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网络结构CL-20/Al@Co/NBC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
1
作者 曹云杉 李豪 +3 位作者 易雪玲 秦康怡 李洁 段晓惠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31-1039,共9页
为了改善Al粉在混合炸药中的释能特性,综合微结构设计和Al颗粒表面改性优势,构筑了三维网状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CL-20)/Al@Co/硝化细菌纤维素(NBC)复合物。首先采用置换法在Al粉表面包覆Co,形成核壳结构Al@Co粒子;再利用模板法将Al@Co和... 为了改善Al粉在混合炸药中的释能特性,综合微结构设计和Al颗粒表面改性优势,构筑了三维网状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CL-20)/Al@Co/硝化细菌纤维素(NBC)复合物。首先采用置换法在Al粉表面包覆Co,形成核壳结构Al@Co粒子;再利用模板法将Al@Co和CL-20沉积在NBC的三维网状结构中,得到三维网状CL-20/Al@Co/NBC复合物。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形貌结构表征,并通过热分析、感度和燃烧测试进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Al@Co粒子为Co在Al表面形成一层厚度约32 nm包覆层。CL-20/Al@Co/NBC复合物呈三维网状结构,与相应的NBC+CL-20+Al混合物及CL-20/Al/NBC复合物相比,Al的高温热分解峰温分别提前123.7℃和99.5℃,放热量分别增加5.93 kJ·g^(-1)和4.50 kJ·g^(-1)。且CL-20/Al@Co/NBC的点火延迟时间更短、燃烧速率更快;撞击感度(30 J)和摩擦感度(192 N)均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铝炸药 al@co 三维网络结构 CL-20/al@co/NBC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o微米核壳含能粒子的可控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向远 郭泽荣 +4 位作者 相宁 陈永鹏 张辉超 马小霞 周遵宁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1-567,共7页
为提高铝粉能量释放速率,分别通过置换和先置换后化学镀的方法将微米铝表面的惰性氧化铝层替换为导热系数更高的钴壳层,得到钴壳层厚度分别为90,150,200,250 nm的Al@Co核壳含能粒子,并对其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量色散谱、振动样... 为提高铝粉能量释放速率,分别通过置换和先置换后化学镀的方法将微米铝表面的惰性氧化铝层替换为导热系数更高的钴壳层,得到钴壳层厚度分别为90,150,200,250 nm的Al@Co核壳含能粒子,并对其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量色散谱、振动样品磁强计,以及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钴壳层致密均匀、厚度可控,且随着钴壳层厚度增加,粒子的自然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强;各粒子表现出典型的铁磁滞回线,进一步证实了铁磁性物质钴的存在;包覆有200 nm钴壳层的Al@Co核壳含能粒子完全克服铝粉吸热,对外表现为剧烈放热,放热量为521.40 J·g^(-1),是一种有潜力的新型绿色起爆药燃料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起爆药 al@co核壳含能粒子 置换法和化学镀法 壳层厚度可控 高温自蔓延合成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合金表面Al-Y渗层的组织及高温抗氧化性能
3
作者 李涌泉 郝清锐 +2 位作者 梁国栋 王存喜 高阳 《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46,共10页
通过930℃下保温2h的扩散渗工艺在TiAl合金表面制备Al-Y渗层,采用SEM、XRD、EDS分析渗层的组织结构及相组成,对比研究TiAl基体及渗层在1000℃下的高温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该工艺下制备的渗层厚约为53μm,具有复合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Ti ... 通过930℃下保温2h的扩散渗工艺在TiAl合金表面制备Al-Y渗层,采用SEM、XRD、EDS分析渗层的组织结构及相组成,对比研究TiAl基体及渗层在1000℃下的高温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该工艺下制备的渗层厚约为53μm,具有复合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Ti Al_(3)、TiAl_(2)浅表层,TiAl_(3)中间层和TiAl_(2)内层,且渗层与基体为良好的冶金结合。高温氧化试验表明:TiAl基体氧化过程中形成的富Ti氧化物外层和TiO_(2)+Al_(2)O_(3)次外层,氧化膜结构疏松,无法阻碍O元素的内扩散,导致氧化膜反复剥落,最终引发灾难性氧化;Al-Y渗层在氧化时表面形成致密的Al_(2)O_(3)膜层,阻碍了O元素的内扩散,有效地提高了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氧化后期Al元素的内/外扩散及Ti的外扩散导致渗层表面氧化膜发生剥落,但未剥落的残余渗层依旧与基体保持着良好的冶金结合,对基体合金的抗高温氧化仍具备保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合金 Al-Y渗层 组织结构 高温氧化
