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3篇文章
< 1 2 1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铝/镀锌钢复合热源熔—钎接头中的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雷振 王旭友 +1 位作者 王伟波 林尚扬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5-68,共4页
分析了铝/镀锌钢复合热源熔-钎接头中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的相结构,研究了焊接热输入对接头中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及化合物层厚度对接头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成的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主要由Fe3Al,FeAl2,Fe2A15以... 分析了铝/镀锌钢复合热源熔-钎接头中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的相结构,研究了焊接热输入对接头中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及化合物层厚度对接头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成的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主要由Fe3Al,FeAl2,Fe2A15以及FeAl3组成。并且Al-Fe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过程伴随着Si元素的富集现象;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随焊接热输入的增大而增大,但电弧能量对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要大于激光能量对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并非越薄越好,化合物层厚度在1.5~4μm范围内,Al-Fe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对接头抗剪强度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脉冲MIG电弧 复合热源 熔-钎连接 al-fe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钢异种金属焊接接头界面Al-Fe金属间化合物生成及其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黄健康 何翠翠 +1 位作者 石玗 樊丁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7-1041,共5页
对铝/钢异种金属焊接接头界面进行了XRD和EDS分析,结果表明:在Al-Fe界面上主要生成Fe2Al5和FeAl3两种金属间化合物,以热力学基本定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相图的Al-Fe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吉布斯自由能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分别计算了各Al-Fe... 对铝/钢异种金属焊接接头界面进行了XRD和EDS分析,结果表明:在Al-Fe界面上主要生成Fe2Al5和FeAl3两种金属间化合物,以热力学基本定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相图的Al-Fe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吉布斯自由能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分别计算了各Al-Fe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吉布斯自由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成Fe2Al5的吉布斯标准自由能比生成FeAl3的低,所以在铝/镀锌钢板的焊接过程中,Fe2Al5要比FeAl3优先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钢焊接 金属化合物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Al-Fe金属间化合物超塑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文龙 郭建亭 +1 位作者 陈荣石 周继扬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995-998,共4页
本文研究了金属间化合物NiAl-Fe的超塑性行为及其机理结果表明:该合金的显微组织由β-NiAl相基体和γ-Ni无序固溶体相组成.在1123—1253K,1.04×10(-4)-1.04×10(-2)s(-1)拉伸变形时,表现超塑性行为.最大伸长率23... 本文研究了金属间化合物NiAl-Fe的超塑性行为及其机理结果表明:该合金的显微组织由β-NiAl相基体和γ-Ni无序固溶体相组成.在1123—1253K,1.04×10(-4)-1.04×10(-2)s(-1)拉伸变形时,表现超塑性行为.最大伸长率233%,超塑性变形试样的断口呈韧性特征,在断裂区没有空洞产生,通过SEM分析发现,γ相在变形过程中发生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al-fe 超塑性 金属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NiAl-Fe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曾潮流 RizzoFC +1 位作者 吴维 郭建亭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9-44,共6页
研究了NiAl、NiAl-20Fe、NiAl-30Fe金属间化合物在1000℃~1100℃空气中的氧化行为.NiAl和NiAl-20Fe显示较好的抗氧化性能,NiAl-30Fe的抗氧化性能却很差。从合金相组成探讨了NiAl-Fe合金的氧化机制.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Nial-fe 氧化 高温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应用
5
作者 江涛 张帅 《陶瓷》 2025年第2期49-53,63,共6页
