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O/NiO/g-C_(3)N_(4)的制备及其检测葡萄糖的电化学性能
1
作者 孙冬雪 陈世界 +7 位作者 李金龙 张慧书 隋国哲 景丽萍 吕仁江 隋爽 付韵雯 李金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84-88,共5页
研究一种基于石墨氮化碳(g-C_(3)N_(4))的新型材料作为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在0.1mol/L NaOH溶液中,将CuO/NiO/g-C_(3)N_(4)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进行葡萄糖检测。利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性能测试,产生了氧化还原电流。利用扫描电镜... 研究一种基于石墨氮化碳(g-C_(3)N_(4))的新型材料作为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在0.1mol/L NaOH溶液中,将CuO/NiO/g-C_(3)N_(4)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进行葡萄糖检测。利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性能测试,产生了氧化还原电流。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和X射线衍射对材料进行结构表征。根据较宽的检测范围和较低的检出限,相对标准偏差均在3%以下,回收率在98.15%~101.25%之间,为研发无酶葡萄糖传感器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NiO/g-C_(3)N_(4) 葡萄糖 水热法 传感器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g-C_(3)N_(4)复合材料在有机染料降解和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张飞刚 刘中利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6,共8页
采用固态热分解法制备了CuO/g-C_(3)N_(4)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BET)、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稳态荧光光谱(PL)、瞬态光电流(TPC)、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电容电压特性(CV)和晶... 采用固态热分解法制备了CuO/g-C_(3)N_(4)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BET)、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稳态荧光光谱(PL)、瞬态光电流(TPC)、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电容电压特性(CV)和晶界电容特性(GCD)等表征技术对CuO/g-C_(3)N_(4)复合材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表征,应用于有机染料亚甲基蓝(MB)降解和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CuO和g-C_(3)N_(4)复合后光谱范围显著拓宽,实现了光生载流子的高效分离,界面/表面电阻降低,使得电荷转移更加高效,这都得益于异质结的成功构建。CuO/g-C_(3)N_(4)投加量为25 mg、MB染料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暗吸附60 min和可见光(λ>420 nm)照射60 min时,MB的降解率为90.97%,循环使用5次后MB的降解率为90.28%,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CuO/g-C_(3)N_(4)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阳极材料,电流密度为2 A/g时的最大比电容为379.79 F/g,电流密度为10 A/g、循环使用5000次电极材料的电容保留率和库仑效率分别为98.06%和99.54%,是一种超级电容器的理想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g-C_(3)N_(4) 异质结 超级电容器 光催化降解 复合材料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LaMnO_(3)催化剂的制备及CO氧化性能研究
3
作者 邬坤 李文君 《工业催化》 2024年第12期53-57,共5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燃料价格低、无化学危险、无污染,是目前其它所有动力来源无法做到的。但是利用传统工艺获取的氢中约含1%的CO,易使燃料电池的Pt催化剂“中毒”。选择性氧化法可有效脱除富氢气体中的CO,使CO含量降低。钙钛矿型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燃料价格低、无化学危险、无污染,是目前其它所有动力来源无法做到的。但是利用传统工艺获取的氢中约含1%的CO,易使燃料电池的Pt催化剂“中毒”。选择性氧化法可有效脱除富氢气体中的CO,使CO含量降低。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表现出良好的CO选择性氧化活性,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采用共沉淀-浸渍法制备CuO/LaMnO_(3)催化剂,用于富氢气中CO的优先氧化。考察焙烧温度对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RD、TPR等手段分析催化剂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工程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CO氧化 cuo/lamn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α-MoO_(3)/CuO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及其结构
4
作者 林静雯 舒江楠 +4 位作者 牛晓巍 王程欣 刘兴 黄嘉怡 臧艺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369-374,共6页
