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nalysi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Strong Precipitation Caused Flood and Agricultural Disaster Loss in Huaihe River Basin of Anhui Province during Meiyu Period of 2007 被引量:1
1
作者 YU Jia-cheng1,WU Chang-chun1,HUANG Xiao-yan1,HE Yong-qing1,YU Yang2,WANG Sheng2,GUO Xiu-yun2,WANG Hua3 1.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2.Anhui Meteorological Bureau,Hefei 230061,China 3.Anhui Civil Affairs Bureau,Hefei 230061,China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7期87-90,共4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strong precipitation caused flood and agricultural disaster loss in Huaihe River basin of Anhui Province during Meiyu period of 2007.[Method]...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strong precipitation caused flood and agricultural disaster loss in Huaihe River basin of Anhui Province during Meiyu period of 2007.[Method] On the basis of rainfalls of each station in Huaihe River basin of Anhui,rainfall data during Meiyu period of 2007 and flood disaster data in the same period,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precipitation caused flood during Meiyu period of 2007 and its harm on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The variation rule,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precipitation during Meiyu period in Huaihe River basin of Anhui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gricultural disaster loss were discussed.[Result] During Meiyu period of 2007 in Huaihe River basin of Anhui,the rainstorm was more,and the rainfall was large.Th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showed 'three-peak' trend.Rainfall in 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Meiyu period of 2007 was greatly more than that homochronously in Yangtze River basin.The rain area over 400.0 mm during Meiyu period mainly located in Huaihe River basin,and the rain area over 600.0 mm mainly located from area along Huaihe River to central Huaibei.The rainfall during Meiyu period gradually decreased toward south and north by the north bank of Huaihe River as the symmetry axis.The rainfall in area along Huaihe River showed wavy distribution in east-west direction.The flood disaster loss index and disaster area of crops in Huaihe River basin of Anhui both increased as rainfall in Meiyu period.[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flood prevention,disaster re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flood-avoiding development in Huaihe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ihe river basin of anhui province Meiyu period of 2007 Strong precipitation caused flood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gricultural disaster loss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淮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调查研究
2
作者 陆耿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5,共5页
为推进淮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安徽淮河流域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发现该流域文化产业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依据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认为,淮河流域各地市应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创... 为推进淮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安徽淮河流域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发现该流域文化产业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依据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认为,淮河流域各地市应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产业化发展,丰富文化产业门类;要一体化错位发展,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要推动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要提升管理效能,制定相关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淮河流域 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表征视域下安徽省淮河文化记忆建构路径
3
作者 陈页金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6,10,共7页
安徽省淮河流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针对当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存在的保护体系不健全、保护规章制度不完善和资源活化利用程度低等问题,需要提升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强淮河聚落遗产调查研究,鼓励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示范,完善建筑... 安徽省淮河流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针对当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存在的保护体系不健全、保护规章制度不完善和资源活化利用程度低等问题,需要提升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强淮河聚落遗产调查研究,鼓励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示范,完善建筑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同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搭建非遗现代化展示平台,加强数字化技术的保护应用,引导社会联动与全民共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淮河文化 记忆建构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江淮流域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 被引量:118
4
作者 陈兴仁 陈富荣 +1 位作者 贾十军 陈永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2-310,共9页
