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6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S_(2)@Fe_(3)O_(4)类Fenton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的性能
1
作者 李昊 石楠 +2 位作者 武道吉 傅凯放 罗从伟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软模板,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钼酸钠为钼源,采用水热两步法制备了MoS_(2)@Fe_(3)O_(4)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MoS_(2)@Fe_(3)O_(4)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oS_(2)@Fe_(3)O_(4)/H_(2)O_(2)...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软模板,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钼酸钠为钼源,采用水热两步法制备了MoS_(2)@Fe_(3)O_(4)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MoS_(2)@Fe_(3)O_(4)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IPM)的效能和作用机理。结果显示,Fe_(3)O_(4)成功负载在MoS_(2)表面,且MoS_(2)@Fe_(3)O_(4)呈均匀分散的花球状结构,提供了更多催化活性位点。在溶液初始pH为4,MoS_(2)@Fe_(3)O_(4)投加量为0.15 g/L,H_(2)O_(2)浓度为0.5 mmol/L,IPM浓度为5μmol/L条件下,反应30 min后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对IPM的降解率达到89.85%,与Fe_(3)O_(4)/H_(2)O_(2)体系相比,对IPM的降解率提高约12%。MoS_(2)@Fe_(3)O_(4)/H_(2)O_(2)体系降解IPM的主要活性物种为·OH和^(1)O_(2)。利用外加磁场能够实现MoS_(2)@Fe_(3)O_(4)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6次循环使用后,反应30 min时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对IPM的降解率仍在80%以上,表明MoS_(2)@Fe_(3)O_(4)在反应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相feNToN 二硫化钼 四氧化三铁 碘帕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与Fe_(3)O_(4)超疏水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
作者 丁继军 韦程溪 张鑫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0,114,共5页
采用水浴法和真空抽滤等方法,在棉布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微纳米级粗糙结构的Fe_(3)O_(4)/石墨烯/硬脂酸复合膜,与原始棉布相比,复合膜表现出从超亲水到超疏水的显著变化,水接触角达到156.1°。此外,复合膜在不同pH环境下表现出稳定... 采用水浴法和真空抽滤等方法,在棉布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微纳米级粗糙结构的Fe_(3)O_(4)/石墨烯/硬脂酸复合膜,与原始棉布相比,复合膜表现出从超亲水到超疏水的显著变化,水接触角达到156.1°。此外,复合膜在不同pH环境下表现出稳定的超疏水性,对多种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均高于98.4%。并且分离效率和通量在10个循环内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波动,仍然保持在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石墨烯复合膜 超疏水性 油水分离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In_(2)O_(3)/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蓓蓓 周杰 +1 位作者 张海滨 刁国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5-131,共7页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的Z型CdS/In_(2)O_(3)/g-C_(3)N_(4)三元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XRD、SEM、TEM、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对光催化材料的相结构、形貌、原子价态和光响应性能等进行表征,通过可见光降解苯酚评价其光催... 