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7篇文章
< 1 2 1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强韧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作者 范才河 毛垚晶 +4 位作者 刘俊伟 吴琴 胡泽艺 李济 武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64,共26页
通过增加超高强Al-Zn-Mg-Cu合金中Zn的含量来提升合金的性能已成为超高强Al-Zn-Mg-Cu合金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推动了这类合金的发展及其在多... 通过增加超高强Al-Zn-Mg-Cu合金中Zn的含量来提升合金的性能已成为超高强Al-Zn-Mg-Cu合金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推动了这类合金的发展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本文综述了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和Zn含量的提升对于Al-Zn-Mg-Cu合金强韧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微合金化处理、热处理工艺、形变热处理和大塑性变形等强化手段。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制备和强化方法对合金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详细阐述了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强韧化机制及方法,展望了其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旨在为高Zn含量Al-Zn-Mg-Cu合金的成分设计和制备提供指导,以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合金 强韧化机制 高Zn含量 析出相 超高强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磁器结构对Cu/Al管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过程的影响
2
作者 刘文婧 胡建华 +1 位作者 张义昆 谢作鹏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8,共10页
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工艺利用各工艺的特点与组合优势,实现了Cu/Al异种金属管件的有效连接.针对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工艺中使用常规集磁器连接Al管、Cu管时存在的界面氧化膜去除效果不均、扩散层深度差异较大等问题,文中设计了一种新... 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工艺利用各工艺的特点与组合优势,实现了Cu/Al异种金属管件的有效连接.针对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工艺中使用常规集磁器连接Al管、Cu管时存在的界面氧化膜去除效果不均、扩散层深度差异较大等问题,文中设计了一种新型多接缝集磁器,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小直径Cu/Al异种金属管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时多缝集磁器接缝数量和接缝深度对焊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接缝数量为3,接缝深度为集磁器壁厚度的0.25~0.5倍时,可以显著改善管件的周向电磁力分布,钎料所受到的剪切应力及其相应的剪切流变更均匀、更充分,使搭接区域的氧化膜去除更彻底,并能促进了元素的扩散,在基材与焊缝界面形成有效的冶金结合,改善界面质量和提高接头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 多接缝集磁器 均匀变形 cu/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变质和鼓风冷却对Al-Si-Cu合金的影响
3
作者 李俭英 沈以赴 孙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9,共7页
为满足航空发动机高精度、高强度和轻量化的发展需要,以现有铝合金熔模精密铸造技术为基础,在熔炼和浇注过程中开展Sr变质处理和鼓风冷却工艺的交叉应用对比试验,利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条件下试棒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同时使用拉伸机对不同... 为满足航空发动机高精度、高强度和轻量化的发展需要,以现有铝合金熔模精密铸造技术为基础,在熔炼和浇注过程中开展Sr变质处理和鼓风冷却工艺的交叉应用对比试验,利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条件下试棒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同时使用拉伸机对不同条件下的试棒进行拉伸测试,研究了Sr变质处理和鼓风冷却工艺对Al-Si-Cu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l-Si-Cu合金熔模精密铸造过程中,采用Al-10Sr中间合金作变质剂和鼓风冷却的组合工艺时,合金组织中α-Al晶粒和共晶Si相的细化和钝化作用最为明显,力学性能指标也最高,抗拉强度均值可达到313 MPa,屈服强度均值可达到246 MPa,延伸率均值可达到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模精密铸造 al-SI-cu合金 变质处理 鼓风冷却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贝壳ZrB_(2)/Al-Cu层状复合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4