基于安徽省江淮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统计获得了表层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背景值及相应的地球化学参数,为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及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表明,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影响显著,... 基于安徽省江淮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统计获得了表层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背景值及相应的地球化学参数,为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及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表明,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影响显著,表层土壤化学组成表现出既对深层土壤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又在表生作用下发生某些变化:表层土壤中迁移活动性强的元素和人为扰动污染的元素明显不同于深层土壤;随着地理空间位置的变化,同类成土母质形成环境、成因来源的差异导致其化学组成的空间变异,造成不同地区同类成土母质地球化学基准值有所不同。因此,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研究应更多地考虑地质背景、物质来源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 成土母质 空间分异 安徽省江淮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4
5
作者 黄润 朱诚 郑朝贵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2-750,共9页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自然条件多重过渡地带和古代文化交汇地区,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利用野外考古资料和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自然条件多重过渡地带和古代文化交汇地区,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利用野外考古资料和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本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进程,利用钻孔孢粉、年代数据等恢复本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过程,并将考古资料和环境演变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该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和古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开始,新石器早期出现石山子文化,地方特征明显。6.5kaBP ̄5.5kaBP气候暖湿,受高海面和洪涝灾害等的影响,地表环境恶劣,导致文化发展中断、考古遗址缺失,5.5kaBP ̄4.0kaBP气候趋干,自然条件有利于人类生存,大汶口、龙山文化逐渐繁荣。与中原、山东地区相比,本区在新石器文化发展阶段、遗址数量和分布变化等方面存在较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淮河流域 全新世 环境演变 新石器遗址 时空分布 自然环境演变 全新世大暖期 新石器遗址 淮河流域 安徽 文化发展 古代文化 考古资料 龙山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沿淮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被引量:43
6
作者 王振祥 朱晓东 +3 位作者 石磊 李杨帆 汪家权 贾良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31-2435,共5页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根据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特点,提出社会经济作为模型组成部分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7项评价...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根据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特点,提出社会经济作为模型组成部分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7项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分类建立评价指标数学函数,计算该地区生态安全指数,并与PSR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PSR模型评价结果为0·41,增加社会经济部分后的PSR模型的评价结果为0·34,两种评价结果同属较不安全等级,但相差为20·6%.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当结合区域特点,采用多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差异原因,以确定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沿淮地区 生态安全评价 指标体系 生态安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淮河流域各级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34
7
作者 马晓群 陈晓艺 姚筠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9年第1期25-30,共6页
利用淮河流域安徽省境内多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点面结合、长短期结合的方式,分析淮河流域不同级别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年总降水量、大雨量和暴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显著... 利用淮河流域安徽省境内多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点面结合、长短期结合的方式,分析淮河流域不同级别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年总降水量、大雨量和暴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显著,但年总降水日数减少,大雨以上级别雨日有微弱增加趋势,夏季降水量和大雨以上级别降水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也有增加趋势;年和夏季的大雨和暴雨强度随时间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呈增大趋势;产量与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为二次曲线关系,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高于降水日数。近年来,平均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均高于农作物获得高产的最适值,涝灾受灾面积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各级降水 安徽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安徽段)重要湿地鸟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松 鲍方印 +2 位作者 郑文 李正安 操明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2-659,共8页
采用定点法、路线法和访问调查法,对淮河流域(安徽段)6处重要湿地的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46种,隶属于15目48科.其中冬候鸟53种,夏候鸟42种,留鸟37种,旅鸟14种;古北界77种、东洋界23种、广布种46种;游禽31种、涉禽34种、陆禽8种、攀... 采用定点法、路线法和访问调查法,对淮河流域(安徽段)6处重要湿地的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46种,隶属于15目48科.其中冬候鸟53种,夏候鸟42种,留鸟37种,旅鸟14种;古北界77种、东洋界23种、广布种46种;游禽31种、涉禽34种、陆禽8种、攀禽11种、猛禽10种、鸣禽52种.分析表明,该区域重点保护的鸟类较多,水禽比较丰富,还有种类较多的森林鸟类和灌丛鸟类.6处湿地中,女山湖的鸟类物种数最多,G指数、F指数以及G-F指数值均最高,两块湿地地理位置相差越远相似性系数就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安徽段) 湿地 鸟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安徽段)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松 高林 +1 位作者 徐如松 鲍方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3-307,共5页
将淮河流域(安徽段)的湿地划分为2个系统7个类别14个类型,并对该流域内的重要湿地资源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同时分析了本地区湿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湿地资源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风险矩阵方法 被引量:28
10
作者 金菊良 董涛 +3 位作者 郦建强 郭旭宁 李辉 何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6-50,共5页
