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nsitivity assessment of strontium isotope as indicator of polluted groundwater for hydraulic fracturing flowback fluids produced in the Dameigou Shale of Qaidam Basin
1
作者 Zhao-xian Zheng Xiao-shun Cui +1 位作者 Pu-cheng Zhu Si-jia Guo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1年第2期93-101,共9页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that would occur in polluted groundwater and aquifer system,may reduce the sensitivity of Sr isotope being the indicator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flowback fluids(HFFF)in groundwater.In this p...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that would occur in polluted groundwater and aquifer system,may reduce the sensitivity of Sr isotope being the indicator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flowback fluids(HFFF)in groundwater.In this paper,the Dameigou shale gas field in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was taken as the study area,where the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affecting Sr isotope was analysed.Then,the model for Sr isotope in HFFF-polluted groundwater was constructed to assess the sensitivity of Sr isotope as HFFF indicato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solution can release little Sr to polluted groundwater and cannot affect the εSr(the deviation of the 87Sr/86Sr ratio)of polluted groundwater.In the meantime,cation exchange can considerably affect Sr composition in the polluted groundwater.The Sr with low εSr is constantly released to groundwater from the solid phase of aquifer media by cation exchange with pollution of Quaternary groundwater by the HFFF and it accounts for 4.6% and 11.0% of Sr in polluted groundwater when the HFFF flux reaches 10% and 30% of the polluted groundwater,respectively.However,the Sr from cation exchange has limited impact on Sr isotope in polluted groundwater.Addition of Sr from cation exchange would only cause a 0.2%and 1.2% decrease in εSr of the polluted groundwater when the HFFF flux reaches 10% and 30% of the polluted groundwater,respectively.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sensitivity of Sr isotope being the HFFF indicator in groundwater of the study area.For the scenario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by HFFF,when the HFFF accounts for 5%(in volume percentage)of the polluted groundwater,the HFFF can result in detectable shifts of εSr(Δ_(εSr)=0.86)in natural groundwater.Therefore,after consideration of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occurred in aquifer with input of the HFFF,Sr isotope is still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the Quaternary groundwater pollution by the HFFF produced in the Dameigou shale of Qaidam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eigou shale gas Groundwater pollution Hydraulic fracturing flowback fluids Strontium isotope Hydrogeochemical model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fracture fluid flowback on shale microfractures using CT scanning 被引量:2
2
作者 Jiale He Zhihong Zhao +6 位作者 Yiran Geng Yuping Chen Jianchun Guo Cong Lu Shouyi Wang Xueliang Han Jun Zha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426-436,共11页
