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lidation of Anti-Hair Loss Tonic Containing 1.0%Arctium Lappa Root Extract for Chinese Consumers
1
作者 Zeng Haifeng Lin Xianting +2 位作者 Yang Jianzhong Iwano Hideki Sawaki Shigetoyo 《China Detergent & Cosmetics》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A hair tonic containing 1.0%Arctium lappa root extract(ALRE)was evaluated for its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in Chinese consumers.ALRE was selected based on its ability to promote Collagen Type XVII Alpha 1(COL17A1)syn... A hair tonic containing 1.0%Arctium lappa root extract(ALRE)was evaluated for its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in Chinese consumers.ALRE was selected based on its ability to promote Collagen Type XVII Alpha 1(COL17A1)synthesis,along with other active ingredients targeting scalp health and follicular regeneration.In vitro assays confirmed that AL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COL17A1 expression.A 28-day clinical trial involving Chinese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onic reduced hair loss by 37.61%and increased local hair density by 26.63%,with no reported adverse effects.These findings validate the product’s effectiveness in a distinct consumer population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mechanistic insights with clinical validation.Further research should explore long-term efficacy and demographic-specific responses to optimize its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um lappa root extract hair loss hair outer root sheath cells Collagen Type XVII Alpha 1(COL17A1) clinical efficacy Chinese consum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Arctium lappa L.in the dextran sulfate sodium colitis mouse model 被引量:10
2
作者 Tzou-Chi Huang Shinn-Shyong Tsai +3 位作者 Li-Fang Liu Yu Lin Liu Hung-Jen Liu Kuo Pin Chu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3期4193-4199,共7页
AIM:To analyze the possible protective role of Arctium lappa L.(AL)in a murine model of ulcerative colitis(UC).METHODS:BALB/c mice were administered 100 mg/kg AL powder orally each day.After 7 d,colitis was induced by... AIM:To analyze the possible protective role of Arctium lappa L.(AL)in a murine model of ulcerative colitis(UC).METHODS:BALB/c mice were administered 100 mg/kg AL powder orally each day.After 7 d,colitis was induced by administration of 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5% W/V)in drinking water for a further 8 consecutive days.Diarrhea and bloody stools as well as colonic histology were observed.The level of interleukin-6(IL-6)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n colonic section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an body weight values and disease activity indices between controls and AL-treated animals.Moreover,the histological findings showed that AL treatment can prevent mucosal edema,submucosal erosions,ulceration,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and colon damage.In addition,immunohistochemistr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the inflammatory cytokines,IL-6 and TNF-α were also decreased in AL-treated groups.CONCLUSION:We suggest that AL can prevent intestinal damage and decrease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mice with DSS-induced colitis.Thus,AL could prove to be a useful food for U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um lappa L. COLITIS CYTOKINE Inflam- matory bowel disease Ulcerative colit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traction Process of Green Pigment from Leaves of Arctium lappa L. by Ultrasound Assisted Method and Its Stability Study
3
作者 Yongxia KE Chunlin LIU +3 位作者 Xuexue LI Xiaoxia CAI Jingxia WANG Yuan LIU 《Medicinal Plant》 CAS 2019年第1期43-45,共3页
