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gene,gene-environment,gene-nutrient interactions an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被引量:4
1
作者 Amina Nadeem Sadaf Mumtaz +4 位作者 Abdul Khaliq Naveed Muhammad Aslam Arif Siddiqui Ghulam Mustafa Lodhi Tausif Ahmad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 CAS 2015年第4期642-647,共6页
Inflamm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tiology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The rise in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s the essential step in glucotoxicity and lipotoxicity induced mitochondrial injury,o... Inflamm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tiology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The rise in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s the essential step in glucotoxicity and lipotoxicity induced mitochondrial injury,oxidative stress and beta cell apoptosis in T2 DM.Among the recognized markers are interleukin(IL)-6,IL-1,IL-10,IL-18,tissue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C-reactive protein,resistin,adiponectin,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fibrinogen and heptoglobins.Diabetes mellitus has firm genetic and very strong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exhibiting a polygenic mode of inheritance.Many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in various genes including those of 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have been reported as a risk for T2 DM.Not all the SNPs have been confirmed by unifying results in different studies and wide varia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in various ethnic groups.The inter-ethnic variation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gene expression may be regulated by gene-gene,gene-environment and gene-nutrient interactions.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impact of these interactions on determining the role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of IL-6,TNF-α,resistin and adiponectin in pathogenesis of T2 D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okines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Diabetes MELLITU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gene-gene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sceptibility to ulcerative colitis in Hungarian patients determined by gene-gene interactions 被引量:1
2
作者 Patricia Sarlos Dalma Varszegi +4 位作者 Veronika Csongei Lili Magyari Luca Jaromi Lajos Nagy Bela Melegh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1期219-227,共9页
AIM: To study th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5 locus (IBD5) and interleukin-23 receptor (IL23R) gene variants in UC patients and test for gene-gene interaction.
关键词 gene-gene interaction Interleukin-23 receptor gen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5 locus Ulcerative coliti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sociation of TSHR gene intron 1 and 4p14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nd gene-gene interactions with Graves' disease
3
作者 吴静 《China Medical Abstracts(Internal Medicine)》 2016年第3期129-,共1页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association of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TSHR)gene intron 1 susceptible loci and 4p14 susceptible locus rs6832151 polymorphisms with Graves’disease(GD)in Han Chinese population in...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association of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TSHR)gene intron 1 susceptible loci and 4p14 susceptible locus rs6832151 polymorphisms with Graves’disease(GD)in Han Chinese population in Bengbu,Anhui,China.The gene-gene interaction among TSHR intron 1 susceptible loci and 4p14susceptible locus rs6832151 was also investigated.Methods The genotypes of the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HR Association of TSHR gene intron 1 and 4p14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nd gene-gene interactions with Graves DISEASE gene