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的Z型CdS/In_(2)O_(3)/g-C_(3)N_(4)三元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XRD、SEM、TEM、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对光催化材料的相结构、形貌、原子价态和光响应性能等进行表征,通过可见光降解苯酚评价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具有零维结构的CdS、一维结构的In_(2)O_(3)和三维结构的g-C_(3)N_(4)形成了0D/1D/3D三元复合材料,该材料在180 min可有效降解90%的苯酚,降解速率是CdS的2.9倍、g-C_(3)N_(4)的6倍,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复合材料光催化能力的增强主要归因于三维多孔g-C_(3)N_(4)与CdS和In_(2)O_(3)形成的三维空间电场。三维多孔结构不仅有利于污染物的高效吸附,而且为光催化反应提供活性位点,三维空间和网络互连结构有利于光生电荷的定向迁移,增加载流子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 In_(2)o_(3) g-C_(3)N_(4) 光催化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ruction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toward rhodamine B of CdS/Fe_(3)O_(4) heterojunction
4
作者 CONG Yuan WANG Yunhao +5 位作者 LI Wanping ZHANG Zhicheng LIU Shuo GUO Huiyuan YUAN Hongyu ZHOU Zhiping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41-2249,共9页
A simple two-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synthesized four different CdS/Fe_(3)O_(4)photocatalysts with varying ratios of mass of CdS to Fe_(3)O_(4).The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y of the prepared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A simple two-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synthesized four different CdS/Fe_(3)O_(4)photocatalysts with varying ratios of mass of CdS to Fe_(3)O_(4).The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y of the prepared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XRD),Raman spectrum,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Solid UV reflectance spectra testing found that CdS/Fe_(3)O_(4)nanocomposites had good light absorption throughout the spectral range,promoting their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CdS/Fe_(3)O_(4)(2∶5)with a mass ratio of 2∶5 exhibited excellent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with a degradation rate of 98.8%for rhodamine B.Furthermore,after five cycles of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reaction,the rhodamine B degradation rate remained at 96.2%,indicating that the photocatalysts have good pho-tocatalytic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fe_(3)o_(4) PHoToCATALYST degradation rate rhodamine 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甲烷化学链制氢性能研究
5
作者 宋业恒 毛继平 +5 位作者 任东伟 张国良 于琳浩 陈雅琪 向文国 陈时熠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88,共12页
载氧体稳定性差是限制化学链制氢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此问题,通过提高载体-活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反应过程中的烧结团聚来增强载氧体稳定性。制备了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以甲烷为原料,在小型流化床反应器上... 载氧体稳定性差是限制化学链制氢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此问题,通过提高载体-活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反应过程中的烧结团聚来增强载氧体稳定性。