[Objectives] The research aimed to extract green pigment from leaves of Arctium lappa L. and inspect its stability. [Methods] Ultrasound assisted method was used. [Results] Water bath temperature had little impact on ... [Objectives] The research aimed to extract green pigment from leaves of Arctium lappa L. and inspect its stability. [Methods] Ultrasound assisted method was used. [Results] Water bath temperature had little impact on green pigment, and Al^(3+), Cu^(2+), Mg^(2+) and Zn^(2+) in metal ions greatly affected green pigment, while Fe^(3+) had very little impact on the stability of green pigment. pH did not basically affect green pigment of A. lappa L. [Conclusions] The extraction rate and stability of green pigment from leaves of A. lappa L. were higher, and it was one of materials suitable for extracting green pig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VES of arctium lappa L. Green PIGMENT ULTRASOUND ASSISTED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Inorganic Elements in Roots, Stems and Leaves of Arctium lappa L. by ICP-OES
4
作者 Hairong ZHONG Chunlin LIU +3 位作者 Jixiu SHEN Risha WEIZE Jingxia WANG Yuan LIU 《Medicinal Plant》 CAS 2019年第1期34-36,共3页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20 inorganic elements in 18 samples of roots, stems and leaves from of Arctium lappa L. produced in different areas. [Methods] The wet digestion and technique of inductively co...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20 inorganic elements in 18 samples of roots, stems and leaves from of Arctium lappa L. produced in different areas. [Methods] The wet digestion and technique of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OES) were used. [Results] 20 kinds of inorganic elements in the samples of A. lappa L. roots contained rich elements essential for human beings such as K, Ca, Na, P and trace elements Cu, Fe, Zn; heavy metals Pb, As, Cu, Cd in A. lappa L. samples did not exceed the limit, and Hg was not detected in all 12 samples; heavy metals in A. lappa L. roots harvested in 12 months did not exceed the limit. [Conclusions] Compared with the roots of A. lappa L., the inorganic elements in the stems and leaves of A. lappa L. were relatively less. Th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Shuimo Town in Wenchuan County of Aba Prefecture with an altitude of 920 m showed little difference from samples collected from Qiongxi Town in Hongyuan County of Aba Prefecture with an altitude of 3 505 m in 20 kinds of inorganic e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um lappa L. INORGANIC ELEMENTS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HEAVY MET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
5
作者 张雪 韩相坤 +1 位作者 刘欣雅 王昱智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7,共7页
系统总结中国牛蒡产业的基本情况,运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法,并通过多专家评价法对得到的因素加以筛选、检验。中国牛蒡产业发展应当采取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机会性开拓型战略(S-O战略),且从方位判断,外部机会更... 系统总结中国牛蒡产业的基本情况,运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法,并通过多专家评价法对得到的因素加以筛选、检验。中国牛蒡产业发展应当采取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机会性开拓型战略(S-O战略),且从方位判断,外部机会更为明显。在利用外部机会、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采取产品多元化发展战略、拓展国际市场战略和科技推动战略来推动中国牛蒡产业的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 中药产业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种子不同萌发阶段内生菌多样性、功能及牛蒡炭疽病害防控研究
6
作者 于莹 高铭泽 +1 位作者 薛嘉宁 赵容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2,共10页
对不同萌发阶段的牛蒡种子(包括干种子,吸水24 h种子,培养4 d未发芽种子,幼苗,不发芽种子)进行内生菌的分离纯化、分子鉴定、功能测定、拮抗作用及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含量变化分析。首先,通过平板划线法成功分离并纯化了21株可培养内生菌... 对不同萌发阶段的牛蒡种子(包括干种子,吸水24 h种子,培养4 d未发芽种子,幼苗,不发芽种子)进行内生菌的分离纯化、分子鉴定、功能测定、拮抗作用及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含量变化分析。首先,通过平板划线法成功分离并纯化了21株可培养内生菌,主要优势菌为肠菌科,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了这些内生菌的分类地位及种类多样性,并对固氮、溶磷、产铁载体及产IAA的促生实验对内生菌功能进行探索,通过HPLC法分析内生菌影响不同萌发阶段牛蒡种子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含量。同时,采用平板对峙法评估了内生菌对牛蒡炭疽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筛选出具有显著拮抗能力的菌株。最后,通过菌悬液处理种子的萌发实验,验证了这些内生菌对牛蒡生长的促进作用,提升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本研究为牛蒡内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 种子萌发 内生菌 促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不同部位活性成分提取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汪洪涛 陈宝宏 余芳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期314-321,共8页
