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guide生物膜联合翻瓣植骨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裕坤 袁安山 孙雨 《北京医学》 CAS 2022年第12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探讨Bio-guide生物膜联合翻瓣植骨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21年2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口腔科收治的66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例。两组均给予根管治疗... 目的探讨Bio-guide生物膜联合翻瓣植骨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21年2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口腔科收治的66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例。两组均给予根管治疗和牙周基础治疗,参照组采用翻瓣植骨术,试验组采用Bio-guide生物膜联合翻瓣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牙周指标[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牙齿松动度(tooth mobility,TM)及根尖周指数(periapical index,PAI)。结果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97.0%比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D、CAL和SBI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参照组[(2.81±0.28)mm比(4.06±0.41)mm,(5.12±0.68)mm比(7.43±0.84)mm,(0.68±0.12)比(1.24±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体TM和总体PAI均优于参照组(33.3%比57.6%,54.5%比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o-guide生物膜联合翻瓣植骨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疗效显著,能改善牙周指标,缓解牙齿松动,提升牙周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bio-guide生物膜 翻瓣植骨术 疗效 牙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Oss Collagen联合Bio-Guide生物膜在前牙拔除后位点保存术中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政 涂波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第18期46-48,共3页
目的观察在前牙拔除后位点保存术中应用Bio-Oss Collagen联合Bio-Guide生物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口腔科2015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行前牙拔除后位点保存术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单纯Bio-Guide... 目的观察在前牙拔除后位点保存术中应用Bio-Oss Collagen联合Bio-Guide生物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口腔科2015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行前牙拔除后位点保存术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单纯Bio-Guide生物膜修复,研究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Bio-Oss Collagen进行修复,对比术后两组牙周袋深度(PD)及影像学指标。结果研究组3个月、6个月、9个月PD分别为(1.30±0.12)mm、(0.80±0.15)mm、(0.90±0.23)mm,小于对照组(1.50±0.13)mm、(1.40±0.16)mm、(1.50±0.3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ABH、SD、BLW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颊舌向骨宽度(BLW)水平稳定为(11.03±1.14)mm,且高于对照组(10.24±1.06)mm(P<0.05)。结论联合Bio-Oss Collagen、Bio-Guide生物膜在前牙拔除后位点保存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有效促进牙周组织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Oss Collagen bio-guide生物膜 前牙区拔牙 后位点保存术 颊舌向骨宽度 牙周袋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屑覆盖联合Bio-Oss小牛骨粉及Bio-Guide生物膜在种植体周骨缺损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熊际文 周巍 +1 位作者 杨士毅 孙世林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屑覆盖联合Bio-Oss小牛骨粉及Bio-Guide生物膜在种植体周骨缺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获得更佳的咀嚼功能及美观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治疗的60例种植体周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自体骨屑覆盖联合Bio-Oss小牛骨粉及Bio-Guide生物膜在种植体周骨缺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获得更佳的咀嚼功能及美观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治疗的60例种植体周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Bio-Oss小牛骨粉联合Bio-Guide生物膜封闭修复,观察组先在种植体表面覆盖一层自体骨屑,然后外层覆盖Bio-Oss小牛骨粉联合Bio-Guide生物膜封闭修复,比较两组植骨区CT值、植骨区吸收值,并发症情况、咀嚼功能及美观效果评分。