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TT分析法、空斑减数法及CPE观察法评估药物体外抗病毒效果的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39
1
作者 刘媛媛 杨占秋 +2 位作者 何静 石丽桥 肖红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比较MTT分析法、空斑减数试验及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3种方法在评估药物体外抗病毒效果分析中的优劣,为选择适宜的药物体外抗病毒效果的检测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采用 CPE法、MTT分析法和空斑减数试验法评价大黄素于体外... 目的:比较MTT分析法、空斑减数试验及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3种方法在评估药物体外抗病毒效果分析中的优劣,为选择适宜的药物体外抗病毒效果的检测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采用 CPE法、MTT分析法和空斑减数试验法评价大黄素于体外抗疱疹病毒 1 型、疱疹病毒 2 型和柯萨奇病毒增殖的效果,比较 3 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并分析该方法的实用性与利弊。结果:在抗疱疹病毒增殖的检测中,MTT法与空斑减数法所测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空斑减数法比MTT法更准确,但对抗柯萨奇病毒增殖的检测,MTT法与空斑减数法无明显差异。结论:MTT法与 CPE法结合,可广泛用于对抗病毒药物的筛选,但对于疱疹病毒类非杀细胞病毒,使用空斑减数法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病变效应 MTT分析法 空斑减数试验 抗病毒作用 大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PE/CPE/炭黑三相复合导电体系的电学性能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雄伟 黄锐 +1 位作者 蔡碧华 赖胜民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48-54,共7页
研究了LDPE/CPE/炭黑三相复合导电体系的导电性能和电流-电压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体系具有明显的导电渗滤效应,在共混比LDPE/CPE>50/50时,导电性能随CPE含量增加而显著提高,这主要是由于炭黑粒子在L... 研究了LDPE/CPE/炭黑三相复合导电体系的导电性能和电流-电压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体系具有明显的导电渗滤效应,在共混比LDPE/CPE>50/50时,导电性能随CPE含量增加而显著提高,这主要是由于炭黑粒子在LDPE和CPE两组分中的分布不均匀性所致。复合体系的电流-电压特性在低电压下呈欧姆特征,在电压高于一定值后呈现非欧姆特征。非线性欧姆行为主要是由于炭黑粒子之间间隙电阻的负温度系数效应(NTC)所致。随着炭黑和CPE含量的增加,复合体系的非线性欧姆行为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复合导电体系 非线性欧姆行为 LDPE c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E机组缩口工艺的改进及效果 被引量:9
3
作者 张纪明 《钢管》 CAS 2010年第2期37-40,共4页
CPE轧管工艺是经过改良的顶管工艺,但其仍然存在成品管长度短、金属收得率低、生产能力低等缺点。为提高该轧管工艺的成材率,武钢集团汉阳钢厂通过具体分析CPE机组缩口工艺的特点,提出了CPE机组减少金属切头损失的工艺创新思路,改进缩... CPE轧管工艺是经过改良的顶管工艺,但其仍然存在成品管长度短、金属收得率低、生产能力低等缺点。为提高该轧管工艺的成材率,武钢集团汉阳钢厂通过具体分析CPE机组缩口工艺的特点,提出了CPE机组减少金属切头损失的工艺创新思路,改进缩口工艺,实施不切"杯底"的技术措施。此技术已在该厂Φ114mmCPE机组上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e机组 缩口工艺 “杯底”不切技术 改进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ti-viral Effects of Urosolic Acid on Guinea Pig Cytomegalovirus In Vitro
4
作者 赵晶晶 陈娟娟 +7 位作者 刘涛 方建国 万进 赵建华 李伟 刘静 赵贤哲 陈素华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2年第6期883-887,共5页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anti-viral effect of ursolic acid on guinea pig cytomegalovirus (GPCMV) and explored the steps of viral replication targeted by ursolic acid. Cytopathic effect assay and MTT method were employ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anti-viral effect of ursolic acid on guinea pig cytomegalovirus (GPCMV) and explored the steps of viral replication targeted by ursolic acid. Cytopathic effect assay and MTT method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50% cellular cytotoxicity (CC50), 50%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 and therapeutic index (TI) with GPCMV.