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浮选配位化学模型、溶液化学计算和扩展的DLVO理论在浮选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海平 刘志伟 +6 位作者 刘敬智 胡学平 段文权 高立强 于梓丰 贾炎 阮仁满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10,共13页
当把实验室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时,经常发现两者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浮选研究,尤其是纯矿物研究的实用性大大降低,造成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浮选过程的复杂性,研究中不仅要关注药剂在矿物表面吸附的化... 当把实验室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时,经常发现两者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浮选研究,尤其是纯矿物研究的实用性大大降低,造成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浮选过程的复杂性,研究中不仅要关注药剂在矿物表面吸附的化学原理,还需要对浮选所处的化学环境(溶液条件、伴生矿物)进行综合的考虑分析。近年来,随着矿物浮选配位化学模型的提出和溶液化学理论的不断完善,给实现理论研究指导实际生产的目标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收集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矿物浮选配位化学模型、溶液化学计算和扩展的DLVO理论在矿物浮选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从理论内容、计算过程和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加以评论,以期对将来的浮选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配位化学模型 溶液化学 扩展的dlvo理论 浮选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LVO理论的低矿化度水驱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崔传智 韦自健 +4 位作者 吴忠维 杨勇 黄迎松 吕广忠 曹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为明确润湿性改变机制的主控因素,基于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和扩散双电层理论,建立表征岩石-水膜-原油系统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分离压力数学模型,从微观受力角度对水驱矿化度与离子价型等分离压力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合Young-Laplac... 为明确润湿性改变机制的主控因素,基于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和扩散双电层理论,建立表征岩石-水膜-原油系统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分离压力数学模型,从微观受力角度对水驱矿化度与离子价型等分离压力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合Young-Laplace方程和相互作用势能理论,计算不同水驱矿化度与离子价型下的稳定水膜厚度和岩石润湿角。结果表明:水驱离子价型是影响岩石润湿性的主控因素,少量二价阳离子即可产生极负的分离压力,形成厚度为0.375 nm的较薄水膜,水相润湿角维持在约20°;采用一价阳离子水驱时,随着矿化度的降低,分离压力逐渐增大并产生较高的正峰值,形成厚度为5.334 nm的较厚水膜,岩石润湿性转变为完全水湿(水相润湿角为0°),原油最终脱离岩石表面;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采用一价阳离子的低矿化度水驱在提高采收率上具有更高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改变 低矿化度水驱 dlvo理论 扩散双电层理论 分离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铁矿微生物浸出体系中的表面热力学和扩展DLVO理论 被引量:6
3
作者 顾帼华 锁军 +1 位作者 柳建设 钟素姣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62-1467,共6页
根据Young s方程的推导公式结合接触角的测定结果计算黄铁矿和氧化亚铁硫杆菌的表面能参数。结果表明,氧化亚铁硫杆菌的表面能明显高于黄铁矿的表面能。应用热力学计算氧化亚铁硫杆菌在黄铁矿表面吸附的自由能,发现其吸附自由能为正值,... 根据Young s方程的推导公式结合接触角的测定结果计算黄铁矿和氧化亚铁硫杆菌的表面能参数。结果表明,氧化亚铁硫杆菌的表面能明显高于黄铁矿的表面能。应用热力学计算氧化亚铁硫杆菌在黄铁矿表面吸附的自由能,发现其吸附自由能为正值,无法解释氧化亚铁硫杆菌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现象,而通过扩展DLVO理论建立的Lifshitz-van der Waals(LW)、Lewis acid-base(AB)和静电(EL)作用自由能与作用距离(d)之间的势能曲线,能够准确的预言氧化亚铁硫杆菌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氧化亚铁硫杆菌 扩展dlvo理论 表面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浮选体系中扩展的DLVO理论及应用 被引量:32
4
作者 胡岳华 邱冠周 王淀佐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310-314,共5页
