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structure in Xiaojiang fault zone and its vicinity 被引量:14
1
作者 Chunyong Wang Hai Lou +3 位作者 Xili Wang Jiazheng Qin Runhai Yang Jinming Zhao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4期347-356,共10页
Based on the integr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ravel-time data and amplitud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deep seismic sounding experiment on the Chuxiong-Luoping profile, eastern Yunnan province, carried out in January... Based on the integr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ravel-time data and amplitud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deep seismic sounding experiment on the Chuxiong-Luoping profile, eastern Yunnan province, carried out in January of 2005, we present a 2-D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long the profile. The crustal structure shows remarkable contrast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although the whole profile is situated within the Yangtze platform. The average P wave velocities of the crust on the west and east sides of the fault zone are 6.21 km/s and 6.32 km/s, respectively, and the crustal thicknesses are 41 km and 45 km,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crust to the east of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presents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structure in a stable platform, while the crust to the west is complicated with a lower velocity zone in middle of the upper crust. The average velocity of 6.21 km/s is lower than the global continental crustal average (6.30 km/s), indicating that the region is tectonically active. According to the lateral variation of velocity and depth of interfaces (including the Moho),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has cut through the whole crust. It is also deduced that existence of low velocity zone in middle of the upper crust is conducive to the south-southeastern sliding of the Sichuan- Yunnan (Chuan-Dian) rhombus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ojiang fault zone crustal structure deep seismic sounding SEISMICITY low velocity z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in northern margin of Tianshan mountains and seismotectonics of the 1906 Manas earthquake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椿镛 楼海 +1 位作者 魏修成 吴庆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0-470,共11页
长86 km、南北向横跨乌鲁木齐坳陷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北天山山前地壳的薄皮构造特征.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的石河子以南部分显示了天山北缘平行山体的第一和第二排背斜构造.与双程时间分别为2.5~3.0s和5.5~6.0s的反射事件对应的滑脱... 长86 km、南北向横跨乌鲁木齐坳陷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北天山山前地壳的薄皮构造特征.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的石河子以南部分显示了天山北缘平行山体的第一和第二排背斜构造.与双程时间分别为2.5~3.0s和5.5~6.0s的反射事件对应的滑脱构造,将地壳深部构造与地表逆断裂-褶皱构造联系在一起.玛纳斯断裂以铲形方式向下延伸,在2.5s左右深度归并于第一滑脱面,向南与清水河断裂汇合.在5.5~6.0s深度上为与玛纳斯下背斜相连的主滑脱面.它们最终汇集到准噶尔南缘断裂.石河子以北的坳陷沉积深度达12~14km.沿剖面的莫霍界面深度在准噶尔盆地为45km左右,往南加深至50km.对该区域内的深地震测深剖面和布格重力异常资料的分析结果,与深反射剖面的地壳结构图象具有一致性.深地震反射剖面通过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宏观震中区,共深度点叠加剖面用于推断玛纳斯7.7级地震与北天山山前地壳构造之间的关系:玛纳斯地震属于一类“褶皱地震”,其发震构造是由准噶尔南缘断裂、清水河逆冲断裂、滑脱面和玛纳斯浅部断坡组成的断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深地震反射剖面 逆断层-褶皱带 玛纳斯地震区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Crustal Structure in Haiyuan Strong Earthquake Region 被引量:1
3
