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0篇文章
< 1 2 2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Humanities and Geo-computation for Social Sciences: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被引量:3
1
作者 Kun QIN Hui LIN +2 位作者 Yang YUE Feng ZHANG Jianya GONG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2年第2期1-6,共6页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SS) are undergo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atial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Geo-computation, with geoinformatics(including RS: Remote Sensing;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NSS: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SS) are undergo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atial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Geo-computation, with geoinformatics(including RS: Remote Sensing;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NSS: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provides effective computational and spatialization methods and tools for HSS. Spatial Humanities and Geo-computation for Social Sciences(SH&GSS) is a field coupling geo-computation, and geoinformatics, with HSS. This special issue accepted a set of contributions highlighting recent advances in method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of SH&GSS, which are related to sentiment spatial analysis from social media data, emotional change spatial analysis from news data, spatial analysis of social media related to COVID-19, crim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double evaluation” for Land Use/Land Cover(LUCC), Specially Protected Natural Areas(SPNA) analysis, editing behavior analysi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VGI),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omaly detection, First and Last Mile Problem(FLMP) of public transport, and spatial interaction network analysis for crude oil trade network. Based on these related researches, we aim to present an overview of SH&GSS, and propose som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SH&H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SS) Spatial humanities and Geo-computation for social sciences(SH&GSS) sentiment spatial analysis spatial analysis for social media crim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editing behavior analysis spatial interaction network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pping Diversity of Publication Patter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An Approach Making Use of Fuzzy Cluster Analysis
2
作者 Frederik T.Verleysen Arie Weeren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6年第4期33-59,共27页
Purpose: To present a method for systematically mapping diversity of publication patterns at the author level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n terms of publication type, publication language and co-authorship.... Purpose: To present a method for systematically mapping diversity of publication patterns at the author level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n terms of publication type, publication language and co-authorship.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In a follow-up to the hard partitioning clustering by Verleysen and Weeren in 2016, we now propose the complementary use of fuzzy cluster analysis, making use of a membership coefficient to study gradual differences between publication styles among authors within a scholarly discipline.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of the membership coefficient allows to assess the distribution of publication styles within and between disciplines.Findings: As an illustration we analyze 1,828 productive authors affiliated in Flanders, Belgium. Whereas a hard partitioning previously identified two broad publication styles, an international one vs. a domestic one, fuzzy analysis now shows gradual differences among authors. Internal diversity also varies across disciplines and can be explained by researchers’ specialization and dissemination strategies.Research limitations: The dataset used is limited to one country for the years 2000–2011; a cognitive classification of authors may yield a different result from the affiliation-based classification used here.Practical implications: Our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other bibliometric and research evaluation contexts, especially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n non-Anglophone countries.Originality/value: The method proposed is a novel application of cluster analysis to the field of bibliometrics. Applied to publication patterns at the author level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for the first time it systematically documents intra-disciplinary 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BLIOMETRICS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Publication patterns DISSEMINATION Cluster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ontrastive Genre Analysis of English Abstracts of Bachelor's Degree Thesis:Economics and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3