The field data of shale fracturing demonstrate that the flowback performance of fracturing fluid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nventional reservoirs,where the flowback rate of shale fracturing fluid is lower than that o... The field data of shale fracturing demonstrate that the flowback performance of fracturing fluid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nventional reservoirs,where the flowback rate of shale fracturing fluid is low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reservoirs.At the early stage of flowback,there is no single-phase flow of the liquid phase in shale,but rather a gas-water two-phase flow,such that the single-phase flow model for tight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s not applicable.In this study,pores and microfractures are extract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computed tomography(CT)scanning,and a spatial model of microfractures is established.Then,the influence of rough microfracture surfaces on the flow is corrected using the modified cubic law,which was modified by introducing the average deviation of the microfracture height as a roughness factor to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microfracture surface roughness.The flow in the fracture network is simulated using the modified cubic law and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The results obtained demonstrate that most of the fracturing fluid is retained in the shale microfractures,which explains the low fracturing fluid flowback rate in shale hydraulic fract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flowback of fracturing fluid MICROFRACTUR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油田压裂返排液回用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3
作者 陈刚 王伟龙 +4 位作者 杨水胜 李辰 朱锦艳 申太志 洪曦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3,共9页
吴起(WQ)油田压裂返排液存在排放量大、黏度大、处理难等问题,环保形势异常严峻。结合油田开发实际,分析压裂返排液的主要成分,对其重复配液回用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其影响的处理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Na^(+)、K^(+)、SO_(4)^(2-... 吴起(WQ)油田压裂返排液存在排放量大、黏度大、处理难等问题,环保形势异常严峻。结合油田开发实际,分析压裂返排液的主要成分,对其重复配液回用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其影响的处理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Na^(+)、K^(+)、SO_(4)^(2-)浓度对基液黏度影响比较小,而Ca^(2+)、Mg^(2+)及总铁浓度带来的影响比较大,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确定了离子影响因素排序为总铁含量>Ca^(2+)>Mg^(2+)>K^(+)>Na^(+)>SO_(4)^(2-);残余交联剂浓度、破胶剂浓度、细菌含量、pH对基液黏度也有一定影响,需要进行适当处理。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分别采用化学反应、纳米活性炭吸附、紫外灯或太阳光照射、添加氢氧化钠等方法对压裂返排液进行处理,创新性地提出一套“气浮除油-氧化破胶和阳离子去除-混凝脱稳-板框压滤-水质净化”就地处理工艺,经该工艺处理后的压裂返排液用于配制新的压裂液,能够满足现场需求,应用效果较好,实现了压裂返排液的循环利用,达到了清洁生产和节约成本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压裂液性能 循环利用 清洁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盐离子扩散规律及其在压裂缝网诊断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拯君 张衍君 +3 位作者 廖婉蓉 杨兵 杨柳 周德胜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25年第1期41-49,共9页
页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难动用等特点,通常采用长水平井和大规模体积压裂组合技术进行开发。压裂液进入地层后与储层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其中盐离子扩散作用显著,但针对离子扩散机理及其诊断压裂缝网作用的现有研究尚不完善。采... 页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难动用等特点,通常采用长水平井和大规模体积压裂组合技术进行开发。压裂液进入地层后与储层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其中盐离子扩散作用显著,但针对离子扩散机理及其诊断压裂缝网作用的现有研究尚不完善。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页岩储层中盐离子来源、离子扩散特征、机理及影响因素,给出了基于盐离子扩散机理诊断压裂缝网的实例。页岩储层盐离子来源包括储层孔隙壁面水膜中的溶解盐、生烃排水时的结晶盐、水-岩相互作用的产出盐。离子扩散特征与渗吸过程相似,分为扩散初期、过渡期、后期三个阶段;其中初期离子扩散速率较高,对数时间尺度上呈线性关系,遵循Fick定律和Einstein-Smoluchowski方程;影响盐离子扩散的因素包括储层性质、溶液性质、温度、黏度等;盐离子扩散可用于体积压裂缝网发育程度诊断。盐离子扩散诊断压裂缝网发育程度的方法可为页岩储层压裂设计和缝网评估提供科学指导,有助于实现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储层改造,推动页岩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离子扩散 体积压裂 缝网诊断 返排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再利用处理技术研究