结果:种植手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植骨区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区吸收值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0,P=0.533),且两组并发症症状均较轻微。种植手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行种植体支持固定义齿修复,修复后3个月,两组的咀嚼功能及美观效果评分均较高,并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屑覆盖联合Bio-Oss小牛骨粉与Bio-Guide生物膜能明显提高种植体周骨缺损治疗效果,促进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对咀嚼功能及美观效果具有更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周骨缺损 生物 小牛骨粉 种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拔管患者导管内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4
作者 刘爱春 赵慧萍 +3 位作者 武蓓 郑姝颖 左力 王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因PD相关性腹膜炎拔除PD导管后,导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间规律随访的维持性PD患者,选取其中因PD相关性腹膜炎而...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因PD相关性腹膜炎拔除PD导管后,导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间规律随访的维持性PD患者,选取其中因PD相关性腹膜炎而退出PD、拔除PD导管且行导管扫描电镜检查的患者,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拔管原因、PD导管扫描电镜检查结果以及腹膜透析液的细菌培养结果。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其中女性11例(61.1%),患者平均年龄(59.1±11.5)岁,平均透析龄(80.1±47.4)个月。18例患者中,16例(88.9%)存在导管细菌生物膜,细菌生物膜形态均为球菌。腹膜透析液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最常见的3种病原体分别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13例患者(72.2%)既往曾经发生腹膜炎,其中9例患者既往腹膜炎的致病菌为球菌。结论:PD导管内细菌生物膜形成在因腹膜炎拔管的PD患者中比较常见,并非所有因腹膜炎拔除的PD导管上都有细菌生物膜存在,细菌生物膜与腹膜炎的致病菌可能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析 导管相关性感染 细菌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膜培育方式对生物慢滤池净化农村生活污水效果影响研究
5
作者 王煜 洪凯 +1 位作者 郑伟 杨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4,共7页
生物慢滤净水技术通过滤料及生物膜对污水的拦截、过滤、吸附、分解等作用,有效降低水体有机物污染物含量,提高水体水质。有机物含量高是农村生活污水的突出特点,为提高生物慢滤净水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需优化生物慢滤池滤料... 生物慢滤净水技术通过滤料及生物膜对污水的拦截、过滤、吸附、分解等作用,有效降低水体有机物污染物含量,提高水体水质。有机物含量高是农村生活污水的突出特点,为提高生物慢滤净水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需优化生物慢滤池滤料及生物膜结构和性能。采用实验室生物膜培育及农村生活污水生物慢滤池净化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生物膜培育方式对生物慢滤池净化农村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环境温度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方式形成的生物膜较自然方式形成的生物膜具有更短的生物膜成熟时间和更强的稳定性;生物膜成熟后不同成膜方式下的生物慢滤池对污水浊度、氨氮、总磷的净化效果无明显差异,但采用人工接种挂膜的生物慢滤池对污水有机物(COD)去除效果明显优于采用自然挂膜的生物慢滤池;不同生物膜培育方式下的生物慢滤池对农村生活污水均具有较好的净化效率,其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污水排放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生物慢滤净水技术 生物培育方式 人工接种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及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性分析
6
作者 蔺凌云 赵颖 +7 位作者 姚嘉赟 沈锦玉 袁雪梅 黄雷 陈静 彭先启 刘忆瀚 潘晓艺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5,共11页
