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Addition to Passive Exercise Has a Small Effect on Spasticity and Range of Motion in Bedridden Elderly Patients: A Pilot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
1
作者 Hideki Kataoka Shunpei Nakashima +7 位作者 Hideki Aoki Kyo Goto Junichiro Yamashita Yuichiro Honda Yasutaka Kondo Tatsuya Hirase Junya Sakamoto Minoru Okita 《Health》 2019年第8期1072-1086,共15页
Purpose: Belt electrode skeletal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B-SES) can stimulate large portions of muscles including deep sites without localisation of the stimulation are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 Purpose: Belt electrode skeletal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B-SES) can stimulate large portions of muscles including deep sites without localisation of the stimulation are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both immediate treatment effects of B-SES and long-term treatment effects of B-SES with passive exercise on range of motion (ROM) and muscle tone of lower extremities in bedridde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Outcome measures before and after B-SES treatment alone (4 Hz, 20 min, both lower extremities) were examined for the immediate effect. Outcome measures were: ROM and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of hip flexion and adduction;knee flexion and extension;and knee joint distance at position of flexion abduction in hip (distance of knee).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long-term effect of adding B-SES to passive exercise on ROM and MA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e immediate effect study had 18 patients. ROM and MAS of 4 joint angles in 2 joints and distance of kne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B-SES treatment. The long-term effect study had 11 patients. Friedman test revealed ROM and MAS of 4 joint angles in 2 joints and distance of kne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uring B-SES intervention but not control intervention. B-SES in addition to passive stretch has a mo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contracture and spasticity in large portion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of bedridden elderly patients than passive stretching alone. Conclusions: We consider B-SES a useful tool to improve the ROM in lower extremities of bedridden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dridden Patients Belt Electrode SKELETAL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Lower EXTREMITY MUSCLE Tone RESTRICTION of Range of Joint Mo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eatment of Elderly Bedridden Patients with Removable Dentures to Promote Their Daily Physical Activities: A Case-Control Study
2
作者 Yoshiro Fujii 《Advances in Aging Research》 2020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edridden patients remain in bed for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chronic illness, old age, and disability, and they cannot perform self-care activities completely or par...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edridden patients remain in bed for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chronic illness, old age, and disability, and they cannot perform self-care activities completely or partially. The provision of care for bedridden patients is a major issue in the aging population.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atient and the medical staff, selection of effective facilities, and the financial burde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of occlusion restoration using removable dentures in bedridden older people.</span><span>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is cas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ntrol study comprised 32 bedridden older patients who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s follows: denture (n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18) and no-denture (n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14). No rehabilitation was provided to any of the patients.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3 months after placing the denture, and the ADL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the 18 bedridden patients who received removable dentures, 55.6% demonstrated improvements in the ADLs, and the effects persisted fo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t least 3 months. No improvement in the ADL was observed in the no-dentur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group.</span><span>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adequate occlusal support can improve the ADL of the elderly.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care of oral health early in life in order to maintain oral health, which could help prevent the decrease in the ADL during the later stages of life.</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dridden Patient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Older Patient Occlusal Treatment DEN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ffect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Sit-up Training on Elderly Bedridden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
3
