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8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非偏头痛症状与卵圆孔未闭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杨捷 冯新恒 +3 位作者 朱文迪 陈少敏 钟征 刘志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7,共7页
目的探讨成人非偏头痛症状与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超声心动图室2024年2~12月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ontrast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cTT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 目的探讨成人非偏头痛症状与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超声心动图室2024年2~12月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ontrast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cTT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症状分为偏头痛症状组(n=527)、非偏头痛症状组(包括不明原因的头晕、耳鸣、一过性听力减退、晕厥、肢体麻木、一过性视野缺损症状,n=144)和无症状对照组(n=87)。比较3组PFO阳性率、PFO阳性患者右向左分流(right to left shunt,RLS)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FO阳性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偏头痛症状组、非偏头痛症状组和无症状对照组PFO阳性率分别为85.0%(448/527)、84.0%(121/144)和26.4%(23/87),3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53.434,P=0.000),偏头痛症状组和非偏头痛症状组PFO阳性率显著高于无症状对照组(均P=0.000)。592例诊断PFO,3组RLS分级差异有显著性(H=18.762,P=0.000),偏头痛症状组和非偏头痛症状组RLS分级显著高于无症状对照组(均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OR=2.221,95%CI:1.515~3.256,P=0.000)、偏头痛(OR=3.373,95%CI:2.322~4.899,P=0.000)、头晕(OR=2.499,95%CI:1.694~3.685,P=0.000)和肢体麻木(OR=1.981,95%CI:1.052~3.729,P=0.034)与PFO阳性独立相关。结论头晕、肢体麻木等非偏头痛症状与成人PFO相关,对这些症状的患者进行cTTE检查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头痛 头痛症状 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封堵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与偏头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2
作者 李天虚 焦伯延 闫西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封堵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与偏头痛缓解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济宁第一人民医院因先兆性偏头痛行PFO封堵术的患者210例,分析术后无残余分流和有残余分流患者临...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封堵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与偏头痛缓解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济宁第一人民医院因先兆性偏头痛行PFO封堵术的患者210例,分析术后无残余分流和有残余分流患者临床资料、视觉模拟评分(VAS)、头痛影响测试-6问卷(HIT-6)评分差异。结果有残余分流患者术前PFO宽度高于无残余分流患者[(1.72±0.34)mm比(1.42±0.31)mm,P<0.05];有残余分流患者静息状态下右向左分流1~2级比例高于无残余分流患者(94.74%比65.12%,P<0.05);有和无残余分流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手术时间及封堵器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FO宽度、静息状态下右向左分流分级是发生残余分流的影响因素(P<0.05),使用该模型构建预测残余分流的列线图模型,其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95%CI:0.731~0.94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50%和81.00%;有残余分流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和HIT-6评分分别为(1.87±0.29)分和(56.02±9.08)分,高于无残余分流患者(P<0.05);有残余分流患者VAS评分、HIT-6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2.59±9.17)%和(22.43±8.11)%,低于无残余分流患者(P<0.05);重度残余分流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和HIT-6评分分别为(2.21±0.41)分和(61.38±8.45)分,高于轻度残余分流患者(P<0.05);残余分流量与VAS评分、HIT-6评分改善率呈负相关(r=-0.546、-0.738,P<0.05)。结论PFO封堵后残余分流与偏头痛缓解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封堵 残余分流 头痛 缓解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性偏头痛和梅尼埃病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李春燕 黄远 +3 位作者 杨宇 张静 杨晓英 郑丽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 比较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和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VEMP)的特点,研究VEMP在两种疾病间的区别与联系,为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VM患者100例和单... 目的 比较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和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VEMP)的特点,研究VEMP在两种疾病间的区别与联系,为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VM患者100例和单侧MD患者100例,选取同期健康对照组100例。受试者均进行颈肌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oVEMP)检查,并对其引出率、N1潜伏期、P1潜伏期、P1-N1波间期、振幅做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cVEMP、oVEMP引出率高于VM组和MD组,VM组高于MD组(P<0.05)。MD组oVEMP的P1潜伏期、N1潜伏期、P1-N1波间期较VM组延长(P<0.05)。VM组和MD组oVEMP振幅均低于对照组(P<0.05)。MD患者oVEMP的P1潜伏期与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弱相关。结论VM和MD患者VEMP的检出率均降低。oVEMP的P1潜伏期、N1潜伏期、P1-N1波间延长可作为VM和MD鉴别诊断的观察指标,oVEMP的P1潜伏期会随MD患者DHI评分的增加而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头痛 梅尼埃病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并发偏头痛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4
