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癌脑转移患者早期死亡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
作者 王朝 潘宴青 +1 位作者 孙云刚 邵丰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1698-1705,共8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一个模型以预测肺癌脑转移(lung cancer with brain metastases,LCBM)患者确诊后三个月内死亡的风险。方法本研究纳入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内2010年1月至2015... 目的构建并验证一个模型以预测肺癌脑转移(lung cancer with brain metastases,LCBM)患者确诊后三个月内死亡的风险。方法本研究纳入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内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确诊为LCBM的患者。以是否发生早期死亡为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早期死亡组和非早期死亡组。以8∶2为比例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上采用最小绝对值收缩和筛选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法筛选预测因子,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并创建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评估模型性能。结果共纳入5035例患者,早期死亡发生率28.3%。LASSO回归筛选出13个变量,Logistic回归最终保留了13个与LCBM患者早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从诊断到开始治疗时间、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T分期、N分期、手术、放疗、化疗、肝转移和骨转移。验证集的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为0.84,校准曲线和DCA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净效益。结论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的LCBM患者发生早期死亡的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较好,能够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脑转移 早期死亡 预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出血病人短期死亡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建立
2
作者 曾坚锋 刘珍 +3 位作者 江振忠 乔卫东 刘成业 李钢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97-402,共6页
目的 建立脑干出血病人短期死亡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为早期干预和改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三亚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22年2月期间诊治的308例脑干出血病人纳入研究,回顾性调查病人基线资料及相关血清指标检测结果,以及随访1年... 目的 建立脑干出血病人短期死亡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为早期干预和改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三亚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22年2月期间诊治的308例脑干出血病人纳入研究,回顾性调查病人基线资料及相关血清指标检测结果,以及随访1年的预后死亡信息。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脑干出血病人1年内死亡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随访病人病死率为36.36%(112/308),且男性高于女性(χ^(2)=36.867,P<0.05)。死亡病人血清D-二聚体、谷草转氨酶、糖化血红蛋白、血钠和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以及平均年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现病史构成比、脑血管病家族史构成比、并发肺部感染和消化道出血构成比均显著高于生存者(t=5.734~33.204,χ^(2)=27.434~83.237,P<0.05)。依据性别分层,分别纳入相应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模型预测男性和女性脑干出血病人1年内死亡风险的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9(95%CI=0.683~0.846,P<0.001)和0.842(95%CI=0.753~0.928,P<0.001)。结论 通过筛选影响脑干出血病人死亡的风险因素建立了具有良好效能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对病人预后进行准确评估、早期干预、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出血 死亡 影响因素分析 列线图 预测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脑电图仪监测下渐进式大鼠脑死亡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洁 苏泽轩 +1 位作者 Francuski Maja Pratschke Johann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8-770,共3页
