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T2重塑CXCR4 DNA甲基化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自噬、炎症反应及凋亡的影响
1
作者 毛山 周明 +2 位作者 段班燕 曹政 李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579-1584,共6页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过程中内皮细胞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TET2)对趋化因子受体4(CXCR4)DNA甲基化的影响以及对AMI小鼠心肌组织自噬、炎症反应及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为临床探究AMI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周龄...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过程中内皮细胞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TET2)对趋化因子受体4(CXCR4)DNA甲基化的影响以及对AMI小鼠心肌组织自噬、炎症反应及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为临床探究AMI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50只,制备AMI模型,尾部注射TET2、CXCR4过表达质粒;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TET2、CXCR4、微管相关蛋白3(LC3)、P6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关联X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表达;甲基化检测CXCR4 DNA甲基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心肌组织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各组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内TET2、CXCR4均表达上调,TET2、CXCR4均在心肌组织内过表达,TET2过表达促进CXCR4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TET2 mimic组CXCR4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程度降低,CXCR4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肌组织自噬蛋白LC3、抑制细胞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炎性因子IL-6、TNF-α、IL-1β水平、自噬蛋白P62、促细胞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T2、CXCR4过表达进一步下调LC3、Bcl-2蛋白表达,上调炎性因子IL-6、TNF-α、IL-1β水平,P6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TET2、CXCR4二者联合体现出最低LC3、Bcl-2蛋白表达,最高炎性因子IL-6、TNF-α、IL-1β水平以及P6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发展中,TET2通过降低CXCR4 DNA甲基化,促进CXCR4基因表达,进而抑制AMI小鼠心肌组织自噬,上调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程度,促进疾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 趋化因子受体4 DNA甲基化 自噬 炎症反应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击化学和非巯基DNA修饰纳米金的维生素C检测
2
作者 刘伟 张玉环 史玉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09-116,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点击化学和非巯基DNA修饰的叠氮纳米金的可视化维生素C(vitaminC,VC)检测方法。方法用一端有多个腺嘌呤核苷酸的非巯基DNA修饰纳米金,再与一端有叠氮基的互补链杂交,形成表面暴露出叠氮基团的叠氮纳米金。在VC的存在下,...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点击化学和非巯基DNA修饰的叠氮纳米金的可视化维生素C(vitaminC,VC)检测方法。方法用一端有多个腺嘌呤核苷酸的非巯基DNA修饰纳米金,再与一端有叠氮基的互补链杂交,形成表面暴露出叠氮基团的叠氮纳米金。在VC的存在下,将Cu^(2+)还原成Cu^(+),催化叠氮纳米金与三炔丙基胺发生点击化学反应,使叠氮纳米金聚集,引起光谱和颜色的变化。通过光谱和颜色的变化进行VC检测。结果在pH为7、Cu^(2+)浓度为100μmol/L、三炔丙基胺浓度为3μmol/L和反应时间12 min的最优条件下,用分光光度计检测VC的检出限为0.042mg/L,目视的检出限为0.05mg/L。该方法成功用于饮料中VC的测定,呈现了良好的回收率,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结论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超灵敏的VC检测方法,可用于VC的微量可视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色法 维生素C 纳米金 点击化学 非巯基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的同化利用玉米秸秆碳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霄龙 郭腾飞 +6 位作者 张倩 岳克 张珂珂 宋晓 丁世杰 张水清 黄绍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0-440,共11页