牛蒡(Arctium lappa)属桔梗目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种植面较广,大多分布于江苏和山东,是一种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牛蒡不同部位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有木脂素类、有机酸类、黄酮类、甾体类、苷类以及萜类等,在抗肿瘤、抗氧化、... 牛蒡(Arctium lappa)属桔梗目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种植面较广,大多分布于江苏和山东,是一种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牛蒡不同部位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有木脂素类、有机酸类、黄酮类、甾体类、苷类以及萜类等,在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保护心血管疾病及抗菌、抗病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归纳总结近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牛蒡不同部位的活性成分提取及药理活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便于对牛蒡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 活性成分 提取 药理活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根多糖的结构表征及体外抗氧化、降血糖、降尿酸作用研究
8
作者 王丹 尹海波 +2 位作者 许亮 孟宪群 康廷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71,共6页
以牛蒡根多糖(Arctium lappa polysaccharide, ALP)为原料,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与核磁共振的方法,解析ALP结构。通过研究ALP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 以牛蒡根多糖(Arctium lappa polysaccharide, ALP)为原料,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与核磁共振的方法,解析ALP结构。通过研究ALP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自由基和羟基(hydroxyl radical,·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以及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率,研究AL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体外降血糖活性和体外降尿酸活性。结果表明:ALP相对分子量为1941 Da,具有果糖和葡萄糖的结构特点,ALP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体外降血糖和降尿酸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牛蒡根作为功能性食品与医药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根多糖 结构表征 抗氧化 降糖作用 降尿酸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繁育系统与花部特征研究
9
作者 邢艳萍 赵容 +2 位作者 许亮 杨燕云 康廷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85-188,共4页
[目的]了解牛蒡生殖特性,为其栽培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野外观察,运用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及套袋试验等研究方法对大连地区辽宁中医药大学内牛蒡的花部特征及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牛蒡群体花期一般为34~35 d,花... [目的]了解牛蒡生殖特性,为其栽培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野外观察,运用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及套袋试验等研究方法对大连地区辽宁中医药大学内牛蒡的花部特征及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牛蒡群体花期一般为34~35 d,花期重叠,每年6月下旬开始到7月末结束,其花粉和柱头具有活力且柱头在全天都具有活力;OCI为4,P/O为5 666,异花授粉需要传粉者,风对其传粉作用不明显;套袋试验中自然套袋与自然对照均可结实,结实率分别为99.0%和69.5%,去雄去柱头后套袋结实率为0,不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结论]牛蒡具有异交特性且自花授粉可结实,风媒传粉可能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 花部特征 繁育系统 杂交指数 花粉胚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头牛蒡子总木脂素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10
作者 葛亮 刘富铭 田树革 《化学工程师》 2024年第1期20-23,共4页
研究毛头牛蒡子总木脂素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总木脂素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含量,结果表明,毛头牛蒡子总木脂素有效部位中总木脂素含量为95.68%,牛蒡苷含量为55.71%,牛蒡苷元... 研究毛头牛蒡子总木脂素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总木脂素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含量,结果表明,毛头牛蒡子总木脂素有效部位中总木脂素含量为95.68%,牛蒡苷含量为55.71%,牛蒡苷元含量为2.99%。通过对毛头牛蒡子总木脂素有效部位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活性打下相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头牛蒡子 总木脂素 有效部位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花生扇贝复合营养酱制作工艺研究
11
作者 汪洪涛 石雪萍 +3 位作者 陈成 李清光 陈帆 刘文静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24年第3期9-13,共5页
