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山葡萄品种CO_(2)响应模型拟合及评价
1
作者 潘越 王宝庆 +2 位作者 王季姣 马勇 李亚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6,共9页
为探索不同山葡萄品种叶片CO_(2)响应特征差异,以5 a生山葡萄‘北冰红’‘北国红’‘双红’和‘雪兰红’为试材,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果实膨大期山葡萄叶片光合-二氧化碳响应曲线(photosynthetic CO_(2)response curve,P_(n)-C_... 为探索不同山葡萄品种叶片CO_(2)响应特征差异,以5 a生山葡萄‘北冰红’‘北国红’‘双红’和‘雪兰红’为试材,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果实膨大期山葡萄叶片光合-二氧化碳响应曲线(photosynthetic CO_(2)response curve,P_(n)-C_(i))以及胞间CO_(2)浓度(intercellular CO_(2)concentration,C_i)、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_s)、水分利用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和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_r)等气体交换参数,基于直角双曲线模型、Michaelis-Menten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3种模型拟合山葡萄叶片P_(n)-C_(i)响应曲线。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山葡萄P_(n)-C_(i)响应曲线,其拟合参数与实测值最为接近,可直接计算CO_(2)饱和点(CO_(2)saturation point,CSP)。随大气CO_(2)浓度(atmospheric CO_(2)concentration,C_a)的增加,4个山葡萄品种C_i呈线性递增趋势;G_s和T_r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WUE先降后升,呈“U”型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613%。综合评价‘雪兰红’得分最高,光能转化利用率最高,在低C_a环境下的适应性最佳;‘双红’在不同C_a水平下均可保持较高光合效率,排名第2。综上所述,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山葡萄叶片P_(n)-C_(i)响应曲线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葡萄 co_(2)响应模型 隶属函数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提取姜黄素工艺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
2
作者 姚惠芳 樊蕊 +1 位作者 刘艳双 高彦祥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2期26-33,共8页
以生姜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临界CO_(2)(SC-CO_(2))提取生姜中姜黄素的工艺参数,并对获得的姜黄素进行抗氧化、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生姜姜黄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5℃,压力32 MPa,时间... 以生姜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临界CO_(2)(SC-CO_(2))提取生姜中姜黄素的工艺参数,并对获得的姜黄素进行抗氧化、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生姜姜黄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5℃,压力32 MPa,时间69 min,该条件下姜黄素的得率高达5.32%。经SC-CO_(2)提取的姜黄素对·OH、O_(2)^(-·)、DPPH和ABTS^(+)自由基均表现出较强的清除能力,其IC_(50)分别为10.42、6.96、8.48和10.28 mg/mL。不同浓度姜黄素(0.5、1.0、1.5、2.0 mg/mL)对霉菌和酵母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增强。该研究为生姜中姜黄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延长其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姜黄素 超临界co_(2)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期下旱地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应对氮肥和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模拟
3
作者 杨婷婷 刘强 马晓艺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93-100,共8页
