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wer Incisal Inclination and Morphology of the Supporting Alveolar Bone—A Cone-Beam CT Study 被引量:19
1
作者 Quan Yu Xiao-gang Pan Guo-ping Ji Gang S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17-223,共7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itioning of the lower central incisor and physical morphology of the surrounding alveolar bone. Methodology Thirty-eight patients (18 males, 20 females), with mean ...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itioning of the lower central incisor and physical morphology of the surrounding alveolar bone. Methodology Thirty-eight patients (18 males, 20 females), with mean age of 13.4 year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s part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planning the patients were required to take dental Cone-beam CT (CBCT) covering the region of lower incisors, the sur- rounding alveolar bone and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 The cephalometric parameters were designed and measured to indicate the inclination of lower central incisor and physical morphology of the adjacent alveolar bone. Computer-ai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SPSS 15.0 software package for Windows. 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a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incisor inclination and the alveolar bone morphology were performed. Result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lower central incisor inclination and the morphological contour of the alveolar bone (P〈0.05). The lower central incisor root apex was closer to the lingual alveolar crest when it was buccally inclined. Conclusi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alveolar bone may be affected by incisal incl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e-beam ct (cbct alveolar bone incisorincli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牙槽骨形态特征的CBCT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廖妮 周诺 +2 位作者 莫水学 戴剑 宋少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6-559,共4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BCT)研究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牙槽骨形态及厚度。方法:选择未治疗骨性Ⅱ类患者60例,根据FMA角分为低角、均角及高角患者各20例。用CBCT获得三维影像数据,分析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 目的: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BCT)研究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牙槽骨形态及厚度。方法:选择未治疗骨性Ⅱ类患者60例,根据FMA角分为低角、均角及高角患者各20例。用CBCT获得三维影像数据,分析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结果:高角患者上下颌切牙根尖区牙槽骨总厚度、上颌切牙腭侧根尖区及下颌切牙唇侧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均小于均角与低角患者(P<0.05);下颌切牙唇侧牙槽嵴顶厚度3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上下切牙区牙槽骨较为狭窄,需警惕牙槽骨吸收和牙根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Ⅱ类 垂直骨面型 牙槽骨 锥形束ct(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牙区颊侧牙槽骨微植体支抗植入区域骨皮质厚度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谋 张定铭 +1 位作者 周建萍 戴红卫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骨后牙区颊侧在不同高度下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为选择微植体支抗植入的最适位点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植入后的稳定性。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资料30例...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骨后牙区颊侧在不同高度下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为选择微植体支抗植入的最适位点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植入后的稳定性。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资料30例,测量上下颌骨尖牙远中到第二磨牙间根间区距牙槽嵴顶3、5、7 mm位点处骨皮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大于上颌(P<0.001),上颌在尖牙到第一磨牙间骨皮质厚度在距离牙槽嵴顶5 mm处最小,下颌及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颊侧骨皮质随距牙槽嵴顶增大而增大。结论: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随前后向和垂直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微植体支抗植入时应考虑这一因素,上颌尖牙到第一磨牙间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或者尽可能近的位置,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及下颌后牙区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骨皮质厚度 种植体支抗 牙槽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评价儿童上后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的骨皮质厚度 被引量:7
