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cies logging identification of intermediate-basic volcanic rocks in Huoshiling Formation of Songliao Basin
1
作者 LI Yonggang YAN Bo 《Global Geology》 2024年第2期93-104,共12页
Volcanic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re generally buried deep,which leads to a high whole-well coring cost,and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and size of reservoirs are controlled by volcanic facies.Therefore,accurately identi... Volcanic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re generally buried deep,which leads to a high whole-well coring cost,and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and size of reservoirs are controlled by volcanic facies.Therefore,accurately identifying volcanic facies by logging curves not only provides the basis of volcanic reservoir prediction but also saves costs during exploration.The Songliao Basin is a‘fault-depression superimposed’composite basin with a typical binary filling structure.Abundant types of volcanic lithologies and facies are present in the Lishu fault depression.Volcanic activity is frequent during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the Huoshiling Formation.Through systematic petrographic identification of the key exploratory well(SN165C)of the Lishu fault-depression,which is a whole-well core,it is found that the Huoshiling Formation in SN165C contains four facies and six subfacies,including the volcanic conduit facies(crypto explosive breccia subfacies),explosive facies(pyroclastic flow and thermal wave base subfacies),effusive facies(upper and lower subfacies),and volcanogenic sedimentary facies(pyroclastic sedimentary subfacies).Combining core,thin section,and logging data,the authors established identification markers and petrographic chart logging phases,and also interpreted the longitudinal variation in volcanic petro-graph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to make the charts more applicable to this area's volcanic petrograph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Huoshiling Formation.These charts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lcanic oil and gas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hu fault-depression Huoshiling Formation volcanic lithofacies logging identification whole-coring well SN165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断裂系统与构造样式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允清 刘云英 +2 位作者 郝兴国 李占林 刘金平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51,58,共6页
方正断陷的主要断裂在演化序列上分为长期发育、早期发育和晚期发育,与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平面上,断裂系统主要由与断陷走向一致的NE向张剪性断层和近EW走向的正断层组成.方正断陷发育的构造样式可归纳为"... 方正断陷的主要断裂在演化序列上分为长期发育、早期发育和晚期发育,与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平面上,断裂系统主要由与断陷走向一致的NE向张剪性断层和近EW走向的正断层组成.方正断陷发育的构造样式可归纳为"走滑型扭动构造"、"台阶式断块型"和"掀斜反转型",并且不同的构造样式对油气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构造样式 方正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舒地堑方正断陷古近系构造演化与沉积相带展布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何星 杨建国 李映雁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5期902-910,共9页
