCOME MEASURES: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results of HIE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in infant patients between BEAM. TCD and CT examinations. RESULTS: All the 416 infant patients with HIE participated in the result analysis. (1) Comparison of the detected results in infant patients with mild HIE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birth between BEAM, TCD and CT examinations: BEAM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recovery was delayed, and the abnormal rate of BEAM examin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examination 1 and 3 months after birth [55.4%(72/130)vs. 17.0% (22/130 ),x^2=41.66 ;29.2% ( 38/130 ) vs. 6.2% ( 8/130 ), x^2=23.77, P 〈 0.01 ], exceptional patients had mild abnormality and reached the normal level in about 6 months. TCD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disease condi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infant patients with HIE basically recovered 1 or 2 months after birth, while CT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infant patients recovered 3 or 4 months after birth. (2)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results of infant patients with moderate HIE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tween BEAM, TCD and CT examinations: The abnormal rate of BEAM examin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examination 1,3,6 and 12 months after birth [90.8% (178/196),78.6% (154/196),x^2=4.32,P 〈 0.05;64.3% (126/196),43.9% (86/196) ,x^2=16.44 ;44.9% (88/196) ,22.4% (44/196),x^2=22.11 ;21.4% (42/196), 10.2% (20/196),x^2=9.27, P 〈 0.01]. BEAM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re was still one patient who did not completely recovered in the 24^th month due to the relatives of infant patients did not combine the treatment,. TCD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abnormal rate was 23.1%(30/196)in the 1^st month after birth, and all the patients recovered to the normal in the 3^rd month after birth, while CT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mild abnormality still existed in the 24^th month after birth (1.0% ,2/196). (3)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results of infant patients with severe HIE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tween BEAM, TCD and CT examinations: The abnormal rate of BEAM examin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examination in the 1^st, 3^rd, 6^th and 12^th months after birth[86.7% (78/90),44.4% (40/90),x^2=35.53;62.2% (56/90),31.1% (28/90),x^2=17.51 ;37.8% (34/90),6.7% (6/90), x^2=27.14, P 〈 0.01]. BEAM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mild abnormality still existed in 4 infant patients in the 24^th month after birth. TCD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abnormal rate was 11.1% (10/90) in the 3^rd month after birth, and all the infant patients recovered in the 6^th month after birth. CT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abnormal rate was 6.7%(6/90) in the 12^th month after birth, and all of infant patients recovered to the normal in the 24^th month after birth.CONCLUSION : BEAM is the direct index to detect brain function of infant patients with HIE, and positive reaction is still very sensitive in the tracking detection of convalescent period. The positive rate of morphological reaction in CT examination is superior to that in TCD examination, and the positive rate is very high in the acute period of HIE in exa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E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results of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t different degrees in infant patients between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and computer tomography examina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因怀抱致低温烫伤事件的根因分析
2
作者 张茜 王艳娇 +2 位作者 王诗瑜 邢海英 李庆印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4年第9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RCA 2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怀抱患儿致低温烫伤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RCA 2团队,对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因怀抱护理造成低温烫伤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制订改进方案并落实。结果规范了怀抱患儿操作标准化流程与评分标准,... 目的探讨RCA 2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怀抱患儿致低温烫伤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RCA 2团队,对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因怀抱护理造成低温烫伤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制订改进方案并落实。结果规范了怀抱患儿操作标准化流程与评分标准,降低了术后患儿怀抱风险。结论RCA 2可有效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A 2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婴儿 怀抱护理 患者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面部血管瘤患儿父母对疾病的认知和心理状况 被引量:9