4
作者 肖遥 罗茂璇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1-223,共3页
目的:通过对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儿童的上颌后牙区微种植体支抗植入区域进行分析,测量骨皮质厚度,为儿童临床种植体支抗植入提供理论依据,对植入点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40例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儿童患者的... 目的:通过对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儿童的上颌后牙区微种植体支抗植入区域进行分析,测量骨皮质厚度,为儿童临床种植体支抗植入提供理论依据,对植入点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40例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儿童患者的锥束CT影像资料,男、女各20例,分别测量双侧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恒磨牙根间区距牙槽嵴顶3~9mm处,共7个平面的骨皮质厚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恒磨牙根间区的骨皮质厚度在7个测量平面中,距牙槽嵴顶高度4mm处最小(P<0.05),5mm以上的骨皮质厚度随距牙槽嵴顶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男女对象在7、8、9mm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大于女(P<0.05)。结论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儿童患者的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随垂直向位置的增加而增大,微种植体支抗植入时应尽可能选择距牙槽嵴顶5mm以上的位置,以提高植入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和骨组织 牙槽突 骨皮质厚度 锥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线束CT的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增龄性变化研究
5
作者 赵萌 江莉婷 高益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73-1278,共6页
目的·测量分析上颌骨后牙区皮质骨厚度,以及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种植患者锥形线束CT(cone-beam CT,CBCT)资料,其中青年组(18~30岁)4... 目的·测量分析上颌骨后牙区皮质骨厚度,以及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种植患者锥形线束CT(cone-beam CT,CBCT)资料,其中青年组(18~30岁)40例、老年组(≥60岁)40例,男女比例为1∶1。应用i-Dixel软件分别对牙列整齐的一侧上颌后牙牙间3个区域(区域Ⅰ为上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区域Ⅱ为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区域Ⅲ为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的牙槽骨颊、腭侧皮质骨厚度,以及牙槽骨宽度和高度进行测量,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结果·在区域Ⅲ,老年男性颊侧皮质骨厚度[(1.49±0.29)mm]显著大于青年男性[(1.11±0.34)mm](P<0.001);在区域Ⅰ、Ⅱ,老年女性腭侧皮质骨厚度[区域Ⅰ:(1.27±0.30)mm;区域Ⅱ:(1.28±0.27)mm]均显著小于青年女性[区域Ⅰ:(1.70±0.32)mm;区域Ⅱ:(1.58±0.61)mm](均P<0.05)。牙槽骨宽度在3个区域均呈现老年组小于青年组的趋势,但仅在区域Ⅱ、Ⅲ,老年男性[区域Ⅱ:(8.61±1.15)mm;区域Ⅲ:(11.06±2.40)mm]与青年男性[区域Ⅱ:(10.29±1.69)mm;区域Ⅲ:(13.39±1.59)m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牙槽骨高度在区域Ⅰ、Ⅱ,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分别显著大于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均P<0.05)。老年组中,男性颊侧皮质骨厚度在区域Ⅰ、Ⅲ均显著大于女性(均P<0.05)。结论·女性上颌后牙区腭侧皮质骨厚度随着年龄增加显著变薄;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宽度随着年龄增长都呈现缩窄趋势,老年男性变化尤为显著;老年人上颌后牙区牙槽骨的高度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 牙槽骨 锥形线束ct 老年人 皮质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的CBCT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季海宁 梁源 +2 位作者 隋珂 高麒 丁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8-272,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垂直骨面型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64名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对照组选择正常15名,进行锥形束CT的拍摄,对前牙区牙槽骨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骨性Ⅱ类错患者根据...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垂直骨面型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64名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对照组选择正常15名,进行锥形束CT的拍摄,对前牙区牙槽骨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骨性Ⅱ类错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的不同进行分组整理分析。结果:骨性Ⅱ类错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骨性Ⅱ类错高角组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均低于低角组(P<0.05)。结论:骨性Ⅱ类错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尤其是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低,高角组低于低角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Ⅱ类错牙合 垂直骨面型 牙槽骨形态 前牙 锥形束ct(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牙槽骨厚度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惠元 林薇薇 +3 位作者 丁寅 陈金武 王超 裴金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3-407,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分析,探讨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牙槽骨的特征,以及与正常人群牙槽骨厚度的差异,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治疗前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及个别正常成人各20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影像,测量两...