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long-term low dose of aspirin on severity of disease following onse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1
作者 Jun Xu Lili Cao Xiaomei Deng Enji H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7-69,共3页
BACKGROUND: Aspirin can decrease the incidence risk of high-risk crowdgroup of cerebral infarc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controversy if it might decrease the degree of disease in degre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BACKGROUND: Aspirin can decrease the incidence risk of high-risk crowdgroup of cerebral infarc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controversy if it might decrease the degree of disease in degre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lower dose of aspirin during taking for a long time on disease degree of disease following onse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DESIGN: Grouping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time and 1:1 paired observation.SETTING :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Qilu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ARTICIPANTS : The participants in present study were 321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ho received treatm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Qilu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1999 to June 2000. There were 190 male and 131 female ,with mean (65±11 )years of age. Inclusive criteria: ① A focal neurological disturbance occurred suddenly and had lasted for more than 24 hours, patients were admitted within 3 days after onset of disease; ② A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brain was performed and excluded hemorrhage in all patients; ③ The patients were proved internal carotid occlusions by clinical features and image findings; ④ The functions of limbs were normal (before the first stroke) or almost normal (before the second stroke). Exclusive criteria:①The patients who had have 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②The patients who had taken warfarin orally and other platelet agglutination drugs. METHODS :①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had taken aspirin before: aspirin-treated group (n=110) and blank control group (n=211). there were 70 male and 40 female in aspirin-treated group, with average(65±10) years of age.All patients had taken 50-100 mg/d aspirin for 6 months to 10 years before onset. There were 120 male and 91 female in blank control group, with average (65±13) years of age. Patients received a clinical scoring within 3 days and similar therapeutic measures (such as anti-platelet agglutination, improving cerebral circulation and metabolism-promoting reag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had the same basic conditions except for taking aspirin or not before. ②The matched pairs were made between 50 cases selected from aspirin-treated group and 50 cases from non-aspirin-treated groups according to age, gender, and other stroke risk factors. ③ Evaluation: Degree of disease after onset was evaluated by mean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linical Neurologic Impairment Degree Scoring Standard of Carotid Artery System. MAIN OUTCOME MEASURE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linical Neurologic Impairment Degree Scoring Standard of Carotid Artery System. RESULTS : All 321 patients entered the stage of analysis with no loss in the midway. ① The symptom following onse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evaluated with clinical neurologic impairment scoring criteria,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spirin group and blank control group [(17.39±9.90) vs (16.22 ± 9.98) (t=1.025, P〉 0.05)]. ②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1:1 matched pairs of 100 cases from aspirin group and blank control group (t=1.74, P 〉 0.05). CONCLUSION : Taking a lower dose of aspirin during long time may not decrease the degree of disease following onse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 of long-term low dose of aspirin on severity of disease following onse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替罗非班联合急诊取栓术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许业宦 《智慧健康》 2025年第3期72-74,78,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采用丁苯酞、替罗非班联合急诊取栓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共计108例重症ACI患者,以治疗方式不同分成A组(40例)、B组(36例)、C组(32例)。其中,A组采用丁苯酞、替罗...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采用丁苯酞、替罗非班联合急诊取栓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共计108例重症ACI患者,以治疗方式不同分成A组(40例)、B组(36例)、C组(32例)。其中,A组采用丁苯酞、替罗非班联合急诊取栓术治疗,B组采用替罗非班联合急诊取栓术治疗,C组采用急诊取栓术治疗,比较三组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结果A组、B组血管再通情况优于C组(P<0.05),A组优于B组(P<0.05);三组术后1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P<0.05),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下降(P<0.05),A组、B组评分较C组更低(P<0.05),A组较B组更低(P<0.05)。结论丁苯酞、替罗非班联合急诊取栓术应用于重症ACI患者治疗中,能够提高临床效果,改善血管再通情况,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替罗非班 急诊取栓术 急性重症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脏超声指标在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3
作者 宁然 陆霞辉 张青 《心电与循环》 2025年第1期77-80,99,I000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心脏超声(下称心超)指标在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就诊的ACI患者146例,按照入院48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心脏超声(下称心超)指标在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就诊的ACI患者146例,按照入院48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中重度ACI(>3分)组68例,轻度ACI(≤3分)组78例。按照患者出院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2分)组49例,预后良好(≤2分)组96例。比较轻度ACI组与中重度ACI组临床资料及心超指标[包括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主肺动脉内径(MPA)等],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心超指标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心超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心超指标对ACI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与轻度ACI组比较,中重度ACI组LAD、IVSd、IVPWd和LVEDd均明显增加,LVEF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CI患者LAD、IVSd、IVPWd和LVEDd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96、0.645、0.706、0.691,均P<0.01)。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LAD、IVSd、IVPWd和LVEDd均明显减小,LVEF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AD(AUC=0.749)、IVSd(AUC=0.777)、IVPWd(AUC=0.795)、LVEDd(AUC=0.650)、LVEF(AUC=0.752)对ACI患者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效能(均P<0.05);上述5项心超指标联合预测效能最佳,其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19、0.857、0.927。结论心超指标LAD、IVSd、IVPWd、LVEDd和LVEF均与ACI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5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超声 急性脑梗死 严重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脑血流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剑 张灵芳 张洋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脑血流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6例中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脑血流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6例中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钠肽(BNP)水平均降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评分、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大脑中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小血流流速(Vd)及平均血流速度(Vm)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结合静脉溶栓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保护脑组织,提升预后,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静脉溶栓 中重症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ANGPTL3、FGF-2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5