[目的]研究秸秆分解过程中同化利用秸秆碳源的微生物生态演替过程,明确参与秸秆分解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为秸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3)C标记高丰度玉米秸秆。微宇宙室内培养试验的供试土壤为华北平原石灰性潮土。共设置3... [目的]研究秸秆分解过程中同化利用秸秆碳源的微生物生态演替过程,明确参与秸秆分解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为秸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3)C标记高丰度玉米秸秆。微宇宙室内培养试验的供试土壤为华北平原石灰性潮土。共设置3个处理:不添加秸秆(soil)、添加自然丰度秸秆(soil+^(12)C-straw)和添加13C标记秸秆(soil+^(13)C-straw)。培养30天时,结合同位素示踪与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测定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分析利用秸秆碳源的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1)秸秆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CO^(2)排放,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在培养第1天达到峰值,土壤和秸秆CO^(2)排放比例均在培养第3天达到峰值。(2)整个培养时期共发现参与秸秆碳同化利用的细菌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_(s))238个,真菌OTU_(s)24个。细菌OTU_(s)主要属于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绿弯菌门(Chloroflexi),真菌OTU_(s)主要为子囊菌门中的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3)秸秆分解不同时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整个培养时期,以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与溶杆菌属(Lysobacter)为代表的7个细菌属快速响应秸秆添加,以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与土生单胞菌属(Terrimonas)为代表的6个细菌属延迟响应;两个真菌属枝鼻菌属(Cladorrhinum)与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表现为对秸秆添加的快速响应,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与unclassified_f_Halosphaeriaceae为延迟响应。(4)曼特尔分析表明,细菌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溶杆菌属(Lysobacter)、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及真菌裂壳菌属(Schizothecium)与碳氮转化相关土壤胞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外源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产生正激发效应,显著增加了土壤CO^(2)排放。同化秸秆碳源的微生物随培养时间延长发生群落演替,细菌的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溶杆菌属(Lysobacter)、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及真菌的裂壳菌属(Schizothecium)在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为秸秆高效腐熟菌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玉米秸秆 DNA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 微生物类群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用植物基因组大小的研究策略
4
作者 刘佩 杜芬 +3 位作者 邓静怡 曾蒋玲 卢小舒 蓝培基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1期1292-1295,共4页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可以对悬浮于液体中微小颗粒进行分选和计数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制备完整的细胞核悬浮液、对核酸荧光染色、根据相关荧光含量分类。分析荧光标记悬液中的单细胞或其他微小颗粒信号,可以实现蛋白质含量、细胞DNA含...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可以对悬浮于液体中微小颗粒进行分选和计数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制备完整的细胞核悬浮液、对核酸荧光染色、根据相关荧光含量分类。分析荧光标记悬液中的单细胞或其他微小颗粒信号,可以实现蛋白质含量、细胞DNA含量、酶活性、细胞膜受体和表面抗原、细胞体积等参数的快速测定。该技术可以用于植物倍性分析和基因组大小估测等研究。目前利用流式细胞术对药用植物进行基因组大小评估的研究较少,未来有待深入研究,以期为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基因组大小提供相关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药用植物 C值 DNA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天翔 张浩博 +1 位作者 王晓艳 陈治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5,共10页