作者 Li Songlin,Zhang Xiankang,Zhang Chengke,Ren Qingfang,Shi Jinhu,Zhao Jinren,Fang Shengming,Liu Baofeng,Pan Suzhen, and Zhang Jianshi Research Center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s, CSB, Zhengzhou 450002 ,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1年第3期230-238,共9页
The crust/upper-mantl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deep tectonic features are obtained in Haiyuan M = 8. 5 earthquake region from data processing of Xiji-Zhongwei deep seismic sounding (DSS) profile. The result shows that ... The crust/upper-mantl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deep tectonic features are obtained in Haiyuan M = 8. 5 earthquake region from data processing of Xiji-Zhongwei deep seismic sounding (DSS) profil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elocity structures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epicenter. The crust consists of alternative high and low velocity layers on the southern side while on the northern side it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layers with positive velocity gradient. There exists a deep fault cutting Moho or an anomalous deep structural zone in the epicentra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YUAN EARTHQUAKE crustal structure deep crustal fault ANOMALOUS structural z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奉城--浙江湖州长周期MT剖面揭示的深部电性结构 被引量:11
4
作者 于鹏 吴健生 +3 位作者 王家林 张新兵 章振铨 姚保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03-510,共8页
利用GMS-06电磁观测系统对上海奉城—浙江湖州剖面进行了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获得了超过4000s的高质量长周期观测数据,为沪浙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反演处理,综合倾子解释结果和重磁资料以及最新的地震解释结果,在电性... 利用GMS-06电磁观测系统对上海奉城—浙江湖州剖面进行了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获得了超过4000s的高质量长周期观测数据,为沪浙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反演处理,综合倾子解释结果和重磁资料以及最新的地震解释结果,在电性和断裂结构上获得了新的认识,对湖州—苏州、乌镇—马金、枫泾—川沙以及太仓—奉贤这几条深大断裂带的展布以及对区域构造格架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新的评价,其中枫泾—川沙断裂是上海断隆和湖州—南通台拱之间推覆构造过渡带的控制断裂,太仓—奉贤断裂带的主体位置推断在亭林附近.同时,对高阻基底以上电性层进行了解释,揭示了岩石圈底界面的结构和构造形态,推断湖州—苏州断裂西侧存在壳内高导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深部断裂 壳内高导层 倾子 岩石圈 沪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天津地区张渤带地壳精细结构 被引量:8
5
作者 闫成国 曹井泉 +5 位作者 陈宇坤 刘保金 高武平 姬计法 张文朋 酆少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431-4439,共9页
穿过天津地区张渤带的长86 km、NE向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清晰的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为研究张渤地震构造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构造模式提供了地震学证据,对探讨晚中生代以来华北裂陷盆地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演化具... 穿过天津地区张渤带的长86 km、NE向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清晰的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为研究张渤地震构造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构造模式提供了地震学证据,对探讨晚中生代以来华北裂陷盆地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张渤带地壳以结晶基底反射T G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地壳反射波组丰富,分层特征明显,界面起伏形态清楚,清晰地刻画出冀中坳陷新生代沉积分层、箕状沉积凹陷的底界、潮白河断裂、蓟运河断裂及丰台—野鸡坨断裂的几何结构;地壳内部结晶基底(T G)至Moho之间,显示出近于“反射透明”的地震波场特征,无明显震相,这与华北其他地区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明显不同;地壳厚度为30.0~34.5 km,总体变化趋势为中段地壳厚而南北端相对较薄,Moho在横向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均匀和横向间断特征,在Moho被错断处存在两个明显的反射事件R A和R C,R A可能是软流圈热物质上涌的侧向残留物,叠层状反射震相R C则表现出壳幔过渡带特征;剖面揭示了2条错断Moho的超壳深大断裂(F D1和F D2)和9条上地壳断裂,深大断裂应是软流圈热物质上涌,造成上地幔隆起而形成的,上地壳断裂与地壳垂直运动及侧向引张力有关;超壳深断裂(F D1和F D2)为本区深部热物质的上涌与能量交换提供了通道,而与之对应的地壳浅部断裂(F 3和F 9),则为能量调整提供了可能的条件,断裂邻近区域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地区,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渤构造带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精细结构 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震源断层与深浅构造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四昌 赵军 刁桂苓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10,共10页
