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 for gastric tumors: Perspective for actual practice and oncological benefits 被引量:15
1
作者 Yuki Aisu Daiki Yasukawa +1 位作者 Yusuke Kimura Tomohide Hor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11期381-397,共17页
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LECS) is a surgical technique that combines laparoscopic partial gastrectomy an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LECS requires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skilled lapa... 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LECS) is a surgical technique that combines laparoscopic partial gastrectomy an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LECS requires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skilled laparoscopic surgeons and experienced endoscopists. For successful LECS, experience alone is not sufficient. Instead, familiar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endoscopic intervention is necessary to overcome various technical problems. LECS was developed mainly as a treatment for gastric submucosal tumors without epithelial lesions, including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 Local gastric wall dissection without lymphadenectomy is adequ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GIST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imple wedge resection with a linear stapler, LECS can provide both optimal surgical margins and oncological benefit that result in functional preservation of the residual stomach. A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classic LECS involves intentional opening of the gastric wall, resulting in a risk of tumor dissemination with contamination by gastric juice. Therefore, several modified LECS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av-oid even subtle tumor exposure. Furthermore, LECS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has been attempted according tothe concept of sentinel lymph node dissection. LECS is a prospective treatment for GISTs and might become a future therapeutic option ev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Interventional endoscopists and laparoscopic surgeons collaboratively explore curative resection. Simultaneous intraluminal approach with endoscopy allows surgeons to optimizes the resection area. LECS, not simple wedge resection, achieves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and allows for oncologically precise resection. We herein present detailed tips and pitfalls of LECS and discuss various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 Facility-bas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early gastric canc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系统护理对无痛ESD治疗消化道早癌老年患者的护理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郑秀娜 陈琳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全面系统护理对无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老年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南京同仁医院接受无痛ESD治疗的消化道早癌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接受全面系统... 目的观察分析全面系统护理对无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老年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南京同仁医院接受无痛ESD治疗的消化道早癌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接受全面系统护理;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负性情绪、疼痛、自我效能感、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SAS、SDS、VAS及GSES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实验组SAS、SDS、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G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接受无痛ESD治疗的消化道早癌患者采取全面系统护理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与自我效能感,减轻生活疼痛,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少,康复效果好,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系统护理 无痛esd治疗 消化道早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早癌ESD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治疗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么玲 甘丽虹 方念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1010-1012,1029,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胃肠道早癌ESD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合并焦虑或抑郁状态患者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诊断胃肠道早癌,并行ESD术治疗达到治愈性切除的病人术后合并胃肠功能紊乱,伴有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共100例为研究... 目的探讨治疗胃肠道早癌ESD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合并焦虑或抑郁状态患者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诊断胃肠道早癌,并行ESD术治疗达到治愈性切除的病人术后合并胃肠功能紊乱,伴有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个受试者分为A、B、C、D、E组,每组各20例。A组患者采用双歧杆菌治疗,B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C组采用双歧杆菌联合认知行为疗法,D组采用盐酸帕罗西汀,E组采用盐酸帕罗西汀、双歧杆菌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比较5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A组和D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5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组、C组、A/D组、B组,5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组患者的HAMD和HAMA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E组、D组、B组、C组、A组,5组患者的HAMD和HAM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采用肠道微生态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盐酸帕罗西汀对消化道早癌ESD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合并焦虑或抑郁状态患者进行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或单纯的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疗效要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对我们临床工作具有一定提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早癌esd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肠道微生态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盐酸帕罗西汀 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费效比对比观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金臣 石丽红 唐成祥 《中外医疗》 2016年第16期47-48,63,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费效比。