原文传递
镁铝尖晶石纳米前驱体溶胶的制备及表征
4
作者 席子建 魏军从 +1 位作者 涂军波 马伟平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以六水氯化镁和六水氯化铝为主要原料,氨水为沉淀剂,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尖晶石前驱体溶胶。测定了溶胶的固体含量、pH值和密度,对凝胶作用后的粉体进行了综合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RD和TEM。研究表明:使用共沉淀法制备的镁铝尖晶... 以六水氯化镁和六水氯化铝为主要原料,氨水为沉淀剂,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尖晶石前驱体溶胶。测定了溶胶的固体含量、pH值和密度,对凝胶作用后的粉体进行了综合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RD和TEM。研究表明:使用共沉淀法制备的镁铝尖晶石前驱体溶胶胶粒为水滑石Mg_(2)Al(OH)_(7)和Al(OH)_(3)的无定型混合物,溶胶固体含量为5.8%,密度为1.21 g/cm^(3)。干凝胶粉受热时Mg_(2)Al(OH)_(7)和Al(OH)_(3)发生分解,500℃时开始形成镁铝尖晶石雏晶,700℃时镁铝尖晶石形成的粒径较小,约为15 nm。继续升高煅烧温度,镁铝尖晶石晶格趋于完善,平均晶粒尺寸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尖晶石纳米前驱体溶胶 共沉淀法 纳米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表面Co-Al涂层抗高温腐蚀性能研究
5
作者 李艳明 刘欢 +4 位作者 佟文伟 胡鹏 刘士佳 李夺 隋福利 《山西冶金》 2025年第1期29-30,33,共3页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表面制备Co-Al涂层,研究合金基体与涂层的热腐蚀性能。热腐蚀实验100 h后,合金基体表面生成了NiO、Cr_(2)O_(3)和Al_(2)O_(3)的混合型氧化物,发生了明显的内氧化硫化现象,降低了基体的抗热腐蚀性能。Co-Al涂层表面形成...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表面制备Co-Al涂层,研究合金基体与涂层的热腐蚀性能。热腐蚀实验100 h后,合金基体表面生成了NiO、Cr_(2)O_(3)和Al_(2)O_(3)的混合型氧化物,发生了明显的内氧化硫化现象,降低了基体的抗热腐蚀性能。Co-Al涂层表面形成了以Al_(2)O_(3)为主的连续且致密的氧化物,能够有效阻止腐蚀进一步深入,具备较好的抗热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高温合金 Co-Al涂层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场所伙伴关系:数字经济时代员工与组织共赢的逻辑基础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晨 林晨 +2 位作者 周锦来 刘军 高中华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7,共12页
工作场所伙伴关系是一种提倡员工与组织间对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理念,要求基于员工与组织间的互利制度来实现双方的价值共创。近年来,伴随数字经济及平台型组织的发展,工作场所伙伴关系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探讨。鉴于现有研究... 工作场所伙伴关系是一种提倡员工与组织间对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理念,要求基于员工与组织间的互利制度来实现双方的价值共创。近年来,伴随数字经济及平台型组织的发展,工作场所伙伴关系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探讨。鉴于现有研究存在概念模糊、结论分歧及缺乏系统性研究等问题,本研究从理念、方法及实践层面系统阐述工作场所伙伴关系的概念并给出界定,从互利基础、制度保障、合法性及员工话语权角度归纳出该理念的前提框架,探讨关系建立后的影响效应并总结出边界框架。最后在理论演进、机制探索、数字经济情境研究、中国特色理论发展和新时代制度建设五个方面给出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伙伴关系 互利理论 劳资关系 价值共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平衡Al-Ni-Co合金中十次准晶的结构分析与表征
7
作者 罗颖 张月颖 +2 位作者 刘翠秀 刘林林 孙威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72,共9页
本文主要利用原子分辨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成像技术与选区电子衍射(SAED)技术,对非平衡Al-Ni-Co合金中十次准晶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其基本结构单元除了包含平衡态Al-Ni-Co十次准晶超结构变体中的五次对称原子... 本文主要利用原子分辨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成像技术与选区电子衍射(SAED)技术,对非平衡Al-Ni-Co合金中十次准晶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其基本结构单元除了包含平衡态Al-Ni-Co十次准晶超结构变体中的五次对称原子团,还具有非平衡Al-Ni-Co十次准晶中独有的对称性破缺原子团,是一种新的Al-Ni-Co十次准晶超结构变体。通过用不同的拼砌来描述该准晶结构,发现在急冷状态下对称性破缺原子团的存在导致了相子缺陷的产生,从而破坏了该准晶的长程有序性。通过安曼线和特征相子分析发现,该观察区域内安曼线分布无明显差异,特征相子分布无明显变化,反映出该区域准晶相的线性相子应变是单一的,这与平衡状态下十次准晶相结构特征完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Ni-Co 非平衡 拼砌结构 长程生长结构 HAADF-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铒共掺氧化锌薄膜中氧含量对铒离子发光的影响