Mo-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可以将Mo-Al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Mo-Al金属间化合物... Mo-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可以将Mo-Al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笔者叙述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力学性能、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并叙述了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对Mo-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Al金属化合物 陶瓷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研究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应用现状分析
6
作者 江涛 张帅 《陶瓷》 2025年第1期9-13,81,共6页
Zr-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可以将Zr-Al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Zr-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Zr-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 Zr-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可以将Zr-Al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Zr-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Zr-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笔者叙述Zr-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力学性能、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并叙述Zr-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Zr-Al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Al金属化合物 陶瓷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研究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T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应用
7
作者 江涛 张帅 《陶瓷》 2025年第3期9-13,47,共6页
Fe-T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而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可以将Fe-Ti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Fe-T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Fe-Ti金属间化合... Fe-T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而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可以将Fe-Ti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Fe-T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Fe-T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笔者叙述了Fe-T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力学性能、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并叙述Fe-T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且最后对Fe-T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Ti金属化合物 陶瓷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研究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H_(2)的加入对Cu_(3)Sn金属间化合物金刚石砂轮磨削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何珂桥 陈帅鹏 +1 位作者 康希越 贺跃辉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0,共9页
为进一步提升Cu_(3)Sn金属间化合物金刚石砂轮的锋利度和保形性,制备不同TiH_(2)加入量的Cu_(3)Sn金属间化合物球磨粉末、金刚石磨块及砂轮。通过对微观形貌、氧含量、物相组成、热效应、力学性能等进行测试和分析,探究TiH_(2)对Cu_(3)S... 为进一步提升Cu_(3)Sn金属间化合物金刚石砂轮的锋利度和保形性,制备不同TiH_(2)加入量的Cu_(3)Sn金属间化合物球磨粉末、金刚石磨块及砂轮。通过对微观形貌、氧含量、物相组成、热效应、力学性能等进行测试和分析,探究TiH_(2)对Cu_(3)Sn金属间化合物金刚石砂轮磨削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iH_(2)对Cu_(3)Sn球磨粉末有抑制增氧的作用,促进粉末烧结。当TiH_(2)的质量分数为2.0%时,氧质量分数从0.67%降低到最小值0.51%。TiH_(2)能够提高胎体对金刚石的把持力,可提高试样的抗弯强度和硬度:当TiH_(2)的质量分数为1.5%时,抗弯强度达到最大值80.74 MPa;当TiH_(2)的质量分数为2.0%时,洛氏硬度达到最大值109.88 HRB;当TiH_(2)的加入量继续增大时,抗弯强度和硬度反而下降。TiH_(2)可提升砂轮的磨削性能,磨削YG8硬质合金时,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TiH_(2)使金刚石砂轮最快进给速率从0.020 mm/次提升到0.035 mm/次,磨削比从51.09提升到最大值17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H_(2) 金属化合物 力学性能 磨削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Al金属间化合物防护层的制备工艺设计
9
