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34a骨粉复合胶原基水凝胶促进辐照区骨缺损修复
1
作者 刘欢 武曦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9期674-683,共10页
目的探讨负载miR⁃34a的Bio⁃Oss■骨粉与转谷氨酰胺酶交联明胶(transglutaminase crosslinked gela⁃tin,Col⁃Tgel)的联合使用对辐照损伤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成骨分化作用及对辐照区骨缺损... 目的探讨负载miR⁃34a的Bio⁃Oss■骨粉与转谷氨酰胺酶交联明胶(transglutaminase crosslinked gela⁃tin,Col⁃Tgel)的联合使用对辐照损伤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成骨分化作用及对辐照区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本实验已获得单位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取2周龄SD大鼠长骨骨髓,培养BMSCs并进行鉴定。当BMSCs生长至贴满瓶底80%时,进行2 Gy剂量X线照射,制备BMSCs辐照损伤模型备用。将2.5、5μL Col⁃Tgel分别加入10 mg Bio⁃Oss■骨粉(P)中,制备复合骨替代材料PG⁃2.5和PG⁃5,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筛选骨粉与水凝胶合适比例。将lipofectamine 2000分别与Cy3⁃agomiR⁃34a、agomiR⁃34a或agomiR NC混合,然后将各组混合液分别加入10 mg Bio⁃Oss■骨粉(P)并进行冷冻干燥。将上述负载各组miR的10 mg Bio⁃Oss■骨粉和未负载miR的Bio⁃Oss■骨粉分别与2.5μL Col⁃Tgel混合,制备PG⁃Cy3⁃miR⁃34a、PG⁃miR⁃34a、PG⁃miR NC、PG组复合骨替代材料。将辐照后的BMSCs与PG⁃Cy3⁃miR⁃34a组复合骨替代材料共培养,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将辐照后的BMSCs与PG⁃miR⁃34a组、PG⁃miR NC组、PG组复合骨替代材料共培养,使用RT⁃qPCR检测miR⁃34a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并在成骨诱导14 d后利用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表达。取8周龄SD大鼠进行双侧胫骨15 Gy剂量X线照射,3周后在胫骨干骺端骨骺线下方2~3 mm处制备直径3 mm、深度2 mm的胫骨缺损,缺损区分别置入PG⁃miR⁃34a组、PG⁃miR NC组、PG组复合骨替代材料,植入8周后取材行micro⁃CT和HE切片观察体内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2 Gy辐照影响BMSCs成骨分化能力,辐照组ALP染色浅于非辐照组,辐照组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少于非辐照组。10 mg Bio⁃Oss■骨粉与2.5μL Col⁃Tgel构建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操作性能和成骨性能,并用于后续实验。PG⁃Cy3⁃miR⁃34a可将负载的Cy3⁃agomiR⁃34a转染入辐照损伤BMSCs中。PG⁃miR⁃34a可提高辐照损伤BMSCs中miR⁃34a的表达水平,对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并能显著促进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OCN的表达。在辐照区骨缺损修复实验中,micro⁃CT显示PG⁃miR⁃34a组骨缺损区新生骨体积高于其他组,HE切片染色结果也验证了PG⁃miR⁃34a可促进骨缺损修复。结论miR⁃34a骨粉复合胶原基水凝胶可促进辐照损伤BMSCs体外成骨分化,促进辐照区骨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骨修复 miR⁃34a 转谷氨酰胺酶交联明胶 辐照损伤 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多糖对电离辐射致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及氧化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何晓莉 关雪晶 +1 位作者 吴宏 姜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5-319,共5页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Angelica polysaccharides,APS)对电离辐射引起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cell,BMNC)凋亡及氧化损伤的影响,旨在阐明APS对辐射性造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直线加速器4.0 Gy一次性全身均匀X射线照射...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Angelica polysaccharides,APS)对电离辐射引起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cell,BMNC)凋亡及氧化损伤的影响,旨在阐明APS对辐射性造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直线加速器4.0 Gy一次性全身均匀X射线照射C57BL/6小鼠,建立小鼠放射损伤动物模型。照射后连续7 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APS或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并于照射后第1、3、7天处死小鼠,提取BMN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53的表达;比色法检测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NS组G0/G1期细胞比例及凋亡率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以及MDA含量明显升高;P53有表达。