作者 李义沙 范阳阳 +2 位作者 李凯 陈红霞 田磊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3期3532-353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102例ACI患者为ACI组,根据脑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和...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102例ACI患者为ACI组,根据脑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根据随访90 d后患者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招募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NGPTL3、FGF-23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NGPTL3、FGF-23对AC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ANGPTL3、FGF-23水平与NIHSS评分及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ANGPTL3、FGF-23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ACI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脑梗死体积将ACI患者分为小梗死组29例,中梗死组46例,大梗死组27例;大梗死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P<0.05)。根据NIHSS评分将ACI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41例,中度损伤组38例,重度损伤组23例;重度损伤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P<0.05),中度损伤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高于轻度损伤组(P<0.05)。根据随访结果将AC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34例;预后不良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NGPTL3、FGF-23单独及联合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5、0.856、0.923,灵敏度分别为70.59%、67.65%、88.24%,特异度分别为83.82%、91.18%、82.59%,且二者联合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预测(ZANGPTL3=3.232,P<0.05;Z_(FGF)-23=2.216,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血清ANGPTL3、FGF-23水平与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及m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ANGPTL3、FGF-23水平上升,且与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ACI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病情严重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急性脑梗死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瑞娟 曹倩 +2 位作者 金铁托 严秀友 董亮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387-391,共5页
目的构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急性脑梗死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继发急性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组(n=52)和对照组(n=98),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同时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 目的构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急性脑梗死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继发急性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组(n=52)和对照组(n=98),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同时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根据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两组患者脑疝、低血压、糖尿病、血肌酐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评分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脑疝、低血压、糖尿病和DIC评分≥5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均P<0.05)。采用R4.0.3统计软件将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样本量为105,验证集样本量为45。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训练集为0.790(95%CI:0.694~0.887),验证集为0.753(95%CI:0.599~0.907)。在验证集里对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13.322,P=0.101,表明本模型具有良好预测价值和可信度。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对识别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急性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重型 脑梗死 急性 继发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对重度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成玉 李姗姗 +1 位作者 徐东成 牟磊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7期171-173,178,共4页
目的探讨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在重度前循环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前循环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30)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 目的探讨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在重度前循环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前循环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30)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n=30)采用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两组均持续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能提升重度前循环ACI患者血管再通率,改善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前循环急性脑梗死 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 血管再通率 神经功能 并发症
原文传递
N端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倪文伟 《系统医学》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目的探究N端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8月南通市瑞慈医院收治的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National H... 目的探究N端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8月南通市瑞慈医院收治的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National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成轻度组(n=35)、中度组(n=46)和重度组(n=37),对比3组患者N端脑钠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急性脑梗死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3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N端脑钠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端脑钠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95、0.30、0.78,P均<0.05)。结论N端脑钠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反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端脑钠肽 同型半胱氨酸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急性脑梗死 严重程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s-CRP、sCD40L、β_(2)GP1、ACA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9
作者 冉学兵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359-1365,共7页
