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logical Allocation of Plants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Danjiang River Basin 被引量:2
1
作者 Zhang Jiaro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9年第3期33-36,共4页
As the water source of central route of China's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the Danjiang River Basin shoulders a major historical mission.Therefore,it is imperative to perform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As the water source of central route of China's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the Danjiang River Basin shoulders a major historical mission.Therefore,it is imperative to perform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control of water and soil los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the layout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functional traits of plants were analyzed.Afterwards,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lant selection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ngineering were determined,and the ecological allocation plan of plants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Danjiang River Basin wa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Danjiang River Basin.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Danjiang River Basin,and can also be used in other similar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danjiang river bas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COLOGICAL ALLO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有毒鱼类区系分布特征
2
作者 王俊 孙智薇 +3 位作者 白舒丹 王文博 令建康 唐文家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准确辨识有毒鱼类区系分布是研究有毒鱼类生态适应情况的前提。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对汉江有毒鱼类的区系组成、毒性类型、食性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江流域分布有58种有毒鱼类,占鱼类总物种数的46.77%。58种有毒... 准确辨识有毒鱼类区系分布是研究有毒鱼类生态适应情况的前提。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对汉江有毒鱼类的区系组成、毒性类型、食性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江流域分布有58种有毒鱼类,占鱼类总物种数的46.77%。58种有毒鱼类隶属于6目10科33属,以鲤形目、鲇形目和鲈形目为主。汉江流域有毒鱼类毒性类型包括胆毒(31种)、刺毒(23种)、血清毒(2种)、卵毒(1种)和肝脏毒(1种);食性主要以肉食性和无脊椎动物食性为主,分别占有毒鱼类总物种数的37.93%和29.31%。在空间分布上,上游河段有毒鱼类物种数显著多于中下游河段。其中,大鳞黑线■(Atrilinea macrolepis)、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司氏[鱼央](Liobagrus styani),以及拟鲿属的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细体拟鲿(Pseudobagrus pratti)、盎堂拟鲿(Pseudobagrus ondon)、凹尾拟鲿(Pseudobagrus emarginatus)等7种有毒鱼类仅分布于汉江上游河段,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和白缘[鱼央](Liobagrus marginatus)2种有毒鱼类仅分布在中游河段,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仅分布在下游及河口江段。Jaccard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各江段有毒鱼类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ANOSIM(Analysis of Similarities)检验分析结果显示,Global R=0.99(P<0.01),表明各江段有毒鱼类的毒性类型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淡水有毒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及有毒动物生态适应演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有毒鱼类 食性特征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
3
作者 李明 叶思思 +2 位作者 李娟 薛旭东 胡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I0002,F0002,共15页
浮游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群落的组成和分布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丹江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研究丹江流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子,对丹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十分重要.研究采集了2个时期(枯水期和丰水期)丹江... 浮游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群落的组成和分布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丹江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研究丹江流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子,对丹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十分重要.研究采集了2个时期(枯水期和丰水期)丹江干流和6条支流的水样及浮游植物样品,通过对浮游植物的鉴定及分析,明确不同时间和空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鉴定出丹江流域浮游植物7门62属104种,主要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主.枯水期和丰水期丹江流域优势藻均为曲壳藻(Achnanthes).前20优势藻中11种为硅藻门.丹江流域水温(WT)与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且在枯水期更显著.丹江流域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氮(TN),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WT、pH、溶解氧(DO)和TN.丹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受到WT、TN和总磷(TP)环境因子的调控.丰水期网络的节点、边和模块化较枯水期更高且浮游植物之间主要呈现正相关系.上游网络分为4个模块,而下游仅分为2个模块且浮游植物之间主要呈负相关关系.研究为丹江流域水生态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流域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多样性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学模型的实时组合校正方法研究