制备了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以甲烷为原料,在小型流化床反应器上模拟双床(甲烷还原/水蒸气氧化)化学链制氢过程,探究氧化铁含量和反应条件对载氧体甲烷化学链制氢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中氧化铁最佳质量分数为20%,最佳工艺条件为:CH_(4)体积分数5%,温度900℃,水蒸气体积分数20%。XRD、SEM等表征和实验结果表明,Fe离子融入了MgAl_(2)O_(4)尖晶石的体相内并增强了载氧体稳定性,当氧化铁质量分数高于20%时,载氧体会因烧结团聚迅速失活,高体积分数甲烷会因裂解速率高于载氧体释氧速率而产生大量积炭,升高温度可增强反应活性,但温度过高则会影响载氧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制氢 载氧体 fe_(2)o_(3) MgAlo 4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炔黑/Fe_(3)O_(4)阴极制备及电Fenton氧化降解2,4,6-三氯苯酚
6
作者 何然 梁宏 +3 位作者 黄洪 羊宥郦 郑强 李琋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2-582,共11页
以泡沫镍为载体,采用乙炔黑粉末和纳米Fe_(3)O_(4)为催化剂,通过涂抹/压实/煅烧方式制备一种能够实现原位产生H_(2)O_(2)并在Fe(Ⅱ)存在条件下活化H_(2)O_(2)生成羟基自由基(·OH)的阴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 以泡沫镍为载体,采用乙炔黑粉末和纳米Fe_(3)O_(4)为催化剂,通过涂抹/压实/煅烧方式制备一种能够实现原位产生H_(2)O_(2)并在Fe(Ⅱ)存在条件下活化H_(2)O_(2)生成羟基自由基(·OH)的阴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的晶格结构、形貌结构等进行表征;将制备所得阴极材料应用于电芬顿系统处理2,4,6-三氯苯酚模拟废水,探究乙炔黑/Fe_(3)O_(4)材料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电芬顿体系中,Fe_(3)O_(4)/C为3∶7、电流强度50mA、初始pH为3的最佳实验条件下,电解120min时2,4,6-三氯苯酚的去除率为70.8%,且乙炔黑/Fe_(3)O_(4)电极有效拓宽了电芬顿系统的pH适用范围(3~11)。Fe_(3)O_(4)以多面体结构形式镶嵌在乙炔黑表面,为H_(2)O_(2)的原位产生和活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催化 自由基 四氧化三铁 乙炔黑 2 4 6-三氯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共价有机骨架材料Fe_(3)O_(4)@COF-SCU1对孔雀石绿的吸附
7
作者 荆静翔 唐祝兴 刘妍 《辽宁化工》 2025年第1期55-61,共7页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磁性Fe_(3)O_(4)@COF-SCU1材料,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以Fe_(3)O_(4)@COF-SCU1为载体吸附孔雀石绿,考察了孔雀石绿溶液初始浓度,振荡时间及材料投入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孔雀...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磁性Fe_(3)O_(4)@COF-SCU1材料,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以Fe_(3)O_(4)@COF-SCU1为载体吸附孔雀石绿,考察了孔雀石绿溶液初始浓度,振荡时间及材料投入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孔雀石绿溶液初始浓度为15 mg·L^(-1),振荡时间为70 min,Fe_(3)O_(4)@COF-SCU1材料投入量为10 mg,在最佳吸附条件下测得平均吸附量为25.01 mg·g^(-1)。重复吸附实验表明,Fe_(3)O_(4)@COF-SCU1材料至少可以重复使用5次。此外,热力学和动力学结果表明该吸附反应适合在低温下进行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共价有机骨架材料 fe_(3)o_(4)@CoF-SCU1 孔雀石绿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刺激下Fe_(3)O_(4)@ZIF-8纳米颗粒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8
作者 陈品叡 薛轶元 裴锡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4841-4850,共10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和骨再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如何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仍然是一个挑战。目的:探讨磁刺激下Fe_(3)O_(4)@ZIF-8纳米颗粒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水热法合成沸石咪唑酯骨架...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和骨再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如何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仍然是一个挑战。