原文传递
NF1基因突变致儿童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及尼罗替尼治疗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沈晨凌 陈佳瑞 +3 位作者 王颖 叶斌 向明亮 李晓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99-103,共5页
神经纤维瘤病(NF)是一类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和施万细胞瘤病3种类型,其中NF1是由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NF1基因突变所致,占所有神经纤维瘤病的96%,发病率为1/3000~1/2600,多... 神经纤维瘤病(NF)是一类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和施万细胞瘤病3种类型,其中NF1是由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NF1基因突变所致,占所有神经纤维瘤病的96%,发病率为1/3000~1/2600,多在儿童期发病,出现逐渐加重的疼痛、畸形,甚至毁容和运动障碍,可能造成终身认知障碍、学习障碍和社交功能受损,有些瘤灶还可出现恶变,有并发其他多种肿瘤的风险。尼罗替尼作为一种二代靶向药,也被称为第二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药物是目前新兴的抗肿瘤治疗手段,作用原理主要是针对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靶点,杀死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由于儿童丛状神经纤维瘤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其诊断、治疗、随访较成人更为复杂,因此,研究者通过以上治疗经验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有助于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同时,对NF1基因突变致儿童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团队的努力,包括医学专家和患儿,鉴于这种疾病的复杂性,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样需要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虽然在研究NF1方面取得进展,但这种疾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临床一大挑战。本研究在了解NF1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等基础上,针对NF1基因突变致儿童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及尼罗替尼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 基因突变 儿童 头颈部 丛状神经纤维瘤 尼罗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生长性状相关SH3RF2、LncFAM及IGF2BP1基因SV变异的聚合效应分析
5
作者 刘阳 马浩翔 +9 位作者 王文韬 刘树立 唐燕飞 蒋华连 苏立燧 韩瑞丽 刘小军 田亚东 王香南 李转见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共7页
试验旨在对生长性状大效应基因SH3RF2、LncFAM及IGF2BP1的3个突变位点进行聚合效应分析,选出最优组合基因型。试验以鸡7个群体(固始-安卡F2代资源种群、AA肉鸡、哈伯德肉鸡、科宝肉鸡、817肉鸡、广西金陵麻鸡和卢氏绿壳蛋鸡)中的2228个... 试验旨在对生长性状大效应基因SH3RF2、LncFAM及IGF2BP1的3个突变位点进行聚合效应分析,选出最优组合基因型。试验以鸡7个群体(固始-安卡F2代资源种群、AA肉鸡、哈伯德肉鸡、科宝肉鸡、817肉鸡、广西金陵麻鸡和卢氏绿壳蛋鸡)中的2228个个体为研究对象,检测三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变异,利用F2资源群和广西金陵麻鸡研究鸡SH3RF2、LncFAM及IGF2BP1基因的遗传效应,对三个基因组合位点的聚合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分析群体中共有54种可能的组合基因型,通过基因型频率和生长性状关联分析发现,在7个群体中,等位基因Sh-I、Lnc-I和Ig-L1的频率均明显高于Sh-D、Lnc-D、Ig-L2及Ig-W;在F2资源群体和广西金陵麻鸡中,IIIIL1L1基因型在三个基因聚合效应中具有较高的基因频率和较高的体重。结果表明,在提高生长性状方面,IIIIL1L1基因型既能提高体重,又有较高的基因型频率,可以作为选择推荐联合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性状 SH3RF2基因 LncFAM基因 IGF2BP1基因 聚合效应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纹尖塘鳢性别相关的2个dmrt基因结构特征及表达规律
6
作者 樊佳佳 马冬梅 +3 位作者 朱华平 林明辉 钟再选 田园园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4,共12页
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 lineolata)具有典型性别生长二态性,雄鱼生长优势显著,doublesex and mab-3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DMRT)家族是一个与性别决定相关的转录因子家族。基于线纹尖塘鳢性腺转录组数据,共获得2个dmrt基因的c... 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 lineolata)具有典型性别生长二态性,雄鱼生长优势显著,doublesex and mab-3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DMRT)家族是一个与性别决定相关的转录因子家族。基于线纹尖塘鳢性腺转录组数据,共获得2个dmrt基因的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Oxldmrt1和Oxldmrt3,并采用PCR技术扩增验证2个基因的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2个基因序列结构特征,结果显示,Oxldmrt1和Oxldmrt3开放阅读框分别为903 bp和1363 bp,分别编码300个氨基酸和453个氨基酸;OxlDMRT1属于碱性蛋白,而OxlDMRT3属于酸性蛋白;2个基因均含有高度保守的DM结构域,OxlDMRT3还存在DMA结构域。