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imonanthus nitens Oliv. leaves flavonoids alleviate hyperuricemia by regulating uric acid metabolism and intestinal homeostasis in mice 被引量:2
1
作者 Wenya Meng Lingli Chen +4 位作者 Kehui Ouyang Suyun Lin Yang Zhang Jing He Wenjun Wang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3年第6期2440-2450,共11页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alleviating effect of Chimonanthus nitens Oliv.leaves flavonoids(CLF)on hyperuricemia induced by potassium oxonate in mi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LF lowered the serum levels of uric ...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alleviating effect of Chimonanthus nitens Oliv.leaves flavonoids(CLF)on hyperuricemia induced by potassium oxonate in mi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LF lowered the serum levels of uric acid(UA),creatinine and blood urea nitrogen,downregulated hepatic mRNA expressions of xanthine oxidase(XO),phosphate ribose pyrophosphate synthetase(PRPS)and adenosine deaminase(ADA)in hyperuricemia mice.In addition,CLF repaired renal injury by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ing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renal UA reabsorption-related proteins and up-regulating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UA secretory-related proteins.Finally,CLF inhibited UA synthesis and promoted UA excretion to alleviate hyperuricemia.Besides,CLF supplementation repaired the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s demonstrated by significant increased mRNA levels of intestinal zonula occludens-1(ZO-1),Occludin,mucin 2(MUC2)and mucin 4(MUC4),as well as decreased mRNA levels of toll-like receptor 4(TLR4)and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in mice.Further research showed that CLF treatment restored intestinal homeostasis mediated by improving the composi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elevating the abundance of beneficial bacteria like Lactobacillus,Alistipes,Prevotellaceae_UCG-001 and Parasutterella.Overall,our findings revealed a novel function of CLF as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candid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monanthus nitens oliv.leaves FLAVONOIDS HYPERURICEMIA Renal damage Gut microbio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生物生态学特性及苗木培育技术
2
作者 汪涛涌 黄宇潮 +1 位作者 周君 于宏 《林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2期102-104,共3页
概述了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天然分布、资源状况、形态特征等,观测了山蜡梅生物生态学特性,总结一整套苗木培育技术,为山蜡梅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山蜡梅 chimonanthus nitens 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特性 苗木培育
原文传递
山蜡梅不同种源果实与种子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宏 沈爱民 +2 位作者 游晓庆 吴雪惠 王波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8期50-56,共7页
目的:揭示山蜡梅不同种源果实与种子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促进山蜡梅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浙江等10个种源地的山蜡梅果实和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山蜡梅果实和种子的7个... 目的:揭示山蜡梅不同种源果实与种子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促进山蜡梅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浙江等10个种源地的山蜡梅果实和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山蜡梅果实和种子的7个表型性状(果实长度、宽度、种子长度、宽度、千粒重、果实长宽比、种子长宽比)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山蜡梅7个表型性状在不同种源间均呈极显著差异,7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95%~20.76%,其中果实宽度的变异系数最大(20.76%),种子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1.95%)。山蜡梅果实与种子的表型性状受地理气候因子影响不明显;利用系统聚类可将10个种源分为4类,第1类为江西广信、浙江龙泉、江西广丰、浙江开化,第2类为江西婺源和江西德兴,第3类为江西弋阳和江西资溪,第4类为江西玉山和江西乐平。结论:本研究明确山蜡梅果实和种子在种源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为山蜡梅多样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种源 果实 种子 表型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山蜡梅叶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斌 李梦杰 +3 位作者 王平 程丹 李洁 崔小弟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34-1436,共3页