使用地震资料(等震线、地表破裂带、地形变、余震平面和剖面分布及震源机制)描述强震震源断层的立体特征。发现震源断层的上界即为由地震测深资料得到的G界面,并与该界面之下的高倾角深断裂吻合,证明地震时深断裂发生了剪切错动。... 使用地震资料(等震线、地表破裂带、地形变、余震平面和剖面分布及震源机制)描述强震震源断层的立体特征。发现震源断层的上界即为由地震测深资料得到的G界面,并与该界面之下的高倾角深断裂吻合,证明地震时深断裂发生了剪切错动。震源断层与G界面之上的铲形正断层构成不连接的两套断裂系统,它们之间存在有对应和无对应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源 断层 断裂构造 构造应力场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丰江库区二维P波速度结构——英德一河源一陆河深地震测深剖面探测结果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卓欣 刘宝峰 +2 位作者 王勤彩 王洪体 原世豪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68-1975,共8页
以新丰江水库为中心完成了一条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采用动力学射线追踪方法获得了沿剖面的壳幔二维速度结构图像.结果表明:在新丰江水库东南的大坝峡谷区至河源一带,上地壳基底界面至C_1界面(上地壳上部的底面)之间速度结构存在较... 以新丰江水库为中心完成了一条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采用动力学射线追踪方法获得了沿剖面的壳幔二维速度结构图像.结果表明:在新丰江水库东南的大坝峡谷区至河源一带,上地壳基底界面至C_1界面(上地壳上部的底面)之间速度结构存在较明显的纵横向非均匀性,速度以高、低速相间分布为特征.结合近期新丰江库区地方震精确定位结果分析发现,地震分布与这一结构异常区有较好的相关性.推测剖面120 km桩号附近可能存在至少切至上地壳上部的深部断裂.该断裂主要以水平错动为主,且在近地表并不明显,这与新丰江大坝峡谷区分布的北东东向断裂特征具有一致性.研究区基底埋深约1.2~2.5 km,新丰江水库下方基底相对两侧呈现上隆.上地壳下部层速度较为均匀,层厚度无明显变化,上、下地壳分界面埋深20.5~21.5 km.下地壳存在一弱低速层体,莫霍界面由南东向北西呈缓慢加深的趋势,起伏变化不大.埋深约31.0~32.5 km.沿剖面地壳平均速度6.21~6.25 k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丰江库区 宽角反射/折射剖面 地壳结构 深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嫩江断裂带中段的深部几何形态与地壳形变 被引量:7
8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3 位作者 侯贺晟 李文辉 李洪强 刘城先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94-705,共12页
嫩江断裂带对探讨松辽盆地的演化、与大兴安岭的盆山耦合关系以及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归属问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嫩江断裂带中段的深部几何形态,表明它目前呈花状构造样式;它也并非松辽盆地内部的拆... 嫩江断裂带对探讨松辽盆地的演化、与大兴安岭的盆山耦合关系以及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归属问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嫩江断裂带中段的深部几何形态,表明它目前呈花状构造样式;它也并非松辽盆地内部的拆离断层,而是一条超壳断裂,控制了大兴安岭的物质东移和松辽盆地的中生代沉积;现今的嫩江断裂带同晚古生代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拼合的嫩江构造拼贴带并没有继承性关系;莫霍面可能在后期的演化过程中扮演了滑脱层的作用,致使向西俯冲的地幔体向东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断裂带 深地震反射剖面 几何形态 超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鲁苏晥段未来强震可能发生地段初探 被引量:10
9
作者 熊振 李清河 +3 位作者 张元生 侯康明 金淑梅 周彩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4-977,共14页
郯庐断裂带穿越中国东部鲁、苏、皖等3省,文中称此段为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通过地震地质、深地震勘探、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地貌和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等方面资料的分析和对比研究,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原则和地质构造类比原则,对... 郯庐断裂带穿越中国东部鲁、苏、皖等3省,文中称此段为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通过地震地质、深地震勘探、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地貌和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等方面资料的分析和对比研究,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原则和地质构造类比原则,对郯庐断裂带鲁苏晥段未来强震的可能发生地段进行了探讨。