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Hexagram Gold Nanoparticles: Synthesis and Growth Mechanism
1
作者 Jinsheng Sun Ping Zhang +2 位作者 Sheng Fu Leilei Dai Hongdan Wang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9年第1期31-37,共7页
This study explained a procedure to synthesize 3 D hexagram gold nanoparticles using a specific morphologically controlled gold precursor reduction. Acetaldehyde acted as the reducing agent along with polyvinyl pyrrol... This study explained a procedure to synthesize 3 D hexagram gold nanoparticles using a specific morphologically controlled gold precursor reduction. Acetaldehyde acted as the reducing agent along with polyvinyl pyrrolidone as the stabilizing agent with a limited reaction temperature range observed to be near to 25 °C. The resulting special gold nanoparticles were physically characterized and observed to possess an average planar size of 420 nm, an average central thickness of 200 nm, and an average edge thickness of 18 nm. Furthermore, a mechanism model was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oriented growth of gold nanoparticles employing published accounts of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growth of gold hexagonal nanoplates. Moreover, the two major factors that controlled the morphology of synthesized gold nanoparticles were elabora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fabrication methods of metal nanoparticles in both academia and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hexagram nanoparticles GROWTH mechanism ORIENTED GROWTH MORPHOLOGICAL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onciliation vessel' within de Ⅰ-Ching book: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of its relevant hexagrams
2
作者 Adrián Angel Inchauspe 《Journal of Acute Disease》 2018年第2期49-68,共20页
The Ⅰ-Ching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texts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and embodies,as no other text does,the Chinese spirit and thought.Its perpetuation along millennia has exercised crucial influence on th... The Ⅰ-Ching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texts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and embodies,as no other text does,the Chinese spirit and thought.Its perpetuation along millennia has exercised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medicine.The hypotheses of its abstractions compose a 'body of assumptions' that hierarchs concepts through a self-regulated process of reciprocal control,which allows th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specific sequences of events according to 'fields of similarities'.This peculiarity enables this system of knowledge to make possible predictions based upon the Natural Laws with incredible accuracy,which is effective to process expectations and arguments or to affirm or reject its judgments.A detailed analysis of two consecutive hexagrams (N 23 & N 24) allows the understanding not only of the bases that consolidate the 'Reconciliation vessel' but also of the specific determination of its function in the frame of Risk management that can be compared to present ISO stand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Ching RECONCILIATION VESSEL hexagram 23 &24 Imminent death's risk management CPR CONTINGENCY planning ISO standar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无之辨:王弼易学的思维底色
3
作者 李延仓 《管子学刊》 2025年第2期93-103,共11页
