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using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被引量:8
1
作者 Muhammad Munawar Bambang B. Siswanto +1 位作者 Ganesha M. Harimurti Thach N. Nguye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1-16,共6页
Background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CAF) is a rare anomaly.Transcatheter CAF closure has been introduced using various materials,but only few data are available on the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The advantage... Background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CAF) is a rare anomaly.Transcatheter CAF closure has been introduced using various materials,but only few data are available on the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The advantage of using GDC for transcatheter CAF closure is more controllable,therefore much safer when compared to other coils.This report is about our experience in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CAF using fibered GDC in our hospital.Methods & Results From 2002 to 2007,there were 10 patients with CAFs (age range:28 to 56 year-old,7 males) who underwent transcatheter CAF closure.There were a total of 19 CAFs which originated from right coronary (n =5),left circumflex (n =3),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n =10) and left main trunk (n =1).Median number of coil deployment for each fistula was 3 (range:1 to 6).The pulmonary artery was the most common site of the distal communication of CAFs (n =14),followed by right atrium (n =3),left atrium (n =1) and left ventricle (n =1).Immediate coronary angiography after GDC deployment revealed no residual shunt in 12 (63.2%) CAFs,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the flow in 5 (26.3%),while 2 (10.5%) could not be closed due to small size.Nine (90%) patients underwent a repeated angiography within 3 to 8 months.Among 12 CAFs that were occluded immediately post-deployment,there were 2 CAFs with insignificant residual flow.Among 6 CAFs wit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low immediately post-deployment,2 were occluded totally in the follow-up angiography.In total,12 (70.5%) CAFs were occluded completely and 5 (29.5%) CAFs still had insignificant residual flow,which did not need any additional coil deployment.During a mean follow up of 4.3 ± 0.7 year,all patients remained symptom and complication free.Conclusions The fibered GDC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percutaneous closure of the CA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Transcatheter closure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efulness of the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for embolization of a systemic venous collateral after Fontan operation:A case report
2
作者 Tetsuo Sonomura Akira Ikoma +8 位作者 Nobuyuki Kawai Tomohiro Suenaga Takashi Takeuchi Hiroki Minamiguchi Shunji Uchita Motoki Nakai Hiroyuki Suzuki Kazushi Kishi Morio Sato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2年第9期418-420,共3页
Embolization of collateral veins is often treated with rigid coils(Gianturco and interlocking detachable coils type).However,when dealing with tortuous and dilated collateral veins,there is a high risk for technical f... Embolization of collateral veins is often treated with rigid coils(Gianturco and interlocking detachable coils type).However,when dealing with tortuous and dilated collateral veins,there is a high risk for technical failure and coil migration due to inflexibility of the coils.To safely and successfully solve this problem,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GDC) can be used for embolization.Their flexibility allows for easy navigation in tortuous veins,low risk of unintended coil release or coil migration,and safe deployment.A 12-year-old girl with a single ventricle had severe cyanosis and a low exercise tolerance 5 years after Fontan procedure.The symp-toms were caused by a tortuous and dilated collateral from the left phrenic vein into the left pulmonary vein,forming a right-to-left shunt.The collateral,which had a large diameter and high flow,and therefore a high risk of coil migration,was successfully embolized with 8 GDC.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coil migration or cerebral infarction.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 increased her systemic oxygen saturation from 81%-84% to 94%-95%,and increased her ability to exercise.The embolization procedure using flexible GDC was low risk compared with other rigid coil embolization techniques when performing embolization of tortuous and dilated collateral ve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iatric intervention EMBOLIZATION SYSTEMIC VENOUS COLLATERAL FONTAN operation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ITIAL COMPARIS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WITH MECHANICAL DETACHABLE SPIRALS AND WITH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3
