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antian Cosmopolitan Ideal in Disciplining the World Literature: Cosmopolitanism in Hong Kong Poetry in the Early 1990s
1
作者 James AU Kin-po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9期1113-1120,共8页
This article looks at how cosmopolitanism--the notion of universality within a diversity of multi-cultures---has been shaping the discipline of world literature. The article encompasses chiefly three parts. The first ... This article looks at how cosmopolitanism--the notion of universality within a diversity of multi-cultures---has been shaping the discipline of world literature. The article encompasses chiefly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fers an overview of the debates on the discipline widely discussed by literary scholars such as Franco Moretti, David Damrosch and Emily Apter. I take issue with the harmonic co-existence of both local and global elements---and what I define as "glocality"---in literatures to exhibit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trans-cultural, supranational and cross-historical interactions among multiple centres and/or various cities especiall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 thereby argue in the second part using Leung Ping Kwan (1949-2013)'s "Images of Hong Kong" (1992) and Louise Ho's two poetry pieces written in 1994 to prove how Kantian Cosmopolitan elements have deeply embedded in the poem written in a city where the West frequently interacts with the East. I conclude by stepping in further to argue that only through tolerating and mediating between the region and the globe can world literature as a discipline find its way out without fear for marginalising any of the literary pie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OPOLITANISM UNIVERSALITY immanuel kant world literature Hong Ko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Kant’s and Hegel’s Aesthe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
作者 ZHAO Meiho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1年第6期10-12,共3页
Both Kant and Hegel showed their atten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rt in their aesthetic works,their aesthetic ideas were different but also related.This paper sorted out and interpreted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Both Kant and Hegel showed their atten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rt in their aesthetic works,their aesthetic ideas were different but also related.This paper sorted out and interpreted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of Kant and Hegel based on relevant aesthetic literature,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and their philosophic concepts,then summarized the historical cau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anuel kant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esthetic thoug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存空间与客观秩序——对康德“反驳唯心论”的斯特劳森式误读的辨正
3
作者 刘晚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7-116,160,共11页