为探讨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用于中国团扇鳐监测方面的可行性,同时开展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本实验将中国团扇鳐与其同属汤氏团扇鳐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使用Primer Express 3.0... 为探讨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用于中国团扇鳐监测方面的可行性,同时开展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本实验将中国团扇鳐与其同属汤氏团扇鳐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使用Primer Express 3.0软件设计中国团扇鳐特异性引物与Taq Man探针。在舟山朱家尖近海设计了A、B、C共3个定置网调查站位,定期收集中国团扇鳐样品。于2017年12月19日、2018年4月13日和2018年7月14日分别采集水样(站位A、B1、B2、C1、C2、D),开展eDNA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水温和采样点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站位、不同时间的中国团扇鳐eDNA浓度不同,水样采集点对中国团扇鳐eDNA浓度的影响极显著,不同采样点eDNA在不同季节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eDNA检测技术灵敏度高,水温、底质和水深对中国团扇鳐的分布皆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其他海域的中国团扇鳐e DNA追踪监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团扇鳐 环境DNA E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 TAQMAN 微滴式数字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的分子静电势(I)──C-DNA的分子静电势
6
作者 刘少民 金闻博 +4 位作者 戴亚 谢跃勤 李卫华 曹稳根 刘小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32-136,共5页
对于序列聚(dG-nr)和聚(dA-dT)来说,本文介始了C-DNA活性位置的分子静电势(MoleculerElectrostaticPotential)的计算方法和结果[1].描述了双螺旋表面外壳(SurfaceE... 对于序列聚(dG-nr)和聚(dA-dT)来说,本文介始了C-DNA活性位置的分子静电势(MoleculerElectrostaticPotential)的计算方法和结果[1].描述了双螺旋表面外壳(SurfaceEnvelopes)上势的分布,并将其与B-DNA有关结果[2-4]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na 分子静电势 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V-LMP1 cDNA克隆与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7
作者 赵菊梅 刘涛 +1 位作者 田聆 梁传余 《华西医学》 CAS 2005年第3期426-429,共4页
目的:从鼻咽癌组织中克隆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cDNA,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IRES-LMP1,并检测其在体外的表达。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取鼻咽癌总RNA,逆转录PCR获得LMP1cDNA,克隆入pDriveCloningVector并测序,利用引物上设计的酶切位... 目的:从鼻咽癌组织中克隆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cDNA,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IRES-LMP1,并检测其在体外的表达。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取鼻咽癌总RNA,逆转录PCR获得LMP1cDNA,克隆入pDriveCloningVector并测序,利用引物上设计的酶切位点NheI和EcoRI将LMP1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IRES中,测定序列后,用脂质体包裹转染COS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LMP1的表达。结果:扩增的LMP1cDNA为1301bp,核酸序列测定证实本实验所构建的质粒正确,该表达质粒在体外转染COS细胞后可表达LMP1分子。结论:实验所构建的pIRES-LMP1表达质粒能在体外表达LMP1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膜蛋白1(LMP1) c-dna克隆 核酸测序 真核表达载体 质粒pI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DD45β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及其对MKK7/JNK途径的影响
8
作者 王远瑞 孙强 +2 位作者 陈永锋 漆伟 康飞科 《西部医学》 2024年第8期1097-1106,共10页
目的探讨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基因45β(GADD45β)在骨关节炎(O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软骨细胞分为对照组、IL-1β组、NC-OE+IL-1β组、GADD45βOE+IL-1β组、NC-sh+IL-1β组和GADD45βsh+IL-1β组。除对照组之外,其他... 目的探讨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基因45β(GADD45β)在骨关节炎(O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软骨细胞分为对照组、IL-1β组、NC-OE+IL-1β组、GADD45βOE+IL-1β组、NC-sh+IL-1β组和GADD45βsh+IL-1β组。除对照组之外,其他组细胞均采用10 ng/mL的IL-1β处理24 h。采用MTT法和TUNEL法检测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OA组、NC-OE+OA组和GADD45βOE+OA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大鼠只进行假手术操作,其他组大鼠均为前交叉韧带切断加内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法诱导的OA模型大鼠。