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住院部收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30例,研究组采用内镜... 目的分析比较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费效比。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住院部收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30例,研究组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病变处完全切除率为86.67%(26/30),对照组患者的病变处完全切除率为93.33%(28/30),两组患者病变处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食管反流、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较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一定程度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d 外科手术 消化道早癌 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早癌患者ESD术前后血清G-17、CA125及PGⅠ/PG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阿英 高东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24期3137-3140,共4页
目的观察胃肠早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前后血清胃泌素17(G-17)、糖类抗原125(CA125)及胃蛋白酶Ⅰ/Ⅱ(PGⅠ/PGⅡ)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榆林市中医医院行ESD术治疗的112例胃肠早癌患... 目的观察胃肠早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前后血清胃泌素17(G-17)、糖类抗原125(CA125)及胃蛋白酶Ⅰ/Ⅱ(PGⅠ/PGⅡ)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榆林市中医医院行ESD术治疗的112例胃肠早癌患者作为研究组,按治疗效果分为好转组98例和无效组14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治疗的90例良性胃肠病变患者为疾病对照组,同期于医院体检的9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研究组、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以及好转组和无效组受检者的血清G-17、CA125及PGⅠ/PGⅡ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胃肠早癌血清G-17、CA125及PGⅠ/PG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血清G-17、PGⅠ水平明显低于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CA125、PGⅡ水平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而疾病对照组患者的血清G-17、PGⅠ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A125、PG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ESD术后1个月、3个月的血清G-17、PGⅠ水平明显高于同组术前,CA125、PGⅡ水平明显低于同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患者的血清G-17、PGⅠ水平明显高于无效组,CA125、PGⅡ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17与CA125呈负相关(r=-0.646,P<0.001),G-17与PGⅠ呈正相关(r=0.614,P<0.001),G-17与PGⅡ呈负相关(r=-0.333,P<0.001),CA125与PGⅠ呈负相关(r=-0.396,P<0.001),CA125与PGⅡ呈正相关(r=0.515,P<0.001)。结论胃肠早癌患者ESD术后血清G-17、PGⅠ水平明显升高,CA125、PGⅡ水平明显降低,且其水平变化与治疗效果有关,检测血清G-17、CA125及PGⅠ/PGⅡ水平有望指导胃肠早癌病情评估以及疗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早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胃泌素17 糖类抗原125 胃蛋白酶原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消化道癌术前胃镜活检、CA199检测与ESD术后病理结果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张世栋 王菲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7期1138-1141,共4页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癌术前胃镜活检、糖类抗原199(CA199)检测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经胃镜活检确诊为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均检测CA199水平,接受ESD治疗,观察病变...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癌术前胃镜活检、糖类抗原199(CA199)检测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经胃镜活检确诊为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均检测CA199水平,接受ESD治疗,观察病变部位及范围,并分析ESD治疗疗效,将ESD术后病理结果与术前胃镜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食管病灶53例,以食管中段病灶检出率最高,为32.98%;胃部病灶41例,以贲门病灶检出率最高,为19.15%。术前胃镜活检炎症检出率高于术后病理检查,HGIN检出率低于术后病理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病理检查为标准,四者CA199水平比较:炎症<LGIN<HGIN<早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4例患者中,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57%,1例发生急性术中出血、2例发生迟发性消化道出血、4例发热、2例出现胸腔积液,在予以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控制。有5例患者复发,复发率5.32%,其中3例患者行第2次ESD治疗,1例患者因病变区域瘢痕化严重,行手术治疗。结论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性及有效率高,可提高病理诊断准确率,早癌患者CA199水平最高,可帮助临床精确评估患者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早癌 癌前病变 e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梁莹莹 张学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183-1185,共3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有效方法,可以弥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缺点,提高病变的完整切除率,避免开腹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然而,ESD缺乏有效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有效方法,可以弥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缺点,提高病变的完整切除率,避免开腹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然而,ESD缺乏有效的反牵引,导致技术需求和手术时间增加,有可能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利用磁性物体相互吸引的特性,从而达到有效牵引病变的效果,甚至可以根据术者意愿不断调整牵引力的方向和大小。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是ESD辅助牵引技术的最有吸引力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就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早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镜Ivor-Lewis胃游离优化策略与经典全腔镜Ivor-Lewis治疗早中期食管癌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杨三虎 姬翔 +6 位作者 贠宇辉 景鑫 辛向兵 颜振科 刘旭 李万山 郑春龙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8期870-874,共5页
