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5篇文章
< 1 2 1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强韧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作者 范才河 毛垚晶 +4 位作者 刘俊伟 吴琴 胡泽艺 李济 武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64,共26页
通过增加超高强Al-Zn-Mg-Cu合金中Zn的含量来提升合金的性能已成为超高强Al-Zn-Mg-Cu合金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推动了这类合金的发展及其在多... 通过增加超高强Al-Zn-Mg-Cu合金中Zn的含量来提升合金的性能已成为超高强Al-Zn-Mg-Cu合金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推动了这类合金的发展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本文综述了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和Zn含量的提升对于Al-Zn-Mg-Cu合金强韧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微合金化处理、热处理工艺、形变热处理和大塑性变形等强化手段。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制备和强化方法对合金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详细阐述了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及方法,展望了其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旨在为高Zn含量Al-Zn-Mg-Cu合金的成分设计和制备提供指导,以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合金 强韧化机制 高Zn含量 析出相 超高强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磁器结构对Cu/Al管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过程的影响
2
作者 刘文婧 胡建华 +1 位作者 张义昆 谢作鹏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8,共10页
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工艺利用各工艺的特点与组合优势,实现了Cu/Al异种金属管件的有效连接.针对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工艺中使用常规集磁器连接Al管、Cu管时存在的界面氧化膜去除效果不均、扩散层深度差异较大等问题,文中设计了一种新... 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工艺利用各工艺的特点与组合优势,实现了Cu/Al异种金属管件的有效连接.针对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工艺中使用常规集磁器连接Al管、Cu管时存在的界面氧化膜去除效果不均、扩散层深度差异较大等问题,文中设计了一种新型多接缝集磁器,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小直径Cu/Al异种金属管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时多缝集磁器接缝数量和接缝深度对焊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接缝数量为3,接缝深度为集磁器壁厚度的0.25~0.5倍时,可以显著改善管件的周向电磁力分布,钎料所受到的剪切应力及其相应的剪切流变更均匀、更充分,使搭接区域的氧化膜去除更彻底,并能促进了元素的扩散,在基材与焊缝界面形成有效的冶金结合,改善界面质量和提高接头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 多接缝集磁器 均匀变形 cu/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变时效对Al⁃4.0Cu⁃1.0Li⁃(Zn)合金时效硬化和晶间腐蚀的影响
3
作者 杨明 赵新奇 +1 位作者 张松 伍翠兰 《电子显微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0,共11页