5
作者 秦瑶 杨力铭 +2 位作者 杨晓雨 唐宇 许定达 《辽宁化工》 2025年第1期93-96,共4页
为探究电絮凝和电化学氧化法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机理,考察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活性物质以及电极板的形貌和成分的变化。通过优化加药间隔、电絮凝处理、化学处理及精细处理工艺,有效提高了返排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用“氧化-絮凝... 为探究电絮凝和电化学氧化法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机理,考察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活性物质以及电极板的形貌和成分的变化。通过优化加药间隔、电絮凝处理、化学处理及精细处理工艺,有效提高了返排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用“氧化-絮凝”工艺来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减少污染物,调整氧化处理后的返排液pH大小,进行有机无机混合絮凝处理,处理后水中悬浮水质优化,最终处理后水质平均空气渗透率≤0.01μm^(2),满足地层回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返排液 絮凝剂 降粘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混凝剂去除压裂返排液的化学需氧量技术研究
6
作者 周亚兰 杨力铭 +2 位作者 王婷 胡月 许定达 《辽宁化工》 2025年第2期219-222,共4页
针对油气田压裂作业后所产生的压裂返排液化学需氧量高已成为当前油层水体污染等问题,通过添加高效混凝剂处理压裂返排液的方法,探讨其COD去除率的影响因素及去除的作用机制,并对高效混凝剂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最优混凝剂聚... 针对油气田压裂作业后所产生的压裂返排液化学需氧量高已成为当前油层水体污染等问题,通过添加高效混凝剂处理压裂返排液的方法,探讨其COD去除率的影响因素及去除的作用机制,并对高效混凝剂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最优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去除率为23.7%;联合使用最优混凝剂PAC和P,去除率为36.2%;混凝剂最优加量为6mg·L^(-1),去除率达到42%;最适pH为6.0的条件下,去除率达到48%;现场应用所有最优条件下所得的高效混凝剂,去除率高达60%,比一般混凝剂效果提高将近50%,这为压裂返排液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剂 返排液 化学需氧量 压裂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CO_(2) flowback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of flowback parameters during CO_(2) dry fracturing in tight gas reservoirs
7
作者 Xiao-Mei Zhou Lei Li +4 位作者 Yong-Quan Sun Ran Liu Ying-Chun Guo Yong-Mao Hao Yu-Liang S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3553-3566,共14页
CO_(2) dry fracturing i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method to water fracturing in tight gas reservoirs,especially in water-scarce areas such as the Loess Plateau.The CO_(2) flowback efficiency is a critical factor that a... CO_(2) dry fracturing i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method to water fracturing in tight gas reservoirs,especially in water-scarce areas such as the Loess Plateau.The CO_(2) flowback efficiency is a critical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final gas production effect.However,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flowback characteristics after CO_(2) dry fracturing.In this study,an extensive core-to-field scal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CO_(2) flowback characteristics and CH_(4) production behavior.Firstly,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core properties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on CO_(2) flowback,a serie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t the core scale were conducted.Then,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flowback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based on field data.Finally,taking the construction parameters of Well S60 as an example,a dual-permeability model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different seepage fields in the matrix and fracture for tight gas reservoirs.The production parameters after CO_(2) dry fracturing were then optimized.