讨论了细粒浮选体系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的水化力、疏水力、磁引力及空间斥力的基本概念及计算关系式。证明了经典的DLVO理论不能解释浮选体系中,细粒的凝聚与分散行为。应用扩展的DLVO理论,很好地说明了亲水体系及疏水体系中... 讨论了细粒浮选体系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的水化力、疏水力、磁引力及空间斥力的基本概念及计算关系式。证明了经典的DLVO理论不能解释浮选体系中,细粒的凝聚与分散行为。应用扩展的DLVO理论,很好地说明了亲水体系及疏水体系中,颗粒间的凝聚与分散行为。亲水矿物表面间水化排斥能是亲水矿粒稳定分散的主要原因,疏水矿物表面间疏水吸引对疏水矿粒间的凝聚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dlvo理论 浮游选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CaCO_3分散体系稳定性和扩展DLVO理论 被引量:7
5
作者 唐艳军 李友明 薛国新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4-58,共5页
通过对分散体系黏度、固含量及Zeta电位的测定,探讨了表面改性过程的超声预处理、反应温度、改性剂用量及体系pH值等因素对改性纳米CaCO3水相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纳米CaCO3水相分散体系进行超声预处理15min,以铝锆有机金... 通过对分散体系黏度、固含量及Zeta电位的测定,探讨了表面改性过程的超声预处理、反应温度、改性剂用量及体系pH值等因素对改性纳米CaCO3水相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纳米CaCO3水相分散体系进行超声预处理15min,以铝锆有机金属络合物偶联剂为改性剂,其质量分数为2.5%,同时控制改性体系的pH值为9时,改性纳米CaCO3水相分散体系的黏度较小,固含量较大,分散稳定性较佳。利用扩展DLVO理论对分散体系的稳定机理进行探讨,认为改性纳米CaCO3水相分散稳定性的改善主要归因于偶联剂在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使得空间位阻效应变大,从而空间位阻势能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ACO3 分散 扩展dlvo理论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力仪的改进及溶液中DLVO理论的验证 被引量:3
6
作者 张中威 谭业发 +1 位作者 董贵杨 杨自双 《化学研究》 CAS 2012年第3期16-20,共5页
改进了现有表面力仪,使之具有更低的造价和更高的实验精度.利用改进后的表面力仪测量了0.1mol/L的NaCl溶液中两云母表面间的作用力-距离曲线;通过与计算得到的曲线对比验证了DLVO理论.结果表明:在0.1mol/L的NaCl溶液中,两云母表面间在... 改进了现有表面力仪,使之具有更低的造价和更高的实验精度.利用改进后的表面力仪测量了0.1mol/L的NaCl溶液中两云母表面间的作用力-距离曲线;通过与计算得到的曲线对比验证了DLVO理论.结果表明:在0.1mol/L的NaCl溶液中,两云母表面间在距离较大时的作用力测量值与DLVO理论值相符合,但在距离较小时测量值出现附加的短程斥力,且此斥力呈现指数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力仪 改进 dlvo理论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LVO理论的粘土颗粒分离能力与液固比模型及验证 被引量:2
7
作者 程洪 王赫 +6 位作者 黄国敏 杨文利 徐童心 赵建民 蔡高堂 甘建军 江辉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38-43,共6页
根据DLVO理论建立有关土壤水膜和土壤液固比的土壤分离能力数学模型,得到土壤分离能力关于土壤液固比与颗粒粒径的计算公式,并对已有的薄层水流试验结果进行了相应的验证。研究表明,当土壤液固比上升时,土壤结合水膜厚度增加,二者呈线... 根据DLVO理论建立有关土壤水膜和土壤液固比的土壤分离能力数学模型,得到土壤分离能力关于土壤液固比与颗粒粒径的计算公式,并对已有的薄层水流试验结果进行了相应的验证。研究表明,当土壤液固比上升时,土壤结合水膜厚度增加,二者呈线性相关;而土壤颗粒粒径越小,结合水膜的能力对液固比的响应越敏感,要达到相同水膜厚度,小粒径土壤颗粒所需液固更大;土壤分离能力(分离压)与液固比有关,通过薄层水流实验验证发现,土壤启动临界时的粘聚力c(分离压)和薄层水流临界剪切力τ0具有相等的状态,当τ0大于c时,土壤颗粒发生分离,土壤侵蚀开始启动。研究结果对土壤侵蚀的防治、土壤分离的防止、土壤结构的加固、土壤结构稳定及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能力 液固比 dlvo理论 薄层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VO理论在煤泥水絮凝机理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孙华峰 《选煤技术》 CAS 2013年第1期39-41,共3页
在选煤过程中,煤泥水的处理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其澄清度直接影响浮选效果,而添加絮凝剂是提高煤泥水澄清度的重要手段。针对煤泥水特性,运用DLVO理论对絮凝剂絮凝机理进行分析,确定影响其絮凝效果的内在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絮凝剂进行优化... 在选煤过程中,煤泥水的处理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其澄清度直接影响浮选效果,而添加絮凝剂是提高煤泥水澄清度的重要手段。针对煤泥水特性,运用DLVO理论对絮凝剂絮凝机理进行分析,确定影响其絮凝效果的内在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絮凝剂进行优化,以改善浮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水 dlvo理论 絮凝机理 絮凝效果 浮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DLVO理论与胆固醇单水结晶形成过程
9
作者 石少波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02-104,108,共4页
