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BM模型应用Bobath法在颈椎后凸畸形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何实楠 吴煜琪 +2 位作者 胡慧敏 杨瑾华 谭蓥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242-245,共4页
以IMB模型理论为基础,探究采用 Bobath法在颈椎后凸畸形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0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B... 以IMB模型理论为基础,探究采用 Bobath法在颈椎后凸畸形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0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Bobath法按 IMB模式进行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生活质量(SF-36)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VAS、 JOA、SF-36及ADL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 以IMB模型为基础,结合 Bobath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可促进颈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BM模型 bobath法 颈椎后凸畸形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jta法结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爬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2
作者 冯喆 谭丽双 +2 位作者 胡晓丽 董娜 王雪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0期864-864,共1页
目的评价Vojta疗法中反射性俯爬配合Bobath法治疗脑瘫患儿爬行的疗效。方法将64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Vojta中的R-K法配合Bobath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Bobath法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儿的疗效优于... 目的评价Vojta疗法中反射性俯爬配合Bobath法治疗脑瘫患儿爬行的疗效。方法将64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Vojta中的R-K法配合Bobath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Bobath法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儿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Vojta法中的R-K法配合Bobath法治疗脑瘫患儿爬行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JTA bobath法 反射性俯爬 爬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田法与Bobath法治疗偏瘫儿童上肢痉挛期的疗效评定 被引量:9
3
作者 徐鸿霞 高晓虹 李润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5期274-275,共2页
目的探讨偏瘫儿童痉挛期在临床康复训练中降低患侧上肢肌张力 ,促进患肢及手的功能发育的方法。方法 32例符合条件的偏瘫儿随机分为上田组和Bobath组 ,每组 16例 ,并在训练前 1周进行功能检查评测 ,然后分别用上田法与Bobath法降低患侧... 目的探讨偏瘫儿童痉挛期在临床康复训练中降低患侧上肢肌张力 ,促进患肢及手的功能发育的方法。方法 32例符合条件的偏瘫儿随机分为上田组和Bobath组 ,每组 16例 ,并在训练前 1周进行功能检查评测 ,然后分别用上田法与Bobath法降低患侧上肢肌张力 ,抑制异常姿势。痉挛控制后 ,两组均进行有选择的、不引起痉挛的作业活动来诱发和促进患肢及手的功能恢复 ,疗程为 3个月。以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法的详细分级与Burnnstrom偏瘫手的功能评价法进行评测。结果通过治疗前后对照 ,上田组患肢肌张力降低程度和患肢及手的功能提高均明显优于Bobath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儿童 痉挛期 上田 bobath法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jta法结合Bobath法辅以高压氧治疗脑瘫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邱才栋 姚长军 +1 位作者 高波 申小英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80-381,共2页
目的评价Vojta法配合Bobath法辅以高压氧治疗脑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Vojta法配合Bobath法辅以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和针灸治疗。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儿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 目的评价Vojta法配合Bobath法辅以高压氧治疗脑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Vojta法配合Bobath法辅以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和针灸治疗。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儿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1岁以内的患儿疗效明显优于大于1岁者(P<0.01)。结论Vojta法配合Bobath法辅以高压氧治疗脑瘫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JTA bobath法 高压氧 脑瘫 针灸 推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jta法Bobath法上田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孙梅玲 刘宏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439-440,共2页
目的 观察用Vojta法、Bobath法、上田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 根据脑瘫患儿不同临床表现和运动发育阶段 ,分别采用Vojta法、Bobath法、上田法三种手段中的 1种或同时兼用 2种、3种手技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训练后脑瘫儿的运动功... 目的 观察用Vojta法、Bobath法、上田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 根据脑瘫患儿不同临床表现和运动发育阶段 ,分别采用Vojta法、Bobath法、上田法三种手段中的 1种或同时兼用 2种、3种手技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训练后脑瘫儿的运动功能尤其是大运动功能 ,有明显改善 ,异常姿势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用Vojta法、Bobath法、上田法对脑瘫儿进行康复训练 ,可促进其运动功能康复 ,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JTA bobath法 上田 脑瘫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针灸配合Bobath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8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向龙 岳红霞 +1 位作者 于明克 杨玲 《中国中医急症》 2008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针灸配合Bobath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将86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并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采用中药、针灸配合Bobath法治疗。治疗前、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HD... 目的观察中药、针灸配合Bobath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将86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并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采用中药、针灸配合Bobath法治疗。治疗前、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HDS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HAMD、HDS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中药舒郁散、针刺配合Bobath法可以缓解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中药 针灸 bobath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bath法和Vojta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琴 张智香 +1 位作者 王瑛 于会霞 《实用医技杂志》 2007年第16期2221-2222,共2页