“有无之辨”一向被视为魏晋玄学的主题,实则是名教与自然之辨的理论外化,背后隐藏着魏晋士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作为魏晋玄学“无”本论确立的先驱,王弼注解《周易》始终贯彻“有无之辨”这一思路,“大衍义”“言意之辨”“卦时”... “有无之辨”一向被视为魏晋玄学的主题,实则是名教与自然之辨的理论外化,背后隐藏着魏晋士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作为魏晋玄学“无”本论确立的先驱,王弼注解《周易》始终贯彻“有无之辨”这一思路,“大衍义”“言意之辨”“卦时”“卦主”诸理论皆以“有无之辨”为思维底色。易言之,“有无之辨”是王弼易学诠释之纲要。即使从“扫象”之维度透视王弼易学,其“扫象”“取义”之思维亦以“有无之辨”为旨归或底色。“有无之辨”不仅创生和形塑了王弼易学,也使玄学义理易学与两汉象数易学区别开来。尽管后世学者褒贬不一,但从对繁琐的汉易补偏救弊和开创魏晋易学新风而言,以“有无之辨”为底色的王弼易学实大有功,是易学史上不可绕过的重要理论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之辨 王弼易学 大衍义 言意之辨 卦时 卦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High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Hexagram Shaped Gold Particles Having an Open Surface Structure with Kinks 被引量:2
4
作者 Qingning Jiang Zhiyuan Jiang Lei Zhang Haixin Lin Ning Yang Huan Li Deyu Liu Zhaoxiong Xie Zhongqun Tian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12-622,共11页
Hexagram shaped gold particles and their analogues enclosed by high index facets with kink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reducing HAuCl4 with ascorbic acid (AA) in the presence of poly(diallyldimethylammon... Hexagram shaped gold particles and their analogues enclosed by high index facets with kink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reducing HAuCl4 with ascorbic acid (AA) in the presence of poly(diall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at room temperature. By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surfaces of the hexagram shaped Au particle were found to be {541} planes, which contain high-density steps and kinks.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hexagonal shield-like and other kind of particles present in the product were analogues of the hexagram shaped Au particles structure, in that they had the same surface structure.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all the prepared particles, surface structure sensitive underpotential deposition of Pb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cyclic voltammetric profile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osed {541} surface. Finally,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of the Au hexagrams were experimentally analyzed by employing the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A as a probe reaction. The electrocatalytic reactions of gold cubes with low-index {100} facets and gold trioctahedra with {221} facets were studied as referenc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xagram shaped Au particles and their analogues with exposed {541} facets have the highest catalytic activity among the three kinds of gold particles, owing to the high density of kink atoms. This study should motivate us to further explore method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other well-defined polyhedral metal nanocrystals enclosed by high index su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xagram shaped gold particles surface structure high index facets with kinks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ELECTROCATALYSIS crystal growth
原文传递
On the Double-Reference Character of "Hexagram" Names in the Yijing: Engaging Fregean&Kripkean Approaches to the Issue of How Reference Is Possible
5
作者 MOU Bo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4年第4期523-537,共15页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general issue of how reference is possible i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rough a case analysis of the "double reference" semantic-syntactic structure of ideographic hexagram (guaxiang ...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general issue of how reference is possible i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rough a case analysis of the "double reference" semantic-syntactic structure of ideographic hexagram (guaxiang 卦象) names in the Yijing text. I regard the case of the "hexagram" names as being quite representative of the "double-reference" semantic-syntactic structure of referring names. I thus explore how the general morals drawn from this account of "hexagram" names can engage two representative approaches, the Fregean and Kripkean ones, and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the issue of re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language FREGE hexagram names Kripke REFERENCE Locke Yijing