2 mg/kg APS组和8 mg/kg APS组均能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以及细胞凋亡率,降低突变型P53的表达,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结论:APS可抑制辐射引起的细胞凋亡,还具有抗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多糖 电离辐射 骨髓单个核细胞 凋亡 P53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补血汤对骨髓辐射损伤过程中NF-κB及bax、bcl-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晓玲 赵舒武 +2 位作者 王媛媛 王娟娟 汪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887-2890,2890,共4页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骨髓辐射损伤过程中核因子(NF)-κB及下游因子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原代培养7 d的骨髓基质细胞用137Cs-γ射线(4 Gy)照射,在照射后24 h用含不同剂量的当归补血汤载药血清干预24 h;小鼠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骨髓辐射损伤过程中核因子(NF)-κB及下游因子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原代培养7 d的骨髓基质细胞用137Cs-γ射线(4 Gy)照射,在照射后24 h用含不同剂量的当归补血汤载药血清干预24 h;小鼠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灌胃给药同剂量的当归补血汤1 w,处死小鼠取骨髓。应用免疫荧光技术,real-time RT-PCR分别检测辐射损伤骨髓基质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骨髓的NF-κB及下游因子bax、bcl-2的表达。结果辐射可激活NF-κB信号,启动MSC和骨髓细胞凋亡过程。经当归补血汤干预,MSC和骨髓细胞内可下调NF-κB基因的表达,但随着药物剂量加大下调趋势减缓(P<0.05);当MSC和骨髓细胞内bcl-2/bax比值升高时,对促凋亡信号敏感性减弱,表现出抗凋亡的特点,细胞存活寿命延长(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可通过影响NF-κB的表达调节bcl-2/bax,减少骨髓内细胞凋亡,有利于辐射损伤后机体造血免疫机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补血汤 辐射损伤 骨髓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X线剂量照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DNA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周妮娜 张利英 +5 位作者 刘永琦 卢志伟 丁楠 刘涌爱 华君瑞 武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23-927,共5页
目的低剂量电离辐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lstem cells-bone marrow,HMSC-bm)有兴奋效应,但高剂量电离辐射对该细胞的损伤作用少见报道。文中旨在研究不同X线剂量照射对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及DNA损伤影响。方法... 目的低剂量电离辐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lstem cells-bone marrow,HMSC-bm)有兴奋效应,但高剂量电离辐射对该细胞的损伤作用少见报道。文中旨在研究不同X线剂量照射对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及DNA损伤影响。方法采用人HMSC-bm体外进行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及照射组,以0、0.5、1、2、4、6、8 Gy不同X射线分别照射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以0、1、2、4 Gy不同剂量照射细胞:CB法检测各组细胞微核率;免疫荧光检测照射后0.5、2、12、24 h不同时间点53BP1免疫荧光簇焦点(foci)数目的变化。结果随辐照剂量的增加,与0 Gy比较,除第3天0.5、1 Gy外,同一时间各组细胞吸光度值(A值)逐渐减少(P<0.05)。与同一辐照剂量第1天比较,0.5、1、4 Gy第3、4、5天A值增加(P<0.05),0、6 Gy第4、5天A值增加(P<0.05),2、8 Gy第5天A值增加(P<0.05)。细胞受照后0.5 h均出现foci点,达到最高峰,后随着时间的延长,foci点逐渐减少;不同剂量同一时间相比,随着剂量的增加,各个时间点免疫荧光簇集点增加,同一剂量不同时间相比,随着时间的增加免疫荧光焦点逐渐减少(P<0.05)。与对照组细胞微核率[(6.333±2.031)%]相比,随着辐射剂量增加(1、2、4 Gy)细胞微核率逐步上升[(23.667±1.582)%、(42.000±4.583)%、(777.333±2.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SC-bm对高剂量X射线具有敏感性,基因组不稳定,其自我修复能力受到剂量的影响,在运用放射疗法及临床治疗上应该加强其应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DNA损伤 基因组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射性胸腺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洪艳 龚守良 +1 位作者 齐亚莉 陈玉丙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300-303,共4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放射性胸腺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C57BL/6小鼠行1.75 Gy X线全身照射,每周1次,连续4周.实验设正常对照组、照射组及照射+MSCs组,于末次照射后30、60、90 d称量各组小鼠体质量.取胸腺组织,计算胸腺质...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放射性胸腺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C57BL/6小鼠行1.75 Gy X线全身照射,每周1次,连续4周.实验设正常对照组、照射组及照射+MSCs组,于末次照射后30、60、90 d称量各组小鼠体质量.取胸腺组织,计算胸腺质量指数,并通过组织学观察MSCs对胸腺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辐射组和MSCs组在照射期间体质量下降,在观察期间内,小鼠体质量随时间逐渐增加,并且MSCs组小鼠体质量略高于辐射组.对照组小鼠胸腺指数随周龄增大而逐渐减小,辐射组和MSCs组小鼠随照射后时间的延长胸腺指数逐渐增加,MSCs组90 d时胸腺指数与对照组小鼠接近.通过观察病理结果可知,正常对照组小鼠胸腺组织皮、髓质结构清楚.辐射组小鼠30 d时胸腺组织淋巴细胞可见变性、坏死,细胞数量减少;60 d时辐射组可见胸腺淋巴细胞出现修复性再生与增生;90 d时辐射组可见胸腺瘤癌前病变.MSCs移植30 d时胸腺组织皮质高度增生,髓质缩小,皮髓质内可见新生的淋巴组织;60 d时胸腺结构趋于正常.结论 MSCs可促进损伤胸腺再生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电离辐射 胸腺 损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肝肾益气血方对^(60)COγ射线所致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冯全生 刘继林 +1 位作者 黄国钧 周淑芬 《海南医学》 CAS 2003年第12期115-117,共3页
