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层大气温度和高度场异常对我国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0
1
作者 钱永甫 周宁芳 毕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7-428,共12页
用SVD方法分析了NCEP/NCAR1958—1997年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的300hPa温度(下称"高层温度")和100hPa高度(下称"高层高度")距平场与中国160个测站的月平均地表气温(下称"我国温度")和月降水距平场的时滞和... 用SVD方法分析了NCEP/NCAR1958—1997年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的300hPa温度(下称"高层温度")和100hPa高度(下称"高层高度")距平场与中国160个测站的月平均地表气温(下称"我国温度")和月降水距平场的时滞和空间耦合关系,讨论了高层温度和高度距平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对我国气温和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层温度和高度距平场的整体空间分布形势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明显,不同关键区的高层温度和高度距平场对我国不同区域的气温和降水异常有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耦合特征。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及其以南的热带低纬地区是高层温度和高度场的关键区。高层温度场对我国气温场和降水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年际变化,而高层高度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年代际变化。我国长江和黄河流域、华南和江南地区是受高层温度场和高度场异常影响最明显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温度场 高度场异常 地面气温 降水异常 SVD分解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冬半年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前期信号 被引量:28
2
作者 张宗婕 钱维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69-1279,共11页
大气变量物理分解的方法应用于寻找中国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前期信号。1960~2008年的冬半年期间,总数115次强的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对流层低层出现了天气尺度温度的负值扰动,而在对流层中高层至平流层出现了天气尺度位势高度的负值... 大气变量物理分解的方法应用于寻找中国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前期信号。1960~2008年的冬半年期间,总数115次强的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对流层低层出现了天气尺度温度的负值扰动,而在对流层中高层至平流层出现了天气尺度位势高度的负值扰动。其中,112次事件分别在850hPa和300hPa上出现了温度扰动负值中心和位势高度扰动负值中心。追踪850hPa层的温度扰动能够提前5~9天预示中国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低温事件 物理分解 高度扰动 温度扰动 前期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欧中纬度关键区正位势高度距平场配置与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联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龚志强 王晓娟 +1 位作者 任福民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74-1286,共13页
基于中国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欧亚中纬度500 hPa高度场关键区正异常配置及其与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Regional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Events,RELTE)的联系。结果表明,发生RELTE时乌拉尔山(简称乌山)、贝... 基于中国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欧亚中纬度500 hPa高度场关键区正异常配置及其与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Regional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Events,RELTE)的联系。结果表明,发生RELTE时乌拉尔山(简称乌山)、贝加尔湖(简称贝湖)和雅库茨克—鄂科斯克海(简称雅鄂)附近的某一区域出现高度场正异常的概率为0.83,即欧亚关键区500 hPa正高度距平场的相互匹配是形成RELTE的直接原因。在此基础上,将三个关键区域高度场异常配置分为7种类型:乌山型、贝湖型、雅鄂型、乌山—贝湖型、乌山—贝湖—雅鄂型、乌山—雅鄂型、贝湖—雅鄂型。不同类型异常模态对应的RELTE在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各有差异,如:乌山型对应RELTE以全国型为主,平均持续天数达14.2天;乌山—雅鄂型对应的RELTE以东北—华北型为主,事件平均持续天数为14.1天。此外,不同类型的异常配置均对应有超前于RELTE的前期特征,平均超前时间为1~8天不等。超前天数的空间分布、高度场异常的时间演化,进一步揭示了乌山以西和雅鄂以东两个方向高度场异常的发展并形成多种环流异常模态的过程,也验证了RELTE存在前期信号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场异常模态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 前期异常特征 欧亚关键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浪事件的大气扰动结构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钱维宏 丁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87-1500,共14页
利用对流层至平流层大气变量的物理分解,本文发现400hPa上的天气尺度温度扰动正值和250hPa上的天气尺度高度扰动正值能够指示地面上的高温和热浪事件.理论和观测分析发现,当扰动静止波中心出现在40°N—45°N时,准静止波波长较... 利用对流层至平流层大气变量的物理分解,本文发现400hPa上的天气尺度温度扰动正值和250hPa上的天气尺度高度扰动正值能够指示地面上的高温和热浪事件.理论和观测分析发现,当扰动静止波中心出现在40°N—45°N时,准静止波波长较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久,容易在中国形成区域持续性热浪事件.在江南—华南、长江沿江及河套—华北的区域,干热浪事件静止波的稳定时间在6.5天以上.对流层大气天气尺度扰动波动在垂直方向具有倾斜特征,250hPa高度上,静止波稳定位置比地面热浪区域中心普遍偏北6~12个纬距.在低纬度(副热带高压带南侧),大气中向西北方向移动的天气尺度扰动,只有到达副高脊线以北的西风带后,才能形成静止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事件 扰动结构 温度扰动 高度扰动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田河夏季流量对区域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永莉 玉苏甫·阿布都拉 +1 位作者 马宏武 毛炜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3期151-155,共5页