作者 魏瑞花 洪丽 王献 《临床内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癫痫并发偏头痛的风险因素,并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将372例癫痫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248例)和验证组(124例)。根据有无偏头痛情况,将建模组再分为偏头痛组(54例)和无偏头痛组(194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 目的探讨癫痫并发偏头痛的风险因素,并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将372例癫痫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248例)和验证组(124例)。根据有无偏头痛情况,将建模组再分为偏头痛组(54例)和无偏头痛组(194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癫痫并发偏头痛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采用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及区分度,采用决策曲线(DCA)评估模型临床净获益率。结果与无偏头痛组比较,偏头痛组癫痫病程更长,女性、高血压史、偏头痛家族史、夜间睡眠不佳、焦虑情绪患者比例及发作频率、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癫痫病程长、发作频率高、偏头痛家族史、夜间睡眠不佳、焦虑情绪、高血压史及高水平血清CRP、IL-6、TNF-α均是癫痫并发偏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内部验证显示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21(95%CI 0.789~0.855),建模组与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3和0.819,校准曲线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DCA分析表明当阈值概率在6%~79%、81%~92%时可获得临床净收益。结论女性、病程、发作频率、偏头痛家族史、夜间睡眠不佳、焦虑情绪、高血压史及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是癫痫并发偏头痛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较好,有助于临床早期筛选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头痛 风险因素 列线图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前庭性偏头痛的颅脑多模态MRI研究进展
5
作者 吴宏赟 支洪伟 +2 位作者 李海涛 崔文强 张继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26-129,134,共5页
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一种以前庭症状为主诉的偏头痛亚型,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客观标志物。MRI有多序列、多参数、多平面成像的特点。对VM患者颅脑多模态MRI结构成像、fMRI、灌注成像、MRS的异常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VM的特异性影像标志物... 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一种以前庭症状为主诉的偏头痛亚型,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客观标志物。MRI有多序列、多参数、多平面成像的特点。对VM患者颅脑多模态MRI结构成像、fMRI、灌注成像、MRS的异常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VM的特异性影像标志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头痛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中医临床研究思路与关键问题思考
6
作者 吴宏赟 支洪伟 +4 位作者 李海涛 崔文强 魏盛 徐向青 张继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84-188,共5页
中医治疗偏头痛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梳理中医防治偏头痛临床研究思路,加强随机对照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相结合的偏头痛临床疗效评价,加强以脑功能影像为实验手段的偏头痛中医临床机制研究,基于方法学进展探索新型临床设... 中医治疗偏头痛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梳理中医防治偏头痛临床研究思路,加强随机对照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相结合的偏头痛临床疗效评价,加强以脑功能影像为实验手段的偏头痛中医临床机制研究,基于方法学进展探索新型临床设计方案。厘清中医防治偏头痛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规范临床研究设计和实施,保障中医证候诊断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合理设置安慰剂对照,制定体现中医特色的疗效观察指标,建立科学的疗效评价体系,最终形成规范报告,将临床疗效提升为高水平循证证据,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多靶点 随机对照试验 真实世界研究 规范研究设计 疗效指标 评价体系 中医药服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X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偏头痛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斌 葛朝明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3期409-412,共4页
偏头痛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炎性因子密切相关。ATP是P2X受体(P2XR)的配体,P2XR是一种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广泛表达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LGIC)。本篇综述阐述... 偏头痛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炎性因子密切相关。ATP是P2X受体(P2XR)的配体,P2XR是一种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广泛表达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LGIC)。本篇综述阐述了P2X(P2X3、P2X4、P2X7)受体通过不同机制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释放炎性因子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偏头痛的发生,这将成为偏头痛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P2X受体 三磷酸腺苷(ATP)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偏汤联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价值观察
8
作者 张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24-027,共4页