研究了α-MoO_(3)材料和α-MoO_(3)/CuO新型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其结构,结果表明:α-MoO_(3)/CuO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优于α-MoO_(3)材料,在扫速10 mV·s^(-1)的条件下,α-MoO_(3)/CuO和α-MoO_(3)比电容分别为3.41和1.58 F·... 研究了α-MoO_(3)材料和α-MoO_(3)/CuO新型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其结构,结果表明:α-MoO_(3)/CuO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优于α-MoO_(3)材料,在扫速10 mV·s^(-1)的条件下,α-MoO_(3)/CuO和α-MoO_(3)比电容分别为3.41和1.58 F·g^(-1),α-MoO_(3)/CuO的比电容是α-MoO_(3)的2.16倍;α-MoO_(3)/CuO在高频范围内具备良好的离子响应,有较好的导电性能;α-MoO_(3)/CuO在1、2、3 A·g^(-1)的电流密度下的电容量分别为125.48、55.50、28.32 F·g^(-1),α-MoO_(3)的电容量分别为55.64、22.31、10.75 F·g^(-1);SEM结果显示CuO颗粒比较均匀地分布在α-MoO_(3)上;XRD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结构中存在α-MoO_(3)和Cu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MoO_(3)/cuo α-MoO_(3) 复合材料 电化学 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掺杂C_(3)N对C_(5)F_(10)O分解组分吸附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5
作者 王成江 项思雅 +3 位作者 武俊红 王凌威 王海涛 万思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0,共8页
全氟五碳酮(C_(5)F_(10)O)作为可替代SF_(6)的新型环保绝缘气体已被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当绝缘设备内部发生局部放电等故障时,C_(5)F_(10)O会分解产生弱绝缘性的CF_(4)、C_(2)F_(6)以及剧毒的CF_(2)O、HF等有害组分,为保证绝缘设备的安全... 全氟五碳酮(C_(5)F_(10)O)作为可替代SF_(6)的新型环保绝缘气体已被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当绝缘设备内部发生局部放电等故障时,C_(5)F_(10)O会分解产生弱绝缘性的CF_(4)、C_(2)F_(6)以及剧毒的CF_(2)O、HF等有害组分,为保证绝缘设备的安全运行,需有选择地通过吸附去除这些分解组分.新型类石墨烯C_(3)N材料在气体吸附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中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了CuO分子掺杂C_(3)N对主要分解组分CF_(4)、C_(2)F_(6)及剧毒产物CF_(2)O、HF的吸附过程,计算并分析了各分解组分吸附时的吸附能、态密度、电荷转移量、差分电荷密度以及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恢复时间.结果表明,CuO-C_(3)N对HF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CF_(2)O次之,但其无法吸附CF_(4)与C_(2)F_(6),因此CuO-C_(3)N可以作为一种高性能的气体吸附剂对C_(5)F_(10)O绝缘设备内的剧毒分解组分HF进行吸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掺杂C_(3)N 吸附性能 C_(5)F_(10)O分解组分 第一性原理 HF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模板制备LaMnO_(3)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悦 陈璐 +2 位作者 俞小花 李永刚 沈庆峰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13-4018,共6页
采用PMMA(聚甲基丙烯酸乙酯)根据Stober-Frink法制备出PMMA微球,并将其作为模板剂,以柠檬酸为络合剂,乙醇和蒸馏水为溶剂,通过混合搅拌、沉淀和去除模板剂等过程来制备得到LaMnO_(3)。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技术(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采用PMMA(聚甲基丙烯酸乙酯)根据Stober-Frink法制备出PMMA微球,并将其作为模板剂,以柠檬酸为络合剂,乙醇和蒸馏水为溶剂,通过混合搅拌、沉淀和去除模板剂等过程来制备得到LaMnO_(3)。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技术(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_(2)吸附-脱附等手段表征分析了催化剂样品LaMnO_(3),并对其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以PMMA微球为模板可制备出球形空洞的多孔LaMnO_(3),其具有良好的氧还原反应(ORR)活性和氧析出反应(OER)活性,23.005 m^(2)/g的比表面积远大于由共沉淀法制备的LaMnO_(3),当作为铝空气电池阴极催化剂材料时,相比于共沉淀法制备的LaMnO_(3)其恒流放电稳定、放电电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MA模板法 lamno_(3) ORR OER 铝空气电池阴极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O_(3)-Cu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还原CO_(2)性能研究
7
作者 李睿 魏树权 +1 位作者 徐丹丹 李刚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41-48,共8页