研究旨在探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ingia miricola)的药敏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通过16S rRNA和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 研究旨在探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ingia miricola)的药敏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通过16S rRNA和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分别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利用PCR方法分析β-内酰胺耐药基因及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并通过双纸片法检测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产生。结果显示,从患病蛙类样本中分离到的9株优势菌株均为E.miricola;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但对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敏感;所有菌株均可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形成菌的MBEC比对应浮游菌的MIC提高8—>256倍;所有菌株均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blaCME、blaGOB和blaB),并产生ESBL及MBL;gyrA基因的QRDR区均检测到了可介导喹诺酮类耐药的非同义突变S83R,gyrB、parC和parE未发现突变。结果表明,蛙源E.miricola呈现多重耐药性,普遍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喹酮类药物作用靶点突变与其β-内酰胺及喹诺酮类耐药表型相符。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的体外敏感性较高,具有治疗该菌感染的潜力。研究可为E.miricola感染的治疗及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性 Β-内酰胺酶 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 生物 米尔伊丽莎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污水处理过程N_(2)O排放特性及减排策略
7
作者 王亚宜 贺泰来 +3 位作者 李佳 吴巧玉 汪涵 赵立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0-358,共9页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MABR)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高效的氮去除能力和较低的N_(2)O排放水平而受到广泛关注。传统污水处理脱氮过程中,硝化反硝化阶段主要通过羟胺氧化、AOB反硝化、异养反硝...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MABR)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高效的氮去除能力和较低的N_(2)O排放水平而受到广泛关注。传统污水处理脱氮过程中,硝化反硝化阶段主要通过羟胺氧化、AOB反硝化、异养反硝化以及化学变化途径产生N_(2)O。MABR处理市政污水较传统曝气方式具有更低的N_(2)O排放潜力,主要得益于MABR特殊的底物异向扩散模式和无泡曝气方式,这会减少N_(2)O产生潜力及排放水平。该文总结了MABR在运行过程中N_(2)O产生与降低途径,讨论了N_(2)O产生和排放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并对今后研究MABR体系中N_(2)O排放进行了展望,以期说明MABR进一步工程应用在碳减排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生物反应器(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 MABR) N_(2)O 污水处理 温室气体 碳减排 生物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纤维膜过滤器捕集浮游生物颗粒的DPM数值模拟
8
作者 邱显焱 郑静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5-21,共7页
目前常用的深海浮游生物取样方法,是采用水泵抽取海水,并通过过滤技术捕捉其中的浮游生物。因此,以浮游生物过滤器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算法建立三维纤维膜微观模型,并基于相似准则对纤维膜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同时,采用拉格朗日离散... 目前常用的深海浮游生物取样方法,是采用水泵抽取海水,并通过过滤技术捕捉其中的浮游生物。因此,以浮游生物过滤器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算法建立三维纤维膜微观模型,并基于相似准则对纤维膜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同时,采用拉格朗日离散相模型(DPM)追踪浮游生物颗粒在过滤器内的运动轨迹。研究结果表明:入口速度的变化对流场的压力和速度分布有显著影响,随着入口速度增加,流场内部速度差增大,流场中的压力分布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且压力损失随入口速度增大而增大。其孔隙较小的纤维模型具有更好的过滤性能,对浮游生物颗粒的过滤效率基本稳定在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纤维滤 数值模拟 DPM 捕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
9