目的为研究供体脑死亡对供体外周器官的影响,建立一种无脑电图仪监测下渐进式大鼠脑死亡模型。探讨大鼠脑死亡模型制作要点、成功率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方法57只Fisher大鼠行动脉插管、气管插管、诱导建立脑死亡模型,取肾前维持机械呼... 目的为研究供体脑死亡对供体外周器官的影响,建立一种无脑电图仪监测下渐进式大鼠脑死亡模型。探讨大鼠脑死亡模型制作要点、成功率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方法57只Fisher大鼠行动脉插管、气管插管、诱导建立脑死亡模型,取肾前维持机械呼吸6h。将平均动脉压(MAP)>80mmHg的脑死亡大鼠,取其肾脏原位移植给Lewis大鼠。另外10只Fishe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供体。结果57只Fisher大鼠中45只(78.9%)在6h的机械性人工呼吸观察中,MAP始终在正常水平,可作为脑死亡供体。1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MAP虽呈下降趋势,但仍在正常水平。来自脑死亡大鼠的肾脏移植后再灌注时间(22±7)min与来自对照组的(5±3)min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其余12只大鼠被剔除出研究。结论无脑电图仪监测下,渐进式建立大鼠脑死亡模型,可达到与标准方法建立的脑死亡模型相似的保持正常血压的效果,可用于改善脑死亡供体器官质量和移植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模型 脑电图仪 大鼠脑 渐进式 监测下 Fisher 血流动力学参数 LEWIS大鼠 正常对照组 脑死亡 平均动脉压 再灌注时间 模型制作 动脉插管 气管插管 机械呼吸 原位移植 呼吸观察 下降趋势 正常血压 方法建立 供体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猪脑死亡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4
作者 万晨光 冯学泉 +5 位作者 李牧 杜洪印 张玮晔 史源 刘蕾 沈中阳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猪脑死亡模型,为研究脑死亡模型建立过程中、脑死亡判定后的脑组织病理改变及器官移植免疫等变化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以经典的硬膜外颅内加压法为基础,在长白猪颅内置入Codman有创颅内压监测探头...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猪脑死亡模型,为研究脑死亡模型建立过程中、脑死亡判定后的脑组织病理改变及器官移植免疫等变化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以经典的硬膜外颅内加压法为基础,在长白猪颅内置入Codman有创颅内压监测探头,在实时监测颅内压变化情况下,根据颅内压与平均动脉压(MAP)的关系进行间断颅内加压建立脑死亡模型。结果 12例实验用长白猪,1头死于麻醉意外,余11头均成功诱导脑死亡模型。经有效呼吸循环支持可维持脑死亡模型(31.3±4.7)h。通过经颅多普勒、脑电图、心电、MAP等监测显示,脑死亡模型制作过程中各参数变化平稳,脑死亡判定后,动物模型可长时间维持。结论在颅内压监测条件下建立猪脑死亡动脉模型的方法稳定可靠,易于标准化,可为脑死亡模型建立过程中及脑死亡判定后的脑功能及器官移植免疫等研究提供更加稳定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颅内压 模型 动物 硬膜外颅内加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小鼠缓慢颅内加压法脑死亡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5
作者 石雍 李崇辉 +4 位作者 肖年军 李文杰 梁雨荣 潘可 葛新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5-200,共6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改良小鼠脑死亡模型,分享脑死亡建模和维护经验。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死亡组(n=25)和假手术组(n=10),颅内插入2F Fogarty球囊导管并应用缓慢持续颅内加压法建立小鼠脑死亡模型,经口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 目的建立稳定的改良小鼠脑死亡模型,分享脑死亡建模和维护经验。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死亡组(n=25)和假手术组(n=10),颅内插入2F Fogarty球囊导管并应用缓慢持续颅内加压法建立小鼠脑死亡模型,经口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颈静脉补液维持脑死亡状态,颈动脉插管监测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假手术组插入球囊导管但不加压,光镜下观察供肝组织学改变(HE染色)。结果颅内加压20 min后成功诱导小鼠脑死亡,对应的球囊内平均液体量为(105.77±21.57)μl。濒临脑死亡期间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迅速升高达峰值后逐渐降低,峰值分别为(128.28±17.16)mm Hg(1 mm Hg=0.133 k Pa)和(434.16±55.75)次/min,均显著高于对应点的假手术对照组(均P=0.000)。在4 h的观察期内,72%(18/25)的小鼠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和手术过程中未发生死亡事件。脑死亡小鼠供肝呈轻度的局部缺血性损伤(水肿、淤血、炎症浸润),假手术对照组小鼠供肝缺血性损伤程度较脑死亡组轻。结论本研究建模技术降低了手术难度和手术并发症,小鼠脑死亡模型稳定、可靠、具有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小鼠 动物模型 肝移植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死亡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建桥 吕浩同 李战永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9期1960-1964,共5页
脑死亡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器官移植供体的功能,大鼠、猪、狗、家兔、小鼠等是脑死亡动物模型常选用的模式动物。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脑死亡建模方法,是通过急剧或缓慢颅内加压法建模,制备突发性脑死亡模型和渐进性脑死亡模型。模式动物脑... 脑死亡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器官移植供体的功能,大鼠、猪、狗、家兔、小鼠等是脑死亡动物模型常选用的模式动物。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脑死亡建模方法,是通过急剧或缓慢颅内加压法建模,制备突发性脑死亡模型和渐进性脑死亡模型。模式动物脑死亡的判定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现有脑死亡动物模型仍存在不足,不能全面模拟临床脑死亡,建模成功的判断与临床上脑死亡的诊断仍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模式动物 突发性脑死亡模型 渐进性脑死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猪脑死亡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朱长举 张弓 +4 位作者 翟文龙 李建华 李捷 李震 张水军 《医药论坛杂志》 2008年第1期26-27,29,共3页
