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综述
1
作者 陈维铅 喇培清 +1 位作者 李亚明 许世鹏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42-153,共12页
Fe-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抗高温氧化和耐腐蚀性良好等优点,且成本低廉,成为镍基高温合金潜在的替代结构材料。综述了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元素掺杂/微合金化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及涂层的室温脆性、高温强度、界面结... Fe-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抗高温氧化和耐腐蚀性良好等优点,且成本低廉,成为镍基高温合金潜在的替代结构材料。综述了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元素掺杂/微合金化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及涂层的室温脆性、高温强度、界面结合、抗高温氧化及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设计了第一性原理研究B2型Fe-Al合金耐氯化盐腐蚀机理的理论计算方案,展望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应用于Fe-Al合金及涂层材料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fe-al金属间化合物 力学性能 耐腐蚀性 界面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电弧喷涂Fe-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 被引量:27
2
作者 徐滨士 朱子新 +2 位作者 刘燕 马世宁 张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F01期154-158,共5页
采用粉芯丝材和高速电弧喷涂技术(HVAS)制备了Fe 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并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和室温至650℃的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Fe Al涂层的平均成分为Fe 20.0Al 14.1O(摩尔分数,%),主要相是Fe3Al,FeAl,α Fe,Al2O3及少量Al;... 采用粉芯丝材和高速电弧喷涂技术(HVAS)制备了Fe 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并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和室温至650℃的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Fe Al涂层的平均成分为Fe 20.0Al 14.1O(摩尔分数,%),主要相是Fe3Al,FeAl,α Fe,Al2O3及少量Al;涂层具有较高的结合强度和硬度、较低的孔隙率及较高的高温耐磨性;高温下磨损面形成了大面积的氧化物保护层,降低了涂层的摩擦因数,而剥层磨损是涂层的主要磨损机制。涂层中Fe3Al和FeAl金属间化合物相较高的高温强度和硬度能有效地阻碍裂纹的产生、扩展及扁平颗粒的断裂,从而使Fe Al涂层表现出优异的高温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金属间化合物 涂层 高速电弧喷涂 显微组织 高温滑动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冶金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望斌 彭志方 +1 位作者 张凡 夏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78,82,共5页
回顾了近年来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制备Fe-Al的粉末冶金方法,如无压烧结,机械合金化,热压烧结,热等静压,自蔓延高温合成及放电等离子烧结等的特点及其应用概况,并对其未来研究与应用进行... 回顾了近年来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制备Fe-Al的粉末冶金方法,如无压烧结,机械合金化,热压烧结,热等静压,自蔓延高温合成及放电等离子烧结等的特点及其应用概况,并对其未来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fe-al金属间化合物 制备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4
作者 汤文明 唐红军 +3 位作者 郑治祥 丁厚福 吕珺 刘君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11-826,共16页
对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着重介绍了增强相与基体界面的相容性、连续纤维及颗粒增强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弥散强化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烧结,以及Fe... 对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着重介绍了增强相与基体界面的相容性、连续纤维及颗粒增强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弥散强化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烧结,以及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就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金属间化合物 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机械合金化 力学性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强化机理及其高温性能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5
作者 望斌 彭志方 +1 位作者 周元贵 张凡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3-66,73,共5页
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力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归纳和描述了固溶强化、析出强化、有序强化、弥散强化等强化机理以及Fe-Al材料抗氧化的机理。并对Fe-Al材料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fe-al金属间化合物 高温性能 强化 抗蠕变性能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热爆炸法原位合成Fe-Al系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东雨 熊建 +5 位作者 侯世香 周江博 刘静静 刘宗德 徐鸿 安江英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4-56,共3页
利用电热爆炸喷涂装置将纯铝喷涂到Q235钢基体上原位合成FeAl和Fe3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显微硬度计对涂层的物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电热爆炸法在合适的喷涂距离下可合成具有亚微米晶的Fe3Al... 利用电热爆炸喷涂装置将纯铝喷涂到Q235钢基体上原位合成FeAl和Fe3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显微硬度计对涂层的物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电热爆炸法在合适的喷涂距离下可合成具有亚微米晶的Fe3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该涂层的硬度达630 HV0.05。涂层与Q235钢基体实现了冶金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爆炸喷涂 原位合成 fe-al系金属间化合物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应重熔Fe-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荣鼎慧 刘英才 +2 位作者 周拥军 张玉明 丁莉莉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2009年第2期84-86,共3页
