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cular thickness as a predictor of loss of visual sensitivity in ethambutol-induced optic neuropathy 被引量:5
1
作者 Chun-xia Peng Ai-di Zhang +4 位作者 Bing Chen Bing-jian Yang Qiu-hong Wang Mo Yang Shi-hui We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469-475,共7页
Ethambutol is a common cause of drug-related optic neuropathy.Prediction of the onset of ethambutol-induced optic neuropathy and consequent drug withdrawal may b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top visual loss.Previous studi... Ethambutol is a common cause of drug-related optic neuropathy.Prediction of the onset of ethambutol-induced optic neuropathy and consequent drug withdrawal may b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top visual loss.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tructural injury to the optic nerve occurred earlier than the damage to visual function.Therefore,we decided to detect structural biomarkers marking visual field loss in early stage ethambutol-induced optic neuropathy.The thickness of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macular thickness and visual sensitivity loss would be observed in 11 ethambutol-induced optic neuropathy patients(22 eye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Twenty-four healthy age-and sex-matched participants(48 eyes) were used as controls.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emporal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and average macular thickness were thinner in patients with ethambutol-induced optic neuropathy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The average macular thickness was strong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entral visual sensitivity loss(r2=0.878,P=0.000).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an be used to efficiently screen patients.Macular thickness loss could be a potential factor for predicting the onset of ethambutol-induced optic neuropat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ethambutol-induced optic neuropat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ethambutol macular thickness visual sensitivity neural regen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thambutol induced toxic optic neuropathy in HIV positive patients
2
作者 Hamzah Mustak Graeme Rogers Colin Coo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3年第4期542-545,共4页
AIMTo determine whether HIV and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s a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ambutol toxic optic neuropathy.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course of ethambutol toxic optic neuropathy in pati... AIMTo determine whether HIV and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s a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ambutol toxic optic neuropathy.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course of ethambutol toxic optic neu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HIV and to identify prognostic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ambutol HIV TOXIC optic neuropath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e expression and histopath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iamine pyrophosphate on optic neuropathy induced with ethambutol in rats
3
作者 Emine Cinici Nihal Cetin +6 位作者 Bahadir Suleyman Durdu Altuner Oguzhan Yarali Hilal Balta Ilknur Calik Levent Tumkaya Halis Suley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6年第10期1390-1395,共6页