4
作者 马强 陈璐 +2 位作者 吴亚中 陈立正 贺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4,共5页
受降雨分布不均、地形复杂多变及模型结构等因素限制,水动力学模型的水位模拟精度难以进一步提升。为此,基于一维水动力学模型运行结果,建立了涵盖KNN、SVR、LSTM、GRU等多种智能算法的实时校正模型,并将KNN校正法与WF算法串联耦合,提... 受降雨分布不均、地形复杂多变及模型结构等因素限制,水动力学模型的水位模拟精度难以进一步提升。为此,基于一维水动力学模型运行结果,建立了涵盖KNN、SVR、LSTM、GRU等多种智能算法的实时校正模型,并将KNN校正法与WF算法串联耦合,提出了具有降噪功效的KNN-WF校正方法,在此基础上,为充分挖掘各校正算法在不同水位区间的校正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M分位数的水位分级组合校正方法,以均方根误差、决定系数和峰值相对误差综合比较分析各校正方法的校正效果。汉江流域应用结果表明,KNN-WF校正法能有效避免KNN校正结果中存在的噪声和锯齿状峰值,校正后的水位过程与实测水位过程更加吻合,分级组合校正方法能实现不同水位区间的精细化校正从而提升整体校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学模型 终端校正 分级组合校正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中游流域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对稻麦轮作模式氮磷流失的影响
5
作者 陆文龙 夏颖 +9 位作者 黄敏 范先鹏 唐拥军 浦克军 吴茂前 倪承凡 谢媛圆 刘岚 谭勇 严昶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48,共9页
为探讨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对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22年在湖北汉江流域开展了连续8年的野外径流小区监测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设置秸秆离田+常规施肥对照(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KF)、秸秆还田配合优化施... 为探讨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对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22年在湖北汉江流域开展了连续8年的野外径流小区监测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设置秸秆离田+常规施肥对照(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KF)、秸秆还田配合优化施肥(BMP)3个处理,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优化施肥措施对地表径流和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汉江流域稻麦轮作模式氮磷流失风险期为6—9月,地表径流年均总氮(TN)流失量为4.28 kg·hm^(-2),其表观流失率为0.86%;地表径流年均总磷(TP)流失量为0.22kg·hm^(-2),其表观流失率为0.05%。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均能降低氮磷流失量,与CK处理相比,KF处理的TN流失量降低8.9%,TP流失量显著下降18.2%(P<0.05),BMP处理的TN、TP流失量均显著降低27.3%(P<0.05)。降雨量是影响氮磷流失的关键因素,在施肥与暴雨的耦合期(6—7月),减量施肥起到了主要作用。大暴雨主要集中在6—8月,这段时间内,47.6%的降雨量贡献了34.0%的TN流失量和85.9%的TP流失量。在施肥与暴雨的耦合期(6—7月)内,相比于常规处理,单独使用秸秆覆盖使TN流失量增加了4.3%,但TP流失量降低了14.3%。当秸秆覆盖与优化施肥结合使用时,TN和TP流失量分别减少了19.1%和24.4%。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和优化施肥在氮磷流失风险期和施肥与暴雨耦合期(6—7月)可以有效减少稻麦轮作模式地表径流氮磷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稻麦轮作 氮磷流失 秸秆还田 优化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KE-BASIN在引汉济渭受水区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黄葵 张楠 +1 位作者 吕龙龙 江红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68,共4页
为了解引汉济渭对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作用,基于引汉济渭受水区水平衡节点图、供水规则等,构建现状年、规划水平年系统网络模型,通过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Mike-Basin,模拟分析各水平年引汉济渭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状况。结果表明:现状... 为了解引汉济渭对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作用,基于引汉济渭受水区水平衡节点图、供水规则等,构建现状年、规划水平年系统网络模型,通过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Mike-Basin,模拟分析各水平年引汉济渭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状况。结果表明:现状年(2010年)受水区总缺水量15.96亿m3,缺失程度25.8%;规划年2020年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受水区总供水量60.69亿m3,总缺水量4.08亿m3,缺失程度6%;规划年2030年受水区总供水量66.39亿m3,总缺水量1.62亿m3,缺失程度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basin 受水区 水平衡节点 供需平衡分析 引汉济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变化环境下汉江中下游地区需水量预测
7
作者 田晶 潘正可 +2 位作者 郭生练 李书飞 刘宝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4,共9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双重影响下,开展需水预测研究对优化水资源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多数现有研究忽视了需水预测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子及其内在联系。考虑未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以汉江中下游...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双重影响下,开展需水预测研究对优化水资源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多数现有研究忽视了需水预测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子及其内在联系。考虑未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以汉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DBC偏差校正方法和CA-Markov模型分别预测了流域未来的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然后基于2010~2016年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未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不同组合情景下的流域未来需水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未来气候变化与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经济高速发展情景组合下,预测到2035水平年,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外需水量将达97.59亿m 3。②农业灌溉是气候变化下最敏感的用水需求部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S1)影响下,生活需水量、农业灌溉需水量的预测值与现状气候保持情景(S3)相比将分别增加2.38%、5.53%。③在综合发展情景(S6)下,与历史时期相比,农业灌溉需水有小幅度的减少,生活和工业需水分别有小幅度、较大幅度的增加。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也适用于其他流域的需水量预测,可为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的供需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水量预测 未来气候变化 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系统动力学 汉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流域干支流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特征与驱动因子