作者 王大明 凌锋 +2 位作者 李萌 王安顺 蔡艺龄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9-62,共4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mbolization effect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mechanical detachable spirals (MDS) and with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GDC).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cases with 125 intracranial 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mbolization effect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mechanical detachable spirals (MDS) and with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GDC).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cases with 125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mbolized in Beijing Hospital from March 1995 to July 1999. Sixty - six aneurysms in 64 cases were embolized with MDS, 51 in 48 with GDC, and 8 in 8 with both MDS and GDC. Clinical data including sex, ag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Hunt & Hess grading, diameter and neck width of aneurysms, number and length of coils used per aneurysm, occlusive ratio,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MDS and GDC groups.Results. MDS and GDC groups were comparable (t-test or x2 -test, all P value > 0. 10) in terms of age, sex, diameter of aneurysms [ (8. 46 ± 3. 42) mm vs. (7. 38 ± 3. 45) mm], neck width [ (3. 49 ± 1. 50) mm vs. (3. 26 ± 1. 52) mm], coils number[ (4. 65 ± 3. 01) vs. (4. 24 ± 2. 65) ] and their length[ (460. 2 ± 398. 5) mm vs. (422. 9 ±387. 1) mm] used per aneurysm, occlusive ratio in aneurysms embolized ≥80% [ (95. 00% ± 6. 32% ) vs. (94. 19% ± 7. 63% ) ], mortality and permanent complications (7. 8% vs. 4. 2% ).Conclusions. MDS and GDC are all materials for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DS is less expensive, but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and of propensity to complications while GDC is more compliant, easier to be used, safer, and have many alternative types for use as well as more extensive ind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MBOLIZATION mechanical detachable spiral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伤性海绵窦段假性颈内动脉瘤所致反复鼻大出血
4
作者 汪审清 周水洪 +4 位作者 彭志毅 徐盈盈 潘伟 凌玲 方荣凤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6-186,T004,共2页
关键词 非穿透伤 海绵窦段 假性颈内动脉瘤 鼻出血 guglielmi可脱成形钢圈 血管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5
作者 刘建民 许奕 +4 位作者 洪波 黄清海 赵文元 张珑 王永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 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前循环 78例 ,后循环 2 7例 )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 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前循环 78例 ,后循环 2 7例 )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填塞GDC ,术后 3、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 ,6~ 12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10 4例手术成功 ,1例失败 ;80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2 4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 ;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 ,1例发生颈动脉夹层动脉瘤 ,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 ,1例在GDC填塞过程中支架完全塌陷。 98例临床随访 3~ 3 2个月 ,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的症状。血管造影随访 62例 (随访期 6~ 12个月 ) ,60例动脉瘤不再显影 ,2例明显缩小 ,1例出现支架近端轻度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 ,支架不但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还可防止弹簧圈压缩 ,促进瘤内血栓形成 ,防止动脉瘤复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弹簧圈 介入治疗 颅内宽颈动脉瘤 临床研究 适应证 并发症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并发症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17
6
作者 余泽 马廉亭 +3 位作者 杨铭 潘力 李俊 胡军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对 16 2例患者 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 9例并发症 ,其中 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 ,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 ,动脉瘤夹闭 ,2... 目的 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对 16 2例患者 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 9例并发症 ,其中 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 ,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 ,动脉瘤夹闭 ,2例血栓形成 ,术中溶栓 ,术后均采用腰穿置管持续引流 ,解痉及对症处理。结果  5例恢复良好 ,2例永久性轻度功能障碍 ,2例死亡。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发生并发症与手术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 治疗 微弹簧圈栓塞 GDC 术中 患者 内囊 动脉瘤破裂 对症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被引量:58
7
作者 刘建民 洪波 +4 位作者 许奕 秦永文 赵文元 周晓平 黄清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52-1054,F003,共4页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 ,大小 8.9mm× 6 .8mm,瘤颈宽 8.9m m,瘤颈 /体比 >1。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后 35 d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输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 GDC。 结果 :支架定位准确 ,GDC致密填塞 ,载瘤动脉及小脑后下、前下动脉均通畅 ,患者术后 7d痊愈出院。 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颅内梭形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被引量:19
8
作者 许奕 刘建民 +4 位作者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张鑫 张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 总结 2 62例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 均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作动脉瘤内栓塞治疗。对双侧A1正常者应用双侧颈动脉置管技术监测栓塞术中载瘤动脉通畅情况 ,对瘤颈累及双侧A2者采用微导管... 目的 总结 2 62例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 均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作动脉瘤内栓塞治疗。对双侧A1正常者应用双侧颈动脉置管技术监测栓塞术中载瘤动脉通畅情况 ,对瘤颈累及双侧A2者采用微导管微导丝辅助技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发生术中出血者予弹簧圈继续栓塞 ,发生术中血栓形成者予尿激酶溶栓。 3 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均同次手术治愈。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160例 ,>90 %闭塞 5 6例 ,<90 %闭塞 4 6例。术中因过度栓塞造成载瘤动脉闭塞 10例 ,术后脑梗死 16例。术中发生血栓形成 3例 ,经溶栓后恢复通畅。术后死于肺部并发症 1例 ,植物生存 1例。随访 190例 ,3~ 6个月行DSA/MRA复查 ,动脉瘤复发行 2次栓塞 8例 ,复发经手术治愈 1例 ,其余治疗结果稳定。结论 GDC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效果好。采用微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介入治疗 血栓形成 颈动脉置管技术 微导管辅助技术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建民 张鑫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赵文元 王永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 总结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 18例患者 2 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 ,先将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 ,再将不可脱卸球囊于动脉瘤颈处充盈覆盖瘤颈 ,电解可脱... 