3
作者 赵艳君 陈海燕 +5 位作者 安菊妹 姚歆懿 袁佳梅 冯静 郭健 沈晓云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23期1766-1769,共4页
目的了解颜面部血管瘤患儿父母对疾病认知和心理状况,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09-2010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对80名患儿父母的疾病认知和态度以及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患儿父母对血管瘤疾病知识的了解... 目的了解颜面部血管瘤患儿父母对疾病认知和心理状况,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09-2010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对80名患儿父母的疾病认知和态度以及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患儿父母对血管瘤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较差,对待患儿罹患疾病存在震惊、内疚等负性心理;但所有父母都认为应该早期治疗疾病,88.8%的患儿父母有信心坚持治疗;颜面部血管瘤患儿父母的焦虑和偏执、人际关系和恐怖因子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历的父母对血管瘤疾病的认知和态度存在差异,而患儿父母的疾病认知和态度又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医护人员应针对颜面部血管瘤患儿父母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干预,通过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其调整心态,指导他们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帮助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改善患儿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颜面部 患儿父母 认知 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干预措施在预防维生素K_1注射液过敏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高俊芳 宋新宇 +1 位作者 朱美玉 王静 《药学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420-421,434,共3页
目的:通过对应用维生素 K1注射液的患儿实施个体化干预措施,来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应用维生素 K1注射液患儿均采用稀释后静脉滴注方法给药,两组患儿在接受此药物前均进行药物过敏反应登记。将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 目的:通过对应用维生素 K1注射液的患儿实施个体化干预措施,来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应用维生素 K1注射液患儿均采用稀释后静脉滴注方法给药,两组患儿在接受此药物前均进行药物过敏反应登记。将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使用维生素 K1注射液治疗的患儿10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干预组55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输液治疗及严密观察,干预组对初次使用和不清楚用药史的患儿给予药物过敏实验,皮试结果为阴性方可输液治疗。结果对照组有3例发生过敏反应,干预组无过敏反应发生,两组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应用维生素 K1注射液治疗的患儿实施个体化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药物过敏反应,保障用药安全,促进医患和谐,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儿 维生素 K1注射液 过敏反应 皮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 被引量:14
5
作者 袁琰琴 李金清 +3 位作者 王线妮 徐晓丽 孟祥海 徐德忠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第5期671-672,共2页
目的探讨烧伤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8名烧伤患儿父母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进行调查并作统计分析比较。结果烧伤患儿父母干预前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分均显著... 目的探讨烧伤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8名烧伤患儿父母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进行调查并作统计分析比较。结果烧伤患儿父母干预前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7.11,3.39,5.13,8.31,43.5,5.32;P<0.05)。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患儿父母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41,2.21,3.52,3.08,3.96,3.56;P<0.05)。结论烧伤患儿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改善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患儿 父母 症状自评量表表 心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气管导管末端穿刺法与旁气流法监测P_(ET)CO_2和PaCO_2的相关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徐玉洁 何明枫 张斯璧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比较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经气管导管末端穿刺法与旁气流法监测P_(ET)CO_2和PaCO_2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全麻下行先心病手术的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48个月,ASAⅠ~Ⅲ级。同时采取22G套管针气管导管末端穿刺持续监测(... 目的比较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经气管导管末端穿刺法与旁气流法监测P_(ET)CO_2和PaCO_2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全麻下行先心病手术的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48个月,ASAⅠ~Ⅲ级。同时采取22G套管针气管导管末端穿刺持续监测(简称末端穿刺法)与旁气流法测P_(ET)CO_2。采集动脉血测PaCO_2。记录两种方法在麻醉诱导后和心肺转流(CPB)停止后的P_(ET)CO_2和桡动脉血PaCO_2,采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相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末端穿刺法测得的P_(ET)CO_2在麻醉诱导后[(36.8±2.7)mm Hg vs.(32.5±1.4)mm Hg,P<0.05]以及CPB停止后[(40.8±2.5)mm Hg vs.(36.5±1.6)mm Hg,P<0.05]均明显高于旁气流法。桡动脉血PaCO_2与末端穿刺法P_(ET)CO_2的差值在麻醉诱导后[(7.1±0.7)mm Hg vs.(11.4±1.5)mm Hg,P<0.01]和CPB停止后[(9.3±1.2)mm Hg vs.(13.5±2.3)mm Hg,P<0.01]均明显低于PaCO_2与旁气流法P_(ET)CO_2的差值。麻醉诱导后和CPB停止后PaCO_2与末端穿刺法测得P_(ET)CO_2的线性确定系数(R2)分别为0.94和0.93(P<0.05),旁气流法测得的麻醉诱导后、CPB停止后P_(ET)CO_2与PaCO_2的R2分别为0.68和0.66(P<0.05)。结论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儿中,经22G套管针气管导管末端穿刺持续监测P_(ET)CO_2与PaCO_2的相关性更好,可准确反映机体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儿 先天性心脏病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母亲的护理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尹志勤 吴艳华 李一美 《护理与康复》 2010年第10期842-844,共3页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母亲的护理需求,为针对性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温州市三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母亲55人,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其一般资料、护理需求及需求获得的状况。