作者 Huashuang Chen Yanling Luo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18年第5期9-12,共4页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access the effec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it-up training on elderly bedridden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A total of 150 elderly bedridden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severe pneumoni...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access the effec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it-up training on elderly bedridden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A total of 150 elderly bedridden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severe pneumonia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study.They were divided equally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at is,75 cases in each group.All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6 to April 2018.On this basis,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routine nursing care except with the addition of 30–60 min situp trainings twice daily for the control group under supervision.The clinical hospitalization outcomes,length of hospital stay,and patient care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clinical hospitalization outcomes,length of hospital stay,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found to be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In bedridde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sit-up training had positive effects and beneficial in improving the clinical outcomes and recovery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T-UP TRAINING ELDERLY bedridden SEVERE PNEUMON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预测模型构建及护理对策
4
作者 李兴慧 王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9期46-49,共4页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分析其预测价值,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0月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病科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分析其预测价值,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0月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病科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84例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中,有32例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8.10%。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糖尿病史、吞咽困难、侵入性操作、低蛋白血症占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是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经ROC曲线分析显示,Logit(P)>0.456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799,95%CI为0.696~0.902,约登指数为0.464,灵敏度为65.6%,特异度为80.8%。结论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病率较高。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是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对肺部感染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临床工作中可依据此模型对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进行预测,并针对患者高危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刘瑞龙 颜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5年第1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卧床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抗菌素选择及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10月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病科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卧床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32例与未...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卧床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抗菌素选择及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10月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病科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卧床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32例与未感染组52例。收集2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分析脑卒中后卧床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结果84例脑卒中后卧床患者中32例合并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8.10%;共分离病原菌32株,均为革兰阴性菌株,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糖尿病史、低蛋白血症、吞咽困难、侵入性操作的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更易患肺部感染(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是脑卒中后卧床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肺部感染出现的高危因素为糖尿病史及侵入性操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不同菌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差异较大,临床工作中根据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素,以便确保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卧床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与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营养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吴彩葵 廖少琼 《中国当代医药》 2025年第5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营养状况与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结果分为... 目的分析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营养状况与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结果分为有营养风险组(NRS-2002≥3分,n=42)和无营养风险组(NRS-2002<3分,n=30)。比较两组患者的ALB、PA、CHE、血红蛋白(HGB)等血清指标和体重指数(BMI)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同营养状态与BMI、HGB、ALB、PA、CHE的相关性。结果有营养风险组的HGB、ALB、PA、CHE、BMI低于无营养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MI(r=-0.426,P=0.038)、HGB(r=-0.361,P=0.026)、ALB(r=-0.441,P=0.042)、PA(r=-0.346,P=0.018)、CHE(r=-0.461,P=0.044)与NRS-2002评分呈负相关。结论ALB、PA、CHE检测在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营养状况评估中可行性较高,可为临床医师制订合理营养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前白蛋白 胆碱酯酶 血红蛋白 营养风险筛查 脑卒中 长期卧床 营养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情志护理在骨折卧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7