作者 黄双旺 潘菲 +1 位作者 杨游萍 苏歆 《广东医学》 2025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研究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H)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cefoperazone sulbactam,CSL)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分离自临床的10株... 目的研究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H)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cefoperazone sulbactam,CSL)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分离自临床的10株CPRA,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棋盘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BBH和CSL单用和联合用药对CR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计算联合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应用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法筛选产生物膜菌株。进一步选择PA110菌株,检测BBH联合CSL对其生物膜形成抑制作用和预先形成生物膜消除作用。结果BBH对CRPA的MIC范围在512~2048 mg/L,CSL对CRPA的MIC范围在4~128 mg/L;BBH联合CSL使用的FICI范围在0.268~0.625,4株菌为协同作用,6株菌为相加作用。10株菌均产生生物膜,1株弱阳性,6株阳性,3株强阳性;PA110菌株生物膜强阳性,吸光度值X(1.145),为产生物膜最强菌株。在生物膜抑制实验中,BBH组中BBH浓度为512 mg/L时抑膜率为50.7%;CSL组中CSL浓度为1 mg/L时抑膜率为62.8%;联合用药组中,抑膜率为88.2%,联合用药抑膜率显著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预先形成生物膜消除实验中,BBH组中浓度为512mg/L时抑膜率为44.5%;CSL组中浓度为1 mg/L时抑膜率为56.7%;联合用药组中抑膜率为80.9%。联合用药消膜率显著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BH联合CSL能有效提高单药对CRPA的抑菌活性,抑制和消除生物膜的形成,为临床治疗CRPA提供新的可能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碱 头孢哌酮-舒巴坦 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萼甲素调控TLR4/NF-κB通路对脓肿分枝杆菌生长 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10
作者 李倩 任哲 +2 位作者 杨丙宙 杨娜 李曼 《河北医学》 2025年第2期209-215,共7页
目的:探讨蓝萼甲素调控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对脓肿分枝杆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脓肿分枝杆菌菌株ATCC19977分为空白组、低剂量蓝萼甲素组、中剂量蓝萼甲素组、高剂量蓝萼甲素组、TAK-242组、高剂量... 目的:探讨蓝萼甲素调控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对脓肿分枝杆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脓肿分枝杆菌菌株ATCC19977分为空白组、低剂量蓝萼甲素组、中剂量蓝萼甲素组、高剂量蓝萼甲素组、TAK-242组、高剂量蓝萼甲素+LPS组,阿尔玛蓝液体药敏法测定蓝萼甲素对ATCC19977的抑制率大于等于90%对应的最低药物浓度(MIC 90);扫描电镜观察ATCC19977生物膜形成;结晶紫染色检测ATCC19977生物膜总生物量;MTT检测ATCC19977生物膜代谢活性;qRT-PCR检测ATCC19977中MAB_2030、MAB_2028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TCC19977中TLR4、p-NF-κB p65蛋白。结果:蓝萼甲素对ATCC19977的MIC 90为10μmoL/L。与空白组比较,低剂量蓝萼甲素组、中剂量蓝萼甲素组、高剂量蓝萼甲素组ATCC19977数量减少,生物膜被破坏,表现为厚度变薄,且呈松散状态,ATCC19977生物膜总生物量、生物膜代谢活性、ATCC19977中MAB_2030、MAB_2028 mRNA表达及TLR4、p-NF-κB p65蛋白表达降低,且高剂量蓝萼甲素组趋势最明显,TAK-242组对应指标变化趋势与上述一致(P<0.05);与高剂量蓝萼甲素组比较,高剂量蓝萼甲素+LPS组ATCC19977数量增多,生物膜破坏程度有所减弱,ATCC19977生物膜总生物量、生物膜代谢活性、ATCC19977中MAB_2030、MAB_2028 mRNA表达及TLR4、p-NF-κB p65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蓝萼甲素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通路抑制ATCC19977生长及生物膜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萼甲素 脓肿分枝杆菌 生物 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膜中典型腐蚀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下的腐蚀机制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杨金峰 王亚楠 +3 位作者 张一梦 郭定 张进凯 段继周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共16页
当微生物附着于金属表面,其细胞活动及代谢产物对金属造成的腐蚀影响称为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 Influenced Corrosion,MIC),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被认为是较具代表性的腐蚀性细菌之一。自然界中微生物... 当微生物附着于金属表面,其细胞活动及代谢产物对金属造成的腐蚀影响称为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 Influenced Corrosion,MIC),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被认为是较具代表性的腐蚀性细菌之一。自然界中微生物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多种微生物通过分泌胞外聚合物、群体感应等机制形成生物膜(Biofilm)共同定植在基体表面,这也是微生物腐蚀区别于其他腐蚀形式的重要结构。在混合微生物共存环境中,复杂的种间关系对金属材料可能造成比单一微生物更为严重的腐蚀破坏。