假手术组和OA组大鼠关节腔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NC-OE+OA组和GADD45βOE+OA组大鼠关节腔内分别注射NC-OE和GADD45βOE慢病毒,每周注射1次,共4周。采用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大鼠软骨降解并进行OARSI评分,采用TUNEL染色检测大鼠软骨细胞凋亡。采用RT-qPCR检测GADD45β、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13、IL-1β、IL-6、TNF-α的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GADD45β、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MKK7)、p-MKK-7、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1/2/3和p-JNK1/2/3的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L-1β组软骨细胞的GADD45β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相对细胞活力和Bcl-2 mRNA水平均降低,TUNEL阳性率以及Bax、MMP3、MMP13、IL-1β、IL-6和TNF-α的mRNA水平均升高,MKK-7和JNK1/2/3的相对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与IL-1β组和NC-OE+IL-1β组比较,GADD45βOE+IL-1β组软骨细胞的GADD45β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相对细胞活力和Bcl-2 mRNA水平均升高,TUNEL阳性率以及Bax、MMP3和MMP13、IL-1β、IL-6和TNF-α的mRNA水平均降低,MKK-7和JNK1/2/3的相对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与IL-1β组和NC-sh+IL-1β组比较,GADD45βsh+IL-1β组软骨细胞的GADD45β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相对细胞活力和Bcl-2 mRNA水平均降低,TUNEL阳性率以及Bax、MMP3、MMP13、IL-1β、IL-6和TNF-α的mRNA水平均升高,MKK-7和JNK1/2/3的相对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OA组大鼠的GADD45β的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Bcl-2 mRNA水平降低,OARSI评分和TUNEL阳性率均升高,Bax、MMP3、MMP13、IL-1β、IL-6和TNF-α的mRNA水平均升高,MKK-7和JNK1/2/3的相对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与OA组和NC-OE+OA组比较,GADD45βOE+OA组大鼠的GADD45β的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Bcl-2 mRNA水平升高,OARSI评分和TUNEL阳性率均降低,Bax、MMP3、MMP13、IL-1β、IL-6和TNF-α的mRNA水平均降低,MKK-7和JNK1/2/3的相对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GADD45β在OA中下调,上调GADD45β可能通过抑制MKK7/JNK途径抑制OA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基因45β C-JUN氨基末端激酶 软骨 炎症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和维生素C对氟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夏涛 王爱国 +3 位作者 余日安 肖登峰 林青 杨克敌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4-125,共2页
目的 研究氟对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以及硒和维生素C对氟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氟 (F)组、氟 +硒 (F +Se)组、氟 +维生素C(F +VC)组分别用NaF 15 0mg/L、NaF 15 0mg/L +Na2 SeO35mg/L、NaF 15 0mg/L +VC 10 0 0mg/L喂... 目的 研究氟对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以及硒和维生素C对氟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氟 (F)组、氟 +硒 (F +Se)组、氟 +维生素C(F +VC)组分别用NaF 15 0mg/L、NaF 15 0mg/L +Na2 SeO35mg/L、NaF 15 0mg/L +VC 10 0 0mg/L喂养雄性SD大鼠 4周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SCGE)检测肝细胞DNA的损伤率。结果 F组肝细胞DNA损伤率 (44 .8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9.40 % ) ;而F +Se组(12 .60 % )和F +VC组 (14.60 % )的DNA损伤率明显低于F组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过量氟摄入可导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 ,而适量的硒和维生素C对氟致DNA损伤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DNA损伤 维生素C 鼠肝 肝细胞DNA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损伤率 损伤作用 SD大鼠 拮抗作用 对照组 过量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虫病诊断用抗原编码cDNA的分子克隆 被引量:62
10
