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结直肠癌相关肠造口部位切口疝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
1
作者
公绪飞
程辉
+1 位作者
邢园园
郭明晓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相关肠造口部位切口疝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于CRC术后行肠造口还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71例患者,依据是...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相关肠造口部位切口疝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于CRC术后行肠造口还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71例患者,依据是否发生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分为SSIH组和非SSIH组。通过SPSS25.0软件对患者22个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CRC术后相关SSIH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利用R4.3.1软件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371例患者中发生SSIH 52例,SSIH的发生率为14.02%。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BMI、冠心病、切口感染、造口位置、造口旁疝、还纳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冠心病、还纳时间、造口旁疝为CRC术后相关SSI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结果成功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论:冠心病、还纳时间>6个月、造口旁疝是CRC术后相关SSIH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对SSIH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以为预防和治疗SSIH提供依据,有助于降低SSIH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肠造口部位切口疝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部位切口疝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张业骞
董中毅
+8 位作者
张子臻
徐嫄蕙
陈倬仪
寇加祺
雷若华
陈立庚
倪博
夏翔
曹晖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65-1269,1275,共6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49例结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通...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49例结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通过随访及影像学结果确诊SSIH并统计其发生率,分析发生SSIH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49例病例中,42例(16.9%)病人在造口还纳术后1年内发生SSIH。发生与未发生SSIH在病人年龄>65岁、合并造口旁疝、原发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体重指数(BMI)>24、白蛋白比值(术后第1天/术前)≤0.85、发生切口感染、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造口直径>2.5 cm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造口旁疝、非低位直肠癌(肿瘤距离肛缘距离≥7 cm)、BMI>24、术后白蛋白水平降低(术后第1天/术前白蛋白比值≤0.85)、发生切口感染、造口直径>2.5 cm是SS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SIH是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高发的远期并发症。初次手术避免预防性造口过大、防止造口旁疝、造口还纳术前控制BMI、提高白蛋白水平、防止切口感染等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
造口部位切口疝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相关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部位切口疝研究进展
被引量:
2
3
作者
徐嫄蕙
陈倬仪
+1 位作者
张子臻
曹晖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7-590,596,共5页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是一种常用的结直肠外科手段,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相应的造口还纳术后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是其不可忽视的远期并发症。SSIH不仅增加二次手术的创伤及额外的医疗负担,亦会降低病人生活质量。SSIH的发生率0...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是一种常用的结直肠外科手段,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相应的造口还纳术后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是其不可忽视的远期并发症。SSIH不仅增加二次手术的创伤及额外的医疗负担,亦会降低病人生活质量。SSIH的发生率0~38.5%,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检出率。除普通切口疝相关危险因素外,结直肠癌相关SSIH的特殊危险因素还包括肿瘤病程、化疗、合并中线切口疝及造口旁疝、造口还纳时间、手术缝合方法等,值得引起特别关注。SSIH危险因素多、发病率高,并且二次修补手术是唯一治愈方法。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造口还纳术同期预防性置入材料补片是目前SSIH相关临床研究热点。结直肠癌相关SSIH值得胃肠外科和疝外科医生关注,了解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方法,降低其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卫生经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口部位切口疝
结直肠癌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
原文传递
题名
结直肠癌相关肠造口部位切口疝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
1
作者
公绪飞
程辉
邢园园
郭明晓
机构
临沂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锦州医科大学临沂市人民医院研究生培养基地
出处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1期7-11,共5页
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ZR2021MH362)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2304010731)。
文摘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相关肠造口部位切口疝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于CRC术后行肠造口还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71例患者,依据是否发生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分为SSIH组和非SSIH组。通过SPSS25.0软件对患者22个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CRC术后相关SSIH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利用R4.3.1软件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371例患者中发生SSIH 52例,SSIH的发生率为14.02%。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BMI、冠心病、切口感染、造口位置、造口旁疝、还纳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冠心病、还纳时间、造口旁疝为CRC术后相关SSI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结果成功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论:冠心病、还纳时间>6个月、造口旁疝是CRC术后相关SSIH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对SSIH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以为预防和治疗SSIH提供依据,有助于降低SSIH的发生率。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肠造口部位切口疝
危险因素
列线图
Keywords
Colorectal tumor
inconal hernia at the stoma site
Risk factors
Nomogram
分类号
R656.2 [医药卫生—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部位切口疝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张业骞
董中毅
张子臻
徐嫄蕙
陈倬仪
寇加祺
雷若华
陈立庚
倪博
夏翔
曹晖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嘉善县中医医院内镜室
出处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65-1269,1275,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173215)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资助(No.320.6750.2022-07-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十六期“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文摘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49例结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通过随访及影像学结果确诊SSIH并统计其发生率,分析发生SSIH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49例病例中,42例(16.9%)病人在造口还纳术后1年内发生SSIH。发生与未发生SSIH在病人年龄>65岁、合并造口旁疝、原发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体重指数(BMI)>24、白蛋白比值(术后第1天/术前)≤0.85、发生切口感染、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造口直径>2.5 cm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造口旁疝、非低位直肠癌(肿瘤距离肛缘距离≥7 cm)、BMI>24、术后白蛋白水平降低(术后第1天/术前白蛋白比值≤0.85)、发生切口感染、造口直径>2.5 cm是SS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SIH是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高发的远期并发症。初次手术避免预防性造口过大、防止造口旁疝、造口还纳术前控制BMI、提高白蛋白水平、防止切口感染等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其发生风险。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
造口部位切口疝
危险因素
Keywords
colorectal cancer
prophylactic ileostomy reversal
stoma
site
incisional
hernia
risk factor
分类号
R6 [医药卫生—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结直肠癌相关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部位切口疝研究进展
被引量:
2
3
作者
徐嫄蕙
陈倬仪
张子臻
曹晖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
出处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7-590,596,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2173215)。
文摘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是一种常用的结直肠外科手段,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相应的造口还纳术后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是其不可忽视的远期并发症。SSIH不仅增加二次手术的创伤及额外的医疗负担,亦会降低病人生活质量。SSIH的发生率0~38.5%,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检出率。除普通切口疝相关危险因素外,结直肠癌相关SSIH的特殊危险因素还包括肿瘤病程、化疗、合并中线切口疝及造口旁疝、造口还纳时间、手术缝合方法等,值得引起特别关注。SSIH危险因素多、发病率高,并且二次修补手术是唯一治愈方法。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造口还纳术同期预防性置入材料补片是目前SSIH相关临床研究热点。结直肠癌相关SSIH值得胃肠外科和疝外科医生关注,了解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方法,降低其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卫生经济学意义。
关键词
造口部位切口疝
结直肠癌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
Keywords
stoma
-
site
incisional
hernia
colorectal cancer
prophylactic
stoma
分类号
R6 [医药卫生—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结直肠癌相关肠造口部位切口疝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
公绪飞
程辉
邢园园
郭明晓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部位切口疝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张业骞
董中毅
张子臻
徐嫄蕙
陈倬仪
寇加祺
雷若华
陈立庚
倪博
夏翔
曹晖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5
原文传递
3
结直肠癌相关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部位切口疝研究进展
徐嫄蕙
陈倬仪
张子臻
曹晖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