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太平洋与欧亚遥相关型的相互配置及其气候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邹珊珊 郭品文 杨慧娟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8,共9页
利用近60 a中国160站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位势高度场、风场等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AP)和欧亚遥相关型(EU)的不同配置特征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AP与E... 利用近60 a中国160站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位势高度场、风场等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AP)和欧亚遥相关型(EU)的不同配置特征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AP与EU两种遥相关型是相互独立的,相关系数为-0.03。两者存在以下四种配置:EAP和EU均活跃且位相相同(第I类配置)、EAP和EU均活跃且位相相反(第II类配置)、仅EU活跃(第III类配置)和仅EAP活跃(第IV类配置)。EAP与EU呈现不同配置类型时,中国夏季的降水分布相应的存在差异。当二者之间是第I类配置时,降水异常分布呈北方型;当二者配置为第II类时,降水异常分布呈现出中间型,雨带集中在长江流域;第Ⅲ类配置时,降水大值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上游黄河以南地区;而第Ⅳ类配置时,降水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带呈东北—西南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环流场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 欧亚遥相关型 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欧亚大陆热力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晏红明 梁红丽 +1 位作者 金燕 姚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7-587,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欧亚大陆热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发现欧亚大陆南北区域地面气温变化无论在年代际还是年际尺度上均有明显的反相特征,特别在16 a以上时间尺度的反相变化有明显锁相的趋势。通过定义一个欧...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欧亚大陆热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发现欧亚大陆南北区域地面气温变化无论在年代际还是年际尺度上均有明显的反相特征,特别在16 a以上时间尺度的反相变化有明显锁相的趋势。通过定义一个欧亚大陆热力差异(Land Thermal Contrast,LTC)指数,进一步探讨了LTC指数变化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发现当欧亚大陆处于地面气温北冷(暖)南暖(冷)的正(负)位相年时,有利于500 h Pa中纬度西风加强(减弱)、东亚大槽位置偏西(东)偏强(弱)、低纬度南支西风槽偏弱(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地面气温 西风异常 东亚大槽 南支西风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I.观测研究 被引量:52
3
作者 陈海山 孙照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4-316,共13页
利用ECMWF 1 979~ 1 993年 2 5°× 2 5°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海平面气压、 5 0 0hPa高度场和NCEP再分析资料 ,探讨了欧亚冬季积雪异常对同期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欧亚中高纬冬季积雪面... 利用ECMWF 1 979~ 1 993年 2 5°× 2 5°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海平面气压、 5 0 0hPa高度场和NCEP再分析资料 ,探讨了欧亚冬季积雪异常对同期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欧亚中高纬冬季积雪面积与同期大气环流具有密切的联系 :积雪面积为正 (负 )异常时 ,冬季 5 0 0hPa高度场对应正 (负 )欧亚—太平洋 (简称EUP)遥相关型 ,东亚冬季风活动偏强 (弱 )。 ( 2 )诊断结果表明 ,积雪异常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可能对大气EUP遥相关型和东亚冬季风活动产生影响。 ( 3)SVD分析得到的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与同期大气环流的耦合模态 ,证实了前面所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异常分布 大气环流 东亚冬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欧亚大陆北部新增雪盖面积变化与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46
4
作者 穆松宁 周广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3-226,共14页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近40年逐周的卫星反演雪盖资料,考察了冬季欧亚大陆北部新增雪盖面积(Total Fresh Snow Extent,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6~8月)气候异常的关系。分析发现,冬季TFSE与我...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近40年逐周的卫星反演雪盖资料,考察了冬季欧亚大陆北部新增雪盖面积(Total Fresh Snow Extent,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6~8月)气候异常的关系。分析发现,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存在明显关联:当冬季TFSE偏大时,夏季贝加尔湖以东易盛行异常冷低压,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易出现凉夏,同时,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易加强且西伸和北扩,江南地区在副高的控制下易干热;冬季TFSE偏小时的情况相反。这种显著关联独立于ENSO事件,并且在近40年来较为稳定;冬季TFSE与我国江南夏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初均发生过一次十年际尺度变化,表现为在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冬季TFSE(江南降水)明显减小(增多),同时,冬季TFSE与江淮夏季降水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增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冬季TFSE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来影响东亚副热带急流的变化,进而影响我国夏季气候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雪盖面积 气候异常 东亚西风急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大陆春季植被状况与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显著联系 被引量:1