目的 探讨补肝肾益气血方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机理。方法 设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补肝肾益气血方高、低剂量组、阳性药物组 5组。补肝肾益气血组给予补肝肾益气血方 ,阳性药物组给予复方阿胶浆 ,其余给予生理盐水。灌胃 10天后 ,... 目的 探讨补肝肾益气血方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机理。方法 设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补肝肾益气血方高、低剂量组、阳性药物组 5组。补肝肾益气血组给予补肝肾益气血方 ,阳性药物组给予复方阿胶浆 ,其余给予生理盐水。灌胃 10天后 ,以6 0 CO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造成辐射损伤 ,观察补肝肾益气血方对辐照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细胞周期及调亡影响。结果 该方能使受照鼠骨髓有核细胞S期延长 ,G2期阻滞 ,显著提高造血细胞增殖指数。结论 补肝肾益气血方对6 0 COγ射线所致小鼠辐射损伤有较好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肝肾益气血方 60^COγ射线 小鼠 骨髓 有核细胞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辐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对γ射线致小鼠骨髓造血细胞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肖元梅 曾令福 王舟 《卫生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 探讨锌对γ射线诱导的体外培养小鼠骨髓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锌体的辐射损伤的防护物质提供依据。方法 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并悬浮于RPMI 1 640培养基中 ,分别将锌按 2 0、2 0 0、40 0、80 0 μmol L... 目的 探讨锌对γ射线诱导的体外培养小鼠骨髓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锌体的辐射损伤的防护物质提供依据。方法 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并悬浮于RPMI 1 640培养基中 ,分别将锌按 2 0、2 0 0、40 0、80 0 μmol L终浓度加入细胞培养液中 ,5Gy60 Coγ射线照射骨髓细胞后置于 37℃ ,5 %CO2 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1 6h后终止培养 ,分别测定有核细胞数、细胞DNA含量、细胞培养液及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丙二醛 (MDA)含量和细胞培养液活性氧 (ROS)含量。结果  5Gy60 Coγ射线照射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细胞后 ,骨髓有核细胞数、DNA含量均明显下降 ;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内SOD活力均明显下降 ,而MDA含量显著增加 ,培养液ROS含量明显升高。照射前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锌 ,DNA含量升高 ,有核细胞数增加 ;培养液ROS含量下降、细胞内SOD活力升高、MDA含量下降 ,并在 2 0 0~ 80 0 μmol L的剂量范围内 ,存在剂量 反应关系。结论 锌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经60 Coγ射线照射的体外培养小鼠骨髓细胞的辐射损伤具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 小鼠 骨髓造血细胞 辐射损伤 细胞培养 脂质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青素对电离辐射引起骨髓c-kit阳性细胞损伤防护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薛晓蕾 韩晓丹 +2 位作者 张俊伶 田红旗 樊赛军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花青素对电离辐射致小鼠骨髓c-kit阳性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经磁珠细胞分选法获得小鼠骨髓c-kit阳性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花青素组,每组再分成3份,分别接受0、1及4 Gy的137Csγ射线照射。对照组加700μL细胞... 目的观察花青素对电离辐射致小鼠骨髓c-kit阳性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经磁珠细胞分选法获得小鼠骨髓c-kit阳性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花青素组,每组再分成3份,分别接受0、1及4 Gy的137Csγ射线照射。对照组加700μL细胞悬液及等体积的无血清造血干/祖细胞扩增培养基,花青素组加700μL细胞悬液及含2×10-5mol/L花青素的等体积无血清造血干/祖细胞扩增培养基(37℃,5%CO2),照射前30 min加入,照射后继续培养18 h。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小鼠骨髓c-kit阳性细胞的细胞活力,以相对荧光强度(RLU)表示。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检测克隆形成数目(CFU-GM)。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及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平均荧光强度。