氨基酸聚类分析显示,脊椎动物不同DMRT家族都是独立聚类,OxlDMRT1属于DMRT1家族,OxlDMRT3属于DMRT3家族,DMRT1家族最先聚类,再和DMRT3家族聚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分析2个dmrt基因在雌鱼和雄鱼8个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2个基因在精巢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Oxldmrt3在脑中也有少量表达;利用RT-qPCR分析2个dmrt基因在早期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显示2个基因在受精卵中的表达量均最高,Oxldmrt1在眼囊期的表达量最低,而Oxldmrt3在出膜7 d时的表达量最低。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hybridization,FISH)对2个基因在精巢中的表达进行定位,显示2个基因在精巢中表达部位一致,均在精原细胞中有较强的表达信号。综上所述,Oxldmrt1和Oxldmrt3均在线纹尖塘鳢性腺胚胎发育阶段和精巢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而Oxldmrt1还可能参与胚胎后期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调控过程,Oxldmrt3还可能参与神经系统发育。本研究为线纹尖塘鳢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纹尖塘鳢 Oxldmrt1 Oxldmrt3 基因结构 基因表达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分离高黏液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基因组特征分析
7
作者 李兵兵 陈大伟 +5 位作者 刘靓 孙敏 李双姝 李洁 杨鹏飞 邢亚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0,共8页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高黏液肺炎克雷伯菌(hmKp)的耐药情况及基因组特征。方法收集2019—2023年分离自淮安市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哨点医院临床标本的肺炎克雷伯菌,使用VITEK 2 Compact对菌株进行鉴定,拉丝试验判断黏液表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h...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高黏液肺炎克雷伯菌(hmKp)的耐药情况及基因组特征。方法收集2019—2023年分离自淮安市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哨点医院临床标本的肺炎克雷伯菌,使用VITEK 2 Compact对菌株进行鉴定,拉丝试验判断黏液表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hmKp的耐药性。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并对菌株携带的毒力和耐药基因进行注释。结果共收集hmKp 60株,主要分离自痰标本(33.33%)和血标本(28.33%)。60株菌株基因组平均大小为5.6 Mb,平均GC含量为57.09%。多位点序列分型(ST)显示,有28种ST型,优势ST型为ST11(11.67%)、ST15(11.67%)和ST412(10.00%)。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分析发现,部分菌株高度同源,未发现暴发菌株。多重耐药菌株占60.00%,耐亚胺培南菌株占28.33%。共携带64种耐药基因,其中84.38%的耐药基因位于可移动原件上,磷霉素相关耐药基因、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耐药基因在菌株中携带率较高,分别为100%、98.33%。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2,21.67%由ST11、ST1和ST15菌株携带;blaNDM-5基因3.33%由ST76菌株携带。共携带101种毒力基因,其中Colibactin和Ⅵ型分泌系统相关毒力基因种类最多。所有菌株均携带荚膜合成调节相关基因(rcsA、rcsB)、外排泵相关基因(acrA、acrB)和肠杆菌素相关基因(entABCEF、fepABCDFG、fes)。结论淮安地区临床分离的hmKp呈现多重耐药,优势ST型为ST11、ST15和ST412,携带多种能够进行水平转移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应加强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液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全基因组测序 高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阳地区散养土鸡禽白血病病毒和马立克病病毒混合感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8
作者 李迎晓 尹磊 +4 位作者 赵瑜 董建国 何书海 曲哲会 焦凤超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4-854,共11页
[目的]了解信阳地区散养土鸡群中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与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 MDV)混合感染及其遗传进化情况。[方法]对送检的疑似ALV与MDV混合感染的病鸡进行病理解剖,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目的]了解信阳地区散养土鸡群中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与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 MDV)混合感染及其遗传进化情况。[方法]对送检的疑似ALV与MDV混合感染的病鸡进行病理解剖,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对J亚群ALV(ALV-J)gp85基因与MDV meq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使用MegAlign软件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对以及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利用Mega 11.0软件构建gp85、meq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结果]送检发病鸡腺胃、脾脏肿大,肝脏出现弥漫性肿大并伴有灰白色结节。ALV-J gp85与MDV 132-bpr基因PCR扩增结果均为阳性,分别获得545、317 bp目的条带。