8
作者 王源 杨德仁 李东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78,共6页
研究在不同氧气含量条件下通过磁控溅射沉积的铝铒共掺氧化锌薄膜及电致发光器件的光电性能。实验发现氧气含量的提高有利于增强Er^(3+)离子的光学活性并降低薄膜中电子陷阱的浓度。另外,由于沉积过程中溅射出的粒子与氧气碰撞导致能量... 研究在不同氧气含量条件下通过磁控溅射沉积的铝铒共掺氧化锌薄膜及电致发光器件的光电性能。实验发现氧气含量的提高有利于增强Er^(3+)离子的光学活性并降低薄膜中电子陷阱的浓度。另外,由于沉积过程中溅射出的粒子与氧气碰撞导致能量损失,高氧气含量会引起薄膜结晶性下降。在电致发光中,由于氧填充了作为施主的氧空位,强烈依赖于多子浓度的npn异质结器件在纯氩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强的电致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铒共掺氧化锌 溅射气氛 电致发光 氧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Mg共掺杂钴酸锂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9
作者 蔺多佳 闫源 +3 位作者 刘航 张剑峰 徐振凯 夏鑫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2,共5页
钴酸锂(LCO)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在电子产品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由于高电压下会导致其晶相的不可逆相变从而导致循环稳定性降低,因此如何提高钴酸锂在高电压下的电化学稳定性一直是研究热点。为了改善钴酸锂的电化学稳定性,采用固... 钴酸锂(LCO)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在电子产品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由于高电压下会导致其晶相的不可逆相变从而导致循环稳定性降低,因此如何提高钴酸锂在高电压下的电化学稳定性一直是研究热点。为了改善钴酸锂的电化学稳定性,采用固相球磨-烧结法合成了Al-Mg共掺杂的LCO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及电化学性能测试表征晶体结构、形貌和测量其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Mg、Al进入钴酸锂晶格内部后有效地提高了其电化学稳定性,当Al掺杂量为0.1%,Mg掺杂量为1%时,在0.5C的倍率,3~4.5V的电压下,首圈放电比容量可达136.7mAh/g,1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可达76.2%,同时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酸锂 电化学性能 固相球磨-烧结法 Al-Mg共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镍钴合金颗粒在增强复合材料中的静态响应
10
作者 黄允祗 郭敬 梁怀喜 《航天制造技术》 2024年第2期16-20,共5页
将铝镍钴合金掺入金属基体可制备出颗粒增强体复合材料,并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本文提供了弹性基体中考虑热电效应和表面效应的铝镍钴合金微球颗粒的理论和模拟结果。基于非局部弹性理论、耦合界面理论和特征值法,推导了铝镍钴合金微... 将铝镍钴合金掺入金属基体可制备出颗粒增强体复合材料,并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本文提供了弹性基体中考虑热电效应和表面效应的铝镍钴合金微球颗粒的理论和模拟结果。基于非局部弹性理论、耦合界面理论和特征值法,推导了铝镍钴合金微球在外部载荷作用下的控制方程,获得了相应地理论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数值算例揭示了温度变化、非局部参数和表面性质对力场和电场中静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铝镍钴合金微球颗粒能够增强基体的力学性能。此结果有助于设计和评估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镍钴合金 微球颗粒 热电效应 表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Al共掺杂和形貌调控制备LiMn_(2)O_(4)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11
作者 朱琴 马姣 +3 位作者 钱志慧 李萌 郭昱娇 郭俊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6-1253,1269,共9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不同焙烧温度(600、650、700和750℃)下制备了LiZn_(0.05)Al_(0.03)Mn_(1.92)O_(4)正极材料,采用XRD、SEM、XPS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Zn-Al共掺杂和焙烧温度...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不同焙烧温度(600、650、700和750℃)下制备了LiZn_(0.05)Al_(0.03)Mn_(1.92)O_(4)正极材料,采用XRD、SEM、XPS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Zn-Al共掺杂和焙烧温度未改变LiMn_(2)O_(4)的晶体结构,正极材料的结晶性随焙烧温度(<750℃)的升高而增加,650℃及以上时形成了较多包含高暴露(111)晶面、小面积(110)、(100)晶面的截断八面体形貌晶粒,但750℃时正极材料发生部分分解。