采用沉淀法-水热法合成了电催化Bi_(2)O_(3)-CuO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研究.用电化学测试方法对材料电催化性能进行研究,用... 采用沉淀法-水热法合成了电催化Bi_(2)O_(3)-CuO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研究.用电化学测试方法对材料电催化性能进行研究,用气相色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进行分析.电催化实验结果表明,Bi_(2)O_(3)-CuO复合材料的电催化性能及对甲酸盐的选择性远高于Bi_(2)O_(3)和CuO.其中比例为1∶1的Bi_(2)O_(3)-CuO复合材料性能最好,在-1.2 V vs.RHE的电位下,甲酸盐的法拉第效率为90.3%,电流密度为20 mA/cm^(2),测试10 h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O_(3) cuo Bi_(2)O_(3)-cuo复合材料 电催化还原CO_(2) 甲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CeO_(2)/γ-Al_(2)O_(3)工业球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脱除石灰窑尾气CO的性能
8
作者 宓家宁 杨瑞瑶 +3 位作者 赵文 王保举 张立平 于如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66-1472,共7页
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了CuO/CeO_(2)/γ-Al_(2)O_(3)工业球型催化剂。通过XRD,SEM,TEM,Raman,H_(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将CuO/CeO_(2)/γ-Al_(2)O_(3)应用于石灰窑尾气处理中,考察了CuO/CeO_(2)/γ-Al_(2)O_(3)的CO催化... 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了CuO/CeO_(2)/γ-Al_(2)O_(3)工业球型催化剂。通过XRD,SEM,TEM,Raman,H_(2)-TPR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将CuO/CeO_(2)/γ-Al_(2)O_(3)应用于石灰窑尾气处理中,考察了CuO/CeO_(2)/γ-Al_(2)O_(3)的CO催化氧化效果及使用寿命。实验结果表明,在气体流量为1 m^(3)/h,150℃条件下,CuO/CeO_(2)/γ-Al_(2)O_(3)脱除石灰窑尾气(2%(φ)CO,2%(φ)O_(2),35%(φ)CO_(2)及N2)时,可实现超350 h的稳定运行,且稳定运行后催化剂的结构并未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CeO_(2)/γ-Al_(2)O_(3) 球型催化剂 CO氧化 石灰窑尾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掺量对ZnO-B_(2)O_(3)-Bi_(2)O_(3)玻璃结构与热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向婉婷 罗欣 +3 位作者 江正迪 连启会 黄佳鑫 吴浪 《非金属矿》 2024年第5期5-9,共5页
为了降低硼酸盐无铅封接玻璃的软化温度,研究了CuO掺量(0~15%,质量分数,下同)对40ZnO-30B_(2)O_(3)-30Bi_(2)O_(3)玻璃结构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50℃保温2 h的熔制工艺条件下,试验组成范围内均能形成均质玻璃。随着CuO掺量增加,... 为了降低硼酸盐无铅封接玻璃的软化温度,研究了CuO掺量(0~15%,质量分数,下同)对40ZnO-30B_(2)O_(3)-30Bi_(2)O_(3)玻璃结构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50℃保温2 h的熔制工艺条件下,试验组成范围内均能形成均质玻璃。随着CuO掺量增加,ZnO-B_(2)O_(3)-Bi_(2)O_(3)玻璃中的[BO_(3)]/[BO_(4)]结构单元比例先增大后减小,在CuO掺量为8%时达到最大值,此时[BO_(3)]结构单元含量相对较多。当CuO掺量进一步增加,部分[BO_(3)]逐渐向[BO_(4)]转变。此外,随CuO掺量增加,玻璃化转变温度及析晶温度逐渐降低,在400~850℃范围质量损失速率逐渐减小,但15%高掺量时呈现质量增加的趋势。玻璃的平均线热膨胀系数(25~450℃)随CuO增多无明显变化,保持在7.10×10^(-6)℃^(-1)左右。玻璃的软化温度和半球温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CuO掺量为8%时,软化温度和半球温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B_(2)O_(3)-Bi_(2)O_(3) 低熔点玻璃 热膨胀系数 软化温度 cu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Co_(3)O_(4)Bifunctional Catalysts for Electrocatalytic 5-Hydroxymethylfurfural Oxidation Coupled Cathodic Ammonia Production
10
作者 Li Zhang Peiyue Jin +8 位作者 Ze Wu Bo Zhou Junchang Jiang Aomeng Deng Qiuyue Li Tanveer Hussain Yiqiong Zhang Hanwen Liu Shuangyin Wang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255-262,共8页
The electrochemical coupling of biomass oxidation and nitrogen conversion presents a potential strategy for high value-added chemicals and nitrogen cycling.Herein,in this work,CuO/Co_(3)O_(4)with heterogeneous interfa... The electrochemical coupling of biomass oxidation and nitrogen conversion presents a potential strategy for high value-added chemicals and nitrogen cycling.Herein,in this work,CuO/Co_(3)O_(4)with heterogeneous interface i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as a bifunctional catalyst for the electrooxidation