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fic anti-viral effect of ursolic aci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time points, two other medicines, ganciclovir and Jinyeabout:blank (JYBD), serving as controls, were studied for compariso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C50 of ganciclovir, JYBD and ursolic acid were 333.8, 3015.6, 86.7 μg/mL, respectively; EC50 of ganciclovir, JYBD and ursolic acid was 48.1, 325.5 and 6.8 μg/mL, respectively; TI of ganciclovir, JYBD and ursolic acid was 7, 9, 13, respectively. Similar with ganciclovir, ursolic acid could inhibit the viral synthesis, but did not affect the viral adsorption onto and penetration into cells. We are led to conclude that the anti-cytomegalovirus effect of ursolic acid is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ganciclovir or JYBD, and the cytotoxic effect of ursolic acid lies in its ability to inhibit viral syn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solic acid ANTI-VIRUS cytopathic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陈仕龙 陈少莺 +6 位作者 程晓霞 林锋强 江斌 王劭 朱小丽 张世忠 李兆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8,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致病性。【方法】以NDRV分离株NP01、NP03、NPM为供试病毒,分析其对禽胚(番鸭胚、鸡胚)、部分禽类(雏番鸭、雏半番鸭、雏鸡、雏鹅)及细胞的致病性。【结果】NDRV分离株经尿囊腔接种能100%... 【目的】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致病性。【方法】以NDRV分离株NP01、NP03、NPM为供试病毒,分析其对禽胚(番鸭胚、鸡胚)、部分禽类(雏番鸭、雏半番鸭、雏鸡、雏鹅)及细胞的致病性。【结果】NDRV分离株经尿囊腔接种能100%致死12日龄番鸭胚和9日龄鸡胚。2Et龄雏番鸭、雏半番鸭经腿肌、口鼻、爪垫等途径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出现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病症,NDRV分离株对雏番鸭和雏半番鸭的致死率分别为20%~53%和13%~33%,同时能从病死鸭肝脾中回收到该病毒,耐过鸭大多成为僵鸭;15日龄雏鸡和2日龄雏鹅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观察20d,均未表现出NDRV致病的临床症状。NDRV分离株具有较广的细胞亲嗜性,能在MDEF、CEF、AD293、Marc145、Vero、ST、MDCK等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病变细胞呈现巨融合状;但NDRV分离株在PK细胞中盲传3代均未出现病变。【结论】NDRV在致病特性方面明显不同于禽呼肠孤病毒和番鸭呼肠孤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致病性 禽胚 禽类 细胞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的细胞培养特性 被引量:6
6
作者 周斌 郑其升 +2 位作者 刘华雷 曹瑞兵 陈溥言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为进一步研究的生物学特性,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肾细胞(CEK)培养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进行培养特性、血凝特性、理化特性、超薄切片观察和PCR检测。实验结果表明,CEF感染病毒后没有出现病变。CEK感染病毒后则表现出很强的聚集... 为进一步研究的生物学特性,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肾细胞(CEK)培养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进行培养特性、血凝特性、理化特性、超薄切片观察和PCR检测。实验结果表明,CEF感染病毒后没有出现病变。CEK感染病毒后则表现出很强的聚集性并形成细胞团,有的成束状,最后脱落;ReedMuench方法测得其TCID50为每0.1mL10-5.4。CEK核内存在大量70~80nm、呈典型的晶格状排列的腺病毒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特性 禽腺病毒 分离株 江苏 鸡胚成纤维细胞 TCID50 生物学特性 PCR检测 血凝特性 理化特性 超薄切片 病毒颗粒 肾细胞 CEF 细胞团 聚集性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黄连粉针剂体外抗病毒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易世红 王放 +3 位作者 王丽萍 赵春燕 魏强 李凡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0-492,共3页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谱及体外抗病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各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谱及体外抗病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各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 型、单纯疱疹病毒 、 型、柯萨奇病毒 B3 、柯萨奇病毒 B4 、柯萨奇病毒 A16、新型肠道病毒 71型的作用 ;对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埃可病毒 6型、麻疹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双黄连粉针剂与鱼腥草针剂相比 ,其抗病毒效果显著。结论 :双黄连粉针剂是一种较广谱的抗病毒针剂 ,抗病毒作用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 粉针剂 抗病毒 细胞病变 中药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81
