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ers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apability in urban agglomerations: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
1
作者 Shu Tian Yujie Zhang +5 位作者 Yue Xu Yuan Xu Shuo Yang Qingsong Wang Xueliang Yuan Qiao Ma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4年第4期376-388,共13页
Synergistic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t the urban scale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China to realize its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ommitments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and regional synergistic development.Using 16 ... Synergistic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t the urban scale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China to realize its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ommitments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and regional synergistic development.Using 16 prefectural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study defines and quantifies the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apacity(CERC)based on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economic growth objectives.The spati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the(CERC)and its drivers were analyzed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 regression methods.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the CERC among prefectural cities has been increasing over the years.Jinan−Zibo−Qingdao is the center of the network,while the spatial linkage strength in the southwest and northeast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weak.Geospatial distance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intensity of spatial association,while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and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s have a considerable positive impact.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differences and transportation differences are not significant.This study offers a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similar studies in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s.At the same time,the finding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to rationally allocate urban resources and promote regional synergistic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apacity Spatial correl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Prefectural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Social networking analysis Quadruple assignment proced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Young "Veteran of Gold"-Wong Yongxuan, director of the BeijieGold Mine, Zhaoyu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
《China Today》 1997年第9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Veteran of Gold director of the BeijieGold Mine Zhaoyuan city Wong Yongxuan A Young shandong provi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Eco-geochemical Survey of Soil in Shandong Province
3
作者 Qing CAI Fang LIU +3 位作者 Chunlan LI Shixin CAO Binbin LIU Jingjing W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9年第2期196-200,204,共6页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eco-geochemical survey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differences in pesticide residue situation and contents of DDTs and HCHs in the soils of Yantai City and Southwest Shandong Province(abbreviat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eco-geochemical survey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differences in pesticide residue situation and contents of DDTs and HCHs in the soils of Yantai City and Southwest Shandong Province(abbreviated as SSP)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tection rates of DDTs and HCHs in the soil of SSP were apparently higher than Yantai City. However, the mean contents of DDTs and HCHs in the soil of Yantai were 9 and 25 times of SSP, respectively, and higher than the mean contents of many other cities and areas. p,p′-DDE was the main pesticide residual form in the soil of SSP. It is recognized as the degradation product of DDTs in oxidation environment in past, nevertheless, 5.52% of the soils in Yantai City still have a little of DDT input recently, which has posed a big impact on soil environment quality. β-HCH was the main form of the four isomers of HCHs in Yantai City, and α-HCH/γ-HCH in SSP was low. These reveal that the residual time of HCHs in the soils of both the two areas has a long period. After primary analysis, the risk of DDTs and HCHs in the soil of SSP is low, but DDTs in the soil of Yantai City still has a certain ri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Ecological risk Yantai city SOUTHWEST shandong provi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een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agricultural clusters:A case study of the vegetable cluster in Shouguang city,Shandong province,China