作者 展红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6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情志护理在骨折卧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潍坊高新尊一骨科医院收治的骨折卧床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情志护理在骨折卧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潍坊高新尊一骨科医院收治的骨折卧床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情志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便秘症状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护理后,两组舒适度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24)。结论: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情志护理在骨折卧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负面情绪与便秘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与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卧床 中药穴位敷贴 情志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养结合机构非卧床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何红芳 赵德如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23-128,173,共7页
目的:探讨医养结合机构非卧床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现状,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池州地区医养结合机构内196例非卧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对老年人的抑郁水平进行... 目的:探讨医养结合机构非卧床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现状,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池州地区医养结合机构内196例非卧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对老年人的抑郁水平进行评定,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以及SF-12简明健康调查量表对非卧床老年人抑郁相关的因素进行收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养结合机构非卧床老年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96例非卧床老年人中,68例存在抑郁,检出率为34.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低(OR=2.644, 95%CI:1.259~5.551),缺乏体育锻炼(OR=2.976, 95%CI:1.456~6.081)、智能训练(OR=2.981, 95%CI:1.446~6.145)及社会活动(OR=3.822,95%CI:1.805~8.093),健康状况较差(OR=3.450,95%CI:1.578~7.543)及生活质量较低(OR=3.979,95%CI:1.890~8.375)是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医养结合机构非卧床老年人抑郁检出率较高,针对上述因素,应加强心理健康管理,促进文化教育、体育锻炼和社会参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预防抑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养结合机构 非卧床老年人 抑郁 现状调查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案追踪管理模式护理在骨科大手术后卧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李改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观察个案追踪管理模式护理在骨科大手术后卧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 目的:观察个案追踪管理模式护理在骨科大手术后卧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个案追踪管理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和肢体肿胀发生率,护理前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DVT和肢体肿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肢体血循环评估准确率、体位护理合格率、康复行为训练准确率、患者健康宣教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案追踪管理模式护理可提高骨科大手术后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以及降低DVT和肢体肿胀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案追踪管理模式护理 骨科大手术 卧床 深静脉血栓 血流速度 护理质量 肢体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庭病床模式的综合性护理对长期卧床残疾儿童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王爱明 《妇儿健康导刊》 2025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家庭病床模式的综合性护理对长期卧床残疾儿童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东大学儿童福利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长期卧床的残疾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40)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n=40)... 目的 探讨基于家庭病床模式的综合性护理对长期卧床残疾儿童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东大学儿童福利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长期卧床的残疾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40)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n=40)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家庭病床模式的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及患儿监护人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精细运动商评分[(90.58±4.16)分]、粗大运动商评分[(85.74±7.21)分]及总体运动商评分[(90.75±5.16)分]均高于对照组[(85.72±3.72)、(78.25±6.32)、(82.62±4.28)分],SAS评分[(22.73±0.33)分]及SDS评分[(35.23±0.16)分]均低于对照组[(46.20±0.63)、(42.21±0.13)分],患儿监护人护理总满意率(100.00%)高于对照组(80.00%)(P <0.05)。结论 基于家庭病床模式的综合性护理在长期卧床残疾儿童中应用,可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及心理状态,并提升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卧床残疾儿童 基于家庭病床模式的综合性护理 肢体运动功能 心理状态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导航床旁鼻肠管置管技术在老年卧床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骁 石海燕 +3 位作者 王湘 王军 韩中彦 张华果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目的探讨电磁导航床旁鼻肠管置管技术在老年卧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卧床管饲患者作为应用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试验... 目的探讨电磁导航床旁鼻肠管置管技术在老年卧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卧床管饲患者作为应用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采用电磁导航床旁鼻肠管置管技术留置鼻肠管,对照组采用盲插法留置鼻肠管,比较两组的总置管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用时、导管尖端到达空肠的比例、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无脱落病例。试验组总置管成功率为95.7%,对照组为80.4%;试验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7%,对照组为71.7%;试验组置管用时为(12.37±4.19)min,对照组为(19.22±5.48)min;试验组导管尖端到达空肠的比例为60.9%,对照组为28.3%。以上数据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试验组鼻出血发生率为6.5%,对照组为2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36);试验组便潜血试验阳性发生率为2.2%,对照组为1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30);两组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导管异位、气胸、穿孔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电磁导航床旁鼻肠管置管技术为老年卧床患者留置鼻肠管的成功率高,用时短,可提升导管尖端到达空肠的比例,降低鼻出血、便潜血试验阳性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导航 鼻肠管 肠内营养 老年人 卧床患者 护理