目的:建立山蜡梅叶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二次展开薄层色谱法同时鉴别桉油精、口.石竹烯、芳樟醇、东莨菪内酯、滨蒿内酯,显色剂为1%香草醛硫酸溶液,烘烤温度为110℃;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东莨菪内酯、异嗪皮啶、滨蒿内酯、芦丁的... 目的:建立山蜡梅叶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二次展开薄层色谱法同时鉴别桉油精、口.石竹烯、芳樟醇、东莨菪内酯、滨蒿内酯,显色剂为1%香草醛硫酸溶液,烘烤温度为110℃;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东莨菪内酯、异嗪皮啶、滨蒿内酯、芦丁的含量,使用依利特Hypersil ODS2(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44nm,柱温为40℃。结果:TLC色谱中5个化合物的斑点清晰,特征明显。HPLC法中东莨菪内酯在5.665~56.65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06%,RSD为1.27%(n=6);异嗪皮啶在2.4312—24.312μg/mL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2.86%,RSD为0.93%(n=6);滨蒿内酯在2.444~24.44μg/mL范围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2.18%,RSD为1.81%(n=6);芦丁在9.012~90.12μg/mL范围线性良好,r=0.9992,平均回收率为104.44%,RSD为4.2%(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来控制山蜡梅叶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薄层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东莨菪内酯 滨蒿内酯 芦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叶中3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聂韡 房海灵 +1 位作者 黄丽莉 江香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7-360,共4页
建立同时测定山蜡梅叶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含量的方法以及分析含量动态变化。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时间山蜡梅叶中芦丁、槲皮素、山奈酚的含量,建立的HPLC分析方法能使3种黄酮类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随着植株生长,山蜡梅叶中黄酮类... 建立同时测定山蜡梅叶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含量的方法以及分析含量动态变化。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时间山蜡梅叶中芦丁、槲皮素、山奈酚的含量,建立的HPLC分析方法能使3种黄酮类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随着植株生长,山蜡梅叶中黄酮类成分从5月份开始显著累积,并首先生成槲皮素和山奈酚黄酮苷元类成分,经由黄酮苷元继续合成黄酮苷芦丁。从7月份开始,黄酮苷元类成分开始逐渐下降,转化为黄酮苷类成分芦丁。从5月到10月,黄酮类总含量呈现逐步递增趋势。该含量测定方法能简便快速的测定山蜡梅叶中多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山腊梅叶药材质量;且从含量动态分析结果可知,8至9月份采收山蜡梅叶药材,容易获得较大生物产量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叶 芦丁 槲皮素 山奈酚 含量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腊梅中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71
6
作者 徐年军 白海波 +1 位作者 严小军 徐继林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0-93,共4页
采用挥发油萃取器蒸馏法提取山腊梅(Chimonanthus nitens)叶的挥发油性成分,经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了其中的72个挥发性化合物。其挥发性组分主要是烯烃类、醇类物质,其相对含量分别是42.43%和39.60%。该法获得的... 采用挥发油萃取器蒸馏法提取山腊梅(Chimonanthus nitens)叶的挥发油性成分,经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了其中的72个挥发性化合物。其挥发性组分主要是烯烃类、醇类物质,其相对含量分别是42.43%和39.60%。该法获得的相对含量最高的是脱氢香橙烯(7.97%),其次是(-)-匙叶桉油烯醇(7.25%),α-杜松醇(7.08%),(+)-匙叶桉油烯醇(6.19%),其它含量较高的成分依次是:△-杜松烯(4.80%),E-环氧金合欢烯(4.36%),石竹烯(4.06%),杉木醇(3.75%),十六烷酸(3.66%),(-)-氧化石竹烯(3.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腊梅 挥发油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亮叶蜡梅的传粉生物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周莉花 郝日明 +1 位作者 吴建忠 毛志滨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90-694,共5页
对南京地区引种处于半自然状态的亮叶蜡梅进行了花期物候、访问昆虫种类、访问行为及访花频率等进行观察,同时对其花粉活力、柱头可受期、花粉胚珠比(P/O)及繁育系统进行了检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亮叶蜡梅为虫媒植物,甲虫类是其主要的... 对南京地区引种处于半自然状态的亮叶蜡梅进行了花期物候、访问昆虫种类、访问行为及访花频率等进行观察,同时对其花粉活力、柱头可受期、花粉胚珠比(P/O)及繁育系统进行了检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亮叶蜡梅为虫媒植物,甲虫类是其主要的访问昆虫;其P/O比值属于兼性异交类型;在静风天气条件下,风媒传粉作用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叶蜡梅 传粉生物学 繁育系统 花期物候 昆虫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野生植物一新记录科——蜡梅科 被引量:20
8
作者 曾宪锋 邱贺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5-207,共3页