4
作者 LI Erling REN Shixin YANG Y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12期2393-2420,共28页
Promot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clusters represent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ddress pressing issues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However,existing literature provides... Promot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clusters represent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ddress pressing issues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However,existing literature provides limited insights into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and pathways for achieving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clusters.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ire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point-line-plane three-layer embeddedness and four-force interaction,”positioning green innovation as a pivotal entry point.Through social network analysis,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collaborativ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clusters and proposes viable pathways for implementation using the Shouguang vegetable industrial cluster as a case study.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1)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clusters includes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cluster behavior actors(point),formation of a green innovation network(line),construction of a green environment(plane),and embedded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e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hree.Green innovations generated by leading enterprises,universities,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serve as the foundation for this transformation,whereas farmers'adoption of these innovations forms the basis,and government policies provid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to ensur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The transformation is realized through gree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achieving the“three-layer embeddedness.”(2)Under the influence of four driving forces,namely,market-driven mechanism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green innovation,and multidimensional proximity,actors at various levels form and embed green innovation networks that are integrated into regional environments through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This results in a“five-in-one”system of collaborative green 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 encompassing enterprises,industries,technologies,institutions,and spatial dimensions,which constitute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for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clusters.(3)Building on the“three-layer and four-force”framework,this study proposes pathways for achiev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clusters,thereby providing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foster green agricultural clusters and enhance their agricultural sectors'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clusters green transformation green innovation the vegetable cluster in Shougu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原文传递
Conference on City Development and Disaster Reduc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Held in Jinan
5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1997年第1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Conference on city Development and Disaster Reduc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Held in Jinan
原文传递
基于InVEST模型的山东省临沂市土壤保持能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王兰 李小娟 +1 位作者 和继军 刘一哲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7-345,356,共10页
[目的]探究山东省临沂市土壤保持能力在“山水工程”实施前后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为该地区评估工程实施效果以及为未来规划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基于InVEST模型评估临沂市2018,2020和2022年土壤保持能力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 [目的]探究山东省临沂市土壤保持能力在“山水工程”实施前后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为该地区评估工程实施效果以及为未来规划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基于InVEST模型评估临沂市2018,2020和2022年土壤保持能力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土壤保持能力与影响因素的响应关系。[结果]临沂市2018,2020和2022年的土壤保持能力分别为23.12,29.62和53.70 t/(hm^(2)·a),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在降水、土壤、地形和植被4大影响因素中,地形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年际变化则主要由降水驱动。[结论]临沂市土壤保持能力呈现显著提高的态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年际变化特征。降水在影响土壤保持能力年际变化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生态工程的作用,但生态工程贡献率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 InVEST模型 影响因素 山东省临沂市 山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电法在临沂石灰岩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7