of 5-hydroxymethylfurfural to 2,5-furandicarboxylic acid and the electroreduction of nitrate to ammonia(NH_(3)).The open-circuit potential spontaneous experiment shows that more 5-hydroxymethylfurfural molecules are adsorbed in the Helmholtz layer of the CuO/Co_(3)O_(4)composite,which certifies that the CuO/Co_(3)O_(4)heterostructure is conducive to the kinetic adsorption of 5-hydroxymethylfurfural.In situ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further shows that CuO/Co_(3)O_(4)has faster reaction kinetics and lower reaction potential in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and 5-hydroxymethylfurfural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Moreover,CuO/Co_(3)O_(4)also has a good reduction effect on NO_(3)^(-).The ex-situ Raman spectroscopy shows that under the reduction potential,the metal oxide is reduced,and the generated Cu_(2)O can be used as a new active site for the reaction to promote the electr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_(3)^(-)to NH_(3) synthesis.This work provides valuable guidance for the synthesis of value-added chemicals by 5-hydroxymethylfurfural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coupled with NO_(3)^(-)while efficiently producing NH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hydroxymethylfurfural oxidation ammonia production bifunctional catalyst cuo/Co_(3)O_(4) electrocataly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MoS_2/CuO/Fe_3O_4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11
作者 刘轩池 柴寿江 +2 位作者 王浩然 陈晨 李嘉庆 《河南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5-7,共3页
采用催化剂负载到助催化剂上制得一种可以磁分离的光催化复合材料。采用湿化学法制备纳米级二硫化钼,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球状纳米级氧化铜,通过磁力搅拌将其分散在溶有二硫化钼的去离子水中,形成含二硫化钼/氧化铜复合微粒的微乳液,经水... 采用催化剂负载到助催化剂上制得一种可以磁分离的光催化复合材料。采用湿化学法制备纳米级二硫化钼,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球状纳米级氧化铜,通过磁力搅拌将其分散在溶有二硫化钼的去离子水中,形成含二硫化钼/氧化铜复合微粒的微乳液,经水热反应、烘干得其复合材料。采用简单的溶剂热法制备球状Fe_(3)O_(4),将所得复合材料超声处理,使其均匀分散在含四氧化三铁的悬浊液中,再经水热反应、烘干煅烧后得到纳米级磁性MoS_(2)/CuO/Fe_(3)O_(4)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红外等手段对该磁性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性能,并可通过磁场进行分离和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分离 MoS_2/cuo/Fe_3O_4 复合材料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孔CuO/Al_(2)O_(3)的制备及其臭氧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12
作者 刘智铭 高兴敏 +3 位作者 吴雷 王晓宁 吴张雄 吴铎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165-167,共3页
为提升负载型CuO催化剂的臭氧催化氧化性能,本工作从改善气-液-固反应的传质效率出发,结合发泡法、碱处理和湿法浸渍,制备了具有多级孔结构的CuO/Al_(2)O_(3)催化剂(CuO/Al_(2)O_(3)-N-H600)。该催化剂由γ-Al_(2)O_(3)载体和负载于载体... 为提升负载型CuO催化剂的臭氧催化氧化性能,本工作从改善气-液-固反应的传质效率出发,结合发泡法、碱处理和湿法浸渍,制备了具有多级孔结构的CuO/Al_(2)O_(3)催化剂(CuO/Al_(2)O_(3)-N-H600)。该催化剂由γ-Al_(2)O_(3)载体和负载于载体的CuO组成,其具有三维的大孔网络、高的比表面积(261 m^(2)/g)和大的介孔体积(1.06 cm^(3)/g)。在臭氧催化氧化降解水中草酸根的应用中,该催化剂相比无三维大孔结构的对照样品表现出更优的催化性能,在1h内对草酸根的降解率达到100%,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Al_(2)O_(3) 多级孔材料 臭氧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_(2)O_(3)-CuO的制备及其光活化下的室温甲醛气敏性能
13
作者 韩君林 刘锦梅 +2 位作者 孙建华 孙丽霞 廖丹葵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0-819,共10页