本文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硬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形变时效对Al⁃4.0Cu⁃1.0Li⁃(Zn)合金时效硬化和晶间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Al⁃4.0Cu⁃1.0Li⁃Zn合金中的Zn元素主要存在T_(1)相中,Zn元素的添加使晶内T_(1)相直径减小,数量密度变... 本文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硬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形变时效对Al⁃4.0Cu⁃1.0Li⁃(Zn)合金时效硬化和晶间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Al⁃4.0Cu⁃1.0Li⁃Zn合金中的Zn元素主要存在T_(1)相中,Zn元素的添加使晶内T_(1)相直径减小,数量密度变大,分布更加弥散,晶界处T_(1)相由连续变为不连续状态,合金的硬度和抗腐蚀性能提高。形变时效引入预变形量变大,晶内T_(1)相直径尺寸减小,数量密度增加,分布更加弥散,同时抑制晶内δ′/θ′/δ′复合相的析出,提高Al⁃4.0Cu⁃1.0Li⁃(Zn)合金的硬度,加快时效硬化响应速率,而且晶界处无析出带的宽度变窄,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提高。添加Zn和引入形变时效的T8工艺协同作用不仅提高Al⁃4.0Cu⁃1.0Li⁃(Zn)合金硬度,增强合金的时效硬化,而且提高合金的抗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Li合金 形变时效 时效硬化 晶间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时间对Al-Cu-Mg-Ag合金力学性能和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王吉祥 毛盼 +1 位作者 柏松 刘志义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2,共5页
采用拉伸试验、晶间腐蚀测试、电化学腐蚀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固溶时间对Al-Cu-Mg-Ag合金力学性能、抗晶间腐蚀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溶时间从5min增加到120min,残余第二相逐... 采用拉伸试验、晶间腐蚀测试、电化学腐蚀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固溶时间对Al-Cu-Mg-Ag合金力学性能、抗晶间腐蚀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溶时间从5min增加到120min,残余第二相逐渐溶解,Ω相尺寸和数量逐渐增大,合金力学性能显著提高,但抗晶间腐蚀性能显著降低。晶界无沉淀析出带(PFZ)与基体的电位差是增大晶间腐蚀速率的决定性因素,而PFZ宽度对抗晶间腐蚀性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MG-AG合金 固溶处理 Ω相 无沉淀析出带 晶间腐蚀 残余第二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变质和鼓风冷却对Al-Si-Cu合金的影响
5
作者 李俭英 沈以赴 孙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9,共7页
为满足航空发动机高精度、高强度和轻量化的发展需要,以现有铝合金熔模精密铸造技术为基础,在熔炼和浇注过程中开展Sr变质处理和鼓风冷却工艺的交叉应用对比试验,利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条件下试棒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同时使用拉伸机对不同... 为满足航空发动机高精度、高强度和轻量化的发展需要,以现有铝合金熔模精密铸造技术为基础,在熔炼和浇注过程中开展Sr变质处理和鼓风冷却工艺的交叉应用对比试验,利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条件下试棒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同时使用拉伸机对不同条件下的试棒进行拉伸测试,研究了Sr变质处理和鼓风冷却工艺对Al-Si-Cu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l-Si-Cu合金熔模精密铸造过程中,采用Al-10Sr中间合金作变质剂和鼓风冷却的组合工艺时,合金组织中α-Al晶粒和共晶Si相的细化和钝化作用最为明显,力学性能指标也最高,抗拉强度均值可达到313 MPa,屈服强度均值可达到246 MPa,延伸率均值可达到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模精密铸造 al-SI-cu合金 变质处理 鼓风冷却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积叠轧和电沉积工艺制备Al/Cu复合材料及其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冯佰刚 张晓波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4,共5页
采用累积叠轧(ARB)和电沉积工艺制备了Al/Cu复合板,重点研究沉积铜层厚度以及Al/Cu复合板组织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电沉积所得铜层厚度较为均匀且与铝板表面结合质量较好。随着累积叠轧道次的增加,界面结合质量越来越好,复合板中铜层逐... 采用累积叠轧(ARB)和电沉积工艺制备了Al/Cu复合板,重点研究沉积铜层厚度以及Al/Cu复合板组织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电沉积所得铜层厚度较为均匀且与铝板表面结合质量较好。随着累积叠轧道次的增加,界面结合质量越来越好,复合板中铜层逐渐颈缩或破碎,最后变成尺寸较小且分布较均匀的铜颗粒。4道次复合板抗拉强度最高,达到186.6 MPa,是退火态1060铝板抗拉强度的2.7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叠轧(ARB) 电沉积 al/cu复合板 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u-Mn-RE合金组织及耐热性能研究