8
作者 李娟 薛旭东 +1 位作者 杜豆 常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3,I0003,共11页
浮游细菌是河流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贡献者,其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因其地理位置而异.干流和支流通常在水文、地形和人类活动强度方面存在差异,目前对干流和支流之间浮游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比较及其构建机制尚不明确.通过采... 浮游细菌是河流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贡献者,其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因其地理位置而异.干流和支流通常在水文、地形和人类活动强度方面存在差异,目前对干流和支流之间浮游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比较及其构建机制尚不明确.通过采集丹江流域干流和支流19个样点的浮游细菌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和水质分析,确定了丹江流域干流和支流浮游细菌的基本分布格局及其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丹江流域浮游细菌主要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蓝细菌门为主.丹江支流浮游细菌的α多样性高于干流,并且干流和支流浮游细菌在β多样性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干流浮游细菌群落组成主要受到TOC(总有机碳)和DO(溶解氧)的影响,而支流浮游细菌则主要受TN(总氮)、NO-3-N(硝态氮)和T(水温)的影响.此外,中性群落模型表明丹江干流浮游细菌主要受到确定性过程的影响,而支流主要受到随机性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流域 浮游细菌 群落构建 生物地理学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9
作者 蔡婉琪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9-24,共6页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潮州市视察时作出“让韩江秀水长清”的重要指示。近年来,粤东地区通过抓好顶层设计、强化组织引领,坚持精准施策、提高治理能力,基本实现建设与宣传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赢,韩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持续向好的发...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潮州市视察时作出“让韩江秀水长清”的重要指示。近年来,粤东地区通过抓好顶层设计、强化组织引领,坚持精准施策、提高治理能力,基本实现建设与宣传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赢,韩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粤东实践,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遵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原则、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推进原则,在“六个必须坚持”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探索韩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流域 生态文明 实验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ed Climate Change will Increase Landslide Risk in Hanjiang River Basin,China
10
作者 Xinggang Tang Lingjian Wang +3 位作者 Huiyong Wang Yingdan Yuan Dou Huang Jinchi Zh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334-1354,共21页
Landslides are widespread geomorphological phenomena with complex mechanisms that have caused extensive causalities and property damage worldwide.The scale and frequency of landslides are presently increasing owing to... Landslides are widespread geomorphological phenomena with complex mechanisms that have caused extensive causalities and property damage worldwide.The scale and frequency of landslides are presently increasing owing to the warming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which further increases the associated safety risks.In this stud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landslide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was determined and an optimized model was used to constrain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variables and best spatial response curve.The optimal MaxEnt model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and influence of future rainfall changes on the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the study area statistically correlate with landslide events over the past 20 years.The MaxEnt model evaluation was applied to landslide hazards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based on curren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25.9%of the study area is classified as a high-risk area.The mai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include altitude,slope,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annual precipitation,distance from rivers,and distance from roads,with a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of approximately 90%.The annual rainfall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under future climate warming scenarios.Increased rainfall will further increase the extent of high-and medium-risk areas in the basin,especially when following the RCP8.5 climate prediction,which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the high-risk area by 10.7%by 2070.Furthermore,high landslide risk areas in the basin will migrate to high-altitude areas in the future,which poses new challeng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landslide risks.