作者 班生涛 成桃 +3 位作者 李杰宇 朱劲松 肖华强 林波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2-865,共14页
采用冷冻铸造和压力浸渗工艺制备了仿贝壳ZrB_(2)/Al-Cu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断裂机理。结果表明:随着ZrB_(2)体积分数的增加,ZrB_(2)/Al-Cu层状复合材料的准静态抗压强度与抗弯强度增大,但裂纹萌生韧性(K... 采用冷冻铸造和压力浸渗工艺制备了仿贝壳ZrB_(2)/Al-Cu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断裂机理。结果表明:随着ZrB_(2)体积分数的增加,ZrB_(2)/Al-Cu层状复合材料的准静态抗压强度与抗弯强度增大,但裂纹萌生韧性(K_(IC))和裂纹扩展韧性(K_(JC))降低。30%ZrB_(2)/Al-Cu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分别为524 MPa和499 MPa,均高于20%ZrB_(2)/Al-Cu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分别为494 MPa、417 MPa),但其K_(IC)和K_(JC)(分别为11.0 MPa·m^(1/2)、16.1 MPa·m^(1/2))均低于20%ZrB_(2)/Al-Cu复合材料的K_(IC)和K_(JC)(分别为12.9 MPa·m^(1/2)、23.9 MPa·m^(1/2));在应变率为500 s^(-1)的动态压缩下,30%ZrB_(2)/AlCu复合材料的最大抗压强度为432 MPa,高于20%ZrB_(2)/Al-Cu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408 MPa。所得ZrB_(2)/AlCu层状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均高于大多数仿贝壳陶瓷/Al复合材料的,这主要是由于ZrB_(2)与Al界面结合良好以及裂纹的偏转和钝化、金属层的撕裂和金属-陶瓷层协同塑性变形等增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铸造 压力浸渗 仿贝壳ZrB_(2)/al-cu层状复合材料 断裂行为 动态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时间对Al-Cu-Mg-Ag合金力学性能和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王吉祥 毛盼 +1 位作者 柏松 刘志义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2,共5页
采用拉伸试验、晶间腐蚀测试、电化学腐蚀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固溶时间对Al-Cu-Mg-Ag合金力学性能、抗晶间腐蚀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溶时间从5min增加到120min,残余第二相逐... 采用拉伸试验、晶间腐蚀测试、电化学腐蚀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固溶时间对Al-Cu-Mg-Ag合金力学性能、抗晶间腐蚀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溶时间从5min增加到120min,残余第二相逐渐溶解,Ω相尺寸和数量逐渐增大,合金力学性能显著提高,但抗晶间腐蚀性能显著降低。晶界无沉淀析出带(PFZ)与基体的电位差是增大晶间腐蚀速率的决定性因素,而PFZ宽度对抗晶间腐蚀性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MG-AG合金 固溶处理 Ω相 无沉淀析出带 晶间腐蚀 残余第二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Zn‑Mg‑Cu系铝合金性能优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6
作者 周莲 李发国 张佼 《现代交通与冶金材料》 2025年第1期94-108,122,共16页
Al⁃Zn⁃Mg⁃Cu系铝合金作为一种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兼具优异的耐腐蚀能力和热加工性能,在航空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热处理一直是Al⁃Zn⁃Mg⁃Cu系铝合金的研究重点,对提升合金强度、韧性和腐蚀性能的优化匹配发挥着巨大作用。新的制备技术能... Al⁃Zn⁃Mg⁃Cu系铝合金作为一种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兼具优异的耐腐蚀能力和热加工性能,在航空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热处理一直是Al⁃Zn⁃Mg⁃Cu系铝合金的研究重点,对提升合金强度、韧性和腐蚀性能的优化匹配发挥着巨大作用。新的制备技术能够突破传统合金化和热处理的局限,为提升Al⁃Zn⁃Mg⁃Cu系铝合金的综合性能提供新的路径,计算材料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合金的成分设计和工艺优化。本文介绍了热处理、增材制造技术及计算材料学对Al⁃Zn⁃Mg⁃Cu系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 热处理 增材制造 计算材料学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效处理对Al-Zn-Mg-Cu合金热稳定性和腐蚀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赵娟刚 李飞 +5 位作者 罗钦文 桑建权 刘春泉 何舒旋 王贵婷 刘志义 《材料热处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共11页