测序比对结果显示,扩增序列分别与ALV-J分离株GX12NN04 gp85基因(登录号:KT598488)和MDV-1型分离株YLO40920 meq基因(登录号:DQ174459)高度相似,相似性分别为94.6%和99.9%,初步确定分离株为ALV-J和MDV,并分别命名为HN23XY01-ALV、HN23XY01-MDV。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HN23XY01-ALV gp85基因与13株ALV-J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2.1%~94.6%;HN23XY01-MDV meq基因与14株MDV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9.3%~99.9%。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HN23XY01-ALV gp85与13株ALV-J参考毒株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7.4%~91.4%,HN23XY01-MDV与14株MDV参考毒株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7.9%~99.7%。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HN23XY01-ALV与ALV-J亲缘关系较近,处于同一进化分支;HN23XY01-MDV与广西分离株GXY2、YLO40920、GX20NN2和河南分离株HNSC105处于同一个分支,与疫苗株CVI988、814和CU-2亲缘关系较远。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结果显示,HN23XY01-ALV存在D(E)65Y、Q(K/R)75L、A(T)76S、R(T)119K、T(M/A)219K氨基酸位点突变;HN23XY01-MDV存在K77E、D80Y、T139A、P176R和P217A氨基酸位点突变,且含有疫苗株所缺失的第193位脯氨酸,与MDV-1型强毒株的特征相符合。[结论]本研究从信阳地区散养土鸡群中检测到ALV-J与MDV混合感染,结果为当地土鸡ALV-J与MDV协同致病机制研究以及混合感染的疫情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白血病病毒(ALV) 马立克病病毒(MDV) GP85基因 MEQ基因 混合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竹独脚金内酯受体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
9
作者 陈虞超 郭生虎 +3 位作者 田莉 钟楠 杨建国 甘晓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5年第5期50-55,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芦竹(Arundo donax L)分蘖调控的分子机制,通过克隆其独脚金内酯(SL)受体基因AdD14,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功能验证。以芦竹幼苗为材料,同源克隆其SL受体基因AdD14(Genbank登陆号:OR915727);利用ExPASy、MEGA等软件... 本研究旨在探究芦竹(Arundo donax L)分蘖调控的分子机制,通过克隆其独脚金内酯(SL)受体基因AdD14,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功能验证。以芦竹幼苗为材料,同源克隆其SL受体基因AdD14(Genbank登陆号:OR915727);利用ExPASy、MEGA等软件对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其原核表达蛋白体外催化的方法验证基因功能。结果发现,AdD14开放阅读框全长816 bp,编码分子量为29.75 kDa的271个氨基酸残基。AdD14蛋白预测属于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系统进化树显示,AdD14与其他种类植物D14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保留了SL受体保守结构域和催化三联体,可水解SL受体荧光探针YLG(Yoshimulatone Green),显示AdD14为芦竹SL受体基因。本研究分离了芦竹AdD14基因,其编码蛋白与其他植物的SL受体D14蛋白结构及功能相一致,初步证实其为芦竹SL受体基因,为深入揭示芦竹分蘖调控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竹 独脚金内酯受体 基因克隆 AdD14基因 基因功能验证 生物信息学 分蘖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酮饮食治疗SCN2A基因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疗效观察(附1例报告)
10
作者 孙莹 段丽芬 +3 位作者 尹润秀 张艺 叶磊 余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5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生酮饮食治疗SCN2A基因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采用生酮饮食治疗的以发育落后、癫痫性痉挛发作为主要表现的SCN2A基因变异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5月龄时出现癫痫性痉挛发作,EEG... 目的探讨生酮饮食治疗SCN2A基因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采用生酮饮食治疗的以发育落后、癫痫性痉挛发作为主要表现的SCN2A基因变异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5月龄时出现癫痫性痉挛发作,EEG提示高度失律并监测到癫痫性痉挛发作,基因检查提示SCN2A基因存在c.5317G>A(p.Ala1773Thr)新发杂合错义变异。患儿经多种抗发作药治疗后无效,后使用生酮饮食治疗起效。随访11个月,患儿发作完全控制,认知进步。结论生酮饮食可以用来治疗SCN2A基因相关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对于年龄小的患者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早发癫痫性脑病 SCN2A基因 基因变异 生酮饮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Tx2腹腔注射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11
作者 张洁 闫波 +4 位作者 赵昊赟 蔡洁 彭启迪 张冬冬 袁丽萍 《山东医药》 2025年第2期11-15,共5页