目的:探讨Bobath法和Vojta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效果。方法:6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组,结合使用Bobath法和Vojta法治疗。60例脑瘫患儿为对照组,采用Bobath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53例(88%),对照组总有效42例... 目的:探讨Bobath法和Vojta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效果。方法:6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组,结合使用Bobath法和Vojta法治疗。60例脑瘫患儿为对照组,采用Bobath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53例(88%),对照组总有效42例(70%)。结论: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得满意的康复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bobath法 VOJTA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田法和Bobath法应用于早期干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林斌 《海南医学》 CAS 2007年第8期109-109,105,共2页
目的探讨上田法与Bobath法应用于早期干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疗效分析。方法将中枢性协调障碍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上田法加Vojta法,对照组采用Bobath法加Vojta法治疗(两组年龄相同,不存在差异),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病人... 目的探讨上田法与Bobath法应用于早期干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疗效分析。方法将中枢性协调障碍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上田法加Vojta法,对照组采用Bobath法加Vojta法治疗(两组年龄相同,不存在差异),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病人在降低肌张力,解除踝阵挛和运动功能的建立及产生效果的时间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结论上田法和Bobath法在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均有效,但前者在以上几方面的疗效临床观察更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田 bobath法 中枢性协调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bath法和Vojta法治疗小儿脑瘫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尹淮祥 吴杰 《淮海医药》 2001年第6期473-474,共2页
目的 了解 Bobath法和 Vojta法结合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对脑瘫患儿的病史采摘 ,全面神经系统检查后做出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采用 Bobath法、Vojta法结合使用方法。结果 治疗组有效 18例 (81.8% ) ,无... 目的 了解 Bobath法和 Vojta法结合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对脑瘫患儿的病史采摘 ,全面神经系统检查后做出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采用 Bobath法、Vojta法结合使用方法。结果 治疗组有效 18例 (81.8% ) ,无效 4例 (18.2 % ) ;对照组总有效 7例 (35 % ) ,无效 13例 (6 5 % )。结论 两种训练方法结合治疗 ,脑瘫患儿运动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儿童 bobath法 VOJ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ounstrom法结合Bobath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力生 《甘肃科技纵横》 2008年第3期192-192,共1页
目的评价Brunnstrom疗法中配合Bobath法治疗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4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runnstrom法配合Bobath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Bobath法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优... 目的评价Brunnstrom疗法中配合Bobath法治疗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4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runnstrom法配合Bobath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Bobath法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Brunnstrom法配合Bobath法治疗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nnstrom bobath法 偏瘫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Bobath法治疗脑瘫患儿189例的体会 被引量:3
11
作者 范艳萍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2年第4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脑性瘫痪 bobath法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通诱发手法与Bobath法对比预防新生儿窒息后遗症研究
12
作者 赵向 徐淑玲 张鲁峰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21期118-118,120,共2页
目的对比观察新生儿窒息损伤后早期应用疏通诱发手法或应用Bobath法,研究对本病后遗症状出现几率的减少情况。方法105例入选的窒息新生儿在出生28d之后,分别使用疏通诱发手法或应用Bobath法进行间断治疗。结果疏通诱发手法治疗组患儿,在... 目的对比观察新生儿窒息损伤后早期应用疏通诱发手法或应用Bobath法,研究对本病后遗症状出现几率的减少情况。方法105例入选的窒息新生儿在出生28d之后,分别使用疏通诱发手法或应用Bobath法进行间断治疗。结果疏通诱发手法治疗组患儿,在Vojta姿势反射、握拳、肌张力改变、异常哭闹等症状的出现几率方面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通诱发手法与Bobath法相比,可明显减少窒息损伤患儿后遗症的发生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通诱发 bobath法 新生儿窒息 后遗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ǒ法与Bobath法用于脑性瘫痪步行训练疗效分析
13
作者 赵旸 徐云萍 +3 位作者 刘洪涛 张少敏 王莉平 梁松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9期995-996,共2页
目的:探讨pet法与Bobath法治疗脑性瘫痪(CP)的疗效。方法:将72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pet法)和对照组(采用Bobath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分级评价。结果:两组在总体评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步行的建立及改善步态方面有无显著... 目的:探讨pet法与Bobath法治疗脑性瘫痪(CP)的疗效。方法:将72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pet法)和对照组(采用Bobath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分级评价。结果:两组在总体评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步行的建立及改善步态方面有无显著性差异(x^2=4.92,P<0.05)。结论:两种方法用于脑性瘫痪步行训练均有效,但pet法在轻症患儿步行建立及步态改善方面更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步行训练 peto bobath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jta法和Bobath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袁晓琴 苗志红 吴美水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0期828-828,共1页
关键词 VOJTA bobath法 脑瘫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ergy:从Bobath法出发的认识 被引量:3
15
作者 古澤正道 何静杰 常冬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9期810-812,共3页