利用和田市气象站的0℃层高度,和田河上游乌鲁瓦提和同古孜洛克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资料,以及NCEP/NCAR500hPa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和田河夏季流量的变化、同期流域内0℃层高度情况以及500hPa温度的特征。结果显示:1961—2004年,和田河夏... 利用和田市气象站的0℃层高度,和田河上游乌鲁瓦提和同古孜洛克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资料,以及NCEP/NCAR500hPa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和田河夏季流量的变化、同期流域内0℃层高度情况以及500hPa温度的特征。结果显示:1961—2004年,和田河夏季流量、和田站0℃层高度均呈不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在1979年分别出现了由丰到枯、由高到低的突变。和田河夏季流量典型偏丰、偏枯年同期500hPa温度距平场有显著差异。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和田河夏季流量对流域内0℃层高度变化都有明显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流量 0℃层高度 500 hPa温度距平场 和田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变量物理分解法在极端温度事件前期信号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钱维宏 于甜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5-674,共10页
观测的高空大气位势高度和温度可以应用物理分解的思路估算出纬圈平均的对称气候态、非对称气候态、纬圈平均的瞬变对称扰动和非对称扰动等四个分量。本文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解出的非对称高度扰动和温度扰动可以作为发生在华北... 观测的高空大气位势高度和温度可以应用物理分解的思路估算出纬圈平均的对称气候态、非对称气候态、纬圈平均的瞬变对称扰动和非对称扰动等四个分量。本文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解出的非对称高度扰动和温度扰动可以作为发生在华北的2005年6月区域热浪和12月区域低温事件的早期信号。结果得到:地面区域极端气温事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扰动在地面的表现。这次热浪最强日对流层上部(250 hPa)正的高度扰动和对流层低层(850 hPa)正的温度扰动是在7d前从欧洲传播而来的,而这次低温最强日对流层上部(300 hPa)负的高度扰动和对流层低层(850 hPa)负的温度扰动也是在13 d前从欧洲传播而来的。物理分解后的瞬变扰动天气图是地面热浪和低温事件预报的一种可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分解 热浪 低温 前期信号 高度扰动 温度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西南大西洋鱿钓渔场与表温和海面高度距平值的关系 被引量:22
7
作者 陆化杰 陈新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0-234,共5页
根据2006年1-6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统计和表面水温(SST)、海面高度距平值(SSHA)的资料,利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绘制了各月产量、日产量与SST和SSHA的关系图,推测出各月渔场的最适SST和SSHA值,... 根据2006年1-6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统计和表面水温(SST)、海面高度距平值(SSHA)的资料,利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绘制了各月产量、日产量与SST和SSHA的关系图,推测出各月渔场的最适SST和SSHA值,并经K-S检验。结果表明:1—3月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45°S、60°W附近海域,各月最适SST分别为11~12℃、12~13℃、12~13℃;4-6月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42°S、58°W附近海域,各月最适SST分别为11~13℃、9~11℃、8~9℃。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SSHA=0附近海域。中心渔场分布与SST和SSHA关系极为密切,可作为渔情分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中心渔场 表温 海面高度距平值 西南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月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异常关系的合成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孙照渤 曾煜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471-477,共7页
在对中国区域1月份0.8m月平均地温距平场进行EOF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地温异常与大气环流有一定的关系;与地温异常同月和前一月的大气环流距平分布相似,而与后一... 在对中国区域1月份0.8m月平均地温距平场进行EOF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地温异常与大气环流有一定的关系;与地温异常同月和前一月的大气环流距平分布相似,而与后一月的大气环流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前一月的大气环流异常至少部分地激发了1月份的地温异常,反过来地温又影响大气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异常 合成分析 高度场异常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里塔尼亚海域底拖网头足类渔场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程 陈新军 +4 位作者 雷林 汪金涛 刘大鹏 徐良琦 黄建忠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45-51,共7页
根据2010—2015年上海某远洋渔业公司在毛里塔尼亚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资料,研究毛里塔尼亚海域底拖网头足类渔场与表温(SST)、海面高度距平均值(SSHA)、水深等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头足类渔场分布与SST、SSHA、水深... 根据2010—2015年上海某远洋渔业公司在毛里塔尼亚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资料,研究毛里塔尼亚海域底拖网头足类渔场与表温(SST)、海面高度距平均值(SSHA)、水深等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头足类渔场分布与SST、SSHA、水深等因子关系密切,各月作业渔场的适宜环境范围有一定的差异;作业渔场分布在SST为15~28℃的海域,最适SST范围为16~22℃;作业渔场分布在SSHA为-50~10 cm的海域,最适SSHA范围为-20^-40 cm和-10~10 cm;作业渔场分布水深为10~90 m的海域,最适水深为50~7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里塔尼亚 底拖网渔场 表温 水深 海面高度距平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大气气候异常位势高度场的时空结构分析