方正断陷由南向北划分为南部斜坡、南部凹陷、中部凸起、北部凹陷和北部斜坡共5个二级构造单元。古近系是方正断陷形成、发育、演化的主要阶段,乌云组和新安村组沉积时期为强烈断陷期,达连河组沉积时期为持续断陷期,宝泉岭组一段沉积时... 方正断陷由南向北划分为南部斜坡、南部凹陷、中部凸起、北部凹陷和北部斜坡共5个二级构造单元。古近系是方正断陷形成、发育、演化的主要阶段,乌云组和新安村组沉积时期为强烈断陷期,达连河组沉积时期为持续断陷期,宝泉岭组一段沉积时期为断凹转化期,宝泉岭组二段沉积时期为断陷萎缩期。乌云—新安村组和宝二段沉积时期,盆地总体构成了水系发育的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达连河组和宝一段沉积时期,盆地总体构成了横向水系发育的扇三角洲-半深湖沉积体系。从乌云—新安村组到宝泉岭组二段,沉积中心由北到南再到北,湖泊面积由小变大再到小,湖泊水体由浅变深再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正断陷 古近系 沉积相 构造演化 沉积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县土壤全硒空间变异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徐强 迟凤琴 +6 位作者 匡恩俊 张久明 韩锦泽 姚春雨 郭喜忠 马晓明 刘彩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5,共8页
为了明确富硒水稻主产县方正县土壤中全硒的含量、分布等特征,以方正县农业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全硒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并探讨硒浓度变异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全硒... 为了明确富硒水稻主产县方正县土壤中全硒的含量、分布等特征,以方正县农业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全硒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并探讨硒浓度变异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全硒含量变异函数符合指数模型,空间异质性指数Q=0.125,说明全硒含量的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空间自相关性较强。用普通克里格法(OK法)绘制全县的土壤全硒分布图,发现研究区绝大多数土壤(69.3%)属于足硒土壤,硒含量高值区出现在研究区中部及西南部,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不同土壤类型中,泥炭土全硒含量最高(0.267 mg·kg-1),而沼泽土全硒含量最低(0.153 m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稻田土全硒含量(0.230 mg·kg-1)略高于旱地土(0.217 mg·kg-1)。影响土壤全硒含量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碳、粘粒及粉粒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正县 土壤全硒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中部发育走滑断层的地震证据及有利区带预测 被引量:18
5
作者 胡玉双 齐仁理 +1 位作者 魏亚荣 王国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71-1277,共7页
方正断陷是依舒地堑中北部的一级负向构造单元。为了确定盆地的形成机制,明晰其中断层体系的性质,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方正断陷进行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剖面上'花状构造'、平面上断层雁行式展布与空间上'海豚效应'等6... 方正断陷是依舒地堑中北部的一级负向构造单元。为了确定盆地的形成机制,明晰其中断层体系的性质,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方正断陷进行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剖面上'花状构造'、平面上断层雁行式展布与空间上'海豚效应'等6方面地震地质证据证明方正断陷中部发育走滑断层系。走滑断层发育证明方正断陷在新生代以来发生过右行平移运动。方正断陷是在走滑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与走滑相关的断陷盆地。综合走滑断层的石油地质特征研究预测,区内德善屯凹陷的中心及坡折处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正断陷 三维地震 走滑断层 花状构造 海豚效应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兰—伊通地堑方正断陷孢粉组合及其地层层序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清华 孔惠 金玉东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3-198,共6页
根据大量钻井岩心中的孢粉资料 ,建立了方正断陷内白垩系至新近系 5个孢粉组合 ,讨论了其地质时代。并结合岩性资料 ,首次将乌云组和富锦组引入方正断陷 ,提出了方正断陷不仅发育有古近纪新安村组和达连河组 ,而且还发育有晚白垩世方正... 根据大量钻井岩心中的孢粉资料 ,建立了方正断陷内白垩系至新近系 5个孢粉组合 ,讨论了其地质时代。并结合岩性资料 ,首次将乌云组和富锦组引入方正断陷 ,提出了方正断陷不仅发育有古近纪新安村组和达连河组 ,而且还发育有晚白垩世方正组、古近纪乌云组、宝泉岭组以及新近纪富锦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伊通地堑 方正断陷 孢粉组合 地层层序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方正断陷内部格局的新认识及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9
7
作者 邵曌一 杨建国 +2 位作者 王洪伟 吴根耀 赵海玲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9-350,共12页
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的新认识和FZ4、FZ5断层的发现,以及FZ6和FZ7断层的特征,确定... 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的新认识和FZ4、FZ5断层的发现,以及FZ6和FZ7断层的特征,确定方正断陷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的特点,并将方正断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的断陷期、始新世末的挤压隆起期、渐新世的差异沉降期和古近纪末期的挤压反转期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是方正断陷新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方正断陷 断裂构造 沉积-构造演化 古近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舒地堑方正断陷断层组合及构造样式 被引量:5
8
作者 邵曌一 杨建国 +1 位作者 王洪伟 郭庆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共6页