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usefulness of the MaxEnt model as a tool for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prediction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caused by global warming and yields robust prediction results.This approach therefore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nd prevention.The study on landslide risks also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that global climate change will further enhance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landslide activity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21st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jiang river basin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al factor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 MaxEnt model
原文传递
基于MIKEBASIN平台的汉江流域径流预测模型初探 被引量:9
11
作者 肖志远 陈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47,共5页
为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水资源量的预测预报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支撑工作。以汉江流域为实例,基于流域水文分析软件MIKEBASIN进行子流域划分,采用降雨径流模型(NAM)来模拟各分区降雨径流过程,初步构建了汉江流... 为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水资源量的预测预报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支撑工作。以汉江流域为实例,基于流域水文分析软件MIKEBASIN进行子流域划分,采用降雨径流模型(NAM)来模拟各分区降雨径流过程,初步构建了汉江流域水量预测模型系统,并对水量模型的各关键技术重点展开研究。研究成果表明,通过细化模型分区、提高NAM模型参数率定精度、改进水库处理方法等工作,可以明显提高水量模型的模拟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水量模型 NAM模型 参数率定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安彬 肖薇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2,共9页
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发展规律,基于汉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P_(re))、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和平均气温(T_(ave))的观测资料,利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空间插... 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发展规律,基于汉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P_(re))、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和平均气温(T_(ave))的观测资料,利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1960~2019年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变暖停滞现象(Hiatus)的响应。结果表明:①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汉江流域气候表现出降水不显著减少(p>0.05)、气温显著上升(p<0.05)的暖干化趋势。1960~2019年汉江流域P_(re)变化幅度夏季(0.582 mm/a)>秋季(-0.477 mm/a)>春季(-0.403 mm/a)>全年(-0.184 mm/a)>冬季(0.125 mm/a);全年升温幅度呈T_(min)(0.028℃/a)>T_(max)(0.025℃/a)>T_(ave)(0.022℃/a),四季T_(max)、T_(min)和T_(ave)一致呈上升趋势,多数升温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5),但升温幅度存在明显差异。②汉江流域全年和夏季P_(re)均未发生突变,春、秋季P_(re)在1970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下降,冬季P_(re)在1984年突变增加;除夏季T_(max)和T_(ave)外,其余时序气温集中在19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代前期发生了突变上升。③汉江流域全年P_(re)自东南向北递减,四季P_(re)空间分布规律各异,全年和四季T_(max)、T_(min)和T_(ave)皆自南向北递减;全年及四季P_(re)、T_(max)、T_(min)和T_(ave)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④1998~2012年汉江流域出现Hiatus现象,尤其以冬季最为明显;停滞后春夏季快速增温,秋冬季依旧呈降温趋势。研究成果对于制定汉江流域防灾减灾、供水保障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温 气候变暖 Hiatus现象 突变分析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符蓉 梁玉洁 +5 位作者 谢治国 韩沛东 王绒 温仲明 张伟 刘洋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48,160,共11页