采用万能拉伸试验机、浸泡腐蚀试验和电化学测试等研究了经不同工艺时效处理(T6、四级时效、三级时效和T73)后Al-Zn-Mg-Cu合金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不同时效态合金的微观组织,并对相关机理进行了分析。... 采用万能拉伸试验机、浸泡腐蚀试验和电化学测试等研究了经不同工艺时效处理(T6、四级时效、三级时效和T73)后Al-Zn-Mg-Cu合金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不同时效态合金的微观组织,并对相关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100℃×24 h+170℃×4 h+水淬+自然时效×24 h+80℃×34 h四级时效处理后,合金具有最优的综合性能,抗拉强度为627 MPa,屈服强度为565 MPa,伸长率为10.9%;120℃热暴露500 h后合金的抗拉强度仅下降了4.94%,屈服强度仅下降了4.78%;四级时效处理后合金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为17.29μA·cm^(-2),自腐蚀电位为-730 mV,与T6时效处理的合金相比,耐腐蚀性能略有提高,但与三级时效和T73时效处理的合金相比有所降低,T73时效处理的合金耐腐蚀性能最好。该时效态合金具有优良的拉伸强度与热稳定性的原因在于,在回归处理之后加入的24 h自然时效期间,Mg原子与空位相结合形成了Mg-空位结合体,从而在再时效阶段析出了更多的G·P区强化相,最终提高了合金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合金 热稳定性 微观组织 G·P区
原文传递
V、Zr复合微合金化调控Al-Si-Cu-Mg合金耐蚀性能研究
8
作者 刘志斌 王瑞 +6 位作者 王东涛 钟纪康 张鸣鹤 张孝足 孙岚曦 伍复发 长海博文 《铸造技术》 2025年第2期167-175,共9页
高Cu含量的Al-Si-Cu-Mg系列合金因具有优异的强韧性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关键零部件,但含Cu强化相会极大削弱合金的耐蚀性能,使其应用范围受限。为此,以常用的Al-9Si-4Cu-0.22Mg合金为基础,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电化学测试,分析V、Zr复合... 高Cu含量的Al-Si-Cu-Mg系列合金因具有优异的强韧性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关键零部件,但含Cu强化相会极大削弱合金的耐蚀性能,使其应用范围受限。为此,以常用的Al-9Si-4Cu-0.22Mg合金为基础,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电化学测试,分析V、Zr复合微合金化对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和Zr的添加均使合金耐蚀性能有所提高,但V添加量超过0.13%(质量分数)后耐蚀性能下降。腐蚀形貌观察结果表明,V、Zr复合微合金化显著减弱了点蚀趋势。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添加0.13%V、0.19%Zr(质量分数)的合金(A12)具有最佳的耐蚀性能,腐蚀电流密度比基础合金降低51.6%,等效钝化膜厚度增加129%,钝化膜得到强化是耐蚀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cu-MG合金 V、Zr含量 耐蚀性 电化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u-Mn-RE合金组织及耐热性能研究
9
作者 赵斌斌 汤宏群 +1 位作者 赵茂密 陈宇 《铝加工》 2025年第1期12-16,共5页
通过拉伸试验机、SEM、TEM等试验设备对Al-Cu-Mn-RE(La/Ce)合金的组织及耐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热力学软件Thermo-Calc计算的固相线温度值可为合金固溶处理温度选取提供参考;200℃热暴露100 h后室温强度为224.2 MPa,350℃热暴露... 通过拉伸试验机、SEM、TEM等试验设备对Al-Cu-Mn-RE(La/Ce)合金的组织及耐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热力学软件Thermo-Calc计算的固相线温度值可为合金固溶处理温度选取提供参考;200℃热暴露100 h后室温强度为224.2 MPa,350℃热暴露100 h后的室温强度仍有195.0 MPa;经300℃热暴露后的组织抵抗整体变形能力增加,断裂模式更趋于韧性断裂;热处理态合金在时效过程中沉淀析出纳米级Al2Cu相、Al20Cu2Mn3相和Al3Zr相等第二相,耐热相数量增多,弥散分布程度增大,单相、共晶相等第二相产生畸变且被位错围绕,极好地钉扎基体与阻碍位错运动,使合金保持较好的高温抗变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MN合金 稀土La/Ce 热暴露 耐热相 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u-Mg-Ag耐热合金的CMT电弧熔积特性
10
作者 何智 许知非 +2 位作者 盛卫星 肖珺 陈树君 《焊接》 2025年第3期8-13,29,共7页