原文传递
《周易》蒙卦与宋代理学的内圣外王观念——以《程氏易传》为中心的考察
6
作者 刘增光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6期29-36,共8页
以程颐《程氏易传》为主的宋代义理派易学对蒙卦的注解,产生于宋代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现实中。通过考察程颐以及其他理学家对于《周易》蒙卦的注解,可以发现,蒙卦就是宋代理学内圣外王观的凝缩。宋儒学以至圣的内圣观和师道立... 以程颐《程氏易传》为主的宋代义理派易学对蒙卦的注解,产生于宋代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现实中。通过考察程颐以及其他理学家对于《周易》蒙卦的注解,可以发现,蒙卦就是宋代理学内圣外王观的凝缩。宋儒学以至圣的内圣观和师道立则天下治的外王观都可以透过对于蒙卦的分析、阐释展现出来,这既和唐代中期以来的师道复兴运动有关,又关涉道学宗主周敦颐的引导。程颐就对蒙卦《彖传》解释文字中的“蒙以养正”赋予了修养工夫的理学化解释,而对蒙卦六五爻和九二爻关系之解释,则体现了他对宋代政治的构想和期望。理学从本体论和人性论对教化之本源的追溯,是儒学发展的一大转折。如果说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是“政治型儒学”的话,那么理学则是“教化型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卦 程颐 理学 内圣外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卷积窗六谱线插值的多普勒信号处理
7
作者 赵晨曦 张达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4-740,共7页
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信号处理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多普勒频移进而计算出被测物体运动速度,由于频谱泄露和栏栅效应的影响,会导致测量精度降低。本文提出了一种四项Nuttall窗和五项Rife-Vincent窗的混合卷积窗函数结合改... 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信号处理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多普勒频移进而计算出被测物体运动速度,由于频谱泄露和栏栅效应的影响,会导致测量精度降低。本文提出了一种四项Nuttall窗和五项Rife-Vincent窗的混合卷积窗函数结合改进的六谱线插值算法来降低频谱泄露和栏栅效应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激光多普勒信号处理精度。搭建了双光束后向散射差动式激光多普勒测速平台,通过仿真和实测得出在加入了R_(SN)=-10 dB的高斯白噪声的情况下使用该混合卷积窗所测量的最小相对误差为0.0027%,而分别使用两个单一的窗函数测量的最小相对误差分别为0.0103%和0.0461%。从而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傅里叶变换 频谱泄露 栅栏效应 混合卷积窗 六谱线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游补》与《周易》:主题与结构
8
作者 李前程 《晋阳学刊》 2024年第3期115-126,共12页
刊刻于1641年的《西游补》是一部发挥到极致的文人写给文人看的小说,其中一个特点是作者的旁征博引。不同文本的引用、化用、影射以及戏拟的叠加给这部小说带来厚重之感。其中与主题密切相关,并且贯穿于小说深层结构始终的最重要文本则... 刊刻于1641年的《西游补》是一部发挥到极致的文人写给文人看的小说,其中一个特点是作者的旁征博引。不同文本的引用、化用、影射以及戏拟的叠加给这部小说带来厚重之感。其中与主题密切相关,并且贯穿于小说深层结构始终的最重要文本则是《周易》。小说的情节、地点均建筑在某一卦、某一爻之上,或是二者的组合。整部书都以《周易》为基础,其中每一回、每一情节或场景均可视为不同的卦象。此小说始于对《周易》解释性诗篇,终于对《周易》的引用,可以与《周易》对读,二者彼此相互阐述,相互补充。数千年来对《周易》的阐释也增加了这部小说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补》 《周易》 主题 结构 文人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卦爻辞所见“诚信”思想诠解——兼论《周易》的性质
9
作者 夏虞南 廖名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5-126,共12页
诚信作为古今通义,是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周易》卦爻辞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诚信”思想,是《周易》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之一,表达集中于“孚”“躬”“贞”“允”四字。结合各类新出文献考释与“孚”“躬”“贞”“允”四字... 诚信作为古今通义,是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周易》卦爻辞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诚信”思想,是《周易》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之一,表达集中于“孚”“躬”“贞”“允”四字。结合各类新出文献考释与“孚”“躬”“贞”“允”四字相关的卦爻辞,探析此四字本义,分析前学对卦爻辞的误释。“孚”释为“信”,大多可理解为“诚信”;释作“符合”“相应”时,表示历法与天象、天时相合;释作“信服”时,指心悦诚服;释作“仁爱”时,则表示因仁爱而让人信服。“躬”释作“信”,二字音韵、字形密切,释作“诚信”之义,卦爻辞文意更加通顺。“贞”当训为“正、定、静”,且有“贞固”之义,强调不变化、固定,符合对君子固守“诚信”之德的要求。“允”本作“果然”“确实”之义,商周之际出现了“诚信”的用法。如此释读,既能坐实《周易》本经是哲理之书,也能印证孔子解《易》思想与方法的正确,孔子重信当源于《周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 《周易》卦爻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周易》卦象探讨失眠的病机及治法
10
作者 刘会军 钱仁义 许玉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11期2083-2088,共6页