结果希望见到患儿、了解...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母亲的护理需求,为针对性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温州市三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母亲55人,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其一般资料、护理需求及需求获得的状况。结果希望见到患儿、了解病情和预后是患儿母亲的主要护理需求。除医院制度限制和医护人员的工作定势影响其护理需求获得外,患儿母亲的年龄、职业、子女数对其需求获得有重要的影响。结论护理工作中尽可能安排母婴接触的机会,及时提供患儿治疗及病情的信息,满足患儿母亲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患儿母亲 护理需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早产儿转运与结局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韦秋芬 潘新年 范歆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492-494,共3页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对危重早产儿转运过程的影响及预后的相关性,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方法对转运的早产儿461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等级医院转诊早产儿预后不同,市级医院转诊早产儿...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对危重早产儿转运过程的影响及预后的相关性,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方法对转运的早产儿461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等级医院转诊早产儿预后不同,市级医院转诊早产儿预后好,放弃治疗及病死率为0.55%,乡镇卫生院转诊早产儿预后差,放弃治疗及病死率为20.69%,转运时间早的预后好,≤24h放弃治疗及治疗及病死率为1.12%,转运时间晚的预后差,>24h放弃治疗及病死率为9.37%(P<0.01)。结论院前急救及掌握好转运指征及转运时间是救治早产儿成功的关键,对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病人转送 婴儿 早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运团队对高危新生儿院际转运突发事件及危险因素的主观认识 被引量:4
9
作者 姜琳 封海霞 李昉 《中华护理教育》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1-836,共6页
目的了解转运团队对高危新生儿院际转运的突发事件及危险因素的主观认识,为后续制订和完善高危新生儿院际转运安全防范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3所省级新生儿救治中心的22名转运团队成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NVivo 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 目的了解转运团队对高危新生儿院际转运的突发事件及危险因素的主观认识,为后续制订和完善高危新生儿院际转运安全防范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3所省级新生儿救治中心的22名转运团队成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NVivo 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形成2个主题及对应的11个副主题:院际转运的突发事件(机械故障、物品配备不全、转诊医院病情预判与实际不一致、严重病情变化、交通意外);院际转运的危险因素(外部因素、综合素质、病人因素、仪器设备、人力调配、职业防护)。结论高危新生儿院际转运突发事件多、风险类型复杂,需要考量多项因素,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策略,保障转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病人转送 安全管理 定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R沟通模式在早产儿转运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自珍 肖华 +1 位作者 李磊 董建英 《护理管理杂志》 2015年第12期904-906,共3页
目的探讨"现状(S)-背景(B)-评估(A)-建议(R)"(SBAR)沟通方式作为标准化沟通方式在早产儿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组建早产儿转运组,修订转运SBAR沟通模式转运表格,标准化转运交接流程等措施,进一步规范危重早产儿的转运过... 目的探讨"现状(S)-背景(B)-评估(A)-建议(R)"(SBAR)沟通方式作为标准化沟通方式在早产儿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组建早产儿转运组,修订转运SBAR沟通模式转运表格,标准化转运交接流程等措施,进一步规范危重早产儿的转运过程。结果交接缺陷发生率下降,病历建立时间缩短,提高了转运救护中转诊医院、医护患之间的满意度(P<0.01或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方式后,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促进了早产儿安全及团队协作,进一步提高了早产儿转运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R沟通模式 早产儿 转运 医护患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U早产儿及老年人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阳 聂庆东 +2 位作者 吉彤珍 刘然 刘晶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第2期317-319,共3页
目的比较NICU早产儿及老年人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的药物耐药情况,分析其耐药变迁,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妇产医院送检的各类标本中NICU早产儿分离到15株SMA及清华大学医院送检的各类... 目的比较NICU早产儿及老年人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的药物耐药情况,分析其耐药变迁,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妇产医院送检的各类标本中NICU早产儿分离到15株SMA及清华大学医院送检的各类标本中老年患者分离出24株SMA,分别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微生物鉴定仪和迪尔DL-96II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在早产儿组中,1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他啶、替卡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6.67%、13.33%,对复方新诺明和左氧氟沙星均为不耐药;在老年人组中2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58.33%、29.17%、29.17%,对左氧氟沙星不耐药。两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替卡西林耐药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SXT的耐药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多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这其中包含NICU的早产儿和长期住院、有免疫缺陷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耐药率高于早产儿可能与长疗程、广谱抗生素治疗有关。建议实行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接触隔离、环境消毒,做好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避免多重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产生和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早产儿 老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控制的静脉镇痛应用于婴儿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志坚 余新 +2 位作者 王炫 张学锋 郑珊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39-741,共3页