作者 姚书生 赵天眸 +3 位作者 李辉韬 罗丹 伍云富 朱强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3,共6页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了Ni60合金涂层。选择较优的激光熔覆参数制作Ni60合金涂层试样,采用热喷涂技术在Ni60合金涂层表面喷涂纯Al层。将制备好的两个涂层试样放入热处理炉中加热至620℃进行不同时间的高温扩散处理,制...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了Ni60合金涂层。选择较优的激光熔覆参数制作Ni60合金涂层试样,采用热喷涂技术在Ni60合金涂层表面喷涂纯Al层。将制备好的两个涂层试样放入热处理炉中加热至620℃进行不同时间的高温扩散处理,制备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防护层,分析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宏观形貌、微观组织、元素分布以及性能。结果表明,当激光熔覆参数为激光功率1.5 kW、扫描速率350 mm/min、送粉速率9.4 g/min时,熔覆涂层综合效果最佳。当扩散时间为5 h时,Ni-Al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和均匀性优越,在此条件下进行高温氧化试验,结果表明金属间化合物层可以转变为双层金属氧化物涂层,抗氧化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60合金 激光熔覆 热喷涂 高温扩散 金属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Zn金属间化合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0
作者 顾建 刘胜春 +1 位作者 司佳钧 刘鹏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4,共8页
渗锌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电力金具寿命的绿色环保工艺,因渗锌过程中生成了一系列的Fe-Zn金属间化合物,目前关于Fe-Zn金属间化合物的理论研究较缺乏。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Fe-Zn中ζ(FeZn_(13))... 渗锌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电力金具寿命的绿色环保工艺,因渗锌过程中生成了一系列的Fe-Zn金属间化合物,目前关于Fe-Zn金属间化合物的理论研究较缺乏。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Fe-Zn中ζ(FeZn_(13))、δ_(1)(FeZn_(10))、Γ(Fe_(4)Zn_(9))和FeZn等金属间化合物相的态密度和弹性性质。用Voigt-Reuss-Hill模型计算出多晶体的体积模量、切变模量等弹性模量,又计算了各种Fe-Zn相的硬度和态密度。结果表明:FeZn相的延展性最好,硬度最低。Fe_(4)Zn_(9)相的硬度最高,达到10.17 GPa。根据态密度图(DOS),Fe-Zn金属间化合物相的电子结构都存在金属键特性,因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其中Fe_(3)Zn_(10)相具有最好的导电性。本研究能为提高渗锌层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Zn金属化合物 第一性原理计算 弹性性能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的创新设计与未来发展
11
作者 甘杰 周子修 +2 位作者 肖博 周英豪 杨涛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0,123,124,共18页
金属间化合物因其原子的长程有序排列及原子间的强键合而具备介于金属和陶瓷之间的独特性质,尤其是最近兴起的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在结构和功能特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得益于有序超点阵结构与多种元素化学性质... 金属间化合物因其原子的长程有序排列及原子间的强键合而具备介于金属和陶瓷之间的独特性质,尤其是最近兴起的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在结构和功能特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得益于有序超点阵结构与多种元素化学性质的协同调节作用,这些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有望表现出超越传统金属间化合物的非凡性质与性能。主要针对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材料设计、成形工艺和各方面性能进行了总结,重点关注材料设计中涉及的元素占位偏好、亚点阵高熵效应和晶界纳米无序等问题,并对当前这一新型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先进制备工艺、结构和功能性能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概述。最后,对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晶体结构 化学复杂性 高熵合金 材料设计 成形工艺 力学性能 功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凝固NiAl-Fe-Nb金属间化合物的显微组织和类超塑性行为 被引量:9
12
作者 齐义辉 郭建亭 崔传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5-249,共5页
研究了定向凝固Ni 2 0Al 2 7Fe 3Nb金属间化合物的显微组织和高温拉伸条件下的变形行为。结果表明 ,该合金的显微组织由枝晶 β NiAl相和枝晶间γ/γ′相组成。在 95 0~ 110 0℃之间以 5 .2× 10 -4~ 1.0 4× 10 -2s-1的初始... 研究了定向凝固Ni 2 0Al 2 7Fe 3Nb金属间化合物的显微组织和高温拉伸条件下的变形行为。结果表明 ,该合金的显微组织由枝晶 β NiAl相和枝晶间γ/γ′相组成。在 95 0~ 110 0℃之间以 5 .2× 10 -4~ 1.0 4× 10 -2s-1的初始应变速率拉伸变形时 ,该合金表现出类似超塑性的变形行为 ,应变速率敏感指数m在 0 .2 1~ 0 .4 5之间。在 10 5 0℃以 5 .2× 10 -3 s-1的初始应变速率拉伸时 ,获得最大延伸率 2 6 0 % ,m =0 .2 9。通过显微组织观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al-fe-Nb 定向凝固 金属化合物 显微组织 类超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Fe-Ce三元系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焓的计算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红梅 侯育花 +1 位作者 赵茂密 廖树帜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3-358,共6页