《周易》理深意宏,蕴含着丰富的医学史料,《内经》充分汲取《周易》的精华并进一步升华,形成了阴阳学说、气化学说、藏象学说等中医理论,医理源于易理,医易一脉相承。失眠的学说有很多,显示了中医的博大,但很多学说晦涩难懂,临床应用难... 《周易》理深意宏,蕴含着丰富的医学史料,《内经》充分汲取《周易》的精华并进一步升华,形成了阴阳学说、气化学说、藏象学说等中医理论,医理源于易理,医易一脉相承。失眠的学说有很多,显示了中医的博大,但很多学说晦涩难懂,临床应用难度大,故该文在《周易》哲理易理的内容框架下,从六十四卦中的《否》《晋》《未济》《震》《巽》《离》《坤》《艮》《乾》《兑》《坎》《明夷》《革》《损》《益》及易理中的刚柔、损益、升降出发,求其源继其流,推天道以明人事,执简驭繁,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失眠的病机及治法,用于指导临床,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失眠 卦象 论治 医易汇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爻辞中心的《周易》创造精神与著作体例解读
11
作者 杜保瑞 王雯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5,共10页
解读《周易》经文应以爻辞为主,爻辞是文王及其集团的政治思想与人生智慧,实乃孔子学《易》的文字对象。《易经》之形成,始于卦名之取得,它并没有固定的原理,然则有若干形成思路。其间极具特别意义之处,当属单阴五阳与单阳五阴的卦名构... 解读《周易》经文应以爻辞为主,爻辞是文王及其集团的政治思想与人生智慧,实乃孔子学《易》的文字对象。《易经》之形成,始于卦名之取得,它并没有固定的原理,然则有若干形成思路。其间极具特别意义之处,当属单阴五阳与单阳五阴的卦名构建,此十二卦最能展露六爻爻辞之位阶角色思想。《易传》诸篇与爻辞解释直接相关者,当属《小象传》与《文言传》二篇,及《系辞传》上下各一章阐释孔子的解经文字。疏解《易经》首当揣度卦名之由来,次之乃探赜爻辞,之后方可索隐卦辞之谛。《彖传》与《大象传》均可仅视作后学之创作,与爻辞意旨的疏解关联不甚紧密。而《序卦传》与《大象传》乃与卦名之由来无甚关联,不必据此二者解析卦名,此皆儒家哲学之义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爻辞 卦辞 《彖传》 《大象传》 《周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易释译,贲卦文饰”——《易经·贲卦》视阈下的翻译副文本之道研究
12
作者 宇文刚 朱红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3-70,共8页
本研究突破西方文论将副文本视为“门槛”或“前厅”的喻意,从“借易释译”视角入手,尝试以比拟式联想梳理贲卦的文饰属性与译学副文本的文本属性,从贲卦卦象、爻辞和卦辞入手,分析以“山上有火”的卦象与正副文本的映照关系,梳理从初... 本研究突破西方文论将副文本视为“门槛”或“前厅”的喻意,从“借易释译”视角入手,尝试以比拟式联想梳理贲卦的文饰属性与译学副文本的文本属性,从贲卦卦象、爻辞和卦辞入手,分析以“山上有火”的卦象与正副文本的映照关系,梳理从初九爻到上九爻爻辞中副文本的喻意内涵和渐变路径,进而拓宽对副文本文饰规律的认识,并探寻在实际译介过程中译者需注意的副文本应用之道,以挖掘中国学派理论在副文本翻译研究的阐释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象思维 贲卦 贲饰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经》卦解话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13
作者 周薇薇 李凯旋 毛延生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0-47,共8页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卦解蕴含了丰富的语用学思想。本文试图从场域、逻辑与路径三个维度探讨《易经》卦解中的语用充实,深入分析《易经》的卦象、卦辞、爻辞解读当中的语用运算。结果发现,《易经》所蕴含的丰富哲...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卦解蕴含了丰富的语用学思想。本文试图从场域、逻辑与路径三个维度探讨《易经》卦解中的语用充实,深入分析《易经》的卦象、卦辞、爻辞解读当中的语用运算。结果发现,《易经》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涵盖了语用学思想,这里所涉及的卦解离不开语境的适切性;《易经》卦解话语的诠释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对其进行语用充实,具体表现为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上述研究发现不但可以从微观上了解古代汉语阐释的语用弹性,还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文化语用视角对于汉语古典文献的语言使用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卦解话语 语用充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太极拳演变的因素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吉灿忠 邱丕相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5-39,共5页
明清太极拳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蜕变的过程。它的形成蕴含着中国传统宗教、哲学、血缘、族群、地域、古代内养修炼术和诸多拳种技法等因素的痕迹。太极拳所承载的贵生论、矛盾观、系统论、流派的衍生以及大众、健身和休闲... 明清太极拳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蜕变的过程。它的形成蕴含着中国传统宗教、哲学、血缘、族群、地域、古代内养修炼术和诸多拳种技法等因素的痕迹。太极拳所承载的贵生论、矛盾观、系统论、流派的衍生以及大众、健身和休闲功能等等,都无不是传统文化蕴养之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宗教 哲学 地域 修炼术 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淳化西周陶罐筮数易卦新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效雷 张金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32,共7页