作者 孙树汉 王俊霞 +3 位作者 陈蕊雯 陆惠萍 彭郁葱 王朝霞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 :克隆与分析囊虫病诊断用抗原及其编码基因。方法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 ,构建来源于猪囊尾蚴 m RNA的 c DNA文库。以囊虫病患者、囊虫病病猪的血清为探针从 c DNA文库中筛选出目的克隆。结果 :获得人、猪共同抗原 2个 (分子量分别为 ... 目的 :克隆与分析囊虫病诊断用抗原及其编码基因。方法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 ,构建来源于猪囊尾蚴 m RNA的 c DNA文库。以囊虫病患者、囊虫病病猪的血清为探针从 c DNA文库中筛选出目的克隆。结果 :获得人、猪共同抗原 2个 (分子量分别为 2 8k Da和 18k Da) ,人特异性抗原和猪特异性抗原各 1个 (分子量为 34 k Da、 14k Da)。这些抗原的编码克隆分别命名为λc C1、λc C2、λc H1及 λc P1。c C1c DNA含有编码 2 8k Da的人、猪共同抗原的完整基因 ,全长 10 70 bp,起始密码 ( ATG)从自 2 2 bp,终止密码 ( TGA)结于 74 7bp,长为 74 7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由 2 4 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其理论推导分子量为 2 7.36k Da。结论 :以 c C1等融合蛋白为诊断用抗原 ,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较理想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 抗原多肽 分子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氏利什曼原虫cDNA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8
11
作者 敬保迁 胡孝素 +1 位作者 陈建平 刘洪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70-372,共3页
目的 :建立杜氏利什曼原虫 c DNA文库 ,以获取个体基因表达产物和研究基因结构。方法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 m RNA为模板 ,体外合成 c DNA,以噬菌体λgt11DNA为载体构建文库。结果 :共获 2× 10 6重组子 ,插入比例为 4 8%... 目的 :建立杜氏利什曼原虫 c DNA文库 ,以获取个体基因表达产物和研究基因结构。方法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 m RNA为模板 ,体外合成 c DNA,以噬菌体λgt11DNA为载体构建文库。结果 :共获 2× 10 6重组子 ,插入比例为 4 8%。文库经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全虫兔抗血清筛选 ,共筛 2× 10 4重组子 ,获 3个阳性表达克隆 ,表达产物的分子量分别为 :136k Da、160 k Da和 148k Da。结论 :已构建成的表达型杜氏利什曼原虫 c DNA文库 ,其插入比例和表达效率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原虫 CDNA文库 免疫筛选 利什曼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燕妮 肖谷田 +4 位作者 毕惠祥 李明 金丽娟 李英杰 谢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 c DNA表达文库。方法 :采用“一步法”提取红内期恶性疟原虫12 2 4 μg RNA,经 Oligo( d T)纤维素柱纯化得到 35.84 μg poly ( A) +m RNA。取 10 μg m RNA反转录得到 1.75μg平端双链 c DNA,与含 Eco RI,Not I,S...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 c DNA表达文库。方法 :采用“一步法”提取红内期恶性疟原虫12 2 4 μg RNA,经 Oligo( d T)纤维素柱纯化得到 35.84 μg poly ( A) +m RNA。取 10 μg m RNA反转录得到 1.75μg平端双链 c DNA,与含 Eco RI,Not I,Sal I酶切位点的衔接头连接后 ,经分级分离柱纯化回收到 2 0 0 ng大小主要在 50 0 bp- 7kb左右的 c DNA片段。取 50 ng c DNA与λgt11噬菌体臂连接后体外包装 ,完成建库。并采用 PCR方法初步鉴定该文库。结果 :已构建一个含 10 6个重组子的 c DNA表达文库。结论 :文库容量及插入 c DNA片段的大小适合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 疟原虫 CDNA表达文库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法研究丝裂霉素C与DNA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瑞琼 鄢远 黄坚锋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1-175,共5页
以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为荧光探针,研究了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小牛胸腺DNA(CT DNA)的作用机制.对荧光光谱、偏振荧光、Scatchard图、DNA热变性曲线等研究的结果表明,经Na_2S_2O_4还原活化后的MMC能与DNA发生作用,并... 以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为荧光探针,研究了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小牛胸腺DNA(CT DNA)的作用机制.对荧光光谱、偏振荧光、Scatchard图、DNA热变性曲线等研究的结果表明,经Na_2S_2O_4还原活化后的MMC能与DNA发生作用,并且存在沟槽和部分嵌入两种结合方式.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前人提出的MMC与DNA之间发生交联反应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C DNA 溴化乙锭探针 荧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与HCV融合DNA疫苗的构建及其体液免疫应答 被引量:8