AIM: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iamine pyrophosphate(TPP) and thiamine(TM) in oxidative optic neuropathy in rats induced by ethambutol.METHODS: The animal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a control group(CG),a... AIM: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iamine pyrophosphate(TPP) and thiamine(TM) in oxidative optic neuropathy in rats induced by ethambutol.METHODS: The animal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a control group(CG),an ethambutol control(ETC) group,TM plus ethambutol group(TMG),and TPP plus ethambutol group(TPPG).One hour after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of TM 20 mg/kg to the TMG group and TPP 20 mg/kg to TPPG group,30 mg/kg ethambutol was given via gavage to all the groups but the CG.This procedure was repeated once daily for 90 d.After that period,all rats were exposed to high levels of anaesthesi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gene expression of malondialdehyde and glutathione in removed optic nerve tissue and histopathologically to examine these tissues. RESULTS: Malondialdehyde gene expres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whereas glutathione gene express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ETC group compared to the CG.TM could not prevent the increase of malondialdehyde gene expression and the decrease of glutathione,while TPP significantly could suppress.Histopathologically,significant vacuolization in the opticnerve,single-cell necrosis in the glial cells,and a decrease in oligodendrocytes were observed in the ETC group.Vacuolization in the optic nerve,a decrease in oligodendrocytes and single-cell necrosis were found in the TMG group,while no pathological finding was observed in the TPPG group except for mild vacuolization.CONCLUSION: TPP protects the optic nerve against the ethambutol-induced toxicity but TM does not.TPP can be beneficial in prophilaxis of optic neuropathy in ethambutol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ambutol gene expression optic neuropathy RAT thiamine pyrophosph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thambutol Induced Optic Neuritis Associated with Tenofovir Nephrotoxicity
4
作者 Sonia Vibhakar Diana Yu +1 位作者 Romina Kee Blake Max 《World Journal of AIDS》 2012年第2期43-47,共5页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has decreased with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Tenofovir is a nucleot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NRTI) that is pr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has decreased with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Tenofovir is a nucleot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NRTI) that is prefer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 HIV treatment guidelines and is widely used for the initial treatment of HIV. Although tenofovir is generally well-tolerated, it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rare cases of acute nephrotoxicity. HIV-infected patients frequently have co-morbidities that require treatment, thus adding another level of complexity due to drug interactions and medication adverse effects with antiretrovirals. We present a patient who suffered an acute deterioration in renal function from tenofovir, leading to an accumulation of co-administered ethambutol, thus resulting in optic neur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OFOVIR NEPHROTOXICITY ethambutol OPTIC NEURITI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肺结核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王旭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5期43-45,共3页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肺结核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长春市结核病医院收治的8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对...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肺结核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长春市结核病医院收治的8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肺功能、痰液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FEV1/FVC、FEV1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两组痰液转阴率逐渐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肺结核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肺功能,促进痰液转阴,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左氧氟沙星 异烟肼 利福平 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针熔解曲线在耐药结核病快速筛查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6