针对生物膜及锈层中典型腐蚀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致金属腐蚀现象,分别论述了生物膜形成过程、影响微生物成膜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生物膜结构特征及与微生物腐蚀的相关性,系统地对实海金属锈层测序分析发现的典型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影响下的腐蚀机制进行讨论,包括藻菌体系、铁氧化菌(IOB)与SRB、产甲烷古菌(MA)与SRB等。最后总结了腐蚀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后续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腐蚀 生物 生物共存 种间相互作用 硫酸盐还原菌 铁氧化菌 产甲烷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天然抑菌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12
作者 孙立龙 罗欣 +5 位作者 朱立贤 董鹏程 韩广星 仝林 张一敏 刘昀阁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为研究天然抑菌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首先测定了天然抑菌物质肉桂醛、丁香酚、白藜芦醇和百里醌对Lm ATCC 19115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亚抑菌浓度(s... 为研究天然抑菌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首先测定了天然抑菌物质肉桂醛、丁香酚、白藜芦醇和百里醌对Lm ATCC 19115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亚抑菌浓度(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SIC),并通过测定泳动能力、生物膜代谢活性(CCK-8法)和扫描电镜探究了不同浓度(MIC、1/4 MIC和1/8 MIC)下4种天然抑菌物质对该菌株的成膜能力(结晶紫染色法及活菌数法)的影响。结果表明:肉桂醛、丁香酚、白藜芦醇和百里醌对Lm ATCC 19115的MIC分别为:640、1280、400和50μg/mL,Lm ATCC 19115在4种天然抑菌物质中的SICs为1/4 MIC和1/8 MIC;上述4种天然抑菌物质均可抑制Lm ATCC 19115生物膜的形成,且在亚抑菌浓度1/4 MIC下生物膜抑制率仍可达到50%以上;4种天然抑菌物质中,肉桂醛的生物膜抑制效果最佳,其可以通过抑制Lm的泳动能力和生物膜代谢活性有效抑制Lm ATCC 19115生物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生物 天然抑菌物质 亚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碳填料耦合生物膜法对生活污水的处理研究
13
作者 任珺 武潮辉 +3 位作者 杨埴 王若安 杨莉萍 陶玲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6,113,共8页
在700~1000℃的高温下烧结制备了不同种类的铁碳微电解填料,通过静态实验表明,掺杂铝粉的铁碳微电解填料投加到生活污水中有显著的处理效果,NH_(4)^(+)-N、COD和TN分别达到了6.18%、44.18%和6.86%,去除效果优于其他填料。掺杂铝粉的铁... 在700~1000℃的高温下烧结制备了不同种类的铁碳微电解填料,通过静态实验表明,掺杂铝粉的铁碳微电解填料投加到生活污水中有显著的处理效果,NH_(4)^(+)-N、COD和TN分别达到了6.18%、44.18%和6.86%,去除效果优于其他填料。掺杂铝粉的铁碳填料在TP的去除率为33.45%,低于掺杂碳酸镁的铁碳微电解填料35.53%的去除率。但是,根据综合处理效果来看,处理生活污水最佳的填料为掺杂铝粉的铁碳微电解填料。将掺杂铝粉的铁碳微电解填料投加到挂膜成功的生物膜反应器中,结果表明,投加铁碳微电解填料的生物膜在NH_(4)^(+)-N、COD、TN和TP的平均出水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5%、89%、79%和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生物 铁碳微电解 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宿主来源产气荚膜梭菌生物被膜形成前后药物敏感性分析
14
作者 吴莹 邵长军 刘文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2,共5页
为了检测5株不同宿主来源产气荚膜梭菌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首先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测定5株不同来源的产气荚膜梭菌对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高敏药物测定各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 为了检测5株不同宿主来源产气荚膜梭菌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首先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测定5株不同来源的产气荚膜梭菌对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高敏药物测定各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不同来源产气荚膜梭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高敏药物对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能力。药敏结果显示,5株不同宿主来源产气荚膜梭菌均对氨苄西林高度敏感,对其余6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氨苄西林对不同菌株的MIC值在0.031~2.000μg/mL之间;所有菌株均能生成生物被膜,但生物被膜生成能力有差异;不同菌株在各自4、2、1 MIC下生物被膜的生成受到不同程度抑制,而亚抑菌浓度的氨苄西林能刺激生物被膜的生成,氨苄西林对已经生成的生物被膜不能完全清除。结果表明,不同来源产气荚膜梭菌形成生物被膜前后对药物敏感性不同,可为产气荚膜梭菌的临床用药选择及使用剂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梭菌 生物 最小抑菌浓度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卵白蛋白可食膜对冷鲜猪肉品质的影响及微生物生长模型的构建