依据方正断陷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确认,方正断陷发育拉张或张扭、挤压或压扭、走滑3种断层类型,形成地垒式、地堑式、阶梯状、Y字形或多级Y字形、叠瓦状、对冲式、正花状、负花状8种断层组合以及伸展、挤压、走滑、反转4种构造样式... 依据方正断陷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确认,方正断陷发育拉张或张扭、挤压或压扭、走滑3种断层类型,形成地垒式、地堑式、阶梯状、Y字形或多级Y字形、叠瓦状、对冲式、正花状、负花状8种断层组合以及伸展、挤压、走滑、反转4种构造样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层组合和构造样式的成因机制、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方正断陷构造格局、构造演化和预测有利含油构造类型与分布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类型 断层组合特征 构造样式 方正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旅游区资源评价与保护性开发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崑 徐淑梅 石福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3-115,共3页
以东北东部的主要生态旅游区———方正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 ,根据最新国家标准 ,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 :其自然景观良好 ,原始性很强 ,适合开展生态旅游。对该区进行保护性开发 ,在功能分区与景区、... 以东北东部的主要生态旅游区———方正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 ,根据最新国家标准 ,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 :其自然景观良好 ,原始性很强 ,适合开展生态旅游。对该区进行保护性开发 ,在功能分区与景区、景点规划方面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 ,同时提出了旅游区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 ,以保证生态旅游的真正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正县 生态旅游区 旅游资源 评价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三维区新安村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德宝 陈宪保 韩信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34,共4页
利用伊舒地堑方正断陷重点研究区6口井的岩心、录井、测井、重矿物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研究方正断陷在新安村组沉积相类型,识别出3种沉积相,即扇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湖底扇相;5种沉积亚相,即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滨... 利用伊舒地堑方正断陷重点研究区6口井的岩心、录井、测井、重矿物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研究方正断陷在新安村组沉积相类型,识别出3种沉积相,即扇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湖底扇相;5种沉积亚相,即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滨浅湖和半深湖;7种沉积微相,即水上分流河道、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席状砂、砂质滩坝、泥质滩坝.研究区的LSC2地层与LSC1地层相比,湖盆面积扩大,东北部物缘能量减弱,西北部物缘能量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正断陷 沉积相 扇三角洲相 湖泊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北部古近系地层地震相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明学 王国雷 方蕾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9期1906-1911,共6页
方正断陷是伊舒地堑主要油气勘探区之一。以地震、测井资料为基础,利用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对方正断陷北部古近系地层进行了研究。选择了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结合频率、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对地震相进行了划分... 方正断陷是伊舒地堑主要油气勘探区之一。以地震、测井资料为基础,利用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对方正断陷北部古近系地层进行了研究。选择了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结合频率、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对地震相进行了划分。在研究区4个层序中共识别出席状平行亚平行地震相、楔形地震相、充填地震相、乱岗状地震相和前积地震相等多种地震反射类型。受构造和沉积影响,各种地震相在平面分布上具有差异性,在垂向演化上具有继承性。经过测井资料标定,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划分出深湖-半深湖、滨浅湖、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浊积扇等沉积相,预测出了有利沉积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正断陷 层序地层学 地震相 古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原油来源与生排烃模式 被引量:3
12
作者 蒙启安 冯子辉 +2 位作者 张帆 邹艳荣 方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共5页