采用普适分析型的嵌入原子模型,通过拟合铝、铁和铈元素的单空位形成能、晶格常数、结合能和体积弹性模量等实验数据,建立了铝、铈和铁元素相应的嵌入原子相互作用势,合金中异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的参数通过拟合已有的实验结果或第一... 采用普适分析型的嵌入原子模型,通过拟合铝、铁和铈元素的单空位形成能、晶格常数、结合能和体积弹性模量等实验数据,建立了铝、铈和铁元素相应的嵌入原子相互作用势,合金中异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的参数通过拟合已有的实验结果或第一原理计算结果得到。用该嵌入原子模型分别计算了由铝、铁和铈元素组成的所有二元系和三元系中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有序合金化合物的形成焓,计算结果与已有的第一原理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原子方法 铝铁金属化合物 形成焓 结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Al-Fe系中NiAl(Fe)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强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冷文秀 田文怀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0-463,共4页
研究Ni-Al-Fe系中B2型金属间化合物NiAl(Fe)的硬度随时效时间的变化,同时测定时效处理后含析出相的NiAl(Fe)金属间化合物的屈服强度随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在所有实验温度区域内,NiAl(Fe)化合物的屈服强度均远高于单相NiAl;析出相为体心... 研究Ni-Al-Fe系中B2型金属间化合物NiAl(Fe)的硬度随时效时间的变化,同时测定时效处理后含析出相的NiAl(Fe)金属间化合物的屈服强度随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在所有实验温度区域内,NiAl(Fe)化合物的屈服强度均远高于单相NiAl;析出相为体心立方结构的α-Fe相;在时效初期α-Fe相呈球状,过时效之后变成平行于有序基体{100}晶面的板条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还确定变形过程中位错滑移矢量为<111>。虽然α-Fe析出相的硬度低于NiAl(Fe)基体,但由于α-Fe析出相对运动位错有较强的钉扎作用而使基体得到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析出相 时效硬化 显微结构 NiAl(Fe)金属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基表面激光合金化制备Ni-Al-Fe金属间化合物涂层 被引量:5
15
作者 程广萍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2-106,共5页
采用激光技术在钢基体表面熔覆镍铝合金,借助基体铁的熔入合金化制备Ni-Al-Fe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实验结果获得了致密、无裂纹并与基体良好冶金结合的涂层,涂层为β-NiAl(Fe)相与γ′-Ni_3Al(Fe)相构成的两相合金,其中β-NiAl(Fe)相数量... 采用激光技术在钢基体表面熔覆镍铝合金,借助基体铁的熔入合金化制备Ni-Al-Fe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实验结果获得了致密、无裂纹并与基体良好冶金结合的涂层,涂层为β-NiAl(Fe)相与γ′-Ni_3Al(Fe)相构成的两相合金,其中β-NiAl(Fe)相数量较多,呈树枝晶形貌,韧性相对较好的γ′-Ni_3Al(Fe)相数量较少,但呈连续网状分布于β-NiAl(Fe)相周围;钢基体中的Fe元素对β-NiAl(Fe)相和γ′-Ni_3Al(Fe)相具有较大的熔入合金化作用,两相中各元素原子百分比Ni:Al:Fe分别为41:31:28和49:17:34,这种成分与组织结构有利于降低涂层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加工 反应合成 金属化合物 涂层 Ni—Al
原文传递
Hf-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研究发展现状和应用发展趋势
16
作者 江涛 张帅 《陶瓷》 CAS 2024年第11期51-56,共6页
铪硅(Hf-S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Hf-Si金属间化合物主要有Hf_(2)Si, Hf_3Si_(2),Hf_(5)Si_(4),HfSi和HfSi_(2)。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Hf-Si金属间化合物可与陶瓷结合制... 铪硅(Hf-S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Hf-Si金属间化合物主要有Hf_(2)Si, Hf_3Si_(2),Hf_(5)Si_(4),HfSi和HfSi_(2)。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Hf-Si金属间化合物可与陶瓷结合制备Hf-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笔者阐述了Hf-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耐磨性和抗氧化性,还阐述了Hf-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Si金属化合物 陶瓷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研究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o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研究发展现状和应用发展趋势
17
作者 江涛 张帅 《陶瓷》 CAS 2024年第12期9-13,146,共6页