作者 宋戎 缪家文 +2 位作者 孙春红 朱亮 王捷婷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研究探针熔解曲线在耐药结核病快速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78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次完成传统罗氏固体药物敏感性检测(比例法)、探针熔解曲线技术检测常用的6种药物耐... 目的研究探针熔解曲线在耐药结核病快速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78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次完成传统罗氏固体药物敏感性检测(比例法)、探针熔解曲线技术检测常用的6种药物耐药结果,包含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和比例法进行对比,计算探针熔解曲线技术检测6种药物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与约登指数。结果与比例法作比较,熔解曲线技术检测利福平耐药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约登指数分别为91.70%、98.10%、61.10%、99.70%、97.90%、0.898;异烟肼是87.90%、94.20%、59.20%、98.80%、93.65%、0.821;乙胺丁醇是87.50%、97.03%、38.89%、99.72%、96.83%、0.845;链霉素是91.30%、98.19%、87.50%、98.79%、97.35%、0.895;氧氟沙星是94.74%、98.89%、81.82%、99.72%、98.68%、0.936;阿米卡星是80.00%、99.46%、66.67%、99.73%、99.21%、0.795。结论探针熔解曲线在耐药结核病快速筛查中应用,具有较高敏感度及特异度,有利于临床早期识别耐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结核病 探针熔解曲线 利福平 异烟肼 乙胺丁醇 链霉素 氧氟沙星 阿米卡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四联用药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刘青青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24年第6期724-727,共4页
目的:分析在抗结核四联用药(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利福平、异烟肼)的基础上增加左氧氟沙星治疗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的效果。方法:选取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患者,时间2020年8月至2023年7月。随机分为研讨组和... 目的:分析在抗结核四联用药(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利福平、异烟肼)的基础上增加左氧氟沙星治疗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的效果。方法:选取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患者,时间2020年8月至2023年7月。随机分为研讨组和常模组,各40例。常模组给予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利福平、异烟肼治疗,研讨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相较于常模组,研讨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更高,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均更低(P <0.05)。治疗后,研讨组空洞闭合率、病灶吸收率、痰菌转阴率均高于常模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小(P> 0.05)。结论:在抗结核四联用药的基础上增加左氧氟沙星,能有效提高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患者的空洞闭合率、病灶吸收率及痰菌转阴率,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 吡嗪酰胺 乙胺丁醇 利福平 异烟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平联合盐酸乙胺丁醇治疗肺结核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陈龙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1期57-59,共3页
目的:分析利福平联合盐酸乙胺丁醇治疗肺结核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收治的肺结核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乙胺丁醇治疗,观察组采用利... 目的:分析利福平联合盐酸乙胺丁醇治疗肺结核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收治的肺结核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乙胺丁醇治疗,观察组采用利福平联合盐酸乙胺丁醇治疗。比较两组肺功能[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用力肺活量(FV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因子1(MALAT1)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MMF、FV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F、FVC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MP-9、MALA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P-9、MALAT1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福平联合盐酸乙胺丁醇治疗肺结核的效果、安全性较好,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MMP-9、MALAT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盐酸乙胺丁醇 利福平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对结核分枝杆菌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邵世峰 刘雪萍 +5 位作者 孙婉蓉 张丽霞 肖红侠 张妍 张立 吴琦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3-765,共3页
目的: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探讨黄芩苷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改良罗氏培养基绝对浓度法检测黄芩苷对37株结核分枝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黄芩苷对37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为1.5g/L,最高>48g/... 目的: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探讨黄芩苷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改良罗氏培养基绝对浓度法检测黄芩苷对37株结核分枝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黄芩苷对37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为1.5g/L,最高>48g/L,MIC90为12g/L,MIC75和MIC50均为6g/L。全敏感菌株在MIC为6g/L时数量比例最大,随着MIC值向两侧递减;异烟肼(INH)低耐菌株的数量与MIC值无明显关联,乙胺丁醇(EMB)低耐菌株数量随着MIC由低到高的变化而显著增多;利福平(RFP)低耐菌株数量随着MIC由低到高的变化而逐步减少。结论:黄芩苷在体外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异烟肼 乙胺丁醇 利福平 体外研究 黄芩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胺丁醇的合成 被引量:17