目的观察酸敏感离子通道3特异性拮抗剂APETx2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小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NIH小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每组6只。实验组和模型组采用旋毛虫感染NIH小鼠建立PI-IBS模型... 目的观察酸敏感离子通道3特异性拮抗剂APETx2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小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NIH小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每组6只。实验组和模型组采用旋毛虫感染NIH小鼠建立PI-IBS模型,对照组不予造模;造模成功后,实验组给予120µg/kg的APETx2腹腔注射,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每天1次、共7 d。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评估小鼠内脏敏感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小肠组织中的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蛋白;取小鼠小肠组织,分离Cajal间质细胞(ICC),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ICC中的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钙库操纵性Ca2+内流相关调节因子(SARAF)、钙释放-激活钙通道蛋白1(Orai1)、c-Kit mRN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WR评分升高,小肠组织中c-Kit蛋白表达增加,ICC中SARAF、Orai1、c-Kit mRNA表达增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AWR评分降低,小肠组织中c-Kit蛋白表达降低,ICC中SARAF、Orai1 mRNA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APETx2腹腔注射可改善PI-IBS小鼠的内脏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CC中STIM1、SARAF、Orai1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酸敏感离子通道3特异性拮抗剂 内脏敏感性 STIM1基因 SARAF基因 Orai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份香稻材料BADH2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分析及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
12
作者 李虎 吴子帅 +3 位作者 刘广林 陈传华 罗群昌 朱其南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3,53,共10页
应用目前已经开发的6个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功能标记及5个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功能标记检测80份香稻材料的Badh2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及稻瘟病抗性基因,同时统计供试材料中的审定品种在本省水稻区试中稻瘟病鉴定结果,并鉴定了香味及稻瘟病表型... 应用目前已经开发的6个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功能标记及5个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功能标记检测80份香稻材料的Badh2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及稻瘟病抗性基因,同时统计供试材料中的审定品种在本省水稻区试中稻瘟病鉴定结果,并鉴定了香味及稻瘟病表型。结果表明,80份香稻材料均具有香味,其中第4~第5外显子803 bp缺失突变类型7份(占比8.75%),同时含有5'UTR区3 bp缺失及第7外显子8 bp缺失和3 bp突变2种变异类型材料4份(占比5.00%),其他69份为第7外显子8 bp缺失和3 bp突变的变异类型(占比86.25%)。80份香稻材料中含Pita、Pi2、Pi9、Pigm、Pi1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为57份(占比71.25%)、12份(占比15.00%)、4份(占比5.00%)、1份(占比1.25%)和1份(占比1.25%);同时含Pi2、Pita的材料有9份(占比11.25%),同时含Pigm、Pita的材料1份(占比1.25%),同时含Pi1、Pita的材料1份(占比1.25%)。同时携带2个抗性基因的材料表现抗病的比例高于只携带1个抗性基因及不携带抗性基因的材料。研究结果为香稻材料的应用及抗稻瘟病基因聚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稻 香味基因 稻瘟病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毒力和耐药基因分析
13
作者 张振 陈鑫 +5 位作者 刘淑华 梁樊鑫 马佰贺 侯梦哲 郭美亮 李莲瑞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为确定新疆阿克苏地区某规模化猪场产房仔猪出现运动失调、抽搐、昏迷、关节肿胀、疼痛和淋巴结化脓的发病原因,从疑似链球菌感染的病死仔猪的脑组织中进行猪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对该猪场病死仔猪脑组织进行无菌采样... 【目的】为确定新疆阿克苏地区某规模化猪场产房仔猪出现运动失调、抽搐、昏迷、关节肿胀、疼痛和淋巴结化脓的发病原因,从疑似链球菌感染的病死仔猪的脑组织中进行猪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对该猪场病死仔猪脑组织进行无菌采样及细菌分离鉴定,使用16S rRNA基因的细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并进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从疑似患病仔猪猪脑组织中分离出1株猪链球菌。该菌株在BHI固体培养基上显现出了针尖般大小、呈现灰白色且略带透明的菌落,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体成双或呈长短不一的链状排列。通过PCR方法扩增出16S rRNA 1 500 bp的条带;16S rRNA测序结果与猪链球菌参考菌株相似性位于99.64%~100%之间;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大观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链霉素等抗生素中介,对红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耐药,毒力基因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了purD、mrp,2种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了氨基糖苷类aph(3')Ia基因和大环内酯类ermb、mefA基因。【结论】从疑似患病猪猪脑组织中分离出1株猪链球菌,通过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检测分析其致病力和耐药性。以期为该猪场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临床建议减少选用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为阿克苏及周边地区猪链球菌的防控和耐药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PCR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州市售米粉转基因成分的检测与分析