目的探讨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猪脑死亡模型建立的方法。方法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通过呼吸、循环支持,共完成12例长白猪脑死亡模型。结果12头猪均成功建立脑死亡模型,通过呼吸、循环支持可维持猪脑死亡状态24h。结论应用改进的... 目的探讨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猪脑死亡模型建立的方法。方法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通过呼吸、循环支持,共完成12例长白猪脑死亡模型。结果12头猪均成功建立脑死亡模型,通过呼吸、循环支持可维持猪脑死亡状态24h。结论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可成功建立猪脑死亡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死亡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毅 明英姿 +2 位作者 方达明 牛英 叶啟发 《现代医药卫生》 2011年第15期2241-2243,共3页
目的:应用颅内高压法建立大鼠脑死亡模型,并将爆发式和渐进式颅内高压脑死亡模型进行比较。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20只、爆发式脑死亡组(B组)20只和渐进式脑死亡组(C组)20只,在呼吸机维持下,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监测大鼠脑... 目的:应用颅内高压法建立大鼠脑死亡模型,并将爆发式和渐进式颅内高压脑死亡模型进行比较。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20只、爆发式脑死亡组(B组)20只和渐进式脑死亡组(C组)20只,在呼吸机维持下,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监测大鼠脑死亡状态6 h,实验过程中监测动脉压及心率的变化,并比较手术成功率。结果:脑死亡组诱导成功32只,诱导后期动脉压及心率骤然升高后,又逐渐下降,其中B组急剧下降,幅度明显,有5只因动脉压过低剔除研究,而C组下降幅度缓慢;与A组比较,脑死亡组谷值和峰值时动脉压及心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B组70%(14/20)小于C组90%(18/20)。结论:应用颅内高压法能成功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脑死亡模型,其中渐进式颅内高压脑死亡模型有更高的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动物模型 颅内高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填充制备急性脑死亡模型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董彦军 郑先杰 +6 位作者 张国瑜 廖秋明 杨忠信 孙明飞 安小康 潘丽红 张双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5期72-73,共2页
目的应用硬膜外骨蜡填充,制造颅内占位,建立急性脑死亡模型。方法瑞典家猪30头随机分为脑死亡组(B组)和对照组(A组)。B组行开颅术,颅内放置40 ml骨蜡建立脑死亡模型,维持24h;A仅行开颅;检测两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脑死亡组15头全部成功... 目的应用硬膜外骨蜡填充,制造颅内占位,建立急性脑死亡模型。方法瑞典家猪30头随机分为脑死亡组(B组)和对照组(A组)。B组行开颅术,颅内放置40 ml骨蜡建立脑死亡模型,维持24h;A仅行开颅;检测两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脑死亡组15头全部成功建立模型。B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ortic pressure,MAP),颈动脉血流量(carotid arotic flow,CAF)、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_2)均呈特征性改变,有统计学差异。A组HR、MAP、CAF无明显变化。结论成功建立一个急性猪脑死亡模型,脑死亡后生命体征呈特征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模型 病理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存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蕾 乔金雨 +5 位作者 何清华 董敏 龚涛 马欣昕 胡夏生 刘银红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探讨超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存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医院、首次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并≥80岁的住院患者67例,随访至2019年12月死亡37例、存活30例。收集并分析所有患者发病时性别构成、年... 目的探讨超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存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医院、首次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并≥80岁的住院患者67例,随访至2019年12月死亡37例、存活30例。收集并分析所有患者发病时性别构成、年龄、BMI(体重指数)、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存时间、死亡原因。采用Cox回归分析研究各危险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67例患者中首次卒中发作1个月内死亡3例(4.5%),12月内死亡7例(10.4%),5年内死亡21例(31.3%),10年内死亡35例(52.2%)。死亡原因分析显示,脑卒中首次发作导致死亡3例(8.1%),均在发病6个月内死亡;脑卒中复发导致死亡8例(21.6%),发生在首次卒中发作后6个月到10年间;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6例(16.2%),卒中首次发作6个月内2例、3年以上4例;非血管性疾病导致死亡20例(54.1%),卒中首次发作后5~10年死亡10例,占该类死亡原因的50%。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198,P=0.000)、BMI(HR=0.886,P=0.033)、NIHSS评分(HR=1.133,P=0.001)对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影响。结论超高龄老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死亡原因以血管性疾病为主,长期死亡原因为非血管疾病导致居多;年龄、BMI、NIHSS评分对超高龄老人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死亡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超高龄 危险因素 死亡原因 比例危险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脑死亡模型建立及建立过程中血压、心率变化