分析偏头痛患者以散偏汤联合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8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选择随机数字分组法,将上述病例划分为参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参照组采用单一用药治疗法,研究组则增加针刺治... 分析偏头痛患者以散偏汤联合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8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选择随机数字分组法,将上述病例划分为参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参照组采用单一用药治疗法,研究组则增加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各种临床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数据。结果 对比参照组,研究组患者各项治疗指标(如:有效率、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P<0.05),相关数据指标变化详见(表1、表2、表3)。结论 偏头痛患者以散偏汤联合针刺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与睡眠-觉醒障碍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彦霖 庞淼一 +2 位作者 王培培 李纤 杨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偏头痛是常见的慢性发作性脑功能障碍疾病,具有高疾病负担和高失能性。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是偏头痛发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偏头痛发作具有昼夜节律异质性,且睡眠质量下降往往与偏头痛发作频率增加或慢性化有关。内源性昼夜... 偏头痛是常见的慢性发作性脑功能障碍疾病,具有高疾病负担和高失能性。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是偏头痛发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偏头痛发作具有昼夜节律异质性,且睡眠质量下降往往与偏头痛发作频率增加或慢性化有关。内源性昼夜节律的破坏或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失衡可能会导致昼夜节律相关的睡眠-觉醒障碍,这可能导致后续的疼痛过敏,从而使人们罹患偏头痛的风险增高。本文集中关注偏头痛如何扰乱睡眠,以及睡眠-觉醒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如何促进偏头痛这两方面,并阐述了偏头痛和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潜在的共同解剖定位、分子和互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睡眠障碍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经性偏头痛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10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 +9 位作者 王晓琳 董钊 那伟楠 韩珣 王贺波 何孜姿 康丽 周志彬 林晓雪 于生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共11页
在我国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不断规范的前提下,月经性偏头痛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非月经期偏头痛相比,月经性偏头痛具有更高的致残性,部分病人急性期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开启个体化预防治疗,目前我国对月经性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尚缺... 在我国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不断规范的前提下,月经性偏头痛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非月经期偏头痛相比,月经性偏头痛具有更高的致残性,部分病人急性期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开启个体化预防治疗,目前我国对月经性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尚缺乏规范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师掌握和管理月经性偏头痛,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并制订本共识,针对月经性偏头痛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更好为女性偏头痛病人提供精准适宜的治疗方案,解除月经性偏头痛的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月经性头痛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偏头痛发病的相关物质
11
作者 杨蓉 李佳佳 +1 位作者 崔子婷 董铭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59,共6页
偏头痛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原发性神经系统疾病,其发作的频率、程度及持续时间等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严重者可导致病人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其他更为不良的后果。虽然对偏头痛发病机制已有广泛的研究,但... 偏头痛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原发性神经系统疾病,其发作的频率、程度及持续时间等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严重者可导致病人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其他更为不良的后果。虽然对偏头痛发病机制已有广泛的研究,但与其相关的很多关键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研究表明皮质扩布性抑制或能量失衡等因素使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并敏化,从而释放多种神经肽、血管活性物质及炎性细胞因子,产生无菌性炎症而出现头痛。本文详细介绍与偏头痛发作相关的上述物质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物质在偏头痛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为偏头痛治疗或预防提供积极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神经肽 血管活性物质 炎症介质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性偏头痛与睡眠障碍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贤琳 严钢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19-123,共5页
前庭性偏头痛(VM)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晕或眩晕伴头痛,临床症状个体之间差异性大,目前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尚缺少确切的实验室或影像证据,临床漏诊率及误诊率高,有效控制率不高。VM与睡眠障碍症状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 前庭性偏头痛(VM)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晕或眩晕伴头痛,临床症状个体之间差异性大,目前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尚缺少确切的实验室或影像证据,临床漏诊率及误诊率高,有效控制率不高。VM与睡眠障碍症状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觉醒或早醒,VM患者常伴睡眠障碍的相关症状,而睡眠障碍又导致VM的发作更频繁、程度更重,明确VM与睡眠障碍的关联将进一步加深对VM的认识,对指导后续的治疗、预防复发及生活方式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头痛 头痛 睡眠障碍 解剖学 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选穴规律