目的分析血清hs-CRP、sCD40L、β_(2)GP1、ACA与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3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 目的分析血清hs-CRP、sCD40L、β_(2)GP1、ACA与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3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评分<16分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轻中组,将评分≥16分患者临床资料纳入重度组;治疗2周后,参照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将评分<3分患者临床资料纳入预后良好组,将评分≥3分患者临床资料纳入预后不良组;统计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双变量相关性Pearson(N)分析,ACI患者血清hs-CRP、sCD40L、β_(2)GP1、ACA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s-CRP、sCD40L、β_(2)GP1、ACA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血清hs-CRP、sCD40L、β_(2)GP1、ACA水平对AC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后,ACI患者Fib、D-D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ACI患者hs-CRP、sCD40L、β_(2)GP1、ACA低于治疗前(P<0.05);ACI患者治疗前的MoCA评分分低于治疗后(P<0.001);Pearson(N)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血清hs-CRP、sCD40L、β_(2)GP1、ACA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P<0.05);重度组TOAST分型为心源性栓塞患者占比高于轻中度组,Fib、D-D、hs-CRP、sCD40L、β_(2)GP1、ACA水平高于轻中度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AST分型为心源性栓塞、其他原因/不明原因,血清Fib、D-D、hs-CRP、sCD40L、β_(2)GP1、ACA高表达是ACI患者病情为重度的危险因素(OR>1,P<0.05);预后不良组TOAST分型为心源性栓塞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发病至溶栓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组,Fib、D-D、hs-CRP、sCD40L、β_(2)GP1、AC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AST分型为心源性栓塞,发病至溶栓时间长、血清Fib、D-D、hs-CRP、sCD40L、β_(2)GP1、ACA高表达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hs-CRP、sCD40L、β_(2)GP1、ACA水平及联合检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ACU均>0.70,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联合检测最高。结论TOAST分型、血清Fib、D-D、hs-CRP、sCD40L、β_(2)GP1、ACA水平与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同时在此基础上发病至溶栓时间与ACI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可溶性CD40L β_(2)-糖蛋白1 抗心磷脂抗体 病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辅助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10
作者 慕岚 《当代医学》 2024年第24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辅助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辅助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2 h、1周、2周,观察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对照组为2.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辅助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脑梗死 静脉溶栓 阿替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参数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状态及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分析
11
作者 周传玲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21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参数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严重程度及凝血功能状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ACI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开展血栓弹力图...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参数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严重程度及凝血功能状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ACI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开展血栓弹力图及常规凝血四项检测,比较两组凝血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速率(Angle角)、凝血形成时间(K)、血凝块最大振幅(M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变化。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Angle角、K、MA及联合检测诊断ACI的临床价值。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将ACI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比较三组R、Angle角、K、MA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R、Angle角、K、MA与PT、APTT、TT、FIB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R、K均短于对照组,Angle角大于对照组,MA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T、APTT、TT均短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R、Angle角、K、MA及联合检测诊断AC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4、0.821、0.819、0.807、0.924,联合检测AUC最高。重度组R、K均短于中度组、轻度组,Angle角大于中度组、轻度组,MA高于中度组、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K与PT、APTT、TT呈正相关,与FIB呈负相关;Angle角、MA与PT、APTT、TT呈负相关,与FIB呈正相关。结论:血栓弹力图参数与常规凝血四项具有强相关性,可准确评估ACI患者的凝血功能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指导早期治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栓弹力图参数 严重程度 凝血功能
原文传递
血清炎症因子和脂蛋白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廖梅玲 杨志平 李民 《当代医学》 2024年第20期96-99,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影像学检查脑梗死面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分为轻度组(最大脑梗死直径≤4 cm)与重度组(最大脑梗死>4 cm为重度),每组50例;另选取本院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PCT、CRP、Lp(a)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血清PCT、CRP、Lp(a)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的危险因素。结果轻度组与重度组血清PCT、CRP、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CT、CRP、Lp(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CT、CRP、Lp(a)水平较高是重度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PCT、CRP、Lp(a)水平较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且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PCT、CRP、Lp(a)水平呈正相关,临床可通过上述指标较为准确地判断、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疾病程度、病情发展,且有助于临床医师制订更具针对性的治疗计划,为评估病情提供更可靠的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脂蛋白A 急性脑梗死 病情严重程度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肽素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及近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2
13
作者 汪云 曹金霞 +1 位作者 姜建东 曾庆宏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2期4335-4337,共3页
目的探讨和肽素与急性脑梗死病情评估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138例及同期健康对照60例,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入院时和肽素水平,依据入院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重3个亚组,比... 目的探讨和肽素与急性脑梗死病情评估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138例及同期健康对照60例,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入院时和肽素水平,依据入院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重3个亚组,比较各亚组间和肽素水平。随访3个月,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预后评价指标,mRS评分大于2分为预后不良。分析血浆和肽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和肽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重度亚组高于轻、中度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和肽素是急性脑梗死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03,95%CI:1.120~8.328,P〈0.05)。结论和肽素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评估和近期预后判断的血清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和肽素 病情评估 近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武银刚 孙晓川 +5 位作者 徐善水 江晓春 李真保 戴易 毛捷 邵雪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3-486,共4页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发生颅脑外伤后脑梗死(post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3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引起PTCI的因素进...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发生颅脑外伤后脑梗死(post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3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引起PTCI的因素进行x^2检验分析,再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PTCI37(11.31%)例,其中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s,GCS)3~8分、9~12分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6.11%(34/211)、2.59%(3/116),合并颅底骨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9.74%(15/76)、14.89%(32/215)、17.95%(14/78)、20.00%(15/75)、14.61%(26/178),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1、0.029、0.039、0.001、0.043)。而患者年龄、性别不同引起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53、0.882)。结论:GCS、颅底骨折、外伤性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行去骨瓣减压术是PTC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与PTCI发生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颅脑损伤 颅脑外伤后脑梗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被引量:31