作者 SHI Xiao-ting 《海外英语》 2016年第5期215-217,共3页
The mo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followed the four-move model of V.K.Bhatia who is the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 of ESP.It is composed of four moves(1993):Introducing purpose,Describing methodology,Summariz... The mo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followed the four-move model of V.K.Bhatia who is the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 of ESP.It is composed of four moves(1993):Introducing purpose,Describing methodology,Summarizing results and Presenting conclusions.According to the above theory,Principles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of sampling suggested by Nwogu(1997:121)as to the selection of journal were adopted in the study—representativity,reputation,accessibility.The focus is the analysis of move structures of abstract sections of them and contrastive studies between Economics and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in different moves of abstract sections.We find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In general,the abstracts of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are more standard than Economics,which suggested English abstract sections of some Economics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need to be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RE analysis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abstract sections ECONOMICS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journal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
作者 SU Xinning ZHOU Ping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9年第3期8-27,共20页
Based on analyses on existing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journal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our experience in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 we proposed a comprehensive s... Based on analyses on existing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journal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our experience in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 we proposed a comprehensive system for evaluating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is system constitutes 8 primary indicators and 17 sub-indicators for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s and 19 sub-indicators for discipline-specific journals. Each indicator or sub-indicator is assigned a suitable weight according to its importance in terms of measuring a journal's academic quality and/or imp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urnal evaluation INDICATOR Evaluation system humanit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5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5年第4期63-64,共2页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he category of science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technical field, natural scienc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have flourished, but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he category of science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technical field, natural scienc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have flourished, but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disciplines is not perfect enough, so we should follow the academic tren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ave a more specific grasp of the science, thi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scienc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lationsh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onventions in China——An interview with Research Fellow Mo Jihong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6
作者 OUR STAFF REPORTER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08年第2期15-18,共4页