8
作者 李凡 易世红 +2 位作者 赵春艳 魏强 王放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体内外抗病毒谱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 ,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不同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建立病毒性心肌炎、胰腺炎、流感动物模型 ,通...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体内外抗病毒谱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 ,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不同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建立病毒性心肌炎、胰腺炎、流感动物模型 ,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法 ,观察双黄连粉针剂对感染动物的保护作用。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 型、单纯疱疹病毒 及 型、柯萨奇病毒 B3 ,A1 6、新型肠道病毒71型的作用。对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埃可病毒 6型、麻疹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抑制肺炎、心肌炎、胰腺炎的发生 ,疗效与清开灵相似 ,优于穿琥宁粉针剂、鱼腥草、莪术油注射液。结论 双黄连粉针剂是一个较广谱的抗病毒针剂 ,抗病毒作用是多途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粉针剂 抗病毒作用 细胞病变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风解毒胶囊抗病毒及抗菌的体外药效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113
9
作者 吕伟伟 朱童娜 +2 位作者 邱欢 胡涛 黄升海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观察疏风解毒胶囊体外抑制病毒及细菌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CPE)抑制法,以利巴韦林颗粒和清开灵颗粒为对照,从药物的最大无毒浓度开始,测定疏风解毒胶囊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 virus,RSV)、柯萨奇病毒B3型(coxs... 目的观察疏风解毒胶囊体外抑制病毒及细菌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CPE)抑制法,以利巴韦林颗粒和清开灵颗粒为对照,从药物的最大无毒浓度开始,测定疏风解毒胶囊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 virus,RSV)、柯萨奇病毒B3型(coxsackie virus B3,CVB3)和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的抑制作用。按Reed-muench法计算50%细胞毒性浓度(TC50),最大无毒浓度(TC0),50%抑制浓度(IC50)和药物治疗指数(TI)。采用平皿稀释法及抑菌环试验,以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清开灵颗粒为对照,检测疏风解毒胶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志贺氏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乙型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疏风解毒胶囊的TC50为2-0.3/mL,TC0为2-0.7/mL;利巴韦林分别为2-0.4/mL和2-1.7/mL,清开灵分别为20.7/mL和2-1.7/mL。疏风解毒胶囊对RSV的IC50为2-8/mL,TI为27.7;利巴韦林分别为2-5.7/mL和25.4,清开灵分别为2-9.4/mL和29.1;疏风解毒胶囊对CVB3的IC50为2-5.4/mL,TI为25.1,利巴韦林分别为2-4.3/mL和24,清开灵分别为2-8.3/mL和28;疏风解毒胶囊对HSV-1的IC50为2-6.8/mL,TI为26.5,利巴韦林分别为2-5.3/mL和25,清开灵分别为2-8.3/mL和28。疏风解毒胶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志贺氏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和乙型链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1,0.05,1.62,0.8,0.8,0.4和1.62,0.8,0.025,<0.025,0.2,0.1 mg.mL-1;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对上述6种细菌的MIC均为0.125μg.mL-1,MBC均<0.125μg.mL-1;而清开灵颗粒对以上6种细菌均无抑菌作用。抑菌环实验证明疏风解毒胶囊对6种细菌的抑制作用弱于对照药头孢曲松钠,而清开灵颗粒未见其抑菌作用。结论疏风解毒胶囊对多种病毒和细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抗病毒作用弱于利巴韦林,但其细胞毒作用较利巴韦林低;其抗病毒和抗菌作用优于清开灵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风解毒胶囊 抗病毒作用 抗菌作用 细胞病变效应