11
作者 朱长举 翟文龙 +5 位作者 郑守华 史冀华 宋燕 李捷 李震 张水军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8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采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猪脑死亡模型,观察建立过程中血压、心率变化。方法长白猪1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脑死亡组(B组),每组6头。C组维持麻醉24h,仅行开颅术并颅内放置Foley气囊导管,不建立脑死亡模型;B组应用改进... 目的采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猪脑死亡模型,观察建立过程中血压、心率变化。方法长白猪1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脑死亡组(B组),每组6头。C组维持麻醉24h,仅行开颅术并颅内放置Foley气囊导管,不建立脑死亡模型;B组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通过呼吸、循环支持维持猪脑死亡状态24h。监测2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变化。结果B组6头猪均成功建立脑死亡模型。经Foley气囊导管缓慢间断颅内加压后,B组动物血压、心率缓慢下降后骤然升高,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加深,平均峰值动脉压和平均峰值心率与颅内加压前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死亡后6、12和24h,B组猪MAP和HR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可成功制作猪脑死亡模型,经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支持,能稳定地维持猪脑死亡状态24h,为进一步研究脑死亡状态下猪肝脏形态和功能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急诊实验室指标建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临床预测模型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霞 陆娟 +2 位作者 王晓东 谈定玉 陆明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3期37-42,共6页
目的基于急诊实验室指标建立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早期死亡的个体化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急诊路径收治的249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患者急诊实验室指标,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 目的基于急诊实验室指标建立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早期死亡的个体化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急诊路径收治的249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患者急诊实验室指标,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sTBI早期死亡的最大相关特征,并进一步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个体化急诊指标列线图。采用决策曲线分析,判断急诊实验室指标及其所构建的列线图的临床价值。结果LASSO算法所保留的急诊实验室预测指标的预测价值为:碱剩余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1,血红蛋白的AUC为0.718,凝血酶原时间的AUC为0.754,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的AUC为0.804,纤维蛋白原的AUC为0.656,D-二聚体的AUC为0.804,输注浓缩红细胞的AUC为0.796。由上述7个实验室指标构建的列线图的预测能力高(AUC为0.975)。结论传统急诊实验室指标可实现对sTBI患者死亡的早期预测,由7个急诊实验室指标构建的列线图预测sTBI患者早期死亡的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急诊实验室指标 早期死亡 临床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颅内加压法兔脑死亡模型建立及其状态的维持 被引量:5
13
作者 潘宜鹏 刘煜 +1 位作者 李明 任秀昀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寻改良颅内加压法制作兔脑死亡模型及维持脑死亡状态的方法。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随机分成2组:假手术组(B组,n=6),仅颅内插管,行麻醉维持;脑死亡组(A组,n=9),通过改良的颅内加压法制作脑死亡模型。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 目的探寻改良颅内加压法制作兔脑死亡模型及维持脑死亡状态的方法。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随机分成2组:假手术组(B组,n=6),仅颅内插管,行麻醉维持;脑死亡组(A组,n=9),通过改良的颅内加压法制作脑死亡模型。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通过呼吸机和血管活性药物将生命体征维持在某一可控水平。结果 A组9只兔中8只建模成功,在颅内加压过程中随着颅内压力的增高,MAP和HR呈波浪状逐渐升高。麻醉状态下和脑死亡时MAP峰值分别为(80.63±8.45)mm Hg、(111.63±7.71)mm Hg,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状态下、脑死亡时和脑死亡后2 h的HR分别为(153.25±14.35)次/min、(262.38±16.60)次/min和(218.50±10.27)次/min,三者之间两两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术式相比,改良后的方法可以稳定、可靠地建立兔脑死亡模型;通过及时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脑死亡状态可以长时间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模型制作 生命体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9年中国脑瘤死亡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段朝晖 张敏 +5 位作者 徐杰茹 熊文婧 陈磊 赵湘铃 张译匀 让蔚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4-741,共8页
