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县—罗家堡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兼论1654年礼县8级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32
1
作者 杨晓平 冯希杰 +5 位作者 黄雄南 宋方敏 李高阳 陈献程 张玲 黄伟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4-519,共16页
1654年7月21日甘肃省礼县8级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复杂的构造几何特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一系列北东向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为一条北东... 1654年7月21日甘肃省礼县8级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复杂的构造几何特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一系列北东向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为一条北东东向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错断了含有仰韶文化红色陶瓷片的一级阶地堆积物,阶地面上断层陡坎高约1.5m.沿断裂带发现冲沟的左旋位错量为3~10m,晚更新世黄土中残留的断层陡坎高4.5~8m.其中两条冲沟中发现裂点,高3.5~3.9m,距断层陡坎的距离为16m.礼县—盐关—罗家堡—天水镇一带发育大量的滑坡,长轴走向与礼县—罗家堡断裂一致,滑坡体后缘、侧壁陡峭,出露晚第四纪黄土,鲜有植被覆盖.礼县—罗家堡断裂为1654年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分析认为,受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被西秦岭北缘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和岷县—宕昌断裂围限的礼县次级地块向南东滑动可能导致了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生.断裂北、南两侧地壳电性结构的差异为强震的孕育提供了深部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县8级地震 活动断裂 地震破裂 发震构造 南北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范家坝-临江断裂活动与1879年甘肃武都南8级地震的讨论 被引量:17
2
作者 冯希杰 董星宏 +1 位作者 刘春 李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5-163,共9页
1879年甘肃武都南 8级地震发震断裂的确认是一个未决的问题。文中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史料记载分析,认为沿文县东北水坑山北麓NEE向的范家坝 -临江断裂可能分布有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因而,这一条断裂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由此,... 1879年甘肃武都南 8级地震发震断裂的确认是一个未决的问题。文中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史料记载分析,认为沿文县东北水坑山北麓NEE向的范家坝 -临江断裂可能分布有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因而,这一条断裂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由此,可在发震断裂的产状变化、活动方式、地表破裂带长度、水平位错量大小及沿断裂的分布、断裂的区域归属、宏观震中位置、可能震级大小、震害分布等诸多方面取得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级地震 发震断裂 地表破裂带 断裂活动 宏观震中 震害分布 产状 史料记载 大小 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汶川Ms8级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预测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春山 孙炜锋 +7 位作者 谭成轩 韩金良 何淑军 吴树仁 杨为民 王涛 张永双 石菊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38-1145,共8页
在地质灾害调查和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利用GIS技术对重灾区1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进行快速定量的危险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强烈的地震诱发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其次为地裂缝、泥石流和地... 在地质灾害调查和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利用GIS技术对重灾区1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进行快速定量的危险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强烈的地震诱发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其次为地裂缝、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局部有沙土液化,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及山区。总结了14个县市重灾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建立了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判别标准,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共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3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了若干个亚区。对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区带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高危险区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级地震 重灾区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预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9
4
作者 谢虹 袁道阳 +2 位作者 雷中生 刘百篪 苏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2-627,共6页