10
作者 李雅芬 王盘兴 江晓南 《福建气象》 2008年第1期1-8,共8页
用半球气候异常场强度(Ia)及球函数分析改进方案,分析了NCEP/NCAR再分析项目的全球40年月平均气候异常高度场的时空结构,并分析了对流层下、上部半球平均气温异常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全球Ia存在明显的时(季节)空(高度、半球... 用半球气候异常场强度(Ia)及球函数分析改进方案,分析了NCEP/NCAR再分析项目的全球40年月平均气候异常高度场的时空结构,并分析了对流层下、上部半球平均气温异常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全球Ia存在明显的时(季节)空(高度、半球)差异;构造出三组参数高度概括地给出地球大气位势高度场异常环流球函数谱结构的基本特点;通过球函数展开的某些系数与半球500hPa等压面平均高度异常成正比,也近似与大气下半部(半球)平均温度成正比,揭示出不同层次大气平均温度异常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热带海洋SSTA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位势高度场 气候异常场强度 球函数分析 时空结构 大气平均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per ocean responses to category 5 typhoon Megi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被引量:4
11
作者 CHEN Xiaoyan PAN Delu +2 位作者 HE Xianqiang BAI Yan WANG Dife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51-58,共8页
Category 5 typhoon Megi was the most intense typhoon in 2010 of the world. It linger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for 5 d and caused a significant phytoplankton bloom detected by the satellite image. In this study... Category 5 typhoon Megi was the most intense typhoon in 2010 of the world. It linger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for 5 d and caused a significant phytoplankton bloom detected by the satellite image.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ocean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responses to typhoon Megi by using chlorophyll-a (chl-a) concentr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SSHA), sea surface wind measurement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satellites and in situ data. The chl-a concentration (〉3 mg/m3) increased thirty times in the SCS after the typhoon passag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ean level of October averaged from 2002 to 2009.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wind stress curl and upwelling,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speed of upwelling was over ten times during typhoon than pre-typhoon period. Moreover, the mixed layer deepened about 20 m. These reveal that the enhancement of chl-a concentration was triggered by strong vertical mixing and upwelling. Along the track of typhoon, the maximum sea surface cooling (6-8~C) took place in the SCS where the moving speed of typhoon was only 1.4-2.8 m/s and the mixed layer depth was about 20 m in pre-typhoon period. However, the SST drop at the east of the Philippines is only 1-2~C where the translation speed of typhoon was 5.5-6.9 m/s and the mixed layer depth was about 40 m in pre-typhoon period. So the extent of the SST drop was probably due to the moving speed of typhoon and the depth of the mixed layer. In addition, the region with the largest decline of the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can indicate the location where the maximum cooling occ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UPWELLING typhoon Megi ocean remote sens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及其与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宏 余锦华 +2 位作者 陆倩 李宗涛 王万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454-463,共10页