【目的】针对Al-Cu-Mg-Ag耐热合金电弧增材制造的迫切需求,采用冷金属过渡(Coldmetaltransfer,CMT)技术为基础的电弧熔积工艺对Al-Cu-Mg-Ag合金进行了多工艺模式下的单层熔积,并与常用2319合金的熔积效果进行全面对比,反映该种耐热合金... 【目的】针对Al-Cu-Mg-Ag耐热合金电弧增材制造的迫切需求,采用冷金属过渡(Coldmetaltransfer,CMT)技术为基础的电弧熔积工艺对Al-Cu-Mg-Ag合金进行了多工艺模式下的单层熔积,并与常用2319合金的熔积效果进行全面对比,反映该种耐热合金的电弧熔积特性。【方法】通过高速摄像图像与实时电弧信号对熔积过程的电弧气氛、熔滴过渡特征与熔池流动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CMT+P工艺模式下的沉积层宽度与高度均匀一致,层间结合性更好,此模式为最佳的沉积工艺模式。Ag元素的加入使Al-Cu-Mg-Ag合金在电弧熔积过程中形成的熔池具有更为良好的流动性和铺展性,熔积过程熔池的回流更为充分,这导致了成形沉积层更光滑的表面。而Ag,Mg元素使Al-Cu-Mg-Ag合金具有的特别物理属性(更优异的电导性),极大地改善了电弧的稳定性,使熔滴过渡过程更为稳定柔顺。【结论】经验证,Al-Cu-Mg-Ag合金可在CMT技术下实现良好的直壁构件增材制造成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MG-AG合金 电弧熔积 熔滴过渡 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对Al-Zn-Mg-Cu合金时效析出相的影响
11
作者 燕丽娟 张永超 +3 位作者 孙艳蓉 王帅 汤慧珍 葛炳辉 《材料热处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7,共7页
通过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对相同时效处理工艺下,变形与未变形的Al-Zn-Mg-Cu合金样品中的纳米析出相进行了形貌、尺寸的统计分析和结构的原子分辨率表征,分析了变形对Al-Zn-Mg-Cu合金时效析出相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影响后续时效过程... 通过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对相同时效处理工艺下,变形与未变形的Al-Zn-Mg-Cu合金样品中的纳米析出相进行了形貌、尺寸的统计分析和结构的原子分辨率表征,分析了变形对Al-Zn-Mg-Cu合金时效析出相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影响后续时效过程中析出相的形貌,使得板条析出相的数量下降,圆形析出相的数量上升。此外,板条析出相的尺寸倾向于在厚度方向增加,长度方向减小。变形导致析出相结构改变,形成多块非连续的局域性的纳米畴。这可能是由于位错切割析出相后析出相部分溶解,继续时效时不同区域生长速率和生长方向改变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合金 热处理 析出相 结构演化 变形
原文传递
时效处理对石墨烯/Al-Zn-Mg-Cu合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郝莹 王明伟 《金属热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9,共7页
以Al-Zn-Mg-Cu合金粉为基体,石墨烯为增强相,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和热挤压工艺制备0.5wt%石墨烯增强Al-Zn-Mg-Cu基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固溶时效处理,研究时效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及石墨烯对Al-Zn-Mg-Cu基体的增强机制。结果表明,在12... 以Al-Zn-Mg-Cu合金粉为基体,石墨烯为增强相,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和热挤压工艺制备0.5wt%石墨烯增强Al-Zn-Mg-Cu基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固溶时效处理,研究时效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及石墨烯对Al-Zn-Mg-Cu基体的增强机制。结果表明,在120℃时效24 h条件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达到505.92 MPa。由显微组织表征可知,120℃时效24 h条件下复合材料中黑色块状第二相最多,主要是石墨烯以及少量的析出相,石墨烯增强相弥散分布于大晶粒的晶界处,会钉扎晶界,减少亚晶界的合并,从而阻碍位错运动。经T6时效(120℃×24 h)的石墨烯/Al-Zn-Mg-Cu复合材料中MgZn_(2)相和Mg_(2)Si相较多。石墨烯的加入也有利于第二相的析出,更容易钉扎晶界,有利于力学性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al-Zn-Mg-cu复合材料 时效热处理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表征
原文传递
Cu、Mg元素对挤压铸造Al-Si-Mg-Cu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周威虎 陈来 +5 位作者 王东涛 王瑞 李聪 李振宇 闫炫杰 长海博文 《铸造技术》 2025年第2期176-186,共11页
Mg、Cu元素能够显著提高Al-Si合金的强度,但同时也会影响合金耐腐蚀性能。为探究Mg、Cu元素对Al-Si合金的影响,利用电化学测试,以Al-7%Si-0.3%Mg(质量分数)合金为基础,分析了Mg、Cu元素添加量对T6热处理后Al-Si-Mg-Cu合金耐蚀性的影响... Mg、Cu元素能够显著提高Al-Si合金的强度,但同时也会影响合金耐腐蚀性能。为探究Mg、Cu元素对Al-Si合金的影响,利用电化学测试,以Al-7%Si-0.3%Mg(质量分数)合金为基础,分析了Mg、Cu元素添加量对T6热处理后Al-Si-Mg-Cu合金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g、Cu元素含量增加和腐蚀时间增长,Al-7%Si-Mg-Cu合金阻抗值下降,Nyquist电容环半径减小,腐蚀电流密度增大,合金耐腐蚀性能呈下降趋势。Mg元素含量从0.3%增加到0.5%(质量分数),腐蚀电流密度增加了3.5%;Cu含量从0%增加到0.65%(质量分数),腐蚀电流密度增加10.1%,表明随着Mg、Cu含量的少量增加,合金耐腐蚀性能略有下降。尽管Mg、Cu元素在时效过程析出的纳米相有加速腐蚀的作用,但少量Mg、Cu的加入对合金产生的腐蚀破坏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Mg-cu 耐腐蚀性能 电化学 纳米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频感应熔铸Al-Si-Cu-xSn铝合金组织演变分析