康德在“反驳唯心论”中提出一个致力于抗衡对外部世界现实性的怀疑的论证。斯特劳森在《感觉的界限》中引入了“空间是持存的”这一命题来理解康德的论证。斯特劳森的这一解读影响深远,也成了康德解释界的惯有模式,并构成英美学界诸多... 康德在“反驳唯心论”中提出一个致力于抗衡对外部世界现实性的怀疑的论证。斯特劳森在《感觉的界限》中引入了“空间是持存的”这一命题来理解康德的论证。斯特劳森的这一解读影响深远,也成了康德解释界的惯有模式,并构成英美学界诸多争论中的主要议题。通过论证分析和概念分析表明,斯特劳森对“空间是持存的”这一命题的理解中隐秘地包含了对外部世界对象之现实性的假定,因此将这一命题引入“反驳唯心论”的论证之中的做法将使得整个论证变成循环。“空间”在康德本人的“反驳唯心论”论证中只是一个附加的描述词,不能充当充足的论据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斯特劳森 反驳唯心论 空间 客观时间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因果性、能动性与合理性——一种康德式回答
4
作者 田昶奇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3,共8页
自由行动包括能动性与合理性两大要素。有两种解释自由行动的理论:理由因果主义与行动者因果性。相较于理由因果主义,行动者因果性能更好地说明能动性。解释自由行动,不仅需要说明能动性与合理性,还需要阐述二者的关系,然而,最有代表性... 自由行动包括能动性与合理性两大要素。有两种解释自由行动的理论:理由因果主义与行动者因果性。相较于理由因果主义,行动者因果性能更好地说明能动性。解释自由行动,不仅需要说明能动性与合理性,还需要阐述二者的关系,然而,最有代表性的两类行动者因果性模型都无法调和二者。克拉克的行动者因果性模型会削弱能动性,奥康纳的行动者因果性模型会遭遇理由二难质疑,无法说明合理性,二者的共同缺陷在于预设了行动者的能动作用与理由相分离。一种康德式行动者因果性主张,为行动提供合理化解释的基本理由根植于行动者的本性,因此行动者施展能动作用的同时,也在提供理由。康德式行动者因果性可以有效调和能动性与合理性,从而解释自由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者因果性 理由因果主义 能动性 合理性 自由行动 康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乡愿”批判的再审视——兼以康德“道德哲学”为视角的探讨
5
作者 姚凯文 张其成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5期47-57,共11页
通过对传统儒家“乡愿”内涵与外延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儒家无法由外而内地判断“他者”乡愿之“实”,且在儒家家本位视角下,“愿”者之种种表现往往被冠以孝悌之名,但扩大到“乡”之范围却变成了众矢之的,这其中所折射的是儒家的道德... 通过对传统儒家“乡愿”内涵与外延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儒家无法由外而内地判断“他者”乡愿之“实”,且在儒家家本位视角下,“愿”者之种种表现往往被冠以孝悌之名,但扩大到“乡”之范围却变成了众矢之的,这其中所折射的是儒家的道德哲学问题。从康德的“自由意志”与“定言命令”观照,可以发现其对于乡愿的判断是由“自我”出发的,而如果乡愿不能推广到普遍的“乡”中,那么不能也不应该在“家”的小范围中践行。此外,康德的道德哲学洞见了“根本恶”的存在,并为“第三种”乡愿提供了存在论的辩护,而儒家则显然缺少对“本心”“本性”自明性问题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愿 儒学 康德 道德 根本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生物增强的康德伦理学辩护及其困境
6
作者 张灿 《科学.经济.社会》 2024年第3期18-30,共13页
道德生物增强(moral bioenhancement,MBE)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干预、修复人类的道德心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从而增强人的道德动机和道德能力。MBE通过消除人性之恶和增强人性之善达成自我完善,这与康德伦理学不谋而合。在康德伦理... 道德生物增强(moral bioenhancement,MBE)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干预、修复人类的道德心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从而增强人的道德动机和道德能力。MBE通过消除人性之恶和增强人性之善达成自我完善,这与康德伦理学不谋而合。在康德伦理学视域中,MBE作为一种不完全义务之自我完善的自由选择,它不但没有损害人的尊严和自由,相反,MBE增强了人的理性行动能力,为道德行动者借助MBE从情感和认知弱点的支配中解放出来提供了辩护空间。但与此同时,MBE康德伦理学辩护也存在四个困境:道德生物增强的还原论困境,道德生物增强的自由悖论,道德生物增强对自我同一性的威胁,道德生物增强自我家长主义独断。在此基础上,通过MBE康德伦理学的实践场景想象,进而分析康德伦理学能否为体育竞赛增强和基因美德工程进行辩护,探讨超级生化运动员和制造更加具有德性后代的伦理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生物增强 康德 自我完善 不完全义务 道德能动性 基因美德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的和平如何可能?——康德《永久和平论》与罗尔斯《万民法》的批判性解读 被引量:17
7
作者 万俊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4,共14页