焙烧温度650℃的样品(LZAMO-650)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5 C和10 C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1.3、99.9 mA·h/g,循环1000圈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1.5%、74.3%;LZAMO-650样品极化作用较小,有较好的循环可逆性,具有较低的电荷转移阻抗(R_(ct)=132.14Ω)和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DLi^(+)=3.65×10^(–16)cm^(2)/s)。Zn-Al共掺杂和形貌调控改性LiMn_(2)O_(4)正极材料有效抑制了Jahn-Teller效应,形成的截断八面体颗粒形貌降低了Mn的溶解,同时提供了更多的Li^(+)迁移三维通道,从而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燃烧法 尖晶石LiMn_(2)O_(4) Zn-Al共掺 形貌调控 焙烧温度 JAHN-TELLER效应 Mn溶解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镀钴对铝/钢电磁脉冲焊接头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梁仕发 迟露鑫 +5 位作者 韩佳良 张玉虎 顾凌翔 覃全 黄岩 王烁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0-34,39,共6页
在Q235钢板待焊面的表面电镀一层钴金属薄膜,再采用电磁脉冲焊接(MPW)技术对1060铝板/Q235钢板进行焊接,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能谱分析(EDS)、显微硬度测试及拉伸性能分析等手段对其焊接接头界面形貌、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 在Q235钢板待焊面的表面电镀一层钴金属薄膜,再采用电磁脉冲焊接(MPW)技术对1060铝板/Q235钢板进行焊接,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能谱分析(EDS)、显微硬度测试及拉伸性能分析等手段对其焊接接头界面形貌、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Al/无镀层钢接头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铝/无镀层钢电磁脉冲焊接焊缝由中间未焊接区及两侧连接区组成,具有直缝、小波及大波形界面形貌,波形界面的过渡区宽度约为6μm,过渡区存在FeAl_(3)脆性金属间化合物,拉剪强度为122.22 MPa。镀钴钢/铝焊接界面的材料成形良好,形成明显的大波形连接界面,过渡区宽度约为8μm,镀层钴元素有效阻碍了铁元素向过渡区扩散,避免了铝铁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增大了波形界面,有效提高了接头的力学性能,拉剪强度为137.78 MPa,提高了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钢接头 电磁脉冲焊接 镀钴 界面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新型Fe/ZSM-5基CO-SCR催化剂性能
13
作者 姚卫强 刘子林 +8 位作者 刘晓刚 步晓波 马少丹 金卫 杨兴隆 王剑雄 刘文韬 林德海 王虹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04-209,共6页
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时期,燃煤电厂经常面临低负荷运行带来的烟气中CO污染问题,这对CO与NO_(x)协同脱除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低温浸渍法制备的Fe/ZSM-5(x)系列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催化剂中的硅铝比(Si/Al质量比),研究其对CO... 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时期,燃煤电厂经常面临低负荷运行带来的烟气中CO污染问题,这对CO与NO_(x)协同脱除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低温浸渍法制备的Fe/ZSM-5(x)系列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催化剂中的硅铝比(Si/Al质量比),研究其对CO选择性催化还原(CO-SCR)活性的影响。所制备的催化剂Fe/ZSM-5(x)(x=25、46、70、81)经过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BET)、H_(2)温度程序还原(H_(2)-TPR)、NO温度程序脱附(NO-TPD)和NH3温度程序脱附(NH3-TPD)等多种表征手段的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Fe/ZSM-5(70)因较大的比表面积、出色的氧化还原性能及NO优异吸脱附特性,600℃时NO转化率达76.6%,具有优异的CO-SCR脱硝性能。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硅铝比对Fe/ZSM-5系列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燃煤电厂在低负荷条件下的污染物脱除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铝比 CO 氮氧化物 CO-SCR Fe/ZSM-5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色离子型陶瓷墨水的制备及其发色机理的探究