为客观合理地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和综合考虑各要素的评价结果,从承载支撑力和承载压力两方面出发,选取水量、水质要素承载支撑力和压力评价的实物量指标,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风险矩阵方法(RMM-WC... 为客观合理地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和综合考虑各要素的评价结果,从承载支撑力和承载压力两方面出发,选取水量、水质要素承载支撑力和压力评价的实物量指标,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风险矩阵方法(RMM-WCC),采用短板法进行单要素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运用风险矩阵方法对单要素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最后得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综合评价结果。将RMM-WCC应用于安徽省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得到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状态,对于超载的状态指出了超载原因,并给出了相关的措施建议。该评价结果可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同时,RMMWCC在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等承载力综合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评价方法 风险矩阵 安徽省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安徽段水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20
11
作者 阎伍玖 蒋余根 柳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4,共4页
淮河是中国七大水系中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水污染使水资源紧张状况更为严峻,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淮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但淮河的治理任务仍然艰巨。本文着重从流域的角度分析了淮河... 淮河是中国七大水系中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水污染使水资源紧张状况更为严峻,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淮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但淮河的治理任务仍然艰巨。本文着重从流域的角度分析了淮河安徽段水环境污染现状、淮河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和原因,最后从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重复利用、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推行清洁生产等方面,探讨了应对淮河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安徽 水环境污染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安徽段)重要湿地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松 鲍方印 +1 位作者 肖明松 崔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8期563-567,共5页
淮河流域安徽段共采集到鱼类65种,隶属于8目17科,其中鲤形目39种,鲈形目12种,鲶形目和鲑形目各4种,鳉形目和鲱形目各3种,鳗鲡目和合鳃鱼目各1种。淮河流域安徽段的鱼类可划分为中国江河平原鱼类复合体、古第三纪鱼类复合体、南方平原鱼... 淮河流域安徽段共采集到鱼类65种,隶属于8目17科,其中鲤形目39种,鲈形目12种,鲶形目和鲑形目各4种,鳉形目和鲱形目各3种,鳗鲡目和合鳃鱼目各1种。淮河流域安徽段的鱼类可划分为中国江河平原鱼类复合体、古第三纪鱼类复合体、南方平原鱼类复合体和海水鱼类复合体4个区系。本文还分析了该地区鱼类资源的现状,并就进一步加强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湿地 鱼类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安徽省2007年的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薛仓生 金菊良 +1 位作者 丁峰 李舒宝 《灾害学》 CSCD 2009年第1期86-91,共6页
为系统研究淮河流域安徽省2007年的暴雨洪水特征,对降雨过程和暴雨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的主要暴雨特性是梅雨时间长,梅雨量淮河以北多、淮河以南少,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通过淮河干支流洪水过程... 为系统研究淮河流域安徽省2007年的暴雨洪水特征,对降雨过程和暴雨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的主要暴雨特性是梅雨时间长,梅雨量淮河以北多、淮河以南少,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通过淮河干支流洪水过程和淮河干流洪水特征值的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的主要洪水特性是水位高、流量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干支流洪水并发,洪水组合恶劣。虽然淮河干流经过了大规模的治理,2007年洪水期间沿淮启用了蒙洼等9个行蓄洪区,但淮河中游仍然持续高水位,润河集至汪集段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表明淮河流域洪水灾害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科学调度沿淮行蓄洪区、如何协调淮河与洪泽湖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该流域的洪水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管理 暴雨洪水 特性分析 淮河流域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淮河流域湿地土壤养分流失及水质动态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奚立平 张乐勤 李荣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136,140,共7页
以淮河流域(安徽段)湿地为研究区域,连续3a(2012—2014年)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点实地调查、土壤和水质采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淮河流域湿地土壤养分流失、水质动态及湿地植被多样性特... 以淮河流域(安徽段)湿地为研究区域,连续3a(2012—2014年)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点实地调查、土壤和水质采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淮河流域湿地土壤养分流失、水质动态及湿地植被多样性特征,并运用冗余分析(RDA)和偏相关分析手段揭示不同水期淮河流域湿地植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湿地植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_P)、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_(Ma))在丰水期达到最高,平水期和枯水期较低,基本表现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Simpson优势度指数(D)基本表现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2)不同水期土壤pH、电导率、全盐和总孔隙度在0—40cm剖面上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水期土壤pH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电导率和全盐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总孔隙度呈降低趋势。(3)随着水期的变化,土壤DP、K^+、SEP和SEK呈增加趋势,在枯水期达到峰值,平水期最低,基本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土壤DP、K^+和SEK增加幅度逐渐增加,而土壤SEP增加幅度逐渐减小,以SEK含量波动较大。(4)水温、TN、TP、BOD5和CODCr呈一致的变化规律,随水期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透明度呈"V"字形变化规律,基本表现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5)偏相关分析显示,不同水期淮河流域湿地植被多样性均与透明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透明度能够反映出淮河湿地植被多样性及水质状况,影响平水期和枯水期植被多样性主要因子为BOD5浓度和CODCr浓度,影响丰水期植被多样性主要因子为TN浓度和TP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淮河流域 湿地 土壤养分流失 水质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境淮河流域降雨量-水位关系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勇 何永健 朱红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1,共5页
利用2003-2005年水文站水位观测资料和相应气象站点雨量观测资料,应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旱涝多发的皖境淮河流域不同子流域内水位对流域内降雨的响应时效,结果表明不同子流域水文站的水位对有效降雨量的响应时效存在差异,主要集中在2-4... 利用2003-2005年水文站水位观测资料和相应气象站点雨量观测资料,应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旱涝多发的皖境淮河流域不同子流域内水位对流域内降雨的响应时效,结果表明不同子流域水文站的水位对有效降雨量的响应时效存在差异,主要集中在2-4天.选取3个有效降雨与水位相关程度较高的子流域,分别建立降雨-水位关系统计模型.利用2007年7月上旬淮河流域大水资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水位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降雨 水位 统计预测模型 皖境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淮河流域旱灾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小凤 李瑞 胡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8期3459-3462,共4页