目的:探讨磁刺激下Fe_(3)O_(4)@ZIF-8纳米颗粒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水热法合成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采用一锅法合成具有磁性的Fe_(3)O_(4)@ZIF-8纳米颗粒(材料制备中分别加入2.5,5,10,20μg的Fe_(3)O_(4)),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振动样品磁强计检测等对Fe_(3)O_(4)@ZIF-8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筛选出合适的材料进行后续实验。提取4周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不同质量浓度(25,50,75,100,125μg/mL)的Fe_(3)O_(4)@ZIF-8纳米颗粒溶液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筛选出最佳的材料溶液质量浓度;筛选出材料溶液质量浓度后,施加磁刺激(磁场强度分别为0,50,100,150 MT),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筛选出最佳的磁场强度与Fe_(3)O_(4)@ZIF-8纳米颗粒,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实验。将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ZIF-8、Fe_(3)O_(4)@ZIF-8、Fe_(3)O_(4)@ZIF-8(磁场干预)纳米颗粒溶液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细胞为空白对照,成脂诱导后进行油红O染色,成骨诱导后进行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与Runx2蛋白质量浓度检测。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下可见Fe_(3)O_(4)@ZIF-8纳米颗粒呈现十二面体结构,随着材料中Fe_(3)O_(4)含量的增加,纳米颗粒的粒径增大,选择粒径约250 nm(该粒径下的纳米颗粒功能性及生物安全性较稳定)的Fe_(3)O_(4)@ZIF-8纳米颗粒(材料制备中分别加入5,10μg的Fe_(3)O_(4))进行后续实验。(2)CCK-8检测结果显示,在100MT磁场作用下,50μg/mL的Fe_(3)O_(4)@ZIF-8纳米颗粒(材料制备中加入10μg的Fe_(3)O_(4))能够显著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选择该条件下的纳米颗粒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实验。(3)成骨诱导后,Fe_(3)O_(4)@ZIF-8(磁场干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外基质矿化程度与Runx2蛋白质量浓度均高于其他3组(P<0.05);成脂诱导后,Fe_(3)O_(4)@ZIF-8(磁场干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脂滴形成少于其他3组(P<0.05)。(4)结果表明,在特定的磁场条件下Fe_(3)O_(4)@ZIF-8纳米颗粒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ZIF-8 磁性纳米颗粒 磁刺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Fe_(3)O_(4)@MIL-100(Fe)对Cu(Ⅱ)的吸附研究
9
作者 石小雪 董季玲 +3 位作者 钟晨晨 杨灵医 蒋伟 钟国媛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8-1098,共11页
传统液相吸附材料在吸附Cu(Ⅱ)时存在吸附性能差、难分离回收等问题,而金属有机框架(MOF)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基于此,研究通过经济环保低能耗的室温水相法以Fe_(3)O_(4)为核制备Fe_(3)O_(4)@MIL-100(Fe)磁性材料,通过合... 传统液相吸附材料在吸附Cu(Ⅱ)时存在吸附性能差、难分离回收等问题,而金属有机框架(MOF)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基于此,研究通过经济环保低能耗的室温水相法以Fe_(3)O_(4)为核制备Fe_(3)O_(4)@MIL-100(Fe)磁性材料,通过合成后修饰的方法改性得到NH2-Fe_(3)O_(4)@MIL-100(Fe),采用XRD、FT-IR、SEM、TEM、VSM和EA等对改性前后材料进行表征,探究pH、时间、浓度、温度对改性前后材料吸附Cu(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NH2-Fe_(3)O_(4)@MIL-100(Fe)与Cu(Ⅱ)之间的配位和静电作用,其对Cu(Ⅱ)的吸附容量(46.77 mg/g)显著高于改性前。改性前后材料对Cu(Ⅱ)的吸附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热力学研究表明,改性后材料对Cu(Ⅱ)的吸附为自发吸热过程,而改性前为自发放热过程。此外,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NH2-Fe_(3)O_(4)@MIL-100(Fe)对Cu(Ⅱ)的吸附容量仍略高于Fe_(3)O_(4)@MIL-100(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MIL-100(fe) 己二胺 改性 吸附 Cu(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循环空腔三明治H-TiO_(2)/Fe_(3)O_(4)/C锂离子池负极材料
10