14
作者 江超 余开明 +1 位作者 张优 余少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6,共7页
采用EDTA络合法,以可溶性金属盐作为主要原料,形成的金属络合物作为发色体,可制备出无沉淀、发色稳定的蓝色墨水。研究了不同n(Al)/n(Co)比和不同烧成温度对离子型蓝色墨水呈色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差热分析仪(TG-DTA)、... 采用EDTA络合法,以可溶性金属盐作为主要原料,形成的金属络合物作为发色体,可制备出无沉淀、发色稳定的蓝色墨水。研究了不同n(Al)/n(Co)比和不同烧成温度对离子型蓝色墨水呈色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差热分析仪(TG-DTA)、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手段表征了离子型蓝色墨水。结果表明:当n(Al)/n(Co)为2∶0.65时,色度值为L*=45.64,a*=-0.22,b*=-46.67,样品呈现亮蓝色,呈色最佳。对六组不同n(Al)/n(Co)比配制的墨水进行理化性能的测试,其黏度范围在10~30 mPa·s,表面张力在50~65 mN/m,pH值在7.27~7.76之间,墨水静置5个月后,无沉淀且均一、稳定,符合GB/T38985-2020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墨水 金属络合物 n(Al)/n(Co)比 无沉淀 EDTA络合法 CoAl2O4尖晶石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f+Cr共改性(Ni,Pt)Al涂层在1100℃下的氧化行为
15
作者 任双星 阳颖飞 +1 位作者 任盼 李卫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6,30,共10页
通过复合电镀的方法在N5单晶合金上先后沉积了Ni-Cr复合镀层和Pt-Hf复合镀层,随后通过气相渗铝的方法,制备了一种Hf+Cr共改性的(Ni,Pt)Al涂层。在1100℃静态空气中对该涂层进行了500 h的氧化试验,并以普通(Ni,Pt)Al涂层和Hf改性(Ni,Pt)A... 通过复合电镀的方法在N5单晶合金上先后沉积了Ni-Cr复合镀层和Pt-Hf复合镀层,随后通过气相渗铝的方法,制备了一种Hf+Cr共改性的(Ni,Pt)Al涂层。在1100℃静态空气中对该涂层进行了500 h的氧化试验,并以普通(Ni,Pt)Al涂层和Hf改性(Ni,Pt)Al涂层为对比样。通过三种涂层的氧化动力学、氧化后物相组成和形貌的对比分析,研究了Hf、Cr元素对(Ni,Pt)Al涂层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涂层中,Hf+Cr共改性(Ni,Pt)Al涂层具有最低的氧化速率、最强的黏附性能以及最低的表面起伏;相比于单一Hf改性,Hf+Cr共改性具有协同作用,使Al_(2)O_(3)的生长速率及涂层内部应力降低;同时,Ni-Cr层可以作为(Ni,Pt)Al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缓冲层,抑制涂层与基体之间的互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Cr共改性 (Ni Pt)Al涂层 高温氧化 氧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l掺杂TiO_2纳米材料的固相合成及其可见光降解性能 被引量:19
16
作者 刘少友 冯庆革 +1 位作者 唐文华 蒋天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3-681,共9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分别合成了硫掺杂二氧化钛(S-TiO2)、铝掺杂二氧化钛(Al-TiO2)及硫和铝共掺杂二氧化钛(S-Al-TiO2)纳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了XRD、SEM、UV-Vis、XPS、Raman、N2吸附-脱附等物相织构表征,同时研究了材料对溴甲酚绿(BCG)的可... 采用固相反应法分别合成了硫掺杂二氧化钛(S-TiO2)、铝掺杂二氧化钛(Al-TiO2)及硫和铝共掺杂二氧化钛(S-Al-TiO2)纳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了XRD、SEM、UV-Vis、XPS、Raman、N2吸附-脱附等物相织构表征,同时研究了材料对溴甲酚绿(BCG)的可见光降解活性。结果表明,在S-Al-TiO2纳米材料中,硫以阳离子S6+进入二氧化钛晶格,铝以同晶取代方式占据TiO2晶格中Ti的位置,其晶型为锐钛矿型。S、Al共掺杂能有效地抑制TiO2晶粒的生长,其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涵盖了可见光区并延伸到近红外区域。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决定于掺杂元素及其掺杂量。在25℃、pH=6.5下,S-Al-TiO2纳米材料对溴甲酚绿的可见光降解具有很高的活性,并服从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当S与Al投料物质的量的比为1∶9时,S-Al-TiO2(1S-9Al)纳米材料对BCG的可见光降解速率常数为0.03286 min-1,分别是纯TiO2、S-TiO2及Al-TiO2的5.46、2.62和4.63倍。50 min内,S-Al-TiO2(1S-9Al)纳米材料对BCG的可见光降解率达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铝共掺杂 二氧化钛 固相反应 可见光降解 溴甲酚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厚对Zr,Al共掺杂ZnO透明导电薄膜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袁玉珍 王辉 +2 位作者 张化福 刘汉法 刘云燕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9-173,共5页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出Zr,Al共掺杂ZnO(AZZO)透明导电薄膜。