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O_(2) dry fracturing is more effective than slickwater fracturing,with a 9.2%increase in CH_(4) recovery.The increase in core permeabilit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CH_(4) production and CO_(2) flowback.The soaking process is mainly affected by CO_(2) diffusion,and the soaking time should be controlled within 12 h.Increasing the flowback pressure gradient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both CH_(4) recovery and CO_(2) flowback efficiency.While,an increase in CO_(2) injec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CH_(4) production and CO_(2) flowback.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and field data,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flowback and production were comprehensively and effectively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perme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followed by porosity and effective thickness.Considering flowback efficiency and the influence of proppant reflux,the injection volume should be the minimum volume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for generating fractures.The soaking time should be short which is 1 day in this study,and the optimal bottom hole flowback pressure should be set at 10 MPa.This study aim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CO_(2) dry fracturing in tight gas reservoirs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optimizing the process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fracturing Tight gas reservoir Fracturing fluid flowback Parameter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新疆油田压裂返排液COD去除及微生物菌群特征研究
8
作者 谢鲲鹏 于思慧 +4 位作者 罗红静 张永胜 马畅蔚 胡浩宇 宫正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针对新疆油田压裂返排液较难处理的现状,采用生物膜法作为处理工艺的主要单元,探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功能预测确定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48 h是... 针对新疆油田压裂返排液较难处理的现状,采用生物膜法作为处理工艺的主要单元,探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功能预测确定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48 h是生物膜法处理新疆油田压裂返排液的适宜水力停留时间,COD去除效率最高,进水COD平均去除率46.77%,平均去除速率83.33 mg·(L·d)^(-1).相对于水力停留时间36、72 h,水力停留时间48 h的微生物多样性更高,群落组成更丰富,且形成以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Campylobacterota(弯曲菌门)、Bacteroidota(拟杆菌门)和Desulfobacterota(脱硫菌门)为主要优势菌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菌群具有难降解物质代谢的功能基因,可促进新疆油田压裂返排液的生物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停留时间 压裂返排液 COD去除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压裂返排一体化裂缝导流能力变化规律
9
作者 许冬进 陶振强 +5 位作者 李常兴 熊齐 李静鹏 王俊亭 曲彦颖 吴应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65,共8页
为研究页岩气储层压裂返排一体化过程中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结合页岩气储层生产特点,模拟了整个压裂—返排—生产的过程,开展气测—液测—气测3个连续阶段裂缝导流能力测试实验,研究了整个过程中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为研究页岩气储层压裂返排一体化过程中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结合页岩气储层生产特点,模拟了整个压裂—返排—生产的过程,开展气测—液测—气测3个连续阶段裂缝导流能力测试实验,研究了整个过程中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闭合压力为35 MPa的条件下,采用蒸馏水模拟压裂后,由于页岩水化的作用,石英砂支撑剂的导流能力降低幅度高达80.4%;在模拟返排过程中,按初始气测排量的25%、50%、75%、100%进行气测导流能力实验,裂缝导流能力逐渐升高,实验方案中其最大恢复值为初始值的65.9%;实验模拟了生产过程中由于页岩气井产量变化造成的地层压力波动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对页岩气储层压裂方案设计优化和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水力压裂 导流能力 压裂液返排 裂缝伤害 压力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一硫酸盐/高铁酸盐体系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雪梅 熊颖 +3 位作者 陈鹏飞 袁波 刘文士 胡万金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0,共6页
