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akota地区城乡空间统筹路径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晨 樊华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4-138,共5页
Desakota地区是城乡相互作用最为强烈、自下而上形成的高度混杂的城乡空间,一方面承载着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地区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了城乡"空间—经济"之间形成相互锁定、低效增长的局面,造成了该类地... Desakota地区是城乡相互作用最为强烈、自下而上形成的高度混杂的城乡空间,一方面承载着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地区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了城乡"空间—经济"之间形成相互锁定、低效增长的局面,造成了该类地区"半城半乡"的空间状态。广东汕头地区在经历了30多年快速城镇化发展后,形成了以汕头市区为核心的典型Desakota地区,并在发展中遇到了城乡"空间—经济"双重锁定等问题,研究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总结Desakota地区的现状空间特征,并从统筹方式、发展动力及空间模式三个方面探讨该类地区的城乡空间统筹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akota地区 城乡空间统筹路径 汕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akota理论对珠三角城市化进程研究的影响及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孟其 高伟 《南方建筑》 2011年第4期94-95,共2页
通过对Desakota理论的简述,总结出Desakota理论承前启后的创新视野和学术价值,并以Desakota理论从亚洲视野的角度理解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 desakota 亚洲视野 珠江三角洲 城市化进程 城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权视角下中国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增长与收缩——以珠江三角洲东莞市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郇 李先锋 邓嘉怡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伴随全球化的蔓延,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增长与收缩已成为地区发展转型研究中的国际性话题。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在外来资本和廉价劳动力的双重推动下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发展,随之出现了大量的"城乡一体化(Desakota)"混杂空间... 伴随全球化的蔓延,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增长与收缩已成为地区发展转型研究中的国际性话题。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在外来资本和廉价劳动力的双重推动下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发展,随之出现了大量的"城乡一体化(Desakota)"混杂空间。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城市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地区产权结构的不同导致了更新政策的差异,城市中出现增长与收缩并存的新空间现象。基于此,文章从区域农村城镇化的特殊条件出发,结合城乡二元土地产权结构的制度背景,探索珠江三角洲"Desakota"形成的内在因素,并提出理解城镇增长与收缩的分析框架。后危机时代,城市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匹配程度存在巨大差异,为不同地区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机会。实证分析部分以东莞市为例,通过夜间灯光数据探索城市增长与收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典型地区的案例分析,从产权视角切入分析地区出现差异化发展的机制。土地是决定地区发展方向的本质性因素,城市中产权明确且结构单一的国有土地有利于更新置换并实现再增长,而产权零散、用地混杂的集体土地往往因改造成本高而难以推动更新发展,地区出现"穿孔式"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增长与收缩 城乡一体化(desakota) 产权结构 珠江三角洲 东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状经济主导下的浙江省城镇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郑文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22492-22494,共3页
以浙江省典型的分工组织形式——块状经济为研究背景,分析了浙江省农村人口转移、城镇化沿交通走廊广域推进、经济"马赛克"、城镇体系纵向序列模糊、人口和经济实力呈现的"小马拉大车"等城镇化特征,并对全省块状经... 以浙江省典型的分工组织形式——块状经济为研究背景,分析了浙江省农村人口转移、城镇化沿交通走廊广域推进、经济"马赛克"、城镇体系纵向序列模糊、人口和经济实力呈现的"小马拉大车"等城镇化特征,并对全省块状经济在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变、低级产业的区域指向性和产业的纵向专业化延伸和横向多元化融合等方面的影响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浙江省在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空间表征、管理体制等方面具备Desakota模型的一般化特征,但是在动力机制、职能分工、演进轨迹和空间结构上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提出加以调控和引导的必要性与设想,以便使其更好地向城乡界限明晰,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规模等级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等方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块状经济 desakota模型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Mode of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Massive Economy
5
作者 郑文晖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1年第12期32-35,共4页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ive economy which was the typical labor division organization form of Zhejiang Province,the paper had analyzed urb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were rural population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ive economy which was the typical labor division organization form of Zhejiang Province,the paper had analyzed urb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were rural population transference,urbanization promotion along transport corridors,mosaic economy,fuzzy vertical sequence of urbanization system,and county economy