以InCl_(3)•4H_(2)O和Cu(NO_(3))2•3H_(2)O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In_(2)O_(3)-CuO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UV-Vis吸收光谱、XPS、EIS对其进行了表征,探究了紫外光活化In_(2)O_(3)-CuO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与传感机... 以InCl_(3)•4H_(2)O和Cu(NO_(3))2•3H_(2)O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In_(2)O_(3)-CuO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UV-Vis吸收光谱、XPS、EIS对其进行了表征,探究了紫外光活化In_(2)O_(3)-CuO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与传感机制。结果表明,In_(2)O_(3)-CuO复合材料在375 nm紫外光照射室温(25℃)条件下对质量浓度50 mg/L甲醛气体的灵敏度为298,与纯In_(2)O_(3)(2.4)相比灵敏度提高123倍,气敏性能的巨大提升得益于In_(2)O_(3)与CuO形成的p-n异质结,协同光活化条件下异质结界面产生的光生电子-空穴与氧物种(O_(2)和O_(2)-)间建立了氧的光活化吸附-解吸循环,使室温下材料的气体吸附-解吸过程和表面反应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_(2)O_(3)-cuo 紫外光活化 室温气敏 p-n异质结 甲醛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CeO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相互作用及Denox活性 被引量:16
14
作者 胡玉海 高健 +3 位作者 王军 董林 丁维平 陈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735-1737,共3页
The catalytic activity measurement for the NO+CO reaction over CuO/CeO\-2/\%γ\%\|Al\-2O\-3 catalysts at a low\|temperature(200 ℃) shows that the activity is strongly related to ceria loading amount, and both surfac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measurement for the NO+CO reaction over CuO/CeO\-2/\%γ\%\|Al\-2O\-3 catalysts at a low\|temperature(200 ℃) shows that the activity is strongly related to ceria loading amount, and both surface dispersed ceria species and crystalline CeO\-2 shows a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n the activity. The effect of ceria species is contributed to their promoting the reduction of copper oxid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 CEO2 Γ-AL2O3 氧化铝负载氧化铜催化剂 表面形态 氧化铈助剂 表面相互作用 Denor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CeO_2-Al_2O_3催化剂中CuO物种的原位XRD、Raman和TPR表征 被引量:12
15
作者 何迈 方萍 +3 位作者 谢冠群 谢云龙 闫宗兰 罗孟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97-1000,共4页
采用原位XRD、激光Raman光谱和TPR(程序升温还原)技术研究了CuO(w,%)/CeO2-Al2O3催化剂中CuO物种的存在形式及其CuO物种的迁移.低温焙烧(300℃)催化剂,CuO以高分散和晶相两种形式存在于CeO2-Al2O3载体表层.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CuO开始... 采用原位XRD、激光Raman光谱和TPR(程序升温还原)技术研究了CuO(w,%)/CeO2-Al2O3催化剂中CuO物种的存在形式及其CuO物种的迁移.低温焙烧(300℃)催化剂,CuO以高分散和晶相两种形式存在于CeO2-Al2O3载体表层.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CuO开始从表层向CeO2内层迁移.处于内层的CuO部分以晶相形式存在,部分与Al2O3载体反应生成CuAl2O4.高温有利于表层CuO向CeO2内层迁移,同时促进CuAl2O4生成.结果表明结合原位XRD、激光Raman光谱和TPR技术可以有效地观察催化剂中CuO物种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CeO2-Al2O3 XRD RAMAN TPR cuo迁移 固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γ-Al_2O_3和CuO-CeO_2-Na_2O/γ-Al_2O_3催化吸附剂的脱硝性能 被引量:17
16
作者 赵清森 孙路石 +4 位作者 向军 石金明 王乐乐 殷庆栋 胡松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2-57,共6页
利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CuO/γ-Al2O3和CuO-CeO2-Na2o/γ-Al2O3催化吸附剂颗粒,在固定床上测试其催化脱硝活性。2类催化吸附剂250-400℃范围内脱硝效率稳定在70%以上。在350℃时效率稳定在最高值。利用程序升温方法研究了2类催化... 利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CuO/γ-Al2O3和CuO-CeO2-Na2o/γ-Al2O3催化吸附剂颗粒,在固定床上测试其催化脱硝活性。2类催化吸附剂250-400℃范围内脱硝效率稳定在70%以上。在350℃时效率稳定在最高值。利用程序升温方法研究了2类催化剂对NH3和NO的氧化性能,发现NH3在高于400℃下急剧氧化生成N2、NO和N2O,是脱硝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CuO/γ-Al2O3催化剂能将NO氧化生成N02,NO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对脱硝过程有重要作用。改进的CuO-CeO2-Na2o/γ-Al2O3催化剂能使NH3在高温400℃下不被氧化,也促进了N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从而提高了催化剂脱硝效率。催化反应的机理为NO吸附在催化剂表面,氧化生成吸附态的NO2,再与吸附催化剂上的NH3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cuo/Γ-AL2O3 cuo—CeO2-Na2O/γ-Al2O3 NH3 NO 选择性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Cu_2(OH)_3Cl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染料光谱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邓凡政 祝爱侠 杨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9-301,共3页