7
作者 赵斌斌 汤宏群 +1 位作者 赵茂密 陈宇 《铝加工》 2025年第1期12-16,共5页
通过拉伸试验机、SEM、TEM等试验设备对Al-Cu-Mn-RE(La/Ce)合金的组织及耐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热力学软件Thermo-Calc计算的固相线温度值可为合金固溶处理温度选取提供参考;200℃热暴露100 h后室温强度为224.2 MPa,350℃热暴露... 通过拉伸试验机、SEM、TEM等试验设备对Al-Cu-Mn-RE(La/Ce)合金的组织及耐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热力学软件Thermo-Calc计算的固相线温度值可为合金固溶处理温度选取提供参考;200℃热暴露100 h后室温强度为224.2 MPa,350℃热暴露100 h后的室温强度仍有195.0 MPa;经300℃热暴露后的组织抵抗整体变形能力增加,断裂模式更趋于韧性断裂;热处理态合金在时效过程中沉淀析出纳米级Al2Cu相、Al20Cu2Mn3相和Al3Zr相等第二相,耐热相数量增多,弥散分布程度增大,单相、共晶相等第二相产生畸变且被位错围绕,极好地钉扎基体与阻碍位错运动,使合金保持较好的高温抗变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MN合金 稀土La/Ce 热暴露 耐热相 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Zr复合微合金化调控Al-Si-Cu-Mg合金耐蚀性能研究
8
作者 刘志斌 王瑞 +6 位作者 王东涛 钟纪康 张鸣鹤 张孝足 孙岚曦 伍复发 长海博文 《铸造技术》 2025年第2期167-175,共9页
高Cu含量的Al-Si-Cu-Mg系列合金因具有优异的强韧性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关键零部件,但含Cu强化相会极大削弱合金的耐蚀性能,使其应用范围受限。为此,以常用的Al-9Si-4Cu-0.22Mg合金为基础,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电化学测试,分析V、Zr复合... 高Cu含量的Al-Si-Cu-Mg系列合金因具有优异的强韧性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关键零部件,但含Cu强化相会极大削弱合金的耐蚀性能,使其应用范围受限。为此,以常用的Al-9Si-4Cu-0.22Mg合金为基础,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电化学测试,分析V、Zr复合微合金化对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和Zr的添加均使合金耐蚀性能有所提高,但V添加量超过0.13%(质量分数)后耐蚀性能下降。腐蚀形貌观察结果表明,V、Zr复合微合金化显著减弱了点蚀趋势。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添加0.13%V、0.19%Zr(质量分数)的合金(A12)具有最佳的耐蚀性能,腐蚀电流密度比基础合金降低51.6%,等效钝化膜厚度增加129%,钝化膜得到强化是耐蚀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cu-MG合金 V、Zr含量 耐蚀性 电化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u-Mg-Ag耐热合金的CMT电弧熔积特性
9
作者 何智 许知非 +2 位作者 盛卫星 肖珺 陈树君 《焊接》 2025年第3期8-13,29,共7页
【目的】针对Al-Cu-Mg-Ag耐热合金电弧增材制造的迫切需求,采用冷金属过渡(Coldmetaltransfer,CMT)技术为基础的电弧熔积工艺对Al-Cu-Mg-Ag合金进行了多工艺模式下的单层熔积,并与常用2319合金的熔积效果进行全面对比,反映该种耐热合金... 【目的】针对Al-Cu-Mg-Ag耐热合金电弧增材制造的迫切需求,采用冷金属过渡(Coldmetaltransfer,CMT)技术为基础的电弧熔积工艺对Al-Cu-Mg-Ag合金进行了多工艺模式下的单层熔积,并与常用2319合金的熔积效果进行全面对比,反映该种耐热合金的电弧熔积特性。【方法】通过高速摄像图像与实时电弧信号对熔积过程的电弧气氛、熔滴过渡特征与熔池流动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CMT+P工艺模式下的沉积层宽度与高度均匀一致,层间结合性更好,此模式为最佳的沉积工艺模式。Ag元素的加入使Al-Cu-Mg-Ag合金在电弧熔积过程中形成的熔池具有更为良好的流动性和铺展性,熔积过程熔池的回流更为充分,这导致了成形沉积层更光滑的表面。而Ag,Mg元素使Al-Cu-Mg-Ag合金具有的特别物理属性(更优异的电导性),极大地改善了电弧的稳定性,使熔滴过渡过程更为稳定柔顺。【结论】经验证,Al-Cu-Mg-Ag合金可在CMT技术下实现良好的直壁构件增材制造成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MG-AG合金 电弧熔积 熔滴过渡 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效处理对Al-Zn-Mg-Cu合金热稳定性和腐蚀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赵娟刚 李飞 +5 位作者 罗钦文 桑建权 刘春泉 何舒旋 王贵婷 刘志义 《材料热处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共11页
