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审“绝地天通”——兼论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史存在的问题
1
作者 曹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8,229,230,共19页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存在读者基于自身立场随意解读和无限放大的问题。结合《春秋公羊传》《白虎通》《独断》等材料可知,“绝地天通”的本义是断绝失势政治集团和天神、地祇相沟通的可能,是一种类似“夷其宗庙”的惩罚手段,而非所谓历史早期曾经有过人人都可以与天相通,后来神权被王权垄断的意思。《楚语下》进一步强调了区分天神与地祇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但这只代表重、黎职责互不干扰,不等于从此出现人神截然相分的政教分离。通过比对相关传世及出土文献发现,“绝地天通”必须放在中国古代治乱历史观以及历法天道观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20世纪以来的学术史研究,深受西方单线演进论影响,“绝地天通”成为解释从巫术到宗教、神权到王权、神文到人文的绝佳题材,有断章取义、夸大其词之嫌,需要重新界定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地天通 《吕刑》 《楚语下》 《独断》 《五纪》 历法 治乱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versifie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multiple mineral sources:Features of Warring States bronze vessels excavated from Chutai Cemetery M1,Anhui Province
2
作者 LUO Zhe YANG Min +3 位作者 LIU JianSheng HUANG Fang WEI Han FAN AnChu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2297-2307,共11页
Northern Anhui was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diverse bronze culture convergence and extensive metal resource circulation in the Pre-Qin Period.In this paper,metallographic microstructure analysis,chemical composition an... Northern Anhui was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diverse bronze culture convergence and extensive metal resource circulation in the Pre-Qin Period.In this paper,metallographic microstructure analysis,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and lead isotope ratio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on 12 samples of 6 Warring States Period(476–221 BCE)bronze vessels excavated from Chutai Cemetery M1,Fuyang,Anhui Province,revealing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diversifie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such as casting,forging,cold working,and welding and multiple metal minerals.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2 Ding vessels(鼎)were made by casting,and 2 He vessels(盒)and 2 Dui vessels(敦)were made by forging followed by cold working.These two types of bronze vessels made by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have significantly distinct alloy ratios and mineral sources,among which the Cu and Sn contents of the 2 cast bronze vessels are lower and the Pb content is higher,while the Cu and Sn contents of the 4 forged bronze vessels are higher and the Pb content is lower.The lead minerals of the two types of bronze vessels might come from Western Henan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respectively.In addition,the 3 pieces of solder used to weld bronze vessels were all made of pure Sn,their metal minerals should come from the densely distributed area of tin ore in Southern China,and Sn solders were mainly discovered in the Chu culture area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Anhui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hu culture bronze vessel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lloying techniques mineral sources
