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1年日本M_W9.0地震震后形变机制与震源区总体构造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泰 付广裕 +1 位作者 周新 苏小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406-3417,共12页
本文利用较为完备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4.5年的震后位移数据,优化了2011年日本M_w9.0地震震源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与地幔黏滞性因子,更新了该强震断层余滑时空演化过程.首先,基于日本列岛215个均匀分布的GPS连续观测站震前2年与震后4.5年... 本文利用较为完备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4.5年的震后位移数据,优化了2011年日本M_w9.0地震震源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与地幔黏滞性因子,更新了该强震断层余滑时空演化过程.首先,基于日本列岛215个均匀分布的GPS连续观测站震前2年与震后4.5年的观测数据,提取了2011年日本M_w9.0地震引起的震后位移时空变化;接着,依据断层余滑衰减相对较快的特点,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对震后3~4.5年的GPS观测数据进行反复拟合,确定2011年日本M_w9.0地震震源区地幔黏滞性系数和岩石圈弹性层厚度的最优解分别为6×10^(18)Pa·s和30 km;然后,从震后3年内GPS观测数据中剔除地幔黏滞性松弛效应,获取了断层余滑对应的震后位移场;最后,利用基于球体位错理论的反演算法,反演了2011年日本M_w9.0地震断层余滑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11年日本M_w9.0地震引起的断层余滑在震后半年内变化显著,震后2年主震区域余滑基本停止,断层的两端存在一定的余滑效应,断层余滑的累计矩震级达到8.59;地震后4年,地幔黏滞性松弛效应对震后位移场的贡献在总体上超过断层余滑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年日本MW9.0地震 球体位错理论 地幔黏滞性松弛 断层余滑 震后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达拉布特断裂系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20
2
作者 冯鸿儒 李旭 刘继庆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46-55,共10页
呈北东走向横贯于西准噶尔的达拉布特断裂系,是一组倾向北西的犁状断层。断裂系的形成、发育是由于碰撞后的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三大陆块在早石炭世以后,仍在不断地相向运动。由此所形成的断裂系,其早期是以左行陡倾的走滑断... 呈北东走向横贯于西准噶尔的达拉布特断裂系,是一组倾向北西的犁状断层。断裂系的形成、发育是由于碰撞后的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三大陆块在早石炭世以后,仍在不断地相向运动。由此所形成的断裂系,其早期是以左行陡倾的走滑断层形式出现;中期受陆内俯冲作用的影响,被强烈的推覆构造改造成上陡下缓的犁状断层;娩近时期,断裂处于引张状态,表现为正断层性质,形成了明显的断层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 构造 演化 断层 推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后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桂荣 肖飒 +1 位作者 闫磊源 王亚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4期59-62,共4页
为研究高温后混凝土与带肋钢筋的黏结性能的退化规律,进行了不同受热温度后钢筋与箍筋约束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拔出试验,其中钢筋采用直径为16 mm的带肋钢筋,黏结长度为80 mm.钢筋混凝土黏结试件的受热温度分别为100、300、500、700℃,所... 为研究高温后混凝土与带肋钢筋的黏结性能的退化规律,进行了不同受热温度后钢筋与箍筋约束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拔出试验,其中钢筋采用直径为16 mm的带肋钢筋,黏结长度为80 mm.钢筋混凝土黏结试件的受热温度分别为100、300、500、700℃,所有试件均采用自然冷却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箍筋的约束作用,黏结试块均发生拔出破坏;随着温度的升高,混凝土和钢筋的黏结强度逐渐下降,当温度达到700℃后其黏结强度比常温情况降低了65%左右.最后,考虑温度影响,给出了高温后混凝土与钢筋黏结-滑移曲线的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比较发现,该公式具有较好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后 带肋钢筋 混凝土 黏结-滑移 箍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后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及本构方程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宗平 贾恒瑞 陈俊睿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0-173,共14页