作者 李磊 周明伟 王玉峰 《山东国土资源》 2025年第2期51-57,共7页
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及时、准确地查明石灰岩地基岩溶发育问题,钻探、挖掘等传统岩溶勘察方式效率低、代表性差、偶然性大,且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高密度电法是研究石灰岩地基岩溶发育的高精度、无损探测技术。本文选取临沂市罗庄区岩溶... 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及时、准确地查明石灰岩地基岩溶发育问题,钻探、挖掘等传统岩溶勘察方式效率低、代表性差、偶然性大,且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高密度电法是研究石灰岩地基岩溶发育的高精度、无损探测技术。本文选取临沂市罗庄区岩溶发育典型地块作为研究对象,施工高密度电法测量剖面5条,对该方法在石灰岩岩溶发育中的探测与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野外勘察钻探地质资料开挖验证,结果表明:岩溶实际发育情况与高密度电法推断结果高度吻合,应用高密度电法在研究区进行石灰岩岩溶发育情况调查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法 石灰岩岩溶 探测 山东临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新泰废弃石灰岩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8
作者 廉德军 马磊 +7 位作者 苏颖 李杭 刘云欢 赵西磊 孙鹏超 姜赟赟 张宝星 仇志强 《山东国土资源》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是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价是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必要手段。为查明新泰市废弃石灰岩矿区土壤中重金属来源及其生态风险特征,系统的采集分析了新泰市15座典型废弃矿... 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是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价是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必要手段。为查明新泰市废弃石灰岩矿区土壤中重金属来源及其生态风险特征,系统的采集分析了新泰市15座典型废弃矿山65组表层土壤样品,对其pH和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运用内梅罗污染指数(NPI)、地累积指数(I 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究土壤重金属来源,采用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 MLR)受体模型定量计算各个污染源贡献率。结果显示,Cd、Hg、Cu、Zn、Ni的含量均值均超出当地土壤背景值;根据内梅罗污染指数可知,Cd、Hg、Cu、Zn为中度污染,As、Pb、Cr、Ni为轻度污染;根据地累积指数分析,土壤中Hg和Cd元素污染相对严重,为污染主要贡献因子;根据综合生态风险指数计算,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点位占72%;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As、Cr、Ni主要来源于母岩风化自然源,Cu、Zn主要来源于农用化肥、农药使用的农业源,Cd、Hg、Pb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煤矿开采、燃煤等交通—工业混合源;APCS MLR模型揭示自然源、农业源、交通—工业混合源和未知源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贡献率依次为:28.77%、26.54%、28.33%和16.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废弃矿山 APCS MLR 山东新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莱西市河头店镇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9
作者 李光明 刘军 +3 位作者 郭传顺 马文霞 张德伟 姜文鹏 《山东国土资源》 2025年第3期17-30,共14页
为揭示河头店镇土壤养分和环境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质量等级,本研究开展了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采用6个点/km^(2)的采样密度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养分和环境指标,并基于所得数据进行了土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 为揭示河头店镇土壤养分和环境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质量等级,本研究开展了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采用6个点/km^(2)的采样密度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养分和环境指标,并基于所得数据进行了土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Cr、Cu、Ni、Zn平均含量不同程度高于山东省土壤背景值,空间分布不均匀,其中Cr和Cu富集较为明显,Hg、Cd的变异系数最高,Cr和Ni存在较为显著伴生关系;河头店镇土壤养分质量一般,评价等级以较缺乏为主,中等以上养分占总评价面积的34.58%;土壤环境质量优质,以一级无风险区为主,占总评价面积的97.98%;土壤质量整体较好,良好和优质土壤占总评价面积的33.94%,中等土壤占总评价面积的63.17%,无劣等土壤。基于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针对河头店镇土地利用现状,提出了划定高标准永久基本农田和优化农用地分类管理的规划建议。本次研究工作可为当地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地球化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质量 地球化学评价 重金属 莱西市河头店镇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以山东省为例
10
作者 刘昕哿 安国强 +7 位作者 谭绪泉 孙志远 李博文 张金芝 杨志军 秦乃花 胡超甫 李月霞 《山东国土资源》 2025年第2期58-63,共6页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后,规划数据库成为规划实施监测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山东省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建设和审查实践,采用分类统计和文献分析方法,研究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的主要内...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后,规划数据库成为规划实施监测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山东省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建设和审查实践,采用分类统计和文献分析方法,研究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和建设要点,为规划数据库科学规范高质量建设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市县级规划数据库建设内容繁杂,包含矢量数据109个图层,文本、表格、栅格图件80余项,其中核心内容包括三条控制线、规划分区、城市四线、中心城区规划用地用海等9项。规划数据库建设要点包括:成果规范性、内容合规性和衔接合理性等,在数据建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和规划传导问题。研究结论:高质量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应该系统分析规划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强化核心内容的规范性,明确建库要点,全面解决常见的数据库建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规划数据库 数字化治理体系 市县级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淄博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
11
作者 刘晓利 王丹 程忠哲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16-119,共4页