就人体胆汁胆固醇单水结晶形成过程提出了类DLVO理论,应用该理论初步阐明了其结晶过程可能的化学物理机制,并分析了该理论在促、抗成核因子及溶石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 dlvo理论 相互作用势 模拟微胶粒 胆固醇单水结晶 胆固醇磷脂泡 胆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重光散射法及DLVO理论研究TiO_2纳米颗粒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稳定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付凤英 樊丽 +2 位作者 张杰 朱学峰 陈海琴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183-189,共7页
利用Turbiscan多重光散射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TiO_2纳米颗粒在混合有机溶剂悬浮体系中的分散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考察了不同浓度TiO_2纳米颗粒在混合有机溶剂中的粒径变化情况。基于DLVO理论分析了TiO_2纳米颗粒分散稳定性的机理。研究... 利用Turbiscan多重光散射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TiO_2纳米颗粒在混合有机溶剂悬浮体系中的分散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考察了不同浓度TiO_2纳米颗粒在混合有机溶剂中的粒径变化情况。基于DLVO理论分析了TiO_2纳米颗粒分散稳定性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混合有机溶剂悬浮体系中TiO_2纳米颗粒浓度逐渐增大,悬浮体系稳定性趋于下降,TiO_2颗粒粒径逐渐增加且运动速率加快,其机制在于TiO_2粒子间的光子自由程逐渐降低,相互间的吸引作用力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光散射法 纳米颗粒 混合有机溶剂 粒径 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体溶液稳定存在的DLVO理论
11
作者 朱妍婷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0年第22期69-69,共1页
胶体溶液是一个热力学不稳定的溶液系统。如果存在条件发生改变,就会对其的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甚至使其发生沉降和凝聚。本文介绍了DLVO理论,为胶体溶液能够稳定存在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关键词 胶体 dlvo理论 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LVO理论的煤泥水体系的临界硬度计算 被引量:38
12
作者 张志军 刘炯天 +2 位作者 冯莉 王永田 张明青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0-125,共6页
水质硬度对煤泥水的沉降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调控煤泥水体系的水质硬度,确定合适的水质硬度调整剂用量,提出了矿物颗粒实现自发凝聚的最低水质硬度这一临界硬度的概念,并建立了基于DLVO理论的临界硬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临界硬度与H... 水质硬度对煤泥水的沉降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调控煤泥水体系的水质硬度,确定合适的水质硬度调整剂用量,提出了矿物颗粒实现自发凝聚的最低水质硬度这一临界硬度的概念,并建立了基于DLVO理论的临界硬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临界硬度与Hamaker常数的二次方成反比,与对称型电解质的作用离子价态的二次方成反比,与颗粒表面电位的四次方成正比.临界硬度值的确定为煤泥水水质硬度的调控处理技术奠定了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水 水质硬度 临界硬度 dlvo理论
原文传递
微细粒锡石的凝聚与分散——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4
13
作者 戴少涛 邱冠周 +1 位作者 覃文庆 徐竞 《有色金属》 CSCD 1998年第1期33-39,共7页
本文较全面地论述了在有及无浮选剂存在条件下矿浆体系中矿粒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相互作用势能,给出了各种相互作用势能的计算公式。通过锡石表面Zeta电位和接触角的测定,计算了在不同油酸钠浓度下微细粒锡石表面极性相互作用能量... 本文较全面地论述了在有及无浮选剂存在条件下矿浆体系中矿粒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相互作用势能,给出了各种相互作用势能的计算公式。通过锡石表面Zeta电位和接触角的测定,计算了在不同油酸钠浓度下微细粒锡石表面极性相互作用能量常数、DLVO相互作用势能和扩展的DLVO相互作用势能,预测并解释了细粒锡石在矿浆中的凝聚与分散行为。根据理论计算结果和沉降试验结果的对比,指出了DLVO理论在解释有浮选剂存在条件下的矿粒凝聚与分散行为的不足,以及扩展的DLVO理论的正确性和较好的预测可信度。本研究可为锡石矿物的分选提供重要依据,也是对这两个理论在实际应用方面的重要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 dlvo理论 凝聚 分散 E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土矿反浮选体系分散与凝聚理论 被引量:26
14
作者 骆兆军 胡岳华 +1 位作者 王毓华 邱冠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80-683,共4页