为了揭示高温后方钢管与再生混凝土的界面黏结性能,以最高经历温度(T)、再生粗骨料取代率(γ)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完成了20个试件高温后的推出试验.通过试验观察了试件的受力破坏过程及形态,获取了试件加载端和自由端的荷载-滑移曲线,分... 为了揭示高温后方钢管与再生混凝土的界面黏结性能,以最高经历温度(T)、再生粗骨料取代率(γ)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完成了20个试件高温后的推出试验.通过试验观察了试件的受力破坏过程及形态,获取了试件加载端和自由端的荷载-滑移曲线,分析了各变化参数对界面黏结性能及界面损伤发展过程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黏结强度的计算公式及黏结滑移本构方程.结果表明:试件加载端和自由端的荷载-滑移曲线形态基本一致,但加载端的初始滑移发生相对更早,曲线形态可以分为T≤200℃和T≥400℃两类;界面黏结性能整体上相比方钢管普通混凝土较差(相应的黏结性能平均差距范围约为3.10%~19.05%);随着经历温度的升高,黏结强度及黏结抗剪刚度先减小后增大,界面耗能能力则逐渐增大;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提高,黏结强度逐渐减小,而黏结抗剪刚度和界面耗能能力则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小幅恢复的变化趋势;界面初始黏结损伤的发生在T=600℃时明显推迟,并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提高表现出逐渐提早的趋势,而T≤400℃时经历温度及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其影响均不大;黏结损伤发展速度随经历温度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方钢管 高温后 黏结强度 滑移性能 本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负荷模型的感应电动机不稳定平衡点计算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文朝 潘晓杰 +3 位作者 薛峰 李锴 袁晓玲 唐飞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8年第12期14-19,共6页
正确认识电压失稳机理是进一步研究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的关键。建立了包含线路传输电抗、感应电动机、恒阻抗负荷以及无功补偿装置的实际电网综合负荷模型,提出了一种将实际电网部分电路等效为虚拟感应电动机的方法,并基于该方法以及... 正确认识电压失稳机理是进一步研究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的关键。建立了包含线路传输电抗、感应电动机、恒阻抗负荷以及无功补偿装置的实际电网综合负荷模型,提出了一种将实际电网部分电路等效为虚拟感应电动机的方法,并基于该方法以及戴维南定理构建了故障前、后虚拟感应电动机电磁转矩公式,进一步求解了感应电动机故障后不稳定滑差。该方法避开了传统方法求解感应电动机故障后不稳定滑差过程中遇到的系统故障切除后,感应电动机暂态过程中端电压不恒定的问题,使求解结果更加精确。利用该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感应电动机负荷比例以及线路传输电抗对感应电动机故障后不稳定滑差的影响。利用PSD-BPA搭建的单机无穷大系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稳定 虚拟感应电动机 戴维南定理 故障后不稳定滑差 负荷比例 传输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大简与毛诗《羔羊》的章指对读
6
作者 陈建军 《大连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21-28,共8页
通过对安大简和毛诗《羔羊》的对比细读,发现两个不同的版本系统存在着异文和章次安排的差异。搜集前贤经学训诂和小学训诂材料,运用文献研究中的文例排比法和语言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法,梳理“皮、裘、革”概念聚合与“紽、总、緎”概念... 通过对安大简和毛诗《羔羊》的对比细读,发现两个不同的版本系统存在着异文和章次安排的差异。搜集前贤经学训诂和小学训诂材料,运用文献研究中的文例排比法和语言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法,梳理“皮、裘、革”概念聚合与“紽、总、緎”概念聚合的对应关系,释读该诗对“节俭正直,先公后私,化行文王之政”的卿大夫赞美的章指内涵,只是不同的版本系统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方法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后人 章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女性“过时不嫁”现象研究——基于简牍资料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臧莎莎 《唐都学刊》 2018年第2期5-12,共8页
两汉社会的主流婚姻形态是早婚,但仍然存在女性"过时不嫁"的现象。传世文献与西北汉简所见女性的初婚年龄集中在15~20岁,超过此年龄段者即可视为"过时"。两汉社会的晚嫁群体主要有贫女、丑女、巫女、宫人以及残缺... 两汉社会的主流婚姻形态是早婚,但仍然存在女性"过时不嫁"的现象。传世文献与西北汉简所见女性的初婚年龄集中在15~20岁,超过此年龄段者即可视为"过时"。两汉社会的晚嫁群体主要有贫女、丑女、巫女、宫人以及残缺家庭的长女等,她们受自身条件或社会身份的影响而不能适时婚嫁。"过时不嫁"现象对女性身心健康、社会秩序安定和人口增值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汉朝政府积极鼓励民间百姓及时婚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女性 简牍资料 过时不嫁 社会影响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釉瓷质仿古砖的研制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君之 《中国陶瓷》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8-20,38,共4页
本文介绍了无釉瓷质仿古砖的性能、工艺原理与其特殊的生产技术 ,探讨了以坯浆替代釉料等应用于制品表面装饰的工艺关键 ,并指出 ,与上釉炻 (瓷 )质仿古砖相比 。
关键词 无釉瓷质仿古砖 研制 装饰坯浆 仿石图案 凹凸表面 表面局部打磨 抛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治水方案在立井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和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郝先虎 《煤炭技术》 CAS 2008年第6期151-153,共3页
快速治水方案,简便易行,使用较少的设备和人员,就可以把水量和治水费用控制为最低,同时可以有效的消除立井施工过程中水的影响,既能为井下工作人员创造出更好的施工环境,又能提高了井壁的表面质量,还能缩短井筒工程的工期。