背景脑瘤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已获得广泛关注,但目前仍少有针对我国脑瘤死亡趋势分析与预测的有关研究。目的分析2000—2019年中国脑瘤的死亡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5年脑瘤的粗死亡率(CMR),为脑瘤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资料。方法提取2019年全... 背景脑瘤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已获得广泛关注,但目前仍少有针对我国脑瘤死亡趋势分析与预测的有关研究。目的分析2000—2019年中国脑瘤的死亡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5年脑瘤的粗死亡率(CMR),为脑瘤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资料。方法提取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库中2000—2019年中国脑瘤死亡数据,包括CMR和年龄标化死亡率(以2019年全球人口数据进行标化,ASMR)。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死亡趋势,采用内生因子估算法(IE算法)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模型)估计CMR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通过R(4.1.3)软件对2000—2019年脑瘤死亡数据建立GM(1,1)模型,预测未来5年脑瘤CMR。结果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00—2019年全国脑瘤ASMR与不同性别ASMR均呈下降趋势,全国脑瘤ASMR平均每年下降0.68%,男性脑瘤ASMR平均每年下降0.47%,女性脑瘤ASMR平均每年下降0.87%(P<0.05)。APC模型显示,中国男性脑瘤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变化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随时期变化是上升趋势,女性脑瘤的死亡风险均随年龄和时期增加而增大,即男性效应系数从1904—1908年出生队列组的0.62降低至2014—2019年出生队列组的-1.28,女性效应系数从1904—1908年出生队列组的0.36升高到1929—1933年出生队列组的0.57,随后逐渐降低,2014—2019年出生队列组的效应系数最低(-1.16)。GM(1,1)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9年后我国脑瘤CMR将持续上升,2020—2024年CMR将会达到4.34/10万、4.39/10万、4.44/10万、4.49/10万、4.54/10万。结论2000—2019年中国脑瘤ASMR总体呈下降趋势,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大和时期的推移而增大,越早出生其死亡风险越大。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5年中国脑瘤死亡率均持续上升,我国脑瘤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应加强我国脑瘤高发人群的防治宣传工作,提倡良好正确的生活方式,降低脑瘤的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死亡趋势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预测 Joinpoint回归模型 GM(1 1)模型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竭运动性猝死模型大鼠运动皮质Bax、Bcl-2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阳仁均 殷维瑶 李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9期7377-7383,共7页
背景:运动性猝死是运动实践中的常见现象,因偶发故其机制不明。目的:观察运动性猝死大鼠的运动皮质细胞形态学改变、凋亡调控因子Bax、Bcl-2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探讨连续力竭性负重游泳训练中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及调控机制。... 背景:运动性猝死是运动实践中的常见现象,因偶发故其机制不明。目的:观察运动性猝死大鼠的运动皮质细胞形态学改变、凋亡调控因子Bax、Bcl-2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探讨连续力竭性负重游泳训练中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及调控机制。方法: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7只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在疲劳造模后按36 h的训练周期、对大鼠进行连续力竭性负重游泳训练,并分别在6×36 h、9×36 h与12×36 h训练后随机处死7只大鼠分别记为连续力竭性负重游泳训练1,2,3组(力竭运动1,2,3组);将多次相同模型实验中、6×36 h后偶然出现在每次训练中或训练后24 h内的死亡大鼠(排除因呛水死亡)记为运动性猝死组(n=5)。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脑运动皮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ax、Bcl-2蛋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阳性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力竭运动1,2,3组和运动性猝死组的运动皮质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明显改变,Bax、Bcl-2蛋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2)在力竭运动1,2,3组和运动性猝死组中Bax及Bcl-2蛋白呈递增趋势,Bcl-2蛋白表达增强程度高于Bax蛋白;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结果表明,力竭运动组及运动性猝死组中运动皮质细胞内Bax、Bcl-2蛋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阳性表达的增强可能与运动皮质细胞的保护抑制机制有关;过度疲劳时运动皮质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下降可能是诱发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物 猝死 运动皮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组织工程 实验动物 运动系统动物模型 运动性猝死 BCL-2 BAX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SD大鼠模型死亡后脑部MRI表现 被引量:3