采用万能拉伸试验机、浸泡腐蚀试验和电化学测试等研究了经不同工艺时效处理(T6、四级时效、三级时效和T73)后Al-Zn-Mg-Cu合金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不同时效态合金的微观组织,并对相关机理进行了分析。... 采用万能拉伸试验机、浸泡腐蚀试验和电化学测试等研究了经不同工艺时效处理(T6、四级时效、三级时效和T73)后Al-Zn-Mg-Cu合金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不同时效态合金的微观组织,并对相关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100℃×24 h+170℃×4 h+水淬+自然时效×24 h+80℃×34 h四级时效处理后,合金具有最优的综合性能,抗拉强度为627 MPa,屈服强度为565 MPa,伸长率为10.9%;120℃热暴露500 h后合金的抗拉强度仅下降了4.94%,屈服强度仅下降了4.78%;四级时效处理后合金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为17.29μA·cm^(-2),自腐蚀电位为-730 mV,与T6时效处理的合金相比,耐腐蚀性能略有提高,但与三级时效和T73时效处理的合金相比有所降低,T73时效处理的合金耐腐蚀性能最好。该时效态合金具有优良的拉伸强度与热稳定性的原因在于,在回归处理之后加入的24 h自然时效期间,Mg原子与空位相结合形成了Mg-空位结合体,从而在再时效阶段析出了更多的G·P区强化相,最终提高了合金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合金 热稳定性 微观组织 G·P区
原文传递
P含量对复合变质过共晶Al-Si-Cu-Mg组织和性能影响
11
作者 张云冠 游志勇 +2 位作者 张梦军 蒋傲雪 郭铁虎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4-439,共6页
通过重力铸造制备了P+Sr复合变质的过共晶Al-Si-Cu-Mg合金试样,其中Sr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03%,P含量分别为0.03%、0.05%和0.07%。对不同P含量的P+Sr复合变质的Al-Si-Cu-Mg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和Sr复合变质... 通过重力铸造制备了P+Sr复合变质的过共晶Al-Si-Cu-Mg合金试样,其中Sr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03%,P含量分别为0.03%、0.05%和0.07%。对不同P含量的P+Sr复合变质的Al-Si-Cu-Mg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和Sr复合变质可以显著细化Al-Si-Cu-Mg合金中初生Si、共晶Si的尺寸。P含量为0.03%时,初生Si和共晶Si的细化效果最好,初生Si部分尖角圆润化,数量减少,平均尺寸为12.01μm;小部分共晶Si由长针状转变为短棒状,平均尺寸为4.76μm,长宽比为5.85,该变质条件下的合金有着良好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达到307 MPa,伸长率为1.27%,硬度(HV_(0.1))为101.4。随着P含量增加,Sr过度消耗,剩余的P使Si相重新粗化,富Fe相含量增加,合金的硬度增加,但抗拉强度和伸长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变质 P含量 过共晶al-SI合金 al-Si-cu-Mg 组织性能
原文传递
双级时效对铸造Al-Si-Mg-Cu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朱聪聪 何家威 +2 位作者 耿汝伟 董瑞煌 高文理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6-194,共9页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室温拉伸测试研究了双级时效工艺对铸造Al-Si-MgCu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的双级时效制度是低温预时效和高温终时效.结果表明:合金在低温预时效阶段会形成更多析出形核点,经高温终时效后,合...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室温拉伸测试研究了双级时效工艺对铸造Al-Si-MgCu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的双级时效制度是低温预时效和高温终时效.结果表明:合金在低温预时效阶段会形成更多析出形核点,经高温终时效后,合金中析出更多的θ′′相并有β′′相析出.当预时效制度为155℃/8 h时,随着终时效温度的升高,合金内θ′′相的尺寸逐渐增大,β′′相形貌变化并不明显,合金的抗拉强度随着终时效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合金的延伸率随着终时效温度的升高呈显著下降的趋势,165℃为合金较好的终时效温度;当双级时效制度为155℃/x h+165℃/2 h时,随着预时效时间的增加,合金中θ′′相和β′′相的数量逐渐增多;当双级时效制度为155℃/8 h+165℃/x h时,随着终时效时间的增加,θ′′相的尺寸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在终时效时间为8 h之前,合金中β′′相的数量和尺寸并没有明显变化,继续延长终时效时间β′′相也开始长大.