本文从政治伦理的视角对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和罗尔斯的《万民法》这两篇重要的文本作了批评性的解读和比较,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即,只有平等的人权真正优先于民族-国家的政治权力,人类世界之正义的和平才有可能。就此而言,康德的《永久... 本文从政治伦理的视角对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和罗尔斯的《万民法》这两篇重要的文本作了批评性的解读和比较,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即,只有平等的人权真正优先于民族-国家的政治权力,人类世界之正义的和平才有可能。就此而言,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虽然过于理想化,却比罗尔斯的《万民法》更具有普世意义,因为后者对自由国家甚至是自由政体的过度偏执,妨碍了其对民族文化差异与国家政治差异的宽容。尽管罗尔斯本人宣称《万民法》仍然遵循着《永久和平论》的思想理路,实际上却是康德立场的退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永久和平论》 罗尔斯 《万民法》 自由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求理性尊严与独立价值的技术实践——康德技术实践思想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晓红 李兆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6-200,共5页
为了澄清人们对实践的误解,康德划分并区别了两种不同的实践,并用"道德地实践"统摄"技术地实践",使技术实践成为理性的体现和人类追求"至善"的活动。康德在理性的旗帜下,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将重心从自... 为了澄清人们对实践的误解,康德划分并区别了两种不同的实践,并用"道德地实践"统摄"技术地实践",使技术实践成为理性的体现和人类追求"至善"的活动。康德在理性的旗帜下,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将重心从自然转向了人,强调人在技术活动中的能动性,完成了认识论领域的转换,"将颠倒的东西又颠倒了过来"。在他的目的论之下,在自然与理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沟通了此岸与彼岸世界。尽管康德对技术实践的见解仍有缺陷,但他的理性精神对其后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技术实践 主体性 理性 目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的历史维度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燕迪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以达尔豪斯的两部著作(《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和《音乐史学原理》)为主要蓝本,对这位德国当代最重要的音乐学家的音乐美学观及方法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文章考察了达尔豪斯对器乐美学、康德美学、情感美学、音乐的理解和音乐自律性... 本文以达尔豪斯的两部著作(《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和《音乐史学原理》)为主要蓝本,对这位德国当代最重要的音乐学家的音乐美学观及方法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文章考察了达尔豪斯对器乐美学、康德美学、情感美学、音乐的理解和音乐自律性等问题范畴的历史性梳理与诠释,认为达尔豪斯善于将美学观念重新放回到相关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同时又通过历史诠释来阐发自己的美学创见。这种强调历史维度的美学观点和方法论特点,对我们自身的学科建设具有显著的借鉴作用和启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尔豪斯 音乐美学 音乐史学 器乐美学 康德 情感美学 音乐理解 自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与西方教育学理论的导入 被引量:8
10
作者 肖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6期41-49,共9页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导入西方学术思想及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着重探讨王国维对西方近代教育学理论的导入及其主要特征 ,进而试图从一个侧面展示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西方教育学理论的导入对中国近代教育学的创立所具有的意义...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导入西方学术思想及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着重探讨王国维对西方近代教育学理论的导入及其主要特征 ,进而试图从一个侧面展示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西方教育学理论的导入对中国近代教育学的创立所具有的意义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赫尔巴特教育家 西方美育思想 教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的论何以与判断力相关联?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春红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64,共8页
目的论之所以与判断力相关联,源于目的概念的现实指向。当康德通过"人是目的"将目的概念与理性相关联时,目的概念在由理性而来的对自身的生成中,彰显出其落实于现实生活的要求,而反思性的判断力恰恰提供出目的落实于现实生活... 目的论之所以与判断力相关联,源于目的概念的现实指向。当康德通过"人是目的"将目的概念与理性相关联时,目的概念在由理性而来的对自身的生成中,彰显出其落实于现实生活的要求,而反思性的判断力恰恰提供出目的落实于现实生活的可能途径。由此带来了目的论的峰回路转——目的成为合目的性。作为一个伴随于判断过程之中的依据,合目的性不只是提供出情感能力之可能,它同时也在这一把握与感受中获得自身的现实化。通过这一现实性,合目的性在自然与自由的结合中,一方面使目的落实于自然,不可知的物自体显示出自身的意义;一方面使目的实现于文化之中。由此,上帝的存在不再只是一个理论的证明,它还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判断力批判》 目的论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大义与早期王国维文哲之学的归止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40,共15页