作者 仇义 吴启超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8,共8页
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前驱体球形Fe_(3)O_(4),以球形Fe_(3)O_(4)为基底材料对其进行碳包覆处理,得到核壳结构Fe_(3)O_(4)@C复合材料。采用刻蚀的方法将Fe_(3)O_(4)溶解于刻蚀溶液中,得到空腔结构C材料。以空腔C为基底材料,通过水热法在空... 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前驱体球形Fe_(3)O_(4),以球形Fe_(3)O_(4)为基底材料对其进行碳包覆处理,得到核壳结构Fe_(3)O_(4)@C复合材料。采用刻蚀的方法将Fe_(3)O_(4)溶解于刻蚀溶液中,得到空腔结构C材料。以空腔C为基底材料,通过水热法在空腔C(H-C)材料外围包裹一层Fe_(3)O_(4),得到空腔核壳结构Fe_(3)O_(4)/C材料。最后利用溶剂热法在Fe_(3)O_(4)/C材料外层包裹上氢化二氧化钛(H-TiO_(2)),得到空腔结构的H-TiO_(2)/Fe_(3)O_(4)/C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中的H-TiO_(2)和C材料的循环稳定提升Fe_(3)O_(4)的循环稳定性,同时,空腔结构减少了C材料(理论容量较低)在复合材料中的占比,提升了复合材料的本征容量。空腔三明治结构的H-TiO_(2)/Fe_(3)O_(4)/C复合材料显示了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在0.2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圈之后的放电比容量为629.5 mAh·g^(-1),最为重要的是首次库伦效率达到惊人的80.6%。以1 A·g^(-1)的电流密度循环1000圈后的比容量为396.04 mA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fe_(3)o_(4) 氢化Tio_(2) 空腔 三明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辅助法快捷制备Fe_(3)O_(4)@C光子晶体柔性复合薄膜
11
作者 王治强 张齐 +2 位作者 梁颖 王文欣 陈琦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8,共10页
本文采用垂直沉降法、自然沉降法、磁场辅助法将水热法合成的Fe_(3)O_(4)@C纳米粒子排列成Fe_(3)O_(4)@C光子晶体薄膜。结果表明:垂直沉降法制备光子晶体薄膜耗时长,制得的薄膜不均匀,且薄膜只能贴合在特定基底材料上,难以分离;自然沉... 本文采用垂直沉降法、自然沉降法、磁场辅助法将水热法合成的Fe_(3)O_(4)@C纳米粒子排列成Fe_(3)O_(4)@C光子晶体薄膜。结果表明:垂直沉降法制备光子晶体薄膜耗时长,制得的薄膜不均匀,且薄膜只能贴合在特定基底材料上,难以分离;自然沉降法相比垂直沉降法制得的光子晶体薄膜更均匀,但表面易存在不平整的现象,仍然易贴合在基底材料表面,强行分离会导致光子晶体薄膜破碎;磁场辅助法不仅能使Fe_(3)O_(4)@C纳米粒子在更短时间内排列出鲜艳的结构色,还能使Fe_(3)O_(4)@C纳米粒子在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内部排列形成周期性有序结构,使光子晶体不裸露在空气中,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提升光子晶体稳定性,制得厚度均匀、表面光滑的Fe_(3)O_(4)@C光子晶体柔性复合薄膜。对Fe_(3)O_(4)@C纳米粒子进行超声处理对于获得色彩鲜艳的结构颜色至关重要,只有经过超声处理去除表面杂质的Fe_(3)O_(4)@C纳米粒子才能在磁场的辅助下排列形成周期性有序结构显现结构色。磁场辅助法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光子晶体柔性薄膜的制备时间,通过磁场辅助法制得的光子晶体柔性复合薄膜更均匀且表面光滑,也提升了光子晶体的稳定性,有利于促进光子晶体在安全防伪、伪装涂层、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生物医学等更多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晶体 fe_(3)o_(4)@C 纳米粒子 柔性薄膜 磁场辅助法 垂直沉降法 自然沉降法 结构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磁共振/荧光双模式成像功能的Fe_(3)O_(4)/CuInS_(2)二元超粒子
12
作者 李滨汐 张燕 姚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4-242,共9页
在诊疗一体化大背景下,通过设计新颖的纳米材料以实现多模式成像备受关注.其中,磁共振和荧光成像是临床常用的成像手段,将这两种成像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双模式成像,可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大便利.本文采用微乳液模板法将具有T_(2)磁共振成像... 在诊疗一体化大背景下,通过设计新颖的纳米材料以实现多模式成像备受关注.其中,磁共振和荧光成像是临床常用的成像手段,将这两种成像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双模式成像,可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大便利.本文采用微乳液模板法将具有T_(2)磁共振成像功能的Fe_(3)O_(4)纳米粒子与具有荧光成像功能的CuInS_(2)纳米粒子共组装,制备了Fe_(3)O_(4)/CuInS_(2)二元超粒子.