统计了安徽省淮河流域主要干旱年份及旱灾成灾面积,并分析了旱灾发生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然后分别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2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旱灾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旱灾防治对策。
关键词 安徽省淮河流域 旱灾 成因分析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32
17
作者 李宗尧 杨桂山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96,共6页
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变化不仅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利用50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近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揭示了安徽省沿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并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 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变化不仅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利用50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近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揭示了安徽省沿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并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在定量分析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耕地数量和粮食生产安全保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沿江地区土地利用基本特征表现为以农用地为主,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比例大;土地的投入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总量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下降、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②耕地总面积减少与GDP总量和人均GDP之间存在对数关系,二者间的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现状已接近上海市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模式已开始向集约型转变;③利用拟合的关系式,估算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将在现状基础上分别减少3.09×10^4~3.91×10^4hm^2和5.07×10^4~6,78×10^4hm^2届时耕地总面积将会保持在149×10^4hm^2和146×10^4hm^2以上。2010年耕地数量可以满足粮食安全的需要(保持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8%),至2020年.耕地数量将会略低于粮食安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耕地数量变化 驱动机制 粮食安全 安徽沿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动态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付雅君 曹升乐 +1 位作者 杨裕恒 刘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4-76,81,共4页
在考虑河道流量与水温对污染物降解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针对河道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的方法。利用淮河流域山东省水功能区河段资料,以COD与NH3-N两种污染物为例,研究其降解系数与流量、水温的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各污染物... 在考虑河道流量与水温对污染物降解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针对河道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的方法。利用淮河流域山东省水功能区河段资料,以COD与NH3-N两种污染物为例,研究其降解系数与流量、水温的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各污染物的降解系数与流量的函数关系,通过对大量实测资料的分析,得到水温对各污染物降解系数的线性修正系数。在此基础上,选取75%和90%两种保证率作为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的水文设计条件,分别计算出逐月纳污能力。结果表明:在90%保证率设计流量下,山东省水功能区大多数月份纳污能力计算结果为0,而在75%保证率设计流量下各月纳污能力不为0,说明北方流域更适合取75%保证率设计流量来计算纳污能力。通过计算水功能区逐月的纳污能力,计算出入河污染物削减量,并提出相应的限制排污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降解系数 纳污能力 山东省 水功能区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淮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的优化灌溉制度与经济灌溉定额 被引量:18
19
作者 汤广民 王友贞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29,共6页
依据安徽水科院新马桥农水综合试验站1996~2001年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专项试验资料建立的小麦等4种主要农作物的“作物-水模型”,结合分布于安徽淮北地区北、中、南部8个试验站(点)历年的试验统计资料,建立了作物优化灌溉制度的数学模型... 依据安徽水科院新马桥农水综合试验站1996~2001年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专项试验资料建立的小麦等4种主要农作物的“作物-水模型”,结合分布于安徽淮北地区北、中、南部8个试验站(点)历年的试验统计资料,建立了作物优化灌溉制度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动态规划方法分别求出了该地区不同分区、不同水文年型小麦等4种作物的优化灌溉制度;分析确定了其经济灌溉定额以及优化灌溉的节水增产效果.为安徽淮北平原和类似地区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灌溉水资源,实现向节水型农业的转变等提供了理论、技术指标依据和决策依据;同时对于正确指导该区农田水利规划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灌溉制度 经济灌溉定额 水分生产函数 淮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的新安江流域水质评价 被引量:17
20
作者 田福金 马青山 +1 位作者 张明 唐志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5-505,共11页
【研究目的】新安江流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科学评价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识别重点污染区域和主要污染因子,可为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以新安江流域88个监... 【研究目的】新安江流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科学评价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识别重点污染区域和主要污染因子,可为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以新安江流域88个监测点水质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水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再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及各个监测点的水质综合指数,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绘制了水质综合指数图。【研究结果】88个监测点的水质综合指数范围为0.02~1.313,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以Ⅲ类水为主,且浙江段水质好于安徽段。重点污染区域分布在休宁—歙县—徽州区一带,形成了潜口镇、岩寺镇—三村镇两个污染中心。TN、TP和NH3-N为流域主要污染指标,其中TN为全局型污染物,TP和NH3-N为区域型污染物。【结论】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结合的水质评价模型避免了评价指标的重复性以及权重赋值的主观性,能够有效评估复杂的水环境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熵权法 污染因子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新安江流域 安徽省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