报道了广东省野生植物一新记录科——蜡梅科(Calycanthaceae)、一新记录属——蜡梅属(Chimonanthus)及一新记录种——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 Oliv.)。标本存放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CANT)。
关键词 蜡梅科 蜡梅属 山蜡梅 新记录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叶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曹岚 刘志勇 刘德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江西婺源产山蜡梅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蜡梅叶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仪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93个组份,鉴定了其中67个化学成分,其中含量在2%以上的成分有13个,并且以桉树脑含量最高(1... 目的探讨江西婺源产山蜡梅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蜡梅叶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仪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93个组份,鉴定了其中67个化学成分,其中含量在2%以上的成分有13个,并且以桉树脑含量最高(16.599%)。结论该法分离效果良好,对山蜡梅叶挥发油开发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叶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詹忠根 徐程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68-1170,共3页
目的:鉴定山腊梅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按照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的方法提取山腊梅叶挥发油,采用 GC/MS联用仪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62个组分,鉴定了其中41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92%,其中含量高于1%的有11个,并... 目的:鉴定山腊梅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按照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的方法提取山腊梅叶挥发油,采用 GC/MS联用仪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62个组分,鉴定了其中41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92%,其中含量高于1%的有11个,并且以桉叶醇含量最高(50.53%),其他10个主要是萜类化合物。结论:本法分离效果良好,所鉴定组分较准确,对山腊梅叶挥发油的开发应用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叶 挥发油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三清山优势种群钩锥—山蜡梅群落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延军 张冰 +3 位作者 林石狮 沈如江 廖文波 钟方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4,共5页
对江西省三清山钩锥—山蜡梅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共有种子植物40科56属81种;其中热带属占63.04%,温带成分占36.96%。(2)群落多样性指数D=0.85,H′=2.77,PIE=0.85,Jsw=0.68,Jsi=0.86,Ea=0.37。(3)群落优势科组成主要... 对江西省三清山钩锥—山蜡梅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共有种子植物40科56属81种;其中热带属占63.04%,温带成分占36.96%。(2)群落多样性指数D=0.85,H′=2.77,PIE=0.85,Jsw=0.68,Jsi=0.86,Ea=0.37。(3)群落优势科组成主要为壳斗科、蜡梅科、樟科,而以钩锥和山蜡梅占绝对优势。(4)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和隐芽植物都较少,无一年生植物。(5)群落组成以双优势种为特征,六个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图均为衰退种群。其频度规律为A>B>C>D<E,同Raunkiaer标准频度定律近似。(6)总体看来,该钩锥—山蜡梅群落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并具有较丰富的热带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锥 山蜡梅 优势种群 群落分析 江西三清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蜡梅属药食兼用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董瑞霞 潘俊杰 +3 位作者 金叶 方洁 施林妹 程科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429-437,共9页
由蜡梅属植物干燥叶制成的药食兼用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在我国浙江、江西、安徽等多省份均有饮用。本文阐述了两种主要的蜡梅属药食兼用茶柳叶蜡梅和山蜡梅的营养成分、挥发油、黄酮及香豆素等成分,并从体内外实验、临床... 由蜡梅属植物干燥叶制成的药食兼用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在我国浙江、江西、安徽等多省份均有饮用。本文阐述了两种主要的蜡梅属药食兼用茶柳叶蜡梅和山蜡梅的营养成分、挥发油、黄酮及香豆素等成分,并从体内外实验、临床研究等方面总结其药理活性,以期为蜡梅属药食兼用茶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梅属药食兼用茶 柳叶蜡梅 山蜡梅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腊梅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武岗 冯育林 +2 位作者 陈海芳 杨婕 杨世林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87-1589,共3页
目的明确药用植物山腊梅内生菌资源及其抑菌活性。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对山腊梅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选择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采用打孔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从山腊梅植物中分离获得42株内生真菌,13株菌株对指示... 目的明确药用植物山腊梅内生菌资源及其抑菌活性。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对山腊梅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选择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采用打孔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从山腊梅植物中分离获得42株内生真菌,13株菌株对指示菌具有抑菌活性,占总菌株数的30.95%,2株菌株对指示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结论山腊梅植物组织中存在丰富的内生真菌,其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腊梅 内生真菌 抑菌活性