用XRD和SEM分析和观察了薄膜样品的组织结构和表面形貌。研究表明:制备的AZZO透明导电薄膜为六角纤锌矿结构的多晶薄膜,且具有c轴择优取向。另外还研究了薄膜...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出Zr,Al共掺杂ZnO(AZZO)透明导电薄膜。用XRD和SEM分析和观察了薄膜样品的组织结构和表面形貌。研究表明:制备的AZZO透明导电薄膜为六角纤锌矿结构的多晶薄膜,且具有c轴择优取向。另外还研究了薄膜的结构、光学和电学性质随薄膜厚度的变化关系。当薄膜厚度为843nm时,电阻率具有最小值1.18×10-3Ω.cm,在可见光区(500~800nm)平均透过率超过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Zr Al共掺杂ZnO 膜厚 透明导电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M=Al,Co)复合掺杂LiMn_2O_4的结构稳定性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世玺 闵新民 +2 位作者 刘韩星 李强 欧阳世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3-236,F003,共5页
应用量子化学电荷自洽离散变分Xα(SCC-DV-Xα)方法,研究了S-Al、S-Co复合掺杂增强尖晶石结构锂锰氧化物稳定性的作用机制.计算结果表明,S-Al复合掺杂锂锰尖晶石和S-Co复合掺杂锂锰尖晶石中的共价键强度均比未掺杂尖晶石LiMn2O4中的强,... 应用量子化学电荷自洽离散变分Xα(SCC-DV-Xα)方法,研究了S-Al、S-Co复合掺杂增强尖晶石结构锂锰氧化物稳定性的作用机制.计算结果表明,S-Al复合掺杂锂锰尖晶石和S-Co复合掺杂锂锰尖晶石中的共价键强度均比未掺杂尖晶石LiMn2O4中的强,且与MnO2中的共价键强度相近;S-Al,S-Co复合掺杂尖晶石中Mn的电荷也与MnO2模型Mn6O2628-中十分接近.Mn原子的电荷密度次序是MnO2≈掺硫铝后锰锂尖晶石≈掺硫钴后的锂锰尖晶石<锰锂尖晶石.即LixMn3Co3O20S6n-和LixMn3Al3O20S6n-中Mn的状态与MnO2中的Mn相似.上述结果揭示了S和非Jahn-Teller效应阳离子(Al3+,Co3+)复合掺杂尖晶石结构锂锰氧化物在电化学过程中不会发生Jahn-Teller畸变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锰酸锂 尖晶石结构 硫-铝复合掺杂 硫-钴复合掺杂 结构稳定性 电荷自洽离散变分Xα(SCC—DV—Xα)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l共掺杂TiO_2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荆涛 张苹 +2 位作者 阚伟 田景芝 邓启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8-1024,共7页
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N和Al单掺杂和共掺杂锐钛矿相TiO2的电子结构、能带结构、态密度及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掺杂后TiO2的晶格常数、原子间的键长、晶胞体积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单掺杂和共掺杂... 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N和Al单掺杂和共掺杂锐钛矿相TiO2的电子结构、能带结构、态密度及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掺杂后TiO2的晶格常数、原子间的键长、晶胞体积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单掺杂和共掺杂均使得禁带宽度减小,而且位于价带和导带之间的杂质能级能够捕获由价带跃迁至导带的电子,减少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率,提高TiO2的光催化性能;与单掺杂相比,共掺杂能级分裂较明显,吸收光谱红移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N-Al共掺杂 能带 第一性原理 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模具实训课程“多师共育,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
20
作者 蒋国栋 《模具工业》 2024年第8期72-75,共4页
介绍了依托所在院校开创的“多师共育,工学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针对整合师资,发挥教师专业特长,打破传统单一教师授课等问题,通过建设塑料模设计与制造实训课程,同时建立工学一体教学体系的途径,为培养复合型模具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介绍了依托所在院校开创的“多师共育,工学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针对整合师资,发挥教师专业特长,打破传统单一教师授课等问题,通过建设塑料模设计与制造实训课程,同时建立工学一体教学体系的途径,为培养复合型模具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该创新教学模式对完善职业技能院校教学体系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师共育 工学一体 模具 技能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