原文传递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体外增殖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樊廷俊 王丽燕 +4 位作者 耿晓芬 丛日山 李明玉 于秋涛 杨秀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7-774,共8页
探讨大菱鲆病毒疫苗的研制,以牙鲆鳃细胞(FG细胞)为增殖体系,利用细胞病变效应(CPE)为判断指标,对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的体外最适增殖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接种量、病毒吸附时间、... 探讨大菱鲆病毒疫苗的研制,以牙鲆鳃细胞(FG细胞)为增殖体系,利用细胞病变效应(CPE)为判断指标,对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的体外最适增殖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接种量、病毒吸附时间、细胞培养条件对TRBIV的体外增殖均有明显的影响,以0.2 mL病毒液接种FG细胞、吸附2 h、用含10%胎牛血清的MEM培养液于22℃培养时,病毒的增殖速度最快。研究还发现,病毒的收获时间和病毒液冻融次数对所得病毒的感染力均有显著影响,在最佳增殖条件下,病毒在FG细胞中增殖至第4天时进行收获,且只冻融1次,其感染活性最强,反复冻融后病毒的感染活性会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RBIV) 细胞病变效应(cpe) 牙鲆鳃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栀子提取物抗病毒试验研究 被引量:112
11
作者 王意忠 崔晓兰 +5 位作者 高英杰 郭姗姗 王秀坤 黄洋 赵晔 巩文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176-1178,共3页
目的:观察栀子提取物ZG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的影响和体外对多种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的影响。方法:小鼠经滴鼻感染流感病毒造成肺炎模型,观察肺部炎症、死亡率和生命延长率,体外抗病毒试验采用CPE法,按Reed-Muench方法计算TCO,TC5O,I... 目的:观察栀子提取物ZG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的影响和体外对多种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的影响。方法:小鼠经滴鼻感染流感病毒造成肺炎模型,观察肺部炎症、死亡率和生命延长率,体外抗病毒试验采用CPE法,按Reed-Muench方法计算TCO,TC5O,IC5O,TI。结果:栀子提取物ZG对流感病毒致小鼠肺部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明显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后小鼠的死亡率、延长存活时间,同时降低小鼠血清中NO含量;在体外对流感病毒等6种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栀子提取物ZG对流感病毒等6种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其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抑制作用与降低血清中NO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提取物ZG 细胞病变 病毒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唑体外抗腺病毒3型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韩志刚 李洪源 +5 位作者 邱海岩 张凤梅 李霞 王秀芹 刘鑫研 朴英爱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06-907,共2页
目的了解病毒唑在体外抑制腺病毒3型(ADV3)作用的效果和强度。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抑制实验观察病毒唑在人宫颈癌传代(Hela)细胞中对腺病毒3型的抑制作用。结果病毒唑半数中毒浓度(TC50)为2056·13μg/ml;抑制腺病毒3型的半数有效浓度(... 目的了解病毒唑在体外抑制腺病毒3型(ADV3)作用的效果和强度。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抑制实验观察病毒唑在人宫颈癌传代(Hela)细胞中对腺病毒3型的抑制作用。结果病毒唑半数中毒浓度(TC50)为2056·13μg/ml;抑制腺病毒3型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53·03μg/ml,治疗指数(TI)为38·77;病毒唑对腺病毒3型的抑制作用存在量效关系;在感染后10h以内给药,病毒唑能够有效地抑制腺病毒3型的复制。结论病毒唑在Hela细胞中对腺病毒3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唑 腺病毒3型 抗病毒作用 细胞病变(c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毒无菌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国刚 宋少江 +3 位作者 徐绥绪 张红霞 段淑敏 李晓红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33-434,447,共3页