通过优化双级时效工艺,可实现θ′′相与β′′相的双析出相强化,经过155℃/8 h+165℃/2 h双级时效后的抗拉强度最高可达380 MPa,经过155℃/8 h+165℃/8 h双级时效后的断后延伸率提高至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al-Si-Mg-cu合金 双级时效 析出相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Gd掺杂Al-Zn-Mg-Cu合金的热变形行为与热加工图
13
作者 秦凤明 吴锦华 +3 位作者 郑建明 单铃 黄璞 杨海林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0-207,共8页
采用Gleeble-38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稀土Gd掺杂Al-Zn-Mg-Cu合金进行了不同温度(300~450℃)和应变速率(0.001~1 s^(-1))下的热压缩实验。基于Arrhenius方程、动态材料模型和Prasad理论建立了该材料的热变形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结果表明:... 采用Gleeble-38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稀土Gd掺杂Al-Zn-Mg-Cu合金进行了不同温度(300~450℃)和应变速率(0.001~1 s^(-1))下的热压缩实验。基于Arrhenius方程、动态材料模型和Prasad理论建立了该材料的热变形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结果表明:该材料真应力-真应变曲线所示的峰值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增加逐渐升高,添加Gd元素后,合金的热变形激活能为167.78 kJ·mol^(-1),较未掺杂的Al-Zn-Mg-Cu合金有所提高。此外,不同应变下的热加工图中只存在一个功率耗散峰值效率区,这个区域随着应变的增加逐渐收缩,最佳热变形区域为变形温度430~450℃,应变速率0.0067~0.082 s^(-1)。对位于稳定热加工区域的450℃,0.01 s^(-1)热压缩试样进行组织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参数下晶粒组织得到明显细匀化控制,说明热加工图可用于稀土Gd掺杂Al-Zn-Mg-Cu合金的变形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合金 稀土Gd 热压缩 本构关系 热加工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变形对Al⁃4.0Cu⁃0.9Li⁃0.2Mg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魏少青 李石勇 +1 位作者 伍翠兰 陈江华 《电子显微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69,共10页
通过显微硬度测试、拉伸力学性能测试、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手段,研究了预变形工艺对时效Al⁃4.0Cu⁃0.9Li⁃0.2Mg(wt.%)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时效前引入预变形的T8工艺能显著加快合金的时效响应速率并提高合金的峰值... 通过显微硬度测试、拉伸力学性能测试、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手段,研究了预变形工艺对时效Al⁃4.0Cu⁃0.9Li⁃0.2Mg(wt.%)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时效前引入预变形的T8工艺能显著加快合金的时效响应速率并提高合金的峰值时效强度,但合金的延伸率却明显降低。未变形合金在160℃下峰值时效时主要析出相为δ′/θ′/δ′共生相和T_(1)相,引入预变形的合金中主要析出相均为T_(1)相,而δ′/θ′/δ′共生相的析出则明显受到抑制,并且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合金中δ′/θ′/δ′共生相的数量也越来越少,而T_(1)相也逐渐变得更加细小。T8工艺促进了形变强化和析出强化,使得合金强度提高,但预变形的引入使得合金在后续变形过程中更容易产生位错塞积,因此合金塑性明显下降。引入变形后合金中存在着大量的位错,给T_(1)相的形核析出提供了大量的异质形核点,又由于合金中的溶质原子数量有限,因此δ′/θ′/δ′共生相的析出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Li⁃Mg合金 形变时效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透射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Sc联合微合金化对Al-Cu-Li合金组织及高温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郝时嘉 李国爱 +3 位作者 刘惠 罗开军 陈宗强 李占强 《金属热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4,共5页