关键词 治水 壁后注浆 导水管 截水槽 注浆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后带肋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滑移关系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卫平 朱彬荣 王丹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4-121,共8页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温后带肋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滑移关系的预测模型。根据拔出试验的破坏特征,将黏结滑移关系曲线的上升段按混凝土开裂与否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建立力学模型以揭示锥楔作用的黏结机制。结合国家标准建议的钢筋外形,归纳了...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温后带肋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滑移关系的预测模型。根据拔出试验的破坏特征,将黏结滑移关系曲线的上升段按混凝土开裂与否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建立力学模型以揭示锥楔作用的黏结机制。结合国家标准建议的钢筋外形,归纳了钢筋肋间距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肋间距为主要变化参数的高温后特征滑移,研究发现高温后黏结滑移关系曲线的下降段符合负指数函数衰减规律。除了高温作用对材性的影响之外,高温后界面滑移路径的改变也是影响黏结滑移关系的重要因素。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对高温后配箍、短埋黏结试件的黏结滑移关系进行较准确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高温后 黏结滑移 锥楔作用 弹性理论
原文传递
超500 MPa级高强钢抛丸及抛丸后生赤锈表面抗滑移系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彦博 陈坤 李国强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2-168,共7页
为研究高强钢构件摩擦型螺栓连接抛丸和抛丸后生赤锈两种表面的抗滑移性能,以Q550、Q690、Q890三种等级国产高强钢制作30个试件并进行抗滑移系数测量试验。为了与普通强度钢材进行对比,还增加了Q345钢抛丸表面试件组作为对照。试验结果... 为研究高强钢构件摩擦型螺栓连接抛丸和抛丸后生赤锈两种表面的抗滑移性能,以Q550、Q690、Q890三种等级国产高强钢制作30个试件并进行抗滑移系数测量试验。为了与普通强度钢材进行对比,还增加了Q345钢抛丸表面试件组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抛丸表面,Q550钢抗滑移系数与规范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Q345钢系数取值一致,可取0.50;而Q690和Q890钢的抗滑移系数相对减小,可取0.45。对于抛丸后生赤锈表面,建议设计中不宜考虑生赤锈导致的抗滑移系数增长。另外,为了分析摩擦面抗滑移性能的影响因素,试验测定了各等级钢材的硬度、在相同抛丸条件下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塑性变形能力。分析结果表明,钢材等级越高,表面硬度越高,相同条件抛丸后表面粗糙度越小;抗滑移系数并非表面粗糙度的单一函数,钢材塑性变形能力也显著影响抗滑移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抛丸表面 抛丸后生赤锈表面 静力试验 抗滑移系数 钢材硬度 粗糙度
原文传递
火灾高温后钢筋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数值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金浏 李潇雅 +1 位作者 杜修力 蒋安桐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09-1520,共12页
火灾高温影响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承载力和耐久性,火灾高温作用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力学行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考虑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在高温后的退化效应,以及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非线性粘结-滑移行为,建立了火灾... 火灾高温影响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承载力和耐久性,火灾高温作用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力学行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考虑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在高温后的退化效应,以及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非线性粘结-滑移行为,建立了火灾高温后RC短柱轴压性能研究的三维数值模型.在验证了三维数值模型合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受火方式、受火时间和配箍率对RC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RC短柱的破坏模式和失效机制.结果表明:考虑钢筋与混凝土间黏结滑移的数值模型,能更为有效地描述RC短柱在高温后的破坏行为;随着受火时间和受火面的增加, RC短柱的峰值承载力、轴压刚度及延性系数不断降低;室温下RC短柱的峰值承载力随配箍率增加而增大,但随着受火时间增加,配箍率对峰值承载力的影响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柱 火灾高温后 粘结滑移 轴压性能 破坏模式
原文传递
高温后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李俊华 邱栋梁 +1 位作者 俞凯 孙彬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0-200,206,共12页