目的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山东省淄博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于2021年6月至12月对淄博市辖区内7个区县(张店区、临淄区、周村区、博山区、桓台县、高青县、沂源县)原有的氟中毒病区村及疑似病区村进行逐... 目的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山东省淄博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于2021年6月至12月对淄博市辖区内7个区县(张店区、临淄区、周村区、博山区、桓台县、高青县、沂源县)原有的氟中毒病区村及疑似病区村进行逐一调查登记,对8~12岁1200名在校儿童进行氟斑牙患病率的调查分析,并对淄博市采取的114个改水降氟工程运行情况及运行后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地方性氟中毒在淄博市分布广泛,7个区县共3102个行政村中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村459个,高氟危及人群达28万人。高青县是淄博市地方性氟中毒最为严重的地区,病区村占总数的75.2%;高青县中病区村数量占中病区村总数的92.2%,12个重病区均位于高青县。高青县也是8~12岁儿童氟斑牙的患病率最高的地区,20个村的88名儿童的氟斑牙检出率为100%,因受地理环境、气候及经济状况的影响,高青县345个病区村中仅有224个实施了改水降氟工程,占64.9%,是淄博市病区改水率最低的地区。结论淄博市地方性氟中毒总体处于低度流行趋势,但高青县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应加大防治经费的投入及改水降氟措施的落实力度,为早日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保障人民群众免受地方性氟病的威胁做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氟中毒 氟斑牙 流行病学调查 淄博市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青岛市区域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单孟文 李婷 +1 位作者 王映然 季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7-378,389,共13页
[目的]分析山东省青岛市区域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为推动低碳发展和碳减排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青岛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夜间灯光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对青岛市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核算,通过构建碳排放与夜间... [目的]分析山东省青岛市区域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为推动低碳发展和碳减排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青岛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夜间灯光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对青岛市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核算,通过构建碳排放与夜间灯光值的拟合模型,揭示青岛市不同用地类型的碳排放空间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青岛市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状态,并利用LMDI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程度。[结果](1)2000—2020年青岛市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从2000年1.31×10^(7)t增长到2020年3.65×10^(7)t,增长了近1.79倍。(2)青岛市碳排放总量整体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工业能耗是建设用地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高碳排放区域主要集中在胶州湾区域。(3)青岛市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经历了从“扩张连结—弱脱钩—强脱钩”状态的转变。(4)促进青岛市碳排放增长的因素为人口规模和经济效应,抑制青岛市碳排放增长的因素为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结论]未来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创新技术、调整能源结构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时空演变 脱钩分析 山东省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栖霞笏山-西陡崖金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强 张岩 +6 位作者 蔡娜 张超 李大鹏 史宏江 尉鹏飞 耿科 谢伟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栖霞笏山西陡崖金矿位于蓬莱栖霞金成矿带南侧,是产于新太古代变质基底与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接触带附近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本次研究在矿区外围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并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在Ⅰ号主矿体深部施工DKZK03钻孔,控... 栖霞笏山西陡崖金矿位于蓬莱栖霞金成矿带南侧,是产于新太古代变质基底与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接触带附近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本次研究在矿区外围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并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在Ⅰ号主矿体深部施工DKZK03钻孔,控制金矿体4层,累计真厚度6.85 m。其中,Ⅰ-1、Ⅰ-2号金矿体埋深分别为1273.80~1275.45 m、1072.95~1076.55 m,Ⅰ-1号金矿体为该区目前最深金矿体。采用趋势外推法对区内深部金矿体进行定位预测,为今后在栖霞地区金矿深部找矿勘查提供了依据,该地区金矿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深部钻探 成矿预测 笏山西陡崖 山东栖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参数分析的砂岩热储回灌特征变化研究——以山东临清市为例
14
作者 刘东义 杨霄 +4 位作者 韩鎏 贾超 齐树明 王辉 杨硕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0-621,共12页
为促进山东省临清市地热资源循环利用,开展了地热水回灌工程。针对采暖期前与采暖期两种情形的回灌情况,监测了开采井及回灌井的水量、水温、水位及井口压力等,并基于时序参数分析了回灌能力及最大回灌量、开采井温度场、水质变化和回... 为促进山东省临清市地热资源循环利用,开展了地热水回灌工程。针对采暖期前与采暖期两种情形的回灌情况,监测了开采井及回灌井的水量、水温、水位及井口压力等,并基于时序参数分析了回灌能力及最大回灌量、开采井温度场、水质变化和回灌堵塞程度。结果表明:本次施工的回灌井能够满足单井100%回灌,单井自然回灌量可达121~227 m^(3)/h;总体上开采井地热水温度表现为在供暖期上升、供暖末期下降的趋势;由于井位深度差别,在供暖期前后,开采井矿化度比回灌井分别高约45.34%和17.33%;经过一个供暖季的回灌,虽然在回扬过程中渗透系数有一定的改善,但仍由0.7699 m/s降至0.3254 m/s,有明显变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热储 时序参数 地热回灌 地热开采特征 临清市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莱芜侯家沟—西泉河地区岩溶塌陷成因浅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邹连庆 吕媛媛 +6 位作者 王振涛 秦鹏 蒙永辉 高峰 刘妍芬 崔吉瑞 武靖雯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5期17-23,共7页