使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对二元超粒子进行修饰,提高了其生物安全性.该二元超粒子除具有双模式成像功能外,引入的Fe_(3)O_(4)纳米粒子还赋予其光热治疗潜力,并可以作为载体负载紫杉醇等药物,为实现成像引导下的肿瘤联合治疗提供了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纳米粒子 CuInS_(2)纳米粒子 二元超粒子 磁共振成像 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严肖 徐姚 +2 位作者 张静 袁茜(综述) 柯发敏(审校)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05-110,共6页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磁性纳米材料尤其是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凸显其重要价值。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因具备独特的磁学性质、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便捷的表面功能化能...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磁性纳米材料尤其是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凸显其重要价值。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因具备独特的磁学性质、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便捷的表面功能化能力而备受科研人员青睐。该材料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能够迅速定向移动,且由于其纳米级尺寸带来的高比表面积和表面能,有利于药物分子、生物分子的高效吸附和偶联。此外,Fe_(3)O_(4)MNPs稳定的化学性质和低生物毒性使得其在医疗应用上表现出巨大潜力。在医学研究中,Fe_(3)O_(4)MNPs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果。本文就Fe_(3)O_(4)MNPs在药物载体、肿瘤热疗、血液净化、酶催化治疗、核磁共振成像、蛋白质与核酸的分离提纯、细胞分离以及免疫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与技术创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 药物载体 肿瘤热疗 血液净化 酶催化治疗 核磁共振成像 蛋白质与核酸的分离提纯 细胞分离 免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磨制备磁性Fe_(3)O_(4)/Fe-藻渣碳基功能材料及其对养殖废水中铜和锌的吸附
14
作者 孙春暖 吕强汝 +1 位作者 赵健 邹海明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本文以藻渣为原材料制备磁性Fe_(3)O_(4)/Fe-藻渣碳基功能材料,及其对养殖废水中铜和锌的吸附效果。通过改变铜和锌模拟废水初始浓度、初始pH值、吸附时间、磁性Fe_(3)O_(4)/Fe-藻渣碳基功能材料投加量,得到最佳吸附条件,结合吸附动力... 本文以藻渣为原材料制备磁性Fe_(3)O_(4)/Fe-藻渣碳基功能材料,及其对养殖废水中铜和锌的吸附效果。通过改变铜和锌模拟废水初始浓度、初始pH值、吸附时间、磁性Fe_(3)O_(4)/Fe-藻渣碳基功能材料投加量,得到最佳吸附条件,结合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拟合参数,分析磁性Fe_(3)O_(4)/Fe-藻渣碳基功能材料对铜和锌的吸附性能和机理。当pH为5.0、磁性Fe_(3)O_(4)/Fe-藻渣碳基功能材料投加量为0.5 g/L时,对Cu^(2+)的去除率(99.88%)与吸附量(19.98 mg/g)均达到最大值;相同pH条件下,磁性Fe_(3)O_(4)/Fe-藻渣碳基功能材料投加量为1.5 g/L时,对Zn^(2+)的去除率(99.73%)达到最大值,此时吸附量为7.979 mg/g;当pH为6.0、藻渣碳基功能材料投加量为0.5 g/L时,对Zn^(2+)的吸附量(19.91 mg/g)达到最大值,此时去除率为82.98%。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拟合参数显示,藻渣碳基功能材料吸附Cu^(2+)和Zn^(2+)的吸附过程更加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模型,其吸附过程为物理作用主导的多分子层吸附。磁性Fe_(3)O_(4)/Fe-藻渣碳基功能材料吸附处理养殖废水中铜和锌的效果显著,可作为高效的吸附剂应用于养殖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废水 磁性fe_(3)o_(4)/fe-藻渣碳基功能材料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CuMOF催化文冠果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15