原文传递
湖北荆州张大冢战国楚墓出土青铜器的成分与金相研究
3
作者 胡飞 闻磊 秦颍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金相显微镜对荆州市纪南镇雨台村张大冢战国墓地出土12件青铜器进行成分与金相分析。结果表明,12件青铜器分别为铅锡青铜、锡铅青铜和锡青铜3种材质,铅锡(或锡铅)青铜器普遍含铅量较高,青铜器多以铸造成形,...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金相显微镜对荆州市纪南镇雨台村张大冢战国墓地出土12件青铜器进行成分与金相分析。结果表明,12件青铜器分别为铅锡青铜、锡铅青铜和锡青铜3种材质,铅锡(或锡铅)青铜器普遍含铅量较高,青铜器多以铸造成形,铜盘均采用热锻加工技术。不同类型及使用功能的器物,其合金成分与金相组织存在明显差异。张大冢墓地作为战国中晚期的楚国下等级贵族家族墓地,出土青铜容器也多为素面薄壁,锈蚀较为严重,但其出土青铜器的合金配比、制作技术及机械性能均展现出战国中晚期楚国工匠已经拥有成熟的青铜合金、铸造以及加工技术,也揭示出当时工匠有意识地在青铜明器与实用器的合金技术上存在区别对待,为全面认识东周时期楚都纪南城青铜冶铸业的发展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都纪南城 张大冢战国楚墓 青铜器 合金成分 金相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戰國楚簡隨葬制度及書寫風格研究——兼析上博簡傳抄文獻書風散漫原因
4
作者 柳洋 黄佩儀 《书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106,196,197,共21页
論文通過考察楚簡在墓葬中出土的位置情况,論證了楚人對于不同書寫内容竹簡的隨葬制度的差異,提出楚人對于竹書的重視程度等同于青銅禮器,而對于卜筮、遣册等内容的竹簡視同生活用品的地位。論文從現今公布的戰國竹簡内容角度出發,將“... 論文通過考察楚簡在墓葬中出土的位置情况,論證了楚人對于不同書寫内容竹簡的隨葬制度的差異,提出楚人對于竹書的重視程度等同于青銅禮器,而對于卜筮、遣册等内容的竹簡視同生活用品的地位。論文從現今公布的戰國竹簡内容角度出發,將“即時性書寫”的文本稱爲“寫本”,將傳抄的文本稱爲“抄本”,并將“抄本”細分爲“謄寫本”與“謄清本”。結合竹簡材料中用筆、字距章法及脱文校勘等情况,論文將戰國楚簡文字細分爲“正體”“俗體”,“正體”對應典籍文獻傳抄謄清本,“俗體”則對應其他典籍文獻傳抄謄寫本、日書寫本、遣策等,并指出上博簡中傳抄文獻風格多樣,部分書風散漫的原因在于其爲謄寫過程中的抄寫本,而非最終的謄清本。論文進一步提出上博簡《周易》篇兩個書手書寫的原因是底本爲第一書手書寫,而部分遺失,故第二書手所書竹簡是爲了補足文本所失竹簡,并指出此類書寫制度後亦出現在漢代簡牘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戰國楚簡 傳抄性書寫 即時性書寫 正體 俗體
原文传递
基于安大简谈《诗经》中的联绵词问题
5
作者 周翔 《北方论丛》 2024年第1期33-38,共6页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诗经》与《毛诗》相较,在联绵词上呈现如下情况:《毛诗》为联绵词,简本文字有别且非联绵词;《毛诗》不为联绵词,简本文字有别而为联绵词;简本与《毛诗》均为联绵词而文字有别;简本与《毛诗》均为联绵词...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诗经》与《毛诗》相较,在联绵词上呈现如下情况:《毛诗》为联绵词,简本文字有别且非联绵词;《毛诗》不为联绵词,简本文字有别而为联绵词;简本与《毛诗》均为联绵词而文字有别;简本与《毛诗》均为联绵词且文字全同。这些情况说明研究中要尊重出土文献自身的文本内容,以客观、统一的标准和原则处理传世与出土文本的异文。其也证明了简本对于《诗经》语言文字和文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一) 诗经 联绵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戰國楚簡看《説文解字》形義分合的類型
6
作者 楊建忠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2期149-167,235,236,共21页
文章討論了戰國楚簡及古文字中“梪/■/樹、穜/種、御/馭”三組形義關係。由戰國楚簡等出土文獻知,“尌=■=樹”,許慎分“尌”爲動詞、“樹(■)”爲名詞;“穜、種”在出土文獻中爲異體,可同表“種子、種植”義,許慎分“穜”表種植、“... 文章討論了戰國楚簡及古文字中“梪/■/樹、穜/種、御/馭”三組形義關係。由戰國楚簡等出土文獻知,“尌=■=樹”,許慎分“尌”爲動詞、“樹(■)”爲名詞;“穜、種”在出土文獻中爲異體,可同表“種子、種植”義,許慎分“穜”表種植、“種”表種子;“御/馭”在商周時是不同的兩個字,有“使馬”義的是“馭”而非“御”,至戰國二字因聲符相同而相混,致“御”有“使馬”義,許慎以“馭”爲“御”之古文而合二爲一。以上三組例子形成形義分合的三種類型:“尌、樹”屬一字分化型;“穜、種”屬異體分化型;“御、馭”屬音近混同型。文章有助於漢語字詞關係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戰國楚簡 《説文解字》 形義分合 類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州战国乐简学术研讨会”纪要