王国维早年本着寻求精神之形上慰藉的解脱心态,治叔本华与尼采的纯粹哲学,但叔本华与尼采其人与其学的内在张力使得王氏转向康德,"人间"大义代表了王国维哲学探求的归宿。人与人的"之间",构成了王国维理解与刻画自... 王国维早年本着寻求精神之形上慰藉的解脱心态,治叔本华与尼采的纯粹哲学,但叔本华与尼采其人与其学的内在张力使得王氏转向康德,"人间"大义代表了王国维哲学探求的归宿。人与人的"之间",构成了王国维理解与刻画自己的位置的思想出发点:经世致用不过是入乎人间之内,而解脱出世亦不过是出乎人间之外。对国家、民族病理与个人性情的日益深化的思考,促使王国维一度从哲学转向文学美术。但近代特殊的社会历史,不得不使得国维从个人之解脱转而进入在具体时空直面现实而有所承担,由此而有从文哲之学到晚岁经史之学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康德 叔本华 人间大义 文哲之学 经史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和杜威教育思想比较——从哲学到教育或从教育到哲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文洁 余子侠 《当代教育论坛》 2012年第5期61-66,共6页
18世纪末,从哲学视角出发,康德以深刻的哲学思辨为"教育学"这门学科赢得了三尺讲坛。高瞻哲学俯瞰教育,康德不仅仅成了一位举世瞩目的哲学家,也成了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20世纪初,扎根教育面朝哲学,杜威成为进步主义教... 18世纪末,从哲学视角出发,康德以深刻的哲学思辨为"教育学"这门学科赢得了三尺讲坛。高瞻哲学俯瞰教育,康德不仅仅成了一位举世瞩目的哲学家,也成了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20世纪初,扎根教育面朝哲学,杜威成为进步主义教育的奠基人,也成为美国本土哲学——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文章试图从教育视角、教育理想、教育起源、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阶段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来解读康德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入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从哲学到教育、从教育到哲学,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康德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透过种种现象看清教育前进的方向,更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杜威 教育思想 哲学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德伦理学的自我中心问题:朱熹的回答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6,共26页
与后果论要求我们为最多的人创造最多的幸福和义务论要求我们遵循普遍的道德规则不同,美德论要求我们成为具有美德的人。因此美德论有时被批评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似乎我的唯一目标就是使自己获得美德。这种批评表面上很容易回应,因为美... 与后果论要求我们为最多的人创造最多的幸福和义务论要求我们遵循普遍的道德规则不同,美德论要求我们成为具有美德的人。因此美德论有时被批评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似乎我的唯一目标就是使自己获得美德。这种批评表面上很容易回应,因为美德论要求我获得的很多美德都是涉及他人的,例如仁慈这种美德就要求我关心他人的利益,因此不是自我中心的。但这种批评还有两个更深的层次:一方面,美德伦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美德比一个人的外在利益更重要,但一个人在追求美德过程中为自己获得的是比较重要的美德,而给他人提供的只是一些外在的利益;另一方面,具有美德的人虽然也关心他人利益,但他之所以关心他人利益,最后还是为了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美德的人。在这两个方面,西方的美德伦理学家迄今还没有能够作出令人满意的回应。儒家传统,特别是朱熹哲学,可以很好地回应这样的批评:一方面,儒家传统中具有美德的人不仅关心他人外在的利益,也关心他们的内在利益,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德的人,而且也要使他人成为具有美德的人;另一方面,在儒家传统中,具有美德的人对自己美德的关心和对他人美德及其外在利益的关系是一体两面,不存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伦理学 朱熹 康德 亚里士多德 霍卡 儒家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与理性——读《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慧娜 卢亚明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7-81,共5页
启蒙运动又称"理性时代"。"理性"是启蒙运动三个核心概念之一,它不仅与启蒙运动如影随形,也与启蒙运动本身一样具有多重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对理性的认识与反思也就是对启蒙的认识与反思。《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 启蒙运动又称"理性时代"。"理性"是启蒙运动三个核心概念之一,它不仅与启蒙运动如影随形,也与启蒙运动本身一样具有多重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对理性的认识与反思也就是对启蒙的认识与反思。《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中所录康德《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什么是启蒙?》一文,以及康德的反对者哈曼的有关论文和福柯关于启蒙与理性问题的探讨会帮助人们了解西方学界对"启蒙"与"理性"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理性 康德 哈曼 福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辨康德界定审美活动的偏误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家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42-47,共6页