10
作者 白国义 陈立功 +2 位作者 邢鹏 李阳 闫喜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943-945,949,共4页
对手性抗结核药物盐酸乙胺丁醇的关键中间体———乙胺丁醇的合成进行了系统研究。以1 丁烯、氯气和乙腈为原料,合成了(R,S) 2 氨基丁醇,收率50 7%;选用L (+) 酒石酸拆分(R,S) 2 氨基丁醇,得到酸式(S) 2 氨基丁醇的L (+) 酒石酸盐,收率9... 对手性抗结核药物盐酸乙胺丁醇的关键中间体———乙胺丁醇的合成进行了系统研究。以1 丁烯、氯气和乙腈为原料,合成了(R,S) 2 氨基丁醇,收率50 7%;选用L (+) 酒石酸拆分(R,S) 2 氨基丁醇,得到酸式(S) 2 氨基丁醇的L (+) 酒石酸盐,收率94 3%;滤液经处理后,得到酸式(R) 2 氨基丁醇的L (+) 酒石酸盐,收率99 0%;将两种酸式2 氨基丁醇的L (+) 酒石酸盐分别进行水解,得到(S) 2 氨基丁醇和(R) 2 氨基丁醇,收率均达85 0%以上;最后,以(S) 2 氨基丁醇和1,2 二氯乙烷为原料,合成了乙胺丁醇,收率81 3%。此外,选用骨架镍催化剂,对(R) 2 氨基丁醇进行了消旋化反应,收率72 7%;将水解得到的酒石酸钠晶体用于L (+) 酒石酸的回收,收率82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胺丁醇 2-氨基丁醇 L-(+)-酒石酸 拆分 消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9例结核病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郭少晨 朱慧 +6 位作者 郭超 王彬 刘忠泉 徐建 付雷 陈效友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744-749,共6页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测定者作为研究对象,共909例;其中,服用INH者909例,服用EMB者783例,服用PZA者...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测定者作为研究对象,共909例;其中,服用INH者909例,服用EMB者783例,服用PZA者587例,服用RFP者503例。患者服药剂量:INH300mg/d、RFP450mg/d或600mg/d、PZA1500mg/d、EMB750mg/d。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并发糖尿病情况,以及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服用INH、EMB、PZA和RFP(450mg/d和600mg/d)2h后,患者血药浓度低于目标浓度范围者分别占57.3%(521/909)、82.2%(644/783)、29.8%(175/587)、51.6%(190/368)和36.3%(49/135)。其中,男性患者中INH、EMB、PZA、RFP(450mg/d)出现低血药浓度者分别占67.2%(396/589)、85.9%(451/525)、39.9%(153/383)、60.0%(135/225),均高于女性患者[39.1%(125/320)、74.8%(193/258)、10.8%(22/204)、38.5%(55/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7.26、14.59、54.10、16.24,P值均〈0.01)。体质量≥50kg的患者,INH、EMB、PZA、RFP(450mg/d)出现低血药浓度者分别占61.7%(428/694)、83.3%(513/616)、35.3%(159/451)、55.6%(154/277),均高于体质量〈50kg者[30.3%(40/132)、72.4%(76/105)、4.7%(4/86)、37.1%(23/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4.44、7.12、32.00、6.95,P值均〈0.05)。结核病并发糖尿病患者,INH和PZA出现低血药浓度者分别占72.6%(143/197)和53.8%(71/132),高于未并发糖尿病者[53.1%(378/712)和22.9%(104/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3.98和46.78,P值均〈0.01)。结论结核病患者服用一线抗结核药物后出现低血药浓度情况较为普遍,患者性别、体质量、并发症等因素均会影响其血药浓度水平;提示开展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工作,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结核病治疗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药物监测 药代动力学 利福平 异烟肼 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耐乙胺丁醇分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吴雪琼 梁建琴 +5 位作者 李洪敏 张俊仙 由昆 金关甫 刘佳文 闫国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 了解结核分枝杆菌耐乙胺丁醇分子机制 ,建立快速分子药敏试验方法。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 P)和 PCR-直接测序 (DS)技术分析 10 7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 emb B... 目的 了解结核分枝杆菌耐乙胺丁醇分子机制 ,建立快速分子药敏试验方法。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 P)和 PCR-直接测序 (DS)技术分析 10 7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 emb B基因。结果 以 H3 7Rv标准株为对照 ,10 7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 16 S r DNA SSCP电泳图谱均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相同。 38株药物敏感株的 emb B基因、SSCP均泳动正常 ,RFL P和 DS分析与对照株相同。 6 9株耐乙胺丁醇 (EMB)分离株中 ,2 5株 (36 .2 % ) emb B基因 SSCP泳动异常 ;8株 RFL P分析异常 ;DS分析 2 5株均为 30 6位密码子突变 ,其中 1株合并有 2 74位 CGC→ CCC突变 ,其 EMB MICs均≥ 2 0 μg/ml;8株为 30 6位 ATG→ATA或 ATT突变 ,17株为 ATG→GTG或 CTG突变 ,后者 EMB MICs均≥ 30μg/ml。结论 部分结核分枝杆菌耐乙胺丁醇是由于其 emb B基因 (尤其是 30 6位密码子 )突变所致 ,PCR- SSCP技术可能成为测定部分结核分枝杆菌乙胺丁醇耐药基因型的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药物耐受性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DNA序列分析 乙胺丁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膜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快速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耐乙胺丁醇基因型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梁建琴 吴雪琼 +2 位作者 曹立雪 李洪敏 张俊仙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5-219,共5页