作者 郝一男 王任飞 +5 位作者 张国 王晶文 任志远 沈洪霞 王德刚 姚利宏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4,共7页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的高表面积、结构稳定性和可调功能使其成为制备生物柴油的理想催化剂。本文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磁性Fe_(3)O_(4)@Cu MOF催化剂,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N2...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的高表面积、结构稳定性和可调功能使其成为制备生物柴油的理想催化剂。本文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磁性Fe_(3)O_(4)@Cu MOF催化剂,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N2吸脱附(BET)、热重分析(TG)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并应用于文冠果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中。结果表明:Fe_(3)O_(4)@Cu MOF催化剂表面粗糙多孔,比表面积为206.239 m^(2)/g,平均孔径为6.64 nm,属于介孔材料。Fe_(3)O_(4)@Cu MOF的饱和磁化强度为12.6 emu/g,易分离回收。当催化剂用量为3 wt%、醇油摩尔比为20∶1、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 h时,生物柴油产率最高,为75.0%。Fe_(3)O_(4)@Cu MOF循环使用5次后,其催化生物柴油的产率仍能达到69.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Cu MoF催化剂 生物柴油 文冠果油 稳定性 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UiO-66的制备及其对土霉素的吸附研究
16
作者 聂发辉 李佳诚 +2 位作者 刘占孟 王励卿 崔培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74-1686,共13页
UiO-66作为最稳定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之一,在吸附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UiO-66的使用仍然受到电子-空穴电荷分离能力弱或微孔可及性低的限制。研究采用乙酸对UiO-66构建介孔缺陷,掺杂Fe_(3)O_(4)... UiO-66作为最稳定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之一,在吸附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UiO-66的使用仍然受到电子-空穴电荷分离能力弱或微孔可及性低的限制。研究采用乙酸对UiO-66构建介孔缺陷,掺杂Fe_(3)O_(4)来制备Fe_(3)O_(4)@UiO-66。Fe_(3)O_(4)的掺杂使得UiO-66产生了变性中孔缺陷,构建出对于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优异吸附效果的结构。通过分析Fe_(3)O_(4)@UiO-66的晶体结构和理化性质变化,研究Fe_(3)O_(4)@UiO-66对水中常见的抗生素土霉素(OTC)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Fe_(3)O_(4)@UiO-66对OTC的吸附量为201.72 mg·g^(-1),OTC的去除率为80.69%,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Elov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反应为吸热反应和熵增过程,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的进行,吸附反应受pH值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 fe_(3)o_(4) 吸附机制 土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3)O_(4)/Fe_(2)O_(3)异质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紫外光光电探测性能
17
作者 李丽华 彭韶龙 +3 位作者 从文博 王航 汪钰馨 黄金亮 《半导体光电》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0-425,共6页
分别采用旋涂法和水热法在FTO衬底上制备Co_(3)O_(4)种子层和Co_(3)O_(4)薄膜,再在Co_(3)O_(4)薄膜上水热生长Fe_(2)O_(3)纳米棒,获得了高质量的Co_(3)O_(4)/Fe_(2)O_(3)异质结复合材料。通过改变Fe_(2)O_(3)前驱体溶液浓度来改变异质... 分别采用旋涂法和水热法在FTO衬底上制备Co_(3)O_(4)种子层和Co_(3)O_(4)薄膜,再在Co_(3)O_(4)薄膜上水热生长Fe_(2)O_(3)纳米棒,获得了高质量的Co_(3)O_(4)/Fe_(2)O_(3)异质结复合材料。通过改变Fe_(2)O_(3)前驱体溶液浓度来改变异质结复合材料中Fe_(2)O_(3)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Fe_(2)O_(3)纳米棒覆盖在呈网状结构的Co_(3)O_(4)薄膜上,随着Fe_(2)O_(3)前驱体溶液浓度即Fe_(2)O_(3)组分含量的增加,Co_(3)O_(4)/Fe_(2)O_(3)异质结复合材料对紫外光的响应逐渐增强,当Fe_(2)O_(3)前驱体溶液浓度为0.015mol/L时,异质结复合材料有着很好的光电稳定性,并表现出较高的响应率(12.5mA/W)和探测率(4.4×10^(10)J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3)o_(4) 紫外光电探测 Co_(3)o_(4)/fe_(2)o_(3)复合材料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基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韩广兵 李辉 +2 位作者 高成勇 孙尚倩 徐建强 《物理实验》 2024年第12期1-12,共12页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磁波辐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电磁污染问题,需要开发重量轻、厚度薄、频带宽和吸收强的电磁吸收材料.