目的 总结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 18例患者 2 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 ,先将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 ,再将不可脱卸球囊于动脉瘤颈处充盈覆盖瘤颈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填塞动脉瘤。结果  17个动脉瘤治疗成功 ,完全填塞的动脉瘤 12个 ,次全填塞 (>90 % ) 4个 ,不完全填塞 (<90 % ) 1个 ,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 ,平均随访 9.4个月 ,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 介入治疗 颅内宽颈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DSA检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建民 周晓平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王来兴 黄清海 王永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73-775,共3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 55例 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 :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 4 9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Hess分级 : 级 9例 , 级 1 5例 , 级 1 8例 , 级 7例。...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 55例 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 :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 4 9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Hess分级 : 级 9例 , 级 1 5例 , 级 1 8例 , 级 7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 51例 ,瘤颈重塑形技术 2例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DC)栓塞治疗 3例。结果 :栓塞程度 :致密栓塞 50个 ( 80 .6% ) ,90 %以上 8枚 ( 1 2 .9% ) ,90 %以下 4枚 ( 6.5% )。术中出血 2例 ( 3 .6% ) ,死亡 2例 ( 3 .6% )。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重塑形 ( 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 ,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 GDC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支架 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 G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建民 洪波 +4 位作者 许奕 黄清海 赵文元 秦永文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195-198,共4页
目的 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及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可能性。方法  3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 6例宽颈动脉瘤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 目的 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及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可能性。方法  3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 6例宽颈动脉瘤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GDC。结果  7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2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 ,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可选择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支架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93例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建民 许奕 +5 位作者 赵文元 洪波 黄清海 周晓平 王文仲 王永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44-1047,共4页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 方法 :93例颅内动脉瘤 (共 118个 )患者中84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 Hess分级 : 级 18例 , 级 2 9例 , 级 2 5例 , 级 10例 , 级 2例。80例行急诊栓塞 ,术后腰椎蛛...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 方法 :93例颅内动脉瘤 (共 118个 )患者中84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 Hess分级 : 级 18例 , 级 2 9例 , 级 2 5例 , 级 10例 , 级 2例。80例行急诊栓塞 ,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并予以 3H治疗。 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10 4个 (88.14% ) ,闭塞达 90 %以上 11个 (9.32 % ) ,闭塞在90 %以下 3个 (2 .5 4% )。全组手术死亡 3例 (3.2 3% )。随访 2~ 2 2个月 ,1例术后 2周死于中枢衰竭及肺部感染 ;1例术后 1.5个月复发出血 ,经手术夹闭痊愈 ;2例术后复查发现瘤颈扩大 ,经再次填塞后痊愈 ;1例 (1.0 7% )重残 ,7例 (7.5 3% )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其余恢复良好。 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 ,以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为佳 ;破裂动脉瘤应急诊栓塞治疗 ;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明显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出血的原因和防治 被引量:14
13
作者 许奕 刘建民 +4 位作者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王文仲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2-4,共3页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1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GDC栓塞治疗。 6例GDC栓塞过程中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 ,并继续栓塞止血。 1例为术后CT证实的出血。术后对症治疗。...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1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GDC栓塞治疗。 6例GDC栓塞过程中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 ,并继续栓塞止血。 1例为术后CT证实的出血。术后对症治疗。结果  7例术中破裂者中 5例致密栓塞 ,<90 %栓塞 2例。 4例恢复好 ,1例轻残 ,2例术后 1周死于颅内高压。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发生术中出血与术中操作、动脉瘤以及患者血管条件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术中出血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建民 黄清海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周晓平 倪宝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76-778,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 GDC栓塞治疗 1 2 3例 1 57枚动脉瘤 ,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病情严重程度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的影响。结...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 GDC栓塞治疗 1 2 3例 1 57枚动脉瘤 ,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病情严重程度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的影响。结果 :Hunt-Hess分级 ~ 级患者中 ,预后良好者 ( GOS>3分 )为 1 0 0 % , 、 ~ 级患者中分别为 95.0 %、76.0 % ;窄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大部栓塞率及部分栓塞率分别为 92 .4 %、5.7%、1 .9% ,宽颈动脉瘤中分别为 80 .8%、1 3 .5%、5.8% ,大动脉瘤的疗效明显低于小动脉瘤。结论 :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不仅与瘤颈大小有关 ,还受瘤体大小的影响。而临床预后与 Hunt-Hess分级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 G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张珑 周晓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6-168,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冠脉支架横跨于 6例颅内梭形动脉瘤 2 4例宽颈动脉瘤瘤颈后释放 ,通过支架的网孔在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2 6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冠脉支架横跨于 6例颅内梭形动脉瘤 2 4例宽颈动脉瘤瘤颈后释放 ,通过支架的网孔在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2 6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4例大部分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除 5例发生支架移位 ,2例颈内动脉一过性痉挛外 ,无其他手术并发症 ,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作为腔内隔绝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治疗 脑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支架植入术 宽颈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22