结果组内比较:与0 Gy比较,经1 Gy和4 Gy照射后小鼠骨髓c-kit阳性细胞活力下降,CFU-GM下降,细胞内ROS增加,γ-H2AX平均荧光强度增加(P<0.05)。组间比较:与1 Gy和4 Gy对照组比较,花青素1 Gy和4 Gy组骨髓c-kit阳性细胞活力增加,CFU-GM增加,细胞内ROS降低,DNA损伤程度(γ-H2AX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5)。结论花青素通过降低细胞内ROS水平及DNA损伤程度起到对受照射小鼠骨髓c-kit阳性细胞的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原花青素类 活性氧 DNA损伤 辐射 电离 小鼠 近交C57BL c-kit阳性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对体外培养小鼠骨髓造血细胞辐射防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肖元梅 曾令福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8-480,486,共4页
[目的]探讨锌对γ射线诱导的体外培养小鼠骨髓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并悬浮于RPMI1640培养基中,分别将锌按20、200、400、800 μmol/L终浓度加入细胞培养液中,5Gγ60Coγ射线照射骨髓细胞后置于37℃、5%... [目的]探讨锌对γ射线诱导的体外培养小鼠骨髓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并悬浮于RPMI1640培养基中,分别将锌按20、200、400、800 μmol/L终浓度加入细胞培养液中,5Gγ60Coγ射线照射骨髓细胞后置于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16h后终止培养,分别测定有核细胞数、细胞DNA含量、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彗星试验测定细胞DNA损伤和细胞凋亡率。[结果]5Gγ60Coγ射线照射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细胞后,骨髓有核细胞数、DNA含量均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和DNA损伤率增加。照射前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锌,细胞DNA损伤程度和凋亡率下降,DNA含量升高,有核细胞数增加,并在200~800 μmol/L的剂量范围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论]锌可能通过保护DNA大分子,抑制细胞凋亡而发挥其辐射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 骨髓细胞 辐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辐射导致左半身照射小鼠非照射区域骨髓细胞DNA损伤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龙 王奕萍 +3 位作者 荣曙 许祥裕 罗成基 程天民 《中国辐射卫生》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 探讨局部电离辐射后非照射区域骨髓细胞的DNA改变.方法 将6~8周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全身照射组、全身屏蔽照射组以及半身照射组4组,用铅屏蔽建立半身照射模型,以8.0 Gy 60^Co γ射线照射,检测小鼠血清SOD、MDA、T... 目的 探讨局部电离辐射后非照射区域骨髓细胞的DNA改变.方法 将6~8周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全身照射组、全身屏蔽照射组以及半身照射组4组,用铅屏蔽建立半身照射模型,以8.0 Gy 60^Co γ射线照射,检测小鼠血清SOD、MDA、TNF-α变化,用彗星电泳、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率(fMPCE)等方法观察非照射区域骨髓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 半身照射条件下,小鼠血清TNF-α、MDA升高,SOD降低(P<0.01);非照射区域骨髓彗星样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率显著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P<0.01).结论 局部电离辐射作用后,可导致非照射区域造血细胞产生损伤效应.TNF-α的增加和氧自由基的激活可能参与了该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旁效应 骨髓造血细胞 DNA损伤 嗜多染红细胞微核(fMPCE) 彗星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对全身照射小鼠骨髓造血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元梅 曾令福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4-286,291,共4页
[目的]探讨锌对!射线诱发小鼠骨髓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方法]小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空白对照组、辐射对照组以及3个加锌实验组。加锌组分别按每kg普通饲料加入30 mg、60 mg、120 mg Zn2+后喂饲两周,两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之后除空白对... [目的]探讨锌对!射线诱发小鼠骨髓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方法]小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空白对照组、辐射对照组以及3个加锌实验组。加锌组分别按每kg普通饲料加入30 mg、60 mg、120 mg Zn2+后喂饲两周,两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之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以6 Gy 60Coγ射线进行全身照射,2 d后处死动物,分别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和DNA含量、骨髓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微核率。[结果]60Coγ射线照射小鼠后2 d,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和DNA含量均显著下降,细胞SOD活力下降而MDA含量升高,微核率升高;饲料中加入30~120 mg/kg的锌,能使以上辐射损伤得到明显缓解。[结论]饲料中加锌对小鼠骨髓细胞具有辐射损伤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 骨髓细胞 辐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五加注射液对血瘀症模型小鼠骨髓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陶明飞 杨卫东 《实用全科医学》 2004年第3期191-192,共2页