1927年5月23日在甘肃古浪附近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造成数万人伤亡和大量建筑物毁坏,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根据历史地震记载资料和新收集补充的震害调查资料,首先分析了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特征,进... 1927年5月23日在甘肃古浪附近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造成数万人伤亡和大量建筑物毁坏,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根据历史地震记载资料和新收集补充的震害调查资料,首先分析了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特征,进而根据各破坏点的烈度情况,修改完善并重新编绘了本次地震的等震线图.分别从人员伤亡、房屋破坏、土地破坏、文物破坏及交通通讯破坏等方面分析了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地震引发的大规模滑坡、崩塌和严重的次生水灾等进一步加剧了震害程度,并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文物群破坏.科学总结和分析本次地震的震灾特征,对未来的大震科学研究、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等均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7年 8级地震 地震灾害 启示 古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4.8级地震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跃刚 王玉珍 +5 位作者 尹宝军 王想 马栋 张子广 乔子云 王晓山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与滦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古冶区的王辇庄乡。震中烈度为Ⅴ度,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唐山断裂带附近。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为SEE,T轴方位为SSW,接近水平,... 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与滦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古冶区的王辇庄乡。震中烈度为Ⅴ度,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唐山断裂带附近。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为SEE,T轴方位为SSW,接近水平,这与华北构造应力场的NE-NEE方向不一致。唐山4.8级地震是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晚期余震的正常起伏,2004年以来唐山老震区的ML4.0以上地震呈现了很好的准周期性。唐山4.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和测震学参数存在背景性异常,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老震区地震活动平静、起伏的阶段性特征。前兆异常以中短期异常为主,其中地下流体异常、电磁异常表现更为突出。此次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无论是地震活动性还是前兆方面都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异常。异常既有趋势性的,也有短临的,配套性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4 8级地震 地震地质背景 震源机制 前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79年甘肃武都南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3 位作者 杨青云 王爱国 谢虹 苏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1-621,共11页
1879年7月1日(即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在甘肃南部的武都、文县之间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称为武都南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本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物破坏和滑坡、崩塌、次生水灾等震害和约2万余人死亡.本文简要回顾了武都南8级地震的... 1879年7月1日(即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在甘肃南部的武都、文县之间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称为武都南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本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物破坏和滑坡、崩塌、次生水灾等震害和约2万余人死亡.本文简要回顾了武都南8级地震的研究历史,归纳总结了本次地震的烈度分布特征和衰减规律,重新绘制了烈度等震线图,重点对本次地震的震害类型及特征、地震形变特征和震后抗灾救灾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总体上看,本次地震震级大,人员伤亡率高,破坏区范围广,震灾非常严重.科学总结和分析本次地震的震灾特征,对未来的大震科学研究、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等均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79年武都南8级地震 地震灾害 震灾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汶川8级地震地应力异常--来自压磁频率应力测量系统的记录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培耀 张道仪 +3 位作者 朱万宁 范良龙 陈若萍 延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88-1799,共12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我们利用压磁频率测量系统在1000多公里以外记录了这一震惊世界的自然灾害。汶川地震发震前94天,地应力出现大幅度快速变化的短期地震前兆,三个受力元件分别受压633.5Pa、1512Pa、4561.4Pa。临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我们利用压磁频率测量系统在1000多公里以外记录了这一震惊世界的自然灾害。汶川地震发震前94天,地应力出现大幅度快速变化的短期地震前兆,三个受力元件分别受压633.5Pa、1512Pa、4561.4Pa。临震前几小时指向震中方向的元件出现4次脉冲式突跳的临震异常,然后大地震发生了。距离震中1000多公里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台站(简称:中辐院台)完整地记录了大地震前表层剧烈形变的力量加强过程,这验证了李四光先生1973年提出的"在较大范围内、不同的活动断裂上,不同的地点可以获得相同的应力状态"的论点。本测量系统具有灵敏度高、动态性能好的优点,它抗干扰能力强,克服了采用电压、阻抗、电感信号传输的测量系统长期测值不稳定的干扰因素。该压磁频率应力测量系统不仅可安装在山地岩石中,也可应用于广大平原地区。可测量到快速变化的地震面波,能获取短临地震前兆信息,传感器安装在土层或岩层中,都能起到预报地震的效果,因而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级地震 地应力异常 临震预报 压磁频率地应力测量系统 汶川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17