应用膜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快速检测结核分支杆菌对乙胺丁醇 (EMB)耐药性。设计与合成用于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耐EMB基因embB的寡核苷酸探针 ,点于硝酸纤维素膜上 ,与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生物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 (PCR)产物进行反向斑点杂... 应用膜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快速检测结核分支杆菌对乙胺丁醇 (EMB)耐药性。设计与合成用于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耐EMB基因embB的寡核苷酸探针 ,点于硝酸纤维素膜上 ,与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生物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 (PCR)产物进行反向斑点杂交 ,并与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和PCR 直接测序 (PCR DS)结果比较。对 81株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分析 ,31株EMB敏感株中 ,2 6株embB基因的SSCP图谱、膜反向斑点杂交结果与标准株 (H37Rv)完全相同 ;其余 5株SSCP图谱出现泳动变位 ,其中 3株E1b杂交阳性 ,PCR DS分析为embB基因 30 6位密码子ATG→GTG突变 ;2株E1d杂交阳性 ,PCR DS分析为embB基因 30 6位密码子ATG→ATA突变。 5 0株耐EMB菌株中 ,2 4株PCR SSCP图谱与标准菌株相同 ,E1杂交阳性 ;2 6株PCR SSCP图谱出现泳动变位 ,其中 18株E1b杂交阳性 ,2株E1c杂交阳性 ,5株E1d杂交阳性 ,1株E1e杂交阳性 ,未发现E1f杂交阳性 ,与PCR SSCP、PCR DS分析结果一致。突变检出率为 5 2 %。膜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可能成为检测部分结核分支杆菌乙胺丁醇耐药基因型简便、快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反向斑点杂交 结核分支杆菌 乙胺丁醇 EMBB基因 药物耐受性 结核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固定剂量复方抗结核制剂中盐酸乙胺丁醇的含量和溶出度 被引量:16
14
作者 孙进 宋洪涛 +2 位作者 张天虹 王卓 何仲贵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4-167,共4页
建立了快速、灵敏和准确的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固定剂量复方抗结核制剂中盐酸乙胺丁醇的含量和溶出度的方法。在无水环境下,盐酸乙胺丁醇与苯乙基异氰酸酯发生柱前衍生化反应的最佳反应的物质的量比为1∶6,检测波长为215nm。该... 建立了快速、灵敏和准确的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固定剂量复方抗结核制剂中盐酸乙胺丁醇的含量和溶出度的方法。在无水环境下,盐酸乙胺丁醇与苯乙基异氰酸酯发生柱前衍生化反应的最佳反应的物质的量比为1∶6,检测波长为215nm。该法成功地用于由4种药物组成的复方抗结核制剂中盐酸乙胺丁醇的含量和溶出度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前衍生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 盐酸乙胺丁醇 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高官聚 张广宇 +2 位作者 路惠民 聂秀庆 李新霞 《河北医药》 CAS 2003年第4期251-252,共2页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 ,应用抗痨汤 (KLT)替代乙胺丁醇 (EB)对比性临床研究。方法 随机分组为治疗组 46例和观察组 30例 ,年龄 18~ 60岁 ,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组为KLT +异烟肼 (INH) +利福平 (RFP) ;对照组为EB +INH +...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 ,应用抗痨汤 (KLT)替代乙胺丁醇 (EB)对比性临床研究。方法 随机分组为治疗组 46例和观察组 30例 ,年龄 18~ 60岁 ,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组为KLT +异烟肼 (INH) +利福平 (RFP) ;对照组为EB +INH +RFP。疗程 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群 (症状 )的变化 ,痰菌阴转率和胸片病变范围吸收情况。根据评分标准总结积分 ,并评定其疗效。结果 在改善中医证候群方面治疗组显效率 88.18% ,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显效率 73.33% ,总有效率 98.33% ,治疗后两组比较 ,治疗组显著下降 (P <0 .0 1) ;痰菌阴转情况治疗组第 2个月显效 ;对照组第 3个月显效。胸片病变吸收情况治疗组第 3个月显效 ;对照组第 3个月有效。结论 治疗组在缓解中医证候 ,抗杀结核菌 ,促进病变吸收均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抗痨汤 异烟肼 利福平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中各组分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涛 颜鸣 +4 位作者 宋洪涛 何仲贵 刘明妍 储晓琴 李妍妍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8-531,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中盐酸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平和异烟肼含量。方法:盐酸乙胺丁醇选用了苯乙基异氰酸酯为衍生剂进行柱前衍生化,用C_(18)色谱柱,甲醇-水-冰醋酸(70∶30∶0.2)为流动相,流速1.0mL·...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中盐酸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平和异烟肼含量。方法:盐酸乙胺丁醇选用了苯乙基异氰酸酯为衍生剂进行柱前衍生化,用C_(18)色谱柱,甲醇-水-冰醋酸(70∶30∶0.2)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20nm。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用C_(18)色谱柱,以乙腈-0.02mol·L^(-1)磷酸二氢铵(2∶98)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63nm。利福平色谱条件为C_(18)色谱柱,以甲醇-乙腈-0.075mol·L^(-1)磷酸二氢钾-1mol·L^(-1)枸橼酸(30∶30∶26∶4)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4nm。结果:盐酸乙胺丁醇、异烟肼、吡嗪酰胺及利福平分别在20~160,2~50,10~250,20~18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各成分测定方法简便,重现性好,特别是盐酸乙胺丁醇的衍生化方法反应迅速,条件容易控制,衍生化方法可靠,适用于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多成分的分离和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 固定剂量复合剂 异烟肼 吡嗪酰胺 盐酸乙胺丁醇 利福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7
作者 陈光亮 徐叔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9-373,共5页