16
作者 曾德银 唐光才 +2 位作者 陈光祥 李操 何小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对脑梗死SD大鼠模型死亡后进行脑部MRI检查,探讨脑梗死在尸检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特征。材料与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对21只SD大鼠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建模13~56h后,收集12只死亡SD大鼠纳入本实验。尸体存放于10~15℃... 目的对脑梗死SD大鼠模型死亡后进行脑部MRI检查,探讨脑梗死在尸检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特征。材料与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对21只SD大鼠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建模13~56h后,收集12只死亡SD大鼠纳入本实验。尸体存放于10~15℃、相对湿度45%~55%。分别于建模后12 h以及死亡后8、24、48、72、96h行头部MRI,计算梗死灶及对侧脑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别比较死亡后各时间点双侧大脑半球ADC值、梗死灶与活体脑梗死灶ADC值、非梗死区脑与活体非梗死区ADC值。扫描后取脑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并与尸体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12h及死亡后大鼠右侧大脑信号异常,8只鼠大脑中线结构左移。死亡后各时间点梗死灶ADC值均低于非梗死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灶ADC值低于活体梗死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后各时间点非梗死区ADC值低于活体非梗死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脑HE染色见坏死区域神经元坏死、崩解,胶质纤维崩解、液化,炎症细胞浸润及红细胞漏出。HE染色与尸体磁共振成像所示梗死区一致。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死亡后96h内虚拟尸检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死亡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家兔脑死亡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生理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钟自彪 王彦峰 +2 位作者 李玲 范晓礼 叶啟发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22-624,共3页
目的探讨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家兔脑死亡模型建立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变化。方法80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和脑死亡组(n=60)。假手术组麻醉后仅行开颅术并颅内放置Foley气囊导管,不建立脑死亡模型。脑死亡组应用改进的... 目的探讨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家兔脑死亡模型建立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变化。方法80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和脑死亡组(n=60)。假手术组麻醉后仅行开颅术并颅内放置Foley气囊导管,不建立脑死亡模型。脑死亡组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通过呼吸、循环支持维持家兔脑死亡状态。监测2组动物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eanartery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变化。结果脑死亡组56只家兔成功建立脑死亡模型,2只家兔因麻醉意外死亡,另2只因加压不当死亡,手术成功率93.3%(56/60);通过呼吸、循环支持可维持家兔脑死亡状态10h。与假手术组比较,脑死亡组颅内加压后MAP和HR变化显著:MAP和HR随着间断颅内加压呈波浪式上升和下降,总体呈升高趋势。颅内加压过程中峰值MAP(400.24±18.36)mmHg(1mmHg=0.133kPa)和HR(258.00±25.70)次/min,与颅内加压前、后对应时间点MAP和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可成功制作家兔脑死亡模型。其MAP和HR呈特征性变化。经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支持,能稳定地维持家兔脑死亡状态10h。该模型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脑死亡状态下家兔器官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模型 病理生理变化
原文传递
无心跳脑死亡兔模型的建立及生命体征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范晓礼 叶啟发 +3 位作者 钟自彪 张远 乔兵兵 赵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06-1908,共3页