为了探索不同播期下施氮量的变化和CO_(2)浓度升高对半干旱地区小麦产量及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调参后的APSIM模型,设置了3个不同播期,分别为早播ESW(3月3日)、正常播NSW(3月19日)、晚播LSW(3月31日),5个施氮处理N1(0 kg/hm^(2))、N... 为了探索不同播期下施氮量的变化和CO_(2)浓度升高对半干旱地区小麦产量及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调参后的APSIM模型,设置了3个不同播期,分别为早播ESW(3月3日)、正常播NSW(3月19日)、晚播LSW(3月31日),5个施氮处理N1(0 kg/hm^(2))、N2(52.5 kg/hm^(2))、N3(105 kg·hm^(2))、N4(157.5 kg/hm^(2))、N5(210 kg/hm^(2))和5个CO_(2)浓度C1(370 ppm)、C2(420 ppm)、C3(470 ppm)、C4(520 ppm)、C5(570 ppm)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APSIM模型在试验区有较好的适用性;施氮量和CO_(2)浓度均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产生影响,且不同播期下的影响各不相同。随着播期的推迟施氮量和CO_(2)浓度对小麦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均表现为正效应,施氮量的影响远大于CO_(2)浓度的影响;在特定施氮量和CO_(2)浓度下,播期选择对产量和生物量有显著影响,正常播种期通常产量较高,而晚播则有利于生物量的积累。当气候和土壤条件变化时,通过调整播期可优化小麦生产。如当施氮量为N4、CO_(2)浓度为C1时,正常播下小麦产量最大,晚播下小麦生物量最大。本研究对于指导半干旱地区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通过调整播期、施氮量和CO_(2)浓度等参数,来优化小麦生产,提高产量和生物量。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这一研究为半干旱地区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APSIM模型 播期 施氮量 co_(2)浓度 产量 生物量 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法的含锂废水制备Li_(2)CO_(3)工艺优化
4
作者 李世春 高桂梅 +4 位作者 刘大锐 张云峰 洪雨 赵宇航 武飞乐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3,111,共7页
以粉煤灰盐酸法生产Al2O3过程中产生的含锂废水为原料,用碳酸盐沉淀法制备Li_(2)CO_(3),研究了沉锂温度、搅拌速率、加料速率对Li_(2)CO_(3)纯度和粒径的影响,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Li_(2)CO_(3)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提高沉锂... 以粉煤灰盐酸法生产Al2O3过程中产生的含锂废水为原料,用碳酸盐沉淀法制备Li_(2)CO_(3),研究了沉锂温度、搅拌速率、加料速率对Li_(2)CO_(3)纯度和粒径的影响,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Li_(2)CO_(3)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提高沉锂温度有利于Li_(2)CO_(3)晶粒的长大和纯度的提高,在较高温度下Li_(2)CO_(3)易形成棒状晶体;搅拌速率对Li_(2)CO_(3)产品的纯度影响较小,合适的搅拌速率有利于Li_(2)CO_(3)晶体的生长;较低的加料速率可使Li_(2)CO_(3)晶体充分长大,减小包晶现象产生的概率;制备Li_(2)CO_(3)的最佳条件为沉锂温度90℃、搅拌速率200 r/min和加料速率2%/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Li_(2)CO_(3)品质最优,纯度≥96.71%,平均粒径≤7.3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锂废水 Li_(2)co_(3) 纯度 粒径 响应面法 BOX-BEHNKEN试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城矿区乐平组煤层CH_(4)和CO_(2)吸附特征及吸附模型研究
5
作者 肖富强 邹勇军 +2 位作者 章双龙 祁星 肖卫东 《煤矿安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1,共9页
煤体对气体的吸附特征决定了煤层的地质封存能力。对丰城矿区主力B4煤层进行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煤层对气体的吸附特征,采用9种不同吸附数学模型对CO_(2)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检验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丰... 煤体对气体的吸附特征决定了煤层的地质封存能力。对丰城矿区主力B4煤层进行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煤层对气体的吸附特征,采用9种不同吸附数学模型对CO_(2)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检验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丰城矿区B4煤层CH_(4)、CO_(2)等温吸附实验规律总体表现为压力正效应、温度负效应;煤层对CO_(2)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对CH_(4)的吸附能力,二者最大吸附量的比值约为2.0;9种模型中,L模型、T模型、LF模型、EL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最适合表征煤层对CO_(2)的吸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煤层气 等温吸附 吸附模型 碳中和 丰城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杂质密相CO_(2)管道泄放过程中压力响应与相变路径
6
作者 孙明源 黄贤滨 +3 位作者 刘艳 谢守明 王世强 陶彬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25年第1期50-58,共9页