目的为明确抗病毒粉针剂体内外抗病毒谱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MTT染色法 ,检测抗病毒粉针剂对不同病毒株的作用 ,通过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抗病毒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通过建立病毒性流感动物模型 ,采用组织病理... 目的为明确抗病毒粉针剂体内外抗病毒谱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MTT染色法 ,检测抗病毒粉针剂对不同病毒株的作用 ,通过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抗病毒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通过建立病毒性流感动物模型 ,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法 ,观察抗病毒粉针剂对感染动物的保护作用。结果抗病毒粉针剂具有明显的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的作用 ,抗病毒作用是多途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粉针剂 抗病毒 细胞病变 中药 药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舌病毒HbC_3对几株人和动物肿瘤细胞的感染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肖安涛 董长垣 +3 位作者 Joseph K.-K.Li 陈冬娥 刘军 张蔚英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4年第4期349-352,共4页
用BTV-HbC3感染人肺癌SPC-A-1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星型胶质瘤U251细胞,小鼠星形胶质瘤C6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后,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及琼脂双扩散试验检测BTV-HbC3对各种不同肿瘤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的感染性;... 用BTV-HbC3感染人肺癌SPC-A-1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星型胶质瘤U251细胞,小鼠星形胶质瘤C6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后,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及琼脂双扩散试验检测BTV-HbC3对各种不同肿瘤细胞及人胚肺HEL细胞的感染性;并用RT-PCR技术检测蓝舌病毒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BTV-HbC3对正常HEL不感染,但能在不同来源的某些肿瘤细胞中选择性增殖,产生不同程度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及调亡现象,终致肿瘤细胞死亡。其中以人肺癌SPC-A-1细胞对其最为敏感。因此,初步认为BTV-HbC3株能靶向性杀死某些肿瘤细胞,从而为深入开展BTV-HbC3靶向性抗肿瘤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舌病毒 呼肠孤病毒科 环状病毒属 动物 肿瘤细胞 感染特性 细胞病变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体外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董艳梅 李洪源 +4 位作者 姚振江 田文静 韩志刚 邱海岩 朴英爱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25-427,共3页
目的 :开发安全有效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新药。方法 :采用细胞病变抑制实验观察甘草在Hela细胞中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 :甘草半数中毒浓度 (TC50 )为 3 4 3g/L ;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半数有效浓度 (EC50 )为 0 2 5 35g/L ... 目的 :开发安全有效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新药。方法 :采用细胞病变抑制实验观察甘草在Hela细胞中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 :甘草半数中毒浓度 (TC50 )为 3 4 3g/L ;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半数有效浓度 (EC50 )为 0 2 5 35g/L ,治疗指数 (TI)为 13 5 3;甘草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抑制作用存在量效反应关系 ;在感染后 0h、2h、4h、6h、8h ,甘草均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结论 :甘草在Hela细胞中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呼吸道合胞病毒 抗病毒作用 细胞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牙楤木总甙抗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凡 田同春 +4 位作者 石艳春 刘晶莹 张绍伦 赵薇 肖春英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562-564,共3页
结果表明龙牙木总甙具有明显的抗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柯萨奇病毒B_3和A ̄(16)、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腺病毒Ⅲ型、埃可病毒6型的活性。表现为能显著抑制细胞病变的发生,使组织培养的细胞得到保护。