针对高盐难降解的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探究过一硫酸盐(PMS)/高铁酸盐(Fe(VI))体系氧化其中有机物的可行性。对比了活化PMS的不同方式及不同氧化工艺;设计了L_(16)(4~4)正交实验优化氧化反应参数;考察了该体系在氧化的同时达到的混凝和软... 针对高盐难降解的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探究过一硫酸盐(PMS)/高铁酸盐(Fe(VI))体系氧化其中有机物的可行性。对比了活化PMS的不同方式及不同氧化工艺;设计了L_(16)(4~4)正交实验优化氧化反应参数;考察了该体系在氧化的同时达到的混凝和软化效果。结果表明,PMS/Fe(VI)体系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即PMS的浓度为1 800 mg/L,Fe(VI)浓度为1 200 mg/L,pH为5,反应温度为35℃时)TOC的去除率为46.4%,其中各因素的贡献值分别是19.34%、51.31%、15.38%、13.68%。在高效矿化有机物的同时能去除返排液中99.5%的总悬浮固体(TSS)和95.2%的Ba^(2+)。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气压裂返排液预处理工艺单元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一硫酸盐 高铁酸盐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 正交实验 混凝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排液重配压裂液性能研究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康 鲍文辉 +4 位作者 郭布民 赵健 孙厚台 豆连营 甘伦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3期24-27,共4页
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大规模开发,产生大量的压裂返排液,将压裂后的返排液进行重复利用,不仅能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水资源,降低成本。本文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设计一套压裂返排液初级处理工艺,研究处理后的压裂返排液重配进行施工,室... 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大规模开发,产生大量的压裂返排液,将压裂后的返排液进行重复利用,不仅能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水资源,降低成本。本文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设计一套压裂返排液初级处理工艺,研究处理后的压裂返排液重配进行施工,室内研究表明,该W-1压裂液各项性能良好:在170 s^(-1)、60℃,剪切120 min,黏度为224.500 mPa·s;50℃下破胶2 h,破胶液黏度在1.460 mPa·s;表面张力为21.791 mN/m、界面张力为0.769 mN/m;防膨率85.10%;在60℃下,压裂液冻胶体系静态悬砂时间为60 min,表明了该压裂液有较好的携砂性能;岩心基质渗透率伤害率为14.12%。该井现场施工情况表明,压裂液性能良好,施工压力稳定。压后1 h快速放喷返排,返排效果良好,压后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排液处理 重配 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胍胶压裂返排液COD的电化学降解实验研究
12
作者 刘望福 李赓 +1 位作者 尹先清 石东坡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31,共6页
为研究电化学法对胍胶压裂返排液中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本实验采用Al和Fe极板作为电极材料。通过响应面法分析了反应过程,并考察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显示,Al极板在2.5 cm间距、135 mA/cm^(2)电流密度下,经过120 min处理,... 为研究电化学法对胍胶压裂返排液中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本实验采用Al和Fe极板作为电极材料。通过响应面法分析了反应过程,并考察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显示,Al极板在2.5 cm间距、135 mA/cm^(2)电流密度下,经过120 min处理,可实现85.29%的COD去除率。响应面模型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模型的精确度和可信度均符合要求。去除COD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对于Fe极板,同样的极板间距和电流密度条件下,90 min处理后,取上清液进行60 min的二次电化学反应,并在每30 min加入40 mL H_(2)O_(2)。最终,COD去除率提升至97.65%,浓度降至80 mg/L,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0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胍胶压裂返排液 电化学 响应曲面 反应动力学 化学需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A的压裂返排液膜集成工艺碳足迹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
13
作者 徐冰 张倩 +5 位作者 吴欢欢 邵光艺 田淑雯 柴文明 张鸣 姚宏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105-7114,共10页
页岩气从水力压裂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压裂返排液具有污染物种类复杂、总溶解性固体和重金属浓度高等特点。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促使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亟需低碳减排转型。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节能减排关键低碳技术之一,可减少工业领域90... 页岩气从水力压裂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压裂返排液具有污染物种类复杂、总溶解性固体和重金属浓度高等特点。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促使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亟需低碳减排转型。