目的 建立渐进性颅内加压脑死亡模型,观察撤除抢救措施后脑死亡至心脏死亡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方法 将新西兰兔15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A组)、脑死亡4h组(B1组)及脑死亡8h组(B2组),每组5只.A组维持麻醉8h,开颅置入10号Foley球... 目的 建立渐进性颅内加压脑死亡模型,观察撤除抢救措施后脑死亡至心脏死亡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方法 将新西兰兔15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A组)、脑死亡4h组(B1组)及脑死亡8h组(B2组),每组5只.A组维持麻醉8h,开颅置入10号Foley球囊导管后不加压,B1、B2组加压复制脑死亡后分别维持4、8h,监测脑死亡建立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变化及撤除抢救措施后MAP、HR值变化,记录停止抢救至心脏死亡时间.结果 脑死亡组颅内加压后,平均动脉压明显上升(P<0.01);脑死亡组在停止抢救后0.5、3.0、6.0 min时MAP、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抢救后,4h组心脏存活(16.20 ±5.80) min,8h组心脏存活(15.20±3.11)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渐进式颅内加压诱导脑死亡后,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及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能较长时间维持脑死亡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脑死亡后,心脏功能未随时间的延长而衰退.停止抢救后,MAP、HR呈渐进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心跳脑死亡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超声实时弹性成像检测脑死亡所致肝脏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静雯 唐缨 +2 位作者 牛宁宁 于慧敏 刘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不同参数检测脑死亡所致肝脏损伤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以及与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巴马小型猪11头(雌雄不限,体重30~35 kg),用颅内渐进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分别于脑死亡前、脑死亡0、3、...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不同参数检测脑死亡所致肝脏损伤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以及与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巴马小型猪11头(雌雄不限,体重30~35 kg),用颅内渐进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分别于脑死亡前、脑死亡0、3、6、9 h进行肝脏超声实时弹性成像定量分析,以脑死亡前为对照组,利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不同时间组超声弹性成像11个参数的统计学差异,与肝组织电镜超微结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弹性成像评价脑死亡所致肝脏损伤的各参数临界值。结果在超声弹性成像检测结果的11个参数中,应变均值(MEAN)、标准偏差(SD)、蓝色区域百分比(%AREA)、复杂度(COMP)、偏度(SKEW)、相关性(CORR) 6个参数在不同时间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MEAN随脑死亡时间延长逐渐由117.20±8.74降至93.30±3.76;电镜检测肝组织超微结构结果显示随脑死亡时间延长,肝组织逐渐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脑死亡后9 h与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超声弹性成像6个参数与电镜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其中MEAN与其相关性最高(r=0.59,P=0.000);以脑死亡后9 h为时间截点,利用ROC曲线分析得到MEAN评价脑死亡所致肝脏损伤的临界值为99.82。 结论脑死亡状态导致的肝脏损伤是缓慢渐进的,超声组织弹性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初步评价脑死亡肝脏损伤,且与肝组织超微形态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 电镜 脑死亡模型 肝脏损伤
原文传递
建立脑死亡动物模型对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的重要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叶啟发 范林 +1 位作者 张秋艳 刘忠忠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89-291,共3页
目前中国已全面进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DCD)供肝的历史新阶段.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BCD).由脑死亡过渡到心脏死亡过程中,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对供体全身脏器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脑死亡对供体影响... 目前中国已全面进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DCD)供肝的历史新阶段.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BCD).由脑死亡过渡到心脏死亡过程中,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对供体全身脏器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脑死亡对供体影响的研究对于CDCD肝移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启动及其分类、建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动物模型的必要性及其应用等方面阐述DBD动物模型与CDCD肝移植的关系,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器官捐献 动物模型 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肝移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