密相CO_(2)管道输送是高效输运CO_(2)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其来源的多样性,CO_(2)中不可避免地会掺杂着一定种类及含量的杂质,而杂质会影响CO_(2)管道的流动特性和运行效率。为了研究含杂质密相CO_(2)在管道泄放过程中的管内介质流动和相... 密相CO_(2)管道输送是高效输运CO_(2)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其来源的多样性,CO_(2)中不可避免地会掺杂着一定种类及含量的杂质,而杂质会影响CO_(2)管道的流动特性和运行效率。为了研究含杂质密相CO_(2)在管道泄放过程中的管内介质流动和相变特性,采用自主搭建的近工业规模CO_(2)管道泄放实验装置,开展了含5%N_(2)杂质及纯CO_(2)管道泄放实验,以此研究N_(2)杂质对密相CO_(2)管道泄放过程中的压力响应与相变路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_(2)作为杂质能有效减少减压初期的震荡次数和压降速率,有利于控制泄放过程的平稳性;N_(2)的存在增大了CO_(2)管道的初始减压波速度,缩短了减压波平台期,对管道瞬态压力响应具有加速作用;N_(2)的存在增加了CO_(2)相变转变位置处的压力温度,提升了管内流体的最低温度。研究结果可为含杂质CO_(2)管道安全泄放及相态调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相co_(2)管道 杂质 管道泄放 压力响应 减压波 相变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D-SSA-LSSVM模型的汽油车CO_(2)排放预测
7
作者 吐尔逊·买买提 成思怡 刘亚楼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年第1期43-49,共7页
以排放标准为国Ⅴ的轻型汽油车为研究对象,运用便携式车载尾气排放测量系统(PEMS)对实际行驶中污染物排放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先采用变分模态分解方法(VMD)进行分解降噪处理,再通过麻雀搜索算法(SS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和长短... 以排放标准为国Ⅴ的轻型汽油车为研究对象,运用便携式车载尾气排放测量系统(PEMS)对实际行驶中污染物排放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先采用变分模态分解方法(VMD)进行分解降噪处理,再通过麻雀搜索算法(SS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方法,构建一种高精度的轻型汽油车CO_(2)排放预测模型。通过随机森林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轻型汽油车CO_(2)排放的关键特征参数,构建数据集。利用VMD算法对数据集进行分解降噪处理,再采用SSA算法优化LSSVM模型,最终建立基于VMD-SSA-LSSVM的轻型汽油车CO_(2)排放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CO_(2)的预测精度和拟合效果均优于单一的LSSVM、LSTM以及VMD-LSSVM、VMD-LSTM、VMD-SSA-LSTM模型,能够为轻型汽油车CO_(2)排放预测提供参照;VMD-SSA-LSSVM模型在轻型汽油车CO_(2)排放预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汽油车排放 PEMS 随机森林 皮尔逊系数 VMD-SSA-LSSVM模型 co_(2)排放预测 特征参数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荷载耦合作用下煤体细观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验证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磊 陈礼鹏 +4 位作者 谢广祥 范浩 李少波 邹鹏 张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0-2642,共13页
CO_(2)吸附会对煤体产生损伤劣化作用进而降低其稳定性,对CO_(2)封存的长期安全性提出挑战,明确CO_(2)劣化作用并建立本构模型至关重要。采用损伤力学理论和统计理论推导出能够综合反映CO_(2)吸附和荷载耦合作用下煤体总损伤变量的计算... CO_(2)吸附会对煤体产生损伤劣化作用进而降低其稳定性,对CO_(2)封存的长期安全性提出挑战,明确CO_(2)劣化作用并建立本构模型至关重要。采用损伤力学理论和统计理论推导出能够综合反映CO_(2)吸附和荷载耦合作用下煤体总损伤变量的计算公式,并重点考虑了压密段的影响,分段建立了CO_(2)作用下煤体的细观统计损伤本构方程,明确了模型各参数的确定方法。最后通过CT扫描实验系统、MTS 816实验系统确定了本构模型参数,并采用自主研制的气−固耦合实验系统对不同CO_(2)压力下煤体进行了单轴压缩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CT扫描获取的裂隙率和运用Weibull分布理论分别定义了吸附和受载作用下的损伤变量,结合损伤理论进一步得到二者耦合作用下的总损伤变量,并建立了细观统计损伤本构模型;②基于CT扫描技术的裂隙三维重构真实反映了CO_(2)作用前后裂隙扩展特征,CO_(2)压力越高,裂隙扩展越充分,煤样三维裂隙参数和损伤变量越大,所形成的空间裂隙网络越复杂;③CO_(2)对煤体力学性质劣化作用显著,煤体的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随CO_(2)压力增加分别降低了49.78%和22.63%,CO_(2)对煤体的溶胀效应、塑化效应和气楔效应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力学参数的降低;④建立的CO_(2)作用下煤体细观统计损伤模型理论曲线与单轴实验曲线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说明损伤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出CO_(2)对煤体力学特性的损伤劣化作用,体现了损伤本构模型及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本构模型 损伤变量 力学特性 裂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韧性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曹宇光 甄莹 +2 位作者 刘媛媛 张振永 白芳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5,共8页