目的比较腔镜Ivor-Lewis胃游离优化策略与经典全腔镜Ivor-Lewis手术治疗早中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82例早中期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 目的比较腔镜Ivor-Lewis胃游离优化策略与经典全腔镜Ivor-Lewis手术治疗早中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82例早中期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经典全腔镜Ivor-Lewis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腔镜Ivor-Lewis胃游离优化策略。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胃肠功能恢复进程、下床活动时间、手术前后血清胃肠激素[胃动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CCK)、生长抑素]和应激指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经口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淋巴结清扫数、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胃肠激素及应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3 d时两组血清胃动素、胃泌素、CCK及SOD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且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而血清ACTH、Cor及MDA水平明显高于术前,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生长抑素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20%)及术后1年复发率(5.00%)、生存率(97.50%)与对照组(分别为21.95%、10.26%、94.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镜Ivor-Lewis胃游离优化策略治疗早中期食管癌患者可调节胃肠激素,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胃肠功能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期食管癌 胃肠激素 应激指标 全腔镜Ivor-Lewis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梯式心理护理联合早期活动对胃癌手术后患者心理健康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葛岩 张婷 刘洁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1151-1154,共4页
目的探讨阶梯式心理护理联合早期活动对胃癌手术后患者心理健康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于该院进行胃癌手术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 目的探讨阶梯式心理护理联合早期活动对胃癌手术后患者心理健康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于该院进行胃癌手术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阶梯式心理护理联合早期活动。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应激状态、心理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上升,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术后两组HR、SBP、DB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较对照组低,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P)各维度得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手术患者采取阶梯式心理护理联合早期活动,能够加快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效降低术中的应激水平,并改善其心理健康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手术 阶梯式心理护理 早期活动 心理健康 胃肠功能恢复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气通腑方联合耳穴压豆在宫颈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李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67,共4页
目的观察理气通腑方联合耳穴压豆在宫颈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术后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 目的观察理气通腑方联合耳穴压豆在宫颈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术后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理气通腑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记录两组的首次排气、进食、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G17、PGⅠ、P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首次排气、进食、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气通腑方联合耳穴压豆对宫颈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指标及炎症指标,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手术 胃肠功能障碍 理气通腑方 耳穴压豆 疗效 中医证候积分 胃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病变的综述
11
作者 沙鹏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31-34,共4页
选择正确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黏膜病变关键。过去,只要确诊了癌、癌前病变或者黏膜下病变,无论病变大小、分期,大多采取外科手术的方法切除病变。外科手术对患者来说创伤大、恢复慢、花费高,器官功能受损... 选择正确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黏膜病变关键。过去,只要确诊了癌、癌前病变或者黏膜下病变,无论病变大小、分期,大多采取外科手术的方法切除病变。外科手术对患者来说创伤大、恢复慢、花费高,器官功能受损,使得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随着医学不断地发展进步,内镜下微创手术正在以飞速发展的趋势逐渐取代部分外科手术。针对部分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及黏膜下病变,内镜下微创手术完全可以达到彻底切除病变和治愈的目的。本文介绍内镜下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食管及结直肠的癌前病变及食管的黏膜下病变的现状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 消化道早癌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念减压疗法结合术后早期活动对行腹腔镜下肝癌根治术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
12
作者 闫飞 胡江英 +3 位作者 凤潇翔 林丽 张娜 朱晓颖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8期21-24,共4页
目的 研究正念减压疗法结合术后早期活动对行腹腔镜下肝癌根治术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肝癌根治术的522例肝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各261例。... 目的 研究正念减压疗法结合术后早期活动对行腹腔镜下肝癌根治术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肝癌根治术的522例肝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各26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实施正念减压疗法结合术后早期活动干预,比较2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术后1 d, 2组的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醛固酮水平均较入院时有所升高,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进食时间均较对照组更早,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均<0.05)。观察组在术后3 d的血管活性肠肽水平较对照组更低,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且2组均较入院时更优,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肝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各项目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2组均较入院时升高,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正念减压疗法结合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减轻行腹腔镜下肝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机体应激反应,加快其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其住院时间,且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腹腔镜根治术 正念减压 术后早期活动 胃肠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13
作者 周博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6期8-11,共4页
目的探究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腹腔镜胃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 目的探究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穴位按摩对腹腔镜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腹腔镜胃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状况、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穴位按摩可促进腹腔镜胃癌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镜手术 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 穴位按摩 胃肠功能
原文传递
针刺防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佩珊 姜敏 +4 位作者 杨公博 潘国凤 李雁 安松林 姬忠贺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658-661,共4页