14
作者 王茂先 沈林欣 +2 位作者 傅若思 曾玲 许丹影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06-210,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潮州市售米粉转基因成分的情况,随机购买潮州城区主要市场售卖的米粉进行检测与分析。通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提取所购买的米粉样品的DNA成分,采用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PCR等技术对外源基因CaMV35S... 为进一步了解潮州市售米粉转基因成分的情况,随机购买潮州城区主要市场售卖的米粉进行检测与分析。通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提取所购买的米粉样品的DNA成分,采用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PCR等技术对外源基因CaMV35S、tNO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有接近50%的检测米粉样品含有转基因成分,且均没有任何转基因食品标识。因此,为了促进米粉等大米制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规范化,必须高度重视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落实,建立起有效的转基因大米制品的监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粉 转基因成分 外源基因 内源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阳地区鹅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系统进化分群与耐药性分析
15
作者 李迎晓 方燕子 +2 位作者 武娴 曲哲会 焦凤超 《黑龙江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3,共12页
为了解信阳地区鹅源大肠杆菌的系统进化分群、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情况,试验从信阳地区部分养殖户送检的46只疑似大肠杆菌感染病鹅的肝脏、脾脏等组织中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系统进化分群、毒力基因检测、耐药... 为了解信阳地区鹅源大肠杆菌的系统进化分群、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情况,试验从信阳地区部分养殖户送检的46只疑似大肠杆菌感染病鹅的肝脏、脾脏等组织中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系统进化分群、毒力基因检测、耐药性分析、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共分离到23株大肠杆菌,分别命名为GE1~GE23。23株大肠杆菌在4种系统进化群中均有一定比例的分布,其中A群有3株(GE11、GE12、GE19,占比为13.04%),B1群有3株(GE4、GE15、GE23,占比为13.04%),B2群有9株(GE1、GE2、GE8、GE10、GE14、GE16、GE17、GE20、GE21,占比为39.13%),D群有8株(GE3、GE5、GE6、GE7、GE9、GE13、GE18、GE22,占比为34.78%)。在毒力基因检测中,23株大肠杆菌marA、fimC、fyuA、iroN、iss、hlyF、ompT、iutA和irp2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5.65%、52.17%、47.83%、43.48%、39.13%、34.78%、30.43%和17.39%。23株分离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率最高,为65.22%;然后依次为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多黏毒素B、头孢噻呋和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56.52%、52.17%、47.83%、34.78%、17.39%和17.39%、8.70%。23株分离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为100%;然后依次为丁胺卡那、链霉素、新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头孢噻呋、氟苯尼考、多黏菌素B、强力霉素、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敏感率分别为82.61%、82.61%、47.83%、47.83%和47.83%、34.78%、26.09%、21.74%、17.39%、8.70%。23株分离菌中有12株表现为多重耐药,其中6,7耐菌株各有1株,占比为4.35%;4,5耐菌株各有3株,占比为13.04%;3耐菌株有4株,占比为17.39%。在耐药基因检测中,tetA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82.61%;然后依次为folR、sul2、aadA、bla_(TEM)、bla_(CTX-M)、aphA1、clmA、sul3、sul1、aphA2,检出率分别为73.91%、65.22%、56.32%、52.17%、47.83%、47.83%、43.48%、26.09%、13.04%和13.04%。说明信阳地区鹅源大肠杆菌B2群和D群占比较大,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且多表现为多重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系统进化分群 毒力基因 耐药性 耐药基因
原文传递
两种肌少症小鼠模型的功能表型、肌肉质量及力量特点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江强 于洁 +5 位作者 耿子翔 王宁 郭嘉 杨光月 王培歌 赵咏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922-2929,共8页