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分析,探讨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牙槽骨的特征,以及与正常人群牙槽骨厚度的差异,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治疗前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及个别正常成人各20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影像,测量两侧上下颌的牙槽骨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偏斜侧上颌尖牙腭侧及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均小于偏斜对侧(P<0.05),偏斜侧与偏斜对侧前牙、后牙牙槽骨厚度测量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牙槽骨较正常人群菲薄,提示在正畸治疗中警惕牙槽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偏斜 牙槽骨厚度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价成人安氏Ⅱ~1类拔牙后上前牙内收前后牙槽骨变化 被引量:12
8
作者 姜委杰 刘珺 +1 位作者 刘昌翠 张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2986-2990,共5页
背景:安氏Ⅱ类错患者临床上常采用拔牙矫治的方案以获得正常的覆、覆盖,改善患者面型及侧貌,此类型患者拔牙后矫治效果与前牙内收量及相应牙槽骨改建量有直接关系。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成人患者上前牙区内收前后牙槽骨变化。方法:选取3... 背景:安氏Ⅱ类错患者临床上常采用拔牙矫治的方案以获得正常的覆、覆盖,改善患者面型及侧貌,此类型患者拔牙后矫治效果与前牙内收量及相应牙槽骨改建量有直接关系。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成人患者上前牙区内收前后牙槽骨变化。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类成年拔牙患者,双颌排齐整平更换不锈钢方丝后稳定1个月(T_0期),采用Ⅱ类牵引滑动内收上前牙,调整前牙覆、覆盖至正常范畴后固定1个月(T_1期)。在T_0期、T_1期拍摄锥形束CT,对上前牙内收量、牙槽骨厚度及高度测量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内收后,上中切牙冠根均舌向移动,内收量牙冠大于牙根;②除根尖区外,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在唇侧增大,腭侧减小(P <0.05),根尖区变化相反;③唇、舌侧牙槽嵴根向降低,腭侧差异有显著性(P <0.05);④结果说明,成人安氏Ⅱ~1类拔牙患者内收过程中上前牙做倾斜移动,内收时上前牙牙槽骨改建与牙齿移动并非一致,唇腭侧均发生活跃的骨改建,但总体表现为骨吸收大于骨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1类错 上前牙内收 cbct 牙槽骨形态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裴金莹 凌丽娟 +3 位作者 惠雯婷 谢奎 陈金武 金作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8-402,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成人患者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及厚度,为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未治疗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成人患者18例,个别正常15例。拍摄头...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成人患者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及厚度,为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未治疗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成人患者18例,个别正常15例。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头颅侧位数据,用CBCT获得三维影像数据,分析上、下颌8颗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结果:双颌前突患者ANB角较大(P<0.05),下颌切牙唇倾度和下颌平面角也较大(P<0.05);上、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根尖牙槽骨总厚度分别为(8.35±1.31)mm、(7.60±1.39)mm、(7.12±1.03)mm、(7.24±0.77)mm,均小于正常(9.29±1.82)mm、(8.51±1.12)mm、(7.90±1.17)mm、(7.79±0.82)mm(P<0.05);上、下颌切牙牙槽嵴顶和根中牙槽骨唇侧厚度均小于正常,舌侧差异较小。结论: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切牙区牙槽骨较为狭窄,制定矫治计划和切牙内收时应更加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前突 切牙 牙槽骨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I类错儿童上颌切牙唇腭侧齿槽厚度的CBCT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韩剑丽 刘进 +1 位作者 葛元输 彭兆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年第8期497-500,共4页
目的:采用CBCT影像测量安氏I类错患儿上颌前牙唇倾度及前牙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探讨上颌切牙与其支持骨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2010.1~2012.1年间就诊的正畸患儿25名,年龄11~14岁,平均12.5岁,男9例,女1... 目的:采用CBCT影像测量安氏I类错患儿上颌前牙唇倾度及前牙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探讨上颌切牙与其支持骨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2010.1~2012.1年间就诊的正畸患儿25名,年龄11~14岁,平均12.5岁,男9例,女16例。Angle I类轻度错畸形。上前牙排列良好,无严重拥挤。所有病例均拍摄CBCT影像,在重建后的图像下进行定量测量。测定上切牙唇腭向的倾斜度,上切牙不同层面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上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以及上切牙根尖距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测量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釉牙骨质界下2 mm唇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0.96±0.32)mm,侧切牙(0.78±0.32)mm。釉牙骨质界下2 mm腭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1.53±0.40)mm,侧切牙(1.12±0.48)mm。中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4.59°±5.25°,侧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1.75°±5.98°。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中切牙145.70°±11.09°,侧切牙156.92°±8.33°。切牙根尖距其上方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中切牙(2.88±1.49)mm,侧切牙(2.69±0.99)mm。结论:上颌中切牙较侧切牙更加唇倾,切牙唇侧骨板均较薄,腭侧骨板相对较厚。切牙根尖位置更接近齿槽骨的唇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上颌切牙 唇侧牙槽骨厚度 腭侧牙槽骨厚度 切牙倾斜度