高温后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对型钢混凝土结构的高温后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高温后型钢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与滑移特性,进行18个高温后型钢混凝土短柱推出试验及3个常温下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后型钢混凝土短柱试... 高温后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对型钢混凝土结构的高温后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高温后型钢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与滑移特性,进行18个高温后型钢混凝土短柱推出试验及3个常温下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后型钢混凝土短柱试件的荷载-滑移曲线与常温下大体相似,但随着曾经经历最高温度的提高及最高温度持续时间的增大,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极限粘结强度和残余粘结强度降低,与极限粘结强度相对应的滑移减小,与残余粘结强度相对应的滑移增大。在试验结果基础上,构建了高温后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提出了本构模型中极限粘结强度、残余粘结强度及相应滑移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总体相符,研究成果为高温后型钢混凝土构件考虑粘结滑移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后 型钢混凝土 粘结强度 滑移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原文传递
微创水针刀技术治疗腰椎椎弓根钉术后钉尾滑囊炎12例
14
作者 赵帅 邓忠明 吴汉卿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年第2期193-194,共2页
目的:观察水针刀疗法对腰椎椎弓根钉术后钉尾滑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治疗的12例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后腰痛的患者,采用水针刀松解治疗.应用直观模拟标度尺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JOA(29分法)腰部功能评分... 目的:观察水针刀疗法对腰椎椎弓根钉术后钉尾滑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治疗的12例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后腰痛的患者,采用水针刀松解治疗.应用直观模拟标度尺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JOA(29分法)腰部功能评分进行评估.结果:12例经1个月的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3.57±2.61)分,提高到(17.56±3.42)分(P〈0.01);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17±1.13)分,下降至(3.25±0.74)分(P〈0.01).结论:水针刀治疗腰椎椎弓根钉术后钉尾滑囊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针刀技术 腰椎 术后 钉尾滑囊炎
原文传递
高温后反复荷载下型钢混凝土黏结滑移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华宗 李俊华 +1 位作者 池玉宇 邱栋梁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8-142,137,共6页
通过对8个高温后反复荷载下型钢混凝土短柱推出试验及3个高温后单调荷载下型钢混凝土短柱对比试验,研究高温后反复荷载下型钢混凝土的黏结退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后反复荷载下型钢混凝土短柱的推出破坏形态与单调荷载下的推出破坏... 通过对8个高温后反复荷载下型钢混凝土短柱推出试验及3个高温后单调荷载下型钢混凝土短柱对比试验,研究高温后反复荷载下型钢混凝土的黏结退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后反复荷载下型钢混凝土短柱的推出破坏形态与单调荷载下的推出破坏形态基本相同。荷载-滑移滞回曲线偏向初始加载侧,加载过程中未出现类似钢筋混凝土荷载-滑移滞回曲线那样明显的"捏拢现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试件的极限承载力与黏结强度随升温时曾经经历最高温度的提高和最高温度持续时间的增长而降低,随型钢外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反复加载会导致试件黏结强度的降低和滑移量的增大,升温时曾经经历的最高温度越高、最高温度持续时间越长,黏结强度与滑移刚度退化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柱 高温后 反复荷载 滑移 黏结退化
原文传递
极软煤层动压巷道围岩大变形特征及全锚索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42
16
作者 孙利辉 张海洋 +5 位作者 张小建 穆彦鹏 王坤 杨贤达 杨本生 蓝成仁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7-945,共9页
极软煤层回采巷道巷帮变形破坏严重,传统锚网索支护无法有效控制巷道稳定,常常出现前掘后修的问题。以郭二庄矿22311工作面回风巷煤帮强烈变形问题为背景,分析极软煤体物理力学特征及破碎机理,研究巷道煤帮强烈大变形规律,提出巷道短锚... 极软煤层回采巷道巷帮变形破坏严重,传统锚网索支护无法有效控制巷道稳定,常常出现前掘后修的问题。以郭二庄矿22311工作面回风巷煤帮强烈变形问题为背景,分析极软煤体物理力学特征及破碎机理,研究巷道煤帮强烈大变形规律,提出巷道短锚索支护+长锚索补强的全锚索加固技术。结果表明:煤体表观上结构致密,实则其内部孔隙由大量的黏土矿物填充,致使煤体极易发生崩解破坏,煤体原始强度及开采扰动后残余强度均较低;煤样在外载荷作用下内部会形成竖向贯通性X型裂隙,巷帮煤体在该裂隙扩展中形成由外向内的渐进性滑移破坏线,导致巷帮部分锚杆失效、锚索破断;巷道全锚索支护较原锚杆支护围岩支护强度提高了1.67倍,煤体承载能力得到了加强,锚固结构控制围岩范围增大了近1倍,抑制了围岩滑移破坏。现场试验表明:巷道围岩变形满足正常使用要求,锚索受力在合理载荷范围内。全锚索支护技术是极软弱煤岩体巷道支护的重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软煤层 煤体大变形 滑移变形 前掘后修 全锚索支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