莱芜侯家沟—西泉河地区断裂构造、裂隙岩溶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该文在系统分析侯家沟—西泉河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塌陷发生历史及规模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内岩溶塌陷成因。研究表明:区内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浅部岩溶发育的侯家沟和泉... 莱芜侯家沟—西泉河地区断裂构造、裂隙岩溶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该文在系统分析侯家沟—西泉河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塌陷发生历史及规模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内岩溶塌陷成因。研究表明:区内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浅部岩溶发育的侯家沟和泉河地区,发生时间多为每年汛期雨中或雨后的一段时期内,主要是岩溶地下水的频繁大幅度波动(波动范围16~40 m)造成的浅部溶洞上覆厚度约4~15 m的黏质砂土、砂质黏土遭到破坏,进而产生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第四系 岩溶水位动态 机理 山东莱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分级传导体系研究——以山东聊城市、县、乡、村多层次规划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霄霄 翟荣新 +1 位作者 平宗莉 张朴华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5期70-78,共9页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分级传导体系是确保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本文在剖析原空间类规划层级传导优劣势的基础上,吸纳各类规划传导机制的优势,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探索提出了“3个传导方向+4种传导方式+6类传导...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分级传导体系是确保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本文在剖析原空间类规划层级传导优劣势的基础上,吸纳各类规划传导机制的优势,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探索提出了“3个传导方向+4种传导方式+6类传导载体”的国土空间规划分级传导体系框架,结合聊城市多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实践验证,实现了“市—县—乡镇—村庄”四个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目标-指标类、空间类、支撑类”三类传导要素的传导落实和分级管控,为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传导体系 山东聊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周边海域海底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动力环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星芳 徐昌 +3 位作者 李方舟 邢晓平 战蓉蓉 孙萌鑫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5期24-30,共7页
为系统分析刘公岛周边海域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动力环境,本次研究在充分收集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测试结果,对沉积物类型及粒度特征进行了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沉积物类型主要有4种,分别为含砾泥((g)M)、砾质泥(gM)、砂质粉砂(... 为系统分析刘公岛周边海域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动力环境,本次研究在充分收集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测试结果,对沉积物类型及粒度特征进行了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沉积物类型主要有4种,分别为含砾泥((g)M)、砾质泥(gM)、砂质粉砂(sZ)、粉砂(Z),其中砂质粉砂与粉砂分布最广;区内平均粒径整体呈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分选性整体为差,偏态属于正偏范畴,峰态以中等型为主;区内沉积物整体位于三角图的左上部位,黏土和粉砂两端沉积物很少,表明区内水动力条件整体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沉积物 粒度特征 沉积动力环境 刘公岛 山东威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水文变异特征的济南南部山区河流生态需水研究
18
作者 李洪涛 赵龙 +3 位作者 李丹 张健先 王延明 李成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1-382,共12页
[目的]开展基于生态水文变异特征的山东省山东大学南部山区河流生态需水研究,为区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保护,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979—2021年黄河下游济南南部山区的崮山站(北大沙河... [目的]开展基于生态水文变异特征的山东省山东大学南部山区河流生态需水研究,为区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保护,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979—2021年黄河下游济南南部山区的崮山站(北大沙河)和卧虎山站(玉符河)的径流量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M-K)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径流突变点;结合IHA-RVA法,研究济南南部山区河流径流变异特征和生态需水;通过分析河流生态需水满足度,研究区域生态水文和生态需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济南南部山区生态需水的保障措施。[结果]北大沙河和玉符河的径流量突变点为1996年,整体水文改变度分别为72.75%和69.42%,均属高度改变;北大沙河和玉符河的年生态需水分别为1.47×10^(6),1.81×10^(6) m^(3)。总体上,北大沙河月生态需水满足度平均为32.35%,玉符河月生态需水满足度平均为60.42%。[结论]济南南部山区在突变前后水文变异较大,总体的生态需水满足度整体偏低,可从河流生态调度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加强河流生态需水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南部山区 IHA-RVA法 生态水文变异度 生态需水 保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日照市挪庄村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秦泗伟 吴博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2期23-26,共4页
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挪庄村崩塌地质灾害点高差大、坡度陡,危害对象多,自1998—2021年多次发生局部崩塌,造成道路破坏及房屋受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地质测绘及工程勘察等技术手段,查清了崩塌体失稳... 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挪庄村崩塌地质灾害点高差大、坡度陡,危害对象多,自1998—2021年多次发生局部崩塌,造成道路破坏及房屋受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地质测绘及工程勘察等技术手段,查清了崩塌体失稳机理的主要原因,分析了现状稳定性,通过采用圆弧滑动条分法计算,计算出边坡稳定性系数为0.761,边坡属不稳定状态。通过边坡修整、砌筑挡土墙及截(排)水沟、防护和绿化工程等工程治理措施后,对坡面稳定性进行了计算,治理后的边坡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安全系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地质灾害 技术手段 治理工程 日照东港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栖霞杨础地区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海滨 李强 +3 位作者 刘倩 刘阳 张进平 姜冰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3期50-57,共8页
栖霞杨础地区属于胶辽隆起区,该地区广泛发育太古宙变质深成岩,元古宙变质表壳岩,中生代沉积岩、火山岩、酸性侵入岩以及新生代沉积物,主构造线呈NE向,是主要的控矿构造,其内赋存有众多中小型金矿床。本文通过对该区域内新发现的金及多... 栖霞杨础地区属于胶辽隆起区,该地区广泛发育太古宙变质深成岩,元古宙变质表壳岩,中生代沉积岩、火山岩、酸性侵入岩以及新生代沉积物,主构造线呈NE向,是主要的控矿构造,其内赋存有众多中小型金矿床。本文通过对该区域内新发现的金及多金属矿化点的矿(化)体的特征及部分矿石的流体包裹体、同位素等特征分析,初步查明了该地区金及多金属矿床成因并建立了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 稳定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矿床成因 杨础地区 山东栖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