14
作者 尹文 徐志凯 +2 位作者 薛小平 付莉 吕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构建含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基因(S区基因)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基因(C区基因)的嵌合真核表达载体,观察preS1和preS2基因对HBV表面抗原及HCV核心抗原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用PCR方法,分别扩增HBVS区基因和HCVC区基因。将... 目的构建含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基因(S区基因)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基因(C区基因)的嵌合真核表达载体,观察preS1和preS2基因对HBV表面抗原及HCV核心抗原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用PCR方法,分别扩增HBVS区基因和HCVC区基因。将S区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酶切鉴定后,再将C区基因克隆至S区基因的下游。测序正确后,大量提取质粒并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法检测抗HBs和抗HCV抗体。结果成功地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后酶切鉴定结果正确,序列分析与文献报道相一致。免疫后检测到抗HBs和抗HCV抗体。preS1与preS2基因对构建的融合DNA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HBs抗体的产生低于只含S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reS1基因对抗HCV抗体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而preS2无影响。结论不同长度的HBVS区基因可影响抗HBs和抗HCV抗体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体液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疫里氏杆菌江苏分离株G+C含量测定及DNA同源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青海 李刚 +1 位作者 郑明球 蔡宝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7-91,共5页
采用苯酚-氯仿混合法,提取了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aanatipestifer)血清1型Jb2株、Jb3株、未定型菌Tb1株以及鸭大肠杆菌E4株和大肠杆菌K12株的基因组DNA。用热变性法测得Jb2、Jb3、... 采用苯酚-氯仿混合法,提取了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aanatipestifer)血清1型Jb2株、Jb3株、未定型菌Tb1株以及鸭大肠杆菌E4株和大肠杆菌K12株的基因组DNA。用热变性法测得Jb2、Jb3、Tb1和K12株的解链温度(Tm)分别为68.5,68.5,69.0和73.5℃(缓冲液为0.1×SSC)。由计算可知Jb2、Jb3和Tb1株的G+C含量分别为35.62%,35.62%和36.67%。应用DNA-DNA杂交技术(初始复性速率法)比较了1型鸭疫里氏杆菌Jb2与Jb3株之间以及Jb2与Tb1株、E4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表明,Jb2与Jb3之间的DNA同源值为68.63%;Jb2与Tb1株之间的DNA同源值为68.94%;而Jb2株与鸭大肠杆菌E4株的DNA同源值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里氏杆菌 G+C含量 DNA同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筛选恶性疟原虫cDNA克隆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燕妮 谢毅 +5 位作者 肖谷田 李明 毕惠祥 巢穗 王萍 李英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目的 :获取恶性疟原虫 (海南株 )抗原的 c DNA克隆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采用 dot-EL ISA,以兔免疫血清对恶性疟原虫 c DNA表达文库约 80万个重组噬斑进行筛选 ,并用 2 0株单克隆抗体和恶性疟患者血清对强阳性克隆进行再筛选。 PCR初... 目的 :获取恶性疟原虫 (海南株 )抗原的 c DNA克隆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采用 dot-EL ISA,以兔免疫血清对恶性疟原虫 c DNA表达文库约 80万个重组噬斑进行筛选 ,并用 2 0株单克隆抗体和恶性疟患者血清对强阳性克隆进行再筛选。 PCR初步鉴定 17个强阳性克隆。结果 :兔免疫血清确定了 17个强阳性克隆 ,患者血清检测到 11个阳性克隆 (含 8个强阳性 ) ,11株单抗与 9个 c DNA克隆呈阳性反应。 17个强阳性克隆均能扩增出大小在 30 0 bp- 2 .5kb左右的条带。结论 :已筛选到能与抗恶性疟原虫兔血清、单克隆抗体及患者血清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 c DNA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CDNA克隆 抗体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钩虫及十二指肠钩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1基因测序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铁华 詹斌 +5 位作者 JOHN M HAWDON 龚昕 肖树华 单强 冯正 PETER J HOTEZ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比较美洲钩虫及十二指肠钩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1(CO1)基因序列,确定两种钩虫间CO1基因差异。