目的 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血瘀症”模型小鼠骨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①辐射损伤法建立急性“血瘀症”小鼠骨髓血瘀症模型 ;②取 6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模型、模型 +刺五加注射液和模型 +复方丹参注射液 4组 ,分别观测骨髓毛细... 目的 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血瘀症”模型小鼠骨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①辐射损伤法建立急性“血瘀症”小鼠骨髓血瘀症模型 ;②取 6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模型、模型 +刺五加注射液和模型 +复方丹参注射液 4组 ,分别观测骨髓毛细动脉根数、面积和骨髓造血组织容量百分率。结果 刺五加注射液能增加急性“血瘀症”小鼠骨髓微动脉根数、面积和骨髓造血组织容量百分率 (均P <0 .0 1)。结论 血府逐瘀口服液能明显改善急性“瘀血症”小鼠骨髓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五加注射液 血瘀症 小鼠 骨髓微循环 放射损伤 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不同有效成分对电离辐射致BMSCs DNA损伤防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洋洋 张苡铭 +9 位作者 魏孔熙 周婷 何进鹏 丁楠 周谷城 史桐凡 柯宜诚 牛帆 刘永琦 张利英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987-2992,共6页
目的:比较黄芪不同有效成分对电离辐射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DNA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采用2 Gy X射线直接辐照BMSCs建立辐射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25、50、75、100μg/m L)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芪黄酮辐射前... 目的:比较黄芪不同有效成分对电离辐射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DNA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采用2 Gy X射线直接辐照BMSCs建立辐射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25、50、75、100μg/m L)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芪黄酮辐射前干预1 d+辐射后干预1~5 d对辐射BMSCs增殖的影响,筛选给药浓度和辐射后继续干预时间。将辐射BMSCs分为辐射组、黄芪多糖组、黄芪皂苷组、黄芪黄酮组,后3组辐射前后均使用适宜的相应药物进行干预,另设空白组进行比较;采用胞浆分裂阻滞微核法检测辐射后干预适宜时间的微核细胞率和细胞微核率,免疫荧光法检测辐射后干预适宜时间细胞中53BP1焦点簇数量,并对不同时间点(0.5、2、12、24 h)的53BP1焦点簇数量进行比较。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辐射组BMSCs的OD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辐射组比较,50μg/m L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芪黄酮继续干预2~3 d时BMSCs的OD值均显著升高,其余剂量组仅部分时间点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综合考虑确定给药浓度为50μg/m L,辐射后继续干预时间为2 d。与空白组比较,辐射组、黄芪多糖组、黄芪皂苷组、黄芪黄酮组微核细胞率和细胞微核率均显著升高,辐射组和黄芪多糖组细胞中53BP1焦点簇数量均显著增加(P<0.01)。与辐射组和黄芪黄酮组比较,黄芪多糖组和黄芪皂苷组微核细胞率、细胞微核率和53BP1焦点簇数量(辐射后干预0.5、2、12 h)均显著降低或减少,且黄芪多糖组微核细胞率和细胞微核率均显著低于黄芪皂苷组(P<0.05);超过24 h检测不出53BP1焦点簇。结论: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对辐射所致的BMSCs DNA损伤均有防护作用,其中黄芪多糖防护效果优于黄芪皂苷;黄芪黄酮对辐射所致的DNA损伤无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黄芪黄酮 黄芪皂苷 电离辐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氢青蒿素对辐射小鼠血液系统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荣侠 吕晶晶 +2 位作者 戴夕超 韩正祥 杜秀平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年第11期39-41,共3页
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对辐射损伤小鼠血液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DHA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予4.5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 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对辐射损伤小鼠血液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DHA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予4.5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观察辐射后小鼠血液系统的变化,并筛选出药物的合适剂量;另取24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用药组、对照组、正常组),以此前确定的最适剂量于照射前灌胃给药,予9.0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照射后第9天处死小鼠,通过骨髓病理组织学改变进一步观察对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结果双氢青蒿素使辐射后小鼠血小板升高(P<0.01),可降低死亡率,促进骨髓增生,对白细胞无明显影响。