8
作者 江娃利 邓起东 +1 位作者 徐锡伟 谢新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5-362,共8页
综合 2 0世纪 90年代初在霍山山前断裂和近年在绵山西侧断裂和太谷断裂获取的最新调查资料 ,讨论了 1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位移特征 .如果太谷断裂、绵山西侧断裂与霍山山前断裂在 130 3年洪洞地震中同时活动 ,则... 综合 2 0世纪 90年代初在霍山山前断裂和近年在绵山西侧断裂和太谷断裂获取的最新调查资料 ,讨论了 1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位移特征 .如果太谷断裂、绵山西侧断裂与霍山山前断裂在 130 3年洪洞地震中同时活动 ,则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6 3km ,分为 3段 ,即霍山山前断裂段、绵山西侧断裂段和太谷断裂段 .各段长度分别为 5 0 ,35和 70km ,3段之间存在 4和 8km的阶区 .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具右旋走滑特征 ,北段和中段右旋走滑位移量 6~ 7m ,南段最大为 10m .在山西断陷带盆地边界的单条断裂一般只对应 7级地震 ,而该次 8级特大地震则突破两个盆地之间的障碍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级地震 地表破裂带 破裂尺度可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大尺度异常 被引量:10
9
作者 尹祥础 张浪平 +6 位作者 张永仙 彭克银 王海涛 宋治平 李文军 张晓涛 袁帅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9,共7页
孕震初期加卸载响应比(LURR)通常在1左右涨落,然后逐渐上升至峰值点。但强地震并不在峰值点上发生,而要滞后一段时间(T2)。T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T2越长。对于8级地震,T2的计算值为28±8个月,汶川8级地震实际的T2是23个月。对于大... 孕震初期加卸载响应比(LURR)通常在1左右涨落,然后逐渐上升至峰值点。但强地震并不在峰值点上发生,而要滞后一段时间(T2)。T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T2越长。对于8级地震,T2的计算值为28±8个月,汶川8级地震实际的T2是23个月。对于大地震,T2很长,峰值点后LURR通常迅速下降,在大地震前夕LURR常常降得很低,而预测的地震又迟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误导人们怀疑,甚至放弃原来的预测,殊不知,这时大地震正在迫近。这正是汶川8级地震给予人们血的教训。大地震不仅孕育时间长,孕震区面积也很大。大地震的前兆在时空上都是大尺度。基于这种认识,根据LURR的演化,中国大陆西南地区可能正在孕育一个特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 地震前兆 大时空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级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实例 被引量:32
10
作者 吴珍汉 张作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47-1757,共11页
龙门山地区活动断裂右旋斜冲运动与汶川8级强烈地震存在成因联系。汶川8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地震灾害、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和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地震灾害包括房屋倒塌与部分坍塌... 龙门山地区活动断裂右旋斜冲运动与汶川8级强烈地震存在成因联系。汶川8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地震灾害、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和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地震灾害包括房屋倒塌与部分坍塌、房屋平移、房屋倾斜变形、墙体破裂与结构破坏、桥梁垮塌等。地震触发严重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山体滑塌、岩块崩塌,局部产生泥石流与沙土液化。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隐患包括潜在滑坡、不稳定边坡与滑塌隐患、危岩体与崩塌隐患及泥石流灾害隐患。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活动断层存在密切关系,沿北川-映秀断裂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沿汉旺-漩口断裂、茂县-汶川断裂、青川断裂地震地质灾害也比较严重。在活动断裂之间相对稳定地块远离活动断裂超过3~5km,地震灾害和地震触发地质灾害显著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地震灾害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隐患 龙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盈江5.8级地震前近场流体异常初探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翔 付虹 +3 位作者 吴国华 赵小艳 杨登部 毛燕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4-361,共8页
通过对2011年3月10日盈江5.8级地震近场区水位、气汞等前兆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该地震前震中附近区域的前兆观测异常较为显著,2010年初异常开始出现,7月后异常数量显著增加,盈江5.8级地震前1个月前兆异常出现转折、异常数量开始减少;怒... 通过对2011年3月10日盈江5.8级地震近场区水位、气汞等前兆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该地震前震中附近区域的前兆观测异常较为显著,2010年初异常开始出现,7月后异常数量显著增加,盈江5.8级地震前1个月前兆异常出现转折、异常数量开始减少;怒江断裂以西的震中附近地区异常以水位升高和气汞浓度增加为主,显示震区附近地区受到挤压,孔隙压力增加的应力状态;短临阶段异常由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特征可作为地点预测的参考依据。最后对近场异常从机理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5 8级地震 前兆观测 宏观异常 短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级地震对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游勇 柳金峰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6-22,共7页