原文传递
山蜡梅复合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分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响 周明芹 +1 位作者 赵凯歌 陈龙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11-117,共7页
将山蜡梅、浙江蜡梅、突托蜡梅统称为山蜡梅复合体,应用RAPD和ISSR标记分别对来自7个不同居群共201个山蜡梅复合体单株进行DNA多样性检验。结果显示:从38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2个条带清晰、重现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扩增出总条带数142条... 将山蜡梅、浙江蜡梅、突托蜡梅统称为山蜡梅复合体,应用RAPD和ISSR标记分别对来自7个不同居群共201个山蜡梅复合体单株进行DNA多样性检验。结果显示:从38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2个条带清晰、重现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扩增出总条带数142条,大小在300~2800bp,多态率达94.37%,PIC0.31,MI3.33。在80个RAPD引物中,选出了12条合适的引物,扩增出条带数226条,大小在150~2200bp,多态率达95.13%,PIC0.37,MI4.91。两种分子标记计算出山蜡梅复合体居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952,Shannon信息指数为0.4884,反映出山蜡梅复合体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的AMOVA分析显示,山蜡梅复合体遗传变异大部分来自居群内变异,并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表明7个地理居群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遗传分化。UPMGA聚类分析发现,7个山蜡梅复合体居群被归为明显的3大支,且地理距离相邻的居群遗传距离也近,说明居群的聚类和地理距离有关。同时分析结果还为解决存在争议的新种的分类工作提供分子水平的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RAPD I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对小鼠的减肥作用 被引量:35
15
作者 陈鹭颖 刘锡钧 《海峡药学》 2002年第5期30-33,共4页
目的 观察山蜡梅对小鼠的减肥作用。方法  高脂饲料饲养小鼠建立营养性肥胖模型 ,同时灌胃给予山蜡梅提取液 ,5周后测体重、肥胖指数、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统计分析各数据。 结果与结论  山蜡梅的挥发油提取液、石油醚及正丁醇... 目的 观察山蜡梅对小鼠的减肥作用。方法  高脂饲料饲养小鼠建立营养性肥胖模型 ,同时灌胃给予山蜡梅提取液 ,5周后测体重、肥胖指数、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统计分析各数据。 结果与结论  山蜡梅的挥发油提取液、石油醚及正丁醇提取液高剂量能减缓小鼠的体重增长、抑制食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酶 肥胖 小鼠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腊梅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纪兴 周玉平 +1 位作者 程国华 罗水平 《中国药师》 CAS 2003年第2期74-75,79,共3页
目的 :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PEG 4 0 0 0为基质 ,研究山腊梅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方法 :以滴丸的成型率 (% )为筛选指标 ,以冷凝液上部的温度、滴丸滴制过程的滴速及冷却柱高度为考察因素 ,采用正交设计对山腊梅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 目的 :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PEG 4 0 0 0为基质 ,研究山腊梅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方法 :以滴丸的成型率 (% )为筛选指标 ,以冷凝液上部的温度、滴丸滴制过程的滴速及冷却柱高度为考察因素 ,采用正交设计对山腊梅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结果 :山腊梅滴丸滴制过程中冷凝液上部的温度应控制在 35~ 4 0℃、滴丸滴制过程的滴速为 5 0~ 6 0滴·min-1、冷却柱高度 10 0cm为宜 ,按此优化条件制备的山腊梅滴丸成型率最高。结论 :为提高山腊梅制剂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腊梅滴丸 PEG 工艺 成型 正交试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颗粒剂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斌 崔小弟 +3 位作者 程丹 李洁 王平 郑鹏武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53-2654,共2页
目的建立反法同时测定山蜡梅颗粒剂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Elitehypersil ODS2(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一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44nm,柱温为40℃。结果东莨菪内酯在5.665~56.65... 目的建立反法同时测定山蜡梅颗粒剂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Elitehypersil ODS2(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一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44nm,柱温为40℃。结果东莨菪内酯在5.665~56.65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4.77%,RSD为1.27%(n=6);异嗪皮啶在2.4312—24.312μg/ml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2.86%,RSD为0.93%(n=6);滨蒿内酯在2.444~24.44μg/ml范围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2.18%,RSD为1.81%(n=6),芦丁在9.012~90.12μg/ml范围线性良好,r=0.9992,平均回收率为104.44%,RSD为4.2%(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来控制山蜡梅颗粒剂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东莨菪内酯 异嗪皮啶 芦丁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萌蘖条组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程强强 林洪 +2 位作者 段爱国 肖复明 江斌 《南方林业科学》 2020年第3期7-11,共5页