方正断陷是位于依舒地堑中部的小型断陷盆地,已发现轻质油和正常原油。对各层位的烃源岩地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甾萜烷等生物标志物进行油源对比和生排烃模拟实验,对煤系烃源岩的生排烃潜力进行研究,建立了烃源岩生排烃模式。结果显... 方正断陷是位于依舒地堑中部的小型断陷盆地,已发现轻质油和正常原油。对各层位的烃源岩地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甾萜烷等生物标志物进行油源对比和生排烃模拟实验,对煤系烃源岩的生排烃潜力进行研究,建立了烃源岩生排烃模式。结果显示:原油主要来源于古近系的新安村+乌云组,轻质油主要来源于煤,正常原油主要来源于油页岩;煤和油页岩都可生成较高成熟度的天然气;烃源岩排油门限为150 mg/g,大约对应源岩成熟度Ro=0.65%,具有排烃较早和生排烃潜力较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正断陷 原油 油源对比 生排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新生代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承志 任建业 +1 位作者 张振宇 张俊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8-397,共10页
以方正断陷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为基础,追踪和闭合了盆内重要的新生代构造层序界面。富锦组底界面为区域性裂后不整合界面,将盆地的演化阶段划分为裂陷期和裂后期。在裂陷期的充填序列中,宝泉岭组底界面为盆内易于识别的区域... 以方正断陷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为基础,追踪和闭合了盆内重要的新生代构造层序界面。富锦组底界面为区域性裂后不整合界面,将盆地的演化阶段划分为裂陷期和裂后期。在裂陷期的充填序列中,宝泉岭组底界面为盆内易于识别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界面,该界面将盆地的裂陷期进一步划分为裂陷Ⅰ幕和裂陷Ⅱ幕。本文通过对盆地结构构造及不同时期厚度特征的分析,重建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裂陷Ⅰ幕构造活动受NW-SE向的正向伸展应力控制,发育的E1w-E2d地层充填在简单地堑盆地中;裂陷Ⅱ幕的E3b时期以近SN向斜向伸展作用下形成的断阶式地堑结构为特征,盆地沉积-沉降中心位于盆内伊汉通断裂下降盘,且具有从北向南迁移的趋势。裂后期N1f时期以热沉降为主,并伴随有右旋走滑作用。另外,盆地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三期反转改造过程,分别对应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晚期。结合周缘板块的运动学重组事件,认为太平洋板块西侧俯冲方式的变化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联合控制了方正断陷新生代的形成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正断陷 演化过程 反转 走滑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的形成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1
14
作者 高君 李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19,共3页
本文通过对方正地区所发现的负花状构造及其有关构造运动形迹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方正断陷是走滑—拉分形成的断陷盆地。并从动力学、构造学等方面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断裂带 方正断陷 动力学机制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方3井区砂砾岩构造气藏描述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学斌 关秋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4-15,共2页
方3井区天然气藏是目前方正断陷第三系地层中发现的唯一气藏,该气藏特征的详细描述对指导方正断陷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利用精细构造解释、波阻抗反演等方法落实了方3井区圈闭形貌,通过储层横向发育规模预测确定了气藏平... 方3井区天然气藏是目前方正断陷第三系地层中发现的唯一气藏,该气藏特征的详细描述对指导方正断陷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利用精细构造解释、波阻抗反演等方法落实了方3井区圈闭形貌,通过储层横向发育规模预测确定了气藏平面分布范围,根据录井、测井、试油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建立了气、水层判别标准,指出了气藏气、水层的分布规律、储集特征及温度与压力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表明,方3井区气藏类型为层状构造气藏,储集层以砂砾岩为主,综合评价为中深层、低产、中丰度、小型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正断陷 气藏描述 储层预测 圈闭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不同成因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3
16
作者 柳波 陆军 +3 位作者 吕延防 付广 王世辉 金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0-377,共8页
方正断陷天然气成因类型复杂,查明气源对其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天然气组分及烷烃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成气地质背景,对天然气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通过不同构造单元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差异,对比天然气热成熟度并进... 方正断陷天然气成因类型复杂,查明气源对其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天然气组分及烷烃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成气地质背景,对天然气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通过不同构造单元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差异,对比天然气热成熟度并进行气源探讨。结果表明:方正断陷天然气可以分为3类。A类天然气为干气,成因类型为催化过渡带气,为新安村组-乌云组湖相泥岩所生;B类天然气为湿气,成因类型为热成因煤型气,与腐殖型有机质生成的原油相伴生,为煤系泥岩所生;C类天然气亦为湿气,成因类型以热成因油型气为主,具有一定的腐殖型有机质生气贡献,与腐殖型有机质生成的原油相伴生,为混源气。