采用Fe粉和Al粉的混合粉料,利用火焰喷涂加感应重熔制备出Fe-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并在750℃退火2h。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涂层的微观形貌,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涂层的物相组成。并用维氏硬度计测得退火前后涂层显微硬度,发现涂... 采用Fe粉和Al粉的混合粉料,利用火焰喷涂加感应重熔制备出Fe-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并在750℃退火2h。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涂层的微观形貌,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涂层的物相组成。并用维氏硬度计测得退火前后涂层显微硬度,发现涂层显微硬度退火前后变化很大,特别是手工混料涂层,退火后涂层显微硬度增幅高达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 感应重熔 退火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蒸发法和机械合金化法制备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 被引量:3
8
作者 郝春成 李强 +1 位作者 崔作林 尹衍升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5期410-412,420,共4页
利用两种方法制备了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一种是利用氢电弧等离子体法在自制的设备中以Fe-28Al-5Cr块体材料为原料,利用电弧高温蒸发制备出纳米Fe-Al基金属间化合物,该方法制得的纳米粒子呈球形,平均粒度30 nm,为B2相结构。在600℃真... 利用两种方法制备了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一种是利用氢电弧等离子体法在自制的设备中以Fe-28Al-5Cr块体材料为原料,利用电弧高温蒸发制备出纳米Fe-Al基金属间化合物,该方法制得的纳米粒子呈球形,平均粒度30 nm,为B2相结构。在600℃真空退火1 h后,纳米粒子发生了B2→DO3相转变;第二种是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将氢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的纳米金属铁、铝单质置于球磨罐中混合湿磨,发现湿磨10 h形成了Fe-Al金属间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fe-al金属间化合物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江涛 吕巧飞 +3 位作者 张维娜 李帅 鄢南平 刘乐 《现代技术陶瓷》 CAS 2014年第2期9-19,共11页
Fe-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而陶瓷材料如Al2O3,ZrO2,TiC,WC等也具有许多优秀的性能。所以可以将Fe-Al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材料相复合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Fe-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将具有Fe-Al金属间... Fe-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而陶瓷材料如Al2O3,ZrO2,TiC,WC等也具有许多优秀的性能。所以可以将Fe-Al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材料相复合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Fe-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将具有Fe-Al金属间化合物和陶瓷材料的优秀性能。本文主要详细的介绍Fe-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性能和应用以及研究发展情况。本文主要介绍Fe-Al/Al2O3复合材料,Fe-Al/ZrO2复合材料,Fe-Al/TiC复合材料以及Fe-Al/WC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以及研究现状等。并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新型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开发进行分析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金属间化合物 陶瓷材料 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金属间化合物氢脆效应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0
作者 黄广棋 张桂凯 +1 位作者 罗朝以 唐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78-1883,共6页
Fe-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硫化腐蚀性能以及高温结构性质,而且质轻价廉,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能量转换系统、过滤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室温下易发生环境脆化,这也是其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本文... Fe-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硫化腐蚀性能以及高温结构性质,而且质轻价廉,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能量转换系统、过滤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室温下易发生环境脆化,这也是其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本文在介绍Fe-Al金属间化合物特性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Fe-Al金属间化合物氢脆行为及其机制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金属间化合物 氢脆效应 氢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Fe_3Al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1
作者 汪才良 朱定一 卢铃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7-69,73,共4页
对Fe3Al基合金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主要包括:Fe3Al基合金的制备方法和加工性能的改善、Fe3Al基合金的超塑性变形工艺、Fe3Al基复合材料性能的改善、热处理对Fe3Al基合金的强韧化作用。着重论述了Fe3Al基合金的制备方... 对Fe3Al基合金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主要包括:Fe3Al基合金的制备方法和加工性能的改善、Fe3Al基合金的超塑性变形工艺、Fe3Al基复合材料性能的改善、热处理对Fe3Al基合金的强韧化作用。着重论述了Fe3Al基合金的制备方法、强韧化措施、热处理以及复合材料等研究现状,并介绍了近年来Fe3Al基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在工程上的一些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金属间化合物 热处理 超塑性 Fe3Al基复合材料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Al金属间化合物性能特点及熔制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思一 吕广庶 +1 位作者 陈慧民 胡风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F10期340-341,337,共3页