15
作者 杨乐 刘丽莉 +2 位作者 丁玥 程伟伟 肖枫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11,共9页
为加强茶多酚(tea polyphenol,TP)与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该文针对猪肉货架期较短的缺点,将茶多酚与卵白蛋白进行复合,加入壳聚糖制备茶多酚-卵白蛋白可食膜液(TP-OVA)应用于猪肉保鲜,通过探究猪肉品质的变化研... 为加强茶多酚(tea polyphenol,TP)与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该文针对猪肉货架期较短的缺点,将茶多酚与卵白蛋白进行复合,加入壳聚糖制备茶多酚-卵白蛋白可食膜液(TP-OVA)应用于猪肉保鲜,通过探究猪肉品质的变化研究可食膜的保鲜性能,建立猪肉中微生物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贮藏12 d后,2%(质量分数)TP膜液处理的猪肉pH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发现2%TP膜液处理的猪肉蛋白质变性温度最高,分别为58.16、81.17℃,热稳定性最好;色差与核磁测定结果说明2%TP膜液处理使猪肉具有最佳的保水性;2%TP膜液处理使得猪肉的质构特性显著优于其他组(P<0.05),且微观结构最佳。膜液处理组的菌落总数相较于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修正的Gompertz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2%TP处理组的微生物最大生长速率最小,说明抑菌效果最佳。综上所述,TP添加量为2%膜液的抗氧化抑菌性能最佳,以期为开发天然高效的新型肉品包装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卵白蛋白 可食 猪肉保鲜 生物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细菌素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16
作者 薛小格 刘园园 +5 位作者 张丽纳 樊睿 辛宇 马佳歌 于微 刘丽波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424,共11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能在食品表面形成生物膜的革兰氏阳性条件致病菌,其生物膜的形成对食品加工和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乳酸菌细菌素是由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可抑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能在食品表面形成生物膜的革兰氏阳性条件致病菌,其生物膜的形成对食品加工和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乳酸菌细菌素是由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可抑制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及其生物膜的形成。本文针对乳酸菌细菌素的分类、作用方式及其在群体感应调控下的合成机制进行了综述,基于培养条件和培养基成分简述了提高乳酸菌细菌素合成量的常规方法,总结了不同来源乳酸菌细菌素的纯化方式,系统综述了乳酸菌细菌素对S.aureus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从Agr系统和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的角度简要阐述了乳酸菌细菌素对S.aureus生物膜的调控机制,并展望了乳酸菌细菌素对S.aureus生物膜抑制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为乳酸菌细菌素作为生物防腐剂的开发和广泛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细菌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 抑菌机制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物降解膜在烤烟种植中的适应性及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7
作者 谢世爽 吴亮 +4 位作者 黄峰 荣鑫 湛玉舟 李旭娟 许向彬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4,共5页
通过田间铺膜试验和实验室分析,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16SrDNA高通量测序,研究了全生物降解膜在贵州典型气候下的降解周期,降解过程对烟草生育期及土壤微生物菌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膜在贵州典... 通过田间铺膜试验和实验室分析,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16SrDNA高通量测序,研究了全生物降解膜在贵州典型气候下的降解周期,降解过程对烟草生育期及土壤微生物菌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膜在贵州典型气候下烤烟中的使用周期为80天,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和保温保湿效果。生物降解膜降解后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丰度,在门水平上,为变形菌(Proteobacteria)、芽单胞菌(Gemmatimonadota)、放线菌(Actinobacteria)、绿弯菌(Chloroflexi)、酸杆菌(Acid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疣微菌(Verrucomicrobiota)和厚壁菌(Firmicutes),在属水平上,增加了链霉菌属、溶杆菌属、硝化螺菌属、黄色土源菌等有益菌的种类和数量,这将有助于土壤碳固存,及氮、碳、磷素的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烟草 降解性能 保温保湿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流限氧主流Anammox生物膜脱氮性能及代谢机制