结论双氢青蒿素促进辐射小鼠血小板恢复,对小鼠血液系统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青蒿素 辐射损伤 血液系统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羟基哌喹对血液系统辐射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荣侠 杜秀平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研究磷酸羟基哌喹对辐射损伤小鼠血液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HPQP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予4.5 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观察辐射后小鼠的... 目的研究磷酸羟基哌喹对辐射损伤小鼠血液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HPQP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予4.5 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观察辐射后小鼠的血液系统变化,初步观察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并筛选出药物的合适剂量;另取24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用药组、对照组、正常组),以此前确定的磷酸羟基哌喹最适剂量于照射前灌胃给药,予9.0 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照射后第9天处死小鼠,以脾结节法、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法、骨髓病理观察药物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结果磷酸羟基哌喹可促进辐射后小鼠白细胞恢复(P<0.01),降低死亡率(P<0.01),使脾结节(CFU-S)数、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磷酸羟基哌喹对辐射损伤小鼠血液系统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羟基哌喹 辐射损伤 血液系统 骨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辐射剂量诱导的犬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学评估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文达 李宏宇 +1 位作者 陈江 郭晓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建立不同辐射剂量诱导的犬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并对其损伤程度进行组织学评估。方法将41只健康比格犬随机分为11个不同剂量辐射组(8、10、12、14、16、18、20、22、24、26、30Gy,每组3只)及对照组(8只)。各辐射组采用调强照射的方... 目的建立不同辐射剂量诱导的犬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并对其损伤程度进行组织学评估。方法将41只健康比格犬随机分为11个不同剂量辐射组(8、10、12、14、16、18、20、22、24、26、30Gy,每组3只)及对照组(8只)。各辐射组采用调强照射的方式,进行单次腹部照射。采用HE染色、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及组织病理评分等对辐射造成的肠道损伤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HE染色法及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肠道组织损伤加重。8Gy组呈现轻度损伤,表现为轻度黏膜改变,肠绒毛部分缺失,上皮细胞凋亡或坏死;10~14Gy组呈中度损伤,表现为部分黏膜损伤,肠绒毛脱落,腺体扩张,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血、出血;16~30Gy组呈重度损伤,表现为弥漫性肠坏死、糜烂、剥脱,广泛的充血及出血等。结论成功建立不同辐射剂量诱导的犬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学评估方法可以为新型抗辐射药物的研制提供平台及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血生胶囊对小鼠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楼英彪 龚彬荣 《中国药业》 CAS 2004年第7期27-28,共2页
目的研究益血生胶囊对辐射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以X射线照射小鼠全身引起辐射损伤,观察益血生胶囊对辐射小鼠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胸腺、脾脏的影响。结果益血生胶囊能升高受照鼠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数,并使受照鼠胸腺、脾脏重量回... 目的研究益血生胶囊对辐射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以X射线照射小鼠全身引起辐射损伤,观察益血生胶囊对辐射小鼠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胸腺、脾脏的影响。结果益血生胶囊能升高受照鼠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数,并使受照鼠胸腺、脾脏重量回升。结论益血生胶囊对X射线所致辐射损伤有较好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血生胶囊 辐射损伤 骨髓有核细胞 胸腺 脾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临床救治 被引量:20
18