利用河北省及周边73个台站1961—2010年夏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太平洋海温资料,应用SVD等多种统计方法探讨了河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及其与环流和同期及前期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可能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夏... 利用河北省及周边73个台站1961—2010年夏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太平洋海温资料,应用SVD等多种统计方法探讨了河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及其与环流和同期及前期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可能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夏季降水异常存在全省一致和东北—西南相反两种模态;夏季欧亚地区500hPa高度场表现为从西到东的负、正、负、正的遥相关型时,河北降水偏多,最明显的区域主要位于河北省的东部;夏季东北部多雨、其他地区(保定、邢台和衡水)干旱与北太平洋SSTA的PDO正位相、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的El Nio位相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最大协方差分析(MCA)的诊断显示,前期冬季北太平洋SSTA类似PDO正位相且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出现El Nio型态,对河北省夏季多雨(尤其是东北部地区)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夏季850hPa上在我国东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偏北(南)风距平,不(有)利于南方暖湿水汽向北的输送,是造成河北夏季降水异常少(多)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夏季降水异常 时空型态 500hPa高度场 太平洋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高度场对春季印度洋海温一致型异常响应的数值模拟
13
作者 彭道睿 王丽琼 +2 位作者 左瑞亭 于坤 徐传书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81,共9页
用60 a Hadley气候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用EOF分析重构了4月份印度洋海温的一致变化型异常,并以此驱动IAP9层大气环流模式,分别研究了海温异常初期适应阶段、异常当月和气候平均夏季3种时间尺度下大气高度场响应的传播和分布特征。研... 用60 a Hadley气候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用EOF分析重构了4月份印度洋海温的一致变化型异常,并以此驱动IAP9层大气环流模式,分别研究了海温异常初期适应阶段、异常当月和气候平均夏季3种时间尺度下大气高度场响应的传播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初期适应阶段,高度场响应的垂直传播约需4 d,且受控于整层无辐散约束;冷暖位相高度响应的水平传播路径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海温异常当月,冷位相会激发出全球纬向Rossby波;而暖位相则激发出两半球洋面上2个大圆波列,且均有显著正压性。对气候平均夏季的北半球冷相位,高度响应表现为太平洋上空的3条异常纬带;对暖相位则表现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空的2个大圆波列。而南半球的高度场对冷位相响应主要表现为2波结构的绕极驻波,暖相位激发出环球的同心异常纬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数值模拟 高度场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欧亚阻塞高压的空间特征及其对中国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宁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419-424,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阻塞高压与冬季中国温度的关系,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阻塞高压指数(TM指数)挑选出1950/1951~2014/2015年冬季发生在乌拉尔山、贝加尔湖以及鄂霍次克海的阻塞事件,研究3个区域阻塞的特点以及对中国区域造成的不... 为进一步了解阻塞高压与冬季中国温度的关系,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阻塞高压指数(TM指数)挑选出1950/1951~2014/2015年冬季发生在乌拉尔山、贝加尔湖以及鄂霍次克海的阻塞事件,研究3个区域阻塞的特点以及对中国区域造成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事件发生次数最多,主要造成中国新疆北部地区强降温,其阻塞经向范围与新疆西北温度异常呈现负相关。贝加尔湖阻塞事件次数最少,且阻塞平均强度最弱,主要使华中华北地区发生强降温,但阻塞经向范围不直接与温度相关。鄂霍次克海阻塞平均强度最强,主要导致中国东北地区低温异常,其阻塞经向范围与华中华北区域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气候变化 阻塞高压 位势高度场 温度场 低温异常 经向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秋季寒潮的平均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蕊 匡晓燕 梁钰 《河南气象》 2004年第2期20-22,共3页
普查 1990~ 2 0 0 3年河南寒潮资料 ,筛选出发生在 11月上旬的全省性寒潮天气过程 ,对过程发生前 5~10天的候图进行位势高度梯度分析及合成分析 ,从梯度场和合成图中找出秋季寒潮爆发前 5~ 10天的特征。
关键词 寒潮 平均温度距平 候图 高度梯度 合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欧海海平面异常及海水密度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蒙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26,共10页
北欧海连接着北冰洋和北大西洋,在全球环流和气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EOF方法对基于高度计遥感的SLA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对SODA数据给出的SSH和SST进行了SVD的分析,并利用ISHii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海水密度的变化特... 北欧海连接着北冰洋和北大西洋,在全球环流和气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EOF方法对基于高度计遥感的SLA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对SODA数据给出的SSH和SST进行了SVD的分析,并利用ISHii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海水密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季节变化是导致SLA总体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中心区域的下沉流是导致SLA异常低的重要因素:东格陵兰海域极地水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形成的低温、高盐、高密的海水导致下沉流。文章最后分析了近20a来北欧海的SST变化,得出北欧海SST以0.024°C/year的速度升温,表明有更多的热量通过热盐环流向大洋底部输送,这将有利于减缓全球的气温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欧海 海表面异常 海平面高度 海表面温度 海水密度 EOF分析 SVD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