5
作者 毛睿 龚道溢 CHEN Deliang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2-598,共7页
地表植被覆盖的变化能通过改变陆面参数,以及生地化循环过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文中利用1982—2002年欧亚大陆春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分析方法,研究欧亚大陆春季植... 地表植被覆盖的变化能通过改变陆面参数,以及生地化循环过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文中利用1982—2002年欧亚大陆春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分析方法,研究欧亚大陆春季植被状况与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贝加尔湖以西区域(55°—65°N,60°—100°E)春季植被状况与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存在显著联系。当春季该区植被指数偏高时,在对流层高层从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至日本北部,以及中国华南和中南半岛上空存在显著的纬向风正异常,中国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以北为显著负异常,异常中心自北向南依次为"正-负-正"分布,说明东亚夏季200hPa西风急流轴偏南;相应的在对流层中层15°—25°N地区西风偏强,伴随偏强上升气流,而在25°—42°N地区西风偏弱,并且在32°N附近存在显著下沉气流;在对流层低层,中国江淮流域以北、华北及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存在明显的反气旋型风场异常,而华南存在东北风异常。这种环流特征说明东亚夏季风偏弱,雨带偏南,并且使得中国华南降水偏多,华南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同时中国东南以及青藏高原东南部温度偏低,而中国北方以及江淮流域温度偏高。欧亚大陆春季植被状况与东亚夏季风的显著关系为东亚夏季风预测提供了有用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春季植被 东亚 夏季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半年欧亚雪盖变化对东亚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杨秋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27-634,共8页
对1973~1994年期间欧亚雪盖和东亚500hPa高度距平资料进行旋转扩展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冬半年欧亚雪盖异常与后期夏半年东亚环流分布连续演变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期秋冬春季欧洲、中亚和东亚中高纬雪盖异常不... 对1973~1994年期间欧亚雪盖和东亚500hPa高度距平资料进行旋转扩展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冬半年欧亚雪盖异常与后期夏半年东亚环流分布连续演变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期秋冬春季欧洲、中亚和东亚中高纬雪盖异常不同的动态变化激发出具有不同持续性的东亚低频流型,而夏半年东亚副热带环流纬向扩展型演变与前期冬半年欧亚雪盖异常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雪盖 东亚环流 雪盖变化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北部冬季增雪“影响”我国夏季气候异常的机理研究——陆面季节演变异常的“纽带”作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穆松宁 周广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7-315,共19页
本文主要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卫星反演积雪资料和ERA40土壤温度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对欧亚北部冬季新增雪盖面积(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关系的可能物理途径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主要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卫星反演积雪资料和ERA40土壤温度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对欧亚北部冬季新增雪盖面积(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关系的可能物理途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春夏季陆面季节演变异常是上述"隔季相关"的重要纽带:当冬季TFSE偏大时,欧亚北部大范围积雪—冻土自西向东、由南向北的融化进程明显减慢,受其影响,至夏季,东亚中高纬区积雪和地表冻土的融化异常强烈,土壤温度明显偏低,这种夏季陆面异常可能通过自身的冷却作用,通过加强东亚中高纬异常北风对东亚中纬区夏季变冷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乃至与我国江南夏季降水异常产生关联;冬季TFSE偏小时相反。分析表明,冬季TFSE信号在东亚中高纬局地的春季积雪—冻土融化过程中被加强,并在夏季达到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增雪 欧亚北部 季节演变 陆气相互作用 东亚中高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土中关系看中国的中东政策 被引量:2
8
作者 露西塔.蒂罗丝 纳迪尔.伊尔梅兹 杨明星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8年第5期69-74,共6页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伊朗、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是中国中东政策的重点。土耳其和中国在国土面积、资源条件等方面相差很大,但在两国关系上却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本文试从经贸发展和国际关系两方面来考察对称性和双边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伊朗、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是中国中东政策的重点。土耳其和中国在国土面积、资源条件等方面相差很大,但在两国关系上却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本文试从经贸发展和国际关系两方面来考察对称性和双边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欧亚大陆,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是密切两国关系最好的平台。建立土中外交轴心有助于消除两国间的分歧与隔阂,推动土中安全领域的合作和中国的中东外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中关系 对称性 上海合作组织 北约 欧亚大陆 中国与中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安之东:唐代丝绸之路的延伸——从撒马尔罕壁画“鸟羽冠使者”说起 被引量:2