2008年11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次召开"成人神经系统疾病的Bobath理论基础学习班"[1-2],到2011年5月共举办3期。学习班学员对于理论和治疗技术的提问越来越尖锐。在2011年5月结束的第3期基础学习班上,有学员提出了Babath法如何看待B... 2008年11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次召开"成人神经系统疾病的Bobath理论基础学习班"[1-2],到2011年5月共举办3期。学习班学员对于理论和治疗技术的提问越来越尖锐。在2011年5月结束的第3期基础学习班上,有学员提出了Babath法如何看待Brunnstrom法或对于synergy(共同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ERGY SYNKINESIS 共同运动 伴随运动 bobath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6
作者 阳庆军 康倩倩 刘木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1期1051-1052,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效果。方法 30例脑瘫患儿为针刺组,使用针刺配合Bobath法治疗。30例脑瘫患儿为运动组,采用Bobath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运动组总有效率80%;两组...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效果。方法 30例脑瘫患儿为针刺组,使用针刺配合Bobath法治疗。30例脑瘫患儿为运动组,采用Bobath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运动组总有效率80%;两组患儿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针刺组评分高于运动组(P<0.05);两组治疗后痉挛改善针刺组总有效率76.7%,运动组总有效率50%。结论针刺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单一Bobath法治疗有更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 bobath法 针刺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bath法和Vojta法的异同点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正秀 《现代康复》 CSCD 1999年第4期417-418,共2页
对当今世界的小儿脑瘫(CerebralPalsy简称CP)事业,Bobath夫妇和Vojta先生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首先由他们提出了CP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并提倡“从0岁开始治疗”[1,2]。他们是小儿CP早期诊治... 对当今世界的小儿脑瘫(CerebralPalsy简称CP)事业,Bobath夫妇和Vojta先生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首先由他们提出了CP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并提倡“从0岁开始治疗”[1,2]。他们是小儿CP早期诊治的奠基人。由于CP的早期诊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bath法 VOJTA 小儿 脑瘫 CP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联合Bobath法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8
作者 许凤丽 纪红 +2 位作者 宫为大 陶钢 赵甜甜 《陕西中医》 CAS 2021年第5期650-653,共4页
目的: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NGF)穴位注射联合Bobath法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运动发育迟缓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3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Bobath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NGF穴位注射。比较两... 目的: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NGF)穴位注射联合Bobath法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运动发育迟缓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3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Bobath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NGF穴位注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发育情况、运动功能和血乳酸水平,并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运动发育指标、运动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GF穴位注射联合Bobath法应用于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可促进运动发育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血乳酸水平,提高总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神经生长因子 穴位注射 bobath法 运动发育迟缓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解溪穴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6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东梅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76-677,707,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解溪穴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患儿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Bobath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解溪穴。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关节角度测量仪测量两组患儿左右踝... 目的观察针刺解溪穴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患儿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Bobath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解溪穴。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关节角度测量仪测量两组患儿左右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左右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比较,左右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解溪穴配合Bobath法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的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痉挛型 针刺 bobath法 足背屈角 解溪
原文传递
Bobath法联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运动障碍4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贺萍 欧阳云 +1 位作者 王艳 覃蓉 《中医儿科杂志》 2021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观察Bobath法联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瘫运动障碍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Bobath法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Bobath法联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瘫运动障碍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Bobath法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34/45),治疗组为91.11%(41/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卧位和翻身,坐位,爬行和跪,站立,走、跑和跳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GMFM各项评分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前,2组发育商(D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DQ值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前,2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血清VEGF、TNF-α水平明显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Bobath法联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运动障碍,可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高DQ,降低血清VEGF、TNF-α水平,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脑瘫 运动障碍 bobath法 针刺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