On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Day" on Dec. 10, 2007, our staff reporter Interviewed Research Fellow Mo Jihong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on how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onven... On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Day" on Dec. 10, 2007, our staff reporter Interviewed Research Fellow Mo Jihong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on how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onventions are implemented in China. Born in May 1965, Mo Jihong is a native of Jingjiang, Jiangsu Province. He is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Law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a tutor for Ph.D candida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He also serves as an executive member of the Society for International Constitution Studies and vice-president of the Constitution Chapter of the China Society of Law. He was a visiting scholar at the Human Rights Institute of Norway, and the Raoul Wallenberg Institute of Human Rights and Humanitarian Law. His principal works includ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onvention and China (2005), Principles of Constitutional Sciences in Practice (2007) and In Defense of Legislation (2007). He was elected as one of the ten most outstanding young jurists in China. The following is the full text of the inter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CPR An interview with Research Fellow Mo Jihong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onventions in China 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看的人类:科幻电影创意视野下的逆向观察
7
作者 黄鸣奋 许哲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7,共11页
科幻电影对公众认识科技、展望未来具有深远影响。这类作品所运用的“逆向观察”主要是指将人类置于被观察者的位置进行构思,和人类处于观察者位置的正向观察相对而言。上述视角有助于理解人类在广袤宇宙和复杂生态中的地位,以及人类文... 科幻电影对公众认识科技、展望未来具有深远影响。这类作品所运用的“逆向观察”主要是指将人类置于被观察者的位置进行构思,和人类处于观察者位置的正向观察相对而言。上述视角有助于理解人类在广袤宇宙和复杂生态中的地位,以及人类文明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并反思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逆向观察在社会意义上体现物种相倚,即通过假定人类之外的其他智慧生命的存在实现生态换位,设想人类在其他智慧生命的注视之下呈现自我,并构思其他智慧生命隐藏真形与人类互动的情节;在产品意义上体现物理相资,即假设人类从事观察时所运用的各种手段、所注意的各项内容、所促进的各种变化同样可能为其他智慧生命所运用、注意与促进;在运营意义上体现物势相通,即人类从事观察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所选择的各种环境、所依托的各种机制同样可能为其他智慧生命所采用、选择与依托。物种相倚、物理相资、物势相通的理念将宇宙生态主义具体化了。关于人类被其他智慧生命所观察的场景设计,与人类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科幻电影所设定的逆向观察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 人类 科幻电影 逆向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赋能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基于信息科技课程的实证研究
8
作者 朱莎 李嘉源 +1 位作者 况秀林 白洁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3,共9页
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学生数字素养是培养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理念过于强调技术工具的操作使用,忽视了智能时代倡导的人机协同自主学习,这已成为制约... 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学生数字素养是培养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理念过于强调技术工具的操作使用,忽视了智能时代倡导的人机协同自主学习,这已成为制约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瓶颈。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创设灵活开放、包容共享的人机协同环境,引导学生自组织学习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可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新的契机。鉴于此,该文构建了基于自组织学习理论的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模型,提出面向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GAiSOLEs教学模式,并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开展准实验研究,验证GAiSOLEs教学模式对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GAiSOLEs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整体水平,以及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维度水平,但对信息社会责任的提升效果不显著。基于此,提出应该重视技术伦理安全,构建可控教育大模型,关注学生数字知识技能发展,避免陷入认知陷阱,并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人机协同 生成式人工智能 信息科技课程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STEM教育创新发展:认识与实践
9
作者 郑庆华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STEM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加强STEM教育。人工智能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量,正通过颠覆性技术为科教融合赋能。人工智能赋能STEM教育的重点在于建立新场景及开发新应用,目前已创造游戏化学习、社交化... STEM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加强STEM教育。人工智能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量,正通过颠覆性技术为科教融合赋能。人工智能赋能STEM教育的重点在于建立新场景及开发新应用,目前已创造游戏化学习、社交化学习、协同学习式、自主学习型、问题驱动式、项目探究型六种新场景并开发了评价、管理、教学、课堂学习以及课外学习五大类大模型应用。STEM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遵循“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机理,融合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师,人工智能赋能使人机协同的新智商超越人类自身智商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STEM教育 科学教育 人机协同
原文传递
试论服务我国人文社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
10
作者 温昌斌 《中国科技术语》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服务人文社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创新。理论创新包括基础理论创新和应用理论创新。在基础理论创新方面,从“自主”角度划分了名词术语类型,并以此为工具,分析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及其和构... 服务人文社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创新。理论创新包括基础理论创新和应用理论创新。在基础理论创新方面,从“自主”角度划分了名词术语类型,并以此为工具,分析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及其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关系。应用理论创新方面包括收词原则创新、定名原则创新、定义原则创新。实践创新是指创新审定、发布方式和引入人工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科 名词审定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层圈相互作用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