[目的]探究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安全变化的影响,为汉江流域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PSR模型和综合指数法,结合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数,从时空变化的角度对2001—2020... [目的]探究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安全变化的影响,为汉江流域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PSR模型和综合指数法,结合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数,从时空变化的角度对2001—2020年汉江流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1)2001—2020年汉江流域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森林与草地,占国土总面积的71.82%,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为草地转变为森林。相比2001年、2020年森林的面积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1221.87 km^(2)。湿地、水体及城市用地的面积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耕地面积有所下降。(2)2001—2015年汉江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在2015年生态安全水平达到了20年内最佳水平,一般安全及以上生态安全区面积从2001年的27623.86 km^(2)增加至2020年的38514.67 km^(2)。总体来说,生态安全等级差的区域占比最大,生态安全状况仍需提升。(3)2001—2020年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指数的莫兰指数值分别为0.187,0.174,0.185,0.180和0.133,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及空间聚集性。(4)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内对生态安全指数解释程度最强的因子主要为植被覆盖度、最大斑块指数及景观蔓延度。因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增强效应,年降水量和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时对生态安全指数的解释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结论]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平仍需提升,需要提升植被覆盖度,改善气候条件,优化土地利用模式,促进汉江流域生态安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指数 综合指数法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汉江流域水循环要素响应规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暄宇 顾文权 +1 位作者 胡雅洁 邵东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44,共10页
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变化环境下其水循环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制定适宜的管理政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区... 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变化环境下其水循环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制定适宜的管理政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构建了校准后的VIC分布式水文模型,随后基于降尺度后的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和不同时期土地覆盖遥感数据设置不同情景的模拟,全面分析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循环要素响应规律,并量化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年均降水中上游增加显著,年内降水更加集中于夏秋季节丰水期,各月实际蒸散发整体增加且年内分布更加均匀化;丹江口入库流量和流域出口断面流量在RCP8.5情景呈显著增加趋势,流域年内枯水期流量减少,丰水期流量全年占比最大增加了8.51%,未来月流量更加集中于丰水期,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的概率将会增加。汉江流域的部分稀树草原和有林地在21世纪以来转化为郁闭度更高的落叶阔叶林,土地利用的变化没有使得流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有较大改变,但使得流量整体降低了。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丹江口入库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0%~88%和12%~20%,对流域出口断面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72%~88%和12%~28%,气候变化是汉江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水循环要素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V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巴山汉江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勇杰 周小虎 +2 位作者 尤继元 胡金鑫 黄琪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2-1150,共19页
北大巴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向东扩张的前缘地带,研究该区域水系流域的构造地貌特征以及构造活动程度的空间分布,探讨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化阶段,有助于理解该地区地貌演化对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的响应。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定... 北大巴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向东扩张的前缘地带,研究该区域水系流域的构造地貌特征以及构造活动程度的空间分布,探讨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化阶段,有助于理解该地区地貌演化对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的响应。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定青藏高原向东扩张的范围。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了研究区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及曲线(HC)、标准化河长坡降指标(SL/K)和Hack剖面、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河谷宽高比(VF)、盆地延伸率(Re)等地貌指数,分析流域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48个子流域中有46个面积高程积分小于0.5且积分曲线呈“S”型和下凹型,表明北大巴山地区处于地貌演化阶段的壮年-老年期。综合5种地貌指数分析,揭示研究区主要断裂都具有构造活动性,其中宁陕断裂和城口-房县断裂的构造活动性较强,安康断裂的活动性较弱。这表明青藏高原的向东扩张已经影响到了北大巴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和现代地貌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巴山 汉江流域 地貌特征 地貌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气候变化下汉江流域气象干旱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磊 曾思栋 +3 位作者 阳林翰 黄珊珊 毛文耀 夏军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5,61,共8页
为明晰气候变化下汉江流域气象干旱的演变特征,选取CMIP6中10个气候模式,考虑每个气候模式历史情景与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分析了汉江流域气象干旱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来汉江流域年降水量与潜... 为明晰气候变化下汉江流域气象干旱的演变特征,选取CMIP6中10个气候模式,考虑每个气候模式历史情景与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分析了汉江流域气象干旱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来汉江流域年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最大差值逐渐增大,增长速率为0.92~2.40 mm/a,最小差值在不同SSPs情景下变化趋势不同,在SSP1-2.6和SSP3-7.0情景下逐渐缩小,而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持续增大;历史情景下流域干旱累计时长表现为东西短、中部长的特点,而未来流域中下游干旱累计时长减小,上游略有增大,且干旱在年内发生时间相对提前;未来低重现期干旱烈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极端干旱烈度将显著上升,100年一遇干旱烈度增长幅度为7.1%~2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特征 CMIP6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变化情景的汉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启亮 郑航 +1 位作者 刘悦忆 陈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8,共11页