surpassing urban economy.And then,the detailed analysis had been conducted on the influence of massive economy on the urbanization in term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market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regional directivity of low-level industries,and vertical professional extension and horizontal diversified integration of industries.Finally,it pointed out that the economic social structure of Zhejiang Province was in possession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sakota mode in transformation,spatial represent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but it also had its own characters in driving mechanism,duty segregation,evolution route and spatial structure.Hence,it needed to regulate and guide urbanization,so that there would be clear urban and rural boundary,intensified land use,reasonable urbanization scale grade and good eco-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MASSIVE ECONOMY desakota MODE ZHEJIANG PROVI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东亚城乡转型管理 被引量:2
6
作者 T.G麦吉 焦永利(译) +1 位作者 李晓鹏(译) 史育龙( 校 )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1年第1期115-133,共19页
过去30年,在亚洲各国所推行的宏观发展战略影响下,东亚的城乡转型历程颇具特点,本文首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归纳。尽管东亚各国一直都表示重视乡村地区发展,关注粮食安全以及农村贫困等问题,然而实际推行的战略性政策却都强调将城市... 过去30年,在亚洲各国所推行的宏观发展战略影响下,东亚的城乡转型历程颇具特点,本文首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归纳。尽管东亚各国一直都表示重视乡村地区发展,关注粮食安全以及农村贫困等问题,然而实际推行的战略性政策却都强调将城市化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当然,这一倾向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规模经济、城市大市场的形成以及生产率提高等原因使城市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本文认为此种发展路径错误地将城乡割裂开来。事实上,发展应该致力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的全面转型,而非放任城、乡在割裂状态下各自“变迁”。实证研究方面,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的转型历程,之所以选择中国是因其在人口规模、市场化以及管理城乡转型的制度能力等多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案例价值。文章最后指出,要管理21世纪的城乡转型,必须重视空间属性。传统的城乡二分法必须转换为更加综合与协调的规划策略——以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统筹考虑城市和乡村的各类活动。通过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框架将城市和乡村活动统摄起来,最终目标是创造出可持续的都市区、城市及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城市化 城乡联系 空间规划 desakota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32
7
作者 徐永健 许学强 阎小培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23,共5页
中国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类似西方大都市带 (Megalopolis)的都市连绵区 (ExtendedMetropolitan Region) ,一直是国内外地理学者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本文简要回顾了在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EMR)定界、空间结构分析与机制探讨方面已取得的成... 中国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类似西方大都市带 (Megalopolis)的都市连绵区 (ExtendedMetropolitan Region) ,一直是国内外地理学者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本文简要回顾了在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EMR)定界、空间结构分析与机制探讨方面已取得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 ,对中国典型大都会区与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从历史与现代两大角度进行分析 ,提出了从劳动地域分工和工业生产组织的角度探讨中国典型大都市区形成基本原理的初步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连绵区 大都会区 中国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研究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57
8
作者 李仙德 宁越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2-288,共7页
自从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之后,城市群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城市体系,成为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国外学者相继提出半城市化区域、全球城市—区域、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等概念,其研究都建立在都市区基... 自从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之后,城市群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城市体系,成为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国外学者相继提出半城市化区域、全球城市—区域、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等概念,其研究都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强调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密切的功能联系。中国学者提出了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等概念,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都市连绵区的界定立足于都市区基础之上,亦与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接轨。但城市群在国内更为流行,且被写进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城市群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战略的重心,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国内城市群研究却存在着概念含糊、界定模糊等问题。城市群是都市区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关研究必须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才能避免概念以及空间尺度的混淆。中国官方并未有都市区的界定方案。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加强对都市区和城市群界定的研究,立足于都市连绵区基础之上,开展跨学科研究,深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群集聚与扩散模式,建立起中国城市群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都市连绵区 大都市带 半城市化区域 全球城市—区域 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东亚城乡转型管理