叙述了金属间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介绍了Fe—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性能特点和应用前景,强调指出由于该材料优良的抗高温氧化性能、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而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研究了用感应电炉在大气条件下熔炼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 叙述了金属间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介绍了Fe—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性能特点和应用前景,强调指出由于该材料优良的抗高温氧化性能、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而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研究了用感应电炉在大气条件下熔炼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生产工艺过程,成功地浇注出金属铸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AL金属间化合物 性能特点 工艺研究 fe-al金属间化合物 抗高温氧化性能 熔制 生产工艺过程 结构特征 应用价值 耐腐蚀性 大气条件 感应电炉 金属铸件 耐磨性 熔炼 浇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电弧喷涂Fe-Al/WC复合涂层的摩擦学特性 被引量:20
13
作者 朱子新 徐滨士 +2 位作者 马世宁 杜则裕 刘维民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4-178,共5页
利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制备了Fe-Al涂层和Fe-Al/WC复合涂层,在T-11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比研究了2种涂层同GCr15钢球配副时的滑动摩擦磨损特性,并探讨了涂层的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可以将Fe-Al/WC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 利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制备了Fe-Al涂层和Fe-Al/WC复合涂层,在T-11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比研究了2种涂层同GCr15钢球配副时的滑动摩擦磨损特性,并探讨了涂层的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可以将Fe-Al/WC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随着滑动距离的增加,摩擦系数先迅速升高,之后缓慢降低直至平稳阶段;由于Fe-Al/WC复合涂层的平均硬度较高,且涂层中的硬质颗粒能有效地阻止裂纹的扩展,故其耐磨性明显优于Fe-Al涂层;随着滑动速度增加,裂纹的扩展速率加快,并产生较厚磨屑,从而使涂层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显著增大;在摩擦磨损过程中涂层表层受到拉应力与压应力的交替作用,Fe-Al/WC涂层的主要磨损机制为剥层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电弧喷涂 fe-al金属间化合物 复合涂层 摩擦学特性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电弧喷涂Fe-Al涂层在800℃下的氧化性能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孟凡军 徐滨士 +3 位作者 朱胜 马世宁 张伟 朱子新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68-371,共4页
采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 (HVAS)在 2 0G钢基体上制备了Fe 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 ,测试了涂层在 80 0℃下的氧化性能 .结果表明 ,Fe Al涂层的氧化动力学曲线近似呈现对数规律 ,其在 5h后的氧化增重低于 2 0G钢 ;涂层的氧化物为Al2 O3 、Fe2 ... 采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 (HVAS)在 2 0G钢基体上制备了Fe 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 ,测试了涂层在 80 0℃下的氧化性能 .结果表明 ,Fe Al涂层的氧化动力学曲线近似呈现对数规律 ,其在 5h后的氧化增重低于 2 0G钢 ;涂层的氧化物为Al2 O3 、Fe2 O3 、Fe3 O4和FeO等 ,且其分布不均匀 ;涂层表面优先形成具有保护性的Al2 O3 膜 ,阻止了涂层的进一步氧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氧化 高速电弧喷涂 fe-al金属间化合物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电弧喷涂Fe-Al涂层的高温磨损特性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子新 徐滨士 +2 位作者 马世宁 刘维民 张伟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6-110,共5页
采用滑动磨损试验方法考察了高速电弧喷涂Fe 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与Si3N4陶瓷球配副在室温~650℃下的摩擦磨损特性,并探讨了涂层的高温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Fe Al涂层的摩擦系数降低,耐磨性明显提高.在高温下涂层... 采用滑动磨损试验方法考察了高速电弧喷涂Fe 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与Si3N4陶瓷球配副在室温~650℃下的摩擦磨损特性,并探讨了涂层的高温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Fe Al涂层的摩擦系数降低,耐磨性明显提高.在高温下涂层滑动摩擦系数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磨损表面发生摩擦氧化反应,从而形成具有固体润滑作用的氧化物保护层,涂层在高温下主要呈现剥层磨损特征,涂层组分Fe3Al和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强度和硬度较高,能有效地阻碍裂纹的产生、扩展及扁平颗粒的断裂,从而使得Fe Al涂层表现出优异的高温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电弧喷涂 fe-al金属间化合物 涂层 高温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电弧喷涂Fe-Al/WC复合涂层在650℃下的氧化行为 被引量:6
16
作者 孟凡军 徐滨士 +2 位作者 马世宁 梁秀兵 朱子新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33,共4页