以CuCl2和NaOH为原料、微波液相加热法制得CuO/Cu2(OH)3Cl粉体作为光催化剂,XRD和FTIR进行了表征。用光度分析法测定了不同光源、溶液的酸度、催化剂的用量、光照时间等条件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太阳光作为光源照射4h,溶液... 以CuCl2和NaOH为原料、微波液相加热法制得CuO/Cu2(OH)3Cl粉体作为光催化剂,XRD和FTIR进行了表征。用光度分析法测定了不同光源、溶液的酸度、催化剂的用量、光照时间等条件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太阳光作为光源照射4h,溶液的酸度为pH8,CuO/Cu2(OH)3Cl的用量为40 mg/50 mL,氨基黑、靛蓝二磺酸钠等染料脱色率达到90%以上。加入Fe3+,H2O2等其他物质可提高染料的脱色率。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表明染料分子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发生了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Cu2(OH)3Cl粉体 染料 光催化降解 光谱性能 脱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温度对CuO/γ-Al_2O_3和CeO_2-CuO/γ-Al_2O_3催化剂NO还原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顾立军 谢颖 +2 位作者 刘宝生 陈小平 王乐夫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5-239,共5页
用浸渍法制备了CuO γ Al2O3催化剂和CeO2改性的CeO2 CuO γ Al2O3催化剂,考察了焙烧温度对CuO γ Al2O3和CeO2 CuO γ Al2O3催化剂C3H6还原NO反应活性的影响,以及CeO2的添加量对CeO2 CuO γ Al2O3催化剂C3H6还原NO反应活性的影响。结... 用浸渍法制备了CuO γ Al2O3催化剂和CeO2改性的CeO2 CuO γ Al2O3催化剂,考察了焙烧温度对CuO γ Al2O3和CeO2 CuO γ Al2O3催化剂C3H6还原NO反应活性的影响,以及CeO2的添加量对CeO2 CuO γ Al2O3催化剂C3H6还原NO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500℃的焙烧温度范围内,焙烧温度对CuO γ Al2O3催化剂的活性影响很小;在500℃~800℃的焙烧温度范围内,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CuO γ Al2O3催化剂的活性急剧下降,由XRD物相测定结果可知,归因于对反应表现惰性的尖晶石CuAl2O4相的生成。当焙烧温度为500℃时,CeO2的添加对CuO γ Al2O3催化剂的活性影响很小;当焙烧温度为800℃时,CeO2的添加对CuO γ Al2O3催化剂有明显的助催化作用,当Ce和Cu的摩尔比为1∶10时,NO转化率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烧温度 cuo/Γ-AL2O3 CEO2 SCR 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CeO_2和CuO/Al_2O_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19
19
作者 钟依均 陈平 +1 位作者 周碧 罗孟飞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9-52,共4页
本文以CO氧化为模式反应考察了CeO2和Al2O3负载氧化铜催化剂的氧化活性,运用XRD和TPR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和物相结构,结果表明:载体性质对负载CuO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有很大影响,CuO/CeO2催化... 本文以CO氧化为模式反应考察了CeO2和Al2O3负载氧化铜催化剂的氧化活性,运用XRD和TPR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和物相结构,结果表明:载体性质对负载CuO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有很大影响,CuO/CeO2催化剂活性明显高于CuO/Al2O3催化剂.催化剂的还原特性随载体不同而不同.同时发现,热处理对催化剂铜物种的存在形式,晶粒大小、还原特性及其催化活性有明显影响,CuO/Al2O3催化剂活性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生成了活性较低的CuAl2O4相,而CuO/CeO2催化剂活性下降是由于CuO和CeO2发生烧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还原特性 氧化活性 催化性能 氧化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Al_2O_3干法烟气脱硫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新灵 王亚立 +1 位作者 邓德兵 向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95-97,共3页
用CuO/Al2 O3 脱硫吸附剂对燃煤电厂进行烟气干法脱硫 .介绍了此脱硫方法的原理 ,从CuO在载体的分散状态 ,焙烧温度对Al2 O3 载体结构的影响、脱硫吸附剂具体制备时要考虑的因素等方面对CuO/Al2 O3 脱硫吸附剂进行研究 。
关键词 烟气干法脱硫 cuo脱硫剂 Al2O3载体 脱硫剂的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