【目的】探索山蜡梅萌蘖条组培繁育的技术方法。【方法】以山蜡梅1年生萌蘖条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灭菌处理、外植体取材时间、腋芽萌发、芽苗增殖以及生根等流程对组培效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萌蘖条冬季休眠芽诱导腋芽萌发效果最好... 【目的】探索山蜡梅萌蘖条组培繁育的技术方法。【方法】以山蜡梅1年生萌蘖条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灭菌处理、外植体取材时间、腋芽萌发、芽苗增殖以及生根等流程对组培效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萌蘖条冬季休眠芽诱导腋芽萌发效果最好,腋芽萌发率最高为94.23%;用0.1%HgCl2溶液灭菌处理10 min,外植体污染率最低为2.17%,坏死率最低为5%;芽增殖培养基为WPM+2.0 mg·L^-1 ZT+0.05 mg·L^-1 IBA+0.5 g·L^-1 CH+0.1 mg·L^-1生物素D,芽诱导率63.33%,增殖系数3.23;生根培养基为WPM+1.0 mg·L^-1~5.0 mg·L^-1 NAA较有利于生根,生根率最高为55.0%,平均不定根数可达2.33个。【结论】通过山蜡梅冬季萌蘖条做外植体,经芽和不定根诱导,能够建立山蜡梅植株再生体系,为山蜡梅无性系良种繁育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冬季 萌芽条 芽增殖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叶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1)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春红 邹峥嵘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809-1811,共3页
目的分析山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的成分及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法、液液萃取法得到山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用气质联用法对其进行组成分析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使用改进了的Ellman比色... 目的分析山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的成分及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法、液液萃取法得到山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用气质联用法对其进行组成分析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使用改进了的Ellman比色法检测山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结果从山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中共检出47个化学成分,占其总组成总量的86.456%,其主要成分是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27.370%);棕榈酸乙酯(17.340%);植醇(11.616%);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9.089%)。山蜡梅叶的石油醚萃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较弱,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该研究为山蜡梅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石油醚萃取物 乙酰胆碱酯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山蜡梅叶颗粒对慢性咽炎大鼠的药效学考察及药动学-药效学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关志宇 史伟民 +7 位作者 彭石根 孙萍 王勇平 刘荣华 曾诗琦 刘婧 黄潇 朱卫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6336-6350,共15页
目的研究山蜡梅叶颗粒活性成分对慢性咽炎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并建立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构建山蜡梅叶颗粒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与其药效消长的对应关系。方法利用氨水溶液诱导建立慢性咽炎大鼠... 目的研究山蜡梅叶颗粒活性成分对慢性咽炎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并建立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构建山蜡梅叶颗粒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与其药效消长的对应关系。方法利用氨水溶液诱导建立慢性咽炎大鼠模型。ig给予山蜡梅叶颗粒,并从行为学特征、咽部组织病理、血清炎症因子含量来考察其治疗效果。以山蜡梅叶颗粒中具有抗炎活性的6个入血成分(原儿茶酸、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木犀草素、紫云英苷、异嗪皮啶)为药动学考察指标,以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6水平作为药效学指标,利用Phoenix WinNonlin软件构建PK-PD模型。结果给予山蜡梅叶颗粒后,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较模型组有所降低,咽部组织病理形态改善。建立的PK-PD模型提示山蜡梅叶颗粒抗慢性咽炎药效的发挥与其各成分和整合成分的血药浓度存在滞后现象。结论山蜡梅叶颗粒具有明显的抗慢性咽炎作用,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水平有关。山蜡梅叶颗粒各成分及整合成分的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值存在滞后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山蜡梅叶颗粒中的有效成分进入机体内并不会马上作用于相应的靶点,而是通过间接机制产生药理作用、受体存在耐受现象及受体被激活的时间存在延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叶颗粒 慢性咽炎 整合药动学 药效学 原儿茶酸 芦丁 山柰酚-3-O-芸香糖苷 木犀草素 紫云英苷 异嗪皮啶 TNF-α IL-1β IL-6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