目的以面部表情评分(FPRS)和行为学评分(FLACC评分,即face、legs、activity、crying、consolability)评价由父母控制的患者自控镇痛(PCA)应用于婴儿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行择期手术的婴儿83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 目的以面部表情评分(FPRS)和行为学评分(FLACC评分,即face、legs、activity、crying、consolability)评价由父母控制的患者自控镇痛(PCA)应用于婴儿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行择期手术的婴儿83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根据年龄分为A组(1~6个月,43例)和B组(6~24个月,40例)。镇痛药物为吗啡,负荷量为20~40μg/kg,持续静脉输注剂量为8μg·kg-1·h-1,锁定时间10min,PCA剂量为8μg/kg。观察患儿在术后24和48h的FPRS、FLACC评分和PCA剂量,并于镇痛治疗结束时由父母评价镇痛效果的满意度,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B组婴儿在术后24h的FPRS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4.0(2.0,6.0)、4.0(2.0,4.0)分,术后48h分别为2.0(0,2.0)、1.0(O,2.0)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O.05)。A、B组婴儿在术后24h的FLACC评分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5.0(2.0,6.0)、2.0(1.25,4.0)分,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48h的FLACC评分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4.O(2.0,6.O)、2.0(O,2.O)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在术后24和48h的FPRS与FLACC评分(r=0.772、0.689)、父母满意度与FPRS(r=0.406、0.395)以及父母满意度与FLACC评分(r=0.393、0.421)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婴儿尤其是年龄〈6个月的婴儿,应用父母控制的PCA后,术后第1天内仍处于轻至中度疼痛状态。FPRS与FLACC评分在这类患儿的疼痛评估中的相关性好,而父母满意度则不能代替疼痛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自控镇痛 婴儿 吗啡 疼痛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联合重症超声预测早产儿ARDS患者预后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性希 黎天明 张碧宏 《影像技术》 CAS 2021年第6期41-45,共5页
目的:分析心肺联合重症超声预测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预后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240例重症监护室ARDS早产儿作为预测对象,根据预后结果进行分组,并建立存活组与... 目的:分析心肺联合重症超声预测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预后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240例重症监护室ARDS早产儿作为预测对象,根据预后结果进行分组,并建立存活组与死亡组,存活组(n=206)和死亡组(n=34)全部早产儿均实施心肺联合重症超声诊断,观察该诊断方式下呼吸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存活组(n=206)和死亡组(n=34)观察潮气量、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呼气末正压、内源性呼吸末正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H、呼吸频率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右心室射血分数、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和SM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ARDS早产儿,联合使用心肺与重症超声进行预测,可确定其呼吸状况和血流动力学状况,并且可为患者预后和病死率预测提供指导。同时重症超声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等使用优势,该诊断方式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 重症超声预测 早产儿 ARDS患者 预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911例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彭华保 谢月娥 +1 位作者 侯彰华 刘海峰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7期1156-1158,共3页
【目的】讨论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的意义。【方法】建立以本院NICU为网络中心,以本市及周边地区共41家基层医院为成员单位的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系统,对转运新生儿倒数、病种分布、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年... 【目的】讨论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的意义。【方法】建立以本院NICU为网络中心,以本市及周边地区共41家基层医院为成员单位的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系统,对转运新生儿倒数、病种分布、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年来转运911例危重新生儿,转运新生儿逐年增加(P〈0.05),转运后放弃47例,死亡67例,病死率逐年降低(P〈0.05)。299例转运新生儿进行了转运前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其中非危重组68例,无死亡,危重组181例,死亡10例,病死率5.52%,极危重组50例,死亡8例,病死率16%。评分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建立完善的网络转运系统,掌握转运指征和及时转运,对保证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转送 危重病 婴儿 新生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非计划再入院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大佳 张志波 白玉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婴儿期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患者术后非计划再入院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外科2011年10月至2020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至6月龄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理分型、手术方式、再入院... 目的总结分析婴儿期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患者术后非计划再入院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外科2011年10月至2020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至6月龄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理分型、手术方式、再入院原因、再入院时间等。结果资料完整的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共326例,男271例(83.1%),女55例(16.9%),手术时平均月龄(2.53±1.32)个月。其中51例出院后非计划再次入院,再入院率15.64%,再入院总次数为64次,其中10例多次入院。出院后再入院时间分布情况:1个月内再入院28例(54.9%);1个月至1年再入院12例(23.5%),1至3年再入院11例(21.57%)。再入院主要原因分布情况:巨结肠术后小肠炎56例次(87.5%)、肠梗阻6例次(9.4%),电解质紊乱2例次(3.1%)。