汶川8级地震直接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在经历过2008年雨季后,激发了一定数量的泥石流,在今后5~10 a的时期内,还将激发大量的泥石流。震后岷江上游泥石流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是否产生... 汶川8级地震直接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在经历过2008年雨季后,激发了一定数量的泥石流,在今后5~10 a的时期内,还将激发大量的泥石流。震后岷江上游泥石流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是否产生暴雨以及暴雨笼罩范围,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是否堵塞沟道与泥石流发生、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地震后,岷江上游的泥石流防治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通过对岷江上游典型泥石流沟防治工程现状的统计,指出了目前防治工程存在着数量少、标准低、承灾能力差、结构单一、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岷江上游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岷江上游 泥石流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54年甘肃天水南8级地震补充考证 被引量:16
13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王爱国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9-520,共12页
简要回顾了1654年天水南8级地震的研究历史,结合原有史料和新补充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核定了各破坏点的地震烈度,进而改绘了地震等震线图,其长轴方向为NE向。此次地震除造成大范围的城垣毁坏、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之外,滑坡、山崩和堰塞湖... 简要回顾了1654年天水南8级地震的研究历史,结合原有史料和新补充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核定了各破坏点的地震烈度,进而改绘了地震等震线图,其长轴方向为NE向。此次地震除造成大范围的城垣毁坏、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之外,滑坡、山崩和堰塞湖等地震地质灾害也非常严重。其极震区位于礼县以东的西汉水河谷永兴镇—罗家堡—天水镇一带。该区发育了全新世活动的礼县—罗家堡断裂,其性质为左旋走滑兼正断。根据最新调查结果,该断裂沿礼县—盐关—罗家堡一带保存了地震陡坎、纹沟左旋和地震沟槽等地震地表破裂带形迹,其地理位置与历史资料考证所确定的极震区范围一致,印证了二者结论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54年天水南8级地震 地震灾害 发震构造 礼县—罗家堡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震源断层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齐玉妍 吕国军 +4 位作者 孙丽娜 方盛明 王晓山 冯向东 刁桂苓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57,共10页
1303年在山西洪洞附近发生的8级巨大地震,是中国根据现存较为详细的文献记载史料所确定的最早的一次8级地震。这次地震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而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有持续不断的小地震活动。本文根据地震破裂区1981年至2013年的中小地... 1303年在山西洪洞附近发生的8级巨大地震,是中国根据现存较为详细的文献记载史料所确定的最早的一次8级地震。这次地震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而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有持续不断的小地震活动。本文根据地震破裂区1981年至2013年的中小地震精定位地震目录,采用震源断层面拟合方法,反演得到了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的震源断层面参数:走向19.3°、倾角88.5°、滑动角-170.0°。断层面长75.5km,宽26.2km,深度为地下11.12~37.35km。将地震破裂区的地震精确定位资料以近东西向的洪洞断裂为界划分为地震北段和地震南段,分段进行地震震源断层拟合,反演得到洪洞地震北段震源断层面参数:走向13.7°、倾角76.6°、滑动角-157.6°。断层面长32.7km,宽21.7km,深度为地下11.97~32.86km;南段震源断层面参数:走向20.3°、倾角87.1°、滑动角-154.6°。断层面长45.9km,宽16.6km,深度为地下9.32km^25.50km。无论是分段还是不分段,反演得到的洪洞地震震源断层均是右倾的近直立断层,属于右旋走向滑动性质。分段计算得到的地震北段震源断层深度比南段更深,将反演得到的震源断层与临汾盆地深部构造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对比,北段震源断层深度及倾角大小与深地震剖面推测得到的深大断裂几乎相同。震源断层在地表的投影与洪洞地震的高烈度区能够较好地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断层 中小地震分布 1303年构造应力场 1303年洪洞8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津4.8级地震前山西临汾台倾斜前驱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艳 高振强 +2 位作者 程冬焱 张仰辉 李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0-164,263,共5页
采用临汾台SSQ-2I型石英摆和VP型宽带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运用原始形态曲线方法,对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4.8级地震前观测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两种观测手段都记录到明显的前驱波,其形态特征与岩石力学中的粘滑事件非常相似... 采用临汾台SSQ-2I型石英摆和VP型宽带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运用原始形态曲线方法,对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4.8级地震前观测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两种观测手段都记录到明显的前驱波,其形态特征与岩石力学中的粘滑事件非常相似,应是此次地震前显著的短临异常信息,同时给出了产生慢粘滑现象的机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津4 8级地震 倾斜仪 前驱波 慢粘滑 短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盈江5.8级地震构造及地震活动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彦琪 范柱国 +3 位作者 陈坤华 冉华 华钧 张吕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0-398,共9页