Fe-Mo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主要包括Fe3Mo、Fe2Mo、FeMo。陶瓷也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可以将Fe-Mo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Fe-Mo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Fe-Mo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 Fe-Mo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主要包括Fe3Mo、Fe2Mo、FeMo。陶瓷也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可以将Fe-Mo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相复合制备Fe-Mo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Fe-Mo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笔者主要叙述了Fe-Mo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与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并叙述Fe-Mo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Fe-Mo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o金属化合物 陶瓷复合材料 制备技术 研究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综述
18
作者 陈维铅 喇培清 +1 位作者 李亚明 许世鹏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42-153,共12页
Fe-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抗高温氧化和耐腐蚀性良好等优点,且成本低廉,成为镍基高温合金潜在的替代结构材料。综述了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元素掺杂/微合金化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及涂层的室温脆性、高温强度、界面结... Fe-Al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抗高温氧化和耐腐蚀性良好等优点,且成本低廉,成为镍基高温合金潜在的替代结构材料。综述了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元素掺杂/微合金化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及涂层的室温脆性、高温强度、界面结合、抗高温氧化及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设计了第一性原理研究B2型Fe-Al合金耐氯化盐腐蚀机理的理论计算方案,展望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应用于Fe-Al合金及涂层材料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FE-AL金属化合物 力学性能 耐腐蚀性 界面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组织结构研究
19
作者 覃业恒 张越 +5 位作者 张骁 杨程 陈迅 王乔 赵鹏程 刘亮 《铸造》 CAS 2024年第8期1059-1064,共6页
设计并用真空电弧熔炼法制备了五主元(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研究了铸态及高温退火后合金的晶体结构、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 设计并用真空电弧熔炼法制备了五主元(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研究了铸态及高温退火后合金的晶体结构、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Ti_(1/4)Zr_(1/4)V_(1/4)Nb_(1/4))Al_(x)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合金以D0_(22)有序化合物结构为基体,夹杂少量的L1_(0)析出相。合金组织为树枝晶组织,由于枝晶相和枝晶间相的元素分布不同,使合金产生了相分离现象。(Ti_(1/4)Zr_(1/4)V_(1/4)Nb_(1/4))Al_(3.5)合金中L1_(0)相含量最少,并且在1300℃热处理后基本消失,合金转变为完全由有序的D0_(22)相组成。此合金在1400℃高温下仍能保持铸态的基体结构,没有析出其他相,表明此合金具有极好的高温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金属化合物 热处理 显微组织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Sc15中间合金中Al_(3)Sc金属间化合物的电化学行为及对局部腐蚀的影响
20
作者 蒋伟 高坤元 +6 位作者 胡秀华 文胜平 黄晖 吴晓蓝 魏午 聂祚仁 启世亮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54-58,共5页
将过共晶AlSc15合金加热至液态,以10℃/h速率冷却得到毫米级尺寸的Al_(3)Sc金属间化合物。利用微区电化学和扫描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SKPFM)研究了Al_(3)Sc金属间化合物在不同pH值的0.1 mol/L 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特征及对局部腐蚀敏感性... 将过共晶AlSc15合金加热至液态,以10℃/h速率冷却得到毫米级尺寸的Al_(3)Sc金属间化合物。利用微区电化学和扫描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SKPFM)研究了Al_(3)Sc金属间化合物在不同pH值的0.1 mol/L 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特征及对局部腐蚀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_(3)Sc金属间化合物存在自钝化现象,且在碱性环境中有明显的维钝区域;随着pH值的增加,Al_(3)Sc腐蚀电位逐渐降低,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腐蚀速率明显低于酸性条件下的;Al_(3)Sc金属间化合物与周围铝基体之间的伏打电位差约为40 mV,在铝合金中可能作为较弱的局部阴极,对电偶腐蚀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3)Sc金属化合物 微电化学技术 扫描开尔文 局部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