关键词 龙牙Cong木 皂甙 抗病毒 细胞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白皮抗病毒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张国刚 黎琼红 +2 位作者 叶英子博 张洪霞 李凡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研究桑白皮中化学成分的抗病毒作用。方法利用细胞病变方法进行体外抗病毒筛选试验。结果桑白皮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和化合物3在体外有较好的抑制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的致病作用;化合物1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延缓腺病毒Ⅲ、H... 目的研究桑白皮中化学成分的抗病毒作用。方法利用细胞病变方法进行体外抗病毒筛选试验。结果桑白皮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和化合物3在体外有较好的抑制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的致病作用;化合物1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延缓腺病毒Ⅲ、HSV Ⅰ致病作用;化合物2和化合物5也有部分抗病毒作用;化合物4能抑制腺病毒Ⅲ、柯萨奇病毒B3 、HSV Ⅰ、副流感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结论桑白皮提取物对呼吸道常见病毒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白皮 抗病毒活性 细胞病变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甙-Rg_(3)、-Rb_(3)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李平亚 郝秀华 +3 位作者 赵春芳 常雅萍 王博藯 吴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 观察人参皂甙 - Rg3、- Rb3抗病毒的活性。方法 在 FL细胞中扩增病毒 ,进行 TCID5 0 滴定 ,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效应 (CPE)的测定法观察药物的抗病毒作用。结果  0 .1 2 5~ 4.0μg/ ml浓度的人参皂甙 - Rg3因浓度不同可以以不同... 目的 观察人参皂甙 - Rg3、- Rb3抗病毒的活性。方法 在 FL细胞中扩增病毒 ,进行 TCID5 0 滴定 ,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效应 (CPE)的测定法观察药物的抗病毒作用。结果  0 .1 2 5~ 4.0μg/ ml浓度的人参皂甙 - Rg3因浓度不同可以以不同方式抑制 HSV- 1和 Polio V致 CPE发生 ;1 56.2~ 2 50μg/ ml浓度的人参皂甙 - Rb3因浓度不同可以不同方式抑制 HSV- 1和 VSV致 CPE发生。结论 人参皂甙 - Rg3具有抗 HSV- 1和 Poli 活性 ,人参皂甙 - Rb3具有抗 HSV- 1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Rg_(3) 人参皂甙-Rb_(3) 抗病毒 细胞病变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昔洛韦体外抗病毒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侯炜 肖红 +5 位作者 毛琳 肖春惠 程丽 熊增慧 杨继江 杨占秋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 明确喷昔洛韦(PCV)的抗病毒作用谱及体外抗病毒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MTT法检测PCV对各种病毒的作用,通过改变给药时间、途径,探讨PCV抗病毒的作用环节。结果 PCV具有明显抗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人巨细胞病毒,汉... 目的 明确喷昔洛韦(PCV)的抗病毒作用谱及体外抗病毒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MTT法检测PCV对各种病毒的作用,通过改变给药时间、途径,探讨PCV抗病毒的作用环节。结果 PCV具有明显抗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人巨细胞病毒,汉坦病毒和腺病毒的作用;对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和人巨细胞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阿昔洛韦相比,其抗病毒效果显著。结论 PCV是一种抗病毒谱较广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昔洛韦 抗病毒药 药效学 作用机理 细胞培养 疱疹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比多尔抗SARS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42
20
作者 纪晓光 赵艳红 +2 位作者 张敏 赵京花 王京燕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74-276,共3页
目的 观察抗流感病毒药物阿比多尔 (arbidole)体外抗SARS -CoV作用。方法 以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药 ,采用MTT法和细胞病变 (CPE)法 ,观察阿比多尔对SARS -CoV的抑制作用。结果 MTT法测得阿比多尔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为10 μg·... 目的 观察抗流感病毒药物阿比多尔 (arbidole)体外抗SARS -CoV作用。方法 以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药 ,采用MTT法和细胞病变 (CPE)法 ,观察阿比多尔对SARS -CoV的抑制作用。结果 MTT法测得阿比多尔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为10 μg·ml-1,对SARS -CoV的IC50 为 7.14 μg·ml-1,治疗指数TI为 1.77。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的IC50 为 6 6 .1μg·ml-1,治疗指数TI>6 .1。结论 阿比多尔在体外对SARS -CoV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比多尔 SARS病毒 体外实验 抗流感病毒药 利巴韦林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