作者 艾辉胜 余长林 +19 位作者 乔建辉 罗卫东 张石 郭梅 张锡刚 王丹红 孙琪云 牛文凯 李光 姚波 周振山 刘素刚 何耀忠 陈建魁 李晓兵 陈英 吴可 杨国山 刘英 胡凯勋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总结和探索肠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中国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中2例病人受到意外照射。综合估算,病例A受照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放射病”;病例B受照剂量9~15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 目的总结和探索肠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中国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中2例病人受到意外照射。综合估算,病例A受照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放射病”;病例B受照剂量9~15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经联合预处理,2例分别行单倍体和HLA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2例患者均移植成功,供体完全植活,三系血细胞和骨髓造血重建成功,均无移植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病例A于照后33d(d33)死于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例B于d75死于心衰为主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骨髓和外周血染色体及牙齿ESR检查等对超大剂量放射病诊断有重要价值。HLA相合及半相合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急性放射病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仍然是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应加强对促进辐射损伤修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型急性放射病 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脏器功能衰竭
原文传递
黄芪多糖对电离辐射诱发间充质干细胞基因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周妮娜 张利英 +6 位作者 刘永琦 何建新 张亚楠 胡文涛 卢志伟 武有明 高卓越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X射线辐照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bm)增殖水平影响及其诱发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筛选APS作用于HMSC-bm细胞的最佳有效浓度;照射...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X射线辐照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bm)增殖水平影响及其诱发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筛选APS作用于HMSC-bm细胞的最佳有效浓度;照射组采用2.0 Gy剂量X射线辐照干预HMSC-bm,加药组用最佳药物浓度干预受辐照HMSC-bm: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技术(CB微核法)检测X射线照射HMSC-bm后的微核率;免疫荧光检测53BP1免疫荧光簇集焦点。结果 APS浓度为50μg·m L^(-1)时促增殖作用最高,设为最佳药物浓度,与对照组(0μg·m L^(-1) APS)相比,其促增殖作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X射线照射后细胞增殖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单纯照射组比较,加药照射组HMSC-bm细胞增殖水平显著增加(P<0.05),其增殖水平接近对照组细胞增殖水平;单纯照射组0.5,2 h细胞内53BP1免疫荧光焦点显著增多(P<0.05),而给药显著降低了辐射诱导的53BP1焦点水平(P<0.05);照射后细胞微核率明显升高(P<0.05),给药则导致细胞微核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APS对X射线辐射诱发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组DNA损伤有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DNA损伤 微核 黄芪多糖
原文传递
骨髓来源细胞治疗放射性唾液腺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瑶薇 袁泽 +2 位作者 姜国华 刘宏 刘洋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19期3762-3765,共4页
罹患头颈部肿瘤的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往往会发生放射性唾液腺损伤。射线的照射使患者唾液腺结构破坏、功能减退,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于放射性唾液腺损伤,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式。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cells,BM... 罹患头颈部肿瘤的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往往会发生放射性唾液腺损伤。射线的照射使患者唾液腺结构破坏、功能减退,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于放射性唾液腺损伤,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式。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cells,BMDCs)最早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随着对BMDCs认识的逐渐深入,BMDCs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近些年来,一些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BMDCs治疗放射性唾液腺损伤能够有效地保护腺体内各种实质细胞,促进腺组织再生,恢复唾液腺功能。本文主要对利用BMDCs治疗放射性唾液腺损伤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及其主要的治疗机制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细胞 放射性损伤 唾液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