14
作者 李贵胜 《山西冶金》 2025年第1期26-28,共3页
稀有元素的添加能够有效激活Al-Si系列的亚共晶组织。通过中频感应熔铸制备了Al-Si-Cu-xSn铝合金,通过实验手段分析Sn含量对铝合金组织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铝合金基体内存在大量无序分布形态的树枝状结构,形成稳定尺寸晶粒;w(Sn)... 稀有元素的添加能够有效激活Al-Si系列的亚共晶组织。通过中频感应熔铸制备了Al-Si-Cu-xSn铝合金,通过实验手段分析Sn含量对铝合金组织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铝合金基体内存在大量无序分布形态的树枝状结构,形成稳定尺寸晶粒;w(Sn)为0.8%时,二次枝晶间距减小至5.86μm;随着w(Sn)达到0.8%时,在铝合金中几乎没有大尺寸的共晶硅,主要包含众多细小片层,边缘也变得更加钝化。合金中除α(Al)和Si物相外,还产生了Al2SiSn新相组织。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铝合金的冶金反应认知,为后续的性能分析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cu铝合金 稀土Sn 微观组织 细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azeability evaluation of Ti-Zr-Cu-Ni-Co-Mo filler for vacuum brazing TiAl-based alloy 被引量:10
15
作者 Li LI Xiao-qiang LI +2 位作者 Ke HU Bo-lin HE Hua MAN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754-763,共10页
Ti-47Al-2Nb-2Cr-0.15B(mole fraction,%)alloy was vacuum brazed with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Ti.25Zr-12.5Cu-12.5Ni-3.0Co-2.0Mo(mass fraction,%)filler alloys,and the melting,spreading and gap filling behaviors of the a... Ti-47Al-2Nb-2Cr-0.15B(mole fraction,%)alloy was vacuum brazed with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Ti.25Zr-12.5Cu-12.5Ni-3.0Co-2.0Mo(mass fraction,%)filler alloys,and the melting,spreading and gap filling behaviors of the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filler alloys as well as the joints brazed with them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s.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rphous filler alloy possessed narrower melting temperature interval,lower liquidus temperature and melting active energy compared with the crystalline filler alloy,and it also exhibited better brazeability on the surface of the Ti.47Al.2Nb.2Cr.0.15B alloy.The TiAl joints brazed with 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filler alloys were composed of two interfacial reaction layers and a central brazed layer.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joint brazed with the amorphous filler alloy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with the crystalline filler alloy.The maxmium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joint brazed at 1273 K with the amorphous filler alloy reached 25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cuum brazing Ti.47al.2Nb.2Cr.0.15B alloy amorphous Ti-25Zr-12.5cu-12.5Ni-3.0Co-2.0Mo filler alloy tensile strength interfacial microstructure braze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含量以及Cu/Mg比对Al-Si-Cu-Mg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琪 周鹏飞 《铸造》 CAS 2024年第2期180-186,共7页