背景:地塞米松和后肢悬吊是常用的动物肌少症造模方法,具有造模时间短、操作简便、成本低等特点。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后肢悬吊诱导小鼠肌少症模型在肌肉质量、力量及功能表型以及分子机制表型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30只C57... 背景:地塞米松和后肢悬吊是常用的动物肌少症造模方法,具有造模时间短、操作简便、成本低等特点。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后肢悬吊诱导小鼠肌少症模型在肌肉质量、力量及功能表型以及分子机制表型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地塞米松组小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溶液1 mg/(kg•d),连续注射6周,建立肌少症模型;后肢悬吊组采用鼠尾套悬吊小鼠后肢16 h,1次/d,连续悬吊6周,建立肌少症模型。造模6周内,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造模6周后,检测小鼠四肢抓力、活动能力(游泳实验)、骨骼肌湿质量、骨骼肌病理形态,采用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指标、AMPK/FoXO3α信号通路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从造模后第2周开始,地塞米松组、后肢悬吊组小鼠体质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造模6周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两组小鼠四肢抓力均下降(P<0.05),腓肠肌湿质量、趾长伸肌湿质量、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横截面积均下降(P<0.05);地塞米松组小鼠腓肠肌横截面积明显小于后肢悬吊组(P<0.05),比目鱼肌横截面积大于后肢悬吊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后肢悬吊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小鼠活动能力降低(P<0.05)。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两组PI3K、mTOR、AMPK、PGC-1αmRNA表达与p-AMPK/AMPK蛋白均降低(P<0.05),FoXO3αmRNA表达与PGC-1α、FoXO3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地塞米松组Akt1 mRNA表达降低(P<0.05),Atrogin-1、MuRF-1 mRNA表达升高(P<0.05);后肢悬吊组Akt1 mRNA表达升高(P<0.05)。④与地塞米松组相比,后肢悬吊组mTOR、Akt1、FoXO3αmRNA表达升高(P<0.05),Atrogin-1、MuRF-1 mRNA表达降低(P<0.05)。⑤结果表明,两种造模方法均会导致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下降,地塞米松组通过泛素蛋白酶体和能量代谢途径的双重作用介导骨骼肌发生萎缩,后肢悬吊组通过AMPK/FoXO3α信号通路介导能量代谢途径引起骨骼肌发生萎缩,从而引起骨骼肌的质量、力量及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小鼠模型 肌肉蛋白质合成基因 自噬溶酶体基因 泛素蛋白酶体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微(纳)塑料对抗生素抗性基因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17
作者 唐振平 龚子璇 +2 位作者 刘博阳 宋建 周帅 《能源环境保护》 2025年第1期165-172,共8页
细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与微/纳米塑料(MPs/NPs)作为新兴污染物,其复合污染逐渐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MPs/NPs被认为是ARGs在环境介质中增殖与传播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但其对ARGs水平转移(尤其是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仍较为有... 细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与微/纳米塑料(MPs/NPs)作为新兴污染物,其复合污染逐渐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MPs/NPs被认为是ARGs在环境介质中增殖与传播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但其对ARGs水平转移(尤其是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仍较为有限。本研究通过构建耐药质粒p UC19转化体系,揭示不同浓度和尺寸聚苯乙烯(PS) MPs/NPs胁迫下大肠杆菌(E. coli)中ARGs的水平转移规律。结果表明,5 mg/L 100μm、50 mg/L 100μm、5 mg/L 100 nm和50 mg/L100 nm PS暴露后,大肠杆菌的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15.13%、18.59%、26.97%和35.84%(p<0.01),说明PS对大肠杆菌生长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与尺寸成反比。此外,PS MPs(浓度≤5 mg/L)和PS NPs(浓度≤50 mg/L)冲击会显著促进ARGs的转化过程,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在同种浓度下,ARGs转化频率随着PS冲击尺寸的增大而减小。其中,100 nm PS (50 mg/L)对ARGs转化频率的影响最大(增加79.34%)。然而,经过1 mm PS(50 mg/L)冲击后,ARGs转化频率降低了21.80%,说明高浓度1 mm PS冲击抑制了ARGs的转化过程。此外,通过活/死细胞检测分析发现,大肠杆菌细胞膜通透性随着PS浓度的增加持续显著增加(较对照组增加了56.66%~69.47%)。在同浓度条件下,PS尺寸越小细胞膜通透性越高。与PS MPs相似,PS NPs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了41.99%~46.62%。这说明高浓度PS NPs冲击会通过增强E. coli细胞膜通透性促进ARGs的转化。研究结果阐明了MPs/NPs对ARGs转化的影响机制,为处理ARGs和MPs/NPs复合污染高效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微塑料 纳米塑料 水平基因转移 细胞膜通透性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樟CbbHLH96基因启动子克隆与表达
18
作者 张丽华 韩浩章 +4 位作者 赵荣 李素华 王芳 张楠 王晓立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29,46,共8页