泗洪南(王集)—嘉山一带与1668年郯城8级地震震中地区对比分析发现,两处在深、浅部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结合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7级及以上强震的分布及其重现周期等方面综合分析,初步认为,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在泗洪南(王集)—嘉山一带存在发生7级或7级以上强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深部速度结构 强震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地区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3 位作者 赵明辉 徐辉龙 叶春明 陈营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89-1397,共9页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非均匀性较明显,由陆至海沉积层有一个突然增厚的特点;莫霍面深度约为26-29 km,上地壳P波速度约为5.5-6.4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5-6.9 km/s.在担杆列岛往海方向有一个低速破碎带,其上地壳P波速度为5.2-6.1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2-6.4 km/s,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结果,推测它可能为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列岛往陆方向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研究区域,莫霍面有较大起伏,可能与此处发育的海丰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地震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香港地区 滨海断裂带 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crust-mantle tectonics and its velocity structure along the Beijing-Huailai-Fengzhen profile 被引量:4
11
作者 祝治平 张先康 +3 位作者 张建狮 张成科 赵金仁 徐朝凡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7年第5期62-70,共9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relations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tectonics and its velocity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seismicity in the Yanhuai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a nearly EW trending Beijing Huailai ...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relations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tectonics and its velocity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seismicity in the Yanhuai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a nearly EW trending Beijing Huailai Fengzhen wide 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e, which obliquely passes through seismic zone of Zhangjiakou Bohai Sea and coincides with a deep reflection profile in the Yanhuai basin, was completed recently. The results show: The crust presents layered structures and its thickness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35.0 km in Shunyi to 42.0 km in the west end of the profile; the interior crustal interfaces appear approximately horizontal or slowly sloping down from east to west; In the Yanhuai basin, the crust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elocities alternating with the lower ones and the low velocity bodies obviously exist in the lower part of upper crust. Moreover, there are two deep crustal fault zones which stretch to the Moho discontinuity,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eismicity in the Yanhuai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 mantle velocity structure deep crustal fault wide 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师近场观测地震资料的三维Q值成像 被引量:2
12
作者 赖晓玲 孙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2,共5页
为了研究震源区介质的物性特征,利用振幅谱拟合和有限差分三维Q值成像方法处理了伽师地震区临时台网的地震波形资料,获得了该地震区上地壳的S波三维Q值图像。结果表明:不同深度的Q值图像都存在低Q值带,主要展布方向为EW向、NNE向和NNW向... 为了研究震源区介质的物性特征,利用振幅谱拟合和有限差分三维Q值成像方法处理了伽师地震区临时台网的地震波形资料,获得了该地震区上地壳的S波三维Q值图像。结果表明:不同深度的Q值图像都存在低Q值带,主要展布方向为EW向、NNE向和NNW向,与研究区的柯坪断裂、羊达曼断裂和麦盖提断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且NNE向的低Q值带与强震群分布和余震分布的条带位置接近,推测低Q值带可能是震源区的几条深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Q值成像 伽师 强震群 地壳深部断裂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台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的可能性物理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肖兰喜 朱元清 +1 位作者 李平 杨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46-656,共11页