高尿酸血症发生的机制为尿酸生成增多或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目前国内外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复制方法主要有3种 :①给予模型动物饲喂、注射次黄嘌呤 6 0 0~ 1 0 0 0mg·kg-1 、黄嘌呤 6 0 0mg·kg-1 、腺嘌呤 1 5 0~ 30 0mg·k... 高尿酸血症发生的机制为尿酸生成增多或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目前国内外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复制方法主要有3种 :①给予模型动物饲喂、注射次黄嘌呤 6 0 0~ 1 0 0 0mg·kg-1 、黄嘌呤 6 0 0mg·kg-1 、腺嘌呤 1 5 0~ 30 0mg·kg-1 、酵母 1 5~ 30g·kg-1 、尿酸 2 5 0或 35 0~ 70 0mg·kg-1 ,或同时给抑制尿酸分泌的药物乙胺丁醇 2 5 0mg·kg-1 、烟酸 1 0 0mg·kg-1 均可引起体内血尿酸含量增高导致高尿酸血症。②用氧嗪酸抑制大鼠或小鼠尿酸酶活性 ,氧嗪酸钾盐 30 0mg·kg-1 一次性腹腔注射 ,可致小鼠血尿酸升高 ;大鼠饲喂氧嗪酸 0 4g·d-1和尿酸 0 6g·d-1 ,3~ 4wk后血尿酸持续性升高。③通过胚胎干细胞同源性重组 ,破坏小鼠尿酸酶基因 (EC 1 7 3 3) ,再用基因重组法获得尿酸酶缺乏的突变小鼠 ,制成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小鼠和大鼠体内存在尿酸酶 ,可以将体内尿酸进一步分解为尿囊素 ,而禽类 (鸡、鹌鹑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尿酸 黄嘌呤 腺嘌呤 酵母 乙胺丁醇 氧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MS/MS方法同时检测人血浆中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左氧氟沙星的浓度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冠人 彭明丽 +2 位作者 申健 栾潇潇 西娜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5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5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左氧氟沙星浓度的HPLC-MS/MS方法,以便用于肺结核患者该5种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以对乙酰氨基酚为内标,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处理后检测。采用Agi...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5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左氧氟沙星浓度的HPLC-MS/MS方法,以便用于肺结核患者该5种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以对乙酰氨基酚为内标,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处理后检测。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SB C18色谱柱(4.6 mm×50 mm,2.7μm)为分析柱,ZORBAX SB C18柱(2.1 mm×12.5 mm,5μm)为保护柱,以0.2%甲醇-0.2%醋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使用离子喷雾离子化源(ESI),以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检测,异烟肼m/z 138.0→121.0,利福平m/z 823.2→791.2,乙胺丁醇m/z 205.2→116.1,吡嗪酰胺m/z 124.1→79.0,左氧氟沙星m/z 362.2→261.1,对乙酰氨基酚m/z 152.0→110.0。分析时间为12 min。结果: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对测定无干扰,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0~9.81μg·m L-1、0.60~30.12μg·m L-1、0.10~4.89μg·m L-1、1.01~50.60μg·m L-1、0.10~5.00μg·m L-1。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准确度(RE)均小于10%。结论: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可靠,适用于临床血浆样品的高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烟肼 利福平 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 左氧氟沙星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血药浓度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CAD法测定盐酸乙胺丁醇片中盐酸乙胺丁醇的含量 被引量:15
19
作者 高维 方平飞 +2 位作者 李焕德 张峰 赵绪元 《中南药学》 CAS 2009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电雾检测器(HPLGCAD)方法测定盐酸乙胺丁醇片剂中盐酸乙胺丁醇(EMB)的含量。方法采用安捷伦12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系统联合电雾式检测器测定。流动相溶解片剂样品,涡旋约30min,过滤后注入色谱系统。色谱柱为Heder...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电雾检测器(HPLGCAD)方法测定盐酸乙胺丁醇片剂中盐酸乙胺丁醇(EMB)的含量。方法采用安捷伦12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系统联合电雾式检测器测定。流动相溶解片剂样品,涡旋约30min,过滤后注入色谱系统。色谱柱为HederaODS-2C18柱(250mm×4.6mm,5μm),柱温:40℃,流动相:15mm01·L^-1醋酸铵溶液(pH7.3)-甲醇(80:20,v/v),流速:1.0mL·min^-1,进样体积:20μL。CAD参数:气压35psi(housenitrogen),量程100pA。结果此方法测定EMB的最低定量限(LOQ)为15μg·mL^-1(S/N=10),方法回收率〉99.84%,日间、日内精密度均〈3.50%,线性范围为25-200μg·mL^-1(r〉0.9999)。片剂的赋形剂对EMB的含量测定几乎没有干扰。结论本方法准确、快速、简便,可用于EMB的测定及其释放度和稳定性研究,对其类似化合物的测定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乙胺丁醇 高效液相色谱 电雾式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乙胺丁醇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婷 焦伟伟 申阿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0-917,共8页
耐多药结核病的出现和流行对结核病的防控造成了严重威胁。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是一线抗结核药物,常与异烟肼、利福平等联合应用,还可用于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但近年来EMB耐药形势严峻,我国复治结核病患者中EMB耐药率已达17.2%,... 耐多药结核病的出现和流行对结核病的防控造成了严重威胁。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是一线抗结核药物,常与异烟肼、利福平等联合应用,还可用于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但近年来EMB耐药形势严峻,我国复治结核病患者中EMB耐药率已达17.2%,并呈上升趋势;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EMB耐药率约为51.3%-66.7%,情况不容乐观。明确EMB耐药的产生机制对于有效防控EMB耐药率的上升、充分发挥EMB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对结核分枝杆菌EMB的耐药现状、EMB的作用机制及其耐药产生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乙胺丁醇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