11
作者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精准解析和预测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动态演变及相应的气候、环境和生态效应,有助于揭示全球变化的深层机制、准确评估地球系统突变风险和设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专辑聚焦全球变化与圈层相互作用前沿科学问题,从地球系统观测、模拟和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地球系统关键界面过程机制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互馈关系,概述了当前全球变化和圈层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进展,梳理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前沿科学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全球变化科学应对、人类-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 圈层相互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科无用”论、人工智能与新文科的出路
12
作者 苏德超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5年第1期71-85,142,共16页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坊间“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这一质疑跟对象的切近性、对成果加以事实和逻辑核查的困难性、进步的不明显性以及价值导向上的弱市场属性和非力量性等文科固有特征密切相关,同时又被文科研究者改写式诠释、...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坊间“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这一质疑跟对象的切近性、对成果加以事实和逻辑核查的困难性、进步的不明显性以及价值导向上的弱市场属性和非力量性等文科固有特征密切相关,同时又被文科研究者改写式诠释、套用式应用等工作特点所强化。文科研究者的工作特点派生于文科固有特征,且可以动态调整,因此相应质疑远不如对文科固有特征的质疑来得严厉。然而,所有激进的反文科立场都涉嫌对理工科标准的超范围使用,是一种未经有效辩护的文科观点。其实质是对轻率文科观点的放纵而非对严肃理工科的立场重视。作为理工科自我迭代的衍生品,人工智能虽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缺乏情感、直觉和创见,它无法在文科领域取代人类。当前新文科建设应守护文科的人文要素,避免让文科单纯沦为新技术应用场景,避免“第三种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立场,以真正促进文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科无用”论 文科特征 人工智能 第三种文化 新文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识别及其发展路径
13
作者 刘彦随 杨林朋 郭远智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53,共15页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作为人地关系负向演化的结果,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以经济欠发达为主要内容的相对地理概念,由此决定了对欠发达地区的识别宜采取“1+N”的方案。(2) 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的边境地区以及苏-浙-闽沿海地区,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包括交通运输用地占比、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3)基于主导因素识别的部门欠发达县域包括交通欠发达县域、教育欠发达县域、城镇化欠发达县域和工业化欠发达县域,宜采取针对性措施补短板、强弱项。(4)经济欠发达县域主要分布在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可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制约因素将其划分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工业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教育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多要素相对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和多要素严格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5类,不同类型欠发达县域的常态化帮扶策略应立足其主导制约因素的组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水平 “1+N”方案 经济欠发达县域 欠发达地区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水平科研赋能高校教学的实践机理与优化路径——以人文社科为例
14
作者 李志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25年第9期92-96,共5页
长期以来,关于教学与科研之关系的思辨,始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探讨甚至争论的核心议题。对此,以人文社科为例,通过深入阐发高水平科研赋能高校教学的实践机理,包括重视学理论述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创新意识、引入具体案例提升教学内... 长期以来,关于教学与科研之关系的思辨,始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探讨甚至争论的核心议题。对此,以人文社科为例,通过深入阐发高水平科研赋能高校教学的实践机理,包括重视学理论述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创新意识、引入具体案例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依托实干代训确保课堂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学术交流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与专业视界。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破除“五唯”专注沉淀具备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升级完善科研赋能教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加强田野调查确保教师联系实际知识更新、挖掘思政元素并充分释放科研工作育人功效等优化路径,旨在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密切关系,高质量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 教学 人文社科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变革
15
作者 苏新宁 吕先竞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10,F0002,共11页
以AlphaFold和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社会,驱动科学研究也驱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形成。“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AI4SS)”又称人文社科研究第五范式。与分别基于实验、基于理论、基于仿真、基于数... 以AlphaFold和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社会,驱动科学研究也驱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形成。“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AI4SS)”又称人文社科研究第五范式。与分别基于实验、基于理论、基于仿真、基于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第一、二、三、四范式不同,人文社科研究第五范式具有AI全学科全过程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器涌现的智能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利用AI概率统计模型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组合爆炸问题、AI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构筑多节点的复杂网络、AI虚拟现实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以及以大模型为特征的科研大平台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需等六大特点。AI4SS引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革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全面驱动选题与学术史梳理、假设生成及假设论证的方法变革。为加快推进AI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变革,加快面向其研究的开源开放大模型建设是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AI4SS 研究范式 研究方法变革 学术史梳理 假设生成 假设论证 开源基础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与中国文化散论