将地壳介质视为麦克斯威尔体 ,运用差分法和三维有限元方法 ,探讨了邢台分层地壳结构模型 (含高速体和低速体及深大断裂 )中深部断裂加速蠕滑时 ,平均应力、水平最大剪应力和地表面垂直位移随时间演化的特征 ,计算结果表明 :(1 )在地壳... 将地壳介质视为麦克斯威尔体 ,运用差分法和三维有限元方法 ,探讨了邢台分层地壳结构模型 (含高速体和低速体及深大断裂 )中深部断裂加速蠕滑时 ,平均应力、水平最大剪应力和地表面垂直位移随时间演化的特征 ,计算结果表明 :(1 )在地壳中上部 1 1km处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急剧加速了水平最大剪应力的增加速率 ,可达数百倍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是邢台强地震成核过程的开始 ,可实现地壳下部的能量向地壳中上部快速转移 ;(2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引起的地面垂直位移变化与邢台地震震前的地表面垂直位移变化非常一致 .说明邢台地震震前地壳表面垂直方向的位移不仅与岩石的膨胀有关 ,而且可能与地壳内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斯威尔体 应力变化 地壳变形 地震前兆 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坝—遂宁宽角地震剖面重建藏东缘龙门山地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新彦 高锐 +2 位作者 白志明 徐涛 李秋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00-2212,共13页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在中生代和晚新生代经历强烈的构造变形,急剧抬升,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窗口.本文利用起伏地形下的高精度成像方法,对"阿坝一龙门山一遂宁"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数据重新处理...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在中生代和晚新生代经历强烈的构造变形,急剧抬升,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窗口.本文利用起伏地形下的高精度成像方法,对"阿坝一龙门山一遂宁"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数据重新处理,通过走时反演重建研究区地壳速度结构.剖面自西向东跨越松潘一甘孜块体、龙门山断裂带和四川盆地,不同块体速度结构表现了显著的差异.松潘甘孜块体地表复理石沉积层内有高速岩体侵入,低速层低界面起伏不平反映了该区的逆冲推覆构造.中下地壳速度横向上连续变化,平均速度较低(约6.26 km·s^(-1)).四川盆地沉积层西厚东薄,并在西侧出现与挤压和剥蚀作用相关的压扭形态.中下地壳西薄东厚,平均速度较高(约6.39 km.s^(-1)).龙门山断裂带是地壳速度和厚度的陡变带,Moho面自西向东抬升约13 km.在整个剖面上Moho面表现为韧性挠曲,中下地壳横向上连续变化,推测古扬子块体已到达松潘甘孜块体下方.松潘甘孜块体下方中下地壳韧性变形,并在底部拖曳着被断裂切割的脆性上地壳,应力在不同断裂上积累和释放,诱发大量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龙门山断裂带 深地震测深 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地震反射剖面结果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李自红 刘保金 +4 位作者 袁洪克 酆少英 陈文 李稳 寇昆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87-1497,共11页
采用深、浅地震反射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临汾盆地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具有清晰的上、中、下地壳结构特征,其地壳厚度约为38~42km.临汾盆地为典型的半地堑沉积盆地,盆地沉积层最深处约为5~6k... 采用深、浅地震反射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临汾盆地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具有清晰的上、中、下地壳结构特征,其地壳厚度约为38~42km.临汾盆地为典型的半地堑沉积盆地,盆地沉积层最深处约为5~6km.莫霍面在临汾盆地下方出现约3km的上隆,其展布形态与盆地基底呈“镜像”对应关系,显示出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盆地模式.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一系列铲状或面状正断层在剖面上表现为“负花状”构造特征,其中,罗云山山前断裂和浮山断裂为临汾盆地的东、西边界控制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度深和多期活动的特点,对临汾盆地的形成、地层沉积和褶皱以及地震活动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该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研究深浅构造关系、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盆地 深地震反射 浅层地震勘探 活动断层 地壳结构和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陆深地震联测与滨海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分析 被引量:113