方法:现场采集钩虫成虫样本,蛋白酶K消化抽提线粒体基因组DNA,PCR方法扩增CO1基因,DNA测序及分析。结... 目的:比较美洲钩虫及十二指肠钩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1(CO1)基因序列,确定两种钩虫间CO1基因差异。方法:现场采集钩虫成虫样本,蛋白酶K消化抽提线粒体基因组DNA,PCR方法扩增CO1基因,DNA测序及分析。结果:PCR扩增获得约700bp美洲钩虫及十二指肠钩虫CO1基因片段,其序列比较显示两种钩虫CO1基因同源性达89.7%,存在特定的核苷酸差异。结论:CO1基因可作为鉴别两种人体钩虫虫种标记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虫 DNA序列 美洲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 CO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醛和丝裂霉素C的DNA交联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遵真 衡正昌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1年第2期74-77,共4页
目的 :探讨用彗星试验检测DNA交联剂作用的时间 效应关系及验证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以过氧化氢 (H2 O2 )作标准DNA断裂剂 ,用彗星试验对甲醛诱导TK6细胞DNA交联作用的时间 效应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用甲醛和丝裂霉素C进行了验证。结果 ... 目的 :探讨用彗星试验检测DNA交联剂作用的时间 效应关系及验证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以过氧化氢 (H2 O2 )作标准DNA断裂剂 ,用彗星试验对甲醛诱导TK6细胞DNA交联作用的时间 效应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用甲醛和丝裂霉素C进行了验证。结果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随着甲醛和丝裂霉素C浓度的增加 ,由H2 O2 造成的TK6细胞DNA迁移距离逐渐减小。时间效应的研究表明 ,在H2 O2 浓度一定时 ,随着甲醛染毒时间的延长 ,其DNA交联作用增加。结论 :彗星试验既可检测DNA 蛋白质交联又可检测DNA DNA交联 ,对DNA 蛋白质交联的检测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丝裂霉素C DNA交联 彗星试验 环境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边旗提取物6F抑制HL-6 0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承伟 梁念慈 +2 位作者 莫丽儿 李金华 张晓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 探讨半边旗提取物 6F的细胞毒作用及诱导DNA片段化与蛋白激酶C(PKC)信号转导途径的关系 ,检测 6F对PKC活性的影响。方法 受试对象为HL 6 0细胞 ,超速离心法获得的胞液 (可溶部分 )及颗粒 (不可溶部分 ,包括细胞膜系统及胞核 )部... 目的 探讨半边旗提取物 6F的细胞毒作用及诱导DNA片段化与蛋白激酶C(PKC)信号转导途径的关系 ,检测 6F对PKC活性的影响。方法 受试对象为HL 6 0细胞 ,超速离心法获得的胞液 (可溶部分 )及颗粒 (不可溶部分 ,包括细胞膜系统及胞核 )部分用作PKC活性测定。经 0 .4g·L- 1磷脂酰丝氨酸 ,0 .0 4g·L- 1甘油二油酸酯激动剂作用酶粗提物后 ,用液体闪烁计数仪计数 [γ 32 P]ATP参入外源底物的量以测定PKC活性。MTT法测定HL 6 0细胞的活力 ,二苯胺法测定 6F诱导DNA片段化程度。结果 在所测试的浓度范围内 (0 .5~ 312 μmol·L- 1) ,化合物 6F显著抑制胞液及颗粒部分PKC活性 ,最大抑制率达 88.6 % ,呈浓度依赖关系 (胞液部分r =0 .781,P <0 .0 5 ,颗粒部分r =0 .931,P <0 .0 1)。 6F诱导HL 6 0细胞DNA片段化及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可被具有致癌作用的PKC激活剂肉豆蔻酸酯 (PMA ,浓度为 6 5nmol·L- 1)拮抗 ,抑制率分别是 30 %和 4 4% (P <0 .0 1)。PMA单独用使HL 6 0细胞线粒体将MTT还原为甲月赞的能力增强 14 % (P <0 .0 1) ,即增强细胞活力。结论化合物 6F是PKC的抑制剂。 6F对HL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边旗 HL-60细胞 蛋白激酶C 细胞毒作用 DNA片段化 信号转导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种布氏菌地方株的DNA中G+Cmol%测定 被引量:7
20
作者 薛平 黄建 +1 位作者 马丽君 乔莱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84-288,共5页
首次利用热变性法对9株地方犬种布氏菌DNA的G+C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以2株国际标准株为对照。G+C mol%值在56.6~58.4范围内,与文献报道的犬种布氏菌和我们所用的2株标准株所得的G+C mol%值是一致的。各株菌经常规检定、噬菌体裂解试... 首次利用热变性法对9株地方犬种布氏菌DNA的G+C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以2株国际标准株为对照。G+C mol%值在56.6~58.4范围内,与文献报道的犬种布氏菌和我们所用的2株标准株所得的G+C mol%值是一致的。各株菌经常规检定、噬菌体裂解试验、血清学检查所得的结果均符合于犬种布氏菌的特性。说明本试验测定的G+C mol%值代表了犬种布氏菌的DNA分子结构比值。为我国地方菌种、特别是粗糙型布氏菌的检定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此外,对传统的DNA提取法进行了改进,使之更便于本试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种 布氏菌 地方株 G+Cm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