16
作者 何中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50-158,共9页
中医不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重要部分。对待中医的态度,其实就折射着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这不过是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人文主... 中医不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重要部分。对待中医的态度,其实就折射着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这不过是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人文主义传统的体现。中医与德性内在相关,德性被置于医术之前加以定位,这反映了中国文化“德性优先”的取向“。医者,意也”,中医更接近“意会知识”,从而异质于西方的逻辑认知。治“未病”而非治“已病”,作为中医的基本理念之一,与中国文化的德治传统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本质上是实践性的而非理论性的,这种实践品格表征着中国文化重“践履”的鲜明特点。与自然科学分析的和还原的方法不同,中医方法是综合的和有机的。这可以被看作中国文化有机世界观的一种贯彻。“观物取象”的运思方式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也与《易》学相会通。以上诸方面,无不体现着中医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剥离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 自然科学 《黄帝内经》 观物取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科学视域下人工智能道德主体地位辨析
17
作者 张硕 董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人工智能是否具有道德主体地位是解决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关键。认知科学的建立使我们有可能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心智和人工智能。人类心智和认知分为神经、心理、语言、思维、文化五个层级,其中语言、思维和文化是作为道德主体的... 人工智能是否具有道德主体地位是解决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关键。认知科学的建立使我们有可能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心智和人工智能。人类心智和认知分为神经、心理、语言、思维、文化五个层级,其中语言、思维和文化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特有的心智和认知能力。文章基于认知科学视角,在探究人工智能道德主体地位的研究进路,分析人工智能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人工智能不具有道德主体地位。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道德挑战,要厘清人工智能道德责任归属,推动科学技术向善,以问题为中心,把握好伦理“方向盘”,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研发理念,才能保证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类心智 道德主体 认知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学科强评价的矛盾张力、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基于英国文科科研评价的分析
18
作者 杨佳乐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6,共14页
随着审计文化向学术文化的不断渗透,科研评价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系统治理的有力工具,然而科研评价体系的制度化却使得人文社会科学遭遇严峻危机。英国文科科研评价体系以硬学科为蓝本设计的强评价体系与人文社会科学软学科的知识生产特征... 随着审计文化向学术文化的不断渗透,科研评价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系统治理的有力工具,然而科研评价体系的制度化却使得人文社会科学遭遇严峻危机。英国文科科研评价体系以硬学科为蓝本设计的强评价体系与人文社会科学软学科的知识生产特征并不适配,具体表现有三:一是评价周期刚性化与知识生产不确定性之间存在张力;二是评价标准统一化与知识生产异质性之间存在张力;三是评价结果商品化与知识生产公共性之间存在张力。由此可能导致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短视化、趋同化与功利化的潜在风险,从而异化科研评价体系的治理功能。应对软学科强评价困境的有效对策在于以长期主义应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不确定性,以多元主义应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异质性,以道德主义应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公共性,进而构建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规律的科研评价体系,重建当代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秩序与契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知识生产 科研评价体系 人文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网络模型在空速不可靠人机交互仿真中的应用
19
作者 汪磊 栾昊 杨忠昌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2-581,共10页
为探索民机驾驶舱人机交互典型场景中人为差错发生的认知层面原因,运用人的排队网络信息加工模型(Queuing Network-Model Human Processor, QN-MHP)和人因可靠性方法对空速不可靠场景下的飞行员行为进行仿真研究。首先,通过设计任务及... 为探索民机驾驶舱人机交互典型场景中人为差错发生的认知层面原因,运用人的排队网络信息加工模型(Queuing Network-Model Human Processor, QN-MHP)和人因可靠性方法对空速不可靠场景下的飞行员行为进行仿真研究。首先,通过设计任务及场景进行任务建模;然后,对模型中表示各脑区功能服务器的处理时间、处理容量及实体处理路径与差错概率赋值,进行24次仿真模拟;最后,通过设计模拟飞行试验,验证QN-MHP模型在民机驾驶舱人机交互研究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空客A320机型空速不可靠处置任务中,飞行员在处置路径上易发生人为差错,在故障的识别、判断等关键节点也有少数差错发生,且任务过程中飞行员眼部利用率较高。研究表明,飞行员过高的用眼负荷是导致驾驶舱人机交互失效的原因之一,在未来驾驶舱人机交互流程设计及飞行训练中应予以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人体学 驾驶舱人机交互 认知建模 人的排队网络信息加工模型 空速不可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人类生活:论伽达默尔对科学技术统治的应对
20
作者 韩苏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27-132,共6页
面对科学技术统治引发的人类生活危机,伽达默尔尝试重建人类生活,他试图恢复前见的合法性,确立个人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并构建了开放的对话关系和以共同问题为导向的对话,意图缓解人类在生活中的矛盾与分歧。此外,伽达默尔还将语言视为... 面对科学技术统治引发的人类生活危机,伽达默尔尝试重建人类生活,他试图恢复前见的合法性,确立个人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并构建了开放的对话关系和以共同问题为导向的对话,意图缓解人类在生活中的矛盾与分歧。此外,伽达默尔还将语言视为人类共同的生活家园,作为一种共有,语言消弭了因时空阻隔造成的生活世界的分离,为对话缔造了根本条件。可以说,伽达默尔的构想对摆脱科学技术统治,确立个人生活主体地位和实现人类生活世界的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科学技术统治 人类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