复合营养调味酱相对于单一原料制作的酱类来说具有更多的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因而更受消费者的青睐。选取牛蒡提取液、发芽花生、扇贝裙边、芝麻叶为主要原料,以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牛蒡花生扇贝复合营养... 复合营养调味酱相对于单一原料制作的酱类来说具有更多的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因而更受消费者的青睐。选取牛蒡提取液、发芽花生、扇贝裙边、芝麻叶为主要原料,以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牛蒡花生扇贝复合营养酱的配方。研究结果表明,牛蒡花生扇贝营养酱的最佳配方为牛蒡提取液10份、发芽花生1.6份、扇贝裙边1.2份、芝麻叶0.3份、大豆油0.8份、赤藓糖醇0.6份、葱姜蒜粉0.35份、十三香0.15份,以此配方制得的营养酱感官评分最高,达95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 发芽花生 芝麻叶 扇贝裙边 复合营养酱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根对单纯型肥胖大鼠护肝、降脂及肝源性血糖异常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恺扬 冯进 +3 位作者 宋欣欣 高蓉 盛伟喜 李莹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目的:牛蒡根为一种食药同源原料。本研究探讨牛蒡根对单纯性肥胖大鼠护肝、降脂功能以及调节肝源性血糖异常的作用。方法:建立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用牛蒡根粉干预,检测其体质量、摄食量、血液生化指标、脂肪质量与肝脏内的脂质水平(如TG... 目的:牛蒡根为一种食药同源原料。本研究探讨牛蒡根对单纯性肥胖大鼠护肝、降脂功能以及调节肝源性血糖异常的作用。方法:建立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用牛蒡根粉干预,检测其体质量、摄食量、血液生化指标、脂肪质量与肝脏内的脂质水平(如TG、CHOL等),并通过HE染色与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胰腺的病理变化。结果:在大鼠灌胃牛蒡根第4周,牛蒡根干预组显著抑制肥胖大鼠的体质量增加(P<0.05);血清生化指标TG、TCHO、LDL-C、GLU、NEFA等水平均低于造模组大鼠(P<0.05);显著减少肥胖大鼠肝脏的脂滴沉积,且肝脏中TG和CHOL含量降低(P<0.05),肝脏损伤减轻。牛蒡根干预组的胰腺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形态改善至对照组水平,并且可以抑制肥胖大鼠肝源性血糖升高(P<0.05)。结论:牛蒡根对肥胖大鼠体质量增加具有抑制作用,改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减少肝脏损伤并能有效调节肝源性血糖水平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药同源 牛蒡根 单纯性肥胖 肝脏损伤 肝源性血糖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根中多酚成分对脂肪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亿 许枬 +1 位作者 王祎 曲扬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为明确牛蒡根中多酚成分对脂肪酶的抑制作用,本文提取并富集牛蒡根中的多酚成分,采用福林-西奥卡特(Folin-Ciocalteu)法测定总酚含量;HPLC-UV法测定多酚部位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对硝基苯基丁酸酯(p-NPB)法测定牛蒡根多酚和其指标性成分... 为明确牛蒡根中多酚成分对脂肪酶的抑制作用,本文提取并富集牛蒡根中的多酚成分,采用福林-西奥卡特(Folin-Ciocalteu)法测定总酚含量;HPLC-UV法测定多酚部位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对硝基苯基丁酸酯(p-NPB)法测定牛蒡根多酚和其指标性成分对脂肪酶的抑制效果、抑制类型,采用等效线图解法和药物联合指数(CI)测定牛蒡根中的多酚单体化合物联合使用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富集后的牛蒡根多酚部位的总多酚含量达到51.23%,5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占纯化后牛蒡根多酚含量的12.87%,牛蒡根多酚对脂肪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为1.706 mg/mL,抑制类型为可逆性竞争型抑制。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对脂肪酶的IC_(50)值分别为0.872、0.910、0.280、0.847、0.244 mg/mL。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浓度比为1:2.15时,CI值为0.549,咖啡酸和异绿原酸A浓度比为1:0.87时,CI值为0.282,对脂肪酶具有协同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探究牛蒡根降脂功效的物质基础及其降脂的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为牛蒡根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根 多酚 脂肪酶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14
作者 庞哲 何海 +3 位作者 邢耀莹 赵宁 王露 邵晶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S01期79-89,共11页
牛蒡子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抗炎、抗菌、抗癌、抗糖尿病等作用,主要含木脂素类、挥发油及脂肪酸类、萜类、酚酸类等化合物。本文在系统挖掘分析牛蒡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基础上,从植物亲缘关系、传统药性及有效性、网络药理学预测... 牛蒡子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抗炎、抗菌、抗癌、抗糖尿病等作用,主要含木脂素类、挥发油及脂肪酸类、萜类、酚酸类等化合物。本文在系统挖掘分析牛蒡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基础上,从植物亲缘关系、传统药性及有效性、网络药理学预测以及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牛蒡子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初步筛选牛蒡苷、牛蒡苷元、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等成分作为牛蒡子质量标志物。本文将为牛蒡子基于“质-效”相关性的现代质量评价模式的形成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子 质量标志物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预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改良牛蒡多糖粒径工艺优化及其结构表征
15
作者 陈晓乐 韩笑 +3 位作者 宫建泉 李玲玉 朱文卿 郑振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40-147,共8页
使用表面活性剂对牛蒡多糖粒径进行改良,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优的表面活性剂改良工艺条件,通过紫外光谱、红外、粒径和扫描电镜等对改良前后的牛蒡多糖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牛蒡多糖粒径的最优改良工艺条件为:表面活性剂... 使用表面活性剂对牛蒡多糖粒径进行改良,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优的表面活性剂改良工艺条件,通过紫外光谱、红外、粒径和扫描电镜等对改良前后的牛蒡多糖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牛蒡多糖粒径的最优改良工艺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种类为吐温-80(Tween-80),浓度为0.5%,涡旋时间16 s,pH5.67,此条件下得到牛蒡多糖粒径为6.19±0.14 n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表面活性剂改良并未改变牛蒡多糖的结构,紫外光谱显示改良后多糖在280 nm处出现了一个细微的波动,推测可能是表面活性剂在该波段的紫外吸收。粒径分析对比表明改良后的牛蒡多糖粒径较改良前显著减小。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改良后牛蒡多糖呈现出更为有序的球状结构,大小较均一。本研究可为制备粒径可控的多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多糖 表面活性剂 结构改良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根中化学成分及其黄酮类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16