在铝土矿反浮选脱硅过程中 ,矿浆悬浮液的分散和凝聚状态对微细粒一水硬铝石的回收和精矿铝硅比有显著影响。要使各种硅酸盐矿物混合物达到有效的选择性分离 ,首先必需使矿浆悬浮液处于最佳分散状态 ,避免各种矿物细粒间的相互混杂和矿... 在铝土矿反浮选脱硅过程中 ,矿浆悬浮液的分散和凝聚状态对微细粒一水硬铝石的回收和精矿铝硅比有显著影响。要使各种硅酸盐矿物混合物达到有效的选择性分离 ,首先必需使矿浆悬浮液处于最佳分散状态 ,避免各种矿物细粒间的相互混杂和矿泥罩盖。针对高硅铝土矿反浮选脱硅过程 ,根据经典DLVO理论 ,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微细粒一水硬铝石在各种含硅脉石矿物表面的粘附情况。结果表明 :一水硬铝石与含硅脉石矿物颗粒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总是吸引 ;而它们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在弱碱性条件下时为排斥 ,在弱酸性条件下时为吸引 ,一水硬铝石的夹带上浮较为严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分散 凝聚 dlvo理论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胶漆稳定性理论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吕少华 唐黎明 朱元斌 《化学建材》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7,共4页
综述了乳胶漆分散稳定性理论 ,包括电荷稳定理论和空间稳定理论 ;
关键词 乳胶漆 稳定性 dlvo理论 空间稳定理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extended DLVO theory in emulsion stability research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晓荣 邱冠周 +2 位作者 胡岳华 杨俊和 金鸣林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4年第3期582-586,共5页
The extended DLVO theor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emulsion stabilized by solid particles. It was emphasized that emulsion droplets covered by solid particles behaved as congener solid granules with the sam... The extended DLVO theor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emulsion stabilized by solid particles. It was emphasized that emulsion droplets covered by solid particles behaved as congener solid granules with the same diameter as droplets. The interaction potential energy curves between emulsion droplets stabilized by mica particles in the copper solvent extraction system we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hydration repulsive forces are more powerful than that of electrostatic forces on stabilizing droplets for O/W emulsions. The energy barrier between droplets increases dramatically by about 7 × 103 kT when the hydration repulsion is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dlvo理论 乳状液 稳定性 水合压力 油包水型 湿法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煤厂煤泥水处理的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邓小伟 程敢 《选煤技术》 CAS 2019年第6期6-9,15,共5页
煤泥水处理是湿法选煤厂的重要工艺环节,贯穿煤炭洗选整个过程。难处理煤泥水影响多数选煤厂的正常生产。目前,煤泥水处理多集中在工艺、设备、药剂等方面,而理论机理方面尚需更加深入的研究。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煤泥水处理理论研... 煤泥水处理是湿法选煤厂的重要工艺环节,贯穿煤炭洗选整个过程。难处理煤泥水影响多数选煤厂的正常生产。目前,煤泥水处理多集中在工艺、设备、药剂等方面,而理论机理方面尚需更加深入的研究。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煤泥水处理理论研究进展,以及分形理论、DLVO理论在煤泥水处理中应用,提出分形DLVO假说,以期指导煤泥水的澄清处理工艺,提高煤泥水处理效果,达到环境保护与煤炭清洁生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水处理 煤泥水性质 分形理论 dlvo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与滞留机制
18
作者 樊建新 唐文巧 +1 位作者 吴兴钰 石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856,共8页