13
作者 蒲永乐 邱连利 张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近5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WANFANG数据库2017年1月1日—2022年7月3日针灸(含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提取其中的穴位组成。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的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近5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WANFANG数据库2017年1月1日—2022年7月3日针灸(含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提取其中的穴位组成。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的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功能,统计不同穴位使用频率并分析穴位配伍规律及关联、聚类效果。结果纳入文献共66篇,筛选穴位处方107首,涉及穴位114个。其中使用频次>20次的穴位共13个,包括风池、率谷、太阳等;使用频次>1次的穴位归经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穴位分布以头颈部及四肢部为主。常用穴位配伍9个,以率谷-风池支持度最高,聚类为3时效果较好。结论偏头痛的配穴注重远近、阴阳、上下相结合,运用远近、表里经等经典配穴原则,达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针刺疗法 选穴规律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痛舒宁方加味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任宏伟 李林 +5 位作者 樛秀俊 张楠 尤晓苗 孙丹雨 董冠中 史宗康 《中医药学报》 2025年第3期82-86,共5页
目的:分析头痛舒宁方加味治疗偏头痛瘀血阻络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诊疗的80例偏头痛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接受偏头痛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头痛舒宁方加味治疗的4... 目的:分析头痛舒宁方加味治疗偏头痛瘀血阻络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诊疗的80例偏头痛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接受偏头痛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头痛舒宁方加味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记录并比较主要结局指标,结局指标包括整体疗效、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估]、脑血流速度[患侧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_(MCA))、后动脉(_(PCA))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峰值(V_(ACA)、V_(MCA)、V_(PCA))]、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RS评分均降低,V_(ACA)、V_(MCA)、V_(PCA)均升高,且观察组NRS评分较对照组低、V_(ACA)、V_(MCA)、V_(PCA)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IL-6、HS-CRP水平均下降(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瘀血阻络证偏头痛患者应用头痛舒宁方加味治疗,能提高整体疗效,改善患者的脑血流速度、降低炎症水平,患者急性发作时疼痛程度缓解效果好,且联合药物治疗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瘀血阻络证 头痛舒宁方 脑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偏头痛患者即刻脑效应机制的fMRI研究
15
作者 刘飞 徐春阳 +2 位作者 杨玉婵 谭文莉 詹松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80-184,共5页
目的:采用动态低频振幅(dALFF)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分析针刺无先兆偏头痛(MWoA)患者的即刻脑效应。方法:采用3.0 T MRI扫描仪与新型头颅柔性线圈对50例MWoA患者行电针前及电针即刻2个阶段的BOLD-fMRI扫描,观察针刺前后各脑区dALFF值的... 目的:采用动态低频振幅(dALFF)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分析针刺无先兆偏头痛(MWoA)患者的即刻脑效应。方法:采用3.0 T MRI扫描仪与新型头颅柔性线圈对50例MWoA患者行电针前及电针即刻2个阶段的BOLD-fMRI扫描,观察针刺前后各脑区dALFF值的差异,提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区(差异脑区)的dALFF值,结合支持向量机算法对针刺即刻脑效应进行分析。结果:针刺即刻与针刺前相比,右侧枕上回、右侧眶部额上回、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左侧枕中回、左侧距状裂周围皮质及左侧楔叶的dALFF值显著下降(GRF校正,体素水平均P<0.005,簇水平均P<0.05)。基于这些差异脑区dALFF值构建的分类模型,能有效区分针刺前后的状态,其准确率为0.86,特异度为0.80,敏感度为0.88,AUC为0.88。结论:针刺MWoA即刻脑效应的核心在于调节异常的视觉传导通路活动,缓解视觉处理区域的过度激活状态,从而降低头痛发作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先兆头痛 针刺 动态低频振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疗效研究
16
作者 张磊 张国庆 +7 位作者 李梦 王颖 柳刚 杨波 黄晓峰 张玲 张君宇 张笑颜 《陕西中医》 2025年第3期412-415,共4页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6例,脱落3例)和西药组(36例,脱落5例),两组均给与前庭康复训练治疗。针刺组予“通督调神”法针刺,以神庭、百会...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6例,脱落3例)和西药组(36例,脱落5例),两组均给与前庭康复训练治疗。针刺组予“通督调神”法针刺,以神庭、百会、四神聪、大椎、风府、风池为主穴,每次3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西药组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次,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异常率、眩晕残障程度(DHI)评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评估工具和障碍量表(VM-PATHI)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异常率均较治疗前下降,针刺组和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评估工具和障碍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针刺组均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97%(32/33),高于西药组的90.32%(28/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法针刺可改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和眩晕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头痛 眩晕 通督调神 针刺 前庭康复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偏头痛的相关性