9
作者 T.G.麦吉 焦永利 +1 位作者 李晓鹏 史育龙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207-224,共18页
过去30年,在亚洲各国所推行的宏观发展战略影响下,东亚的城乡转型历程颇具特点,本文首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归纳。尽管东亚各国一直都表示重视乡村地区发展,关注粮食安全以及农村贫困等问题,然而实际推行的战略性政策却都强调将城市... 过去30年,在亚洲各国所推行的宏观发展战略影响下,东亚的城乡转型历程颇具特点,本文首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归纳。尽管东亚各国一直都表示重视乡村地区发展,关注粮食安全以及农村贫困等问题,然而实际推行的战略性政策却都强调将城市化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当然,这一倾向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规模经济、城市大市场的形成以及生产率提高等原因使城市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本文认为此种发展路径错误地将城乡割裂开来。事实上,发展应该致力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的全面转型,而非放任城、乡在割裂状态下各自“变迁”。实证研究方面,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的转型历程,之所以选择中国是因其在人口规模、市场化以及管理城乡转型的制度能力等多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案例价值。文章最后指出,要管理21世纪的城乡转型,必须重视空间属性。传统的城乡二分法必须转换为更加综合与协调的规划策略——以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统筹考虑城市和乡村的各类活动。通过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框架将城市和乡村活动统摄起来,最终目标是创造出可持续的都市区、城市及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城市化 城乡联系 空间规划 desakota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03年中国外联型城市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城市地理时段性统计模拟分析方法的一个案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彦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530-536,共7页
借助统计模拟技术和异速分析方法研究1990-2003年间外资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时空效应,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TNCs)对华FDI过程主要作用于广州、江苏等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的少数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城市化... 借助统计模拟技术和异速分析方法研究1990-2003年间外资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时空效应,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TNCs)对华FDI过程主要作用于广州、江苏等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的少数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城市化与FDI总体上没有明确的统计关系.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区域产业的升级,外资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会发生时空变异.FDI活动的中心已从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转移,江苏在逐步取代广东成为中国外联型城市化的重心地域.外联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过程协同作用,形成两类地理空间标志:一是城乡混合带,二是突发城市.代表性的突发城市是广东的东莞和江苏的苏州,它们都具有中国特色,与沿海的重要国际化都市毗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联型城市化 城乡混合带 突发城市 异速生长 城市变化 中国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乡融合区的发达村镇住宅类型及空间使用模式探究——以浙江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晓青 程嘉敬 俞超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7期198-200,共3页
浙江地区历来物阜民丰,发达的民本经济基础支撑着大量的居民用房自营建行为。然而,渊源传统的自建模式和不断衍生的复合功能需求摩擦碰撞,使村镇住宅出现整体规划薄弱、房屋建设标准低下、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弊端。基于当前形势,对村镇住... 浙江地区历来物阜民丰,发达的民本经济基础支撑着大量的居民用房自营建行为。然而,渊源传统的自建模式和不断衍生的复合功能需求摩擦碰撞,使村镇住宅出现整体规划薄弱、房屋建设标准低下、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弊端。基于当前形势,对村镇住宅空间进行分类研究和归纳总结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区理论,以浙江地区发达村镇住宅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其内部功能组成情况,辅以大量文献资料,从经营性视角出发,将发达村镇住宅进行分类。归纳推导出各类型住宅的核心空间状况,并对其内部空间特征进行简要分析,总结出农村住宅的基本模数单位及居民在空间使用上的一般性规律,继而从空间识别、空间秩序和空间功能三个角度提出村镇住宅的发展路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达村镇 住宅类型 空间特征 发展路径 城乡融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周边城乡融合区人口的就地城镇化——以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邵怀友 朱宇 《市场与人口分析》 CSSCI 2007年第1期12-17,共6页