16
作者 姚国杰 马廉亭 +4 位作者 余泽 秦尚振 徐国政 龚杰 杨铭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42-143,共2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确立有效的处理方法。 方法 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71个。 结果 发生并发症4例次,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所有病人均获临床治愈。 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确立有效的处理方法。 方法 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71个。 结果 发生并发症4例次,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所有病人均获临床治愈。 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 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电解可脱弹簧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急性破裂动脉瘤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其治疗 被引量:9
17
作者 洪波 刘建民 +3 位作者 许奕 赵文元 周晓平 王文仲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48-1051,共4页
目的 :分析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 方法 :研究分析 Hunt-Hess ~ 级并在发病后 72 h内进行 GDC栓塞治疗的动脉瘤患者 ,共 6 1例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并有 ... 目的 :分析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 方法 :研究分析 Hunt-Hess ~ 级并在发病后 72 h内进行 GDC栓塞治疗的动脉瘤患者 ,共 6 1例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并有 TCD和 (或 )脑血管造影的证据。 结果 :6 1例中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 13例 (2 1.3% ) ,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 Hunt-Hess分级及 Fisher分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随访 1~ 2 0个月 ,13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恢复良好 9例 ,中度致残 3例 ,重度致残 1例。结论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病情轻重、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超早期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 ,使用钙离子拮抗剂 ,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进行抗凝、3H治疗 ,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等措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脑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时机的选择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2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周晓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6-207,共2页
目的 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治疗的时机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 13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 ,根据破裂出血后至栓塞时间分组 ,分析栓塞程度、并发症及临床预后与手术时机之间的关系。结果  130例 16 1枚动... 目的 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治疗的时机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 13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 ,根据破裂出血后至栓塞时间分组 ,分析栓塞程度、并发症及临床预后与手术时机之间的关系。结果  130例 16 1枚动脉瘤均得到栓塞 ,超早期治疗致密栓塞率为 89 11% ,早期治疗与延迟治疗 (72h以上 )分别为 80 5 6 %、75 % ,7 6 9%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 ,89 2 3%患者恢复满意。结论 尽早采用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栓塞满意 ,并发症少 ,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GDC 治疗时机 栓塞治疗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后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7
19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4 位作者 王茂德 谢昌厚 谢万福 张晓东 鲍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 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4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 ,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  42个动脉瘤中 3 8个瘤腔完全闭塞 ,3个95 %闭塞 ,1个被 9... 目的 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4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 ,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  42个动脉瘤中 3 8个瘤腔完全闭塞 ,3个95 %闭塞 ,1个被 90 %闭塞。术后 41例临床痊愈 ,1例死亡 ,死亡率 2 .4%。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 1例 ;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 1例。 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 2例。术后随访 3~ 5 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 对后交通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质 可脱性弹簧圈 SA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弹簧圈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的单中心经验——可行性、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冯灿 郭俊 +2 位作者 冀涛 朱嘉琦 赵仙先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3-377,共5页
目的总结电解弹簧圈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CAF)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1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采用电解弹簧圈治疗40例CAF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电解弹簧圈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40例患者经电解... 目的总结电解弹簧圈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CAF)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1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采用电解弹簧圈治疗40例CAF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电解弹簧圈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40例患者经电解弹簧圈介入封堵均获得成功,平均植入弹簧圈(2.33±1.38)枚,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中DSA造影显示12例(30%)残余分流完全消失,28例(70%)血流明显减少。术后随访1~65个月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无相关血管狭窄、闭塞及瘘腔破裂。结论采用电解弹簧圈介入治疗CAF安全有效、疗效显著,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弹簧圈 冠状动脉瘘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