作为传统吸波材料的Fe_(3)O_(4)具有较高的磁导率、良好的磁损耗和介电损耗.本文...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磁波辐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电磁污染问题,需要开发重量轻、厚度薄、频带宽和吸收强的电磁吸收材料.作为传统吸波材料的Fe_(3)O_(4)具有较高的磁导率、良好的磁损耗和介电损耗.本文从电磁波吸收基本原理出发,综述了Fe_(3)O_(4)单体及Fe_(3)O_(4)基复合吸波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Fe_(3)O_(4)基材料在电磁波吸收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 电磁波吸收材料 反射损耗 有效带宽 纳米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Fe_(3)O_(4)在煤微生物降解产CH_(4)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19
作者 赵发军 邓奇根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0,共9页
目的为了研究纳米Fe_(3)O_(4)在微生物降解煤产甲烷(CH_(4))过程中的催化作用,方法采用晋城矿区矿井水和中原油田土壤中的两种菌群(厌氧消化菌,义马矿区)的煤样,考查温度和纳米Fe_(3)O_(4)添加量对反应体系产CH_(4)摩尔浓度的影响,分析... 目的为了研究纳米Fe_(3)O_(4)在微生物降解煤产甲烷(CH_(4))过程中的催化作用,方法采用晋城矿区矿井水和中原油田土壤中的两种菌群(厌氧消化菌,义马矿区)的煤样,考查温度和纳米Fe_(3)O_(4)添加量对反应体系产CH_(4)摩尔浓度的影响,分析产CH_(4)过程中伴随气体CO_(2)和H_(2)的摩尔浓度变化及其对CH_(4)摩尔浓度的影响,评估厌氧消化产CH_(4)反应体系中铁的作用和最大负载量。结果通过分析厌氧性产CH_(4)古菌和多环芳烃分解菌共营降解煤的生物化学过程,认为煤降解产CH_(4)厌氧反应由两个主要步骤组成:一是稠环芳烃活化的羧化反应,该反应使煤被多环芳烃分解菌降解为甲苯酚和2-萘甲酸等化合物;二是产甲烷古菌利用煤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甲基和气体等,通过辅酶的生物化学反应生成CH_(4),该过程CH_(4)产气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起始反应需要大量CO_(2)气体。在产甲烷古菌和多环芳烃分解菌共营系统中添加纳米Fe_(3)O_(4)后,产CH_(4)量增加了39.6%~50.8%。纳米Fe_(3)O_(4)对生物化学过程的催化作用表现在促进中间产物(H_(2)和CO_(2)等)的生成,同时生物化学反应通过消耗H_(2)和含氧有机物并生成液态水以降低密闭实验系统的气体总压力,使催化反应持续正向进行。结论纳米Fe_(3)O_(4)对微生物降解煤产CH_(4)的催化作用需要多菌种互营环境,催化过程中存在最佳负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遗煤 纳米fe_(3)o_(4) 产甲烷古菌 细菌共营 煤层气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MnO_(2)-Fe_(3)O_(4)壳聚糖微球用于增强类Fenton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
20
作者 王东钢 汪志敏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15-222,共8页
将壳聚糖与金属盐混合溶液滴入碱性溶液中,采用一步法制备了金属壳聚糖微球(MnO_(2)-Fe_(3)O_(4)/CS),并用于刚果红(CR)的类Fenton降解。结果表明,与单金属壳聚糖微球(MnO_(2)/CS、Fe_(3)O_(4)/CS)相比,MnO_(2)-Fe_(3)O_(4)/CS具有更好... 将壳聚糖与金属盐混合溶液滴入碱性溶液中,采用一步法制备了金属壳聚糖微球(MnO_(2)-Fe_(3)O_(4)/CS),并用于刚果红(CR)的类Fenton降解。结果表明,与单金属壳聚糖微球(MnO_(2)/CS、Fe_(3)O_(4)/CS)相比,MnO_(2)-Fe_(3)O_(4)/CS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在最佳条件下(50 mg/L CR,pH=7,0.9 mol/L H_(2)O_(2),2.0 g/L催化剂,60 min),CR的去除率达到100%。MnO_(2)-Fe_(3)O_(4)/CS的高活性归因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特殊多孔结构有利于反应物的吸附/扩散和活性位点的暴露;Mn-Fe双金属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电子传递,有效提高了催化活性。金属壳聚糖微球可以很容易地从反应体系中收集,重复使用5次后仍然保持较高催化活性(8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催化 壳聚糖 刚果红 二氧化锰 四氧化三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