刻有十一个筮数易卦的西周陶罐在陕西淳化被发现后,姚生民、李学勤、李西兴、徐锡台、蔡运章等学者先后对之加以关注研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灼见。各位时贤的已有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但无庸讳言,各位先生所撰论文或有小误不安处... 刻有十一个筮数易卦的西周陶罐在陕西淳化被发现后,姚生民、李学勤、李西兴、徐锡台、蔡运章等学者先后对之加以关注研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灼见。各位时贤的已有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但无庸讳言,各位先生所撰论文或有小误不安处,或有尚未论及者,因此有必要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材料重新深入探究,以进一步阐明淳化陶罐筮数易卦在《周易》溯源研究和哲学、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淳化陶罐上的十一个筮数易卦,若顺行,首乾卦,次夬卦,再次大有卦,与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之前三卦正相吻合,故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非无本之木,可溯源于西周时期。淳化陶罐上之所以刻十一个筮数易卦,与五、六天地之中数相关。淳化陶罐环肩十格之三、六分界处之所以刻两卦,与三才、六爻之数相关。关于数字"三",还可用"函三为一"之哲学观来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淳化 西周 陶罐 筮数易卦 卦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学勤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共5页
长安西仁村西周时期陶拍上的数字卦是西周存在《周易》经文的证明。西仁村采集:2上的数字卦由纵线顺箭头方向环读,共有四组筮数,转化为《周易》卦爻,依次为师、比、小畜、履四卦。而采集:1上亦纵刻筮数两行,转化为《周易》卦爻,自右迄... 长安西仁村西周时期陶拍上的数字卦是西周存在《周易》经文的证明。西仁村采集:2上的数字卦由纵线顺箭头方向环读,共有四组筮数,转化为《周易》卦爻,依次为师、比、小畜、履四卦。而采集:1上亦纵刻筮数两行,转化为《周易》卦爻,自右迄左依次为既济、未济二卦。由师至履、既济至未济两处局部卦序,不难推想当时所用《周易》的卦序大同于今传本卦序,而且可以看出当时已存在六十四卦“非覆即变”错综关系的概念。文章还分别对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的一片有字卜骨上的文字与筮数、对北京房山镇江营出土的一片卜骨上的筮数进行了识读,并对它们所采用的揲蓍法进行了推测。在对房山镇江营卜骨进行识读后,还通过对镇江营和周原西周甲骨文字刻写特点的比较,否定了字迹刻写微小者出现早、疏大者出现晚的说法,同时又指出,镇江营与周原西周甲骨文字刻写特点的相似是西周与诸侯国燕在文化上密切相关的明显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卦 西周 周易 卦序 覆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丹溪运用卦象理论治疗鼓胀病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海文 郑磊 周向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5-96,共2页
朱丹溪所著《鼓胀论》把《易经》卦象理论与《内经》脏象、气血津液学说相结合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体中“阴升阳降”的阴阳气化论与“鼓胀病病机、治法重在脾脏”两大理论。他的这一宝贵的治疗鼓胀病的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至今仍有十分... 朱丹溪所著《鼓胀论》把《易经》卦象理论与《内经》脏象、气血津液学说相结合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体中“阴升阳降”的阴阳气化论与“鼓胀病病机、治法重在脾脏”两大理论。他的这一宝贵的治疗鼓胀病的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继承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泰卦 否卦 鼓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贲卦对六朝文学理论的启迪 被引量:4
18
作者 袁济喜 李小青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21,共7页
《周易》是"六经之首",作为经典对于人生奥秘与文章枢机进行的阐释,对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周易·贲·彖传》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学观念和"白贲"美学思想... 《周易》是"六经之首",作为经典对于人生奥秘与文章枢机进行的阐释,对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周易·贲·彖传》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学观念和"白贲"美学思想,不仅为古代文论提供了一种美的范式和标准,也反映并实践了魏晋审美观念的变化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卦 人文化成 贲象穷白 六朝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易》浅识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济 于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6-114,128,共10页
《易》在历史上是一部备受推崇,同时又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著作。《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又包含有"卦辞"和"爻辞","传"又分为"大传"和"小传&q... 《易》在历史上是一部备受推崇,同时又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著作。《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又包含有"卦辞"和"爻辞","传"又分为"大传"和"小传"。每一部分都有不少神秘的和迷信的难解难读的问题,但同时又蕴涵有先哲们朴素的哲理智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其成书已久,成书过程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发展过程中,更是识随时迁。所以,在国学的学习中,学《易》一直是一个较难的问题。我们当今学者在对《易》进行研读与评价时,必须注意到《易》的这些特点,运用好历史的、唯物的和辩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 《易经》 “卦辞” “爻辞” “经” “传” 阴和阳 二进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卦爻辞非歌谣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节末 王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76,共11页
在《周易》原初的占筮语境中,筮法的控制使卦爻辞与卦爻象一一对应,不存在叙事主体以及完整的叙事结构,因而卦爻辞绝非歌谣式的叙事。卦爻辞和歌谣的异质性决定了两者迥异的传播特征。两者的专名"繇"与"谣"在先秦... 在《周易》原初的占筮语境中,筮法的控制使卦爻辞与卦爻象一一对应,不存在叙事主体以及完整的叙事结构,因而卦爻辞绝非歌谣式的叙事。卦爻辞和歌谣的异质性决定了两者迥异的传播特征。两者的专名"繇"与"谣"在先秦不相混用。目前学界根据卦爻辞与歌谣形式上的相近,普遍将卦爻辞定性为歌谣,并尊之为中国诗歌先导,其探求思路的合理性或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卦爻辞 占筮 歌谣 叙事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