碳中和目标下,超临界态CO_(2)管道输送已成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控制体系尚未构建,管材止裂韧性难以预测,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瓶颈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通过归纳国内外相关文... 碳中和目标下,超临界态CO_(2)管道输送已成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控制体系尚未构建,管材止裂韧性难以预测,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瓶颈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通过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规范标准,对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控制研究进展及最新标准体系进行了简要综述;在系统收集已开展CO_(2)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信息及数据的基础上,对现有止裂韧性预测模型适用性进行了讨论,由此确定了CO_(2)管道止裂韧性预测模型修正形式,并对不同模型适用范围及预测结果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修正模型解决了传统止裂预测模型过于激进的问题,同时降低了DNV推荐方法的保守性。建议将修正模型与DNN预测方法相结合,以使管材韧性值处于止裂区域;同时开展高效准确的CO_(2)管道裂纹动态扩展数值模拟。所得结果可为我国CO_(2)管道止裂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管道输送 延性断裂 双曲线模型 断裂 韧性 夏比冲击功 止裂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刺激响应球型水凝胶的制备及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守村 闫雪垠 +1 位作者 宋阳华 李卓敏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0-877,共8页
以纤维素、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等为原料制备了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互穿网络复合水凝胶材料(GCel/PD)。GCel/PD材料具有显著的CO_(2)刺激响应特性,能有效地吸附分离牛血清白蛋白(BSA)。... 以纤维素、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等为原料制备了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互穿网络复合水凝胶材料(GCel/PD)。GCel/PD材料具有显著的CO_(2)刺激响应特性,能有效地吸附分离牛血清白蛋白(BSA)。其中,对BSA的最大吸附量可达(434.4±15)mg/g。在CO_(2)/N2氛围的循环切换下,GCel/PD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循环使用3次之后,对蛋白质的吸附量仍能达到167.5 mg/g。使用之后,颗粒状GCel/PD便于从体系中分离出来,有望在蛋白质的分离提取方面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水凝胶 co_(2) 刺激-响应 吸附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超临界CO_(2)损伤的椭球形三维裂缝计算新模型
11
作者 纪国法 林中天 +1 位作者 聂一林 赵文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70,共10页
目前超临界CO_(2)压裂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室内岩石损伤机理和劣化力学参数测试,对压裂形成的三维裂缝形态研究较少。为刻画超临界CO_(2)压裂过程的裂缝形态展布,基于Griffith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平面应变条件下椭球形裂缝扩展的三维计算... 目前超临界CO_(2)压裂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室内岩石损伤机理和劣化力学参数测试,对压裂形成的三维裂缝形态研究较少。为刻画超临界CO_(2)压裂过程的裂缝形态展布,基于Griffith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平面应变条件下椭球形裂缝扩展的三维计算新模型;结合前人室内测试结果,回归了岩石弹性力学参数与超临界CO_(2)多浸泡因素关联式,讨论了超临界CO_(2)压力、温度、施工排量、初始弹性模量、初始泊松比、缝内净压力、储层厚度等参数对裂缝扩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上下存在水层的目的层采用超临界CO_(2)压裂时更应采取控缝高的措施;针对低渗储层,可优先考虑超临界CO_(2)压裂;超临界CO_(2)压裂工艺更适用于最小水平主应力大的储层;超临界CO_(2)压裂时,有助于低排量下获得相同的平均缝宽。研究成果对非常规油气水平井超临界CO_(2)压裂裂缝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岩石力学 损伤 三维裂缝 模型 平面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合-CO_(2)响应模型对水稻快速A-C_(i)响应(RACiR)曲线拟合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雪 康敏 +3 位作者 王偲媛 曹卫星 朱艳 刘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9-1106,共8页