转录因子CbbHLH96参与猴樟响应碱胁迫过程,为弄清CbbHLH96参与植物耐碱胁迫的工作模式和信号传递途径,采用PCR技术克隆获得CbbHLH96基因5’端缺失型启动子片段,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分析外源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ABA处理后的启动... 转录因子CbbHLH96参与猴樟响应碱胁迫过程,为弄清CbbHLH96参与植物耐碱胁迫的工作模式和信号传递途径,采用PCR技术克隆获得CbbHLH96基因5’端缺失型启动子片段,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分析外源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ABA处理后的启动子片段表达活性。研究表明:获得的CbbHLH96基因启动子片段长为1976 bp;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CbbHLH96基因启动子片段中包含光响应调控元件、茉莉酸甲酯响应调控元件、ABA响应元件、乙烯响应元件、干旱诱导响应元件、赤霉素响应元件、防御和应激反应元件、水杨酸响应元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分析发现,bHLH96-Luc3、bHLH96-Luc4片段具备最高的启动子活性;BDGP在线软件的分析发现,CbbHLH96基因启动子序列的转录起始位点及可能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应该在bHLH96-Luc4片段的1593~1643 bp位置;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处理均抑制启动子片段bHLH96-Luc3、bHLH96-Luc4的表达活性,ABA处理则增加了启动子片段bHLH96-Luc3的表达活性,抑制了bHLH96-Luc4的表达活性。CbbHLH96基因启动子序列的活性区域在bHLH96-Luc3、bHLH96-Luc4片段,转录因子CbbHLH96功能受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代谢的负向调控,受ABA代谢途径的正向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bHLH96基因启动子 表达分析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 猴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ClOFP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19
作者 王紫彤 应威洋 +4 位作者 刘明彤 刘晓娟 林二培 胡现铬 黄华宏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8,共10页
OFP基因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为探究ClOFP1在木质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克隆杉木ClOFP1基因,分析其表达模式,并开展该基因在杉木群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连锁不平衡(LD)分析。结果表明,ClOFP1基因的cDN... OFP基因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为探究ClOFP1在木质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克隆杉木ClOFP1基因,分析其表达模式,并开展该基因在杉木群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连锁不平衡(LD)分析。结果表明,ClOFP1基因的cDNA序列长1 648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 320 bp,在氨基酸序列的376~428位有卵形蛋白家族特有的OVATE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ClOFP1蛋白与水稻、拟南芥中调控细胞伸长和次生壁形成的OsOFP19、AtOFP1、AtOFP4聚为一类。ClOFP1在幼嫩叶片和茎段中优势表达,随着叶片成熟和茎段木质化程度加深其表达量递减,幼叶中的表达量是老叶中的14倍。同时,在杉木木材中,ClOFP1主要在靠近树皮的边材区域表达,而在心边过渡区表达较弱。推测ClOFP1基因作为负调控因子,参与次生木质部的形成。共检测到ClOFP1基因内存在16个常见SNP位点,平均发生频率为1/103 bp。其中编码区域有11个SNP位点,分为7个同义突变和4个错义突变。7个地理种源的SNP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非同义突变多样性π_(ns)小于同义突变π_(s)。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发现,ClOFP1基因间的LD在875 bp左右长度内迅速消失,且SNPs具有3个较强的连锁不平衡区块。综上,ClOFP1的表达与杉木茎段木质化程度负相关,ClOFP1在不同无性系中SNP变异较为丰富,位点间的LD在较短序列长度内迅速消失,表明基于该基因的LD作图是可行的。本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ClOFP1功能和开展LD作图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OFP基因 基因表达 SNP 连锁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4个核心家系SLC26A4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20
作者 谢锦各 邓琳 +7 位作者 程晓华 赵丽萍 阮宇 文铖 于一丁 李悦 高杉 黄丽辉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 分析34个核心家系SLC26A4基因测序结果,对核心家系中耳聋基因筛查为SLC26A4单杂合突变的子代进行基因诊断,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个核心家系的SLC26A4基因检测结果,其中每个核心家系中的子代耳聋基因均为SLC26A4... 目的 分析34个核心家系SLC26A4基因测序结果,对核心家系中耳聋基因筛查为SLC26A4单杂合突变的子代进行基因诊断,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个核心家系的SLC26A4基因检测结果,其中每个核心家系中的子代耳聋基因均为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核心家系中基因测序检出第二突变位点的子代,分析其听力学结果;若患有听力损失,分析其颞骨CT或内耳MRI检查结果。结果 基因测序结果表明34个核心家系中,子代为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23例(67.65%,23/34),其父母一方为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子代检出第二突变位点者11例(32.35%,11/34),其中子代为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7例(63.64%,7/11),其父母双方均为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这7例中,确诊听力损失3例,均诊断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余4例听力正常;子代为SLC26A4基因同链双杂合突变(顺式突变)4例(36.36%,4/11),其父母一方为SLC26A4基因同链双杂合突变,这4例子代听力均正常。34个核心家系中,3对父母双方为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且突变位点均有致病性,再生育遗传性听力损失患儿的风险为25%。结论 耳聋基因芯片筛查的位点有限,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对核心家系进行测序,可进一步明确子代基因的突变类型并对父母再生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C26A4基因 基因筛查 基因突变 基因测序 听力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