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是识别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并进行重点治理的必要手段。现有方法多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生态风险分析,在多因素综合评估方面尚有欠缺,尤其是难以将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预测气候变化情景下景观生态风险演变。... 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是识别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并进行重点治理的必要手段。现有方法多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生态风险分析,在多因素综合评估方面尚有欠缺,尤其是难以将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预测气候变化情景下景观生态风险演变。针对此问题,耦合传统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模型与深度学习模型,构建多因素影响下生态景观风险的预测模型,并模拟汉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结果表明:(1)起点期(2000—2015年)情景下,汉江流域较高生态风险等级主要连片集中在丹江口下游地区;(2)SSP370和SSP585情景下均主要以较高生态风险等级为主,比较连片集中分布在丹江口以下区域;(3)SSP370和SSP585情景下汉江流域内高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在2042年显著增加,其中SSP370情景下的高生态风险等级的面积平均每10 a增加14.58%。研究提出的多因素景观生态风险预测方法可为气候变化条件下流域的生态风险评估和相关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景观生态风险 深度学习 SSP-RCP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夏季降水演变的水汽输送驱动机制
18
作者 陈镜元 章数语 +3 位作者 张更喜 赵勇 赵西宁 高学睿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596,606,共12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下愈加频繁和剧烈的干旱事件,保障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及当地用水安全,亟需对汉江流域这一国家重要战略水源地的降水过程变化进行研究。汉江流域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40%~50%。本研究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对汉... 为应对气候变化下愈加频繁和剧烈的干旱事件,保障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及当地用水安全,亟需对汉江流域这一国家重要战略水源地的降水过程变化进行研究。汉江流域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40%~50%。本研究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对汉江流域1959—2022年夏季降水的水汽输送过程及其大气环流背景进行分析,以揭示汉江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历时72 h以上降水占夏季总雨量的44.6%,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其频次和雨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是汉江流域降水减少的主要原因。对水汽输送过程的模拟分析表明,中国南海、西太平洋、中国东部是流域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贡献率分别为:34.7%、28.7%、27.2%。对比不同历时降水的水汽输送过程,发现降水历时越长,来自中国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贡献率越高。尽管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呈现显著增加,但来自中国南海的水汽显著下降,使得72 h以上降水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分析大尺度气候指数与各水汽输送路径贡献率的相关性,发现中国南海水汽贡献减小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强度增加呈显著负相关。这证实了近年来西太副高的增强和扩张对汉江流域夏季降水减少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降水变化 HYSPLIT 水汽输送 大尺度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水流域古城镇防御空间营建研究——以宋元明清川陕鄂地区城镇为例
19
作者 胡根根 张卫 卓怡君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98,共11页
中国古代城池结合山水人文自然要素,建立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人居防御空间。宋元明清时期汉水江防与川陕鄂防区交相呼应,构建了沿河线性山水人居防御体系。通过对汉水流域城镇防御史进行分期回顾,概述其点线结合、分区设防的选址... 中国古代城池结合山水人文自然要素,建立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人居防御空间。宋元明清时期汉水江防与川陕鄂防区交相呼应,构建了沿河线性山水人居防御体系。通过对汉水流域城镇防御史进行分期回顾,概述其点线结合、分区设防的选址布局特点,以川陕鄂地区城镇为重点,结合两宋兵书、明清方志城池图等史料,从人居环境安全防御的视角,考证宋元对峙与明清动荡时期汉水流域古城镇的防御格局与空间特征,探究汉水流域山水人居防御环境适应性演变过程,提炼山水人居防御空间营建智慧。这对丰富古代人居环境防御史中地方城市规划经验,推进宋元城池防御空间结构复原,认识明清城墙军事建筑遗产防御空间要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流域 人居环境 防御空间 川陕鄂地区 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全面强化河湖长制的推进与探索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杨 王宇翔 +1 位作者 汪维维 兰峰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第4期43-50,共8页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自长江流域全面推进河湖长制以来,不断完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推动其落地见效。文章通过梳理长江流域河湖长制的推进举措,以长江一级支流汉江和长江上...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自长江流域全面推进河湖长制以来,不断完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推动其落地见效。文章通过梳理长江流域河湖长制的推进举措,以长江一级支流汉江和长江上游湖库汉丰湖为典型案例,剖析河湖长制推行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治理措施以及成效启示,提出长江流域继续全面强化河湖长制的切实建议,以期为流域河湖生态管理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长制 长江流域 汉江 汉丰湖 全面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