[目的]光合-CO_(2)响应(photosynthetic carbon assimilation CO_(2)response,A-C_(i))模型是定量研究植物光合特性对环境因子响应的主要手段,也是植物生理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本文旨在探究合适的测试方法以及数学模型来更好... [目的]光合-CO_(2)响应(photosynthetic carbon assimilation CO_(2)response,A-C_(i))模型是定量研究植物光合特性对环境因子响应的主要手段,也是植物生理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本文旨在探究合适的测试方法以及数学模型来更好地获取水稻光合参数。[方法]以水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快速A-C_(i)响应(rapid A-C_(i)response,RACiR)曲线与传统的光合-CO_(2)响应曲线测试方法对水稻单叶光合参数进行测量。使用生化模型(FvCB)、直角双曲线模型、Michaelis-Menten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函数模型、分段函数模型、叶子飘模型以及指数修正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RACiR方法通过不同模型获得的参数与A-C_(i)方法测试得到的参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RACiR技术可节约近50%的测试时间。但也存在不能同步测量荧光数据以及难以实时查看测试数据是否存在异常等弊端。除FvCB外的7种光合-CO_(2)响应模型中,叶子飘模型整体上拟合出的光合特征参数较为可靠。[结论]RACiR测试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且相对于传统方法其测试效率显著提高;叶子飘模型在水稻光合作用参数拟合上具有更优的性能。研究结果将为水稻光合作用-CO_(2)响应研究选用合适的测试方式和拟合模型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合作用 co_(2)响应模型 快速光合-co_(2)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曲面法优化氮掺杂活性炭的制备和CO_(2)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玉 方梦祥 +3 位作者 余鹏 吕通 岑建孟 夏芝香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9,共11页
氮掺杂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影响其性能的因素极其复杂,单一因素的定性分析无法满足对制备条件的准确调控,而多因素耦合量化分析可以弥补不足。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与尿素共热解制备氮掺杂活性炭,通过响应曲面法(RSM)进行建模... 氮掺杂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影响其性能的因素极其复杂,单一因素的定性分析无法满足对制备条件的准确调控,而多因素耦合量化分析可以弥补不足。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与尿素共热解制备氮掺杂活性炭,通过响应曲面法(RSM)进行建模,以量化分析多因素耦合作用对活性炭产率和不同温度下(25℃,50℃和75℃)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优化制备工艺参数,并且在此实验设计基础上利用线性拟合方法预测不同温度下CO_(2)吸附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对活性炭产率的影响由大到小的单因素依次为掺氮比(尿素与煤沥青的质量比)、活化温度、碱碳比(KOH与煤沥青的质量比)、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的耦合作用影响最显著,碱碳比是影响活性炭CO_(2)吸附量最为关键的因素,但随吸附温度升高其他因素影响显著性增强;不同温度下CO_(2)吸附量可以进行相互预测,且相邻温度下CO_(2)吸附量之间的预测效果更好;得到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活化温度650℃、活化时间1.25 h、碱碳比2.5、掺氮比0.3,相应的活性炭产率可达59.316%,在25℃,50℃和75℃下CO_(2)吸附量分别为3.474 mmol/g,2.355 mmol/g,1.358 m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曲面法 优化 活性炭 产率 co_(2)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杂质CO_(2)混合体系的气液相平衡计算模型
14
作者 秦锋 蔡子璇 +4 位作者 明红芳 张帆 何梓睿 朱晨阳 李大树 《油气与新能源》 2024年第5期87-96,共10页
对含杂质CO_(2)体系相平衡的准确表征是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应用中的关键。为探讨针对此类体系相平衡计算的最佳热力学模型,基于CO_(2)/N_(2)、CO_(2)/O_(2)与CO_(2)/H_(2)O等3种二元混合工质的气液相平衡数据,分别使用状态方程(PR... 对含杂质CO_(2)体系相平衡的准确表征是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应用中的关键。为探讨针对此类体系相平衡计算的最佳热力学模型,基于CO_(2)/N_(2)、CO_(2)/O_(2)与CO_(2)/H_(2)O等3种二元混合工质的气液相平衡数据,分别使用状态方程(PR、SRK、BWRS、CPA、GERG-2008)和活度系数模型(NRTL、UNIQUAC)进行了气液闪蒸计算。结果表明,针对含杂质CO_(2)二元混合体系,CPA方程具有最高的计算精度,其结果与实验值的平均偏差仅为4.75%。随后,采用CPA方程对CO_(2)/N_(2)、CO_(2)/N_(2)/O_(2)和CO_(2)/N_(2)/O_(2)/H_(2)O等混合物的相包络线进行了预测,其对泡点、露点压力的计算与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方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偏差小于3.5%,表明了CPA方程可作为一种简单且准确的含杂质CO_(2)混合体系相平衡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杂质co_(2) 相平衡 活度系数模型 状态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指数模型对紫茉莉光合—光响应及CO_2响应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兰英 黎云祥 +1 位作者 钱一凡 权秋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9-845,共7页