城乡界限趋于模糊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亚洲许多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城市周边城乡融合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即是这一特点的一个突出表现。以就地城镇化发达的闽东南地区的福州市为例,从实体地域和未来人口规模... 城乡界限趋于模糊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亚洲许多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城市周边城乡融合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即是这一特点的一个突出表现。以就地城镇化发达的闽东南地区的福州市为例,从实体地域和未来人口规模两方面探讨其城乡融合区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制定大城市的发展规划时,要密切关注其周边城乡融合区内农村人口就地转变为城镇人口、城市核心区人口向城乡融合区转移的状况,并在制定城市规划时把城乡融合区的发展趋势考虑进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 城乡融合区 就地城镇化 城市规划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城乡转型的回顾及反思
13
作者 唐茂华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8-22,共5页
本文回顾了过去20年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城乡转型历程,认为尽管政府持续承诺关注农村发展、粮食安全和减贫等,但城市化政策的重心仍在于经济增长,这造成了城乡割裂。发展应着眼于城乡联系,通过城乡统一规划、土地混合利用和构建生态... 本文回顾了过去20年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城乡转型历程,认为尽管政府持续承诺关注农村发展、粮食安全和减贫等,但城市化政策的重心仍在于经济增长,这造成了城乡割裂。发展应着眼于城乡联系,通过城乡统一规划、土地混合利用和构建生态系统等,进而实现可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城乡联系 城市边缘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发展演化态势研究——以福厦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31
14
作者 官卫华 姚士谋 《现代城市研究》 2003年第2期82-86,共5页
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群的空间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一般认识。在此基础上,以福厦城市群为例,对其发展条件、形成机制与空间范围的界定及发展阶段作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其未来空间发展演化趋势。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空间 城市经济 空间网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灰色区域小城镇的景观生态学分析及其发展对策初探——以江阴市周庄镇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睿 黄旭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32-237,共6页
灰色区域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出现对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提出挑战。本文从灰色区域的概念入手,对我国灰色区域小城镇的生态环境现状从变化驱动因子和现状景观格局影响两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分析,最后探索生态景观修复的可行途... 灰色区域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出现对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提出挑战。本文从灰色区域的概念入手,对我国灰色区域小城镇的生态环境现状从变化驱动因子和现状景观格局影响两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分析,最后探索生态景观修复的可行途径,提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区域 城市化 景观格局 生态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城市化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以吴江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伟玮 张晓祥 +1 位作者 朱月霞 阿慧娟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5年第12期93-96,共4页
以长江三角洲半城市化(Desakota)典型区——吴江市为研究区,利用研究区1978~2010年六期Landsat MSS/TM序列卫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计算分析吴江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量、变化率及空间变化格局。结果... 以长江三角洲半城市化(Desakota)典型区——吴江市为研究区,利用研究区1978~2010年六期Landsat MSS/TM序列卫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计算分析吴江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量、变化率及空间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吴江市土地结构以耕地和水域为主,但城镇建设用地占比逐步增加,农村建设用地相对维持不变。2从变化速率看,2000~2004年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速率最大,达到49.14%。3从空间变化格局来看,呈现一种非集聚性的半城市化发展态势,在沿上海、浙江、苏州、太湖的乡镇发展极为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半城市化 吴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村镇混杂区空间规划与管治策略 被引量:6
17
作者 谭宇文 王磊 熊丽芳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6-131,共6页
文章结合当前珠江三角洲普遍存在的村镇混杂区问题,以佛山为例,分析在镇街主导的发展模式及集体产权的制度背景下村镇混杂区的空间规划体系协调整合及相关政策发展历程,并结合当前国家空间规划政策提出分区分级的空间管控策略框架,强调... 文章结合当前珠江三角洲普遍存在的村镇混杂区问题,以佛山为例,分析在镇街主导的发展模式及集体产权的制度背景下村镇混杂区的空间规划体系协调整合及相关政策发展历程,并结合当前国家空间规划政策提出分区分级的空间管控策略框架,强调空间规划布局与配套机制政策相结合,形成体现全域空间发展特点、实施应用性较强的空间管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混杂区 空间规划 空间管治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梯度动态及其城乡融合区特征--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被引量:60
18
作者 俞龙生 符以福 +1 位作者 喻怀义 李志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1-180,共10页
以快速城市化的广州市番禺区为研究样区,通过解译1990—2008年4期LandsatTM影像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选取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采用景观格局与梯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及其... 以快速城市化的广州市番禺区为研究样区,通过解译1990—2008年4期LandsatTM影像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选取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采用景观格局与梯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及其城乡融合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显著,在城市化缓冲带上具有典型的城乡融合区特征,城市景观逐年增加且向外围扩展,而农业景观破碎化严重.斑块密度、蔓延度、景观多样性等指数在城市化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景观指数峰值出现在距离城市中心4~6km的梯度带上.时间序列上的景观格局数据体现了不同梯度带上景观动态的差异,城乡融合区景观格局具有斑块形状复杂、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化程度高、景观动态变化剧烈的特点.景观指数的峰值逐年向外推移,城乡融合区有逐渐向外发展的趋势.探讨了城乡融合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化的一般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景观格局 梯度分析 城乡融合区 缓冲区 广州市番禺区