康德从其人学研究的总体出发定位审美活动,虽然拓开了超越前人的新视界,但是他对第三《批判》究竟是作为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合题还是作为中介环节自己也长期存有犹疑。由于康德首先关注的是体系的建构而不是研究对象本身,专心一意要沟... 康德从其人学研究的总体出发定位审美活动,虽然拓开了超越前人的新视界,但是他对第三《批判》究竟是作为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合题还是作为中介环节自己也长期存有犹疑。由于康德首先关注的是体系的建构而不是研究对象本身,专心一意要沟通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等对立领域,将诸范畴之间的平行关系与层次关系混合为一体,因而造成其论述的某些偏误。审美学必须从康德走向黑格尔,真正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才有可能顺理成章地解决康德美学遗留下来的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美学 艺术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的论与自由:论康德的政治哲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72-76,共5页
康德的政治哲学以目的论为基础,即"人是目的",大自然隐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普遍法治下的公民社会,实现人的尊严和自由。康德政治哲学具体表现在"政治自由主义"和"理想的世界主义"两方面,这是其目的论在政... 康德的政治哲学以目的论为基础,即"人是目的",大自然隐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普遍法治下的公民社会,实现人的尊严和自由。康德政治哲学具体表现在"政治自由主义"和"理想的世界主义"两方面,这是其目的论在政治法律层面的落实。康德政治哲学是近代启蒙政治思想的总结和展望,其纯正的自由主义精神和普遍法治下世界公民的理想,是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目的论 政治自由主义 理想的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哲学思想佐证生态女性主义质疑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桃花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132-136,共5页
以凡.普罗姆伍德对二元论特征的描述为参照,考察了威尔逊对康德的评价。威尔逊认为,康德不是一位二元论者。可通过细致分析后可以发现,康德思想中至少体现了人类/自然、人类/动物以及文化/自然这三组对立,应该是一位二元论者。康德的哲... 以凡.普罗姆伍德对二元论特征的描述为参照,考察了威尔逊对康德的评价。威尔逊认为,康德不是一位二元论者。可通过细致分析后可以发现,康德思想中至少体现了人类/自然、人类/动物以及文化/自然这三组对立,应该是一位二元论者。康德的哲学思想与生态女性主义的目标相去甚远,因为生态女性主义旨在揭露并瓦解二元对立,以康德思想佐证生态女性主义的做法应该属于对经典哲学的滥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生态女性主义 二元对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艺术的边界到底在哪——基于康德审美表象论的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光焰 《武陵学刊》 2018年第1期112-116,共5页
行为艺术以人类的行为作为艺术对象,但行为是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凝结了确定的社会、道德意义,天然存在道德认识和审美表现的冲突。康德审美表象论把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区分开来,指出审美表象的一般规定性,为界定行为艺术带来启发:... 行为艺术以人类的行为作为艺术对象,但行为是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凝结了确定的社会、道德意义,天然存在道德认识和审美表现的冲突。康德审美表象论把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区分开来,指出审美表象的一般规定性,为界定行为艺术带来启发:就艺术对象来说,行为艺术的对象是行为而不是身体;从情感角度看,行为艺术的行为要出乎常理入乎情理;在内容方面,行为艺术中的刺激和魅力因素只能是次要、辅助性的。三者共同构成行为艺术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审美表象论 行为艺术 身体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浪漫主义的哲学根源——康德艺术论及其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峰昌 罗杰鹦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6期938-943,共6页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认为浪漫主义的哲学主要源自康德。阐释康德的人类学艺术观点以及其对艺术分类学观点,试图厘清艺术本质的问题,旨在说明康德关于艺术的观点对19世纪浪漫主义思想与20世纪有关形式主义艺术理论的影响。
关键词 康德 传达与天才 艺术分类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