五种模型分别运用于紫茉莉的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曲线的拟合,研究其光合效率参数的变化,探讨紫茉莉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的最适模型。结果表明:(1)紫茉莉的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改进指数模型拟合R2均为0.999,拟合效果优于非直角双... 五种模型分别运用于紫茉莉的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曲线的拟合,研究其光合效率参数的变化,探讨紫茉莉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的最适模型。结果表明:(1)紫茉莉的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改进指数模型拟合R2均为0.999,拟合效果优于非直角双曲线、直角双曲线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其饱和光强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797.299和7.879μmolCO2·m-2·s-1,饱和CO2浓度和最大光合能力分别为1264.447和16.783μmol CO2·m-2·s-1,均与实测值最接近;(2)五个模型拟合和预测的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误差(MAE),都是改进指数模型小于其他模型。改进指数模型为紫茉莉光合—光响应及CO2响应曲线的最佳模型,实验结果可为紫茉莉的生理生态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茉莉 光合—光响应模型 光合-co2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建立超临界CO_2萃取结晶穿心莲内酯工艺模型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文成 谢慧明 +1 位作者 张兴元 潘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3-228,共6页
以穿心莲内酯含量为30%的穿心莲浸膏为试验原料,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R esponse SurfaceM ethodo logy,RSM)建立了超临界CO2萃取结晶穿心莲内酯结晶率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并探讨了萃取结晶压力、温度、时间对结... 以穿心莲内酯含量为30%的穿心莲浸膏为试验原料,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R esponse SurfaceM ethodo logy,RSM)建立了超临界CO2萃取结晶穿心莲内酯结晶率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并探讨了萃取结晶压力、温度、时间对结晶率的作用规律。根据该模型进行了工艺参数的优选,以结晶率为指标,试验所得穿心莲内酯超临界CO2萃取结晶优化工艺条件为:压力20.88 M Pa,温度50.27℃,时间97.02 m in,该条件下结晶率高达74.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萃取结晶 穿心莲内酯 响应曲面分析法 结晶率 工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特征和减排路径研究——基于ARIMA-LEAP模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浩 胡静茹 +2 位作者 王寿兵 张挺峰 方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31-3543,共13页
为了消除对于未来粗钢、钢材以及生铁产量预测主观性,基于时间序列中的ARIMA模型,对未来相关产量进行客观预测,构建了中国钢铁行业ARIMA-LEAP模型,并以2020年为基准年,每5a为时间节点,研究了2020~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不同情景下全流程及... 为了消除对于未来粗钢、钢材以及生铁产量预测主观性,基于时间序列中的ARIMA模型,对未来相关产量进行客观预测,构建了中国钢铁行业ARIMA-LEAP模型,并以2020年为基准年,每5a为时间节点,研究了2020~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不同情景下全流程及各工序的CO_(2)排放情况.在技术进步中考虑了氢还原炼铁技术,在能源结构调整中考虑了发电方式调整,在此基础上分别设置了4种单一情景和4种组合情景来研究其减排潜力.结果表明,4种组合情景下的含有规模减排的3种组合情景CO_(2)减排潜力均高于单一情景.其中SUR+TER、SUR+STR和综合减排情景可以在2030年实现达峰,达峰年均为2021年,达峰时CO_(2)排放量分别为13.225亿t、13.359亿t和13.289亿t.单一情景中相较于基准情景CO_(2)减排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规模减排情景(SUR)、结构减排情景(STR)、技术减排情景(TAR),在2030年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减排量分别为493.1Mt、247.8Mt以及105.1Mt.借助LEAP模型的能源核算以及CO_(2)排放核算功能,研究了综合减排情景下2020~2030年不同工序,不同能源的CO_(2)排量,其中CO_(2)排放较多的3个工序为炼铁、轧钢以及烧结工序,产生CO_(2)较多的4种能源为洗精煤、喷煤粉、电力以及焦炭,其中洗精煤CO_(2)排放量更是达到10Bt级,而其余3种能源也达到Bt级.确定了中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特征.对技术减排以及结构减排成本进行简单比较,制定中国钢铁行业CO_(2)减排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P模型 钢铁行业 co_(2) 排放特征 减排路径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合作用对光和CO_2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47