通过250℃、300℃下的力学性能测试和显微组织分析,研究了Ag、Sc元素微合金化对Al-Cu-Li合金组织和高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g、Sc元素联合微合金化的Al-Cu-Li合金在250℃下拥有较高的高温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 通过250℃、300℃下的力学性能测试和显微组织分析,研究了Ag、Sc元素微合金化对Al-Cu-Li合金组织和高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g、Sc元素联合微合金化的Al-Cu-Li合金在250℃下拥有较高的高温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340 MPa、297 MPa和11.1%;用Sc代替Ag微合金化时Al-Cu-Li合金在300℃下拥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325 MPa、292 MPa和9.3%。250℃时,高温稳定强化相T 1相在晶界和晶内的大量析出是提高Al-Cu-Li合金的高温强度的主要原因。Ag、Sc联合微合金化会细化Al-Cu-Li合金晶粒,用Sc代替Ag微合金化后,Al-Cu-Li合金铸态组织得到进一步细化,细化的晶粒更有利于再结晶,高温保温促进再结晶晶粒粗化,二次中温热轧使再结晶晶粒再次变形,使合金在300℃下拥有较好的高温强塑性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LI合金 Ag、Sc联合微合金化 人工时效 高温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磁悬浮熔炼铸坯的严重塑性变形制造高纯超细晶Al-0.5Cu溅射靶材
16
作者 林镇宇 林耀军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7-455,共9页
以高纯Al、Cu为原料,采用水冷铜坩埚中真空磁悬浮感应熔炼获得Al-0.5Cu铸坯。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铸坯保持了Al-0.5Cu的合格成分;与原料中O、N浓度相比,铸锭中O(33 mg/kg)、N(30 mg/kg)浓度几乎不变;其他杂质元素的总浓度从原料中的25.66 ... 以高纯Al、Cu为原料,采用水冷铜坩埚中真空磁悬浮感应熔炼获得Al-0.5Cu铸坯。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铸坯保持了Al-0.5Cu的合格成分;与原料中O、N浓度相比,铸锭中O(33 mg/kg)、N(30 mg/kg)浓度几乎不变;其他杂质元素的总浓度从原料中的25.66 mg/kg降至17.20 mg/kg。随后将铸坯通过大塑性变形多向压缩和热处理制备高纯超细晶Al-0.5Cu溅射靶材。试验结果显示,当多向压缩6周期时,合金硬度(HV)达到最大值89,晶粒尺寸为268 nm;然后硬度随多向压缩周期增加而降低,这一现象是压缩过程中动态回复的结果。对多向压缩6周期合金进行150℃×1 h退火时,试样获得超细晶(632 nm)且有较高的屈服强度(154.7 MPa);225℃×1 h退火时,材料已完全再结晶,晶粒尺寸为8.5μm,屈服强度下降至81.9 MPa。对6周期多向压缩材料继续冷轧制备薄片溅射靶材,经150℃×1 h退火后,晶粒尺寸为930 nm。由晶粒尺寸为930 nm的高纯超细晶Al-0.5Cu靶材溅射沉积的薄膜光滑致密无裂纹,厚度均匀,表面粗糙度Ra为5.05 nm,具有良好的薄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纯溅射靶材 真空磁悬浮感应熔炼 严重塑性变形 al-cu合金
原文传递
Al‑Zn‑Mg‑Cu系铝合金性能优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7
作者 周莲 李发国 张佼 《现代交通与冶金材料》 2025年第1期94-108,122,共16页
Al⁃Zn⁃Mg⁃Cu系铝合金作为一种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兼具优异的耐腐蚀能力和热加工性能,在航空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热处理一直是Al⁃Zn⁃Mg⁃Cu系铝合金的研究重点,对提升合金强度、韧性和腐蚀性能的优化匹配发挥着巨大作用。新的制备技术能... Al⁃Zn⁃Mg⁃Cu系铝合金作为一种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兼具优异的耐腐蚀能力和热加工性能,在航空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热处理一直是Al⁃Zn⁃Mg⁃Cu系铝合金的研究重点,对提升合金强度、韧性和腐蚀性能的优化匹配发挥着巨大作用。新的制备技术能够突破传统合金化和热处理的局限,为提升Al⁃Zn⁃Mg⁃Cu系铝合金的综合性能提供新的路径,计算材料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合金的成分设计和工艺优化。本文介绍了热处理、增材制造技术及计算材料学对Al⁃Zn⁃Mg⁃Cu系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 热处理 增材制造 计算材料学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对Al-Zn-Mg-Cu合金时效析出相的影响