原文传递
脑卒中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湘英 郑越 +2 位作者 张茜 林沛钰 宁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16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根据病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ICU ... 目的观察脑卒中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16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根据病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ICU 4楼患者)和观察组(ICU 5楼患者),每组83例;护士也按照此法分组(观察组41名,对照组43名)。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及预防压力性损伤护理,对照组采用海绵圈或现有的枕头减压,并采用丁字鞋内衬毛巾预防足下垂,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研发的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观察两组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和足下垂的发生率,以及患者使用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满意度和护士操作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足部压力性损伤和足下垂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足部压力性损伤:3.61%(3/83)比8.43%(7/83);足下垂发生率:9.64%(8/83)比16.87%(14/83),均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1.6%(76/83)比79.5%(66/83),P<0.05〕;护士满意度较对照组升高〔95.1%(39/41)比86.0%(37/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适用于脑卒中重症卧床患者,可有效地降低压力性损伤及足下垂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和操作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卧床患者 压力性损伤 足下垂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临床特征
13
作者 甄文凤 杨婧 +2 位作者 朱丹迪 马向林 张庆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46-551,共6页
目的分析老年抑郁症住院的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9月在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病房住院抑郁症患者(年龄≥60岁),其中合并VTE者65例(VTE组),无VTE发生的患... 目的分析老年抑郁症住院的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9月在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病房住院抑郁症患者(年龄≥60岁),其中合并VTE者65例(VTE组),无VTE发生的患者78例(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情况、疾病特点、VTE既往史、个人史,以及甲状腺功能、激素水平、血脂水平、D-二聚体等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合并VTE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TE组患者年龄较大[(70.94±5.88)岁vs.(68.04±4.92)岁],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总分较高[(26.35±9.28)分vs.(23.19±5.94)分],有VTE既往史的比例较大[13例(20.0%)vs.6例(7.7%)],卧床>72 h比例较高[42例(64.6%)vs.31例(39.7%)],HDL-C水平偏低[(1.27±0.27)mmol/L vs.(1.39±0.28)mmol/L],D-二聚体水平较高[1.91(0.82,3.51)mg/L FEU vs.0.48(0.25,0.80)mg/L FE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MD总分(OR=1.077,P=0.018)、VTE既往史(OR=4.339,P=0.023)、卧床>72 h(OR=2.449,P=0.044)及D-二聚体水平(OR=2.404,P<0.001)是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合并VTE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抑郁症住院合并VTE患者具有年龄偏大、抑郁症状较重、HDL-C水平偏低、D-二聚体水平较高、有VTE既往史及卧床>72 h等临床特点。抑郁症状、VTE既往史、卧床>72h及D-二聚体水平可能是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合并VTE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 住院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 临床特征 卧床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卧床患者PICC置管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4
作者 赵欣 南苗苗 +5 位作者 曹维娜 褚思维 王妮 王芳玲 李航 卫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2期163-166,共4页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高龄卧床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经验,旨在提高穿刺率,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高龄卧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高龄卧床患者PICC...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高龄卧床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经验,旨在提高穿刺率,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高龄卧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高龄卧床患者PICC置管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90例患者中,79例一次顺利置管成功,其余11例在置管过程中遇到一定问题(5例出现皮肤及血管问题,5例导管送入困难,1例导管异位),经调整后均置管成功。结论规范化操作、充分评估、合理选择置管路径、适宜的穿刺针以及恰当的体位,是提高高龄卧床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高龄 卧床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预防操联合预警分级管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15
作者 曾容 王杰 +1 位作者 雷熙 陈冬梅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期94-99,共6页
目的探讨血栓预防操联合预警分级管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 目的探讨血栓预防操联合预警分级管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栓预防操联合预警分层管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出院时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健康信念水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DVT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出院时护理满意度。结果出院时,2组患者DVT健康信念中疾病易得感、疾病严重性、健康行为益处、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组患者MPV和PDW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组患者APTT、PT均长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组患者Fbg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血栓预防操联合预警分级管理,可增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健康信念,避免DVT风险的增加,改善血小板功能,纠正机体血凝状态,提高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预防操 预警分级管理 老年髋部骨折 卧床 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高龄长期卧床男性患者并发紫色尿袋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16
作者 苗苗 李君 +1 位作者 闫彤 孙依楠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3期93-95,共3页
本文总结1例高龄长期卧床男性患者并发紫色尿袋综合征(PUBS)的护理经验。PUBS的发生与尿路感染有关,护理人员应加强导管维护和相关尿路感染护理,同时给予饮食指导、便秘管理和心理护理,改善患者便秘症状,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本文总结1例高龄长期卧床男性患者并发紫色尿袋综合征(PUBS)的护理经验。PUBS的发生与尿路感染有关,护理人员应加强导管维护和相关尿路感染护理,同时给予饮食指导、便秘管理和心理护理,改善患者便秘症状,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加快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尿袋综合征 高龄患者 卧床 尿路感染 细菌 便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床患者便携式护理服优化设计