18
作者 叶子飘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7-740,共14页
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是研究植物生理和植物生态学的重要工具,可为植物光合特性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该文综述了当前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模型的可能发展趋势。... 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是研究植物生理和植物生态学的重要工具,可为植物光合特性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该文综述了当前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模型的可能发展趋势。光合作用涉及光能的吸收、能量转换、电子传递、ATP合成、CO2固定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过程。光合作用由原初反应、同化力形成和碳同化3个基本过程构成,任一个过程均可对光合作用速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模型只涉及光能的转换,而光合作用的生化模型包含了同化力形成和碳同化这两个基本过程。把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即把参与光能吸收、传递和转换的捕光色素分子的物理参数(如捕光色素分子数、捕光色素分子光能吸收截面、捕光色素分子处于激发态的平均寿命等)结合到生化模型中,可能是今后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机理模型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模型 co2响应模型 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相对湿度对CO_(2)养护钢渣制品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李善武 樊展霖 +2 位作者 刘剑辉 陈正 史才军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1,共9页
通过响应面法(RSM)研究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对CO_(2)养护钢渣制品(以下简称钢渣制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相互作用对钢渣制品碳化过程的影响在不同碳化阶段有所不同.CO_(2)养护初期,CO_(2)的扩散是关键因素,但该阶段碳化... 通过响应面法(RSM)研究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对CO_(2)养护钢渣制品(以下简称钢渣制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相互作用对钢渣制品碳化过程的影响在不同碳化阶段有所不同.CO_(2)养护初期,CO_(2)的扩散是关键因素,但该阶段碳化不充分;CO_(2)养护后期,钢渣制品的抗压强度和碳化程度受Ca^(2+)和CO_(2)溶解度的影响较大.当相对湿度低于30%时,尽管CO_(2)扩散较快,但其溶解度低,限制了CO_(3)^(2-)与Ca^(2+)的反应,导致钢渣制品无法达到理想的强度和碳化水平.将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提至70℃和64%,可以促进更多纳米级CaCO3形成,填充了40~180 nm孔隙,有效减小了钢渣的孔径和孔体积,从而改善了材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co_(2)养护 温度 相对湿度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光响应及CO_2响应模型在喀斯特树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0
作者 焦裕媚 韦小丽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2-167,170,共7页
为了找到光及CO2响应曲线最优拟合模型,采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叶子飘新模型对4种喀斯特森林树种的光响应数据及CO2响应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光合作用对光及CO2响应的叶子飘新模型能很好地拟合4个树种的光及CO2响... 为了找到光及CO2响应曲线最优拟合模型,采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叶子飘新模型对4种喀斯特森林树种的光响应数据及CO2响应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光合作用对光及CO2响应的叶子飘新模型能很好地拟合4个树种的光及CO2响应数据,且可以直接计算出其主要光合参数。4个树种光合特性由强到弱为:翅荚香槐>光皮树≈黄连木>椤木石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 叶子飘新模型 响应曲线 co2响应曲线 光合作用 喀斯特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