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节能减排关键低碳技术之一,可减少工业领域90%的能耗。本研究基于“预处理-管式超滤-纳滤-电渗析-反渗透-机械蒸汽再压缩”膜集成工艺处理压裂返排液,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对其物耗、能耗、碳足迹及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集成处理工艺的碳足迹为86.7kg CO_(2)eq;对于温室效应影响类别,预处理、管式超滤膜、机械蒸汽再压缩的碳足迹贡献为90.7%,其原因是预处理阶段所投加的大量药剂以及管式超滤膜和机械蒸汽再压缩系统高频率运行所消耗的大量电能。针对温室效应指标及其他典型指标,其影响因素敏感性大小为:电力>碳酸钠药剂>氢氧化钠药剂,因此管式超滤膜和机械蒸汽再压缩系统的合理高效运行可节约电力损耗,保证该系统的低碳高效运行。本研究明确了预处理、管式超滤、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是压裂返排液处理工艺应重点关注的减污降碳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废水 环境 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粪石法回收模拟压裂返排液中铵钾镁的研究
14
作者 陈江豪 谢慧嘉 +4 位作者 何刚 张政 丁玲 陈武 刘凯文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73-2879,共7页
以鸟粪石沉淀法同时资源化回收模拟压裂返排液中的铵钾镁。首先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鸟粪石回收效率的影响,探究了其它共存离子以及碳酸钠预处理钙的影响;然后使用正交实验优化回收工艺条件,最后对最佳条件下的回收产物表征分析。结果表明,... 以鸟粪石沉淀法同时资源化回收模拟压裂返排液中的铵钾镁。首先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鸟粪石回收效率的影响,探究了其它共存离子以及碳酸钠预处理钙的影响;然后使用正交实验优化回收工艺条件,最后对最佳条件下的回收产物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鸟粪石沉淀反应较快,能在20 min达到平衡,适当增加初始pH、镁磷比、磷氮比和晶种量能提高回收效率;发现Na~+影响较小,而Ca^(2+)产生较大不利影响,通过添加碳酸钠预处理钙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回收率;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佳回收条件(pH=10.5、Mg/(N+K)/P=1.1/1/1.3、晶种量=1.2 g/L)下铵回收率最高为99.30%;SEM-EDS、XRD、FTIR表征分析表明鸟粪石成功回收。可为压裂返排液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资源化回收 脱盐 鸟粪石沉淀法 复合缓释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氧化-絮凝工艺在压裂返排液除硼中的应用
15
作者 崔青龙 洪毛毛 +1 位作者 刘铭 谈坤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24年第2期31-36,共6页
为降低压裂返排液中的硼含量,满足水样回用配液或外排标准,以5口水平井压裂后的返排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氧化剂类型、投加量、预处理条件、沉淀剂类型、投加量对化学氧化工艺的影响;在化学氧化工艺出水的基础上,考察了絮凝剂投加量、搅... 为降低压裂返排液中的硼含量,满足水样回用配液或外排标准,以5口水平井压裂后的返排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氧化剂类型、投加量、预处理条件、沉淀剂类型、投加量对化学氧化工艺的影响;在化学氧化工艺出水的基础上,考察了絮凝剂投加量、搅拌速度和加药时间间隔对絮凝工艺的影响,并监测了两者耦合联用后的效果。结果表明,H_(2)O_(2)和BaCl_(2)分别作为氧化剂和沉淀剂时,除硼效果较好,建立了最佳投加量与返排液中初始硼浓度相关的线性方程,便于现场快速选定加药浓度;当PAC浓度为80 mg/L、PAM浓度为5 mg/L、搅拌速度30 r/min、加药时间间隔30 s时,絮凝工艺的处理效果最优;将化学氧化-絮凝工艺耦合后,在氧化反应pH值为9、氧化反应时间为30 min,沉淀反应pH值为9和最佳絮凝工艺的条件下,可保证滤液中硼质量浓度小于5 mg/L,满足回用配液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压裂返排液的高效、清洁处理提供实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氧化 絮凝 压裂返排液 氧化剂 沉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絮凝降解模拟胍胶压裂返排液COD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刘望福 邓雨 +2 位作者 李赓 尹先清 石东坡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11期50-55,共6页
胍胶压裂液在油气田开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产生大量不易处理的返排液,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害。达标外排是处理压裂返排液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指标COD(化学需氧量)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是否达标后外排对于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胍胶压裂液在油气田开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产生大量不易处理的返排液,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害。