18
作者 解舒婷 海岩 周鑫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7-794,共8页
低氨氮废水如何实现厌氧氨氧化(Anammox)是城市污水处理厂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本研究采用连续流限氧生物膜系统(DO:0.4~0.7mg/L),通过对不同进水碳氮比(C/N:2~5)条件控制,考察模拟生活污水主流Anammox系统脱氮效能.长期实验结果发现C/N... 低氨氮废水如何实现厌氧氨氧化(Anammox)是城市污水处理厂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本研究采用连续流限氧生物膜系统(DO:0.4~0.7mg/L),通过对不同进水碳氮比(C/N:2~5)条件控制,考察模拟生活污水主流Anammox系统脱氮效能.长期实验结果发现C/N比为3.5~4.5,TN去除率达85%以上;厌氧氨氧化菌活性(SAA)与系统脱氮效率呈正相关且C/N:4时SAA最高;C/N可显著影响生物膜EPS组分含量,C/N:4时,PN/PS最高,生物膜结构最稳定;宏全基因组分析发现Candidatus Kuenenia stuttgartiensis和Candidatus Brocadia sinica是核心优势菌种.而完全氨氧化菌(Comammox)及异养反硝化等多种脱氮功能菌共同组成了系统微生态群落结构,氮代谢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短程反硝化功能基因(nar/nap)和厌氧氨氧化基因(HZS、hdh)参与了脱氮,进而保证了系统稳定高效的主流脱氮.研究结果有望为污水处理厂提供一种主流Anammox脱氮新工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系统 主流厌氧氨氧化 脱氮性能 生物群落 代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来源纤维素酶CelL7的异源表达、酶学表征及生物膜清除作用
19
作者 翁晓敏 胡诗琦 +2 位作者 蔡佳琪 洪健渠 严芬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132,共9页
从海洋细菌Zobellia sp.B2中克隆新型纤维素酶CelL7基因,同时添加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家族3(carbohydrate-binding module family 3,CBM3)基因构建融合基因CelL7-CBM3,并实现其编码的融合蛋白CelL7-CBM3在大肠杆菌BL21中实现异源表达,利... 从海洋细菌Zobellia sp.B2中克隆新型纤维素酶CelL7基因,同时添加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家族3(carbohydrate-binding module family 3,CBM3)基因构建融合基因CelL7-CBM3,并实现其编码的融合蛋白CelL7-CBM3在大肠杆菌BL21中实现异源表达,利用亲和层析柱获得纯化蛋白。CelL7基因序列全长1 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残基,理论蛋白分子质量为40.39 kDa。CelL7和CelL7-CBM3的比酶活力分别为2 249.81 U/mg和2 915.75 U/mg。CelL7与CelL7-CBM3的最适反应温度均为50℃,最适pH值分别为5.0和5.5,Mn^(2+)和Fe^(2+)能激活CelL7,Cu^(2+)抑制CelL7的活力,CelL7可降解羧甲基纤维素钠、纤维二糖和木聚糖。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底物时,CelL7-CBM3的米氏常数(K_(m))为11.70 mg/mL,较CelL7的K_(m)(13.23 mg/mL)有所降低,表明添加结合结构域后的融合酶对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亲和力增强;最大反应速率(V_(max))为175.44 mg/(mL·min),催化常数(K_(cat))为2.78 s^(-1),K_(cat)/K_(m)为0.24 mL/(mg·s),与CelL7相比变化不大。生物膜清除实验表明,10.0~60.0μg/mL的CelL7和30.0~60.0μg/mL CelL7-CBM3能够有效分散生物膜,减少生物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异源表达 结构域融合 生物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膜在辣椒绿色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20
作者 袁圆 杨娅 +5 位作者 叶勇 吴康云 何建文 范高领 夏莉 潘锡梅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1期30-33,共4页
聚乙烯地膜残留对辣椒可持续生产不利,为促进辣椒产业绿色高效发展,本试验开展了不同厚度和颜色的生物降解膜在辣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生物降解膜为产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相同厚度(0.010 mm)及材质生物降解膜,黑膜比白... 聚乙烯地膜残留对辣椒可持续生产不利,为促进辣椒产业绿色高效发展,本试验开展了不同厚度和颜色的生物降解膜在辣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生物降解膜为产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相同厚度(0.010 mm)及材质生物降解膜,黑膜比白膜作用下的辣椒植株生长、产值更为显著;相同颜色(黑色)及材质生物降解膜,厚度为0.010 mm比0.008 mm下的辣椒单株挂果数、单果重、产值较为显著;厚度为0.010 mm的黑色生物降解膜对辣椒植株增产效果最突出,增产198.88 kg/667 m^(2),其黑色生物降解膜降解作用较符合辣椒种植的生育周期及防草性能,使用后免回收,节约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辣椒 绿色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