原文传递
上颌中切牙牙龈生物型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赵宇骁 周延 +5 位作者 浦丽飞 陈洁 丁旭 宋晓萌 滕荣林 吴煜农 《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7期615-620,共6页
目的评估不同参考线处上颌中切牙唇、腭侧骨板厚度情况及釉牙骨质界到唇侧牙槽嵴顶距离;探究上颌中切牙牙龈生物型与性别、年龄、牙冠唇面形态、牙槽骨厚度以及与釉牙骨质界到唇侧牙槽嵴顶距离的相关性。方法对118位受试者进行CBCT扫描... 目的评估不同参考线处上颌中切牙唇、腭侧骨板厚度情况及釉牙骨质界到唇侧牙槽嵴顶距离;探究上颌中切牙牙龈生物型与性别、年龄、牙冠唇面形态、牙槽骨厚度以及与釉牙骨质界到唇侧牙槽嵴顶距离的相关性。方法对118位受试者进行CBCT扫描,测量上颌中切牙唇、腭侧骨板厚度情况、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距离;使用牙周探针法测量上述受试者的牙龈生物型,记录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牙龈生物型与性别、年龄、中切牙唇面形态无明显相关性;上颌中切牙的釉牙骨质界至唇侧牙槽嵴顶距离为(2.63±0.98)mm,牙龈生物型与该距离无相关性(r=-0.051,P>0.05),27.1%的唇侧骨板部分缺失;牙龈生物型与距釉牙骨质界根方3 mm、5 mm处唇侧骨板厚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7、0.281(P<0.05)结论 (1)上颌中切牙接近1/3的唇侧骨板伴有部分缺失,釉牙骨质界至唇侧牙槽嵴顶距离与牙龈生物型无相关性;(2)当患者上颌中切牙唇侧骨板完整时,牙龈生物型与唇侧骨板厚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生物型 牙槽骨厚度 cbct 美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学特征与引导骨再生手术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元 史俊宇 +1 位作者 张枭 赖红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14-1419,共6页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对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5月—2019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行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植...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对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5月—2019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行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植入同期GBR的患者,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术后即刻到术后6个月的植骨吸收率。根据术前CBCT数据重建初始骨缺损三维结构,定义其近远中向、颊舌向和冠根向的形态学变量。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评估初始骨缺损形态学变量与植骨吸收率的相关性,尝试建立植骨吸收率的预测模型并通过留一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共纳入30名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吸收率的中位数为52.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植骨吸收率与多个初始骨缺损形态变量均具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始骨缺损颊舌向距离最大值(maximum buccal-lingual distance,mBL)、冠根向距离最大值(maximum coronal-apical distance,mCA)与近远中向距离最大值(maximum mesial-distal distance,mMD)的比值(rmCA/mMD)是术后植骨吸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于mBL和rmCA/mMD的预测模型预判GBR术后6个月植骨吸收率的曲线下面积为0.946,留一交叉验证结果显示总的预测准确率为76.7%,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14和0.813。结论·初始骨缺损形态对GBR术后6个月的植骨效果有显著影响;骨缺损形态学变量对术后植骨吸收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缺损 引导骨再生 锥形束ct 形态学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前牙内收前后切牙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林薇薇 陈金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3-826,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内收前后切牙区唇侧、舌侧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方法:选取双颌前突成人患者15例,治疗需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行前牙内收,内收前后分别拍摄CBCT片,对其上、下颌8颗切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 目的:研究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内收前后切牙区唇侧、舌侧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方法:选取双颌前突成人患者15例,治疗需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行前牙内收,内收前后分别拍摄CBCT片,对其上、下颌8颗切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上、下颌切牙内收后唇侧牙槽骨高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下颌更为显著(P<0.05),舌侧牙槽骨高度降低(P<0.05)。结论: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切牙行大范围舌向移动时舌侧牙槽骨高度降低,临床治疗中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牙内收 牙槽骨高度 锥形束ct(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