7
作者 高中华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93-100,共8页
湖北荆州王家嘴战国楚墓2021年6月所出战国乐简,是全新的简册类型,具有重大学术价值。2023年10月14—15日,“荆州战国乐简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就这一重要新出文献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就荆州乐简古乐谱性质的判定及其研究方法... 湖北荆州王家嘴战国楚墓2021年6月所出战国乐简,是全新的简册类型,具有重大学术价值。2023年10月14—15日,“荆州战国乐简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就这一重要新出文献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就荆州乐简古乐谱性质的判定及其研究方法,荆州乐简与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古代文明,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以期推动对该批乐简文献的研究以及相关学科建设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州战国乐简 古乐谱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文明 文明交流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楚将庄蹻入滇路线考
8
作者 罗进 全显勇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3-25,共3页
战国楚将庄蹻是史册记载中内陆开发云南边疆的第一人。秦楚争霸之时,秦军步步进逼,楚国郢都危在旦夕,庄蹻率军从郢都出发,长驱直入秦军后方云南昆明,开辟敌后根据地,缓解了楚军正面战场的压力。对于庄蹻入滇路线,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循... 战国楚将庄蹻是史册记载中内陆开发云南边疆的第一人。秦楚争霸之时,秦军步步进逼,楚国郢都危在旦夕,庄蹻率军从郢都出发,长驱直入秦军后方云南昆明,开辟敌后根据地,缓解了楚军正面战场的压力。对于庄蹻入滇路线,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循江”说和“泝沅”说。不过,无论是从成书时间来看,还是从作者治学态度来看,亦或是从当时秦楚双方战略形势和沅江通航情况来看,“循江”说比“泝沅”说更符合历史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楚将 庄蹻 入滇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安大简《诗》中可能是“■”之字
9
作者 张飞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1期40-47,125,共9页
文章认为安大简《诗·芣苢》末章末句“尃(薄)言”之后一字可能是“■”,读为训“收”的“卷”。简本“卷”与传本“襭”是两个近义的异文。
关键词 安大简 芣苢 异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華大學藏楚簡《禱辭》研讀札記
10
作者 陳偉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刊布的《禱辭》,涉及禱祀制度。其中“明”與“群明”應讀爲“民”與“群萌(氓)”;“仹〓”應看作合文,即“邦人”;“邑人”的“人”讀爲“仞”,“充實”的意思;“爲尚”的“尚”讀爲“黨”,“聚居”的意思;...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刊布的《禱辭》,涉及禱祀制度。其中“明”與“群明”應讀爲“民”與“群萌(氓)”;“仹〓”應看作合文,即“邦人”;“邑人”的“人”讀爲“仞”,“充實”的意思;“爲尚”的“尚”讀爲“黨”,“聚居”的意思;“歐”疑應讀爲“咎”,發語辭;“攴”疑是“支”字,“支人”大概相當於古書中的“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禱辭 群明 邦人 支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華簡《芮良夫毖》續考兩則
11
作者 單育辰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202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清華簡《芮良夫毖》發表已久,學術研究成果衆多,但因文義古奥,仍有一些剩義可尋。本文對《芮良夫毖》中的一些字詞進行考證:簡3“以自訿䜋”,根據安大簡《詩經》簡101的“訿”與《詩經·魏風·葛屨》對讀,把《芮良夫毖》的“訿... 清華簡《芮良夫毖》發表已久,學術研究成果衆多,但因文義古奥,仍有一些剩義可尋。本文對《芮良夫毖》中的一些字詞進行考證:簡3“以自訿䜋”,根據安大簡《詩經》簡101的“訿”與《詩經·魏風·葛屨》對讀,把《芮良夫毖》的“訿”讀爲“刺”,並根據典籍“刺譏”常常連言的情况,把“訿”後面的“䜋”讀爲“譏”。簡19-20“約結繩[叀刂],民之關閉。