利用球磨纳米生物质炭模拟老化产生的纳米生物质炭,通过一维柱迁移试验研究了不同背景溶液离子强度(IS)、pH和流速对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饱和多孔石英砂介质中迁移与滞留行为的影响,并运用对流弥散模型拟合穿透与滞留曲线得到沉积速率系... 利用球磨纳米生物质炭模拟老化产生的纳米生物质炭,通过一维柱迁移试验研究了不同背景溶液离子强度(IS)、pH和流速对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饱和多孔石英砂介质中迁移与滞留行为的影响,并运用对流弥散模型拟合穿透与滞留曲线得到沉积速率系数等运移参数,结合DLVO理论研究影响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背景溶液IS降低,pH和流速升高,球磨纳米生物质炭的迁移率明显提高。这是由于在低IS和高pH条件下,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和石英砂的电负性增加,从而增强了两者之间的静电斥力,同时球磨纳米生物质炭之间具有更好的分散性,有助于球磨纳米生物质炭的迁移;在高流速条件下,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石英砂柱中的滞留时间因为平流扩散而减短,同时水流剪切作用力增大不利于颗粒在石英砂上的吸附,有助于球磨纳米生物质炭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磨纳米生物质炭 柱试验 迁移与滞留 作用机制 dlvo理论 迁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tended DLVO theory applied to coal slime-water suspensions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明青 刘颀 刘炯天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558-3563,共6页
Coal slime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oal and clay particles.The interaction energies among these particl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extended DLVO(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theory and the aggregation mechanisms were... Coal slime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oal and clay particles.The interaction energies among these particl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extended DLVO(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theory and the aggregation mechanism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settling experiments for coal-kaolinite and coal-montmorillonite suspensions,respectively,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water hardnes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 coal-kaolinite suspensions,as the water hardness reaches 10.0mol/L,the coal particles aggregate with each other easily,and then,the coal particles may aggregate with kaolinite particles.However,no aggregation occurs between kaolinite particles.A clay platelet network is formed in coal-montmorillonite suspensions by montmorillonite particles and coal particles are captured into the network.Coal and montmorillonite particles settle complet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limes KAOLINITE MONTMORILLONITE extended dlvo theory aggregation mechani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物黏附材料的构建及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茹义博 董庆利 马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7-226,共10页
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广泛存在给食品微生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改变食品接触表面的理化性质,削弱与生物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生物黏附,可有效防控生物被膜的生... 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广泛存在给食品微生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改变食品接触表面的理化性质,削弱与生物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生物黏附,可有效防控生物被膜的生成,保障食品微生物安全。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抗生物黏附材料的研究进展,首先利用DLVO理论量化生物污染物与材料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将现有的抗生物黏附材料分为“疏水”和“亲水”两类,并总结了各类材料的典型构建方法及其抗生物黏附的内在机制,最后结合抗生物黏附材料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为新型抗生物黏附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以期更好地保障食品微生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物黏附 生物被膜 dlvo理论 食品微生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