采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在20G钢基体上制备了FeAl/WC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利用热重天平测试了涂层在650 ℃下的氧化性能。结果表明:FeAl/WC复合涂层的氧化动力学曲线近似呈现出对数规律;涂层的氧化物以Al2O3、Fe2O3、Fe3O4和FeO等为主... 采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在20G钢基体上制备了FeAl/WC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利用热重天平测试了涂层在650 ℃下的氧化性能。结果表明:FeAl/WC复合涂层的氧化动力学曲线近似呈现出对数规律;涂层的氧化物以Al2O3、Fe2O3、Fe3O4和FeO等为主,且其分布不均匀;涂层表面优先形成具有保护性的Al2O3膜,阻止了涂层的进一步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氧化 高速电弧喷涂 fe-al金属间化合物 复合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Fe-Al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on interfacial bonding of clad materials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谦 冷雪松 +1 位作者 杨天豪 闫久春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79-284,共6页
The growth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solid Al and Fe and the effects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 layers on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of clad material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 The growth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solid Al and Fe and the effects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 layers on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of clad material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solid Fe and Al formed by heat-treatment consisted of Fe2Al5 and FeAl3 intermetallic compound layers, which deteriorated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strength. Fractures occurred in the intermetallic compound layer during the shear testing. The location of the fracture depended on the defects of microcracks or voids in the intermetallic compound layers. The microcracks in the intermetallic compound layer were caused by the mismatch of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s of materials during cooling, and the void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Kirkendall effect. The work will lay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welding and joining of aluminum and steel, especially for fabrication of Al-Fe clad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Fe clad materials interfacial bonding fe-al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interface 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2型有序Fe-Al基原位复合微晶合金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林一坚 殷俊林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9-33,共5页
通过快速凝固制备出以B2型有序Fe-Al相为基、用M3B2型硼化物颗粒增强和稳定的原位复合微晶合金,在硬度(HV)大于600的条件下,强度和韧性的综合性能优于铁素体基微晶合金,而且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和很高的组织热稳定... 通过快速凝固制备出以B2型有序Fe-Al相为基、用M3B2型硼化物颗粒增强和稳定的原位复合微晶合金,在硬度(HV)大于600的条件下,强度和韧性的综合性能优于铁素体基微晶合金,而且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和很高的组织热稳定性,快速凝固能在富铁的B2型Fe-Al相基体中导入高达约5%(原子分数)的固溶硼。经800℃×0.5h或500℃×3d退火后未发生脱溶沉淀,意味着固溶硼在这种有序点阵中具有亚稳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金属间化合物 微晶合金 快速凝固 硼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Al_2O_3功能梯度涂层材料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静 张景德 +1 位作者 尹衍升 孟繁琴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374-378,共5页
对Al2 O3陶瓷和Fe Al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作了总结分析 ,综述了Fe Al/Al2 O3功能梯度涂层材料设计的现状 。
关键词 热喷涂 陶瓷涂层 功能梯度材料 三氧化二铝陶瓷 AL2O3陶瓷 铁铝金属间化合物 fe-al金属间化合物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钨精矿粉末含量对Fe-Al系激光自蔓延烧结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刚 许新颖 +2 位作者 葛少成 高鹏 王智明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15,共5页
通过对掺杂钨精矿粉末的Fe40Al60粉末压坯进行激光点燃自蔓延烧结,制备原位自生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利用表征手段分析钨精矿粉末添加量对烧结合金显微组织结构及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钨精矿粉含量的增加,合金显微组织由片状... 通过对掺杂钨精矿粉末的Fe40Al60粉末压坯进行激光点燃自蔓延烧结,制备原位自生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利用表征手段分析钨精矿粉末添加量对烧结合金显微组织结构及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钨精矿粉含量的增加,合金显微组织由片状变为颗粒状,烧结合金物相主要为Al2O3、FeAl、Fe3Al、Fe7W6、W及硬质颗粒相WO3。当钨精矿粉末含量为1%时,烧结合金密度最大,为4.27 g/cm3;孔隙率最小,为12.2%;硬度最高,上表层区达到1050 HV,中部区达到1818 HV,底层区达到1232 HV;合金磨损率最低,表层区为0.99 mg/mm2,中部区为0.59 mg/mm2,底层区为0.75 mg/mm2;合金耐蚀性能最好,腐蚀电流密度为116μ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金属间化合物 激光烧结 显微组织 硬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