9
作者 冯立君 《唐都学刊》 2019年第3期5-13,共9页
学界对唐代丝绸之路的关注面主要集中在长安以西,对于长安以东的研究并不充分。在长安之东,作为欧亚帝国的大唐帝国,其境内腹地纵深的文化交流及其向周边的延伸,往来于长安的陆上、海上文化贸易通道,构成了丝路文明向东延展的两条"... 学界对唐代丝绸之路的关注面主要集中在长安以西,对于长安以东的研究并不充分。在长安之东,作为欧亚帝国的大唐帝国,其境内腹地纵深的文化交流及其向周边的延伸,往来于长安的陆上、海上文化贸易通道,构成了丝路文明向东延展的两条"纵贯线",从而交织成一张文明之网。通过中原、草原、东北三种视角审视中国古代帝国及其周边世界构成的东部欧亚世界,可以发现:东部欧亚的广域文化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更非一元的,而是方向不一、多种多样的文化交织在一起。4—10世纪初,辽东与朝鲜半岛主要通过中原的途径接受到内陆欧亚文明的影响,与整个丝路文明发生联系,同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明样态并进而丰富了欧亚文明。通过幽营区域的东西衔接作用、古夫余国区域的文化蓄积作用、靺鞨世界文明演进的推动作用,高句丽、百济、新罗、渤海国政治体对外多元外交和文化联系带来内生涵化,促使处在汉字文化圈强力辐射范围内的东亚区域仍然持续吸收汉字文明以外的其他文明。东方诸国对中原、草原、西域等多元文明的受容与独特贡献,促使我们思考唐代丝绸之路并不局限于长安以西的世界,更经由长安联通其东、北、南多个方向,其中的东亚文明尤其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 唐代 丝绸之路 东部欧亚 东亚文明 辽东 朝鲜半岛 撒马尔罕壁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欧亚东部地区的扩散和文化传播
10
作者 加藤真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2-856,共15页
本论文概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欧亚东部地区的石器工业,并基于“迁徙传播”和“接触传播”的角度就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群的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阐明,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40 kaBP cal以前),运用... 本论文概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欧亚东部地区的石器工业,并基于“迁徙传播”和“接触传播”的角度就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群的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阐明,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40 kaBP cal以前),运用中国南方石器工业人群的向该地区北部区域的扩散;旧石器时代晚期前半段(40-28 kaBP cal)的地方人群形成和人群间的接触及技术传播;旧石器时代晚期后半段(28 kaBP cal以后),运用细石叶工业人群的广泛迁徙和扩散及再扩散,人群间的接触。虽有西方或者北方运用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或早中段石器工业人群的数次进入痕迹,但表明每次进入时间短暂且进入地也是局部性的。可以说,从石器群的分析角度所看到的石器工业运用人群的趋势和从基因分析结果表明的东亚祖先人群的趋势大致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东欧亚地区 旧石器时代晚期 迁徙传播 接触传播 基底东欧亚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辽朝的世界秩序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志江 潘清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0-172,共13页
从东部欧亚区域史的视角,研究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与宋、西夏和高丽以及西域地区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等权力结构关系的变化,显示了辽朝世界秩序的形成、内涵及其特征。这种以辽朝为主导的东部欧亚政治、经济的制度规范以... 从东部欧亚区域史的视角,研究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与宋、西夏和高丽以及西域地区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等权力结构关系的变化,显示了辽朝世界秩序的形成、内涵及其特征。这种以辽朝为主导的东部欧亚政治、经济的制度规范以及社会性文化的认同,与费正清教授的东亚“朝贡体系”理论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体现了辽朝建构的东部欧亚世界秩序,即以辽朝为世界秩序中心、以宗藩关系为基础、交邻体制并存的多元复合型的东部欧亚世界秩序。辽朝与宋朝、西夏和高丽以及内亚诸王朝的关系,即辽朝视野下所建构的世界秩序,也体现了包括辽朝在内的以多元一体为格局的中华民族对于塑造东部欧亚区域历史文明形态和推动世界秩序进程的能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东亚 东部欧亚 世界秩序
原文传递
作为隐喻的空间——日本史学研究中的“东洋”“东亚”与“东部欧亚”概念 被引量:16
12
作者 黄东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66,184,共16页
明治中期以来,日本史学界出现过"东洋""东亚"和"东部欧亚"三个地理范围大致相同的地域概念,三种概念分别代表了日本史学界关于中国与其周边世界相互关系研究的三次"空间转换"。第一次转换以明... 明治中期以来,日本史学界出现过"东洋""东亚"和"东部欧亚"三个地理范围大致相同的地域概念,三种概念分别代表了日本史学界关于中国与其周边世界相互关系研究的三次"空间转换"。第一次转换以明治中期东洋史的诞生为标志。作为日本对外扩张时代的"帝国知",东洋史强调"东洋诸民族"之间"平等"的竞争与对抗,颠覆了儒家传统的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华夷叙事。第二次转换发生在战后初期,西岛定生的"东亚世界论"基于历史上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之间密切的政治和文化关联,揭示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世界"的内在同一性。进入21世纪后,日本史学界出现了从"东亚"到"东部欧亚"的空间转换的趋势。"东部欧亚"论者批评西岛理论的"中国中心"取向,从全球史视角关注中国与周边势力,以及周边势力之间的历史关联,在农耕与游牧、汉与非汉问题上与战前的东洋史叙事遥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史学史 “东洋” “东亚” “东部欧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