17
作者 左洪芬 田珂 +2 位作者 张肖婷 李佳慧 宋向前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24年第9期50-54,共5页
通过广泛市场调研和深入实地走访,全方位分析卧床患者对于服装各部位功能的实际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致力于针对便携式护理服进行创新性设计。从面料的精心挑选、结构的合理规划到工艺的细致打磨全面展开优化分析。着重增加舒适度... 通过广泛市场调研和深入实地走访,全方位分析卧床患者对于服装各部位功能的实际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致力于针对便携式护理服进行创新性设计。从面料的精心挑选、结构的合理规划到工艺的细致打磨全面展开优化分析。着重增加舒适度与便捷性设计,力求最大程度满足患者对服用舒适性的渴望,以及护理人员操作的便捷性需求。优化后的设计方案在舒适性、功能性与便携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不仅能够切实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使该群体感受到更多关怀与温暖,而且极大地方便了护理人员,使其日常工作更加高效和轻松。这一设计为医养理疗行业的服装选择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供相关服装生产企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床患者 护理服 便携性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老年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的体位改变证据总结 被引量:5
18
作者 白舸 王砚丽 +3 位作者 刘瑞芳 邢唯杰 吴燕 张凤联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6期615-623,共9页
目的系统检索、评价并汇总预防老年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PI)的体位改变相关证据。方法根据“6S”模型进行计算机检索,检索数据库包括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临床顾问、全球协作指南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苏格兰校际指南... 目的系统检索、评价并汇总预防老年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PI)的体位改变相关证据。方法根据“6S”模型进行计算机检索,检索数据库包括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临床顾问、全球协作指南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苏格兰校际指南网、JBI EBP、Cochrane图书馆等网站中,所有关于预防老年卧床患者PI的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推荐实践、证据总结、系统评价、meta分析、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对证据进行提取、分类和汇总。结果共纳入12篇证据,包括2篇指南、7篇系统评价、3篇证据总结。从风险评估、间隔时间、角度和姿势、辅助和指导4个方面汇总了12个证据主题,40条最佳证据。结论护理人员应遵循最佳证据,规范老年卧床患者的体位改变管理,预防P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卧床患者 压力性损伤 体位改变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竞争风险模型分析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云佳 舒碧芸 +5 位作者 郑永韬 陈挺 来芬华 倪梦姣 罗秀兰 吴恒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192-2197,2211,共7页
背景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超高龄人群(≥80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类人群平衡感和反应能力会明显减弱,跌倒的发生的危害也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老年人,跌倒致长期卧床常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探究超高龄人群跌倒的潜在... 背景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超高龄人群(≥80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类人群平衡感和反应能力会明显减弱,跌倒的发生的危害也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老年人,跌倒致长期卧床常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探究超高龄人群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可为此类人群的跌倒预防工作提供参考。目的分析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于2015年3—11月选取上海市及杭州市5个区县每年定期参与体检的超高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相关信息,随访观察跌倒致长期卧床(目标事件)和死亡(竞争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竞争风险模型分析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的影响因素;将竞争风险模型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86名超高龄老年人,其中男431名(43.7%)、女555名(56.3%),平均年龄为(89.8±5.2)岁。经过8年的随访,失访96名,失访率为9.7%;发生目标事件165名,发生率为16.7%;发生竞争事件134名,发生率为13.6%。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有竞争事件的影响下,肌力的增加(HR=1.071,95%CI=1.049~1.091)、年龄>85岁(HR=1.954,95%CI=1.255~3.042)、居住地为农村(HR=1.946,95%CI=1.385~2.731)、睡眠质量较差(HR=5.756,95%CI=3.904~8.491)、白内障(HR=1.832,95%CI=1.201~2.794)、糖尿病(HR=1.549,95%CI=1.121~2.143)、认知功能损害(HR=1.717,95%CI=1.258~2.344)为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95%CI=0.608~0.988),灵敏度为0.841,特异度为0.677。结论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的发生率达16.7%,可根据肌力、年龄、居住地、睡眠质量、白内障和糖尿病患病情况、认知功能等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定期评估超高龄人群的跌倒风险,需加强健康教育和社会支持,降低跌倒的发生率和跌倒致长期卧床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80以上 跌倒 长期卧床 危险因素 列线图 队列研究 竞争风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舍曲林片联合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在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抑郁症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20
作者 赖允娟 温世萍 +2 位作者 赖忠红 蔡文婷 林萍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舍曲林片联合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在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青少年抑郁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60例伴NSSI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舍曲林片联合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在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青少年抑郁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60例伴NSSI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的舍曲林片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舍曲林片与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6周后的渥太华自伤量表(OS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生活质量简表(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2、4、6周后的O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2、4、6周后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6周后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用舍曲林片与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联合治疗的效果较显著,不仅能有效减少其自伤行为的发生,还能减轻其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临床可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青少年抑郁症 舍曲林片 相对卧床式森田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