作者 金爽 张乐雨 +2 位作者 任裕斌 焦傲傲 程玉鹏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9期63-66,共4页
牛蒡根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已被广泛应用于食疗和药疗领域。牛蒡根含有氨基酸类、糖类、挥发油类、多酚类及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作为牛蒡根的重要成分之一备受关注。本文将着重介绍牛蒡根的化学成分,并针对其黄酮类成... 牛蒡根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已被广泛应用于食疗和药疗领域。牛蒡根含有氨基酸类、糖类、挥发油类、多酚类及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作为牛蒡根的重要成分之一备受关注。本文将着重介绍牛蒡根的化学成分,并针对其黄酮类成分的提取方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牛蒡根资源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根 化学成分 黄酮类 提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菊糖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海东 吴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7期10969-10970,共2页
牛蒡菊糖为低聚果糖,属于水溶性膳食纤维,在牛蒡的根部含量丰富。文中主要对牛蒡菊糖清除自由基、调节肠道平衡、增强免疫力、抗疲劳、降血脂、预防酒精损伤和抑制癌细胞等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但关于其在预防糖尿病、促进矿物... 牛蒡菊糖为低聚果糖,属于水溶性膳食纤维,在牛蒡的根部含量丰富。文中主要对牛蒡菊糖清除自由基、调节肠道平衡、增强免疫力、抗疲劳、降血脂、预防酒精损伤和抑制癌细胞等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但关于其在预防糖尿病、促进矿物质吸收以及食品开发领域的应用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 (arctium lappa L ) 牛蒡菊糖 低聚果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及紫外诱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邵颖 陈安徽 董玉玮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3期3305-3309,共5页
从牛蒡(Arctium lappa L.)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株具有较高反硝化能力的好氧细菌YB000,对该菌株采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鉴定,并且对该菌株进行了以提高反硝化性能为目的的紫外诱变。结果表明,分离自牛蒡根际的反硝化细菌经鉴... 从牛蒡(Arctium lappa L.)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株具有较高反硝化能力的好氧细菌YB000,对该菌株采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鉴定,并且对该菌株进行了以提高反硝化性能为目的的紫外诱变。结果表明,分离自牛蒡根际的反硝化细菌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该菌株于距离30 W紫外灯30 cm处照射240 s可获得具有较强脱氮能力且遗传性状稳定的诱变菌株YB004和YB005,其脱氮能力分别达到93.43%、9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反硝化细菌 牛蒡(arctium lappa L.) 根际土壤 筛选 鉴定 紫外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不同产地牛蒡子DNA指纹图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31
19
作者 徐朝晖 杨松松 康廷国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1-542,共2页
目的 探讨同种不同产地牛蒡子 DNA指纹图谱特征。方法 采用 RAPD技术对全国四大商品区的中药牛蒡子生品和其中两个商品区的制品进行了 DNA指纹图谱特征研究。结果 四大商品区的生品牛蒡子 DNA指纹图谱一致 ,制品牛蒡子的 DNA指纹图... 目的 探讨同种不同产地牛蒡子 DNA指纹图谱特征。方法 采用 RAPD技术对全国四大商品区的中药牛蒡子生品和其中两个商品区的制品进行了 DNA指纹图谱特征研究。结果 四大商品区的生品牛蒡子 DNA指纹图谱一致 ,制品牛蒡子的 DNA指纹图谱与生品的有较大差异。结论  DNA指纹图谱用于鉴定同种药材的生品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品 牛蒡子 不同产地 DNA指纹图谱 同种 中药 制品 RAPD技术 药材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护色预处理对牛蒡片真空冷冻干燥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海鸥 扶庆权 +2 位作者 陈守江 王蓉蓉 张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91,共6页
研究护色预处理方式对牛蒡片真空冷冻干燥特性的影响,采用复合护色液、热烫、超声波-热烫3种护色处理方式,并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对比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热烫组冻干耗时12.20 h,分别比护色液、热烫组缩短冻干时间15.86%、6.87%(P... 研究护色预处理方式对牛蒡片真空冷冻干燥特性的影响,采用复合护色液、热烫、超声波-热烫3种护色处理方式,并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对比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热烫组冻干耗时12.20 h,分别比护色液、热烫组缩短冻干时间15.86%、6.87%(P<0.05);超声波-热烫组冻干牛蒡片复水比最高,为5.52 g/g,分别高出护色液、热烫组复水比18.71%、12.42%(P<0.05);护色液组冻干牛蒡片体积皱缩比最大,为0.93,稍高于热烫、超声波-热烫组体积皱缩比(P<0.05);护色液组冻干牛蒡片硬度最高,为54.32 N,分别高于热烫、超声波-热烫组硬度90.53%、120.73%(P<0.05);护色液组冻干牛蒡片色泽变化ΔE最小,其次为超声波-热烫组,热烫组ΔE最大;护色液组冻干牛蒡片复水后ΔE显著高于热烫、超声波-热烫组(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表明,热烫、超声波-热烫组细胞轮廓形态产生皱缩、卷曲现象比护色液组更明显;低场核磁共振分析表明,超声波-热烫组、热烫组冻干片横向弛豫时间T2图谱相对于护色液组呈现不同程度右移趋势,冻干牛蒡片残留水分自由度增加、束缚作用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 护色 真空冷冻干燥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