目的:研究针刺防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肿瘤细胞减灭术(CRS)术后的结直肠癌(Ⅳ期)腹膜转移术后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 目的:研究针刺防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肿瘤细胞减灭术(CRS)术后的结直肠癌(Ⅳ期)腹膜转移术后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针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41),对照组仅采取西医围手术期治疗,观察组采用术后针刺治疗+西医围手术期治疗,比较2组患者首次自主排便时间、拔除胃管时间、胃管引流量、腹胀评分以及卡诺夫斯凯评分(KPS)。结果:观察组首次自主排便时间为(7.37±1.79)d,比对照组(8.97±2.55)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除胃管时间为(6.07±1.35)d,比对照组(7.03±2.02)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术后7 d,2组患者术后胃管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观察组腹胀评分为(1.17±0.714)分,比对照组腹胀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 d的K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KPS评分均逐渐提高。术后14 d观察组评分(76.95±10.83)分比对照组(70.47±12.27)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以促进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术后排便功能恢复,缩短拔胃管时间,改善腹胀症状和体力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腹膜转移 肿瘤细胞减灭术 针刺 胃肠功能紊乱 肺合大肠 临床研究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梯式早期运动方案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甄莉 温海飞 +1 位作者 吴慧琴 叶莲风 《齐鲁护理杂志》 2018年第8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阶梯式早期运动方案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某三级甲等医院168例结直肠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实验组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按阶梯式早期运动方案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 目的:探讨阶梯式早期运动方案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某三级甲等医院168例结直肠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实验组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按阶梯式早期运动方案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阶梯式早期运动方案有助于促进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式早期运动 快速康复外科 结直肠癌 胃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磁锚定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严小鹏 张苗苗 +6 位作者 番敏 刘欢毅 张玟 和树娟 史爱华 马锋 吕毅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5期13-15,41,共4页
目的研制适用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使用的磁锚定装置。方法分析ESD中对黏膜牵拉的功能需求,结合磁锚定技术原理和磁外科医疗器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锚定磁体采用圆柱体结构,而靶磁体采用带尾... 目的研制适用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使用的磁锚定装置。方法分析ESD中对黏膜牵拉的功能需求,结合磁锚定技术原理和磁外科医疗器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锚定磁体采用圆柱体结构,而靶磁体采用带尾挂结构的坡莫合金外壳与圆柱状磁核紧配的设计方案。结果根据设计方案成功加工出锚定磁体和靶磁体。通过靶磁体上的尾挂结构可便捷地与微型软组织夹连接。通过胃镜下操作,可非常方便地将靶磁体留置在病变黏膜上。锚定磁体与靶磁体之间的磁力完全满足ESD中对黏膜的牵拉需求。结论该磁锚定装置设计巧妙、易加工、操作方便,能大大地改善ESD的操作体验,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锚定技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消化道早癌 磁外科 胃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18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晓蕾 陈志坦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23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含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南京明基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发现的18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ESD治疗。术前行超声内镜确认病灶的深度。结果手术全部一次性切除成...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含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南京明基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发现的18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ESD治疗。术前行超声内镜确认病灶的深度。结果手术全部一次性切除成功。病变长径0.8~5cm(平均1.63cm),ESD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75min),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2例,息肉2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所有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早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董瑞兰 吴芬芬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16期212-214,共3页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80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80例老年消化道肿瘤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消化道肿瘤术 早期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下黏膜剥离术辅助牵拉技术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番敏 张玟 +5 位作者 刘欢毅 和树娟 马锋 吕毅 史爱华 严小鹏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2期166-169,共4页
内窥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胃肠道早癌的首选微创治疗方法,其操作难度大,对术者内窥镜操作技术要求高且学习曲线长,难以在一般医院常规开展。提高术中黏膜剥离面的术野暴露可显著降低操作难度并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综述现有各... 内窥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胃肠道早癌的首选微创治疗方法,其操作难度大,对术者内窥镜操作技术要求高且学习曲线长,难以在一般医院常规开展。提高术中黏膜剥离面的术野暴露可显著降低操作难度并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综述现有各种辅助显露ESD的黏膜术野方法,重点阐述磁锚定技术辅助黏膜牵引暴露特点,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辅助牵拉 消化道早癌 磁锚定技术 磁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灿 邢洁 +2 位作者 张希 孙秀静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早癌的4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早癌的4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3.90±9.99)岁,其中男性269例(59.9%),病变大小的中位数为20(14,27)mm。根据病变的不同位置分为低位直肠组(n=48)和对照组(n=40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位直肠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性别构成比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组病变大小的中位数为20.5(15,34.5)mm,对照组病变大小的中位数为19(13,27)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60(33.25,88.75)min,对照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40(25,60.5)min,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组黏膜下层及以上浸润深度的比例为22.9%,高于对照组的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较其他部位病变的手术时间更长,肿瘤黏膜下深浸润的可能性更高。在术前充分评估适应证的前提下,ESD是低位直肠早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消化道肿瘤 低位直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