如關柭、扃管、繩[叀刂]既正,而五相柔比”,根據學者的意見把“[叀刂]”讀爲“端”,認爲是正、直的意思;又根據《老子》“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與《芮良夫毖》相關句甚近的情况,把“柭”讀爲“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華簡 芮良夫毖 訿 [叀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的科学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容波 赵倩 +5 位作者 武志江 郑豪 赵静 罗宏杰 李强 马艺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4,共6页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典型北方灰陶类型,吸水率较大,结构比较疏松,烧成温度范围在930℃~1025℃。陶器表面红色颜料主要为朱砂和赤铁矿,黄色颜料为针铁矿; 8号墓部分彩绘陶器彩绘层底含锡; 18号墓彩绘陶器黑褐色有机底层为生漆,为漆衣彩绘陶。这些信息为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和保护修复实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阳城遗址 战国楚墓 彩绘陶器 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简《周易》选释(修订)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琳仪 程燕 房振三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共4页
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与今本文字多有异同。本文就竹简本中十条异文予以考证,或揭示其释字依据,或分析其通假关系,也间或涉及其讹变关系,提出若干与旧注不同的新观点。
关键词 沪简 战国楚竹书 周易 考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清华简《系年》的编纂特点 被引量:19
14
作者 许兆昌 齐丹丹 《古代文明》 CSSCI 2012年第2期60-66,113,共7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简》(贰)所载《系年》,主要记录春秋至战国早期晋、楚两国的霸业发展史。从体例看,各章皆具因事成篇的特点,应是一部具有纪事本末体性质的早期史著。从谋篇布局看,其全篇可分作3个部分,第1章总揽全局,归纳兴衰的根... 《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简》(贰)所载《系年》,主要记录春秋至战国早期晋、楚两国的霸业发展史。从体例看,各章皆具因事成篇的特点,应是一部具有纪事本末体性质的早期史著。从谋篇布局看,其全篇可分作3个部分,第1章总揽全局,归纳兴衰的根本原因,高屋建瓴;第2至5章铺叙重要诸侯国简史,展现霸业发展的基本背景与形势,开局宏大;第6至23章以晋、楚迭为中心,叙述霸业全过程,内容完整。《系年》是战国史学发展的重要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系年》 纪事本末 战国历史编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视域下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丝绸上凤鸟纹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余兰 张晓霞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3-142,共10页
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中大多以凤鸟纹为主题,对其装饰艺术特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文章以考古类型学、符号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将楚国丝绸上的凤鸟纹进行分类,分析对比不同造型样式、不同题材组合、不同构图布... 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中大多以凤鸟纹为主题,对其装饰艺术特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文章以考古类型学、符号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将楚国丝绸上的凤鸟纹进行分类,分析对比不同造型样式、不同题材组合、不同构图布局的凤鸟纹装饰语言和艺术特点,并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二元互证探讨其中的内涵寓意和象征意义。研究表明:楚墓出土的丝织品上的凤鸟纹已成为当时表达浪漫主义思想感情的载体和追求自由生命信仰的寄托,也是早期楚人精神文化和审美意趣的象征,为后世凤纹等禽鸟类动物纹样的演变和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春秋战国 楚国 丝绸 凤鸟纹 装饰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件战国时期青铜鼎鼎耳的铸接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南普恒 秦颍 +1 位作者 罗武干 韩楚文 《铸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30-934,共5页