伊汉通断裂两侧构造的差异活动是造成东、西两个次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组分 烷烃碳同位素 天然气成因 气-源对比 方正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三维区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宪保 韩信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6-43,共8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分层基础下的沉积学原理,依据各种数据,进行了各级层序单元的识别与划分,在本区识别出扇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湖底扇相3类沉积相,进一步划分为8种沉积亚相和16种沉积微相;通过地震相研究及砂体的预测,进行了各层段微相的平... 应用层序地层学分层基础下的沉积学原理,依据各种数据,进行了各级层序单元的识别与划分,在本区识别出扇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湖底扇相3类沉积相,进一步划分为8种沉积亚相和16种沉积微相;通过地震相研究及砂体的预测,进行了各层段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由方正断陷边缘和依汉通断裂向方正断陷中心推进的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正断陷 演化特征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白垩系含砂砾岩储层孔喉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有智 毛毳 +1 位作者 刘丽莉 李丹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45,112,I0003,I0004,共13页
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分析方法,研究方正断陷白垩系致密含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对孔喉特征进行定量表征,探讨不同尺度孔喉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方正断陷白垩系含砂... 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分析方法,研究方正断陷白垩系致密含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对孔喉特征进行定量表征,探讨不同尺度孔喉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方正断陷白垩系含砂砾岩储层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和微裂缝。孔喉半径分布区间为18 nm^10μm,孔喉半径基本小于1.0μm;孔隙半径分布在100~300μm之间,峰值分布在140~160μm之间,喉道半径集中在0.2~0.6μm之间。孔隙半径发育集中,喉道半径和孔喉比非均质性较强,随渗透率增大,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变宽,单峰值喉道半径变大,具有右偏的特征。含砂砾岩储层的大喉道对渗透率的控制作用明显,对孔隙度的影响较小。纳米级孔喉对渗透率贡献率影响较小,为1.07%~30.72%;对孔隙度贡献率影响较大,为47.71%~92.05%。孔喉结构分布特征对研究区致密储层物性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空间 孔喉结构 孔喉参数 致密含砂砾岩 白垩系 方正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带预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金玮 王世辉 +3 位作者 高春文 陈春瑞 朱彦平 朱正茂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8-173,共6页
大庆外围盆地依—舒地堑方正断陷是石油地质条件最好的地区,先后分别提交了石油和天然气三级储量.方正断陷勘探结果表明:断裂构造是最主要的构造类型,断裂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及后期调整改造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新安村组和宝泉岭组一段是... 大庆外围盆地依—舒地堑方正断陷是石油地质条件最好的地区,先后分别提交了石油和天然气三级储量.方正断陷勘探结果表明:断裂构造是最主要的构造类型,断裂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及后期调整改造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新安村组和宝泉岭组一段是主要的含油气层段,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扇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通过对典型油气藏解剖,方正断陷主要有6种类型油气藏,评价优选柞树岗次凹、东部大罗密构造带和德善屯次凹为下步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舒地堑 方正断陷 成藏主控因素 有利区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的方正县农民用水户协会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天霄 白雪峰 刘东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6,共4页
近几年来,随着水田面积的增加,方正县农民"争水抢水"现象日益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用水次序,增加了民事纠纷,不利于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稳定。而农民用水户协会作为一个民间性的群众组织,能够增强用水户的节水意识,规范用水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水田面积的增加,方正县农民"争水抢水"现象日益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用水次序,增加了民事纠纷,不利于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稳定。而农民用水户协会作为一个民间性的群众组织,能够增强用水户的节水意识,规范用水管理,增加水事活动透明度,切实维护灌溉秩序,保障灌溉安全,这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黑龙江省方正县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农民用水户协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排序,研究成果能为方正县乃至黑龙江省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建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 方正县 农民用水户协会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