原文传递
亚太发展中国家三大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动态与城乡融合区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家生 李新一 +4 位作者 李建龙 干晓宇 周殷 杨齐 薛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4-1142,共9页
以亚太地区3个大城市中国上海、菲律宾大马尼拉和越南河内为对象,在3S(GIS,GPS,RS)技术支持下,选取了近20年的遥感资料,采用基于斑块密度等6种景观指数的景观格局梯度分析的手段,研究了这3座城市城市化的景观格局动态及与之相关的城乡... 以亚太地区3个大城市中国上海、菲律宾大马尼拉和越南河内为对象,在3S(GIS,GPS,RS)技术支持下,选取了近20年的遥感资料,采用基于斑块密度等6种景观指数的景观格局梯度分析的手段,研究了这3座城市城市化的景观格局动态及与之相关的城乡融合区特征。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过程中,这3座城市城市化区域景观格局都有显著变化,斑块密度升高,破碎化加强;在样带上,斑块密度、Shannon多样性等指数与到市中心的绝对距离有较强的相关性,景观指数能检测出城市化的梯度和城市化的推进方向;3座城市的城乡融合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城市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特点。大马尼拉市城市化阶段最高,郊区城市化也最早,城乡融合区明显,上海市城市化阶段较高,郊区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区也较为明显,而河内的城市化阶段较低,郊区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区不明显。需要对城市融合区的生态环境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梯度分析 城市化 城乡融合区 上海 大马尼拉 河内
原文传递
Using agent-based modelling and landscape metrics to assess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Iskandar Malaysia 被引量:1
20
作者 Aliyu Salisu Barau Salman Qureshi 《Ecological Processes》 SCIE EI 2015年第1期96-106,共11页
Introduction:Special economic zones(SEZs)emerge as new forces driving Asia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riggering rapi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It is imperative to map out the present and future spatial patterns of S... Introduction:Special economic zones(SEZs)emerge as new forces driving Asia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riggering rapi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It is imperative to map out the present and future spatial patterns of SEZ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ey undermine sustainability.Draw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Iskandar Malaysia,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SEZs in Southeast Asia,this study measures how biophys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are being affected by the most recent accelerated land development in the area.Methods:With aid of a hybrid model,namely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measurement(SeLaFragment),which combine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FRAGSTATS and NetLogo,the current and future fragmentation dynamics were analysed using land use data of the study area from the beginning of intensive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in 2007 until 2010.Iskandar Malaysia’s cultural and biophysical landscapes were extensively fragmented.Results: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urban built-up areas increased from 13%in 2006 to 24%in 2010.Mangrove swamps were the worst affected ecosystem as they lost 20%of their areal coverage between 2006 and 2010.The simulation of the future scenarios suggested that,in the future,fragmentation and landscape homogenisation will intensify and pose more risks to landscape quality,functions and socio-ecological services.Conclusions:It is obvious that rapi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compromises sustainability of a wide range of ecosystems and their functions and services in and around urban areas.It is difficult to see how existing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have been effective in addressing the emerging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of rapid landscape change.The best way to respond to this kind of situation in the SEZs is by focusing on holistic approach to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akota SUSTAINABILITY LANDSCAP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Urban transform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