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及金相显微观察对湖北省襄樊陈坡M10战国楚墓出土的一件青铜鼎的耳部连接标本进行了化学成分测试及金相组织检验。结果表明:已铸附件的表面处理或整型是分铸铸接工艺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分铸铸接是一种依靠浇铸主体... 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及金相显微观察对湖北省襄樊陈坡M10战国楚墓出土的一件青铜鼎的耳部连接标本进行了化学成分测试及金相组织检验。结果表明:已铸附件的表面处理或整型是分铸铸接工艺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分铸铸接是一种依靠浇铸主体时铜液凝固收缩致使附件紧贴主体的机械式连接。结合相关文献对此铸接工艺流程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 连接 战国 襄樊 楚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技术对安徽白鹭洲战国墓M566墓主容貌的复原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亚威 张加莉 +1 位作者 秦让平 税午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1-679,共9页
2011年安徽白鹭洲发现战国时期保存完整的楚国贵族墓葬,因墓主人头发和发簪保存完好、墓主身份显赫而备受关注。该头骨保存完整,具有亚洲蒙古人种的特征,根据骨骼的形态推测其为女性,年龄为35-39岁。为展现该地区战国贵族妇女的容貌、... 2011年安徽白鹭洲发现战国时期保存完整的楚国贵族墓葬,因墓主人头发和发簪保存完好、墓主身份显赫而备受关注。该头骨保存完整,具有亚洲蒙古人种的特征,根据骨骼的形态推测其为女性,年龄为35-39岁。为展现该地区战国贵族妇女的容貌、丰富该地区考古多样性提供研究材料。本文首先使用高分辨率CT对该个体的头骨及下颌骨进行了扫描和重建,然后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颅面复原方法实现生前容貌基本形态的复原。最后,结合考古资料,利用三维模型处理软件对面貌复原模型及其发饰进行了三维建模和纹理贴图等处理,提高了颅面复原模型的真实感,生动形象地再现战国贵族女性面部的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像复原 三维技术 战国楚墓 白鹭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秦洞庭苍梧及源流演变 被引量:16
18
作者 钟炜 晏昌贵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2-100,共9页
从里耶简文出发,结合相关材料分析秦简牍所见洞庭、苍梧两郡,将传世文献所见楚洞庭、苍梧,汉苍梧郡与两秦郡相比较,另将楚秦黔中郡、秦汉长沙郡、汉武陵郡等一并考虑,以考察楚秦洞庭、苍梧之源流演变。认为最早楚洞庭应指山名或一较小... 从里耶简文出发,结合相关材料分析秦简牍所见洞庭、苍梧两郡,将传世文献所见楚洞庭、苍梧,汉苍梧郡与两秦郡相比较,另将楚秦黔中郡、秦汉长沙郡、汉武陵郡等一并考虑,以考察楚秦洞庭、苍梧之源流演变。认为最早楚洞庭应指山名或一较小水泽名,后泛指沅湘下游洞庭湖平原,亦指楚邑名,战国晚期因楚秦战争,楚国才在此设郡,其范围当与"洞庭五渚江南"(楚邑)及包山楚简所见楚县邑有关,含湘资沅澧下游通道;而秦洞庭郡含沅澧中下游(包括酉水流域),郡治应在临沅或索。楚苍梧腹地在九疑山区,而秦苍梧郡更重视五岭关口,二者范围、南界应有不同;汉苍梧郡仅设于五岭以南,与秦越(西瓯骆越)战争、秦朝平定南越后分设桂林等郡、楚秦移民及其后裔对岭南"封中"等地的开发、秦苍梧郡分划以及汉初南越国设苍梧王属地(或以桂林监守之)等过程、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耶简牍 洞庭 苍梧 秦郡 源流 演变 战国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尧舜大洪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兼论从“满天星斗”到黄河中游文明中心的转变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6-86,共11页
尧舜时代是一个社会转折的重要时代,由于史前大洪水,处于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黄河中游的豫西、晋南及陕东一带。由于公共事务的繁多,各种官员的设立便越来越多。到禹的时代,兵器的使用与战争的出现也增多了,刑... 尧舜时代是一个社会转折的重要时代,由于史前大洪水,处于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黄河中游的豫西、晋南及陕东一带。由于公共事务的繁多,各种官员的设立便越来越多。到禹的时代,兵器的使用与战争的出现也增多了,刑法及管理刑法的官员便出现了;这样派往各方诸侯视察监督的使官也出现了,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赋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于是早期国家的政治组织形态便形成了。同时也出现了由新石器晚期各区域文化“满天星斗”的格局向黄河中游文明中心转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起源 上博楚竹书 史前大洪水 尧舜禹 夏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缁衣·性情论》释文补正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在国 黄德宽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2期1-6,共6页
上博购藏的战国楚竹书《缁衣》、《性情论》释文大部分可信,但仍存在误释、缺释之处,本文对其释文作了补正,指出其误释之处,对部分缺释之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上博 楚竹书 缁衣 性情论 释文 补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