17
作者 黄园园 王龙 +1 位作者 谢飞 王娟 《吉林医学》 2025年第3期590-593,共4页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并探讨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与两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月~2022年2月偏头痛患者180例,其中亚临床甲减49例。记录入选患者的一般状况如...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并探讨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与两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月~2022年2月偏头痛患者180例,其中亚临床甲减49例。记录入选患者的一般状况如年龄、性别、临床特征、偏头痛相关量表评定等,同时检测FIB、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偏头痛程度与各指标的相关性,行线性相关分析比较偏头痛程度与FIB的相关性。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FIB升高、亚临床甲减、体重指数(BMI)、女性与偏头痛程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IB升高与偏头痛的发作严重程度关联性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41,P<0.05)。偏头痛程度与FIB值呈线性正相关(P<0.005)。结论:亚临床甲减与偏头痛有密切关联,FIB值与偏头痛程度呈正相关,可能是偏头痛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前庭性偏头痛的中医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潜在作用机制
18
作者 艾春玲 孙莉 +3 位作者 曹政华 项颗 刘寅 荆涛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5期54-58,共5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中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M)的组方规律及核心药物潜在作用机制,为VM的中医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眩晕诊疗中心收治的VM患者的门诊处方,运用中医...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中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M)的组方规律及核心药物潜在作用机制,为VM的中医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眩晕诊疗中心收治的VM患者的门诊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挖掘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对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及VM的主要靶点进行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VM的方剂357首,涉及中药144味,高频中药20味,常用药物组合35个(包含中药8味,即柴胡、川芎、当归、茯神、黄芩、首乌藤、酸枣仁、枳壳)。经网络药理学推测,与上述8味中药对应的活性成分槲皮素、月桂酮、β-谷甾醇、腺嘌呤、豆甾醇、东莨菪碱、S-叶绿素、柚皮素,与IL6、AKT1、IL1B、TNF、CASP3、TP53、VEGFA、JUN关系密切;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主要生物过程涉及细胞应激反应、细胞运动与形态调控、酶活性与分子相互作用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主要信号通路涉及脂质及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当归的活性成分β-谷甾醇与IL1B的结合性能最佳。结论:治疗VM的中药主要为黄芩、柴胡、茯神、枳壳、首乌藤、川芎、当归、酸枣仁,与IL6、AKT1、IL1B、CASP3、JUN等靶点密切相关,可能通过脂质及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发挥改善神经退行性改变、抑制脑内神经源性炎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前庭性头痛 眩晕 用药规律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无先兆偏头痛丘脑区代谢特征以及针刺干预效应机制
19
作者 付彩红 毛雪文 +6 位作者 代静 彭君 刘宏伟 任毅 陈天竹 甄飞 曹克刚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19-124,共6页
目的 应用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术初步探讨无先兆偏头痛丘脑区的代谢特征以及针刺干预的效应机制。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5例(偏头痛组)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组)10例... 目的 应用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术初步探讨无先兆偏头痛丘脑区的代谢特征以及针刺干预的效应机制。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5例(偏头痛组)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组)10例,偏头痛组给予针刺干预4周,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双侧丘脑区的MRS检查,健康对照组无干预,只进行双侧丘脑区的MRS检查,分别比较偏头痛组治疗前后以及与健康对照组双侧丘脑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Cr、NAA/Cho代谢水平的差异,并将上述代谢产物比值与头痛发作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左侧丘脑NAA/Cr、NAA/Cho明显降低(P<0.05);经针刺治疗后,偏头痛组左侧丘脑NAA/Cr、NAA/Cho以及右侧丘脑NAA/Cr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偏头痛组治疗前后左侧丘脑NAA/Cr变化与头痛程度评分变化呈负相关。结论 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丘脑区存在神经元代谢异常,而针刺可能通过调整这些异常的神经元代谢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磁共振波谱 针灸 丘脑 中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偏头痛中医学病机及治疗
20
作者 高睿睿 王恩龙 《亚太传统医药》 2025年第1期172-175,共4页
偏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其现代医学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副作用大且不易根治。络病理论是中医学中广泛应用的理论,偏头痛发病与其密切相关。从络病理论的角度分析,偏头痛的中医... 偏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其现代医学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副作用大且不易根治。络病理论是中医学中广泛应用的理论,偏头痛发病与其密切相关。从络病理论的角度分析,偏头痛的中医基本病机是络脉受阻、不通则痛,络脉亏虚、不荣则痛。以疏经通络、通则不痛,补虚养络、荣则不痛的原则治疗偏头痛,旨在提高疗效,为中医治疗偏头痛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络病理论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