研究了Cu含量和Cu/Mg比对Al-Si-Cu-Mg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Si-Cu-Mg合金凝固组织是否形成Mg_(2)Si、Q-Al_(5)Cu_(2)Mg_(8)Si_(6)以及θ-Al_(2)Cu取决于Cu含量以及Cu/Mg比。当Cu/Mg比相对低时形成Mg_(2)Si中间相,而Cu/M... 研究了Cu含量和Cu/Mg比对Al-Si-Cu-Mg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Si-Cu-Mg合金凝固组织是否形成Mg_(2)Si、Q-Al_(5)Cu_(2)Mg_(8)Si_(6)以及θ-Al_(2)Cu取决于Cu含量以及Cu/Mg比。当Cu/Mg比相对低时形成Mg_(2)Si中间相,而Cu/Mg比高时则倾向于生成Q-Al_(5)Cu_(2)Mg_(8)Si_(6)和θ-Al_(2)Cu相。当Cu/Mg比相同时,高Cu含量和高Mg含量都会促进Q相θ相的形成。通过观察T6热处理后的组织发现Cu含量以及Cu/Mg比控制了初生相的溶解以及析出相的形成,从而影响合金的强度与韧性。通过控制Cu含量及Cu/Mg比使Al-9Si-2Cu-0.5Mg合金中析出较少数量的初生相,再通过热处理析出大量的Q′强化相,使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相对适中的伸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cu-Mg cu含量 cu/Mg比 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u/Al joints brazed with Zn-Al filler metals 被引量:22
17
作者 姬峰 薛松柏 +2 位作者 娄继源 娄银斌 王水庆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81-287,共7页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al distribution of the Cu/A1 brazing joints formed by torch-brazing with different Zn-A1 filler metals were investigate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Zn-A1 alloys was studied b...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al distribution of the Cu/A1 brazing joints formed by torch-brazing with different Zn-A1 filler metals were investigate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Zn-A1 alloys was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he phase constitution of the Cu/A1 joints was analyzed by energy dispersion spectrome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reading area of the Zn-A1 filler metals on the Cu and A1 substrates increases as the A1 content increases. The mechan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hear strength reaches a peak value of 88 MPa when A1 and Cu are brazed with Zn-15AI filler metal. Microhardness levels from HV122 to HV515 were produced in the three brazing seam regions corresponding to various microstructure features. The Zn- and Al-rich phases exist in the middle brazing seam regions. However, two interface layers, CuZn3 and A12Cu are formed on the Cu side when the A1 content in the filler metals is 2% and more than 15%,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on Cu side and Zn-xA1 filler metals was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1 brazing joint Zn-A1 filler metals mechanical property interface lay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act reactive brazing of Al alloy/Cu/stainless steel joints and dissolution behaviors of interlayer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铭方 司乃潮 陈健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035-1039,共5页