达标外排是处理压裂返排液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指标COD(化学需氧量)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是否达标后外排对于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如何降解COD来实现达标外排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电絮凝技术具有污染小、效率高等优势,在水处理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采用电絮凝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使用铝极板作为电极材料,并结合响应曲面法,系统地研究了极板间距、电流密度和处理时间这3个关键参数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极板间距为4 cm、电流密度为135 A/m^(2)、处理时间为90 min的条件下,COD的去除率能够达到74.32%,显著高于常规处理方法,显示出电絮凝技术在处理压裂返排液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优化电絮凝技术的操作参数,可以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为油气田压裂返排液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还为其他类似高COD工业废水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胍胶 压裂返排液 电絮凝 化学需氧量(COD)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中甲烷在返排液中溶解度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康晓浩 马岚婷 +2 位作者 鱼涛 杨博 屈撑囤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9期1-7,共7页
天然气在清洁能源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开采行业正面临甲烷逸散治理的严峻挑战。压裂、生产过程中甲烷大量无规则的逸散不仅浪费资源,更对周边环境乃至全球生态系统... 天然气在清洁能源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开采行业正面临甲烷逸散治理的严峻挑战。压裂、生产过程中甲烷大量无规则的逸散不仅浪费资源,更对周边环境乃至全球生态系统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如何精确了解甲烷排放速率,是构建页岩气排放评估体系把控手段中重要的一环。甲烷溶解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甲烷的逸散速率与总量,因此,对其规律的探索成为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对影响甲烷溶解度的温度、压力以及矿化度等因素进行了深入论述,有助于构建排放评估体系、优化工艺设计,为实现减排目标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返排液 甲烷溶解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返排液及采出水处理示范工程实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跃 许洪祝 +3 位作者 周启立 陆彩霞 史金卓 孙金龙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152,共5页
陕西省神府某区块致密气压裂返排液及采出水组分复杂,难于处理。采用“隔油/高密斜管沉降/一体化破胶/涡凹气浮/无机过滤/保安过滤/精细过滤”处理工艺,处理规模为采出水130 m^(3)/d,压裂返排液为150 m^(3)/d,共计280 m^(3)/d。工艺运... 陕西省神府某区块致密气压裂返排液及采出水组分复杂,难于处理。采用“隔油/高密斜管沉降/一体化破胶/涡凹气浮/无机过滤/保安过滤/精细过滤”处理工艺,处理规模为采出水130 m^(3)/d,压裂返排液为150 m^(3)/d,共计280 m^(3)/d。工艺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出水含油量≤5 mg/L、悬浮固体含量≤1 mg/L、悬浮物颗粒直径中值≤1μm,满足SY/T 5329-2012中注入层平均空气渗透率<0.01μm^(2)级水质标准并进行顺利回注。神府1#水处理站实现了紧凑一体化、高度自动化的橇装集成,布局紧凑合理,占地面积仅为1 943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出水 压裂返排液 工程实例 一体化破胶 撬装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压裂液对佳县区块致密气储层伤害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卢军凯 曾祺俊 +3 位作者 李云子 罗成 孙宏晶 卢聪 《油气井测试》 2024年第2期9-14,共6页
为分析压裂液对J区块致密气储层的伤害,采用压裂液评价实验方法,从压裂液性能参数、对储层基质的伤害、对填砂裂缝伤害三个方面进行实验评价,研究了压裂液基液对致密储层基质和填砂裂缝的影响。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J区块现场所用的一... 为分析压裂液对J区块致密气储层的伤害,采用压裂液评价实验方法,从压裂液性能参数、对储层基质的伤害、对填砂裂缝伤害三个方面进行实验评价,研究了压裂液基液对致密储层基质和填砂裂缝的影响。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J区块现场所用的一体化变黏压裂液对致密气储层的伤害率为19.83%~29.32%,伤害还表现出渗透率越低岩心损害率越大的特征;随着返排压差的增大,压裂液对岩心的伤害程度明显降低,返排压差大于6 MPa时,损害率降低缓慢,最大可降低至10.96%;裂缝导流能力伤害率随着闭合应力逐渐增加,在高闭合应力条件下裂缝导流能力伤害程度大于低闭合应力条件;低铺砂浓度的裂缝导流能力对压裂液敏感性较强,相同条件下低铺砂浓度导流能力伤害率更大。研究为鄂尔多斯盆地J区块致密储层改造压裂液体系优化有一定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气储层 一体化压裂液 渗透率 储层伤害 导流能力 返排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定法测定压裂返排液中的硼含量
20
作者 刘望福 李赓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5期175-177,共3页
压裂过程产生大量复杂的压裂返排液,处理这些液体颇具挑战。硼,一种微量元素,以硼酸和硼酸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对生态环境有潜在影响。精确测量压裂返排液中残留硼的含量对于消除其负面影响、促进处理后液体的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压裂过程产生大量复杂的压裂返排液,处理这些液体颇具挑战。硼,一种微量元素,以硼酸和硼酸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对生态环境有潜在影响。精确测量压裂返排液中残留硼的含量对于消除其负面影响、促进处理后液体的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甘露醇酸碱中和滴定法,结合甲基红-溴甲酚绿及酚酞乙醇混合指示剂,对压裂返排液中的硼含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显示,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9.60%~100.50%,标准偏差约为1%,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甘露醇酸碱滴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