其中2例(0.6%)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3个月因肠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1例术后3年因巨结肠复发行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及结肠翻转术。按入院时间划分,2017年及之前手术248例保留肌鞘较长,再入院45例(18.1%);2018年至2020年78例保留短肌鞘,再入院6例(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13,P=0.027)。结论小肠结肠炎和肠梗阻是导致巨结肠手术后再次入院的主要原因,再次入院时间大多在术后1个月内。术后增加随访频率可能会减少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发生。此外,术中保留肌鞘较短可减少术后小肠结肠炎和肠梗阻的发生,降低再入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外科学 病人再入院 再手术 小肠结肠炎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科护士与患儿家长有效交流的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东建广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年第3期51-52,共2页
探讨儿科护士与患儿家长交流的技巧,实现与患儿的交流;增强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使患儿收到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 儿科护士 患儿家长 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烧伤患儿父母的心理反应及需求的调查研究
17
作者 黄燕萍 季德林 +1 位作者 董永盛 李翠莲 《河北医学》 CAS 2008年第6期687-690,共4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儿父母在患儿烧伤后的心理反应及烧伤后三个不时期的心理需求,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烧伤科50例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反应测验及心理需求调查。结果:父母心理反应有:自责埋怨,担心无法抢救,...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儿父母在患儿烧伤后的心理反应及烧伤后三个不时期的心理需求,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烧伤科50例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反应测验及心理需求调查。结果:父母心理反应有:自责埋怨,担心无法抢救,担心子女得不到好照顾,担心后遗症,担心经济等。SAS与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心理需求:休克、感染期、康复期的需求各有不同。结论:抢救烧伤患儿时,要注意患儿父母的心理反应及需求,早期进行心理干预,满足父母的需求,可缓解父母的焦虑心理,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患儿 父母 焦虑 心理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电子胃镜检查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凤辉 段伯平 +1 位作者 尹忠元 余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年第4期20-21,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胃镜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203例实施胃镜检查的门诊患儿,给予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本组患儿经护理干预后,检查成功率100%,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术前心理护理是小儿胃镜检查成功的关键,而操作者娴熟的技术、... 目的:探讨小儿胃镜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203例实施胃镜检查的门诊患儿,给予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本组患儿经护理干预后,检查成功率100%,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术前心理护理是小儿胃镜检查成功的关键,而操作者娴熟的技术、快速插镜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也证明了小儿电子胃镜检查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诊 小儿 电子胃镜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用于小婴儿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赟 周志坚 +1 位作者 张学锋 王炫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2期240-242,共3页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用于小婴儿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A)的效果。方法:129例择期腹部外科手术患儿,按年龄分为组I(<2岁)与组II(>2岁),各组再随机分为2个亚组,分别应用吗啡(M组)或舒芬太尼(S组)进行术后PCA。随访并记录术后3d的FLACC(F...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用于小婴儿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A)的效果。方法:129例择期腹部外科手术患儿,按年龄分为组I(<2岁)与组II(>2岁),各组再随机分为2个亚组,分别应用吗啡(M组)或舒芬太尼(S组)进行术后PCA。随访并记录术后3d的FLACC(Face,Leg,Activity,Cry,Consolability)量表评分、面部表情评分、Ramesay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儿与家长对术后镇痛的满意率。结果:FLACC评分与面部表情评分均随时间增长而递减。术后第1天FLACC评分SⅠ组>SⅡ组、MⅠ组>MⅡ组,面部表情评分MⅠ组>MⅡ组、MⅠ组>SⅠ组;幼儿术后Ramesay评分随时间增长而递减,第1天Ramesay评分MⅡ组>M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SⅠ组<SⅡ组、MⅠ组<MⅡ组;所有家长的满意度相仿。结论:与用吗啡相比,小婴儿应用舒芬太尼进行术后PCA,可减少过度镇静的发生。但无论用吗啡或舒芬太尼,小婴儿术后第1天镇痛、镇静效果均比幼儿差,需要更安全和有效的术后镇痛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婴儿 舒芬太尼 吗啡 术后镇痛 患者自控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镶嵌技术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效果观察
20
作者 姜明泽 游昕 莫绪明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4期2628-2631,共4页
目的探讨镶嵌技术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心胸外科采用镶嵌技术治疗279例婴幼儿VSD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有体外循环参与分为非体外循环组(201例)、体外循环组... 目的探讨镶嵌技术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心胸外科采用镶嵌技术治疗279例婴幼儿VSD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有体外循环参与分为非体外循环组(201例)、体外循环组(78例)。以同期常规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手术6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费用。结果 3组围术期均无死亡。非体外循环组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0.4)h、(2.5±0.8)h、(17.8±3.8)h、(6.7±1.7)d,短于对照组的(3.0±0.5)h、(13.6±6.6)h、(38.4±4.2)h、(12.0±1.8)d和体外循环组的(2.7±0.4)h、(47.1±22.8)h、(58.9±26.0)h、(11.6±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体外循环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镶嵌技术在治疗婴幼儿VSD方面具有安全性好、严重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镶嵌技术 先天性心脏病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