18
作者 燕丽娟 张永超 +3 位作者 孙艳蓉 王帅 汤慧珍 葛炳辉 《材料热处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7,共7页
通过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对相同时效处理工艺下,变形与未变形的Al-Zn-Mg-Cu合金样品中的纳米析出相进行了形貌、尺寸的统计分析和结构的原子分辨率表征,分析了变形对Al-Zn-Mg-Cu合金时效析出相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影响后续时效过程... 通过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对相同时效处理工艺下,变形与未变形的Al-Zn-Mg-Cu合金样品中的纳米析出相进行了形貌、尺寸的统计分析和结构的原子分辨率表征,分析了变形对Al-Zn-Mg-Cu合金时效析出相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影响后续时效过程中析出相的形貌,使得板条析出相的数量下降,圆形析出相的数量上升。此外,板条析出相的尺寸倾向于在厚度方向增加,长度方向减小。变形导致析出相结构改变,形成多块非连续的局域性的纳米畴。这可能是由于位错切割析出相后析出相部分溶解,继续时效时不同区域生长速率和生长方向改变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合金 热处理 析出相 结构演化 变形
原文传递
时效处理对石墨烯/Al-Zn-Mg-Cu合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郝莹 王明伟 《金属热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9,共7页
以Al-Zn-Mg-Cu合金粉为基体,石墨烯为增强相,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和热挤压工艺制备0.5wt%石墨烯增强Al-Zn-Mg-Cu基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固溶时效处理,研究时效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及石墨烯对Al-Zn-Mg-Cu基体的增强机制。结果表明,在12... 以Al-Zn-Mg-Cu合金粉为基体,石墨烯为增强相,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和热挤压工艺制备0.5wt%石墨烯增强Al-Zn-Mg-Cu基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固溶时效处理,研究时效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及石墨烯对Al-Zn-Mg-Cu基体的增强机制。结果表明,在120℃时效24 h条件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达到505.92 MPa。由显微组织表征可知,120℃时效24 h条件下复合材料中黑色块状第二相最多,主要是石墨烯以及少量的析出相,石墨烯增强相弥散分布于大晶粒的晶界处,会钉扎晶界,减少亚晶界的合并,从而阻碍位错运动。经T6时效(120℃×24 h)的石墨烯/Al-Zn-Mg-Cu复合材料中MgZn_(2)相和Mg_(2)Si相较多。石墨烯的加入也有利于第二相的析出,更容易钉扎晶界,有利于力学性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al-Zn-Mg-cu复合材料 时效热处理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表征
原文传递
Cu、Mg元素对挤压铸造Al-Si-Mg-Cu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周威虎 陈来 +5 位作者 王东涛 王瑞 李聪 李振宇 闫炫杰 长海博文 《铸造技术》 2025年第2期176-186,共11页
Mg、Cu元素能够显著提高Al-Si合金的强度,但同时也会影响合金耐腐蚀性能。为探究Mg、Cu元素对Al-Si合金的影响,利用电化学测试,以Al-7%Si-0.3%Mg(质量分数)合金为基础,分析了Mg、Cu元素添加量对T6热处理后Al-Si-Mg-Cu合金耐蚀性的影响... Mg、Cu元素能够显著提高Al-Si合金的强度,但同时也会影响合金耐腐蚀性能。为探究Mg、Cu元素对Al-Si合金的影响,利用电化学测试,以Al-7%Si-0.3%Mg(质量分数)合金为基础,分析了Mg、Cu元素添加量对T6热处理后Al-Si-Mg-Cu合金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g、Cu元素含量增加和腐蚀时间增长,Al-7%Si-Mg-Cu合金阻抗值下降,Nyquist电容环半径减小,腐蚀电流密度增大,合金耐腐蚀性能呈下降趋势。Mg元素含量从0.3%增加到0.5%(质量分数),腐蚀电流密度增加了3.5%;Cu含量从0%增加到0.65%(质量分数),腐蚀电流密度增加10.1%,表明随着Mg、Cu含量的少量增加,合金耐腐蚀性能略有下降。尽管Mg、Cu元素在时效过程析出的纳米相有加速腐蚀的作用,但少量Mg、Cu的加入对合金产生的腐蚀破坏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Mg-cu 耐腐蚀性能 电化学 纳米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