16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4 位作者 叶春明 夏戡原 黄慈流 谢剑波 王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45-852,共8页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断裂带可能位置 .地壳速度结构为陆壳结构 ,地壳厚度由陆地向海区逐步变薄 ;在上地壳下部普遍存在一层速度为 5 .5~ 5 .9km·s-1、厚度为 2 .5~ 4 .0km的低速层 ,并向海区方向减薄 ,该区未发现明显的高速层 .滨海断裂带为一纵向低速带 ,位于南澳台东南 35km处 ,对应于重、磁异常带 ,断裂带断至莫霍面 ,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地壳断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联测 断裂带 地震数据 地壳结构 低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南海北部海陆联测项目简介及初步成果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金龙 夏少红 +2 位作者 徐辉龙 丘学林 朱俊江 《华南地震》 2010年第S1期45-52,共8页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项目通过海陆联测研究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揭示滨海断裂带在该区的空间方位特征及构造属性,进而分析其对该区大地震的控制作用并对发震构造进行讨论。海陆联测共完成2条测线,分别位于珠江...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项目通过海陆联测研究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揭示滨海断裂带在该区的空间方位特征及构造属性,进而分析其对该区大地震的控制作用并对发震构造进行讨论。海陆联测共完成2条测线,分别位于珠江口和阳江区域,获得了高质量的数据,为下一步进行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反演和滨海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联测 南海北部陆缘 滨海断裂带 深部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多参数深部结构成像与地震成因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志 王绪本 +1 位作者 黄润秋 刘冠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68-2079,共12页
通过反演大量的纵、横波地震数据,获得了沿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深部三维精细结构,结合前人二维大地电磁探测研究成果,提出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与深部速度结构和导电率不均匀性有关,探讨了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诱发和产生... 通过反演大量的纵、横波地震数据,获得了沿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深部三维精细结构,结合前人二维大地电磁探测研究成果,提出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与深部速度结构和导电率不均匀性有关,探讨了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诱发和产生与流体侵入及地壳形变的密切关系.本研究发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高速度、高泊松比和低电导率的区域,2013年芦山地震则位于高速度、低泊松比和低电导率的发震层.在上地壳中,四川前陆盆地的低速、低泊松比和低阻异常与松潘一甘孜地块的高速、高泊松比和高阻异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龙门山断裂带下方的两个低速和低阻块体,将龙门山断裂带分成南、中和北三段.我们的研究认为,这两个异常体与来自松潘甘孜地块的下地壳和(或)上地幔的局部熔融或流体侵入到龙门山断裂带的脆弱区有关.基于对汶川和芦山地震的余震分布特征及震源区的地震波速度、泊松比及电阻率参数分析,揭示了龙门山断裂带深部剧烈的地壳形变与流体应力积累对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触发及其地震破裂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成因 下地壳流 深部结构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部深层构造之我见 被引量:4
19
作者 丁燕云 李占奎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7-22,共6页
根据新编制的1∶200 万重磁资料分析,中国北部深层存在东、中、西3 个构造区,其东界在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一线,西界在星星峡—若羌一线。由此可见,东部范围包括华北—东部地区;中部包括蒙甘青地区;西部为塔里木—准噶尔... 根据新编制的1∶200 万重磁资料分析,中国北部深层存在东、中、西3 个构造区,其东界在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一线,西界在星星峡—若羌一线。由此可见,东部范围包括华北—东部地区;中部包括蒙甘青地区;西部为塔里木—准噶尔地区。东、西部由中国最古老的2 个太古代—早元古代稳定地块组成,而中部是元古代地块区,因受青藏高原的推挤,活动性较大。同时认为,原定的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断裂仅发生在东部构造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场特征 地壳厚度 构造区块 断裂 深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台湾海峡深部地壳结构探测与滨海断裂带性质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晓然 谢志招 +2 位作者 闫培 李普春 王笋 《华南地震》 2019年第2期34-42,共9页
基于2012年实施的漳浦—下洋—武平人工地震爆破探测数据以及2015年实施的陆海联测HX07的数据,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方法,获得了福建南部—台湾海峡的初步二维纵波速度模型。剖面显示:滨海断裂带表现为宽约20km的切穿地壳的破碎低速... 基于2012年实施的漳浦—下洋—武平人工地震爆破探测数据以及2015年实施的陆海联测HX07的数据,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方法,获得了福建南部—台湾海峡的初步二维纵波速度模型。剖面显示:滨海断裂带表现为宽约20km的切穿地壳的破碎低速带,与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存在较大的横向差异,莫霍面在滨海断裂带处发生较大的突变,其深度由左侧的30km左右抬升至右侧的28.8km左右,上下地壳厚度比亦由靠陆一侧的1:1降至向海一侧的0.5:1;上述特征表明滨海断裂带是华南地块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断裂。地壳速度在海陆过渡带偏高,康拉德面和莫霍面在此处也有显著抬升,推测其可能是在地壳的伸展拉张及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的共同作用下,深部软流圈物质沿着长乐—诏安深大断裂上侵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壳结构 华南地块 滨海断裂带 海陆联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