15
作者 汤丽丽 燕敏 +3 位作者 杨文梓 魏宗婷 方芳 王普清 《中国医药》 2016年第12期1871-1875,共5页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无菌、口腔、吸痰及心理、呼吸机及鼻胃、药物及营养等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肺部感染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重症监护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总肺部感染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7%(55/60)比75.0%(45/60)、90.0%(54/60)比73.3%(44/60)],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3%(5/60)比23.3%(1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59例)重症监护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56例)[(46±7)h比(76±11)h],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9±8)分比(76±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肺部感染控制率,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重症监护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脑梗死 重症监护病房 肺部感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9
16
作者 楼小琳 马晓海 +1 位作者 钱怡宁 张茁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患侧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局部脑血容量(rCBV)明显下降9例(90%),与对侧脑组织相比分别降低64.1%和49.7%...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患侧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局部脑血容量(rCBV)明显下降9例(90%),与对侧脑组织相比分别降低64.1%和49.7%,两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MRA显示本组10例患者(100%)患侧大血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均闭塞,同时合并对侧大血管狭窄或闭塞7例(70%)。死亡2例,重残8例。结论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明显降低,预后很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脑梗死 功能磁共振 脑血流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取栓治疗静脉溶栓无效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钟锐 周坤元 涂加善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15期1961-1963,共3页
目的研究机械取栓治疗静脉溶栓无效急性中重度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神内二科收治的50例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静脉给予单纯阿... 目的研究机械取栓治疗静脉溶栓无效急性中重度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神内二科收治的50例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静脉给予单纯阿替普酶药物溶栓后血管无再通,24 h后经过CT检查排除继发性脑出血后给予调脂抗栓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血管无再通,再对患者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4 d、治疗后28 d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NIHSS评分)和颅内出血率,以及治疗后28 d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与治疗后28 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73±2.62)分、(10.73±2.2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25±2.15)分、(15.65±2.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出血率为20.0%,略高于对照组的1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无效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患者采用机械取栓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中重度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煜 李淑玲 赵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3288-3290,共3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亚低温治疗的监测指标。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该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各35例。随访3个月观察其临床...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亚低温治疗的监测指标。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该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各35例。随访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同时监测局部脑组织的氧饱和度(rSO2)在亚低温治疗各时点的变化。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致残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24 h后rSO2明显上升,48 h后rSO2持续维持在稳定状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实行亚低温治疗能减轻脑组织氧代谢紊乱,改善预后。无创持续监测rSO2对亚低温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 氧饱和度 急性脑梗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参数对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苏伟 范丽英 李佳真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15期1697-1700,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对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3组:轻度组(NIHSS评分<4分)、中度组(4分≤NIHSS评分<15分)...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对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3组:轻度组(NIHSS评分<4分)、中度组(4分≤NIHSS评分<15分)和重度组(NIHSS评分≥15分)。比较入院次日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角)、最大振幅(MA)和凝血综合指数(CI)等TEG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EG参数对轻/中度与重度急性脑梗死的鉴别价值。结果 重度组患者R、K值均短于轻、中度组患者,α角、MA均大于轻、中度组(均P<0.05);中度组与轻度组的R、K值、α角和M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K值、α角、MA单独诊断重度急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0.779、0.831、0.823,灵敏度分别为100.00%、73.68%、84.21%、94.65%,特异度分别为60.82%、66.70%、75.44%、66.11%,其中R诊断重度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最高,α角的特异度最高。结论 TEG参数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实验室指标,对于鉴别轻/中度与重度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疾病程度 重度 血栓弹力图 参数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内营养序贯治疗对重症急性脑梗死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韩琳 李笑蕾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4期89-93,共5页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序贯治疗对重症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6例重症ACI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序贯治疗对重症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6例重症ACI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肠内营养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序贯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低蛋白血症、感染性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28 d后,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态[非瘫痪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上臂肌围(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MAMC)]和预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结果治疗14 d后,对照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低蛋白血症、感染性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8 d后,观察组患者TSF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TSF和MAMC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TSF和MAMC均显著大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序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重症ACI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预后,减少低蛋白血症、不良反应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重症 营养状态 肠内营养 序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