在介绍盈江及邻近区域地震构造背景、新构造运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等的基础上,从2011年盈江5.8级地震烈度等震线、地震序列、地表形变带和震源机制解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的构造活动特征。结果显示,盈江5.8级主震与北东向大盈江断... 在介绍盈江及邻近区域地震构造背景、新构造运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等的基础上,从2011年盈江5.8级地震烈度等震线、地震序列、地表形变带和震源机制解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的构造活动特征。结果显示,盈江5.8级主震与北东向大盈江断裂左旋走滑活动密切相关,前震和主震序列则反映出北东向大盈江断裂与近南北向苏典—盈江断裂共轭破裂活动的特征。通过区域历史地震概况和5.8级主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情况,初步探讨了盈江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认为群震是盈江地区地震活动的一大特点,5.8级地震的发生则是2011年年初4级群震继续增强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构造 震群活动 盈江5 8级地震 大盈江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破裂带的大地切片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何宏林 闵伟 原口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9-297,共9页
大地切片调查法,就是在不搅动的状态下从地下切出未固结的第四纪浅部地层的垂直断片,它是一种较新的活动断层探测技术。发生在1679年9月2日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烈度Ⅺ),是北京及附近地区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在该地震的宏观震中—... 大地切片调查法,就是在不搅动的状态下从地下切出未固结的第四纪浅部地层的垂直断片,它是一种较新的活动断层探测技术。发生在1679年9月2日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烈度Ⅺ),是北京及附近地区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在该地震的宏观震中——潘各庄附近,运用大地切片调查法对该地震破裂带进行了实验性探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表明:大地切片保留了完好的沉积细结构特征;大地切片调查实施时,要选择合适的动力源,对于北京平原这种黏土含量较高的沉积层,挖掘机加振动锤的动力组合优于吊车加振动锤的动力组合;大地切片由于振动会造成一定地层厚度的压缩,但黏土含量较高的北京地区,压缩比例基本<5%。另外,结合探槽和大地切片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最近2次古地震事件,分别是1679年事件和该地震之前的一次事件,两次地震的垂直同震位移分别是1·4m和1·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切片调查法 三河-平谷8级地震 地震 垂直同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盈江5.8级地震热辐射亮温异常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惠少兴 张元生 +1 位作者 解滔 金昭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2-366,489,共5页
使用从2010年1月12日至2012年1月11日,在(20°~30°N,93°~ 103°E)范围内由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观测的热红外遥感亮温资料,对2011年3月10日盈江5.8级地震周边地区的热红外亮温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2... 使用从2010年1月12日至2012年1月11日,在(20°~30°N,93°~ 103°E)范围内由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观测的热红外遥感亮温资料,对2011年3月10日盈江5.8级地震周边地区的热红外亮温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2011年3月初开始在盈江5.8级地震震中周围开始出现相对能谱异常,之后异常区域逐渐扩大并向震中区域集中,并于3月中下旬在震中偏西地区形成片状异常区域,相对能谱最大异常幅度达13倍,随后异常区域和幅度逐渐减小,地震发生后数天异常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5 8级地震 热红外辐射异常 热红外遥感亮温 小波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8级地震序列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苏有锦 赵小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8-316,共9页
研究地震序列的统计特征,是进行震后地震趋势分析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全球地震目录资料,对1975年以来全球36次8级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震后最大余震强度水平估计问题;并按板内、... 研究地震序列的统计特征,是进行震后地震趋势分析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全球地震目录资料,对1975年以来全球36次8级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震后最大余震强度水平估计问题;并按板内、板缘地震和震源机制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强度(最大余震水平)上,还是在频度(5~6级中强余震频度)上,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存在显著差异:板内地震的最大余震强度和5~6级中强余震活动频度均明显低于板缘地震的;而按震源机制类型分类,这种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8级地震序列 统计特征 汶川8.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2月16日河源M4.8级地震 被引量:6
20
作者 钟贻军 陈庞龙 +4 位作者 王维亮 叶秀薇 卢帮华 李宏志 黄定华 《华南地震》 2012年第2期9-19,共11页
通过地震序列特征分析初步判断认为,河源ML4.8级地震与库水位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明显,短期内震中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现场宏观调查结果显示,极震区Ⅵ度等震线长轴为北北西向,震源机制解所反映的震源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向... 通过地震序列特征分析初步判断认为,河源ML4.8级地震与库水位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明显,短期内震中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现场宏观调查结果显示,极震区Ⅵ度等震线长轴为北北西向,震源机制解所反映的震源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北北西向,但震中区附近并无此组断裂出露地表,因此河源ML4.8级地震的成因,仍然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源ML4 8级地震 地震序列 宏观调查 发震构造 地震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