Contact reactive brazing of 6063 Al alloy and 1Cr18Ni9Ti stainless steel was researched by using Cu as interlayer. Effect of brazing time on microstructure of the joints, as well as the dissolution behaviors of Cu int... Contact reactive brazing of 6063 Al alloy and 1Cr18Ni9Ti stainless steel was researched by using Cu as interlayer. Effect of brazing time on microstructure of the joints, as well as the dissolution behaviors of Cu interlayer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duct of reaction zone near 1Cr18Ni9Ti is composed of Fe2Al5, FeAl3 intermetallic compound (IMC), and Cu-Al IMC; the near by area is composed of Al-Cu eutectic structure with Al (Cu) solid solution. With increasing the brazing time, the thickness of IMC layer at the interface increases, while the width of Al-Cu eutectic structure with Al(Cu) solution decreases. Calculation shows the dissolution rate of Cu interlayer is very fast. The complete dissolution time is about 0.47 s for Cu interlayer with 10 μm in thickness used in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 alloy stainless steel contact reactive brazing MICROSTRUCTURE dissolution of interlay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微合金化Al-Si-Cu-Mg合金显微组织及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浩 李天宇 +6 位作者 王瑞 王东涛 张鸣鹤 赵新宇 施昊 蔡伟涛 长海博文 《铸造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452-458,共7页
Al-Si-Cu-Mg系列合金具有优异的强韧性,但其中的含Cu强化相极大地影响了该系合金的耐蚀性能。因此,本文通过对不同Mn含量的Al-7Si-2Cu-0.6Mg合金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电化学分析,探究Mn元素的添加对T6热处理状态下合金微观结构和耐蚀性的... Al-Si-Cu-Mg系列合金具有优异的强韧性,但其中的含Cu强化相极大地影响了该系合金的耐蚀性能。因此,本文通过对不同Mn含量的Al-7Si-2Cu-0.6Mg合金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电化学分析,探究Mn元素的添加对T6热处理状态下合金微观结构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n添加量的提高对合金显微硬度几乎没有影响,但在合金基体中可以观察到弥散相。随着Mn含量升高,合金的耐蚀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添加0.360%Mn(质量分数)合金具有最佳耐蚀性,腐蚀电流密度比基础合金减少了54%。腐蚀形貌观察结果表明,Mn的添加可以显著减弱合金的点蚀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cu-MG合金 MN含量 耐蚀性 电化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表面Al/Cu涂层制备与第一性原理计算
20
作者 李德元 李光全 张楠楠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1,共7页
为了研究Al/Cu涂层中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顺序和形成机理,在304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了Al/Cu涂层。对试样进行热处理使得Al/Cu涂层原位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随后测试了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Al-Cu金属间化合物的焓、... 为了研究Al/Cu涂层中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顺序和形成机理,在304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了Al/Cu涂层。对试样进行热处理使得Al/Cu涂层原位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随后测试了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Al-Cu金属间化合物的焓、熵、吉布斯自由能和热容等数据。将热力学和扩散动力学相结合,提出有效生成自由能模型来预测化合物在Al/Cu界面的生成顺序。结果表明:Al/Cu涂层中首先形成Al_(2)Cu相,在Al/Cu界面处出现了AlCu相,加热时间增加至20 h后出现了富Cu的Al_(4)Cu_(9)相。由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出,Al-Cu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顺序为Al_(2)Cu→AlCu→Al_(4)Cu_(9),与实验结果一致。此外,氧化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具有良好高温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涂层 304不锈钢 电弧喷涂 等离子喷涂 第一性原理计算 金属间化合物 抗高温氧化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